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 灵活 智能——华为承建西安市政务城域网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兰韵[1](2019)在《智慧城市中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城镇化进程的全面发展与深化,人口迅速膨胀,空间机械扩张,各种突发且频发的自然及人为灾害使城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这一开放且复杂的系统面临的未知风险也成为城市居民的潜在威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载体,虽已得到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推广,但仍存在设施落后、应急信息处理能力弱和建设规范不成熟等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将智慧城市理论应用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中,探索智慧城市背景下适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体系及方法。首先,论文对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智慧城市中智慧应急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提出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其次,对智慧城市的先进理念及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应用至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可行性。第三,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设施配置进行梳理,对灾民的生理心理需求、避难行动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的新定位和功能变化。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先提出智慧应急体系的设计策略和内容,再提出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技术架构及每一层次的具体设计内容,还有其设计流程以及建设评价体系框架,并从设施配置、交通和功能三方面展开详细规划。最后对西安市沣河水岸空间中的公园绿地类应急避难场所做规划设计。论文为智慧城市建设增添城市公共安全部分的建设思路,完善了智慧应急体系的技术架构,为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规划和建设规范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白佳忆[2](2019)在《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人类生存的主要载体,城市化进程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速,人口集中于城市衍生出的诸多问题使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等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智慧城市的出现使得各国政府都希望能通过新信息技术的力量,走出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给市民提供更有效便利的服务。因此,智慧城市解决当下燃眉之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解决城市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兰州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但是兰州市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镇和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发展建设情况对于我国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兰州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必要且十分紧迫。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对智慧城市起源与内涵和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并介绍了不同主体对智慧城市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提出的PSF智慧城市评估模型,提出了智慧城市所涵盖的六大子系统:信息基础设施、人群、治理水平、保障、民生服务、产业经济,从而建立了兰州市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根据指标特点,采用熵权法较为客观地确定了各个指标所占权重,并采用Topsis法对兰州市近五年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计算得出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与理想矩阵的相对贴近度对六大子系统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得出兰州市近五年来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缺少顶层设计,政府自身智慧化程度不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平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政务媒体化参与程度不高、公共资源平台的建设能力不足;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缺少专业人才等,随之分别从在政府层面、技术层面和产业经济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安永文[3](2018)在《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智慧城市建设目的在于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连通各行业应用系统,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一体化,让公众生活更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建设涉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应用、路网监控、数字城市、数字金融等诸多领域。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整合,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资源共享、身份认证、网络安全等平台建设等方面。2012年底国家住建部确定了第一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之后又于2013年公布了第二批103个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2015年4月住建部又确定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天水市在内的等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加上之前公布的193个城市,到2015年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数量达到近300个。通过试点引导以及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实际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受到了国内众多城市主政者的普遍青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理论的检索、查阅,了解现阶段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现状和成果。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予以了梳理和说明。以甘肃省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为例,阐述了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背景,建设目标、任务和内容。以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政务、智慧教育、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例进行案例描述。结合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实际,分析了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是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周媛[4](2018)在《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的智慧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有其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运行路径随之发生变化,智慧治理应运而生。它为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基于理论的维度,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引入个案研究,针对西安市政府智慧治理问题展开详尽的研究,有益于治理理论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层面的进一步深化与探讨。基于实践的维度,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大西安的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新时代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以及西安市政府在解决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方面可能出现的滞后性,使得本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西安市政府智慧治理的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结合相关经典案例,提出对策与建议,完善其路径选择,以期从中找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本文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对西安市政府智慧治理的现状加以梳理,从整体智慧治理水平、智慧治理技术层面的支撑、政府政策层面的扶持以及产业化与应用的推进等多个维度展开详尽地分析,为接下来的行文奠定良好基础。以西安市为样本,本文进行了地方政府智慧治理的个案分析。从数据小农意识阻碍政府协同治理进程、政府信息的公开步伐迟滞、数据能力鸿沟引发不公平现象、信息技术对人身权产生冲击等现存问题入手,深刻剖析其问题的成因所在,探讨大数据理念与治理思维的缺乏、政府信息开放共享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技术官僚化带来新的道德秩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缺失及滞后,以期达到普适性的研究目的。最终,通过对西安市政府的智慧治理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智慧治理成功经验案例,本文从不同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基于价值理念再构的层面,重申推动公共价值的自我完善;基于主体多元化拓展的层面,强调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基于过程的适应性变革层面,提出治理过程的整体性动态调试;基于保障的优化与升级层面,论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人才培养机制等。
叶晓波[5](2018)在《基于ASON技术的高速公路通信网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及综合监控、收费系统实施提供必要的语音业务及数据、图像传输通道,还为交通信息网的应急处理、交通流量调研、电话会议等新业务提供传输平台。随着各种业务需求,特别是宽带业务的不断增加,如何建设一个先进、稳定、可靠的通信传输网络是目前和未来高速公路通信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近年的建设中,受限于客观条件,无论是已经建成路段还是在建路段的通信系统线路利用率、设施兼容性、拓扑保护性和网管性能都与管理运营需求脱节。目前,高速通信网络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智慧高速”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要。基于上述需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现存网络体量较大的以SDH为核心的网络平台的基本情况。调研了高速公路网络资源现状,分析网络中干线光传输资源和架构存在的问题。通过考察系统中设备、网管和光缆资源的基本情况,指出现有的SDH传输体系从容量、路由、保护和承载能力各方面已无法满足分组数据业务的应用。结合ASON技术优势对陕西通信网引入ASON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现存问题,汇总和分析高速公路收费业务、综合监控业务、电话及视频会议业务和资源整合的通信需求,确定基本的节点容量需求、连接带宽。最后,规划了基于ASON技术的高速公路网络通信系统。以满足高速公路目前和未来通信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设计了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节点容量、保护方式和承载。对陕西北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进行了组网,利用网管平台模拟了支持ASON功能节点的开通、配置,验证了ASON网络环境下交换连接业务的开通,并给出了陕西北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ASON运行示例。陕北高速公路通信网是一个典型的正在演进过程中的区域通信网络,其不断提高的路网密度和规划契合ASON技术的拓扑要求。规划表明,支持ASON的系统可以完全满足未来系统容量需求,优化网络结构,降低网络维护成本,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保护性能。本文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设计经验可以辅助该地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升级改造。
程昕[6](2015)在《NGB模式下西安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化与应用方案》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成熟标准,国内各省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都在自己摸索,相对而言西北地区的有线电视双向化进程在国内算是起步比较慢的。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西安,在全国加快三网融合脚步的大背景下,面对其他网络运营商的竞争,如何优化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使其符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建设要求,给用户带来更高效便捷的应用体验的同时,降低自身建设成本加快网络结构改造步伐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走出一条适合西安广电自己的技术路线就显得尤为的迫切和重要。结合现阶段在西安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建设过程中突现的问题以及本人几年来的行业工作经历,总结经验教训并对未来有线电视发展方向进行思考研究后,我选择了这一论文课题。本次论文主要是总结历史经验,在探讨国内外光纤接入网技术动向的基础上,分析西安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实际特点,对比目前的主流网络技术,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西安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西安有线电视骨干环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网络的现状做出概述和系统的可行性优化分析,并以西咸新区技术示范区为试点工程,在对其进行网络需求分析和网络可行性分析的同时,给出具体的技术优化建议和智能网络双向化设计方案,搭建满足未来业务多样化的网络体系。提出智能家庭概念,设计基于IPQAM的互动点播组网方案,建设全程全网可管可控的网管系统,实现智能终端应用部署。使网络满足未来的有线电视应用需求,自信应对行业的竞争和挑战。
梁莹[7](2013)在《西安城市光网建设模式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日益增长的要求及应对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在基础网络建设的比较,借鉴上海等地FTTH先进经验,快速推进西安市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将西安市打造为光网城市是建设西部信息中心、通信枢纽的需要。通过调查大量的资料并结合西安网络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合西安的光网建设模式,就是要在网络“最后一公里”全面实现光纤化,要大力推进光纤到户(FTTH)建设。作者作为西安电信FTTH建设者之一,前期参与西安电信FTTH建设各类规范政策的制定,并对FTTH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期又深入工程现场,总结出光配线网络(ODN)规划是FTTH建设的重点,详细阐述了ODN的框架结构及组网规范,对FTTH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从FTTH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出发,搭建西安旺园小区FTTH实验场景,积极选用新工艺纵刨缆技术和新设备旁路纤分光分纤箱,通过与传统建设方式进行对比,减少了工程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减少了光纤衰耗,保证了网络质量,提升了工程进度。实验的成功对于西安光网城市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13年下半年将在西安城区大规模的进行纵刨缆技术及旁路纤分光分纤箱的推广应用。
蔡浩杰[8](2013)在《辽宁盘锦广电网络三网融合项目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网融合从字面上看是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种网络的相互融合,但从深层次的意义上去追究,他包含了其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甚至超过以上这三种网络的技术及业务融合。三网融合从提出到当前所具备的技术应用水平,他所带来的新兴业务已经覆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诸如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话,有线宽带及电网宽带,甚至连无线抄表系统智能家电系统等等都属于三网融合的范畴。三网融合早起的提出是由于我国骨干网络较短,区域分割严重且互不联通,电信企业及广电企业之间的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国家政策层面希望通过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过程中推进广电和电信两个物理层面网络的融合,实现基础传输网络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三网技术,架构的最终统一。出于以上提出三网融合概念的最初目的,当前所有主流的观点对三网融合的理解都是从物理网络的融合这个层面入手的,而三网的物理层面目前其实只有电信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今后可能也会融入国家电网。但我认为所有这些物理层面的融合统一最终目的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无差异化的服务,所以我认为三网融合并不纯粹的是网络物理层面的融合,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业务走向统一。将来所有这些运营商能够为我们提供同质的业务模式,同时不同运营商提供的不同业务也能够相互联通。打个比方,沈阳某小区在基础建设时引进了中国电信的光缆进户,那么按照当前的业务模式水平,目前这个小区的业主只能享受中国电信提供的宽带服务。在三网融合以后这个小区的业主可以选择通过电信的光缆接入安装中国联通的宽带使用沈阳有线电视提供的宽带有线电视机顶盒。这仅仅是个最基础的三网融合优势,他将来能够带了的业务模式远不止此。任何一种业务的推广必须以该业务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基础。为了有效说明我的三网融合最终目的是业务融合的观点,我以辽宁盘锦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为列,分析其中该改造我们所需要的投入及若干年内他为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是三网融合技术改造后他能为盘锦广电带来很多新的业务模式,增加的盘锦广电的业务收入,提高到了盘锦广电的市场竞争力。
杨硕[9](2012)在《江苏电信IMS网络部署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IMS是3GPP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是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与会话控制的核心网络。它采用了SIP协议体系,具备呼叫与控制分离、业务与承载分离的能力,这些特性使得IMS网络结构更加开放、灵活。由于目前中国电信网络结构复杂、业务种类繁多,大规模部署IMS网络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IMS网络的部署和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苏电信固网、移动网、承载网、业务网现状及存在问题。接着重点论述了IMS网络的部署方案,主要包括现有网络发展定位、网络组织结构方案、网元设置方案、路由和编号计划、同步方案。对IMS网络相关配套系统诸如承载、网管、计费等系统也做了介绍。本文中的方案在后期的项目建设过程中逐步得以实施,最终证明在江苏电信部署IMS网络是切实可行的。
王翠[10](2010)在《西安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全球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正在对人类的生存、思维、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国家的思想形态、传统文化、国民经济与安全、社会稳定与进步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世界发展的格局。信息化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经济力的标志。本文以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服务和应用三个方面研究西安信息化发展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调研。本文构建了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体系,利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法、主成份分析法、灰色系统建模方法等量化方法刻画出城市信息化的现状水平,分析影响西安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找出制约西安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模拟西安信息化发展的动态趋势,从而提出加快西安信息化,促进西安经济全面发展的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为:①西安城市信息化总体发展迅速、发展水平良好,未来发展态势优良;②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覆盖中心城区的传输网络;③西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三大信息产业集聚区;④西安市信息服务市场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广阔。本文的价值在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城市信息发展的动态模式和空间集聚特征;从地理空间方面诠释了城市网络空间的发展格局;构建了一套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计量评估体系。
二、安全 灵活 智能——华为承建西安市政务城域网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 灵活 智能——华为承建西安市政务城域网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城市中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应急避难场所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智慧城市国内外建设现状研究 |
2.1 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 |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
2.1.2 智慧城市中的核心技术 |
2.2 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及实践 |
2.2.1 国外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实践 |
2.2.2 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实践 |
2.3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原则与内容 |
2.3.1 顶层设计的概念及原则 |
2.3.2 顶层设计的内容架构 |
2.4 智慧城市中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趋势 |
3.基于灾民生理心理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要素分析 |
3.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素 |
3.1.1 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 |
3.1.2 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 |
3.1.3 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
3.1.4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配置 |
3.2 灾民的应急避难行动及需求分析 |
3.2.1 灾民应急避难行动分析 |
3.2.2 灾民应急避难需求分析 |
3.3 智慧城市中的灾民需求及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分析 |
3.3.1 智慧城市中的灾民生理心理需求分析 |
3.3.2 智慧城市中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策略 |
4.1 智慧应急体系的设计策略 |
4.1.1 智慧应急的场景分析及设计定位 |
4.1.2 智慧应急体系的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3 智慧应急体系的设计内容 |
4.2 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的技术架构及设计流程 |
4.2.1 物联感知层 |
4.2.2 数据传输层 |
4.2.3 数据中心层 |
4.2.4 服务应用层 |
4.2.5 设计流程 |
4.3 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应急设施功能的规划设计 |
4.3.1 应急设施的功能规划 |
4.3.2 应急功能的规划设计 |
4.4 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中交通要素的规划设计 |
4.4.1 出入口及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
4.4.2 通道及标识的规划设计 |
4.5 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的评价体系框架 |
4.5.1 建设标准框架 |
4.5.2 评价体系框架 |
4.6 本章小结 |
5.智慧城市中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实践——以西安沣河水岸空间应急避难场所为例 |
5.1 项目介绍 |
5.1.1 项目现状分析 |
5.1.2 项目规划方案介绍 |
5.2 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方案 |
5.2.1 物联感知层设计方案 |
5.2.2 数据中心层设计方案 |
5.2.3 服务应用层设计方案——以水资源为例 |
5.3 西安沣河水岸空间设计方案 |
5.3.1 交通要素设施规划设计 |
5.3.2 功能要素设施规划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价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智慧城市内涵及特征 |
(一)智慧城市内涵 |
(二)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
二、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第二章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基于PSF评估模型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一)PSF评估模型 |
(二)指标构建原则 |
二、基于PSF评估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
(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三)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 |
第三章 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 |
一、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概况 |
(一)智慧兰州建设发展概况 |
(二)智慧兰州建设阶段性成果 |
二、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 |
(一)数据处理及权重计算 |
(二)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 |
(三)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第四章 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一)加强统筹规划 |
(二)明确部门职责 |
(三)积极吸引人才 |
二、技术层面 |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
(二)强化信息平台建设 |
(三)推动信息共建共享 |
三、产业经济层面 |
(一)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
(二)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张掖智慧城市建设理论基础 |
2.1 智慧城市概念和特征 |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
2.1.2 智慧城市主要特征 |
2.2 国家有关政策理论 |
2.3 国内外有关研究理论 |
2.4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
第3章 张掖智慧城市建设背景、目标、任务及内容 |
3.1 智慧张掖建设背景 |
3.1.1 国家政策背景 |
3.1.2 张掖市经济社会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概况 |
3.2 智慧张掖建设原则与目标 |
3.2.1 基本原则 |
3.2.2 建设目标 |
3.3 智慧张掖主要任务 |
3.3.1 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智慧张掖载体 |
3.3.2 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智慧张掖智芯 |
3.3.3 推进政务智慧化,打造政通张掖 |
3.3.4 营造双创生态环境,以众智促众创 |
3.3.5 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化,打造和谐张掖 |
3.4 智慧张掖建设重点项目及实施范围 |
3.4.1 城市大数据中心 |
3.4.2 智慧政务 |
3.4.3 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指挥中心 |
3.4.4 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
3.4.5 智慧旅游 |
3.4.6 智慧教育 |
3.4.7 智慧交通 |
3.5 体制机制建立 |
3.5.1 机构成立 |
3.5.2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
3.5.3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
3.5.4 建立标准和规范建设机制 |
第4章 张掖智慧城市部分项目案例描述 |
4.1 智慧政务 |
4.1.1 调研情况 |
4.1.2 建设目标 |
4.1.3 建设内容 |
4.2 智慧教育 |
4.2.1 调研情况 |
4.2.2 建设目标 |
4.2.3 建设内容 |
4.3 城市大数据中心 |
4.3.1 调研情况 |
4.3.2 建设目标 |
4.3.3 建设内容 |
第5章 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
5.1 项目推进低于预期规划目标 |
5.1.1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过高 |
5.1.2 项目推进急于求成 |
5.2 数据资源共享难度大 |
5.2.1 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 |
5.2.2 新建系统间数据共享不够通畅 |
5.2.3 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矛盾突出 |
5.3 建设标准和绩效考评体系滞后 |
5.3.1 未能及时引入国家最新标准 |
5.3.2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未能建立 |
5.4 缺乏必要的人才 |
5.5 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均衡 |
第6章 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 |
6.1.1 因地制宜建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
6.1.2 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
6.2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和数据标准体系 |
6.2.1 由政府主导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
6.2.2 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体系 |
6.3 引入并细化国家评价指标,及时出台绩效考评指标 |
6.3.1 引入并细化《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
6.3.2 及时出台PPP项目绩效考评指标 |
6.4 构建智慧人才培养机制 |
6.4.1 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
6.4.2 构建校地人才培养机制 |
6.4.3 加强政府与企业人才交流 |
6.5 注重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实用性 |
6.5.1 加强项目建设前期调研工作 |
6.5.2 引进市场推广机制,引导公众参与 |
第7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的智慧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大数据时代 |
2.1.2 地方政府治理 |
2.1.3 智慧治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电子治理理论 |
2.2.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3 智慧政府理论 |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智慧治理中的现状 |
3.1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3.2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
3.3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融合发展 |
3.4 综合科技实力较高注重大数据时代人才引进 |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智慧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智慧治理的存在问题 |
4.1.1 数据小农意识阻碍政府协同治理进程 |
4.1.2 政府信息公开步伐迟滞 |
4.1.3 数据能力鸿沟引发社会不公平 |
4.1.4 信息技术对人身权产生冲击 |
4.2 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智慧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大数据理念与治理思维的缺乏 |
4.2.2 政府信息开放共享过程中的诸多不足 |
4.2.3 技术官僚化带来新的道德秩序 |
4.2.4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缺失及滞后 |
第五章 完善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的智慧治理对策研究 |
5.1 价值理念的再构:推动公共价值的自我完善 |
5.1.1 培育大数据理念与思维 |
5.1.2 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协调 |
5.2 主体的多元化拓展: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加强社会建设 |
5.2.1 加快健全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 |
5.2.2 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多元化 |
5.3 过程的适应性变革:治理过程的整体性动态调试 |
5.3.1 围绕结果进行重组 |
5.3.2 通过制度改革打造无缝隙政府 |
5.4 保障的优化与升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人才培养机制 |
5.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4.2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ASON技术的高速公路通信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高速公路通信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概述 |
2.1 高速公路通信网建设情况 |
2.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结构 |
2.2.1 通信网组网 |
2.2.2 主干通信网 |
2.2.3 程控交换网 |
2.3 高速公路通信网主要技术 |
2.3.1 多业务传输 |
2.3.2 分组交换网 |
2.3.3 智能光网络 |
2.3.4 软交换平台 |
2.4 高速公路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
2.4.1 干线设备问题 |
2.4.2 接入网络问题 |
2.4.3 传输网管问题 |
2.4.4 光缆资源问题 |
2.5 引入ASON技术分析 |
2.5.1 技术背景 |
2.5.2 组网结构 |
2.5.3 智能路由 |
2.5.4 流量工程 |
2.5.5 网络问题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通信网业务需求和容量分析 |
3.1 高速公路通信网业务特点 |
3.2 收费管理通信需求 |
3.2.1 收费数据传输需求 |
3.2.2 收费语音传输需求 |
3.2.3 视频图像传输需求 |
3.2.4 其他通信要求 |
3.2.5 联网业务容量计算 |
3.3 综合监控通信需求 |
3.3.1 路网综合监控系统需求 |
3.3.2 路网综合监控图像容量计算 |
3.4 业务电话及视频会议通信需求 |
3.4.1 业务联络电话需求 |
3.4.2 隧道紧急电话需求 |
3.4.3 视频会议系统需求 |
3.4.4 电话和视频会议容量计算 |
3.5 资源整合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3.5.1 交通监控数据容量计算 |
3.5.2 信息管理业务容量计算 |
3.6 通信业务总量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SON技术的通信网络规划 |
4.1 地区路网现状 |
4.2 基于ASON的干线传输网络规划 |
4.2.1 规划布设原则 |
4.2.2 现有拓扑结构 |
4.2.3 节点容量配置 |
4.2.4 智能网络拓扑 |
4.3 业务保护和管理 |
4.3.1 区域管理划分 |
4.3.2 拓扑自动发现 |
4.3.3 业务保护方式 |
4.3.4 网络流量工程 |
4.3.5 通信设备升级完善建议 |
4.4 业务应用规划 |
4.4.1 支撑网的部署 |
4.4.2 软交换的引入 |
4.4.3 接入网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SON的高速公路通信业务验证与实现 |
5.1 应用场景分析 |
5.1.1 控制层面功能 |
5.1.2 配置参数介绍 |
5.1.3 ASON配置参数生成规则 |
5.2 ASON配置实例 |
5.2.1 网络拓扑 |
5.2.2 网元配置 |
5.2.3 业务连接的创建与删除 |
5.3 高速公路通信网ASON运行示例 |
5.4 与SDH网络运营对比分析 |
5.4.1 建设成本降低 |
5.4.2 维护成本减少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NGB模式下西安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化与应用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什么是NGB模式 |
1.2 有线电视网络现状 |
1.3 本论文工作 |
第二章 西安有线电视网络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2.1 西安有线电视骨干传输网络现状研究 |
2.1.1 传统的波分WDM |
2.1.2 SDH传输网 |
2.1.3 OTN传输网 |
2.2 西安有线电视接入网络现状分析 |
2.2.1 西安有线电视传统的接入网络 |
2.2.2 西安有线电视的双向接入网络 |
2.3 西安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思考 |
2.3.1 “光进铜退”平滑演进原则 |
2.3.2 EPON向10G EPON演进 |
2.3.3 有线与无线紧密结合,网络向智能云技术发展 |
第三章 以西咸新区为试点的西安有线电视网双向优化方案 |
3.1 对西咸新区广电网络的战略规划 |
3.2 结合有线电视特点的西咸新区智能ASON传输网络设计 |
3.2.1 多业务和智能化的光网络 |
3.2.2 现有技术下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面临的主要压力 |
3.2.3 搭建具有有线电视网络特色的西咸ASON平台 |
3.3 打造EPON+EOC和EPON+LAN的西咸新区接入网技术方案 |
3.3.1 西咸新区双向接入网总体规划 |
3.3.2 设计要点 |
3.3.3 具体设备承载力分析 |
3.3.4 IP与VLAN规划 |
3.3.5 网络安全策略 |
3.4 建立多样的西咸新区网络业务体系 |
3.4.1 互联网专线业务 |
3.4.2 MPLS/VPN专网业务 |
3.5 优化后的情况小结 |
第四章 对应双向化网络的具体应用方案 |
4.1 家庭应用网关设计方案 |
4.1.1 家庭网关的业务功能 |
4.1.2 家庭网关的网络规划 |
4.1.3 家庭网关的终端应用 |
4.2 搭建基于IPQAM的互动点播业务组网方案 |
4.2.1 IPQAM技术特点 |
4.2.2 几种基于IPQAM的组网模式分析 |
4.3 建设全程全网可管可控的网管系统 |
4.3.1 网管系统的需求分析 |
4.3.2 西安广电双向接入网网管的技术方案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小结 |
5.2 未来西安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西安城市光网建设模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慧城市,光网先行 |
1.2 西安城市基础网络与国内先进城市的比较 |
1.3 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借鉴 |
第二章 西安城市光网建设的必要性 |
2.1 西安城市光网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西安城市光网建设的未来愿景 |
2.3 西安城市光网建设的主要原则 |
第三章 城市光网建设目标及具体举措 |
3.1 宽带网络提速工程为城市光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3.2 光纤网络已经承载了众多应用支撑西安城市运行 |
3.3 城市光网发展的总体目标 |
3.4 城市光网实施的具体举措 |
第四章 FTTH 网络的架构 |
4.1 FTTH 特征及优势 |
4.2 无源光网络技术实现 FTTH |
4.2.1 PON 的起源和背景 |
4.2.2 PON 与其他接入技术的比较 |
4.2.3 几种主要 PON 技术介绍 |
4.2.4 PON 原理 |
4.3 GPON 系统 |
4.3.1 系统结构 |
4.3.2 GPON 系统各模块功能 |
4.4 FTTH 建设,ODN 是重点 |
4.4.1 ODN 框架结构及作用 |
4.4.2 ODN 原理介绍 |
4.4.3 ODN 组网拓扑 |
4.4.4 ODN 网络信号衰减分析 |
4.4.5 ODN 网络组网规范 |
4.4.6 ODN 质量 |
4.5 FTTH 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
第五章 FTTH 场景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
5.1 搭建 FTTH 建设场景 |
5.2 纵剖缆新技术的使用 |
5.2.1 光缆纵剖接头的需求、可行性及优点 |
5.2.2 光缆纵剖接头的操作方法及要点 |
5.2.3 光缆纵剖接头的具体应用 |
5.3 旁路纤分光分纤箱(插片式光分路器)的选用 |
5.3.1 光节点器材比对 |
5.3.2 材料、结构说明(冷接、热熔结构) |
5.3.3 箱体两层结构功能 |
5.3.4 各种功能介绍 |
5.3.5 FTTH 场景解决方案 |
5.3.6 新技术是发展趋势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辽宁盘锦广电网络三网融合项目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三网融合的提出背景 |
1.1.2 三网融合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
1.1.3 三网融合在我国的网络发展规划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三网融合对广电运营商的意义 |
1.2.2 三网融合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 |
1.2.3 三网融合对最终用户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网融合技术研究 |
2.1 三网融合的概念 |
2.1.1 三网融合基本概念 |
2.1.2 三网融合概念分析 |
2.2 三网融合所涉及的主要技术 |
2.3 世界主流电信设备供应商的三网融合技术现状 |
2.3.1 中兴通讯三网融合技术分析 |
2.3.2 深圳华为三网融合技术分析 |
2.3.3 UT 斯达康三网融合技术分析 |
第3章 三网融合的业务现状及展望 |
3.1 国外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
3.2 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
3.2.1 国内电信运营商与广电系统业务发展现状 |
3.2.2 IPTV 的发展现状 |
3.3 广电系统的三网融合业务展望 |
3.3.1 广电系统的业务结构 |
3.3.2 广电系统的业务发展展望 |
3.4 电信系统的业务发展展望 |
第4章 辽宁盘锦广电系统有线电视双向改造方案分析 |
4.1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现状 |
4.2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总体原则 |
4.3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技术的选择 |
4.4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目标及实施方案 |
4.5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投资预算及回报 |
4.6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后能够提供的业务模式分析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江苏电信IMS网络部署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IMS 基本原理 |
1.2.2 IMS 主要优势 |
1.2.3 引入 IMS 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 |
1.3.1 国外应用情况 |
1.3.2 国内应用情况 |
1.4 本文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江苏电信核心网络现状 |
2.1 固网现状 |
2.1.1 PSTN 长途网现状 |
2.1.2 软交换省际长途网现状 |
2.1.3 省内 PSTN 网现状 |
2.1.4 省内软交换网现状 |
2.2 移动网现状 |
2.2.1 电路域现状 |
2.2.2 分组域现状 |
2.3 承载网 CN2 现状 |
2.3.1 骨干层现状 |
2.3.2 业务层现状 |
2.4 业务网现状 |
2.4.1 上海贝尔智能网平台 |
2.4.2 华为智能网平台 |
2.4.3 软交换业务平台 |
2.5 现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IMS 网络部署方案 |
3.1 用户预测 |
3.1.1 用户话务模型 |
3.1.2 基本用户预测 |
3.1.3 业务用户预测 |
3.2 IMS 网络建设方案 |
3.2.1 IMS 网络组网方案比选 |
3.2.2 IMS 网元部署原则 |
3.2.3 IMS 网元配置原则 |
3.2.4 本期江苏 IMS 组网方案 |
3.2.5 本期 IMS 网元配置 |
3.3 网络定位 |
3.3.1 固网软交换 |
3.3.2 移动软交换 |
3.3.3 IMS 与现有软交换网络 |
3.3.4 IMS 网络演进方向 |
3.4 路由方式 |
3.4.1 路由方式比选 |
3.4.2 路由方式原则 |
3.4.3 路由示例 |
3.5 编号计划 |
3.5.1 归属网络域名的分配 |
3.5.2 IMS 用户标识 |
3.5.3 移动 IMS 用户的相关标识的要求 |
3.5.4 IMS 用户拨号规则 |
3.5.5 公共业务标识 |
3.5.6 IMS 网元标识 |
3.6 同步方案 |
3.6.1 时钟同步 |
3.6.2 时间同步 |
第四章 IMS 网络配套系统部署方案 |
4.1 承载方案 |
4.1.1 概述 |
4.1.2 BAC 的部署 |
4.1.3 接入端口需求 |
4.2 网管方案 |
4.3 业务系统对接方案 |
4.4 计费系统方案 |
第五章 苏州试商用 IMS 网络建设情况总结 |
5.1 组网方案 |
5.2 ESPACE 业务 |
5.2.1 Espace 业务介绍 |
5.2.2 业务流程示例 |
5.3 试商用网建设情况总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西安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信息网络 |
1.2.2 信息产业与信息产业集群 |
1.2.3 信息服务业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特色与创新点 |
1.4.1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 |
1.4.2 从地理空间方面确立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格局 |
1.4.3 拟完成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时间动态研究 |
第二章 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信息化 |
2.1.1 信息化的概念 |
2.1.2 信息化的特征 |
2.2 信息化基础设施 |
2.2.1 信息网络 |
2.2.2 网络信息空间 |
2.3 信息产业 |
2.3.1 信息产业的定义 |
2.3.2 信息产业的特征 |
2.3.3 信息服务业 |
2.4 城市信息化 |
2.4.1 城市信息化的内涵 |
2.4.2 城市信息化的内容 |
第三章 西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空间格局 |
3.1 西安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
3.2 西安信息网络的节点体系及特征 |
3.2.1 西安信息网络节点的等级体系 |
3.2.2 西安信息网络节点空间分布特征 |
3.2.3 西安信息网络节点发展的空间集聚区 |
3.2.4 西安信息网络节点空间集聚的机制 |
第四章 西安信息产业发展及空间集聚 |
4.1 西安信息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
4.2 西安信息产业空间特征 |
4.2.1 西安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特征 |
4.2.2 高新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集聚区 |
4.2.3 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集聚区 |
4.2.4 西安雁塔路电子一条街 |
4.3 西安信息产业空间集聚模式 |
4.3.1 依托高新技术环境集聚 |
4.3.2 大量中小企业集聚产生外部效益 |
4.3.3 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其周边集聚 |
4.4 西安信息产业空间的动力机制 |
4.4.1 西安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的内动力机制 |
4.4.2 西安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的外动力机制 |
第五章 西安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状况 |
5.1 西安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
5.1.1 电子信息服务业在城市信息化中的作用 |
5.1.2 西安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
5.1.3 西安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趋势 |
5.2 西安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定位 |
5.2.1 软件服务业 |
5.2.2 电信服务业 |
5.2.3 电子商务的发展 |
5.2.4 电子政务的发展 |
5.3 西安电子信息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 |
第六章 西安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预测与动态研究 |
6.1 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方法 |
6.1.1 马克卢普模型 |
6.1.2 波拉特模型 |
6.1.3 信息化指数法 |
6.1.4 综合测评法 |
6.2 西安信息化水平预测 |
6.2.1 信息化水平预测模型选择 |
6.2.2 信息化评测指标选取原则 |
6.2.3 信息化评测指标体系建立 |
6.2.4 西安信息化水平预测 |
6.2.5 西安信息化评价结果分析 |
6.3 西安信息化动态研究 |
6.3.1 西安信息化水平预测模型的建立 |
6.3.2 西安信息化水平预测模型精度检验 |
6.3.3 动态预测 |
结论及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本文不足 |
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安全 灵活 智能——华为承建西安市政务城域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城市中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研究[D]. 兰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研究[D]. 白佳忆.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张掖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 安永文.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5)
- [4]大数据时代西安市政府的智慧治理问题研究[D]. 周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基于ASON技术的高速公路通信网应用研究[D]. 叶晓波. 长安大学, 2018(01)
- [6]NGB模式下西安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化与应用方案[D]. 程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4)
- [7]西安城市光网建设模式及应用研究[D]. 梁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8]辽宁盘锦广电网络三网融合项目改造方案研究[D]. 蔡浩杰. 吉林大学, 2013(08)
- [9]江苏电信IMS网络部署的研究及应用[D]. 杨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10]西安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D]. 王翠. 西北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