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光春总局长在飞天奖评委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高一萍[1](2015)在《面向海外的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 ——“全球本土化”研究的视角》文中指出全球化格局之下,西方文化意图强力殖民,本土文化力争延续发展,而作为通俗文化载体的电视剧则深深烙上全球化与本土化力量此消彼长、共同作用的印记:外来文化可以凭借电视剧长驱直入,本土文化同样可借助电视剧彰显传承。近年来,一方面,海外电视剧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大量“收编”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电视剧在海外传播不佳,市场受限,这既关乎中国大陆电视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亦关乎中国电视文化能否参与全球当代文化的创新与重构,关乎电视文化能否为民族国家软实力之提升助一翼之力。在一定意义上,全球本土化是一种基于文化视角的全球化理论,它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并不可能抹平一切文化之差异与特殊性,文化全球化是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靠近的行动,是在对立、协商和博弈中逐渐融合的过程。对中国电视剧“全球本土化”现象的研究,将从中国电视剧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入手,挖掘其背后的国际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支配力量和主导因素,分析电视剧生产行业的问题和症结,并试图寻找促进中国电视剧全球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界定相关研究概念,介绍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发展状况”,从中国电视剧的海外贸易情况、中国的电视剧国际贸易市场、中国的电视剧国际奖项平台、中国电视剧的海外获奖情况四个方面对中国电视剧的海外经济效益状况、海外文化影响力进行分析,察看中国电视剧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位置。第三章“本土生产方式中的全球因素”,梳理伴随全球化而来的电视剧移植性生产、联合性生产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方式得以丰富,同时,移植剧、协拍剧和合拍剧是这一变化的直接产物。第四章“类型剧生产的全球催化剂”,阐明全球化因素促使中国电视剧从题材分类转化为类型分类,其中,青春偶像剧、情景喜剧、医疗剧是直接源于海外的类型剧,而在本土形成的类型剧中,方言剧和抗日“神剧”偏离了管控要求。第五章“面向全球化的本土化管控”,从本土行政力量的干预、本土市场力量的制约两个方面对制播途径的本土化力量进行检视,认为行政部门的宣传职能偏重、审批制度的常规化把控、政策法规的阶段性调控等行政化干预确保本土市场免于海外文化的侵袭。但同时,行政垄断的做法限制了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经济力量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大陆电视剧的全球化推进,出品制作定位于本土市场、营销发行渠道和措施片面局限、评估反馈面临着集体失明。于是,在制播途径中本土的政治与经济双重力量支配着当前制播局面。第六章“海外受众的区域性偏好”,从电视剧进出口贸易的视角把海外受众分为单向输出区、双向交流区、单向输入区,区域受众因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观赏习惯等形成一定的收视偏好,从而形成影响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又一个因素。第七章“参与全球电视剧文化构建”,参照海外视听发达国家的经验,找出中国电视剧行业体制的症结,提出夯实全球/本土文化构建的基础、营造独立、多元和国际化的管理规制、针对受众进行生产、松绑海外贸易市场的策略方为中国电视剧重构全球文化格局的出路。第八章“结语”总结性回顾本论文研究要点,点明中国电视剧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实质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本土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吸收和参与,并对中国电视剧的“全球本土化”进程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刘虹利[2](2013)在《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中的革命叙事为研究对象,从外围的制度环境、电视剧文化生态以及革命电视剧内在的叙事话语特征、意义生产方式两方面入手,全面考察新世纪大陆革命电视剧的整体状况、细部特征及其生成原因。电视剧从生产/传播手段、文本特性及其受众特征来看,可以称为今天中国的“新通俗叙事”:它是一种“讲故事”的叙事行为,其特征是浓厚的“通俗”气息,而与传统通俗叙事直至20世纪通俗叙事的现代转变相比,电视剧之“新”则是由媒介的发展演进决定的,它是人类叙事行为从口传到书面再到电子媒介的跨越式发展的产物。新世纪以来大陆电视剧以其产量之大、收视人群之广成为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现象绕不过去的对象。在中国,电视观众规模接近13亿,而在观众对各类别节目的相对收视选择比率中,电视剧超过新闻资讯和电影居于首位。就电视台的经济效益而言,电视剧的广告收入占了大部分的份额,就社会效益而言,电视剧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在文学日渐小众的今天重新凝聚了大众话题的焦点,而较之中国电影来说,大陆电视剧的本土色彩和中国气息在令人倍感亲切的同时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此间,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在新世纪初年开始打破主旋律叙事的僵化范式,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以一批口碑剧赢得了官方和民间的共同认可,时至今日,其繁荣的势头不减,因此,若说这十年是革命电视剧的十年,也未尝不可。在当代中国,电视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主要通过电视媒体平台这一政党宣传喉舌进行传播,处于密切的国家行政管制之中。其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3年3月与原新闻出版总署合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由其内设的电视剧管理司和直属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直接管理。长期以来,广电总局对电视剧生产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方面通过拟定方针政策、颁布法律法规草案、制定技术标准和部门规章进行管理,一方面通过组织会议、研讨以及评奖活动等方式进行直接指导,并且对电视剧的播出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调整。其管理涉及到了电视剧生产、发行、播出等各个环节。这和执政党从延安时代开始利用传媒掌握文化领导权的传统一脉相承。在既有的管理体制中,革命电视剧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中国革命本身的独特历程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官方的积极倡导、全球化时代个人与民族身份认同的需求、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持存等因素合力促成。然而就其内容看,绝大多数剧作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从正面战争和地下斗争两个方面着手,满足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对革命教义的发扬。与此同时,新世纪革命电视剧也形成了自身的叙事特征,包括对革命“他者”的重置、对个人情感的召回、对家族叙事模式的采用以及塑造出全新的英雄形象等,这些特征也折射出新世纪电视剧受众作为观看主体所发生的位移。当然,电视剧叙事的变化既与观看主体认同的形成有关,也和电视剧革命叙事的资源有关。当代中国电视剧剧本生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小说进行改编,革命电视剧也不例外,它一方面直接采用延安时期和50年代左翼叙事的成果和范式,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八、九十年代新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电视剧改编既是权力话语斗争的场所,也显露出新世纪执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窘境,而一些特殊的作品,则在改编与再现中国革命和历史的过程中,对现代国家的“公民性”认同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徐光春总局长在飞天奖评委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光春总局长在飞天奖评委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海外的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 ——“全球本土化”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传播学讨论 |
1.2.2 “全球媒体产品”带来“全球化矛盾”的质疑 |
1.2.3 对“全球化心态”下的“本土化”策略的研究 |
1.2.4 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问题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全球化 |
1.3.2 全球本土化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2 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发展现状 |
2.1 海外经济效益的状况 |
2.1.1 大陆电视剧的海外贸易情况 |
2.1.2 大陆的电视剧国际贸易市场 |
2.2 海外文化影响力的状况 |
2.2.1 大陆的电视剧国际奖项平台 |
2.2.2 大陆电视剧的海外获奖情况 |
3 本土生产方式中的全球因素 |
3.1 移植性生产 |
3.1.1 为移植铺路的引进剧 |
3.1.2 从引进到移植 |
3.1.3 移植剧《丑女无敌》的案例分析 |
3.2 联合性生产 |
3.2.1 协作拍摄 |
3.2.2 合作拍摄 |
3.2.3 合拍剧《还珠格格》的案例分析 |
4 类型剧生产的全球催化剂 |
4.1 齐头并进的类型研究与类型化生产 |
4.2 从模仿到融合的类型化路径 |
4.2.1 青春偶像剧 |
4.2.2 情景喜剧 |
4.2.3 医疗剧 |
4.3 偏离管控的类型 |
4.3.1 方言剧 |
4.3.2 抗日“神剧” |
5 面向全球化的本土化管控 |
5.1 本土行政力量的干预 |
5.1.1 行政部门的宣传职能偏重 |
5.1.2 审批制度的常规化把控 |
5.1.3 政策法规的阶段性调控 |
5.2 本土市场力量的制约 |
5.2.1 定位本土的出品制作 |
5.2.2 片面局限的营销发行 |
5.2.3 集体失明的评估反馈 |
5.3 政治与经济的力量牵制 |
6 海外受众的区域性偏好 |
6.1 贸易视角的受众区域分类 |
6.2 单向输出区 |
6.2.1 区域的开拓 |
6.2.2 区域性案例 |
6.2.3 区域受众分析 |
6.3 双向交流区 |
6.3.1 经济交流的不对等 |
6.3.2 占据播出平台 |
6.3.3 区域受众分析 |
6.4 单向输入区 |
6.4.1 区域认定 |
6.4.2 区域受众分析 |
6.5 本土受众与海外受众的比较 |
7 参与全球电视剧文化构建 |
7.1 夯实全球/本土文化构建的基础 |
7.1.1 筑就法律、体制和规范的基石 |
7.1.2 建立公商并存的市场体制 |
7.2 营造独立、多元和国际化的管理规制 |
7.2.1 保护规制机构的独立性 |
7.2.2 设立电视剧分级制 |
7.2.3 实施播后监管 |
7.3 针对受众进行生产 |
7.3.1 支持原创性创作 |
7.3.2 区别受众偏好 |
7.4 松绑海外贸易市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作为“新通俗叙事”的中国电视剧 |
第一章 文艺制度与文化领导权 |
第一节 电视剧管理机构与文艺政策 |
一、 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
二、 题材规划制度及其变化 |
第二节 “主旋律”与电视剧评奖 |
一、 “主旋律”的涵义 |
二、 电视剧评奖管理 |
第二章 革命叙事的多种面相 |
第一节 伟大的中国革命 |
一、 革命的意义 |
二、 革命的边界 |
第二节 革命故事的叙事动力 |
一、 意识形态需要 |
二、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
三、 电视剧的选择性记忆 |
第三章 革命故事的“是是非非”与“似是而非” |
第一节 革命“他者”的归去来 |
一、 “左翼”话语的复现 |
二、 革命“他者”的重置 |
三、 个人“幽灵”的召回 |
四、 家族叙事与两党政治 |
第二节 僭越式英雄与革命新主体 |
一、 革命之根与草根英雄 |
二、 群众的崛起和主体的位移 |
三、 个体生命的成长记录 |
第三节 专业主义与中产阶级趣味 |
一、 专业主义与工作伦理 |
二、 专业社会与革命伦理 |
三、 中产话语与知识分子 |
第四章 革命历史与改编艺术 |
第一节 电视剧革命叙事的资源 |
一、 文学改编的传统 |
二、 改编与电视剧“情商” |
第二节 “忠于原着”的意识形态 |
一、 红色经典的话语之争 |
二、 “红色”的文化焦虑 |
第三节 革命原创剧中的历史与记忆 |
一、 革命的另类叙事 |
二、 在历史的断裂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徐光春总局长在飞天奖评委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海外的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 ——“全球本土化”研究的视角[D]. 高一萍. 武汉大学, 2015(01)
- [2]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D]. 刘虹利. 吉林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