倪瓒《渔村之秋》解读

倪瓒《渔村之秋》解读

一、解读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宁,张睿琦[1](2020)在《论倪瓒绘画中的光明之境》文中研究说明倪瓒的山水画中的光明之境彰显了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审美化的生命空间,呈现出生命本然的存在。本文以先秦道家思想为源头,着重从庄子"以明"观中解读光明之境的审美内涵,并与海德格尔的艺术本源论中"去蔽"观汇通,揭示光明之境作为艺术真实的深层审美意蕴在于对生命本真的光明之境的呈现。当代,吴冠中绘画美学思想中对形式美的强调是对倪瓒绘画中光明意象的延展与艺术技法的提升。

李琳[2](2020)在《艺术批评标准中的“逸”》文中认为“逸”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典艺术批评概念。“逸”在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地位与内涵。但是目前对于“逸”的界定过于模糊与零散,并且掺杂了过多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语言,表现出了交融性与渗透性。尽管“逸”过于碎片和庞杂,但是按照逻辑性的思维分析,仍然能够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文章的脉络是围绕“逸”的渊源、“逸”的内涵、“逸”的流变以及“逸”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中的位置与当代价值进行的。文章立足于“逸”成为艺术批评标准这一时间背景,认为“逸”发端于唐李嗣真,奠定于宋黄休复,至元倪瓒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于明清时期“逸”产生了泛化并地位逐渐降低。文章以“唐”“宋”“元”三个时期作为“逸”的主要研究范围,在艺术门类的选择上多以书画艺术为主。以中国书法理论、中国画论中“逸”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围绕“逸”在历史中的变化、“逸”在具体艺术门类中的运用、以及“逸”和“神”“妙”“能”的关系展开,探讨作为艺术批评标准的“逸”,最终认为“逸”是最高艺术批评标准。“逸”虽然是中国古典美学概念,但对于艺术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卜丽荣[3](2019)在《倪瓒书画鉴定方法探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满足,不少文人雅士致力于书画收藏,但也有不少造假者为了谋取暴利,利用高科技制出名家的画作。倪瓒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他的画给后世提供了很多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了鉴定倪瓒伪作的一般手法,方便古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加以鉴定。

吴丽燕[4](2019)在《倪瓒山水画的艺术符号学探究 ——以苏珊·朗格理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称为元四家之首的倪瓒是历代书画家和理论家追捧的对象。倪瓒清高气傲和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是他能立足于画坛之巅的原因,倪瓒独创“一河两岸”的构图形式和简淡高逸的笔墨符号,是为了使自己的艺术绘画作品中能体现高逸萧寂的意境,倪瓒独特高超的绘画思想和绘画技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经过笔者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发现,运用艺术符号学理论来研究倪瓒山水绘画的着作屈指可数。本文就以苏珊·朗格艺术符号学理论为中心研究倪瓒山水画。笔者认为运用艺术符号学这一门西方理论来分析倪瓒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更为理性和针对性。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由课题意义与研究现状,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和研究难点三个小节内容组成。第二章是倪瓒山水画的符号学成因,通过客观的时代特征和主观的个人情感试图得出倪瓒山水画风格的符号学成因。倪瓒高逸萧疏的绘画风格不是凭空而来,他山水画风格的成因和元代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佛道儒思想的情感符号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倪瓒看来他的人生应该是逍遥自由的,可是由于元政府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歧视政策使科举不兴、民生艰苦,致使倪瓒的理想落空了。倪瓒经历了人生重要的三个时期后,慢慢形成了遗世独立,心高气傲的特点。倪瓒将自己投身于山泉秀林之中,挥洒笔墨来发泄胸中的苦闷。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倪瓒形成带有江南雅致的绘画风格。第三章倪瓒山水画的符号学分析,主要从倪瓒山水画的意象符号、构图形式、笔墨符号和虚幻空间来解释倪瓒山水画与苏珊·朗格艺术符号学理论的相通之处。综观倪瓒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一个固定的规律:他每幅作品都会有山石、枯树和空亭的布置,这些形象是倪瓒通过情感提炼再创造的意象符号,具有很深刻的符号含义。倪瓒直观的构图形式是一种带有人类普遍情感的逻辑形式,他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笔墨符号之中,再通过手腕的运行和心灵的变化将带有节奏性和运动性的生命形式赋予纸面之上。苏珊·朗格认为绘画是创造虚幻空间的艺术,所以倪瓒创作的“虚幻空间”主要是从内容上的“虚空”和形式上的“清空”来体现的。倪瓒山水画作品中每一个艺术符号都是组成虚幻空间的成分,这些带有特殊情感的艺术符号通过有机整体的结合表现出倪瓒怡然清高的情怀。第四章倪瓒山水画符号学的影响主要是针对明代董其昌和清代弘仁两位画家在构图形式和笔墨符号上的影响。倪瓒山水画符号学启示主要从注重构图形式和笔墨符号以及注重虚幻空间有机整体性两个方面来阐述。

刘鑫[5](2019)在《倪瓒笔墨风格及形成原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倪瓒作为中国文人画和山水画的标志性人物,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四家”,在中国的绘画、诗词、书法等多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绘画风格、文化修养、绘画理念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无数中国的画家、学者。其作品被后人反复的临摹、研究。本文以倪瓒的绘画作品风格为重点,结合自身对倪瓒有关书籍的研究和对倪瓒作品的临摹经历,从倪瓒所处的历史背景、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宗教信仰、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对倪瓒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重点探究了道教文化思想对倪瓒个人性格和思想乃至绘画中笔墨风格转变的影响。以倪瓒所流传的诗词和艺术理论为论证,探究其笔墨的变化过程和原因。本文将论证《六君子图》是倪瓒中期风格的开创性作品,而不是倪瓒早期风格的作品。《六君子图》打开了倪瓒中期画风的篇章,代表了倪瓒个人风格的从无到有、从临摹到形成。本文认为,传统国画的学习必将经历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的三个阶段,而临摹到写生无论功力深厚与否,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风格,只有从写生到创作这一艰难性转变的过程中才会有个人风格的初步形成。倪瓒通过早期对名家作品的临摹到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再到自我的创作,从而产生了《六君子图》这一代表风格转变的关键性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六君子图》中的构图、皴法、布局三个方面,将此画归于倪瓒的中期风格作品,看作是倪璜绘画风格的雏形之作,代表了倪瓒从学习董源、巨然变为结合自身写生观察进行自我创作的转折之作。倪瓒曾有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在《云林画谱册》中,倪瓒从构图、笔法、树法、石法、叶法、点法、墨色浓淡变化、景色取舍、师古人而融今法等方面对如何研习山水画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倪瓒所谓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并非是指技法上的草草为之,而是一种主观的艺术思想和态度。画册中倪璜的每一笔如何下笔,如何收笔。每一个石头和树叶的点缀,都是经过大量地观察、思考,同时进行了大量地实践而总结出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也丝毫不存在任何的随意性,相反倪璜的每一次皴擦、每一次点染都是反复斟酌而成的。他所作的山水画正是太湖沿岸景色的真实写照,与“不求形似”完全相悖。因此在倪瓒的绘画本身上,根本不存在任何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其作品之所以时至今日仍被奉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巅峰之一,正是因为其作品本身有着不可质疑的高水平性质。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真正含义,是对于精神和意境的要求。

窦薇,李燕宁[6](2018)在《论倪瓒文人山水画的“逸气”与“逸笔”》文中研究指明倪瓒是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创作中最具"逸品"特色的画家。倪瓒之"逸"含蓄内敛、宁静致远、若淡若无,是其洒脱不羁的个性特征与淡泊心性的完美结合,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旷世绝俗的孤独,也是一般画家所难以企及的。通过倪瓒文人山水画美学思想上对"逸气"与"逸笔"的独特见解以及作品中"一河两岸"的三段式山水构图,解读倪瓒"逸品"山水画的主要特征。

谭悦文[7](2018)在《艺术符号学视域下的倪瓒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倪瓒是山水画美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代山水画“四大家”。其所开出疏淡的风格与一河两岸式构图将元代精神写意的画风推至极致,关于逸笔的理论则在绘画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倪瓒较为经典作品有虞山林壑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幽涧寒松图、梧竹秀石图、秋亭嘉树图、琪树秋风图等,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本文在对其经典作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符号学理论透视其艺术品质,争取为倪瓒的山水画研究打开新的视角。绪论介绍倪瓒及其山水画作品的研究现状,分别为对其个人整体艺术成就的研究与对其山水画艺术作品的研究,以及符号学视域下对于山水画艺术的初步探索。由此可得,现代学术界利用符号学原理对于山水画经典作品的研究还属于一个较为初步的阶段,但同时显示出运用符号学原理对于倪瓒山水画进行研究探索是可行的并且是具有价值与潜力的。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及其作为一种经典绘画类型的独特魅力。其次介绍倪瓒本人的人生经历与其个人品性对于其艺术创造的影响,其人格特质对于其绘画品格的深刻影响。最后引入符号学原理,对于倪瓒的山水画研究进行透视,发掘其相通点与突破点,拟从幻象论、生命形式论、艺术符号的构造原则三个维度对倪瓒的山水画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最终能深刻地把握倪瓒山水画艺术符号的审美特征。第二章则是对于倪瓒山水画作品中普遍的意象符号进行了分析,提取出山、水、树、石、亭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通过对其经过作者的艺术技巧进行创造,从而从自然意象转变为具有表现性的艺术意象的这一复杂过程的详细分析,分别从其传统的笔法形式、构建虚幻空间的作用、艺术意蕴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力图发掘出其形式构建上的独特之处与经典之处,并且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其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对于倪瓒山水画的整个虚幻空间的构造作用,将其视为有机整体的艺术符号,来探索其形式所具有的强大的艺术表现力。第三章则是对倪瓒山水画的内在观念进行了分析与考察,分别从自然观、人生观、艺术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隐形的观念对于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的构造作用。分别阐述了元代的元气盈虚的自然观对于倪瓒山水画艺术形式的有机整体性要求,与以隐逸为主题的人生观对于倪瓒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的脱俗性、清洁性的要求,与逸气画魂的艺术观对于形似的超越性要求等,揭示了内在观念对于形式构造的深刻影响与倪瓒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魅力。第四章分别从笔法形式、构图原则以及立意方面对于倪瓒山水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倪瓒山水画艺术作品中的统一的艺术原则及其所表征出的倪瓒山水画独特的审美特征。逸笔草草的笔法原则决定的倪瓒山水画艺术意象形式构造的抽象性特点,这种抽象性赋予了倪瓒艺术形式简约感与平淡的审美趣味,然而又于其中蕴含着强大的艺术张力。一河两岸作为倪瓒山水画作品最为经典的构图原则,生发了一种强大的艺术力场,赋予了倪瓒山水画独特的空间美感。疏冷意境则使倪瓒的山水画具有了清冷、纯粹、洁净的精神性的审美品质。这三个不同的艺术构造原则,从三个方面决定了倪瓒山水画显着的艺术特征。

刘晨[8](2018)在《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对象是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国内学者对于倪瓒研究较为系统且具有学术性价值,通过大量翻看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框架体系。倪瓒是历史上山水画巅峰时期杰出的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元代山水画空前的发展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归隐的文化艺术环境密不可分。元代的文人画家不在感兴趣写实工整的唐宋绘画风格,他们非常注重笔墨的表达,讲究个人风格,重视情感的抒发。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倪瓒的生平及时代背景,来分析倪瓒不凡的生活经历对其山水画作品风格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的笔墨风格和构图风格,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笔墨风格部分,着重分析倪瓒山水画笔墨技法,笔墨特点,强调笔墨的重要性,研究倪瓒“逸笔草草”的美学思想;构图风格部分,解析倪瓒的“一河两岸”式构图,解读倪瓒绘画形象的意义,理解构图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的研究,丰富笔者山水画创作的笔墨技法和构图形式,提高笔者的审美和情操。本论文的创新点是笔者学习倪瓒山水画期间,从笔墨入手传统,探索研究色彩,形成了笔者山水画的风格。倪瓒注重笔墨的革新,构图的变化,其山水画作品形成格调清高、萧疏简雅、意境深远的审美特征。其超凡脱俗、置身物外的经世态度和淡远之致的卓越才情使他的作品风格与众不同。倪瓒山水画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其独具风格的画面形式和与众不同的孤傲性格,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倪瓒穷其一生追求艺术的精神,对现代山水画技法学习和美学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黄淑卿,高晓燕[9](2017)在《浅谈倪瓒绘画中的“逸笔逸气”》文中指出在元代,许多画家都有走向"逸"的趋势,但真正能体现元代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倪瓒了,在《中国古代画论辑要》中曾提到"逸气",绘画追求的,并不求形体上的相似度,而更在乎的是表达作者心中的所要想表达的情感,而倪瓒正是把此当做了它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的最高境界。本文就倪瓒的逸笔逸气进行浅谈,分析倪瓒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它的人生经历,解读倪瓒生平的创作思想。

姜德志[10](2014)在《萧疏空寂 超逸脱俗 ——论倪瓒山水画艺术创作及审美特征》文中指出倪瓒,元代着名的山水画派代表人,一代山水画创作大师。倪瓒与他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一同载入了我国的山水画艺术发展的史册,并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倪瓒所进行的山水画创作,充满了丰富的美学特征,精湛的创作手法无不彰显着倪瓒个人扎实的山水画创作能力、深厚的审美品位、严谨细腻的作品构思,也正因为倪瓒极高的艺术造诣,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极高的山水画作品。倪瓒一生都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研究,在他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丰富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倪瓒山水画作品所呈现出萧疏空寂、超逸脱俗的美学特征,更是其他山水派画家所无法比拟的。心怀对倪瓒这位山水画大师的景仰、崇敬之情,笔者结合自己浅薄的专业知识选择了对其山水画艺术特色及美学特征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这位山水画大师的作品的艺术特色、创作手法、审美内涵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具体到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倪瓒个人及其山水画创作进行解析。主要包括:对其个人生平概述、文脉探究、用笔特征、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第二,对倪瓒山水画构图形成及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倪瓒山水画的构图形成因素(外部因素、前人基础、文化思想)、倪瓒山水画化的构图形成(从其早、中、晚期的作品解析)及倪瓒山水画的构图特征解析(前景、中景、后景)。第三,对倪瓒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分析。主要包括:立意深远之美、简洁恬淡之美、飘逸空灵之美。以上为笔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希望借此平台,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探讨。

二、解读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论文提纲范文)

(1)论倪瓒绘画中的光明之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明之境
    (一)光明之境的审美内涵
        1.存在视野下的诗性思维
        2.“整体性”的空间意识
        (1)线性流动的艺术空间
        (2)存在意向性的艺术空间
    (二)光明之境的审美特征
二、光明之境视域下的倪瓒绘画美学思想
    (一)光明意象的延展特征
    (二)艺术技法的简淡风格
        1.简逸的笔墨技法
        2.淡远的空间布局
三、光明之境画语的当代承继:吴冠中绘画中的形式美
    (一)光明之境审美意蕴承继的现代性语境
    (二)吴冠中艺术空间中形式抽象的轻透
        1.线性空间中的光明隐喻
        2.抽象的形式话语

(2)艺术批评标准中的“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逸”的诠释与渊源
    2.1 “逸”的诠释
        2.1.1 “逸”的文学诠释
        2.1.2 以“逸”论人
    2.2 “逸”的渊源
        2.2.1 “逸”与儒释道
        2.2.2 “逸”与艺术精神
第三章 艺术批评标准中“逸”的内涵
    3.1 形式层
        3.1.1 笔简形具
        3.1.2 莫可楷模
    3.2 意蕴层
        3.2.1 意到笔不到之处
        3.2.2 高、清、超、简
第四章 艺术批评标准中“逸”的概念的流变
    4.1 唐之“逸”
        4.1.1 不拘常法
        4.1.2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4.2 宋之“逸”
        4.2.1 笔力狂怪,不以傅彩为功
        4.2.2 随物赋形
    4.3 元之“逸”
        4.3.1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4.3.2 士气说
    4.4 明清之“逸”
        4.4.1 以复古为革新
        4.4.2 借古开今我用我法
第五章 “逸”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中的位置
    5.1 “逸”与品评系统的关系
        5.1.1 “逸”与“品”的关系
        5.1.2 “逸”与“神”“妙”“能”的关系
    5.2 “逸”的独特性与最高性
        5.2.1 “逸”表达了独特的中国特色
        5.2.2 “逸”为最高艺术批评标准
        5.2.3 “逸”的当代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倪瓒书画鉴定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过风格鉴定真伪
二、通过构图鉴定真伪
三、通过纸绢鉴定真伪
四、通过款题鉴定真伪
五、通过字号、生卒时间鉴定真伪

(4)倪瓒山水画的艺术符号学探究 ——以苏珊·朗格理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1.2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和研究难点
第二章 倪瓒山水画的符号学成因
    2.1 倪瓒山水画风格的时代特征
        2.1.1 人文环境特征
        2.1.2 地理环境特征
    2.2 倪瓒山水画风格的个人情感
        2.2.1 儒禅道的情感符号
        2.2.2 人生经历情感符号
第三章 倪瓒山水画的符号学分析
    3.1 倪瓒山水画的意象符号
        3.1.1 枯树
        3.1.2 空亭
        3.1.3 山石
    3.2 倪瓒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3.2.1 一河两岸
        3.2.2 留白造境
    3.3 倪瓒山水画的笔墨符号
        3.3.1 笔墨符号的形成
        3.3.2 笔墨符号的表现
    3.4 倪瓒山水画的虚幻空间
        3.4.1 虚幻空间的形成
        3.4.2 虚幻空间的表现
第四章 倪瓒山水画符号学的影响和启示
    4.1 倪瓒山水画符号学影响
        4.1.1 构图形式对明清山水画家的影响
        4.1.2 笔墨符号对明清山水画家的影响
    4.2 倪瓒山水画符号学启示
        4.2.1 注重构图形式和笔墨符号的表现
        4.2.2 注重虚幻空间有机整体性的表现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5)倪瓒笔墨风格及形成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和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本论文的研究拟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第二章 倪瓒的生平背景与元代历史背景对倪瓒的影响
    2.1 倪瓒的生平和历史定位
    2.2 倪瓒的家世与成长环境
    2.3 元代社会对倪瓒的影响
        2.3.1 元代政治方面对倪瓒的影响
        2.3.2 元代经济方面对倪瓒的影响
    2.4 元代宗教和文化对倪瓒的影响
        2.4.1 元代宗教方面对倪瓒的影响
        2.4.2 元代文化方面对倪瓒的影响
第三章 倪瓒笔墨风格的形成历程
    3.1 倪瓒早期笔墨风格
    3.2 倪瓒中期笔墨风格与转折点
        3.2.1 倪瓒笔墨风格转折点
        3.2.2 倪瓒中期风格代表作品
    3.3 倪瓒晚期笔墨风格的定格
第四章 倪瓒艺术理论对笔墨风格的影响
    4.1 倪瓒艺术理论之“逸”
    4.2 倪瓒艺术理论之“真”
    4.3 倪瓒艺术理论的真正内涵
        4.3.1 《云林画谱册》中的艺术理论
        4.3.2 “不求形似”的真正含义
    4.4 倪瓒以窠木竹石题材聊写胸中逸气
第五章 倪瓒笔墨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5.1 倪瓒对明清诸家的影响
    5.2 倪瓒对“四王”的影响
    5.3 倪瓒对“四僧”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论倪瓒文人山水画的“逸气”与“逸笔”(论文提纲范文)

一、倪瓒山水画的“逸气”说与“逸笔”论
    (一) “逸气”说
    (二) “逸笔”论
二、倪瓒山水画的逸品风格
三、结束语

(7)艺术符号学视域下的倪瓒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原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评述
    三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章 倪瓒山水画与艺术符号学
    第一节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 山水画的早期发展历程
        二 以隐逸为主题的元代山水画
    第二节 倪瓒及其山水画研究
        一 倪瓒的生平经历
        二 高逸人格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从艺术符号学透视倪瓒山水画
        一 艺术符号学理论的优越性
        二 符号学提出的新思路
第二章 倪瓒山水画的艺术意象
    第一节 山
    第二节 水
    第三节 石
    第四节 树
    第五节 空亭
第三章 倪瓒山水画的内在观念
    第一节 气化盈虚的自然观
        一 传统道气论的自然观
        二 自然元气观对于倪瓒山水画的构造作用
    第二节 隐逸之道的人生观
        一 隐逸的人生观
        二 隐逸之道的人生观对于倪瓒山水画艺术符号的构造作用
    第三节 逸气画魂的艺术观
        一 逸气画魂的艺术观
        二 逸气画魂的艺术观对于倪瓒山水画的构造作用
第四章 倪瓒山水画的构造法则
    第一节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笔法
    第二节 “一河两岸”的构图形式
    第三节 人去亭空的疏冷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倪瓒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1.1 倪瓒的生平
    1.2 时代背景
    1.3 倪瓒的生平经历对其山水画风格的影响
二、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2.1 倪瓒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2.1.1 笔轻墨淡
        2.1.2 “逸笔草草”的思想
    2.2 倪瓒山水画的构图风格
        2.2.1“一河两岸”的构图形式
        2.2.2 构图风格的情感表达
    2.3 诗书画合一的艺术风格
        2.3.1 元代注重诗与画关系
        2.3.2 倪瓒山水画的诗情
三、倪瓒山水画艺术风格对我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3.1 笔墨的影响
    3.2 构图的影响
    3.3 色彩的探索运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萧疏空寂 超逸脱俗 ——论倪瓒山水画艺术创作及审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倪瓒及其山水画创作解析
    一、 个人生平概述
    二、 创作文脉探究
    三、 用笔特征解析
    四、 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倪瓒山水画构图形成及特征
    一、 倪瓒山水画的构图形成因素
        (一) 山水画构图形成的外部影响
        (二) 前人创作风格对山水画构图的影响
        (三) 文化思想对山水画构图的影响
    二、 倪瓒山水画的构图形成
        (一) 早期山水画作品构图
        (二) 中期山水画作品构图
        (三) 晚期山水画作品构图
    三、 倪瓒山水画的构图特征解析
        (一) 前景构图特征解析
        (二) 中景构图特征解析
        (三) 后景构图特征解析
第三章 倪瓒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一、 立意深远之美
        (一) 平远见静
        (二) 阔远见空
    二、 简洁恬淡之美
    三、 飘逸空灵之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解读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倪瓒绘画中的光明之境[J]. 王小宁,张睿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10)
  • [2]艺术批评标准中的“逸”[D]. 李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3]倪瓒书画鉴定方法探析[J]. 卜丽荣. 艺术评鉴, 2019(13)
  • [4]倪瓒山水画的艺术符号学探究 ——以苏珊·朗格理论为中心[D]. 吴丽燕. 江南大学, 2019(12)
  • [5]倪瓒笔墨风格及形成原因研究[D]. 刘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论倪瓒文人山水画的“逸气”与“逸笔”[J]. 窦薇,李燕宁.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7]艺术符号学视域下的倪瓒山水画研究[D]. 谭悦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研究[D]. 刘晨. 云南大学, 2018(01)
  • [9]浅谈倪瓒绘画中的“逸笔逸气”[J]. 黄淑卿,高晓燕. 艺术品鉴, 2017(03)
  • [10]萧疏空寂 超逸脱俗 ——论倪瓒山水画艺术创作及审美特征[D]. 姜德志.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倪瓒《渔村之秋》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