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式砼泵主液压缸无换向故障的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李艾民[1](2015)在《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巷道锚喷支护作业采用湿式混凝土喷射工艺能有效降低粉尘浓度和回弹率,研制能完成上料、配比、搅拌、输送和喷射等工序的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对于提高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研究中存在的湿喷机液压冲击大、喷射工艺参数选择无理论依据、湿喷机供料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虑泵送液压缸两端的缓冲结构,建立了混凝土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和输送管道的负载特性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对泵送压力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零部件结构尺寸及性能参数设置了具体的仿真参数,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仿真研究了换向阀切换时间、泵流量、油液弹性模量和节流阀结构参数等对泵送系统液压冲击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湿喷机液压系统的改进方案。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NG型k-ε粘性流动模型,通过基于欧拉法的多相流流动模拟手段,对不同高压风入口风压以及混凝土喷射量工况下的空气与混凝土混合两相流场的速度及各相体积分数信息进行了仿真计算,掌握了风压、喷射流量等湿喷工艺参数对喷射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发了混凝土湿喷机供料系统,包括煤矿用砂石上料机和矿用混凝土搅拌机,并针对煤矿巷道内狭小空间的使用要求,对砂石上料机的抓斗和混凝土搅拌机的上料变幅装置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目前煤矿巷道混凝土湿喷采用人工供料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实现了煤矿巷道混凝土湿喷机械化作业。研制了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样机,主要包括煤矿用砂石上料机、矿用混凝土搅拌机样机和改进后的SPB7型混凝土湿喷机,基于该系统提出了一种湿式混凝土喷射施工的工艺方法,并在煤矿井下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满足设计功能要求,系统内各设备间效率匹配,混凝土喷射施工效率明显提高,成本显着下降。
靖保平[2](2015)在《基于AMESim的混凝土泵车摆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泵车是工程建设中输送混凝土的专业施工工具,它能借助臂架系统将混凝土的水平输送与垂直输送结合起来,能连续完成多工况作业,具有机动灵活、施工程序简单、工作效率高和浇注质量好等优点,逐渐成为了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由于混凝土泵车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恶劣,同时泵送作业时其液压系统的流量大、压力高,且工作过程中两主油缸交替工作,导致换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冲击和振动现象。液压系统长期处在这种交变的液压冲击作用下,会造成管道和元件的振动,严重时会造成密封装置和液压元件的损坏。因此,有必要对混凝土泵车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研究。本文以混凝土泵车摆动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内外混凝土泵车及泵送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摆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根据工作原理分别建立了摆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并运用AMESim仿真平台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了不同蓄能器参数和负载阻力矩对摆动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缓冲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在不同泵送工况下,S管阀的响应特性、活塞杆的位移和无杆腔的压力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打水实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分析系统在不同排量下的摆缸无杆腔压力、摆缸速度和换向时间的变化,找到了引起液压冲击和产生噪音的根本原因。
刘雅文[3](2014)在《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泵是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在基础建设中有重要地位。常见混凝土泵在分配阀换向过程中,左右泵送缸处于停止状态,会造成泵送过程短时间中断,进而产生周期性冲击振动,对混凝土泵体、液压元件和动力系统造成损坏,使泵车臂架大幅摆动,严重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研究混凝土泵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对于消除混凝土泵的周期性换向振动,提高其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与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对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工作原理、工作时序和性能要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控制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开发了基于CAN总线与Inter Control工程机械专用控制器的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确定了系统启动与停止、正泵/反泵、自动反泵、点动、复位及退砼活塞控制等基本功能的控制逻辑;研究了泵送系统的加减速过程力学特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了泵送时间参数及泵送量控制方法;研究了吸料控制方法并给出了控制流程;匹配了发动机转速和主液压泵排量,针对恒流量控制和节能控制两种模式,采用不同控制方法,各有侧重地实现了混凝土恒流量泵送和节能两个目标;开发了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软件。
冒振文[4](2014)在《湿喷机泵送系统液压冲击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湿喷机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铁路隧道和修复加固工程,在现代化施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湿喷机泵送系统在换向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液压冲击问题。液压冲击的存在不仅会引起振动,产生噪声,而且将会对湿喷机的工作性能、使用寿命造成影响。随着湿喷机的泵送系统向着高压、大排量方向发展,该问题将更加凸显。因此,如何减小甚至消除泵送系统的换向液压冲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根据湿喷机泵送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其换向过程中的液压冲击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变排量控制方案。在保证泵送活塞不撞缸以及活塞行程控制精度的前提下,对湿喷机的泵送系统换向时机以及变排量时间参数进行了优化。其次,根据流变学原理,对泵送混凝土负载在输送管内的流动状态和压力损失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湿喷机泵送负载模型。对主油泵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对其动、静态特性进行了分析。运用仿真软件AMESim搭建了变排量控制的泵送系统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变排量控制方法对于减小换向液压冲击的有效性。最后,在湿喷机样机上进行了实验。通过对比湿喷机泵送系统在采用变排量控制前后的压力及流量特性,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变排量控制方法对于减小系统换向液压冲击的有效性。
闫玉庆[5](2014)在《基于AMESim的泵车臂架液压系统建模及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混凝土泵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大施工场地之中。由于泵车本身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且造价非常昂贵,一旦发生故障不易排除,甚至会造成重大的事故。特别是泵车液压系统,由许多液压元件组成,且各油路之间相互干涉,其结构非常复杂,较容易发生故障。其中泵车臂架液压系统作为泵车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国内外对臂架液压系统故障的研究比较少。基于此情况,对泵车臂架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泵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确定将泵车臂架液压系统故障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对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最终确定使用AMESim软件进行液压系统建模,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泵车臂架液压系统中重要的液压元件如:液压泵、换向阀、二通流量控制阀、液压缸等进行了AMESim建模,并通过故障注入的方式对典型液压元件进行了多种故障的模拟分析,得出了各个液压元件在不同的故障状态下的特征曲线及其他相应数据。最后,以A7VO液压泵为例,利用仿真得到的数据,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五种典型故障的识别,达到了故障的智能诊断的目的。本文应用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实现了液压系统的建模,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故障诊断,为泵车臂架液压系统的智能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陈清[6](2013)在《混凝土输送泵摆动系统的恒压变量泵吸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S管分配阀的混凝土输送泵是当前市场的主流产品,其摆动系统采用的恒压变量泵在使用中存在频繁的吸空损坏,严重降低了产品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混凝土输送泵摆动系统恒压变量泵的吸空原因及吸空抑制方法进行了理论、仿真和试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论述了混凝土输送泵摆动系统的特点、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并分析了液压泵吸空的机理、危害和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2.分析了混凝土输送泵摆动系统及恒压变量泵的工作原理和工况特点,得出恒压变量泵吸空的主要原因是当泵从恒压卸荷状态转为大排量工作状态时,输出流量突然增大,而瞬时吸入流量不足,导致泵的吸油口压力降低,产生瞬时吸空。3.针对恒压变量泵的吸空原因和工作特点,采用减小流量变化率作为抑制流量突变的方法;结合恒压变量泵的斜盘受力和运动速度规律,在分析泵变量机构的液阻网络对流量变化过程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在泵变量机构控制油路设置阻尼孔,减小泵的输出流量变化率,并讨论了流量变化率对系统工作特性的影响。4.建立了恒压变量泵的数学模型及摆动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对恒压变量泵工况转换时的流量突变现象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泵变量机构控制油路设置阻尼孔前后,及不同阻尼孔孔径时的流量变化率和系统工作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合适孔径的阻尼孔,能够有效减缓泵工况转换时的流量突变。5.在混凝土输送泵样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有的恒压变量泵在工况转换时吸油口存在瞬时压力降低,在泵变量机构控制油路设置合适孔径的阻尼孔后,压力降低现象有明显改善。
韩伟[7](2011)在《混凝土输送设备液压系统的建模与故障分析》文中指出混凝土输送设备(以下简称混凝土泵)是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工程液压机械。液压系统是其技术的关键,也是混凝土泵容易发生故障的主要部分。因此,针对混凝土泵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HBT60型混凝土泵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液压系统故障进行了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介绍了混凝土泵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给出故障测试条件和结果,并基于实验对摆缸停顿作了故障分析,找出故障元件集合并归纳了在换向过程中产生故障现象的原因。2、根据实验数据对故障元件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了参数识别。3、利用功率键合图和微分方程的方法建立了故障元件的数学模型,并根据仿真结果作了相关故障分析。4、结合了基于实验的故障分析和故障元件建模仿真的故障分析结果,对摆缸的停顿故障做出了诊断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并提出了消除故障的措施。
王帅[8](2011)在《37米混凝土泵车臂架结构强度与振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混凝土泵车发展相关的参考文献,阐述了泵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对臂架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国际上泵车发展趋势作了详细介绍,并根据某公司多年来泵车故障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得到了泵车结构件发生故障破坏的规律,提出了泵车臂架结构强度设计的重要性。最后,结合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仿真计算方法,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和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利用MSC公司的CAE软件进行了静强度分析、动响应分析和疲劳寿命分析,并利用某公司生产的37米泵车在施工工地进行了多工况、多排量等复杂状况下的试验,依据试验数据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了泵车臂架系统产生疲劳开裂等破坏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泵车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方法。并基于疲劳理论研究成果,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臂架结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Pro/engineer、MSC patran、MSC nastran软件的综合运用,建立了混凝土泵车臂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泵车臂架结构强度进行了分析;2、采用MSC nastran软件,对泵车臂架结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臂架结构振动规律,并对泵车振动特性进行了试验测试,进行了试验验证;3、选用了多种传感器对泵车系统进行了试验,对传感器型号、测点位置的选取,泵车施工工况的确定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获得了准确的试验数据,为后续泵车结构振动特性分析提供了数据样本。4、根据实验得到的载荷时间历程和有限元分析分析获得的载荷,利用MSC fatigue软件对泵车臂架结构进行寿命估算和分析,获得了臂架结构的疲劳寿命分布云图。经过综合分析,本文提出了在对泵车臂架进行疲劳分析时,应该采用准静态法获得危险部位应力,才能泵车臂架疲劳寿命做出准确的评估,把有限元分析结果和故障样本统计分析结果对比,可知泵车上故障发生频次比较高的部位和疲劳寿命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相互印证分析方法和建立模型的正确性。
张博[9](2010)在《混凝土泵送模拟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某公司泵送模拟教学系统开发项目为背景,研究了国内外混凝土泵送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泵送系统教学要求和泵送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制定了泵送模拟系统研究方案。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混凝土泵送模拟系统分为液压,电气和故障模拟三个模块,给出了各模块功能的实现方法,并确定了关键技术参数。基于solidworks开发平台,设计了液压系统主阀块。基于S7-200PLC硬件环境及STEP7 MICRO/WTN32软件平台,设计了泵送模拟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证明,该控制系统能较好的满足模拟教学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目标。运用人机工程设计方法,完成了电气系统操作台的硬件设计,并建立了电气故障模拟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李德刚,李栋森[10](2009)在《混凝土输送泵主要故障排除》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拖式电机混凝土输送泵使用经验教训的总结,归纳了使用中出现的几种主要故障及故障排除方法和改进措施。
二、拖式砼泵主液压缸无换向故障的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拖式砼泵主液压缸无换向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SPB7型混凝土湿喷机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混凝土湿喷机液压冲击研究 |
2.1 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模型 |
2.2 湿喷机输送管负载特性 |
2.3 基于FLUENT的泵送压力模拟计算 |
2.4 湿喷机泵送液压系统液压冲击仿真结果分析 |
2.5 湿喷机液压系统改进 |
2.6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特性研究 |
3.1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计算模型 |
3.2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数值模拟 |
3.3 混凝土湿喷机喷射流场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湿喷机供料系统研究 |
4.1 湿喷机供料系统的方案设计 |
4.2 用于煤矿井下狭窄空间的砂石上料装置研究 |
4.3 矿用混凝土搅拌机的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试验研究 |
5.1 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样机研制 |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工作效率试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AMESim的混凝土泵车摆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混凝土泵车概述 |
1.2.1 混凝土泵车基本构造 |
1.2.2 国内外混凝土泵车的发展与现状 |
1.2.3 国内外混凝土泵车研究成果 |
1.2.4 混凝土泵车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混凝土泵车摆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摆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1 摆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2 摆动系统的工作特点 |
2.2 摆动系统的负载特性分析 |
2.2.1 S 管阀的摆动阻力矩 |
2.2.2 摆动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 |
2.3 摆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1 建模目标及建模处理 |
2.3.2 摆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AMESim 的混凝土泵车摆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AMESim 仿真平台介绍 |
3.1.1 AMESim 软件的特点 |
3.1.2 AMESim 软件的建模步骤 |
3.2 摆动系统的仿真模型 |
3.2.1 关键元件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2 摆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参数设置 |
3.3 摆动系统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摆动系统实验与分析 |
4.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内容 |
4.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3 实验步骤与数据分析 |
4.3.1 实验步骤 |
4.3.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3)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泵送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混凝土泵送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
1.2.2 混凝土泵送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
1.3 混凝土连续泵送技术发展现状 |
1.4 混凝土泵送系统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方案研究 |
2.1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2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液压系统及工作原理 |
2.1.3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控制时序 |
2.1.4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控制参数分析 |
2.2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2.2.1 系统启动与停止控制 |
2.2.2 正泵/反泵控制 |
2.2.3 系统自动反泵控制 |
2.2.4 自动/点动模式切换控制 |
2.2.5 自动退砼活塞控制 |
2.2.6 复位控制 |
2.2.7 恒流量作业模式及节能作业模式 |
2.3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组成 |
2.4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输入输出信号分析 |
2.5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与组成 |
2.6 控制器引脚分配 |
2.7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通信方案研究 |
2.7.1 CAN 总线概述 |
2.7.2 发动机 ECU 与控制器通信数据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泵送控制方法研究 |
3.1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加减速过程控制方法 |
3.2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加减速过程力学性能分析 |
3.3 主液压泵控制方法与控制参数研究 |
3.4 吸料控制方法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作业模式与控制方法研究 |
4.1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的作业模式 |
4.2 恒流量模式与控制方法研究 |
4.3 节能模式与控制方法研究 |
4.3.1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功率自适应控制原理 |
4.3.2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5.1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5.1.1 软件设计方法 |
5.1.2 软件总体结构 |
5.2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5.2.1 正泵/反泵控制模块 |
5.2.2 系统自动反泵控制功能 |
5.2.3 点动控制功能 |
5.2.4 复位控制功能 |
5.3 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系统 CAN 总线通信 |
5.3.1 通信数据及参数确定 |
5.3.2 CAN 总线初始化 |
5.3.3 CAN 总线程序的读写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湿喷机泵送系统液压冲击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湿喷机概述 |
1.1.2 湿喷机种类及特点 |
1.1.3 干喷与湿喷性能比较 |
1.2 湿喷机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湿喷机国内外现状 |
1.2.2 湿喷机发展趋势 |
1.3 湿喷机泵送液压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1 泵送液压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2 泵送液压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湿喷机泵送系统液压冲击机理及控制方法 |
2.1 泵送液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泵送系统液压冲击机理 |
2.3 泵送系统液压冲击变排量控制方法 |
2.3.1 变排量控制原理 |
2.3.2 变排量控制时间参数对换向液压冲击的影响 |
2.3.3 变排量控制时间参数优化 |
2.3.4 变排量控制泵送液压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湿喷机泵送系统负载特性分析 |
3.1 流变学原理及流变方程 |
3.1.1 基本流变模型 |
3.1.2 流变方程 |
3.2 泵送混凝土的流动状态分析 |
3.3 湿喷机泵送压力分析 |
3.3.1 直管内压力损失 |
3.3.2 弯管内压力损失 |
3.3.3 锥形管内压力损失 |
3.3.4 喷嘴处压力损失 |
3.4 泵送负载的等效处理 |
3.4.1 输送管道的等效换算 |
3.4.2 泵送负载的确定 |
3.5 混凝土泵送压力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4 变排量控制的泵送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 主油泵建模仿真 |
4.1.1 主油泵数学模型 |
4.1.2 主油泵仿真模型 |
4.1.3 主油泵静动态特性分析 |
4.2 湿喷机泵送负载建模 |
4.3 变排量控制的泵送液压系统建模 |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案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步骤 |
5.2.3 实验设备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AMESim的泵车臂架液压系统建模及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混凝土泵车简介 |
1.1.2 混凝土泵车发展历程 |
1.1.2.1 混凝土泵车发展历史 |
1.1.2.2 混凝土泵车发展方向 |
1.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液压仿真技术现状 |
1.2.2 液压系统故障分析现状 |
1.3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液压系统建模和仿真及 AMESim 软件介绍 |
2.1 引言 |
2.2 液压系统建模和仿真介绍 |
2.2.1 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介绍 |
2.2.2 液压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介绍 |
2.3 AMESim 软件介绍 |
2.3.1 AMESim 软件包简介 |
2.3.2 AMESim 建模和仿真过程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泵车臂架液压系统分析 |
3.1 引言 |
3.2 混凝土泵车臂架液压系统介绍 |
3.3 臂架油路系统介绍 |
3.3.1 臂架油路系统动力元件 |
3.3.2 臂架油路系统控制元件 |
3.3.3 臂架油路系统执行元件 |
3.4 支腿油路系统介绍 |
3.4.1 支腿油路系统动力元件 |
3.4.2 支腿油路系统控制元件 |
3.4.3 支腿油路系统执行元件 |
3.5 臂架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3.5.1 故障模式分析 |
3.5.2 故障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AMESim 的液压元件建模及故障分析 |
4.1 动力元件的 AMESim 模型建立及分析 |
4.2 动力元件的 AMESim 模型建立及分析 |
4.2.1 A7VO 柱塞泵原理分析 |
4.2.1.1 柱塞泵原理分析 |
4.2.1.2 A7VO 柱塞泵变量原理分析 |
4.2.2 A7VO 柱塞泵 AMESim 建模 |
4.2.3 基于 AMESim 的柱塞泵故障分析 |
4.3 控制元件的 AMESim 模型建立及分析 |
4.3.1 换向阀的 AMESim 建模及故障分析 |
4.3.1.1 换向阀原理分析 |
4.3.1.2 换向阀的 AMESim 建模 |
4.3.1.3 基于 AMESim 的调速阀故障分析 |
4.3.2 调速阀的 AMESim 建模及故障分析 |
4.3.2.1 调速阀原理分析 |
4.3.2.2 调速阀 AMESim 建模 |
4.3.2.3 基于 AMESim 的调速阀故障分析 |
4.4 执行元件的 AMESim 模型建立及分析 |
4.4.1 液压缸的原理分析 |
4.4.2 液压缸的 AMESim 建模 |
4.4.3 基于 AMESim 的液压缸故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分析 |
5.1 引言 |
5.2 基本概念 |
5.2.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5.2.2 BP 神经网络简介 |
5.3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 |
5.3.1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概述 |
5.3.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 A7VO 柱塞泵故障诊断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混凝土输送泵摆动系统的恒压变量泵吸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输送泵摆动系统概述 |
1.2.1 混凝土输送泵工作原理介绍 |
1.2.2 混凝土输送泵液压系统介绍 |
1.2.3 摆动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4 摆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液压泵吸空的机理及研究现状 |
1.3.1 液压泵吸空的机理 |
1.3.2 液压泵吸空的危害 |
1.3.3 液压泵吸空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2 摆动系统恒压变量泵吸空原因分析 |
2.1 摆动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 |
2.1.1 摆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2 摆动系统的工作特点 |
2.2 恒压变量泵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2.2.1 恒压变量泵的工作原理 |
2.2.2 恒压变量泵的变量控制过程 |
2.2.3 恒压变量泵的工作特点 |
2.3 恒压变量泵吸空原因分析 |
2.3.1 吸油管路压力损失对吸空的影响 |
2.3.2 恒压变量泵流量突变对吸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抑制恒压变量泵流量突变的方法研究 |
3.1 抑制流量突变的方法 |
3.1.1 降低最大流量 |
3.1.2 提高最小流量 |
3.1.3 减小流量变化率 |
3.2 流量变化过程的斜盘受力及运动速度分析 |
3.2.1 受力分析 |
3.2.2 运动速度分析 |
3.3 液阻对流量变化过程的影响 |
3.3.1 液阻网络原理 |
3.3.2 恒压变量泵变量机构的液阻网络结构 |
3.3.3 液阻网络对流量变化过程的影响 |
3.4 减小流量变化率的实现方法及分析 |
3.4.1 减小流量变化率的实现方法 |
3.4.2 流量变化率对系统工作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抑制恒压变量泵流量突变的仿真研究 |
4.1 恒压变量泵数学模型 |
4.1.1 恒压阀动态特性 |
4.1.2 斜盘动态特性 |
4.1.3 输出流量及压力特性 |
4.1.4 恒压变量泵的传递函数 |
4.2 恒压变量泵AMESim仿真模型 |
4.2.1 泵主体的仿真模型 |
4.2.2 恒压阀的仿真模型 |
4.2.3 变量缸的仿真模型 |
4.2.4 仿真参数设置 |
4.3 摆动系统AMESim仿真模型 |
4.3.1 摆动系统的仿真模型 |
4.3.2 仿真参数设置 |
4.4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1 抑制流量突变前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2 抑制流量突变后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试验研究 |
5.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内容 |
5.2 试验平台的搭建 |
5.2.1 试验原理 |
5.2.2 试验平台搭建 |
5.3 试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
5.3.1 恒压变量泵工况转换时吸油口压力变化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2 抑制流量突变对吸油口压力影响的试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混凝土输送设备液压系统的建模与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的提出 |
1.2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 |
1.2.1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特点 |
1.2.2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方法 |
1.2.3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2.4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意义及发展趋势 |
1.3 混凝土泵简介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础知识简介 |
2.1 线性代数方程组 |
2.2 液压系统常用建模方法 |
2.2.1 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
2.2.2 传递函数 |
2.2.3 状态空间模型 |
2.2.4 基于功率键合图动态方程组 |
2.3 功率键合图 |
2.3.1 功率键合图简介 |
2.3.2 功率键的构成和符号 |
2.4 MATLAB/Simulink工具箱简介 |
第3章 液压系统原理及摆缸故障定性分析 |
3.1 HBT60型混凝土输送泵液压系统 |
3.1.1 混凝土泵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3.1.2 液压系统主要组成元件 |
3.2 基于实验的摆缸停顿故障分析 |
3.2.1 摆缸故障现象 |
3.2.2 摆缸故障测试 |
3.2.3 摆缸停顿故障分析 |
第4章 液压元件的建模仿真与故障分析 |
4.1 回油单向阀 |
4.1.1 回油单向阀参数的确定 |
4.1.2 回油单向阀动态方程的建立 |
4.1.3 回油单向阀工作过程仿真 |
4.2 恒功率变量泵 |
4.2.1 主泵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4.2.2 恒功率控制原理 |
4.2.3 恒功率泵出口压力的分析 |
4.3 液动换向阀 |
4.3.1 液动换向阀参数的确定 |
4.3.2 液动阀微分方程的建立 |
4.3.3 液动换向阀的工作过程仿真 |
4.4 插装阀 |
4.4.1 插装阀参数的确定 |
4.4.2 插装阀微分方程的建立 |
4.4.3 插装阀阀口与阻尼孔流量特性的建模 |
4.4.4 插装阀的工作过程仿真 |
4.5 基于建模仿真的摆缸停顿故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B组和C组数据 |
(8)37米混凝土泵车臂架结构强度与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混凝土泵车的发展概况 |
1.1.1 混凝土泵车国外发展概况 |
1.1.2 混凝土泵车国内发展概况 |
1.1.3 混凝土泵车发展趋势 |
1.2 混凝土泵车臂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泵车臂架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强度分析 |
引言 |
2.1 泵车臂架结构特点和技术参数 |
2.1.1 泵车臂架结构特点 |
2.1.2 臂架结构主要技术参数 |
2.2 混凝土泵车臂架模型的建立 |
2.2.1 模型简化 |
2.2.2 网格的生成 |
2.2.3 约束和载荷施加 |
2.2.4 臂架工作工况的确定 |
2.3 臂架结构静强度计算结果 |
2.4 优化方案与计算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臂架结构瞬态响应及频率响应分析 |
引言 |
3.1 动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3.2 有限元模型的修改 |
3.2.1 载荷施加 |
3.2.2 动响应分析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泵车臂架结构动应力试验及疲劳寿命分析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工况选择 |
4.3 测点布置 |
4.3.1 电阻应变测试原理 |
4.3.2 测点位置选择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4.4.1 臂架上各测点应变-时间历程 |
4.4.2 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
4.5 泵车臂架结构的P-S-N曲线确定 |
4.5.1 材料S-N曲线 |
4.5.2 泵车臂架构件P-S-N曲线 |
4.6 危险点应变时间历程分析 |
4.6.1 臂架结构准静态法使用条件 |
4.6.2 臂架结构准静态法基本理论 |
4.7 泵车臂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混凝土泵送模拟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泵概述 |
1.1.1 混凝土泵的发展及现状 |
1.1.2 混凝土泵的应用 |
1.1.3 混凝土泵的发展趋势 |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泵送模拟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2.1 混凝土泵送原理 |
2.1.1 混凝土泵送系统的组成 |
2.1.2 混凝土泵送系统工作原理 |
2.2 混凝土泵送模拟系统的要求 |
2.2.1 教学要求 |
2.2.2 结构要求 |
2.2.3 功能要求 |
2.3 系统设计方案 |
第三章 泵送液压系统研究 |
3.1 泵送系统液压控制回路 |
3.1.1 拖泵HBT60C-1816液压系统 |
3.1.2 模拟系统控制方式的选择 |
3.1.3 液压回路的调整和设计 |
3.2 泵送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确定 |
3.3 主要元件选型设计 |
3.3.1 液压元件选择的原则 |
3.3.2 液压泵的设计与校核 |
3.3.3 液压控制阀的选型设计 |
3.3.4 邮箱的设计 |
3.4 主阀块的设计 |
3.4.1 集成阀块的组成 |
3.4.2 集成阀块一般的设计过程 |
3.4.3 主阀块的设计 |
第四章 电气系统研究 |
4.1 电气控制方案研究 |
4.2 电机的选择及控制 |
4.2.1 电机的选择 |
4.2.2 电机的控制 |
4.3 泵送PLC控制系统研究 |
4.3.1 PLC选型及配置 |
4.3.2 主电路设计 |
4.3.3 PLC程序设计 |
4.4 控制台设计 |
4.4.1 控制台设计准则 |
4.4.2 模拟演示系统结构设计和布局 |
第五章 泵送系统故障模拟 |
5.1 泵送系统故障分析 |
5.1.1 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 |
5.1.2 电气系统故障分析 |
5.1.3 故障排除方法 |
5.2 泵送系统故障模拟 |
5.2.1 故障处理教学策略 |
5.2.2 关键装置的研制 |
第六章 混凝土泵送模拟系统运行及应用 |
6.1 模拟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
6.2 模拟演示系统的运行检测 |
6.3 模拟操作台的教学应用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混凝土输送泵主要故障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 拖式砼输送泵的维护 |
2 主要故障排除 |
2.1 主电动机起动困难 |
2.2 主电动机起动时断路器动作 |
2.3 接触器主触头损坏原因及解决办法 |
3 S阀换向不到位故障及解决办法 |
四、拖式砼泵主液压缸无换向故障的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巷道湿式混凝土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李艾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2]基于AMESim的混凝土泵车摆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 靖保平. 武汉科技大学, 2015(07)
- [3]混凝土连续恒流量泵送控制系统研究[D]. 刘雅文. 长安大学, 2014(02)
- [4]湿喷机泵送系统液压冲击控制方法研究[D]. 冒振文. 中南大学, 2014(03)
- [5]基于AMESim的泵车臂架液压系统建模及故障分析[D]. 闫玉庆.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6]混凝土输送泵摆动系统的恒压变量泵吸空研究[D]. 陈清. 中南大学, 2013(05)
- [7]混凝土输送设备液压系统的建模与故障分析[D]. 韩伟. 东北大学, 2011(05)
- [8]37米混凝土泵车臂架结构强度与振动特性研究[D]. 王帅. 中南大学, 2011(01)
- [9]混凝土泵送模拟系统的设计和应用[D]. 张博. 长安大学, 2010(03)
- [10]混凝土输送泵主要故障排除[J]. 李德刚,李栋森. 建筑机械化,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