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二、三期开发望君加盟(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涛[1](2013)在《资溪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度假项目具有投资额特别大,而且项目开发的周期特别长,风险因素多,然而一旦项目成功,其收益期也很长等诸多特点,一个旅游度假项目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决策的正确性,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的结果。任何一个项目决策的依据都需要根据项目市场定位分析理论和经济评价理论对开发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因此,对于旅游度假开发项目这种高投资高风险特别明显的项目来说,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采取科学的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的方法,降低投资风险,避免投资决策失败,是该类旅游度假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江西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离县政府办公所在地2.5KM,一山之隔。该开发项目利用项目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理论结合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市场综合调查分析,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周边类似产品的对比,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和经营营利模式提出了综合意见,利用集团公司的优势,聘请行业内的专家,结合旅游度假市场状况对该项目进行了市场定位分析、经济分析、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该开发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前景。笔者通过该旅游度假项目的研究,阐述了在特定地区内特定情况下,旅游度假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般流程,该研究至少能给类似度假产品提供一点借鉴,一点帮助,为其它类似项目的决策提供一种思路,希望能为其它类似项目做到精确定位,加快企业资金的利用。本研究对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具有现实的实际意义。
苏振[2](2011)在《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旅游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和规范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社会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旅游发展战略方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的总和。它也是我国数十年来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应如何应对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群”看法不尽相同,争议颇多,如:地方旅游产业定位的普遍现象是否都合理,出境旅游人数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否应进行政策干预,政府的旅游管理角色应如何转型等等。为了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依据,论文基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等基本理论,将旅游产业演进引入旅游公共政策研究,并提出了旅游产业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的论证过程中,论文立足全球视野,一方面对全球一百余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研究和评价旅游产业演进的过程以及(非人为直接干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以国外3个具有典型性的国家以及中国为例,定性分析和诠释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在理论框架得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以我国为案例对象,剖析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在旅游产业演进视角下的问题成因及修正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理论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为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政策选择问题提供一种方法论,并对处于不同旅游产业演进阶段的政府超前制定理性而科学的旅游公共政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我国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理论研究(1)提出和论证了旅游产业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旅游产业演进是旅游产业实现供需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是一个干预性的过程。旅游公共政策的制定总是遵循着旅游产业演进的轨迹,而同时又对旅游产业演进施加着影响。(2)构建和运用了旅游产业演进的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模型。本文引入二维象限分析的基本形式和目标参照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构建旅游产业演进的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模型,为评价和定位旅游产业演进的程度和阶段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3)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旅游产业演进水平下的旅游公共政策选择。在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评价对象所涉及的旅游产业强势区、旅游产业拉动区、旅游产业弱势区以及社会经济推动区4个区域的发展现实,本文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地区在旅游公共政策上的一般导向选择。2.实证研究(1)借鉴库兹涅茨国际截面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全球一百余个国家的旅游产业演进概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以全世界140余个国家的历时性数据和共时性数据为基础,分析旅游产业演进在全球范围内的基本概况。论文重点借鉴了库兹涅茨的国际截面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年和1995年两个时间截面上影响旅游产业演进的4种因素(2008年后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数据波动过大不宜采用)。(2)运用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模型评价全球一百余个国家与我国各省、自治区的演进程度。论文以2000年与2007年为截面,评价得到具有纵向可比性的绝对数值和标准化后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数值并形成可直观观察的散点分布图。(3)结合文献分析法分析和诠释国外3个典型国家以及我国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的关系。论文分别以传统发达国家(地区)——欧盟、追赶型发达国家——日本、传统发展中国家——泰国以及我国自身为案例,从不同维度分析和诠释了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和历史过程。(4)基于旅游产业演进视角对我国旅游公共政策的成因与修正策略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幅员辽阔、旅游产业演进梯度差异大等现实,指出当前我国旅游公共政策的四项不匹配现状,提出我国应构建“跨省区域性旅游公共政策组合”的政策理念等五项修正策略。3.主要结论(1)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源于两个因素(基于旅游产业演进角度),一是旅游产业演进的程度,二是政府的理性目标。(2)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度依附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密度4个因素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国家越富裕,旅游产业规模和人均效益都越高;国家产业结构水平越高,旅游产业人均效益越高;国家人口规模越大,旅游产业规模越大;国家人口密度越高,旅游人均效益越高。(3)发现各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额总体上会随着人均GDP、产业结构以及人口密度的上升而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分布。(4)全球一百余个国家以及我国各省、自治区旅游产业演进水平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走的是经济优先发展,随之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少数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公共政策的强势推动下表现出旅游产业超前发展并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特征。
梁添勇[3](2010)在《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发展休闲农业是现阶段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途径。龙岩市发展休闲农业具有“绿色资源、红色资源、客家文化”三大优势。本文分析了休闲农业发展背景、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问卷调查分析和案例分析法,对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揭示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机会,并通过对四个不同类型成功案例分析,提出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访古田圣地、览客家土楼、游冠豸山水”三大主题,加快形成“3916”(三大主题景区、九条精品线路、十六个特色景点)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提出了发挥特色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创建品牌、加强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扶持服务到位、加强合作内引外联、大力推介开拓市场、培育人才提升管理等七条主要对策。
余一巧[4](2010)在《度假型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研究 ——以大理海东新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旅游地产投资在云南形成“井喷”之势,尤其是云南滇西沿线的旅游城市。这些城市最早以旅游业闻名,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橄榄枝投向了这些响应“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号召的城市。其中以大理为典型代表,很多形似旅游地产的项目蓬勃而生,但是由于前期策划和客户定位的不充分,使得大理的旅游地产项目内销不佳、外销困难。在旅游地产越来越成为投资热点的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策划一个旅游地产项目成为了开发旅游地产的关键。本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旅游地产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云南省滇西沿线主要旅游城市旅游地产开发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大理州未来城市规划及旅游地产开发趋势;第四部分,介绍了大理海东新城的发展战略;第五部分,介绍了“大理海东新城”的项目策划方案。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想通过本文的撰写,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给正在和以后将在大理进行旅游地产开发的公司、企业。根据本文的研究特点,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即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大理度假型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站在策划的角度分析并提出问题,同时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了之前国内的很多旅游地产研究着作中仅从单一的定性研究中研究度假型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
马媛媛,浦红继[5](2008)在《三十年辉煌 乘风腾飞——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30年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双版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推动下,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间,旅游业创造了从无到强的辉煌成就。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八项决定,提出适合我国国
扎玛[6](2006)在《东北产业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兴东北”是我国新世纪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第三步战略目标“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它担负着区域经济振兴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东北的振兴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都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各个产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东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东北问题主要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各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充分反应。东北曾经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如今区域竞争能力却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对东北工业的振兴,而应当是对东北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全方位的振兴。东北各种矛盾问题所反映的本质归纳起来还是在于产业竞争能力弱。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产业创新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产业创新,充分挖掘东北的资源潜力,将东北的企业、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自主创新力,实现产业内外部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东北实行产业创新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在于产业创新的培育与开发。 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东北振兴,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研究东北问题,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东北
秦学[7](2004)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地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构想,形成三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三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三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三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三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二、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二、三期开发望君加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二、三期开发望君加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溪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关键问题 |
2 文献综述 |
2.1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理论研究 |
2.1.1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 |
2.1.2 项目策划和产品定位 |
2.1.3 项目经济评价 |
2.2 项目市场定位和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2.3 借鉴与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市场预测 |
3.1 项目内外部环境分析 |
3.2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 |
3.3 项目市场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策划及产品定位 |
4.1 项目总体策划 |
4.1.1 策划原则 |
4.1.2 划目标 |
4.1.3 策划内容 |
4.2 项目产品定位及方案设计 |
4.2.1 定位及设计原则 |
4.2.2 产品定位和方案设计 |
4.2.3 建设内容 |
4.2.4 部分配套设施建设内容 |
4.2.5 建设进度安排 |
4.3 本章小结 |
5 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经济评价 |
5.1 投资估算 |
5.2 财务评价 |
5.2.1 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和参数说明 |
5.2.2 项目旅游收入估算 |
5.2.3 成本及费用估算 |
5.2.4 利润估算 |
5.2.5 盈利能力分析 |
5.2.6 不确定性分析 |
5.2.7 清偿能力分析 |
5.2.8 财务评价结论 |
5.3 风险评价 |
5.3.1 风险评价 |
5.3.2 风险防范对策 |
5.4 生态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 |
5.4.1 生态效益评价 |
5.4.2 社会效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件 |
(2)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旅游公共政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旅游公共政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旅游产业演进相关研究进展 |
1.2.4 研究述评及空白点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拟创新点 |
1.3.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1.2 旅游经济学理论 |
2.1.3 公共政策学理论 |
2.1.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 |
2.1.5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
2.2 旅游产业演进的概念、特征与路径 |
2.2.1 旅游产业演进及其相关概念 |
2.2.2 旅游产业演进的基本特征 |
2.2.3 旅游产业演进的时间路径 |
2.3 旅游公共政策的概念与形成 |
2.3.1 旅游公共政策及相关概念 |
2.3.2 旅游公共政策的内容体系 |
2.3.3 旅游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形成 |
2.4 旅游产业演进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 |
2.4.1 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 |
2.4.2 旅游产业干预性演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游产业演进的分析与评价 |
3.1 旅游产业演进的历时性分析 |
3.1.1 全世界历时性分析 |
3.1.2 世界各大洲历时性分析 |
3.1.3 世界典型样本国家历时性分析 |
3.1.4 全球旅游产业格局的特征与主要发现 |
3.2 旅游产业演进的共时性分析 |
3.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分析与主要发现 |
3.2.3 分析结论 |
3.3 旅游产业演进的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 |
3.3.1 旅游产业演进的二维目标参照性评价模型与方法 |
3.3.2 旅游产业演进的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及其与旅游产业演进的关系 |
4.1 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及其与旅游产业演进的理论关系 |
4.1.1 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的关系 |
4.1.2 旅游产业演进程度与旅游公共政策的选择 |
4.1.3 政府的理性目标与旅游公共政策的选择 |
4.2 国外典型国家实证分析 |
4.2.1 传统发达国家(组织):欧盟 |
4.2.2 赶超型发达国家:日本 |
4.2.3 传统发展中国家:泰国 |
4.2.4 对比分析 |
4.3 我国实证分析 |
4.3.1 我国旅游产业演进对旅游公共政策的影响 |
4.3.2 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对旅游产业演进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旅游公共政策问题的成因与修正策略 |
5.1 旅游产业演进下我国旅游公共政策问题的成因 |
5.1.1 旅游产业演进格局的不均衡与旅游公共政策的高度统一不匹配 |
5.1.2 旅游产业演进的程度与旅游公共政策的地位不匹配 |
5.1.3 旅游产业演进的复杂性与旅游公共政策的协调机制不匹配 |
5.1.4 旅游产业演进的实践与旅游公共政策的理论滞后研究不匹配 |
5.2 我国旅游公共政策的修正策略 |
5.2.1 理念修正:建立我国跨省区域性政策组合 |
5.2.2 路径修正:确立地区发展路径差异化的政策导向 |
5.2.3 分工修正:建立多层次性的旅游公共政策体系 |
5.2.4 体制修正:构建适应区域发展的弹性旅游公共管理制度体系 |
5.2.5 机制修正:形成完善合理的旅游公共管理运行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理论研究结论 |
6.1.2 实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1.2.3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龙岩市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社会文化概况 |
2.4 旅游资源概况 |
3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3.1 龙岩市休闲农业的特点 |
3.2 龙岩市休闲农业现有的景区分布 |
3.3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 |
3.3.1 田园观光型 |
3.3.2 农事体验型 |
3.3.3.农业科普型 |
3.3.4 民俗风情型 |
3.3.5 自然生态型 |
3.3.6 休闲度假型 |
3.3.7 农家乐型 |
4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2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分析 |
4.2.1 机会分析 |
4.2.2 挑战分析 |
4.3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5 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方案设计 |
5.1.1 调查过程 |
5.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3 访问问卷的实施及其基本情况 |
5.2 调查结果分析 |
5.2.1 游客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5.2.2 游客旅游特点调查分析 |
5.2.3 游客旅游感受分析 |
5.2.4 游客旅游满意度、期望值调查分析 |
6 龙岩休闲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
6.1 上杭古田五龙农家乐的经验与启示 |
6.1.1 上杭古田五龙农家乐的基本情况 |
6.1.2 主要做法和经验 |
6.1.3 启示 |
6.2 新罗区龙门镇洋畲村经验与启示 |
6.2.1 洋畲村的基本情况 |
6.2.2 洋畲村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
6.2.3 启示 |
6.3 永定招宝生态农庄的经验和启示 |
6.3.1 永定招宝生态农庄基本情况 |
6.3.2 永定招宝生态农的要做法和经验 |
6.3.3 启示 |
6.4 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 |
6.4.1 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基本情况 |
6.4.2 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6.4.3 启示 |
7 龙岩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
7.1 基本思路 |
7.2 主要对策 |
7.2.1 发挥特色,科学规划 |
7.2.2 打造精品,创建品牌 |
7.2.3 加强建设,完善配套 |
7.2.4 政策扶持,服务到位 |
7.2.5 加强合作,内引外联 |
7.2.6 大力推介,开拓市场 |
7.2.7 培育人才,提升管理 |
8 结论和建议 |
8.1 结论 |
8.1.1 龙岩市休闲农业的具有较好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并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
8.1.2 休闲农业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
8.1.3 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是我市未来经济发展重要模式 |
8.2 建议 |
8.2.1 对政府的建议 |
8.2.2 对经营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度假型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研究 ——以大理海东新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 |
1.1.1 论文写作的整体目的 |
1.1.2 论文写作的实际意义 |
1.1.3 论文写作中应用到的方法 |
1.2 国内外旅游地产研究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2.1 国外旅游发展沿革 |
1.2.2 国内旅游地产发展历史 |
1.2.3 国外旅游地产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4 国内旅游地产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5 旅游地产的概念和实质 |
1.2.6 旅游地产与传统房地产的区别 |
1.2.7 旅游地产的基本特征 |
1.2.8 国内对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的一些研究 |
2 云南滇西沿线主要旅游城市旅游地产开发情况 |
2.1 云南旅游地产发展情况 |
2.2 滇西沿线主要旅游城市旅游地产开发情况 |
2.3 大理旅游地产开发情况 |
2.3.1 大理房地产市场浅析 |
2.3.2 大理当前旅游地产主要外销楼盘统计 |
2.3.3 大理旅游地产与昆明类似物业对比 |
3 大理州未来城市规划及旅游地产开发趋势 |
3.1 大理州未来城市规划 |
3.1.1 滇西中心城市组成介绍 |
3.1.2 大理州主城核心地位 |
3.1.3 大理州房地产开发的支柱地位 |
3.1.4 大理州海东新区规划简述 |
3.2 大理州旅游业未来规划 |
3.3 大理州旅游地产开发趋势 |
4 大理海东新城发展战略 |
4.1 大理海东开发的必要性 |
4.1.1 海东开发是洱海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必然选择 |
4.1.2 开发海东有利于减少洱海的污染负荷 |
4.1.3 开发海东为海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田园风光保护赢得空间 |
4.1.4 开发海东有利于充分发挥洱海地区优势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
4.2 大理海东新城开发的战略选择与战略目标 |
4.2.1 大理海东开发的可行性 |
4.2.2 海东开发遵循的原则 |
4.3 海东新城空间布局 |
4.3.1 海东新城空间结构 |
4.3.2 海东各组团功能定位 |
4.4 海东新城内支撑性的运营项目简述 |
4.4.1 华彬国际生态城 |
4.4.2 大理海东新城 |
5 “大理海东新城”项目策划方案 |
5.1 大理旅游发展现状 |
5.2 大理旅游基本设施建设与丽江旅游基本设施建设比较 |
5.3 项目策划思路总结 |
5.4 大理海东新城策划方案 |
5.4.1 策划目标 |
5.4.2 市场概况 |
5.4.3 高尔夫球场设计及配套物业建议 |
5.4.4 酒店 |
5.4.5 住宅 |
5.4.6 项目开发步骤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东北产业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 东北问题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
二 东北振兴是民族经济振兴的重要内容 |
三 振兴东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创新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
二 关于产业集群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
三 关于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
四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产业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形成及概念内涵 |
一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二 创新与创新机制 |
三 产业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
一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
二 关于新产业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
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
四 产业创新理论对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经验 |
一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 |
二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经验总结 |
三 国内区域产业创新的模式与经验总结 |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
一 古典的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理论 |
二 现代区域空间分布理论 |
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
五 区域创新理论 |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 |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二 我国区域间产业政策比较 |
三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
一 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二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的相互作用 |
第四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一节 东北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 东北解放前的产业发展史 |
二 建国后东北地区产业的演变 |
第二节 东北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 东北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 |
二 主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
三 技术创新能力 |
四 企业规模度 |
第三节 东北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 |
一 东北产业发展的优势 |
二 东北产业发展的劣势 |
第四节 东北实施产业创新的必要性 |
第五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支撑平台: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 |
第一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
一 区域环境与创新环境 |
二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和内容 |
三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分析 |
一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内容 |
二 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的作用 |
三 区域产业创新的基本网络结构 |
四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 |
五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的整合 |
一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的整合 |
二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 |
第六章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
一 农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
二 我国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二节 东北农业的发展现状 |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
二 东北农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
第三节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 |
二 发展高技术精细农业,提高东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
三 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保障农民增收的途径 |
四 提高农业产业市场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
第七章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发展 |
第一节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经济规律 |
一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
二 资源型产业的演进规律与政策分析 |
三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经济学含义 |
第二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与困境 |
一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
二 东北资源型产业衰退的困境与问题 |
三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途径 |
第三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实证研究:石油产业的创新发展 |
一 石油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及战略重要性 |
二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
三 东北石油产业的创新途径 |
四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趋势 |
第八章 东北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
第一节 东北特色产业的含义 |
一 特色产业的含义 |
二 东北特色产业的界定 |
第二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
一 装备制造业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二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三 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 |
四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
第三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
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区域分布及规模比较 |
二 东北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三 东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
四 东北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九章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
第一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
二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状况 |
第二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
第四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
一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
二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途径 |
第十章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
第一节 民族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 |
一 少数民族经济的含义 |
二 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三 当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
第二节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概述 |
一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的界定 |
二 东北主要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征 |
三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
结语 推动产业创新,创造东北经济再腾飞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作者声明 |
(7)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综述--旅游研究进展及本文宗旨 |
一、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
1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简述 |
2 中国旅游研究概要 |
二、 旅游研究的趋势展望 |
三、 本论文研究宗旨与研究范畴 |
1 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
2 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
3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二章 背景综述--世界旅游业区域协作联合浪潮 |
一、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背景、总体格局 |
1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组织 |
2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总体格局 |
二、 典型案例--世界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实证分析 |
1 区域层次的旅游业合作框架 |
2 次区域旅游业合作状况 |
三、 中国的实际--国际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总览 |
1 中国旅游业跨国(区域)联合发展概况 |
2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蓬勃形势 |
第三章 机理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
一、 基本概念与范畴 |
二、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1 经济学理论 |
2 地理学原理 |
3 社会学和文化学理论 |
4 系统论 |
三、 区域旅游业成长与空间扩张机制 |
1 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 |
2 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 |
3 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 |
四、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区域利益机制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
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
第四章 实证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区域反映 |
一、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
1 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
2 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剖析 |
3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
4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内在机理分析 |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自然基础 |
2 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文化渊源 |
3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社会必然 |
第五章 模式探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特征 |
一、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的解析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分析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总结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概述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历史回顾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典型案例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模式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
第六章 协调机制及创新--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实施保障 |
一、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分析 |
1 旅游业协调机制的特殊性 |
2 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简析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分析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评述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
1 “一国两制”--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硬性约束 |
2 “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最大障碍 |
3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4 现行协调机制: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中的不完善 |
四、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创新机制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机制--支持系统创新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新机制探索 |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
一、 本文主要观点总结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方面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方面 |
3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方面 |
二、 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域未来走向的思考 |
1 无障碍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功能特征的未来定位 |
2 泛珠三角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空间成长的必然走向 |
3 世界级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
三、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趋势之思考 |
1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的思考 |
2 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前景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论文及相关成果 |
致谢 |
四、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二、三期开发望君加盟(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溪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D]. 王东涛. 浙江大学, 2013(07)
- [2]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 苏振. 云南大学, 2011(01)
- [3]龙岩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梁添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3)
- [4]度假型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研究 ——以大理海东新城区为例[D]. 余一巧. 云南大学, 2010(02)
- [5]三十年辉煌 乘风腾飞——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30年回顾[J]. 马媛媛,浦红继. 版纳, 2008(06)
- [6]东北产业创新研究[D]. 扎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7]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