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岭Ⅰ线隧道仰拱预制块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勇[1](2021)在《单线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方案探讨》文中指出为解决隧道现浇仰拱受施工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导致的质量问题,提出矿山法(钻爆法)施工采用装配式仰拱的结构方案。预制仰拱结构采用工厂化生产、养护,现场安装,质量更加可控,且能有效降低洞内作业量。在对装配式仰拱3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计算,得到如下结论:(1)采用装配式仰拱结构方案,可以满足结构受力和变形要求,鱼腹式预制仰拱结构方案相比板式结构,有效降低结构内力,受力更加有利;(2)采用鱼腹式预制仰拱结构方案,将仰拱与仰拱填充一体化考虑,大大减少仰拱现浇作业,降低洞内工作量,减少对围岩的影响,实现了绿色施工;(3)预制仰拱方案通过设置孔洞减轻质量,降低了造价;(4)提出了预制仰拱拼装的施工工序,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刘建红[2](2021)在《钻爆法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仰拱结构形式研究》文中认为仰拱对隧道的长期稳定性和运营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已建铁路隧道的仰拱大多采用现浇的施工方式,近年来时有病害发生,给铁路运营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提高仰拱施工质量,加快修建速度,改善施工环境,提出钻爆法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仰拱设计理念。从施工工艺、吊装运输、施工效率、施工环境等方面,对"装配式仰拱+现浇混凝土填充层分离结构、装配式仰拱+装配式混凝土填充层组合结构及装配式仰拱+混凝土填充层一体化结构" 3种结构形式进行综合论述分析,并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对处于Ⅴ级围岩地层的一体化结构进行数值计算。研究结论:隧道轨下结构采用"装配式仰拱+混凝土填充层一体化结构"更适应于钻爆法施工的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一体化结构的安全系数及裂缝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仰拱与混凝土填充层整体预制的设计理念为钻爆法单线铁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新思路。
张胜龙[3](2020)在《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及选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装配式结构由于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有保证、后期养护简单等优点在我国地上结构和地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铁路隧道建设发展迅猛,但由于工程地质环境复杂、施工质量不易控制,日常维修不到位等原因,隧道病害也比较严重。铁路装配式隧道衬砌结构也是隧道建造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装配式衬砌在铁路隧道中的应用及研究还较少,论文在铁科院重大项目基金《隧道底部预制装配式新型结构体系及关键技术》(2017YJ024)的资助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体载荷试验等手段,对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衬砌接头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装配式衬砌在铁路隧道的应用提供支撑,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对装配式衬砌平接头和榫槽两类接头形式下的无螺栓、直螺栓、斜螺栓、曲螺栓共计八种接头连接型式进行足尺轴弯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轴力和弯矩作用下各接头形式的力学行为,分析了各接头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表面裂缝、表面混凝土应力、垂向位移和接头转角等演变规律。通过对不同连接型式的接头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掌握了轴力、弯矩和螺栓型式对抗弯刚度的影响规律,给出了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接头的分类抗弯刚度经验公式和简化接头抗弯刚度公式。2.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数值仿真研究对应接头足尺试验建立161个不同螺栓连接型式的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轴力和弯矩作用下接头的应力、转角、位移和抗弯刚度等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对不同螺栓连接下接头的抗弯刚度进行了对比,对接头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3.装配式衬砌分块研究通过建立96个“荷载-结构”有限元模型对高速铁路单线和双线隧道断面型式进行了设计分块研究,分别以弯矩最小位置分块和弯矩最大位置分块两种方法进行分块设计。研究了不同围岩等级、不同接头刚度和不同分块方法对预制装配式衬砌结构的影响,从结构受力、位移响应和安全系数等指标对预制衬砌结构进行了系统性评价。4.全环装配式衬砌力学性能仿真研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分块方法下全环预制装配式衬砌在开挖过程中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对衬砌位移、应力等典型指标与现浇整体隧道进行了对比。建立车辆-轨道-隧道-岩层耦合有限元模型,对高速列车作用下预制装配式衬砌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通过振动加速度、动位移和结构动应力等指标与整体现浇隧道进行对比分析。对装配式衬砌进行静力和动力方面研究。
姜俊[4](2020)在《矿山法铁路隧道装配式衬砌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盾构隧道使用装配式衬砌结构较为广泛,而该技术很少应用在矿山法修筑的隧道中。目前国内铁路隧道大多采用矿山法施工,预制构件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施工的整体质量得以提高,而且在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上也有显着成效。进一步加强对装配式衬坼的力学性能研究,不仅是因为它与矿山法施工能够有良好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在日后铁道隧道的施工建设中应用也更加广阔。本文参考国内外隧道在设计计算过程中的常用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装配式衬砌在矿山法铁路隧道中的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参考国内外盾构及铁路隧道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分析了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的力学计算模型,确定了适用于本论文的“荷载-结构法”计算模型。(2)按照“对力学性能、安装、制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构件划分原则,初步确定仰拱划分方案。通过对仰拱结构特性分析,确定合理划分方案。(3)在仰拱合理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整体式衬砌划分方案。首先对构件进行初步划分并提出方案,对结果进行受力及安全计算,通过多方面对比分析,最终选出全预制衬砌结构的最佳划分方案。(4)研究了不同的围岩级别下全预制结构最佳划分方案的最小厚度,分析了不同环向接头刚度及管片幅宽下的力学性能。(5)分析了在考虑错缝拼装的空间效应时衬砌结构的受力特性。
谭忠[5](2020)在《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标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山川广阔,隧道数量巨多,近些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山岭公路隧道向着“深、长、大”的方向发展,隧道建设往往有着工程施工工期短、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但目前我国山岭隧道的修建主要选择钻爆法,在二次衬砌浇筑、养护等方面存在施工效率低、工期长、质量差等问题,而隧道装配式衬砌具有工作实效性强、衬砌结构质量高、拼装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能很好地解决目前钻爆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而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标准化是构件预制化的前提条件,从而实现预制构件生产的规模化和施工的机械化,因此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标准化研究对于促进隧道建设装配化、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的结构设计参数标准化,通过实地监测,对不同围岩等级、不同装配时机、不同埋深进行组合模拟分析,再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综合比较分析二次衬砌的荷载分担比,给出了不同条件下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建议值。然后,根据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建议值计算装配式衬砌所分担的围岩荷载,从而对装配式衬砌的厚度进行优化设计,并从装配式衬砌耐久性、幅宽、厚度及配筋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不同围岩等级下的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给出较为适宜的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标准化方案。同时,本文还对装配式衬砌拼装装备及现场拼装技术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成果有:1)从分块方案、接头构造、接缝防水、衬砌厚度等方面研究,提出了初步的适宜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的结构方案。2)通过文献查阅、实地监测和数值模拟,提出了山岭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荷载分担比例建议值。3)以建议的衬砌荷载分担比计算得到各级围岩下二次衬砌承受的围岩荷载,多工况进行装配式衬砌应力应变规律及安全性分析,提出优化后的装配式衬砌设计标准化方案。4)根据装配式衬砌的标准化方案,对衬砌的拼装施工配套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两套适合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的拼装设备及施工技术。本文研究的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建议值、装配式衬砌设计标准化方案和装配式衬砌拼装装备及现场拼装技术,对于在山岭公路隧道采用装配式衬砌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可对以后山岭公路隧道采用装配式衬砌提供指导。
郝理[6](2020)在《钻爆法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岭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应对各种复杂地质条件,钻爆法由于适应性强和简单灵活的优点已成为我国隧道建设中最常用的施工方法,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被其他施工方法完全替代。山岭公路隧道的衬砌及其构件大多采用传统现浇法,采取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隧道内工作条件恶劣,现场工序繁多且相互干扰严重,施工质量和工人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已运营公路隧道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衬砌开裂、结构劣化、渗漏水等质量问题。现浇施工已难以满足现代隧道建设关于施工机械化、高效化、环保化的要求,粗犷的现浇施工与国内越来越严格的建设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亟需从技术上得到解决。发展山岭公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衬砌结构,能够提升山岭公路隧道施工机械化和装配化水平,有效改善和解决上述工程问题,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论文采用文献调研、数据统计、模拟分析等方式,对钻爆法山岭公路隧道开展装配式衬砌结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调研国内外地下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用现状,整理各国装配式衬砌设计理论与计算模型,确定了适用于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2)根据国内外明挖隧道、暗挖隧道以及盾构隧道的结构设计和研究成果,结合钻爆法施工特点,提出了适用于钻爆法山岭公路隧道的装配式衬砌结构体系,包括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衬砌结构形式、衬砌类型、接头构造、衬砌防水、构件设计、拼装方式、结构分块等。(3)考虑装配式衬砌运输拼装的高效性和工程适应性,细部构造设计中提出新型仰拱分段方法,大大减小预制仰拱块单块厚度,较好的保证了结构可靠性。同时,提出了山岭公路隧道的新型预制装配式无填充仰拱结构。(4)考虑装配式衬砌的施工便捷性,提出操作简单、便于施工的新型搭接式接头,精细化模拟了搭接式接头和常用榫式接头,研究接头的力学行为特征,揭示了接头结构的应力和应变的演化规律,掌握了影响接头受力的主要因素,为装配式衬砌优化接头设计提供思路。(5)从安全可靠性和施工适应性等多方面对装配式衬砌进行设计参数研究。采用梁-弹簧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从结构分块、结构厚度、转动刚度等方面对装配式衬砌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变形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设计参数。
张龙,高菊茹,张博[7](2019)在《铁路隧道仰拱衬砌施工技术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基于相关规范对铁路隧道施工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要求、二次衬砌与掌子面的距离要求、初期支护封闭成环与掌子面的距离要求、仰拱混凝土浇筑要求以及铁路隧道仰拱施工机械化程度低、施工速度慢,难以满足仰拱快速施工要求等现状可知,仰拱施工已成为制约铁路隧道施工进度的关键工序;同时,先施工仰拱再施工边顶拱衬砌留下的施工缝是隧道运营时出现隧底病害的重要隐患。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铁路隧道仰拱施工方法和设备、衬砌施工方法和设备、隧道施工联合作业模式等,文章提出铁路隧道施工应推广开挖、仰拱、边顶拱衬砌联合作业模式,并采用长仰拱栈桥施工技术与设备;优化衬砌结构,革新仰拱与衬砌施工工艺,推行开挖与全环衬砌联合作业模式。
张斌[8](2019)在《山岭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是保证铁路线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之一。由于传统的高铁隧道轨下结构设计、施工会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隧道轨下结构长时间在列车振动和地下水、围岩压力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了隧道轨下结构常见的分层、开裂、底鼓、下陷、翻浆冒泥等各类病害隐患。随着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大量建设,列车安全通行对隧道轨下结构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高速铁路隧道运营的安全,提出一种新型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资料调研、数据统计及数值计算等方法,分析了高速铁路隧道病害特征并提出不同高速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调研了高速铁路隧道在运营期轨下结构出现的缺陷情况,采用数据统计、工程类比的方法,总结了既有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出现的病害类型,并分析了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的主要病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了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主常见病害的产生机理。(2)调研了国内外隧道工程中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工程应用及相关理论,依据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的相关规范与构造要求,创新性地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高速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相应设计方案的结构稳定性和受力情况,得出了不同类型新型高铁隧道预制结构设计方案的性能优劣和特点。(3)依托郑万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提出了一种典型断面的高铁铁路隧道新型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方案,根据现场实际工况,分析了在施工期工况和运营期高铁隧道新型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单双线列车的不同时速工况下的静、动态响应,揭示了填充结构的应力和应变的演化规律,掌握了影响高铁隧道填充结构受力的主要因素。(4)考虑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的纵向与环向连接,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的连接构造;考虑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的防排水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防排水系统。(5)考虑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的施工,提出针对不同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填充层结构以及连接结构设计的施工工艺,体现了预制装配式结构的优势,为预制装配式隧道发展提供了施工设计基础。
毛锦波[9](2019)在《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10km以上特长公路和铁路山岭隧道基本采用两洞方案,超长隧道要满足合理施工工期要求时,必须通过设置竖井或斜井等辅助坑道开辟新的辅助工作面从而实现长隧短打。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全长22.035km,独头掘进距离长达11.0175km,而设计竖井时深度在500700m,设计斜井时长度在20003000m,通过竖井或斜井辅助主洞施工意义不大。同时本工程存在岩爆、断层破碎段、软岩大变形、涌水等不良地质条件,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了实现天山胜利隧道在要求工期内完成施工,首先,论文按照技术可行性列出可实施的施工方案,通过工期、安全、质量、经济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等因素,比选出“3洞+3竖井”的施工方案。其中中导洞采用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8.4m直径TBM施工,该直径的TBM在应对不良地质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处理措施和施工经验,技术可行性更强,施工安全更有保障。本施工方案充分利用8.4m直径TBM中导洞快速施工的超前优势,通过横通道开辟辅助主洞工作面,实现长隧短打。施工进度组织直接决定项目资源配置、临时用电设计、通风设计等,是关系项目成败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不同横通道处开辟主洞辅助工作面”的不同组合,在保证工期和满足最小设备费用投入等情况下进行方案比选,研究选择“每个横通道处开辟主洞辅助工作面”的施工进度组织方案,达到了成本、进度、质量、安全最优的目的。针对中导洞断面尺寸较小,主洞辅助工作面的全部物料经过中导洞运输,物料组织难度较大的问题,中导洞TBM出渣采用连续皮带出渣,能够最大程度发挥TBM的施工工效,加快中导洞施工进度,优化比选后的物料运输方案中导洞日车流量较小,物料组织压力大大降低。TBM施工材料采用多功能胶轮车(MSV)的无轨运输方式,能够满足进入狭小的TBM后配套完成物料运输的要求。论文还确定了合理的MSV车辆配置标准,同时根据MSV运输车辆技术参数计算确定出洞口段施工便道的最小转弯半径及转弯处便道最小宽度等。针对于中导洞运输能力评价方式模糊的问题,采用通行能力模型对中导洞运输能力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并通过应用UWB(超宽带)技术和红绿灯技术等,对中导洞车辆运输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中导洞内物料运输效率。
王子洪[10](2019)在《城区高铁盾构隧道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施工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加快发展高速铁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隧道作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结构形式,对于缩短线路里程减小线路坡度、改善运营条件、提升运营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区修建隧道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护环境更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然而,在隧道建设运营过程中,隧道的工程质量、施工效率以及安全问题一直是隧道施工备受关注的问题。盾构施工作为一种高效的施工方式,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近年来装配式结构的发展,更是为这种施工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以城区高铁盾构隧道为背景,在分析隧道变形特征基础上,研究装配式轨下结构选型和施工关键技术,并进行实际工程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岩土体变形特征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分析地下工程预制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高速铁路单洞双线隧道施工过程中岩土体变形特征,为轨下结构设计选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2)提出了城区高铁盾构隧道装配式轨下结构结构型式并开展选型研究以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岩土体变形特征为理论依据,依托新建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提出了箱型和牛腿型两种盾构隧道装配式轨下结构。基于构建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研究了包括单侧静载、双侧静载、单侧动载、双侧动载四种工况下的两种轨下结构应力、加速度和位移变形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箱型轨下结构更适用于城区高铁盾构隧道。(3)提炼了箱型轨下结构施工关键控制技术针对城区高铁盾构隧道轨下结构设计选型研究成果,围绕箱型轨下结构具体施工工艺,提炼总结了包括预制模具、防开裂混凝土、拼装设备、拼装工艺、底部注浆等关键性控制技术,为隧道的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技术保障。(4)开展了箱型轨下结构施工阶段变形监测针对京张高铁清华园盾构隧道轨下结构受力关键点进行了变形监测。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二者变形规律基本吻合,现场施工安全,为今后类似工程装配式轨下结构的应用可提供借鉴作用。
二、秦岭Ⅰ线隧道仰拱预制块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岭Ⅰ线隧道仰拱预制块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单线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装配式仰拱结构分块方案研究 |
1.1 方案1:板式仰拱结构 |
1.2 方案2:纵向分块鱼腹式结构 |
1.3 方案3:横向分块鱼腹式结构 |
1.4 3种结构方案比较 |
2 仰拱预制块结构受力分析 |
2.1 模型概述 |
2.2 内力及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3 预制仰拱结构防排水方案 |
4 装配式仰拱结构运输拼装施工方案 |
4.1 拼装工序 |
4.2 拼装过程中关键技术探讨 |
4.2.1 仰拱垫层整平技术 |
4.2.2 仰拱预制块防水技术 |
5 结论与讨论 |
(2)钻爆法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仰拱结构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装配式仰拱结构形式研究 |
1.1 装配式仰拱+现浇混凝土填充层分离结构形式 |
1.2 装配式仰拱+装配式混凝土填充层组合结构 |
1.3 装配式仰拱+填充层一体化结构 |
2 结构受力研究 |
2.1 计算参数 |
2.2 计算模型 |
2.3 计算荷载 |
2.3.1 围岩荷载 |
2.3.2 施工荷载 |
2.3.3 运营期荷载 |
2.4 计算结果 |
3 结语 |
(3)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及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发展现状 |
1.2.2 地下工程预制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3 预制结构接头技术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预制装配式衬砌接头试验方案研究 |
2.1 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
2.1.1 衬砌荷载计算方法 |
2.1.2 计算模型及过程 |
2.1.3 计算结果 |
2.2 试验加载原理及工况 |
2.3 预制接头设计 |
2.4 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系统 |
2.4.1 主要试验内容 |
2.4.2 试验系统要求 |
2.4.3 加载模块 |
2.4.4 监测模块 |
2.4.5 吊装系统 |
3 平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测点布置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1 无螺栓工况 |
3.2.2 斜螺栓工况 |
3.2.3 曲螺栓工况 |
3.2.4 直螺栓工况 |
3.3 接头抗弯刚度分析 |
3.3.1 无螺栓工况 |
3.3.2 斜螺栓工况 |
3.3.3 曲螺栓工况 |
3.3.4 直螺栓工况 |
3.3.5 抗弯刚度对比分析 |
4 榫槽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测点布置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无螺栓工况 |
4.2.2 斜螺栓工况 |
4.2.3 曲螺栓工况 |
4.2.4 直螺栓工况 |
4.3 接头抗弯刚度分析 |
4.3.1 无螺栓工况 |
4.3.2 斜螺栓工况 |
4.3.3 曲螺栓工况 |
4.3.4 直螺栓工况 |
4.3.5 抗弯刚度对比分析 |
4.4 平接头与榫槽接头抗弯刚度比较分析 |
4.5 接头抗弯刚度简化公式 |
4.6 第三、四章小结 |
5 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仿真研究 |
5.1 数值计算模型 |
5.1.1 建模假定 |
5.1.2 材料模型 |
5.1.3 有限元模型 |
5.2 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
5.2.1 无螺栓 |
5.2.2 斜螺栓 |
5.2.3 曲螺栓 |
5.2.4 直螺栓 |
5.2.5 抗弯刚度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6 铁路隧道装配式衬砌分块研究 |
6.1 衬砌分块原则和方法 |
6.2 弯矩最小位置分块 |
6.2.1 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6.2.2 单线隧道 |
6.2.3 双线隧道 |
6.3 弯矩最大位置分块 |
6.3.1 单线隧道 |
6.3.2 双线隧道 |
6.4 本章小结 |
7 铁路隧道全预制装配式衬砌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
7.1 计算概况 |
7.2 装配式衬砌静力分析 |
7.2.1 计算模型 |
7.2.2 计算工况 |
7.2.3 计算结果 |
7.3 装配式衬砌动力分析 |
7.3.1 计算模型 |
7.3.2 分析指标 |
7.3.3 计算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8.1.2 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仿真研究 |
8.1.3 装配式衬砌分块研究 |
8.1.4 全预制装配式衬砌力学性能研究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矿山法铁路隧道装配式衬砌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结构预制技术 |
1.2.2 隧道及地下结构的力学计算模型 |
1.2.3 装配式衬砌的力学计算模型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装配式衬砌结构形式的选择 |
2.1 计算模型 |
2.1.1 整体式衬砌计算模型 |
2.1.2 装配式衬砌计算模型 |
2.1.3 计算内容和计算参数 |
2.1.4 围岩压力计算 |
2.2 整体式衬砌受力分析 |
2.3 部分预制装配式衬砌分块方案 |
2.3.1 划分方案 |
2.3.2 不同划分方案计算比选 |
2.3.3 结果分析比较 |
2.3.4 最佳方案在各级围岩中应用 |
2.4 全部预制装配式衬砌分块方案 |
2.4.2 不同划分方案计算比选 |
2.4.3 计算结果分析比较 |
2.4.4 最佳方案在各级围岩中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衬砌参数选择 |
3.1 计算模型及方案 |
3.2 不同厚度下的力学特性 |
3.2.1 Ⅴ级深埋围岩断面 |
3.2.2 Ⅴ级浅埋围岩断面 |
3.2.3 Ⅳ级深埋围岩断面 |
3.2.4 Ⅳ级浅埋围岩断面 |
3.2.5 Ⅲ级围岩断面 |
3.3 不同衬砌管片宽度下的力学特性 |
3.4 不同环向接头刚度下的力学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拼装方式对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
4.1 三维分析计算模型 |
4.1.1 壳单元 |
4.1.2 弹簧单元 |
4.1.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 错缝拼装结构受力分析 |
4.2.1 计算结果 |
4.2.2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2.1 装配式衬砌研究现状 |
1.2.2 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衬砌结构设计 |
2.1 装配式衬砌结构设计理论 |
2.2 装配式衬砌结构力学计算模型 |
2.2.1 装配式衬砌荷载分担比的力学计算模型 |
2.2.2 装配式衬砌管片的力学计算模型 |
2.2.3 装配式衬砌接头的力学计算模型 |
2.3 装配式衬砌结构方案 |
2.3.1 分块方案设计 |
2.3.2 接头构造设计 |
2.3.3 接缝防水设计 |
2.3.4 衬砌厚度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衬砌荷载分担比例研究 |
3.1 围岩、初支与二次衬砌的作用关系 |
3.1.1 围岩与初支作用关系 |
3.1.2 初支与二次衬砌作用关系 |
3.2 装配式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例的影响因素 |
3.3 装配式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例的研究方法 |
3.4 工程实例及文献查阅统计 |
3.5 实测围岩压力与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例分析 |
3.5.1 工程简述 |
3.5.2 支护结构设计参数 |
3.5.3 接触压力实测方案 |
3.5.4 围岩压力实测值分析 |
3.5.5 围岩压力经验值计算 |
3.5.6 围岩压力实测值与经验计算值比较 |
3.5.7 实测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例分析 |
3.6 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例数值模拟 |
3.6.1 有限元分析软件 |
3.6.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3.6.3 计算结果分析 |
3.7 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的建议值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衬砌结构厚度优化及设计参数标准化 |
4.1 二次衬砌荷载计算 |
4.2 安全性评价方法 |
4.3 装配式衬砌结构厚度优化 |
4.3.1 计算模型与参数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4 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标准化 |
4.4.1 装配式衬砌厚度及配筋率 |
4.4.2 装配式衬砌耐久性 |
4.4.3 装配式衬砌幅宽 |
4.4.4 装配式衬砌构造设计 |
4.5 标准化装配式衬砌的配筋及验算 |
4.5.1 正截面配筋计算 |
4.5.2 截面复核及强度验算 |
4.5.3 裂缝宽度验算 |
4.5.4 环向连接螺栓验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衬砌拼装装备及现场拼装技术 |
5.1 装配式衬砌结构概况 |
5.2 拼装设备功能与工作原理 |
5.3 拼装形式 |
5.3.1 计算模型与参数 |
5.3.2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拼装施工合理步序 |
5.4.1 垫层施工及基底精平 |
5.4.2 预制仰拱吊装 |
5.4.3 预制拱圈拼装 |
5.4.4 预估使用效果 |
5.5 定位控制与纠偏微调 |
5.5.1 .拼装定位 |
5.5.2 .纠偏控制 |
5.6 注浆回填与防水材料 |
5.6.1 衬砌背后注浆 |
5.6.2 榫槽注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6)钻爆法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地下预制装配技术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2.1 国内外地下预制装配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地下预制装配技术工程应用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衬砌结构体系研究 |
2.1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 |
2.2 衬砌结构形式 |
2.3 衬砌类型 |
2.4 接头构造 |
2.4.1 接头形式 |
2.4.2 接头连接 |
2.5 衬砌防水 |
2.5.1 自防水 |
2.5.2 接头防水 |
2.5.3 预留孔防水 |
2.5.4 衬砌外防水 |
2.6 构件设计 |
2.6.1 衬砌设计 |
2.6.2 预制仰拱构造设计 |
2.6.3 Π形(三足)构件设计 |
2.6.4 预制电缆沟、防撞侧石设计 |
2.7 拼装方式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衬砌分块方案研究 |
3.1 初步分块方案 |
3.2 分块方案计算分析 |
3.2.1 设计方法与计算模型的选择 |
3.2.2 计算内容 |
3.2.3 模型建立 |
3.2.4 计算结果 |
3.2.5 方案比选分析 |
3.3 结构优化与横向设计 |
3.3.1 结构优化 |
3.3.2 横向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特性研究 |
4.1 计算模型 |
4.1.1 模型假设 |
4.1.2 模型建立 |
4.2 榫槽式衬砌接头 |
4.2.1 接头接触面应力情况 |
4.2.2 偏心距对接头影响 |
4.2.3 螺栓预紧应力对接头的影响 |
4.3 搭接式衬砌接头 |
4.3.1 接头接触面应力情况 |
4.3.2 偏心距对接头影响 |
4.3.3 螺栓预紧应力对接头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衬砌厚度设计研究 |
5.1 全预制方案厚度研究 |
5.1.1 荷载计算 |
5.1.2 有限元模型 |
5.1.3 模拟计算结果 |
5.1.4 计算分析 |
5.2 预制仰拱方案厚度研究 |
5.2.1 有限元模型 |
5.2.2 模拟计算结果 |
5.2.3 计算分析 |
5.3 无仰拱方案厚度研究 |
5.3.1 有限元模型 |
5.3.2 模拟计算结果 |
5.3.3 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装配式衬砌接头转动刚度研究 |
6.1 全预制方案接头刚度研究 |
6.1.1 有限元模型 |
6.1.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6.2 无仰拱方案接头刚度研究 |
6.2.1 有限元模型 |
6.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项目 |
(8)山岭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隧道工程预制装配式设计现状 |
1.2.1 国内隧道工程预制装配式设计现状 |
1.2.2 国外隧道工程预制装配式设计现状 |
1.2.3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发展现状 |
1.3 铁路隧道预制结构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2.1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设计与受力分析 |
2.1.1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普通地段力学特性 |
2.1.2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普通地段受力检算 |
2.1.3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不良地质地段不同接头刚度下截面受力特性 |
2.2 时速300KM/H以上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设计与受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3.1 典型高铁隧道填充结构设计断面 |
3.2 典型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3.2.1 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 |
3.2.2 各设计方案结构受力特征分析 |
3.3 V级围岩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3.3.1 数值分析步骤 |
3.3.2 模型接触单元计算原理 |
3.3.3 计算模型参数及条件 |
3.3.4 模型静力荷载工况受力分析 |
3.3.5 模型动力荷载工况受力分析 |
3.4 Ⅴ级围岩高速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接口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3.4.1 接口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3.4.2 接口工程静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防排水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4.1 防排水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4.1.1 系统概述 |
4.1.2 系统内容与组成 |
4.1.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4.2 防排水工程现场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内容 |
4.2.3 试验方案 |
4.2.4 工点概况 |
4.2.5 安装工艺试验 |
4.2.6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施工工艺 |
5.1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施工工艺 |
5.2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施工工艺 |
5.3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连接处施工工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
1.1.1 国内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
1.1.2 国外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长大隧道施工组织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2.1 天山胜利隧道工程概况 |
2.2 气候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工程地质 |
2.3.3 水文地质 |
2.3.4 不良地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山胜利隧道施工方案比选研究 |
3.1 进度工效指标 |
3.2 施工方案比选研究 |
3.2.1 拟定方案 |
3.2.2 3洞(1中导TBM+2主洞钻爆)+3竖井钻爆 |
3.2.3 2主洞(1主洞TBM及扩挖+1主洞钻爆)+3 竖井钻爆 |
3.2.4 2主洞钻爆+3竖井钻爆 |
3.2.5 2主洞钻爆+3斜井钻爆 |
3.2.6 2洞(1主洞TBM+1主洞钻爆)+3 竖井钻爆 |
3.3 工期比较 |
3.4 设备投入比较 |
3.5 经济性比较 |
3.6 安全质量比较 |
3.7 综合评价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施工进度组织技术研究 |
4.1 进度工效指标 |
4.1.1 隧道钻爆法施工工效指标表 |
4.1.2 TBM工效指标 |
4.2 施工组织优化研究 |
4.2.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
4.2.2 进度计划影响因素 |
4.2.3 工期计算 |
4.2.4 计划工期比选 |
4.2.5 施工期内进度速率比较 |
4.2.6 机械设备投入数量和费用比选 |
4.3 综合比选方案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山胜利隧道物料运输技术研究 |
5.1 物料运输方案比选 |
5.1.1 施工组织方案 |
5.1.2 物料运输比选方案 |
5.1.3 物料运输方案 |
5.1.4 中导洞车流量计算 |
5.1.5 经济性计算 |
5.1.6 综合比选方案确定 |
5.2 中导洞出渣运输 |
5.2.1 中导洞断面布置 |
5.2.2 出渣皮带机选型 |
5.3 中导洞其他物料运输 |
5.3.1 中导洞运输车辆选型 |
5.3.2 MSV车辆配置 |
5.3.3 MSV车辆便道要求 |
5.3.4 TBM后配套内物料运输 |
5.4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评价 |
5.4.1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计算 |
5.4.2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评价 |
5.5 物料运输调度系统 |
5.5.1 解决方案 |
5.5.2 车辆定位 |
5.5.3 车流控制 |
5.5.4 车辆通行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城区高铁盾构隧道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施工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地下工程预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地下工程预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隧道底部结构受力响应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城区高铁盾构隧道装配式轨下结构型式研究 |
2.1 概述 |
2.2 京张清华园隧道工程概况 |
2.2.1 工程地质 |
2.2.2 工程水文地质 |
2.3 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岩土体变形分析 |
2.4 装配式轨下结构结构型式设计 |
2.4.1 箱型轨下结构 |
2.4.2 牛腿型轨下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区高铁盾构隧道装配式轨下结构选型分析 |
3.1 装配式轨下结构数值模型构建 |
3.1.1 GTS-NX有限元软件简介 |
3.1.2 数值模型创建 |
3.2 装配式轨下结构施工阶段结构受力分析 |
3.2.1 单侧静载轨下结构受力分析 |
3.2.2 双侧静载轨下结构受力分析 |
3.3 装配式轨下结构运营阶段结构受力分析 |
3.3.1 动荷载确定及动力响应评价标准 |
3.3.2 单侧动载轨下结构受力分析 |
3.3.3 双侧动载轨下结构受力分析 |
3.4 装配式轨下结构结构优化比选 |
3.5 本章小结 |
4 箱型装配式轨下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及施工阶段变形监测 |
4.1 箱型装配式轨下结构预制关键技术 |
4.1.1 预制构件模具的确定 |
4.1.2 防开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
4.1.3 构件存放与运输 |
4.2 箱型装配式轨下结构拼装关键技术 |
4.2.1 箱涵拼装设备研究 |
4.2.2 拼装机工作系统 |
4.2.3 现场拼装 |
4.3 箱型装配式轨下结构底部注浆关键技术 |
4.3.1 嵌缝施工 |
4.3.2 结构底部注浆施工 |
4.4 箱型装配式轨下结构变形监测 |
4.4.1 监测原则及目的 |
4.4.2 监测方案及内容 |
4.4.3 监测元件及其现场安装 |
4.4.4 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秦岭Ⅰ线隧道仰拱预制块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线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方案探讨[J]. 赵晓勇. 铁道标准设计, 2021(09)
- [2]钻爆法单线铁路隧道装配式仰拱结构形式研究[J]. 刘建红. 铁道标准设计, 2021(08)
- [3]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衬砌接头力学性能及选型研究[D]. 张胜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矿山法铁路隧道装配式衬砌设计技术研究[D]. 姜俊.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设计参数标准化研究[D]. 谭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钻爆法山岭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研究[D]. 郝理.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铁路隧道仰拱衬砌施工技术研究综述[J]. 张龙,高菊茹,张博. 现代隧道技术, 2019(S1)
- [8]山岭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优化研究[D]. 张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1)
- [9]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D]. 毛锦波.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城区高铁盾构隧道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施工关键技术[D]. 王子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