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力输送技术在粉状物料输送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赵宪冰[1](2021)在《PET回收料气力输送机理及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气力输送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设备布局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橡胶、煤矿、食品、建筑、农业、化工等各个领域。对于PET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回收料采用气力输送的方式进行运输,该方法具有能量损耗小、输送效率高、无环境污染等优点。阐述了PET回收料气力输送的机理,明确了输送管道内的气固两相流的流型;分析了输送物料的特征,诸如:物料的形状和尺寸、物料颗粒的比表面积、物料的真实密度和堆积密度、物料的流动性、物料的黏附性和吸湿性等对气力输送的影响;根据物料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探讨了PET回收料在气流中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以及影响PET回收料被悬浮输送的条件;研究了影响气力输送的因素,如输送气流流速、固气比、输送气量等。提出了PET回收料气力输送工艺流程,设计了一套用于PET回收料输送的气力输送装置,采用旋转卸料器和文丘里物料加速器相结合的方式,为整个输送系统进行供料和输送物料加速,提高了输送能力;采用脉冲袋式除尘器作为气固分离装置,滤布使用褶皱式滤布增加过滤面积,既减小了除尘器的占地体积,又保证了分离气体达标排放。给出了气-固两相流的气相控制方程和颗粒的运动方程;探讨了离散相颗粒的曳力模型、气相湍流模型和输送弯管的磨损模型;对PET回收料气力输送的工况作出明确定义。根据不同的工况建立几何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不同弯径比弯管内的气相速度变化、湍流动能变化、管内压降变化、颗粒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弯管的磨损情况,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弯管内湍流动能变化、弯管内压降变化、颗粒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弯管的磨损情况,确定了PET回收料气力输送的最佳弯径比和最佳气流流速。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同类物料的气力输送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
刘洛航,杨卫平,张凯,刘仁鑫,郭文良[2](2020)在《气力输送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生猪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的加强,生猪养殖对输送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气力输送因其具有输送距离远、输送效率高、生物安全等级高和设备维修率低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生猪养殖生产。随着气力输送理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力输送系统。本文从气力输送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着手,介绍了气力输送系统的结构及特点,探讨了气力输送技术在生猪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以期为气力输送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刘佳[3](2020)在《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下”压煤问题严重,以充填开采为代表的“三下”压煤开采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当前的充填开采技术在充填物料运输方面有很大不足,在采用气力输送时,充填物料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工序多、矸石与空气源动力混合不流畅、输送距离短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充填技术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协庄煤矿31115E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技术,从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试验、现场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保障采煤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充填,提高采区的煤炭回收率,填补目前国内外低压气力输送的空白,取得以下成果:(1)在系统方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气力输送风速、输送特性和风机特性,运用气力管道输送原生矸石充填的理论计算方法,在地面布置输送系统工程试验场地,规划设计系统布局和运行流程,初步设定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参数,确定管径尺寸和分段情况,对输送风量、压损、旋浮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及优化,确定井下工程案例中的实际输送风速V、固气混合比M、管路内径Ds、压降、旋流参数等。(2)基于工作面充填距离和煤矸石充填量需要,选定充填装备及控制系统。研究设计给料系统和耐磨材质输送管路,选定气源动力设备,设计给料系统、输送管道等装置,采用HMI人机交互界面的PLC控制系统,进行系统控制和检测,利用各种信号传感器采集系统实时数据。(3)以协庄煤矿31115E工作面生产布局为背景,设计涡流旋浮气力充填系统,对充填开采过程中有效衔接和优化配套的煤矸分离、破碎、运输、储存、气力输送、PLC控制等系统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采充平行作业,通过实践表明该系统生产运行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40幅,表24个,参考文献80篇。
王世龙[4](2020)在《散粒物料在气固分离过程中的运动模型及数值仿真》文中指出散粒物料在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占据着重要份额,气力卸船机具有设备结构简单、效率高、清仓量小、污染小等优势,在港口物流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气力卸船机的研究主要以取料装置与管道磨损为主,对气力卸船机气固分离装置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气力卸船机气固分离装置中的容积式分离器为对象,研究散粒物料在容积式分离器内的气固分离运动特性,对散粒物料气固分离运动过程进行数值仿真,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对容积式分离器结构进行了合理简化,对散粒物料与输送气体形成的气固二相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散粒物料中的散体颗粒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建立了散体颗粒的运动模型,对连续流体相进行分析,建立了气相连续方程,分析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对散体颗粒在容积式分离器内的一般运动过程进行阐述。利用CFD-DEM耦合平台,对散粒物料的气固分离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散粒物料在输料管内以气固稀相流与气固半密相流状态流动时,模型内部流场变化变化与散体颗粒运动轨迹变化情况,分析了散粒物料在输送气体的作用下以不同流动状态进入容积式分离器时,散粒物料与输送气体的气固分离运动行为。结果表明,气固稀相流状态与气固半密相流状态下,散体颗粒与输送气体的分离过程主要发生在散体颗粒与容积式分离器壁面碰撞后,此时散体颗粒与输送气体均处于速度较小的状态,输送气体不足以提升散体颗粒向上运动,从而完成分离过程。分析散体颗粒运动轨迹发现,散体颗粒在初始碰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颗粒发散情况,可能会存在颗粒从出气口逃逸的情况。研究了不同工况、颗粒属性、分离器参数等多种因素对散粒物料在容积式分离器内分离特性的影响,发现对于散粒物料的气固分离运动,由于分离器尺寸较大,大多数因素对此分离行为影响较小,稳定状态下,容积式分离器对不同流动状态的散粒物料均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对于模型内部流场的影响,散粒物料分别处于两种流动状态时,输送风速对模型内部总压数值与压力差影响最大,而散粒物料质量流量、散粒物料初速度、颗粒半径、颗粒密度对模型内部总压数值与压力差影响效果较弱,颗粒形状、输料管与水平夹角、出气口位置对模型内部总压数值与压力差影响效果最弱。
纪云[5](2019)在《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煤矿岩巷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掘进光面爆破技术与锚喷支护相结合使巷道一次成型,斜井井筒施工月进尺可达到百米以上。然而,国内煤矿目前采用的喷浆工艺粉尘大、喷浆输送距离短、工作效率低,巷道支护严重制约煤矿的采掘速度。因此,本文提出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相结合的研究思维,探究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喷浆物料的基础理论,为喷浆物料的自动上料、长距离输送提供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同时为井下喷浆物料的输送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意义。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和欧拉运动定律,在离散元软球模型基础上,建立物料颗粒-颗粒之间的非连续力-位移模型,获得颗粒碰撞过程中颗粒流之间的法向力、切向力及粘性力,获得球形颗粒及非球形颗粒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方程;在非解析面CFD-DEM耦合方法基础上,采用Ergun-Wen&Yu理论建立气流-颗粒之间的曳力模型,将空隙率增加到双流体模型连续性方程中,据此获得颗粒多相流的连续性方程;基于颗粒-壁面的碰撞理论及侵蚀磨损方程,指出颗粒流侵蚀磨损形式为切削磨损;通过对流体力学近壁层数处理方式的研究,提出Fluent近壁处理壁面函数法,并提出适用于非解析面CFD-DEM耦合方法近壁处理的NonEquilibrium Wall Function壁面处理方程。根据本研究的气流压力及物料特性,设计一套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借助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气流速度、颗粒粒径及给料量对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物料拾取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流速度对物料拾取量影响最大,颗粒粒径和物料给料量影响较小。对于不同粒径的卵石颗粒,小颗粒所需的拾取速度较低,而大颗粒的拾取速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堆积在管道底部颗粒表面气流速度随着给料量的增加而增大,据此获得喷浆物料拾取量与给料量的函数关系。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获得研究因素各水平对拾取量、水平管道压降及压力变送器压力的影响趋势,通过对压力变送器压力信号与物料拾取量归一化处理,获得流场压力信号与喷浆物料拾取量的函数关系。在文丘里管密相气力输送系统中,研究气流速度和含水量对物料输送特性和流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临界风速。提出流场压力的差异系数,用差异系数衡量流场稳定性并获得最佳气流速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以气流压降及压降差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获得喷浆物料最佳输送水分含量。研究文丘里管进料口和管内气流流量对压降的影响,获得文丘里给料器和管道中压降在大于临界风速下周期性波动趋势。引入差异系数来描述流场的稳定性,获得临界风速下颗粒多相流流场的不稳定性,并通过对流场压力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析获得气力输送系统各零部件对流场压力信号的影响规律。通过对颗粒拾取速度进行经验分析,根据多项研究成果对本试验所用卵石颗粒开展拾取速度研究。结果表明,气流速度作为拾取速度的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所有结果,并且相关性明显,实验关系式通过考虑颗粒直径和气流速度等多种影响参数来描述固体颗粒的拾取速度。对于管径为50 mm的水平气力输送管道,大颗粒表面的气流速度更大,因此有可能出现大颗粒拾取速度更低的情况。对水平管道颗粒拾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最佳旋流数,在此旋流数作用下,物料的拾取率最大。通过视觉观察、质量称重、流场压降差异系数分析及流场压降峰均比四种不同方法衡量喷浆物料拾取速度,试验结果表明,视觉观察所获得颗粒拾取速度结果准确性最低,选取颗粒的质量损失率作为拾取速度的衡量指标准确度最高。通过对竖直管内旋流对颗粒流态的预测,对竖直管内轴流和旋流气流气固两相流的流型、压降和床层高度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惯性及二次流对弯管处颗粒具有显着影响,竖直管内的颗粒在轴流场从弯管内壁向外壁移动,旋流数对固体质量流率和入口气流速度固定的竖直管内的颗粒流型影响显着。卵石颗粒存在临界粒径,当粒径大于临界粒径时,压降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颗粒尺寸对颗粒群的透气性和存气性影响较大,竖直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型变化较大。旋流有助于降低压降,但较大的旋流数会由于旋流衰减而导致压降增加。采用CFD-DEM四元耦合方法,研究提升角、气流速度和固体质量流率对提升弯管颗粒流型的影响,并借助正交设计方法对仿真方案进行设计,以减少仿真次数。结果表明,由于流体惯性和二次流作用,气流速度对提升弯管内的压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弯管肘部45°处压降比弯管进出口压降更大。通过对提升弯管流型的研究,发现弯管处形成的二次流对管内空隙率和颗粒浓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颗粒在弯管出口附近向下游管道侧壁移动,颗粒浓度相差较大,但并不会影响弯管肘部的最大侵蚀区域。对于提升弯管,颗粒碰撞在横截面上均匀分布,侵蚀磨损区域呈椭圆形分布,且在出口附近弯管的外弯曲处发生碰撞,对应两个严重侵蚀区域。该论文有图115幅,表20个,参考文献198篇。
王尚元,刘总兵,史博川[6](2019)在《电解铝生产用氧化铝的气力输送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氧化铝是电解铝厂中最重要的生产原料。气力输送系统对比机械输送系统输送氧化铝具有设备简单,结构紧凑,布置灵活,设备投资费用低,易于集中控制,可实现自动化的优点。因此,研究气力输送系统对提高电解铝厂氧化铝输送的技术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从稀相输送系统和浓相输送系统2个方面对氧化铝的气力输送进行简单介绍。
余柄辰[7](2018)在《煤炭颗粒管道气力输送流场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改变煤炭颗粒输送格局、降低巷道输送成本,解决煤炭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一种集约高效型的绿色煤炭输送方式对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气力输送技术是一种清洁、可循环利用的运输方式,是实现煤炭颗粒绿色运输的有效途径,具有占地空间小、环保清洁且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为此,本文基于管道气固两相流理论、离散元与计算流体力学耦合数值模拟方法(DEM-CFD),结合煤炭颗粒气力输送实验,对煤炭颗粒气力输送系统中气固两相之间的互作用机理、输送参数以及旋流气力输送进行研究,为煤炭颗粒气力输送系统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在量化描述煤炭颗粒尺寸与形貌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气固两相流耦合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对旋流场和轴流场内的煤炭颗粒动力学特性以及颗粒与管壁之间的碰撞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气力输送系统内煤炭颗粒的受力组成,推导出颗粒与管壁的碰撞过程运动方程。并通过对传统气力输送系统中物料运动形态的分析,明确了煤炭颗粒在气力输送中的输送状态,研究结果为后续煤炭颗粒气力输送系统的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利用DEM-CFD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收缩段角度气固喷射器内煤炭颗粒喷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搭建气力喷射实验台进行实验验证。研究表明当气固喷射器其它参数不变时,收缩段角度对其喷射性能有重要影响。随着收缩段角度的增加,喷射器内部颗粒与管壁以及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碰撞将增加,颗粒前进的速度降低,喷出颗粒数量减少,剩余颗粒数量增加,实验透明管内颗粒流型从悬浮流变为沉积流,喷射量也逐渐减小,喷射性能下降。基于较优气固喷射器的流场输送参数,对输送直管中煤炭颗粒输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明确了煤炭颗粒在输送直管内的位置分布与输送状态,在入料质量流率相同时,流场速度越快,提供给煤炭颗粒的能量就越大。基于对现有起旋装置的分析,设计适用于煤炭颗粒气力输送系统的切向进气式旋流生成器。利用DEM-CFD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煤炭颗粒旋流输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流生成器可以将沉积在管道底部的煤炭颗粒扰动起旋,增加颗粒速度,提高输送性能。旋流主管与旋流辅管的夹角越小,管道内颗粒速度越大,螺旋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较大的旋流强度有助于煤炭颗粒在输送初始阶段起旋,对于整个输送系统来说,存在一个合适的旋流流量占比,使管道内颗粒可以充分起旋,减少颗粒与管壁摩擦,降低能耗,有利于输送。依据以上研究搭建煤炭颗粒旋流管道气力输送实验台,构建信号采集系统,开展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旋流生成器有利于煤炭颗粒输送,合理选择该夹角可降低旋流气力输送系统的能耗。在纯流场段,旋流流量占比为40%时系统静压值较高且静压压降最少,有利于输送。在载料段,旋流流场的静压保持能力比轴流流场弱,但旋流输送可以使物料的输送过程更加稳定。存在一个合适的旋流流量占比使旋流管内能量损失最小,输送过程更加平稳,且最佳旋流流量占比随煤炭颗粒粒度的增大而增大。
周甲伟[8](2017)在《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煤炭物流衔接煤炭开采、加工、储运、利用及回收各个领域,是构建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现代煤炭工业体系的枢纽。解决煤炭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煤炭与环境无交互作用的封闭运输是实现煤炭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煤炭气力输送是实现短距离煤炭绿色物流的有效途径,具有占地少、环保清洁、易于自动化等显着优势。为此,本论文以煤炭颗粒为对象,结合气固两相耦合理论、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CFD-DEM)和颗粒旋流输送试验,以实现煤炭颗粒气力输送为目标,对煤炭颗粒在旋流场中的输送理论、运动学和动力学行为以及旋流气力输送系统性能展开研究,为煤炭颗粒气力输送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拓宽气力输送技术应用领域。在量化描述煤炭颗粒尺寸和形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真实形貌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机理。通过三维扫描获得煤炭颗粒几何模型并统计煤炭颗粒形貌特征,基于此推导出煤炭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微分方程、颗粒碰撞运动方程及接触动力学方程,构建旋流气力输送中煤炭颗粒群的运动方程及输送气流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控制方程,为研究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基于现有起旋技术及理论,研发适用于煤炭颗粒气力输送的旋流起旋及继旋装置。利用CFD-DEM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从流场速度、旋流强度、颗粒运动及输送能量效率等多个方面对比研究三种螺旋壁面式起旋装置性能。研究表明:旋流场内轴向速度峰值区域形状随流场流动呈准周期性旋转,有益于扰动颗粒运动,旋流场内颗粒呈现明显的螺旋运动,并保持较长距离的悬浮运动状态。输送初始阶段,较强的旋流强度有助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到稳定输送阶段,适中的旋流强度更有利于输送。三种起旋装置中,导流叶片式起旋装置引导的旋流强度适中,更适合于煤炭颗粒输送。以数值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侧向补气导流叶片式起旋装置,并进行流场速度分布测量试验,以无量纲测量距离、雷诺数、切向流量比为变量拟合得到旋流强度演变模型。设计并研制煤炭颗粒输送状态测试试验台,研究不同粒度煤炭颗粒的临界输送气流速度,以及旋流强度对煤炭颗粒临界输送气流速度的影响。分析气力输送系统常用临界气流速度定义及其物理含义,确定拾取速度作为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系统临界输送速度并估算其大致范围,然后进行不同流场的煤炭颗粒拾取试验。研究表明:影响煤炭颗粒初始翻滚拾取的因素有流场气流曳引扰动、其他颗粒冲击扰动以及支撑边界失稳扰动。轴流场内易出现局部逐层剥离拾取,迎风下游区域煤炭颗粒团易于优先拾取,旋流场内易出现颗粒自迎风端部逐步卷起并实现整体推移拾取输送。煤炭颗粒的拾取速度随旋流强度增强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基于Kalman拾取速度模型,以无量纲颗粒粒径和旋流强度为变量,得到5-15 mm煤炭颗粒的拾取速度预测模型。重构煤炭颗粒离散元模型,数值研究煤炭颗粒与管壁互作用过程中的煤炭颗粒尺度损伤和管壁磨损规律。分别基于颗粒粘结法和颗粒重叠法研究上述两行为,从煤炭颗粒形状和流场结构两方面研究并揭示旋流场中煤炭颗粒破碎和管壁磨损规律。研究表明:煤炭颗粒与管壁的碰撞现象与煤炭颗粒的机械能波动一一对应,而煤炭颗粒的破碎程度与碰撞前后机械能变化的能量差正相关。煤炭颗粒通过弯头时,颗粒完整率随颗粒球形度增大而增大,两者关系符合二次多项式指数方程。旋流输送时煤炭颗粒完整率显着高于轴流工况。弯头转向对弯头管壁磨损有显着影响,磨损严重位置主要集中于外侧管壁的中部区域。随着颗粒球形度增大,弯头管壁平均磨损率均呈现倾斜“S”状变化,旋流输送时弯头管壁磨损率较轴流场有显着降低。在分析输送性能指标基础上,进行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性能试验,从输送能效和输送平稳性两方面研究旋流强度对输送性能的影响。以静压值、静压损失为指标从能量储备和测点间的储备能量消耗两个方面研究旋流强度对煤炭颗粒输送能效的影响,以静压波动标准差为指标研究旋流强度对煤炭颗粒输送平稳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切向流量比为0.2且输送气流速度低于40 m/s时,旋流场内的静压值高于相同平均气流速度的轴流工况,有利于气流压力势能缓释和煤炭颗粒输送。绝对静压损失随着平均气流速度增大近似呈现线性增长,随着切向流量比的增大,其增长斜率呈增大趋势。相对静压损失均随着平均气流速度增大呈减小趋势,但切向流量比较大时,由平均气流速度增大导致的相对静压损失降低较缓慢。影响输送平稳性的因素主要有料仓储料量变化扰动、气源扰动、旋转给料器扰动以及噪声扰动,上述四种扰动因素在本文研究范围对应的频率区间分别为小于0.1 Hz、0.1-1 Hz、1-10 Hz和10 Hz以上,其中气源扰动和旋转给料器扰动作用最为显着。低气流速度中等旋流强度和高气流速度弱旋流强度工况时,旋流场输送平稳性优势显着。在输送管道前端,旋流工况输送平稳性更好,而在输送管道末端轴流场工况输送更平稳。
马杰[9](2017)在《聚四氟乙烯粉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优异的耐温、耐腐蚀、耐老化、绝缘、阻燃、自润滑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领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目前聚四氟乙烯管材生产行业都是采用人工加料方式,费时费力,还容易产生粉尘污染,企业亟需自动化和闭式的加料装置。然而,由于微粉粒径小,流动性差,在输送过程中易挤压成团,也容易堵塞过滤元件。市场上尚无能够高效、稳定适用的聚四氟乙烯粉料自动加料设备。因此研究一种新型实用的聚四氟乙烯粉料自动加料技术和输送系统具有迫切的需求和实际的意义。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聚四氟乙烯粉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针对该输送系统,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包括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控制系统集成和系统基本特性测试等。论文首先根据聚四氟乙烯粉料特性和自动加料机的技术需求,研究了聚四氟乙烯粉料自动输送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在真空输送系统基本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搅拌重力下料的储料—供料子系统结构、具有旋风粉料沉积和杯型HEPA过滤分离集料功能和集料—排料切换的集料—排料子系统结构。分析研究了系统工作流程,确定了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和主要元件的工作参数,为开展后续研究和系统实现奠定了基础。研究解决了系统中若干技术难题。提出了过滤元件气流反向清洗的技术方法,解决了过滤元件堵塞、工作寿命短的问题,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过滤元件的使用寿命,为满足系统的需求指标奠定了基础。针对储料—供料的难题提出了阀控间歇限量供料的技术方案并研制了相应的滑板阀,实现了可靠的供料;针对集料—排料阀的特殊技术需求,研制了一种结构紧凑的新型气缸摆式多杆机构驱动的盖板阀,解决了粉料环境下既要密封,又要避免摩擦磨损和卡粉等引起的密封失效的难题。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气动控制回路和电气控制回路,选定了所需的气动元件和电气元件,编制了 PLC程序。在系统样机的基础上测试研究了系统基本特性,建立了系统中粉料输送速度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摄像法对实际粉料输送速度进行试验,得到粉料的输送速度为3.99m/s。利用称重法测得系统输送能力为206.4kg/h。通过长时间的连续无待机输送试验,得出系统输送能力与输送时间的关系,确定过滤元件的建议使用寿命为3个月,能够满足系统的技术需求。本课题研制的聚四氟乙烯粉料气力输送系统能够满足企业提出的自动加料系统的技术需求,目前该系统已完成整机运行实验并交付企业使用,用户反应良好。
杨道龙[10](2016)在《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减少或取消钻采工作面煤柱预留、控制采空区顶板沉陷以及避免垮塌事件的发生,促进钻式采煤机及钻采工艺在薄与极薄煤层中的推广使用,依托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薄煤层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极薄煤层钻式采煤机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研制一种占用空间小、生产效率高、设备构造简单的钻采法充填系统,以弥补传统充填设备由于体积过大、部件沉重而无法应用于钻采采空区的缺点。钻采法充填系统采用气力输送技术将矸石颗粒输送充填至钻采采空区,颗粒间及颗粒与流场间的互作用行为直接影响气力输送充填系统的可靠性、输送效率及充填经济性。为此,本文以矸石颗粒和气力输送流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矸石颗粒气力输送性能和输送流场静压变化特性进行研究,为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工艺和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根据钻采法开采煤层工作面地质条件和五钻头钻式采煤机开采技术,以钻采采空区顶板条件和矸石充填机理为基础,提出了包括井上矸石输送井下工艺、顺槽掘进煤矸分选工艺以及钻采矸石充填工艺在内的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工艺,构建了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系统,进行了气力输送系统和气力充填系统设计,确定了供料装置、增压器、充填喷头以及充填钻头的结构形式,为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基于Hertz接触理论与Mindlin-Deresiewicz接触理论,建立了矸石颗粒之间、矸石颗粒与管壁之间无黏连的软球接触理论模型,并根据实际测得的矸石颗粒三轴径参数,获得了不同粒度下矸石颗粒的形状特性指标,建立了基于长短度、扁平度、Zingg指数以及颗粒体积充满度等指标的矸石颗粒形状特性数学模型。以堆积密度、孔隙率、休止角及其与实际实验的误差为评价指标,以颗粒与颗粒、颗粒与管壁间互作用系数为正交试验因素,获得了三种较为准确的矸石颗粒离散元模型及对应的互作用系数,并进行了矸石颗粒碰撞实验和仿真研究,验证了矸石颗粒接触模型及互作用系数的可行性,为颗粒之间及颗粒与管壁间的互作用耦合仿真提供了较真实可靠的颗粒模型与基础参数,并为匹配不规则颗粒的形状特性和物理性质提供了参考方法。采用欧拉法描述流体微元运动状态,获得了流场中气相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以及湍流传输方程。根据颗粒在流场中受到的流体阻力、Saffman升力、Magnus升力等作用力的影响,采用欧拉耦合模型,建立了颗粒相与气相间互相耦合理论模型及仿真方法。在考虑管壁直径、颗粒形状以及雷诺数与流体阻力系数间关系的基础上,获得了带有流场区域修正及颗粒形状修正的粒径法矸石颗粒悬浮速度理论表达式,进行了垂直管道内矸石颗粒悬浮实验与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矸石颗粒悬浮速度的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均符合管壁直径对输送颗粒的影响规律;不同颗粒粒径下的矸石颗粒悬浮仿真结果值与实验结果值相近,而且都略大于理论计算值,验证了基于欧拉模型的CFD与DEM耦合方法实现颗粒相与气相间互相耦合的可行性,并为矸石颗粒气力输送系统中选择合适的流场速度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依据钻采法气力输送系统实际工况条件,初步设定了气力输送系统的基础参数,并以颗粒喷出平均动能、流体质量流率比和喷射器能耗为评价指标,进行了纯流场条件和颗粒与流场耦合条件下矸石颗粒与流场耦合仿真研究,获得了喷射器较优结构参数以及该结构参数下不同颗粒入料质量流率所对应的喷嘴入口总压推荐值,为钻采法气力输送系统的喷射器结构参数设计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为揭示矸石颗粒在不同输送管道内的运动状态,对水平直管、弯管和旋流管中矸石颗粒气力输送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水平直管输送中的矸石颗粒主要分布在管道底部并关于纵向截面对称,输送流场速度越大,越有利于矸石颗粒的水平直管输送;弯管输送中矸石颗粒形成螺旋运动的颗粒束,弯管的最大磨损率随着弯曲半径的增加而减小;旋流管内颗粒速度高于相同气流流量下的水平直管内颗粒速度,且旋流辅管与旋流主管间夹角越小,颗粒速度越大。依据钻采法井下实际工况条件,以气力输送流场中矸石颗粒输送特性以及流场静压变化特性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喷射器结构参数对纯流场喷射性能和矸石颗粒喷射性能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与仿真结果相同的喷射器较优结构参数,验证了喷射器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参考价值。采用较优结构参数的喷射器作为气力输送系统中矸石颗粒的动力源,进行了矸石颗粒短距离水平输送、弯管输送以及旋流输送实验,获得了水平流场、弯管流场和旋流流场中矸石颗粒输送性能和流场静压变化规律,初步证明了矸石颗粒气力输送系统的可行性,验证了水平直管、弯管和旋流管耦合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矸石颗粒长距离气力输送充填实验,获得了气力输送过程中矸石颗粒运动状态与管内流场静压变化关系、颗粒破碎率与颗粒粒径之间关系、管道不同位置安装旋流增压器对颗粒输送时间的影响规律,验证了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系统的可行性,为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工业性试验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并对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工艺及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二、气力输送技术在粉状物料输送中的应用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力输送技术在粉状物料输送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PET回收料气力输送机理及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气力输送简介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2 气力输送技术分析 |
2.1 气力输送研究国内外现状 |
2.2 气力输送系统的工业应用 |
2.3 气力输送系统分类 |
2.3.1 按管道内压强 |
2.3.2 按管道中气-固两相流的流动状态 |
2.4 本章小结 |
3 PET回收料的气力输送机理研究 |
3.1 输送管道中气固两相流的基本流型 |
3.2 输送物料自身的特征 |
3.2.1 物料的形状与尺寸 |
3.2.2 物料颗粒的比表面积 |
3.2.3 物料颗粒的真实密度和堆积密度 |
3.2.4 物料的流动性 |
3.2.5 物料的黏附性和吸湿性 |
3.3 PET回收料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
3.3.1 气流作用在物料颗粒上的力 |
3.3.2 沉降速度 |
3.3.3 悬浮速度 |
3.4 气力输送主要参数 |
3.4.1 输送气流流速 |
3.4.2 固气比 |
3.4.3 输送气流流量 |
3.4.4 输送气流流量对固气比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PET回收料气力输送装置设计 |
4.1 PET回收料气力输送工艺流程 |
4.2 装置主要部件设计与选择 |
4.2.1 风机的选择 |
4.2.2 旋转卸料器 |
4.2.3 物料加速装置 |
4.2.4 输送管道的设计 |
4.2.5 除尘器设计 |
4.2.6 接料斗的设计 |
4.2.7 储料仓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输送过程数值模拟及分析 |
5.1 两相流模型 |
5.1.1 气相控制方程 |
5.1.2 颗粒运动方程 |
5.2 离散相下的曳力模型 |
5.2.1 Ergun和Wen&Yu曳力模型 |
5.2.2 Di Felice曳力模型 |
5.3 湍流模型 |
5.4 输送管道磨损模型 |
5.5 PET输送工况及几何模型建立 |
5.5.1 PET回收料气力输送工况 |
5.5.2 几何模型和控制条件 |
5.6 弯管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5.6.1 弯径比对两相流和弯管的影响 |
5.6.2 输送速度对两相流和弯管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气力输送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气力输送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
1.1 负压式气力输送 |
1.2 正压式气力输送 |
1.3 混合式气力输送 |
2 气力输送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2.1 存在的问题 |
2.1.1 能耗高 |
2.1.2 管道堵塞 |
2.1.3 管道磨损 |
2.1.4 饲料破损 |
2.2 解决途径 |
3 结论及展望 |
(3)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成果 |
2 2 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系统参数理论研究 |
2.1 涡流旋浮气力输送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2 系统参数的初步计算与选择 |
2.3 系统参数优化计算 |
2.4 旋流参数计算 |
2.5 系统性能参数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设计 |
3.1 气源 |
3.2 给料系统 |
3.3 输送管道系统 |
3.4 控制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 |
3.5 系统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工程实践 |
4.1 实践矿井概况 |
4.2 涡流旋浮气力输送系统设计 |
4.3 工程应用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散粒物料在气固分离过程中的运动模型及数值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气力卸船机的工作原理及发展现状 |
1.3 气力输送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散粒物料在气固分离过程中的运动模型 |
2.1 气固分离装置的分析模型 |
2.2 散体颗粒在气固分离运动中的数学模型 |
2.2.1 气固二相流的计算方法 |
2.2.2 连续流体相的数学模型 |
2.2.3 离散颗粒相的数学模型 |
2.3 散体颗粒气固分离运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散粒物料气固分离过程的数值仿真 |
3.1 气固二相流CFD-DEM耦合计算 |
3.2 气固分离过程数值模型参数设置 |
3.2.1 气固分离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3.2.2 气固分离模型参数设置 |
3.3 容积式分离器中流场与散体颗粒分布情况 |
3.3.1 气固稀相流状态下分离器中流场与散体颗粒分布情况 |
3.3.2 气固半密相流状态下分离器中流场与散体颗粒分布情况 |
3.4 散粒物料气固分离运动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3.4.1 气固稀相流状态下散粒物料气固分离运动特性 |
3.4.2 气固半密相流状态下散粒物料气固分离运动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散粒物料气固分离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气固稀相流状态下气固分离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不同工况对气固分离特性的影响 |
4.1.2 颗粒属性对气固分离特性的影响 |
4.1.3 分离器结构参数对气固分离特性的影响 |
4.2 气固半密相流状态下气固分离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输送风速与散粒物料初速度对气固分离特性的影响 |
4.2.2 颗粒属性对气固分离特性的影响 |
4.2.3 分离器结构参数对气固分离特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
2.1 物料颗粒碰撞力学特性 |
2.2 颗粒多相流控制方程 |
2.3 颗粒-壁面接触模型及磨损分析 |
2.4 边界和初始条件 |
2.5 长距离气力输送流场压降 |
2.6 本章小结 |
3 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特性研究 |
3.1 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的选择 |
3.2 实验物料及装置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文丘里给料器输送特性研究 |
4.1 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设计 |
4.2 喷浆物料最经济风速研究 |
4.3 喷浆物料最经济输送压力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旋流气流对喷浆物料拾取速度及噎塞速度研究 |
5.1 拾取速度与噎塞速度 |
5.2 喷浆物料拾取速度研究 |
5.3 喷浆物料噎塞速度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提升弯管内喷浆物料与壁面互作用研究 |
6.1 提升弯管颗粒多相流流型 |
6.2 提升弯管管道壁面侵蚀磨损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电解铝生产用氧化铝的气力输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力输送概述 |
2 稀相输送 |
2.1 稀相输送简介 |
2.2 稀相输送的特点 |
2.3 稀相输送的特点 |
2.4 稀相-气力提升机简介 |
3 浓相输送 |
3.1 浓相输送特点 |
3.2 浓相输送的原理 |
3.3 浓相输送的特点 |
3.4 浓相发送器输送系统概述 |
(7)煤炭颗粒管道气力输送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气力输送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煤炭颗粒与流场及管壁互作用机制研究 |
2.1 煤炭颗粒形貌特性研究 |
2.2 煤炭颗粒与流场互作用机理研究 |
2.3 煤炭颗粒与管壁互作用机理研究 |
2.4 煤炭颗粒气力输送流动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炭管道气力输送系统输送参数研究 |
3.1 DEM-CFD耦合介绍 |
3.2 气固喷射器结构参数对喷射效果的仿真研究 |
3.3 气固喷射器结构参数对喷射效果的仿真研究 |
3.4 输送直管内煤炭颗粒与流场耦合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旋流输送管道流场的仿真研究 |
4.1 旋流起旋装置概况 |
4.2 旋流管结构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
4.3 旋流输送管气流配比数值模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炭颗粒旋流输送气力输送实验研究 |
5.1 煤炭颗粒旋流管道气力输送实验台 |
5.2 不同旋流输送管的气力输送特性研究 |
5.3 不同气流配比旋流输送管的气力输送特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概述 |
1.4 课题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
2.1 煤炭颗粒几何形貌特征 |
2.2 煤炭单颗粒气力输送运动学研究 |
2.3 煤炭单颗粒气力输送碰撞接触动力学研究 |
2.4 煤炭颗粒群输送过程控制方程 |
2.5 煤炭颗粒气力输送管道磨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旋流起旋技术及装置研究 |
3.1 旋流起旋装置分析 |
3.2 起旋装置数值模拟研究 |
3.3 起旋装置研制及流场测量系统设计 |
3.4 起旋装置旋流强度演变规律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临界气流速度试验研究 |
4.1 煤炭颗粒输送临界气流速度分析 |
4.2 煤炭颗粒拾取速度测试 |
4.3 煤炭颗粒临界输送速度试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旋流气力输送中煤炭颗粒与管壁互作用过程数值模拟 |
5.1 煤炭颗粒与管壁互作用过程及煤炭颗粒数值重构 |
5.2 煤炭颗粒破碎行为数值研究 |
5.3 管壁磨损行为数值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
6.1 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试验系统 |
6.2 旋流强度对煤炭颗粒输送系统输送能效的影响 |
6.3 旋流强度对煤炭颗粒输送平稳性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聚四氟乙烯粉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颗粒与粉料输送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颗粒与粉料输送技术的主要方式 |
1.2.2 颗粒与粉料机械输送技术 |
1.2.3 颗粒与粉料气力输送技术 |
1.3 有待研究解决的难题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聚四氟乙烯粉料输送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 |
2.1 聚四氟乙烯粉料输送系统的技术需求 |
2.1.1 聚四氟乙烯粉料特性分析 |
2.1.2 输送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
2.2 粉料输送系统总体结构研究 |
2.2.1 储料—供料子系统结构 |
2.2.2 集料—排料子系统 |
2.2.3 系统总体布局及工作流程 |
2.3 聚四氟乙烯粉料气力输送系统主要工作参数的确定 |
2.3.1 混合比的选择 |
2.3.2 空气流量的确定 |
2.3.3 输送管直径的确定 |
2.3.4 气源设备功率 |
2.4 本章小结 |
3 聚四氟乙烯粉料气力输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过滤元件气流反向清洗技术研究 |
3.1.1 气流反向清洗技术原理及控制回路 |
3.1.2 过滤元件气流反向清洗效果及气—粉分离排气粉尘的测试 |
3.2 阀控间歇限量供料技术及滑板阀的研究 |
3.2.1 直通供料存在的问题 |
3.2.2 阀控间歇限量供料技术的思路 |
3.2.3 储料—供料切换滑板阀的研制 |
3.3 集料—排料切换摆式盖板阀的研制 |
3.3.1 新型摆式盖板阀及其驱动机构的结构及原理 |
3.3.2 盖板阀机构驱动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集成与试验 |
4.1 系统硬件集成 |
4.2 气动与电气控制系统集成 |
4.2.1 气动控制回路 |
4.2.2 电气控制系统实现 |
4.3 系统基本特性测试与运行试验 |
4.3.1 系统基本特性测试 |
4.3.2 系统运行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钻采法开采薄煤层气力输送充填技术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系统设计 |
2.1 煤层地质条件及钻采法技术条件 |
2.2 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工艺与系统 |
2.3 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矸石颗粒离散元模型研究 |
3.1 矸石颗粒接触力学研究 |
3.2 矸石颗粒物理性质及形状特性研究 |
3.3 矸石颗粒离散元模型 |
3.4 矸石颗粒碰撞实验研究 |
3.5 矸石颗粒碰撞仿真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不规则矸石颗粒气力悬浮仿真与实验研究 |
4.1 颗粒与流场耦合模型建立 |
4.2 垂直管道内颗粒悬浮实验研究 |
4.3 垂直管道内颗粒悬浮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气力输送系统中颗粒与流场耦合仿真研究 |
5.1 气力输送系统参数设定 |
5.2 矸石颗粒与喷射器流场耦合研究 |
5.3 矸石颗粒与输送管道流场耦合仿真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矸石颗粒气力输送充填系统实验研究 |
6.1 矸石颗粒气力喷射实验 |
6.2 矸石颗粒短距离气力输送实验 |
6.3 矸石颗粒长距离气力输送充填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气力输送技术在粉状物料输送中的应用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PET回收料气力输送机理及装置的研究[D]. 赵宪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气力输送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J]. 刘洛航,杨卫平,张凯,刘仁鑫,郭文良. 南方农机, 2020(23)
- [3]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研究[D]. 刘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散粒物料在气固分离过程中的运动模型及数值仿真[D]. 王世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D]. 纪云.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电解铝生产用氧化铝的气力输送系统[J]. 王尚元,刘总兵,史博川. 中国金属通报, 2019(08)
- [7]煤炭颗粒管道气力输送流场特性研究[D]. 余柄辰.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8]煤炭颗粒旋流气力输送机理及性能研究[D]. 周甲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4)
- [9]聚四氟乙烯粉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D]. 马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10]钻采法气力输送充填关键技术研究[D]. 杨道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