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启陶[1](2019)在《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地理变异》文中认为为探究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和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传粉网络的地理变异。本研究2017和2018年的911月份在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等样地开展实验,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及其周边显花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两种入侵菊科植物的访花昆虫及其传粉网络,结合环境因子分析不同地域间传粉网络的差异。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为泛化传粉物种,拥有大量的访花昆虫。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访花昆虫以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为主,不同地域间访花昆虫存在差异,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访花昆虫以蝇类为主,而中纬度地区的访花昆虫蜜蜂科昆虫占比较大;大狼把草的访花昆虫以双翅目和膜翅目为主,且高纬度地区的昆虫丰富度地低于低纬度地区。(2)菊科植物成功入侵之后,竞争本地植物的传粉昆虫,并主导当地的传粉网络。当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作为优势种融入到本地的传粉网络后,均表现出较高的嵌套度和非对称性,其传粉网络连接存在数量不对称和强度不对称。(3)不同地域间,传粉网络存在差异。在传粉网络结构方面,传粉网络的嵌套度可能随着入侵时间的长度而增加。在传粉网络特征方面,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由南向北趋于泛化。随着经纬度的增加,传粉网络趋于泛化,而随着温度、降水量的增加,传粉网络趋于特化;传粉网络的大小随着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降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传粉网络互作数随着随着经度、降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互作数则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温度、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葛沂蒙[2](2019)在《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生理代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菊科一枝黄花属多倍体复合体草本植物。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多种繁殖方式、抗逆性强、强烈的化感作用等特性,以及外部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现已成功入侵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欧洲和澳洲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杂草,并对入侵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同倍性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表型和入侵性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差异,而本文以六倍体(入侵性强)和二倍体(黄莺花,栽培)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理代谢研究,将为理解不同倍性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代谢机制及入侵能力差异提供依据。本文的实验材料为取自湖北武汉的六倍体和取自云南昆明的二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使用LC-MS对根部样品进行代谢组分析,并使用PCA和PLS-DA鉴定两者代谢物差异,筛选出了大量在六倍体和二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并利用相关网络对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和代谢通路进行了KEGG通路富集分析。在标准信息分析基础上,还将获得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进行联合分析,以便从整体上获得加拿大一枝黄花根中代谢组的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LC-MS的正离子模式下,在加拿大一枝黄花根中共鉴定出总物质15800种,在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总物质6658种。以二倍体作为参照,对六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代谢物进行筛选分析,使用PCA和PLS-DA鉴定两者差异,以VIP≥1、fold change≥1.2或者≤0.8333和q值<0.05为筛选条件,在LC-MS的正离子模式下获得差异物质5149种(其中上调2829种,下调2320种),在LC-MS的负离子模式下获得差异物质2294种(其中上调1191种,下调1103种)。将获得的全部差异物质进行KEGG通路分析,并对被注释上的物质进行去除重复项等数据筛选,在LC-MS的正离子模式下,最终鉴定到的差异代谢物为2093种(其中上调1243种,下调850种)。利用MBRole2.0网站对全部2093种差异代谢物进行分类注释,其中460种差异代谢物注释到了对应的化学物质分类,包括6类物质,分别是萜类化合物、苯丙酸类和相关化合物、生物碱、聚酮化合物、生物碱以外的氨基酸衍生物和色素(除色素外,其他物质均被报道具有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或具有化感作用)。根据KEGG注释,对被注释到的差异物质及其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一共富集到了108个差异代谢通路,以p值<0.05为标准,筛选出了15个差异显着的代谢通路,分别是二萜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单萜类生物合成、异黄酮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倍半萜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柠檬烯和蒎烯降解、亚油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烷类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芪类、二苯基庚烷和姜酚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化合物-醌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过对其中的萜类物质相关合成途径、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分析,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通过对以上途径的广泛调控,增加代谢物中具有抗氧化活性、自由基清除活性或化感活性的代谢物的积累量,从而提高自身防御、抗逆能力,提高入侵性。对六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盐、热胁迫下的生理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盐胁迫下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的CAT、SOD、POD在初期活性下降,而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增长,MDA含量升高至一定阈值,引起根部细胞防御机制的响应。通过酶系统和非酶系统的调控,引起CAT、POD活性增强和抗逆蛋白含量增加,清除机体积累的负面效应,抵御外来侵害。SOD由于MDA和蛋白等非酶系统的协同作用,活性一直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六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细胞应对本实验所施加的盐胁迫时CAT、POD和SOD不能完全协调一致的发挥作用,其主要发挥作用的酶是CAT和POD,除此之外MDA等非酶系统也参与防御,而六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对42℃热胁迫具有一定适应性,在短时间内生理反应并不明显,且在该过程中可能存在与胁迫相关的蛋白的降解。
万凌云[3](2019)在《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的磷资源竞争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外来植物入侵引起入侵地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特别是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外来植物入侵被认为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为应对入侵植物的威胁,降低入侵地的生态风险,深入地探究植物入侵的驱动因子以及其与本地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已成为控制植物成功入侵的关键。当入侵植物被引入新的栖息地时,它必然会与本地植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竞争。而外来植物的入侵潜力可能得益于其在限制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这不仅取决于入侵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征,还与入侵地中生物作用及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以往大部分关于入侵植物资源竞争的研究仅仅侧重于一方面的考察,要么是关注于入侵植物的生物特征,要么关注于入侵地的环境因子,往往具有孤立性和片面性。本研究从入侵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微生物作用及环境资源变化在入侵植物资源竞争,特别是磷资源竞争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来综合探讨入侵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本研究选取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生态和经济危害的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从植物生物学特性、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共生、环境氮磷资源变化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难溶性磷源条件下的生长及竞争响应。旨在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磷资源竞争策略,为其潜在入侵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以克隆植物在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竞争下克隆整合效益差异为对比指标,直接、简单地反映出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竞争能力大小,为其他入侵植物竞争优势的验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2)阐明了植物生物学特征、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和氮沉降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在难溶性磷源条件的生长和竞争中作用,可为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的地区分布和扩散预测提供重要信息。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以竞争条件下克隆整合作用的大小为参考以反映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本地植物多裂翅果菊的竞争能力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当莲子草先端无竞争时,莲子草克隆整合作用不明显;而当莲子草先端存在竞争时,莲子草先端的生长显着地被抑制了。但在克隆整合作用下,其生长有所改善。相比在多裂翅果菊竞争下,克隆整合作用效应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竞争下显着地下降。本研究从不同竞争者条件的克隆整合效应不同的角度明确了入侵植物相比本地植物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2.本研究为了探究入侵植物的竞争优势的成因,从资源竞争策略的角度,以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磷作为竞争资源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磷源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可直接利用磷酸铝,而不能直接利用磷酸铁和羟基磷灰石;(2)氮增加时,磷酸铝条件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通过产生更多更长的根,提高对磷吸收的效率,磷吸收显着与生物量呈显着的正相关;(3)当磷资源有效性高时,植株的磷吸收的含量随着氮水平增加而显着增加。本研究表明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不同磷源条件的生长响应不仅取决于无机磷源的有效性,还与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征和基质中氮资源水平密切相关。3.野外调查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主要以羟基磷灰石存在的中国北方地区现也有广泛分布,这与上章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不能直接利用羟基磷灰石研究结果不一致。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典型的AMF共生植物,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促进植物磷的吸收。因此,本研究进行了在羟基磷灰石条件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无菌苗接种AMF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条件下,接种AMF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AMF的定植率显着提高,促进了植株磷吸收和生长。本研究为无菌培养体系试验,该研究结果是AMF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磷吸收和生长中的贡献中的直接反映,避免潜在的植物内生菌或其他土壤微生物对难溶性磷酸盐的增溶作用对试验结果的干扰。4.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酸化,而酸化有利于羟基磷灰石溶解,提高其有效性。而当磷源有效性提高时,植株的磷吸收的含量会随着氮水平增加而显着增加。因此,为进一步探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北方定殖和扩散的成因,本研究模拟了氮沉降对羟基磷灰石条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种内及种间竞争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多裂翅果菊的磷吸收和生长均显着增加了,然而,当种内或种间竞争存在时,氮添加的促进效果会降低。氮添加改变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多裂翅果菊之间的竞争关系,氮添加使得在羟基磷灰石条件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竞争能力高于多裂翅果菊。因此,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氮沉降可能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北方定植和扩散的另一重要驱动因子。5.通过前人和以上章节的结果,即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低磷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可推测相比多裂翅果菊而言,加拿大一枝黄花可能是磷资源的有利竞争者。因此,本研究依据资源比率假说进行了磷添加试验,验证磷有效性增加抑制加拿大一黄花的生长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氮磷添加对照组条件下,多裂翅果菊生长显着被加拿大一枝黄花所抑制。磷添加氮对照组促进多裂翅果菊的生长,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影响不大,这使得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多裂翅果菊的抑制作用减小。在磷添加高氮组处理下,多裂翅果菊的竞争能力反而强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氮磷有效性的比值可能是决定外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本地植物多裂翅果菊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加拿大一枝黄花通过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与AMF共生及环境变化背景下可在不同的磷资源环境中具有更强的磷资源竞争能力,这有助于其在多种环境中分布和扩散。
吴娜[4](2016)在《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活性物质的化感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恶性的入侵杂草。目前的研究表明新武器假说是其被广泛接受的入侵机制之一,但是起关键作用的化感物质成分却是未知的。为此,我们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部位水提物的化感作用,其根系乙醇提取物中单体化合物的化感、自毒、抑菌作用,并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层面解释了可能的化感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水提物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结缕草种子的萌发、抑制其幼苗的生长,并且表现出浓度效应。浓度为50 g L-1的地上部分水提取物使结缕草幼苗中MDA浓度和POD活性显着增加;浓度为50 g L-1的根水提物对POD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在浓度为150 g L-1时会显着抑制除结缕草CAT活性以外的所有指标;结缕草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不受凋落物水提物的影响。2、本文从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咖啡酸甲酯和咖啡酸乙酯这两种酚类单体化合物,并且通过种子萌发实验、自毒实验、抑菌实验进一步验证其化感活性。ⅰ)种子萌发实验:在浓度为100μg/mL时,咖啡酸甲酯以及咖啡酸乙酯会抑制莴苣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ⅱ)自毒实验结果表明咖啡酸甲酯和咖啡酸乙酯对本地多裂叶翅果菊幼苗和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幼苗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多裂叶翅果菊的抑制作用更强。ⅲ)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咖啡酸甲酯和咖啡酸乙酯对立枯丝核菌和西瓜枯萎病菌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3、为了进一步探讨咖啡酸甲酯和咖啡酸乙酯的化感作用机制,我们采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ⅰ)不同浓度咖啡酸甲酯和咖啡酸乙酯都会显着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特别是对拟南芥根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拟南芥根尖发育情况发现,随着咖啡酸甲酯和咖啡酸乙酯浓度的增加根尖细胞形态受损的程度加重、细胞活力减弱;ⅱ)经过处理的拟南芥幼苗中细胞分裂基因(cdc2a)、细胞增殖标记基因(pcna1)表达量均有显着的降低,主根生长负调控基因(AtRRE1)表达量显着增加。据此可以推断出加拿大一枝黄花根提取物咖啡酸甲酯和咖啡酸乙酯是通过影响拟南芥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拟南芥幼苗的生长发育的。
马啸驰[5](2015)在《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的响应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新式武器假说(Novel Weapon Hypothesis)认为,入侵植物通过将体内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抑制其周围本土植物的定殖和生长,从而能帮助其成功入侵,这一过程称之为化感作用(Allelopathy),其所释放的化学物质称之为化感物质(Allelochemicals)。乌桕(Triadica sebifera)作为中国本土木本植物,已成为美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严重入侵物种。虽然其自身化感作用已被证实较弱,但关于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对其它植物化感作用响应差异的研究较少。北美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作为入侵中国的一种恶性杂草,具有极强的化感作用,能够显着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本研究选取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作为受试对象,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化感物质来源,通过开展化感物质组分分析试验、室内培养试验、网室盆栽试验以及土壤理化分析测定,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本土与入侵型乌桕对化感作用的响应差异。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物质组分的鉴定与比较;(2)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发芽和生长的影响;(3)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作用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发芽及生长的交互效应:(4)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和乌桕生长作用下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变化。本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物质组分含量存在差异。在本实验选取的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鉴定出的6种相同的物质中,入侵型加拿大一枝黄花有 4 种化感物质(Methyl stearate;13-Octadecenoic acid,methyl ester;Hexadecanoic acid,methyl ester;cubedol)相对含量高于本土型加拿大一枝黄花。结合本研究及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得出,化感物质含量差异而非组成差异可能是造成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强弱不同的主要原因。2.入侵型乌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的响应更加敏感。本研究表明,在入侵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下,入侵型乌桕种群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速率均优于本土型乌桕种群。当使用活性炭去除化感物质作用后,入侵型乌桕种子发芽率提高程度、发芽时间缩短程度及幼苗生长速率增加程度均大于本土型乌桕,说明入侵型乌桕种群对化感物质更加敏感,同时对浸提液中其他化学营养物质利用能力更强。3.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有利于乌桕的初期定殖。在入侵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土壤根际微生物存在的条件下,化感作用提高了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种子发芽率,缩短了乌桕种子的发芽时间。入侵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可能抑制了某些土壤病原菌的活性,使得乌桕种子发芽率提高,从而帮助了乌桕在初期的成功定殖。4.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有利于乌桕在化感作用下的成功入侵。在入侵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下,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生长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然而,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对于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本土型乌桕提高了土壤无机态氮含量,而入侵型乌桕降低了土壤无机态氮含量,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入侵型乌桕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及更快的生长速率。
陈韶军[6](2014)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入侵潜力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是典型的外来有害生物。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比较了两者的生物学特征、化感作用、入侵途径与传播机制。前者以种子和根状茎繁殖,后者仅以种子繁殖,但结实量更大;它们的植株水提液都有较强的化感作用,但前者更显着;两者都可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但后者适应性更强,扩散更快,分布更广。
田丽丽[7](2013)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引种新疆干旱区后繁殖习性与化感潜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原产北美,早在1935年被作为庭院花卉植物最先引入上海等地,目前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外来植物之一。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较快的传播速度,能够快速地适应异质性环境,会严重破坏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单优势种群,影响土地的利用,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部分省市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由于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加拿大一枝黄花于1990s就曾被从上海引种至新疆石河子。至今,生长依然良好。本文主要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引入新疆后的繁殖习性与化感潜力进行了研究,包括对其种子萌发率、传粉方式的检测;不同条件处理下的根状茎、茎和叶的生长、无性增殖能力和耐盐性的测定;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新疆几种常见的作物种子和杂草种子的化感活性的测定;对不同生境下的根、根状茎、茎和叶的形态解剖学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加拿大一枝黄花有两种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生长于新疆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千粒重约为0.0436g,自然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约为14.5%,相对于浙江地区的研究结果有所下降。其平均结实率±SD为8.04%±2.05%,表明生长于新疆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结实率较低。套网袋和未套袋的种子均能萌发,且差异不显着,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既可以风媒传粉又可以虫媒传粉。尽管其结实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其花序发达,所以整个植株结实量仍然比较可观。由于种子可以借风进行远距离扩散,因此对其有性生殖仍需进行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引种新疆后,根状茎依然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能在半年的时间里繁殖大量的根状茎和须根。其耐瘠薄能力强,能在营养相对较少的沙土中生长良好,并且显示出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一定范围的盐浓度下能够维持生存。水培试验结果显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茎和叶在淡水中能很快地生出不定根根,并进行正常生长发育和顺利完成生活史周期。本试验的结果说明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正在逐渐地适应新疆干旱区的生态环境。(2)化感作用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和快速扩散的机制之一,本文采用海绵烧杯贴壁法研究了引入新疆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活性,并且将之与文献中浙江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引入新疆后,其水浸提液对作物种子和杂草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有很强的化感抑制作用。其不同部位化感作用的强弱不同,叶和花序部位的化感抑制作用显着地强于茎;地上部分的化感作用明显地强于地下部分;干材料的化感作用要强于鲜材料。与方芳、郭水良等所研究的结果比较而言,引种新疆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要显着地强于浙江产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即加拿大一枝黄花引入新疆后其化感作用变得更加强烈了。(3)通过石蜡切片法对引种新疆的两种不同生境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尤其是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差异最为显着。干旱生境下的不同营养器官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典型结构特征,如茎、叶表皮外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叶片内有发达的维管束和束鞘延伸,根部的木质部趋于发达,分布大量的大口径导管,最大导管直径达153.3μm,根状茎的结构更倾向于根,其表皮为复表皮(即2~3层),也具有发达的木质部和大口径导管;而湿润生境下植株各营养器官的测量指标相对显着偏小,根状茎更像茎的结构而与旱生生境下的完全不同,在根状茎的皮层和髓中分布有大量的分泌腔。
杨柳青[8](2012)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及入侵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加拿大一枝黄花为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其生命力强,扩散快,已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严重。为了有效防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本文从加拿大一枝黄花对高速公路两边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种子发芽时的化感作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变化、施用化学除草剂、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影响,以及化学防除后的植被恢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加拿大一枝黄花茎叶和根浸提液对高速公路两边绿化常用园林植物种子发芽的化感作用。用新鲜茎叶、根的浸提物对高速公路两边绿化常用的园林植物高羊茅、黑麦草、多花木兰、紫花苜蓿、马蹄金、黄花槐、刺槐等种子发芽时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茎叶浸提液原液处理对种子的发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茎叶浸提液对不同物种发芽种子茎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生长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茎叶浸提液对发芽种子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其生长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茎叶浸提液对黄花槐的种子的发芽没有明显影响;对黑麦草发芽种子的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4倍稀释液对黑麦草的种子发芽和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根浸提液促进马蹄金的发芽;抑制其芽生长;根浸提液促进刺槐种子的发芽;根浸提液抑制紫花苜蓿发芽,但促进茎和根的生长。2、水分胁迫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变化。植物对缺水十分敏感,缺水严重影响它的生长。处理10天后的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只有对照的61.1%,捕获的光能减少;光能转换和传递效率严重下降,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只有对照的22.7%;导致了光合速率下降,是对照的11.3%;高度增加只有对照的14.4%;单位面积叶片的鲜重只有对照的28.6%;持续无浇水干旱13天植株已死亡。加拿大一枝黄花对于水淹忍受能力较强,水淹15天生长十分健康,生长超过对照。3、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影响。甲磺隆、使它隆和草甘鳞不同浓度的处理对植物的生理和生长的影响效果表明,使它隆50倍液灭杀效果最好。处理50天后植株死亡。其它的处理如使它隆100倍、使它隆500倍、甲磺隆500倍、250倍液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50天后植株死亡。草甘膦异柄胺盐防治效果较差,处理50天后植株茎尖死亡,但是杆存活,过3个月后植株生长正常。通过室内与室外的应用,筛选出具有较强消灭效果的化学除草剂有:使它隆(上海秦禾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成份为氯氟吡氧乙酸)500倍液或更高的浓度、10%森草净SP和25%阿森纳SL。要达到100%的灭杀效果要需要施药后11周以上,综合拿大一枝黄花对缺水的敏感性,施用除草剂最佳的时间为高温、强光、缺水的环境下其防治效果更好。虽然早春幼苗阶段植株抗性弱,但是此阶段降雨多,不利于灭杀。因而化学除草剂最佳防治时间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4、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的影响。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的快速扩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丝和菌核接种的结果基本一致,掺有谷壳的麦麸、棉籽壳、米糠等基质的扩繁效果较好,其中以麦麸掺谷壳的效果最好;麦麸50%+谷壳50%的培养效果最好,麦麸25%+谷壳75%的效果次之。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离体新鲜叶片的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浸菌液处理后的叶片其感染面积相对大,其叶面积感染百分率达94%;湿叶的面积感染百分率达28%;最小的是鲜叶和对照。使用中建议直接对植株喷含菌丝的水溶液。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盆栽植株及大田植株的感染试验。盆栽试验表明,小菌核菌对植物的致病力较强,而且从施用到发病只需要一个月,杀灭率达83%。大田试验表明,小菌核菌对植物都有较强的杀灭效果,清除率达80%以上,但是菌丝的浓度其保存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的影响。施用小菌核菌后,植物的生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处理18天后其叶绿素最小含量只有对照的91.1%,处理15天后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小值只有对照的20.9%。处理35天后,各处理的死亡率都达到83.3%。5、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的植被恢复研究。试验表明,施用甲磺隆、使它隆、草甘膦异柄胺三种不同浓度的除草剂35天后,样地中死亡的植株个体数都较多,但不能完全杀灭;甲磺隆250倍液、使它隆500倍液、使它隆250倍液、使它隆100倍液处理的样地中只有少量加拿大一枝黄花。处理77天后,各样地上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着。草甘膦200倍液、草甘膦50倍液样地(一平方米)中盖度较大,物种数有10种左右;植物个体数超过110株/平方米。甲磺隆250倍液+使它隆、使它隆250倍液、使它隆100倍液处理样地盖度只有0.1左右;物种数只有4左右;个体数只有20-30株/平方米。各样地处理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相比都有明显增加。试验及调查表明,美洲紫苑、蒿、狗尾草、牛筋草能抵抗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在其群落中能较好地生长。在使用除草剂后,先锋入侵能力较强的10种植物分别是苦苣、香附子、地锦、美洲紫苑、蒿、狗尾草、牛筋草、荔枝草、圆叶牵牛、酸模,它们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的化感作用不是很敏感。综合试验结果,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措施包括农业措施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都是切实可行的。
张珊珊[9](2011)在《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化学性状的增强及其对竞争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入侵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于入侵生物学中讨论和争议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入侵种在入侵地表现得活力更强、更具有竞争力?—一科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其中,从化感角度提出的"Novel Weapons Hypothesis"(“新奇武器假说”)被认为是很多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该假说指出,入侵植物能产生一些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可以发挥较强的化感作用,成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者。由于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共同进化的轨迹不同,被入侵群落的植物对这些化学物质缺乏适应性,而这些化学物质也就成为了外来种入侵的武器。但是,目前关于入侵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在入侵地是否增强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以入侵欧亚的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为例,通过生物地理比较(中国和美国取样)和同质园种植实验,探讨入侵植物的化感性状在入侵地是否发生了快速适应性增强;中国种群的竞争作用是否大于美国种群的竞争作用;化感作用在入侵植物竞争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如何。本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学性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种群扩张过程中,向土壤中释放的化感物质会逐年积累,3类主要化感物质(总黄酮、总酚类和总皂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中未被加拿大一枝黄花侵染过的土壤。从化感效应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显着抑制了莴苣(Lactuca tatarica B.)种子的萌发和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或者加拿大一枝黄花种植密度的增加(即化感物含量的增加),化感抑制效应随之显着增强。土壤灭菌处理显着影响了加拿大一枝黄花释放的3类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存留率。与灭菌处理土壤相比,这3类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在不灭菌的土壤表现为刚开始快速降解,随后降解速度变得缓慢,最后维持在一定水平(总黄酮、总酚类和总皂苷的最终浓度分别约为26.04μg/g,17.01μg/g和55.18μg/g)。2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性状的增强生物地理水平上的比较实验和温室的同质园实验中,中国种群都比美国种群表现有更高的生物量、株高、叶片总数、根冠比、SLA(比叶面积)、可溶性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这些表征性状。另外,我们还发现,中国种群的地上部分所含的总黄酮、总酚类和总皂苷的含量比美国种群分别高34.22%-34.28%、34.20%-66.53%和75.56%-107.80%;地下部分的总黄酮、总酚类和总皂苷的含量比美国种群分别高184.93%-209.06%、60.20%-67.20%和49.59%一77.33%。中国种群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粗提液对莴苣种子的抑制率分别比美国种群高17.50%-65.98%和21.03%-70.43%,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入侵进程中,显着增强了其“化学防御武器”这个性状,暗示了入侵植物并不总是以降低化学防御的能量分配为代价。3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比较当以鸡眼草为目标植物时,邻株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中国种群根状茎繁殖)密度的增加,显着降低了鸡眼草的生长,即显着增强了对鸡眼草的竞争作用。当以加拿大一枝黄花(中国种群和美国种群种子繁殖)为目标植物时,中国种群的株高、生物量和花序干重都显着高于美国种群。而且,在邻体植物鸡眼草不同密度条件下(除4株/m2),中国种群的竞争作用都显着高于美国的种群。当加拿大一枝黄花和鸡眼草1:1竞争时,以根状茎繁殖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中国种群地上部分的竞争作用比分别以种子繁殖的美国种群和中国种群的竞争作用强179.08%和22.71%,而地下部分的竞争作用分别比以种子繁殖的美国种群和中国种群的竞争作用强197.68%和31.89%,说明地下部分的竞争力要大于地上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种群在长期的入侵进程中,竞争能力得到增强。4化感性状对入侵植物竞争的贡献当以鸡眼草为目标植物时,化感作用的贡献率随着邻体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密度的增加而减弱,意味着竞争作用逐渐转向以资源竞争为主;当以加拿大一枝黄花为目标植物时,在鸡眼草的任何密度条件下,化感作用只在中国种群的竞争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入侵的过程中增强的化感性状对竞争的重要作用;当加拿大一枝黄花和鸡眼草1:1竞争时,化感性状对以根状茎繁殖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力贡献也最大,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达到31.09%和46.12%,而化感性状对以种子繁殖为主的美国种群的竞争力的贡献最低,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只达到0.48%和0.80%,说明对于加拿大一枝黄花来说,还产生了以种子繁殖变为以根状茎繁殖为主的化感性状的转变。
张中信,张小平,刘慧君,邵剑文[10](2010)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比较研究了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L.)与本地物种一枝黄花(S.decurrens Lour.)开花期水浸提溶液对6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一枝黄花的水浸提溶液对受试植物均有化感作用,但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下部分的化感作用比其地上部分强,而本地一枝黄花则相反。两种植物相比较,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下部分的化感作用比一枝黄花强,而地上部分则相反。本研究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下部分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通过化感作用对本地植物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化感作用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豆科植物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不敏感,因此它们可以作为生物替代控制中优先选择的物种。
二、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地理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研究现状 |
1.2.2 大狼把草的研究现状 |
1.2.3 植物传粉网络的研究现状 |
1.2.4 传粉昆虫的地理变异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大狼把草访花昆虫组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地设置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访花昆虫 |
2.2.2 大狼把草的访花昆虫 |
2.3 讨论 |
3.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结构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地设置 |
3.1.2 实验方法 |
3.1.3 传粉网络结构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拓扑结构 |
3.2.2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非对称性 |
3.2.3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嵌套结构 |
3.3 讨论 |
3.3.1 传粉网络拥有较高的嵌套度,网络连接的非对称性 |
3.3.2 菊科植物成功入侵后主导当地的传粉网络 |
4.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地理变异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地设置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收集 |
4.1.4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结构的地理变异 |
4.2.2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特征的地理变异 |
4.3 讨论 |
4.3.1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地理变异特征 |
4.3.2 环境因子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变异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生理代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植物入侵的研究进展 |
(1)生物入侵与植物入侵 |
(2)植物入侵的机制 |
2、多倍体植物的研究进展 |
(1)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
(2)多倍体植物抗逆性增强的机制 |
3、加拿大一枝黄花研究现状 |
(1)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形态特点 |
(2)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性 |
(3)加拿大一枝黄花中的化学物质 |
4、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1)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2)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
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仪器 |
3、利用LC-MS进行代谢物的提取和分离 |
4、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1)数据前处理及其方法 |
(2)统计分析及其方法 |
(3)功能分析 |
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7、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8、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9、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三、结果与分析 |
1、代谢组总体数据分析 |
(1)有效数据的提取 |
(2)质控分析及其结果 |
(3)统计分析及其结果 |
(4)差异离子筛选及鉴定 |
(5)聚类分析及其结果 |
2、六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差异代谢物及其富集分析 |
3、六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差异代谢通路及其富集分析 |
4、逆境下六倍体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生理变化 |
(1)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
(2)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 |
四、讨论 |
五、结论与展望 |
1、本文主要结论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的磷资源竞争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入侵 |
1.1.1 生物入侵过程 |
1.1.2 生物入侵的机制 |
1.2 中国植物入侵概况与危害 |
1.2.1 中国经济发展与植物入侵 |
1.2.2 植物入侵对中国的危害 |
1.3 入侵植物资源竞争策略 |
1.3.1 资源竞争对植物入侵的作用 |
1.3.2 磷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
1.3.3 土壤无机磷形态及转化 |
1.3.4 入侵植物磷资源竞争策略 |
1.4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研究进展 |
1.4.1 生物学特性 |
1.4.2 入侵历史及危害 |
1.4.3 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机理 |
1.5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1.6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竞争能力比较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植物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莲子草在无竞争条件下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差异 |
2.3.2 莲子草在竞争条件下的形态特征差异 |
2.3.3 莲子草在竞争条件下的生长差异 |
2.3.4 莲子草在竞争条件下的RNE变化 |
2.3.5 莲子草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与磷源生物有效性的关系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种子收集和萌发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生长比较 |
3.3.2 形态学特征比较 |
3.3.3 叶磷浓度、植株磷吸收及它们与总生物量的相关性 |
3.3.4 氮磷比率 |
3.3.5 pH值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MF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共生对植物生长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加拿大一枝黄花无菌培养体系 |
4.2.2 试验设计 |
4.2.3 孢子悬浮液 |
4.2.4 收获与数据收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AMF单菌培养体系 |
4.3.2 AMF定殖情况和培养基质中孢子数量 |
4.3.3 植株生长和功能特征 |
4.3.4 磷吸收和磷酸酶活性 |
4.4 讨论 |
4.4.1 AMF与入侵植物的共生相互作用 |
4.4.2 AMF增强了入侵植物对缺磷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氮添加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材料准备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物种、竞争类型、氮添加及其相互作用 |
5.3.2 相对生长速率 |
5.3.3 生物量 |
5.3.4 根冠比 |
5.3.5 植物形态特征 |
5.3.6 磷浓度和磷积累 |
5.3.7 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
5.4 讨论 |
5.4.1 氮添加对植物磷吸收的影响 |
5.4.2 氮添加对植物竞争的影响 |
5.4.3 植物竞争力与形态特征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磷添加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磷添加试验设计 |
6.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 结果 |
6.4.1 相对生长速率 |
6.4.2 生物量 |
6.4.3 形态特征 |
6.4.4 氮磷比率 |
6.4.5 相对竞争强度 |
6.4.6 叶磷和叶氮浓度 |
6.5 讨论 |
6.5.1 氮磷共限制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关系 |
6.5.2 磷添加对低氮组的种间竞争的影响 |
6.5.3 磷添加对高氮组的种间竞争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7.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录一 溶液配方 |
附录二 AMF相关技术 |
(4)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活性物质的化感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入侵 |
1.1.1 生物入侵概念及途径 |
1.1.2 生物入侵特征 |
1.1.3 生物入侵机制 |
1.2 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 |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1 加拿大一枝黄花 |
1.3.2 加拿大一枝黄花化学成分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案及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部位水提物的化感作用评估 |
2.1 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加拿大一枝黄花水提物的制备 |
2.2.2 结缕草种子的处理 |
2.2.3 结缕草生长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4 结缕草幼苗脂质过氧化测定方法 |
2.2.5 结缕草幼苗中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对结缕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2 对结缕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3 对结缕草中MDA浓度的影响 |
2.3.4 对结缕草中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2.3.5 结缕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 |
2.4 讨论 |
第三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中化感物质分离分析及活性鉴定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中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3.2.2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中化感物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3.2.3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中化感物质的自毒作用 |
3.2.4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中化感物质对土传致病真菌的影响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中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3.3.2 根系中化感物质对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3 根系中化感物质的自毒作用 |
3.3.4 根系中化感物质对土传致病真菌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
3.4.2 自毒作用 |
3.4.3 抑菌作用 |
第四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机理研究 |
4.1 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设置 |
4.2.2 拟南芥种子的处理 |
4.2.3 拟南芥生长指标的测定 |
4.2.4 观察拟南芥根尖细胞形态方法 |
4.2.5 观察拟南芥根尖细胞活力方法 |
4.2.6 拟南芥RNA的提取以及基因的定量分析方法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2 对拟南芥根尖细胞形态影响 |
4.3.3 对拟南芥根尖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4 对拟南芥细胞分裂、增殖和根生长相关基因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的响应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
1.1.1 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后果 |
1.1.2 入侵生态学的发展 |
1.1.3 相关研究假说 |
1.2 入侵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1 化感作用机制 |
1.2.2 入侵植物化感物质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
1.2.3 化感作用下植物入侵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
1.3 乌桕相关研究进展 |
1.3.1 乌桕的树种特性与分布 |
1.3.2 乌桕的研究概况 |
1.3.3 乌桕的化感作用研究 |
1.4 加拿大一枝黄花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现状 |
1.4.2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物质的组分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植物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1.3 化感物质的提取与分离 |
2.1.4 化感物质组分GC-MS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采集与浸提 |
3.1.2 乌桕种子采集与处理 |
3.1.3 土壤样品采集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浓度浸提液对乌桕发芽率的影响 |
3.2.2 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浓度浸提液对乌桕发芽时间的影响 |
3.2.3 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浓度浸提液对乌桕生长速率的影响 |
3.2.4 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对乌桕发芽率的影响差异 |
3.2.5 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对乌桕发芽时间的影响差异 |
3.2.6 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对乌桕生长速率的影响差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作用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的交互效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土壤采集与处理 |
4.1.2 供试植物 |
4.1.3 种子萌发试验 |
4.1.4 网室盆栽试验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发芽率的交互作用 |
4.2.2 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发芽时间的影响 |
4.2.3 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生长速率的影响 |
4.2.4 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生物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感作用下乌桕入侵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土壤 |
5.1.2 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化感作用下乌桕入侵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5.2.2 化感作用下乌桕入侵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讨论 |
6.1 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物质组分差异 |
6.2 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对化感作用的响应差异 |
6.3 化感物质与微生物互作对乌桕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6.3.1 微生物对化感作用的影响 |
6.3.2 入侵植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反馈作用 |
6.4 化感作用与入侵植物生长下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本土与入侵生态型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物质组分含量存在差异 |
7.1.2 美国入侵型乌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更加敏感 |
7.1.3 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互作有利于乌桕的初期定殖 |
7.1.4 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有利于乌桕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下的入侵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入侵潜力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征 |
1.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学特征 |
1.1.1 形态特征 |
1.1.2 繁殖与传播 |
1.2 小飞蓬的生物学特征 |
1.2.1 形态特征 |
1.2.2 繁殖与传播 |
1.3 比较分析 |
2 化感作用 |
2.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 |
2.2 小飞蓬的化感作用 |
2.3 比较分析 |
3 入侵途径与传播机制 |
3.1 入侵途径 |
3.1.1 自然途径 |
3.1.2 人为途径 |
3.2 传播机制 |
3.2.1 群落的可侵入性 |
3.2.2 外来物种的快速进化 |
4 结论 |
(7)加拿大一枝黄花引种新疆干旱区后繁殖习性与化感潜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外来入侵种的现状 |
1.1.1 外来入侵种的概念 |
1.1.2 我国外来植物入侵现状 |
1.1.3 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 |
1.1.4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
1.1.5 入侵植物繁殖、生理学特性 |
1.2 外来入侵植物化感作用 |
1.2.1 植物化感物质及分类 |
1.2.2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
1.2.3 化感作用的测定方法及测定的内容 |
1.2.4 化感作用的主要机理 |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及同属入侵植物的研究概况 |
1.3.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分布及危害 |
1.3.2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学特征 |
1.3.3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总体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繁殖习性的研究 |
2.1 有性繁殖 |
2.1.1 材料来源 |
2.1.2 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2 无性繁殖 |
2.2.1 材料来源 |
2.2.2 方法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4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效应的研究 |
3.1 加拿大一枝黄花开花期不同部位对作物种子的化感作用 |
3.1.1 材料来源 |
3.1.2 方法 |
3.1.3 统计分析 |
3.1.4 结果与分析 |
3.1.5 小结与讨论 |
3.2 营养期加拿大一枝黄花对 5 种杂草种子的化感作用 |
3.2.1 材料来源 |
3.2.2 方法 |
3.2.3 统计分析 |
3.2.4 结果与分析 |
3.2.5 小结与讨论 |
3.3 加拿大一枝黄花茎叶干材料与鲜材料对白菜种子化感作用的比较 |
3.3.1 材料来源 |
3.3.2 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生境下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的解剖结构比较 |
4.2.2 不同生境下加拿大一枝黄花茎的解剖结构比较 |
4.2.3 不同生境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的解剖结构比较 |
4.2.4 不同生境下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状茎的解剖结构比较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茎、叶和根状茎对环境的适应 |
4.3.2 结束语 |
附图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及入侵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学及群落特征 |
1.2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发育条件 |
1.2.1 发芽条件 |
1.2.2 生长期温度 |
1.2.3 土壤条件 |
1.2.4 生长习性 |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为害 |
1.3.1 引起其它物种消亡 |
1.3.2 化感作用及其机理 |
1.4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 |
1.4.1 人工防治 |
1.4.2 农业措施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4.4 昆虫防治 |
1.4.5 化学防治 |
1.4.6 综合防治 |
1.5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综合利用 |
1.5.1 药用 |
1.5.2 饲料利用 |
1.5.3 制浆 |
1.5.4 其它的利用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1.6.1 目的意义 |
1.6.2 研究的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高速公路常用园林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茎叶浸提液的提取 |
2.1.2 发芽试验的植物种类选择及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茎浸提液对高羊茅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2 茎浸提液对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3 茎浸提液对多花木兰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4 茎浸提液对黄花槐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5 茎浸提液对刺槐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6 茎叶取液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2.7 茎叶浸提液对马蹄金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2.8 根浸提液对刺槐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9 根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2.10 根浸提液对马蹄金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茎叶浸提物对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3.2 根浸提物对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3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及供试植物概况 |
3.1.2 试验设置 |
3.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小荧光参数Fo的影响 |
3.2.3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大光化学量子量Fv/Fm的影响 |
3.2.4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化学淬灭参数qP的影响 |
3.2.5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
3.2.6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能转换效率Fv’/Fm’的影响 |
3.2.7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8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9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的影响 |
3.2.10 水分胁迫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量的影响 |
3.2.11 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对植物光能捕获的影响 |
3.3.2 对光能转换和传递的影响 |
3.3.3 对能量积累的影响 |
4 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盆栽除草剂试验方法 |
4.1.2 湖南省湘潭市野外喷药试验方法 |
4.1.3 浙江嘉兴的野外施药试验方法 |
4.1.4 上海市嘉定区野外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中南林点不同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的影响 |
4.2.2 湘潭点不同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影响试验 |
4.2.3 嘉兴市不同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影响试验 |
4.2.4 嘉定点不同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影响试验 |
4.3 其它除草剂的使用和筛选 |
5 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扩繁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不同固体培养基质对小菌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5.1.2 不同固体培养基质对小菌核菌菌核生长的影响 |
5.1.3 麦麸和谷壳不同混合比对小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基质对小菌核菌的培养结果 |
5.2.2 不同培养基质对小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
5.2.3 不同比例的麦麸和谷壳对小菌核菌菌丝的影响 |
5.3 讨论 |
6 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影响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及供试植物概况 |
6.1.2 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感染试验方法 |
6.1.3 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盆栽植株的感染试验 |
6.1.4 菌丝野外除草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的感染试验 |
6.2.2 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盆栽植株的影响 |
6.2.3 讨论 |
6.3 生物除草剂野外除草效果 |
6.3.1 对植株死亡率的影响 |
6.3.2 景观的变化 |
6.4 小结 |
7 不同除草剂处理对植被及景观恢复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喷药处理 |
7.1.2 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景观的变化 |
7.2.2 施药后样地植被恢复 |
7.3 讨论 |
7.3.1 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伴生植物分析 |
7.3.2 使用除草剂后植物的入侵能力分析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一览表 |
(9)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化学性状的增强及其对竞争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入侵植物的性状增强 |
2.2 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的化感作用 |
2.3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 |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采用的方法 |
3.1 科学问题 |
3.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化学性状的表现 |
1 化感物的释放和积累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1.5 结果与分析 |
2 中国种群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效应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3 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存留动态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外来植物竞争性状的比较生物地理学研究 |
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地理学原位比较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取样 |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粗提物对植物的化感效应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不同来源地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境内的同质园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种群和美国种群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特征比较 |
3.2 原产地(美国)和入侵地(中国)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学生态特征比较 |
4 小结 |
第四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竞争比较及化感作用的调节作用 |
1 化感作用在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本地植物的邻体效应的调节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与过程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1.5 结果与分析 |
2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过程中竞争作用的比较研究及化感作用对其的调节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 |
1 讨论 |
1.1 入侵过程化感作用及化感物的积累 |
1.2 化学性状的增强 |
1.3 化学性状对竞争的贡献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论文和项目 |
致谢 |
(10)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水浸提溶液的制备 |
1.2 受体植物 |
1.3 种子萌发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浸提溶液对6种植物发芽率的影响 |
2.2 水浸提溶液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2.3 水浸提溶液对受试物种幼苗株高的影响 |
2.4 水浸提溶液对受试植物根长的影响 |
2.5 4种水浸提溶液对6种受试植物根冠比的影响 |
3 讨论 |
四、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传粉网络的地理变异[D]. 苏启陶.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2]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生理代谢特征研究[D]. 葛沂蒙. 武汉大学, 2019(06)
- [3]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的磷资源竞争策略[D]. 万凌云. 江苏大学, 2019(03)
- [4]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活性物质的化感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吴娜. 江苏大学, 2016(09)
- [5]本土与入侵生态型乌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的响应比较研究[D]. 马啸驰.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入侵潜力综述[J]. 陈韶军. 湖北林业科技, 2014(01)
- [7]加拿大一枝黄花引种新疆干旱区后繁殖习性与化感潜力的研究[D]. 田丽丽.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8]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及入侵防控技术研究[D]. 杨柳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9)
- [9]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化学性状的增强及其对竞争的作用[D]. 张珊珊. 浙江大学, 2011(10)
- [10]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比较研究[J]. 张中信,张小平,刘慧君,邵剑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