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仪器的漏电、静电、感应电的区分与排除及安全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茜[1](2019)在《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别于一般民用建筑,医疗建筑内部科室繁多、医疗流程复杂、电气设备精细化,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医院建筑电气设计是医院的现代化建设重要支撑条件。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居民医疗需求日益增长,许多大型医院面临着改建、扩建的要求。由于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旧区改造综合医院与新建综合医院在电气设计方面有诸多差异之处,对新旧院区建筑整体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是近年来电气设计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现代化医院建筑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医院建筑电气设计的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围绕广东省某大型综合医院改造中新建医院综合楼的电气设计实例,分析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的电气设计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工程设计的案例实践,从负荷预测、供配电方案设计、配电系统设计以及照明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其他电气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了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的设计思路,重点分析旧区改造新建医院建筑的电气设计方案的设计要点以及差异性,为日益增多的综合医院改造工程中的电气设计提供参考。在旧区改造新建医院综合楼电气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障电气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结合不同医疗场所的功能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电气工程设计,重点关注医院负荷、供电系统、应急保障、低压配电、照明、防雷与接地设计、消防报警等方面的可靠性设计。此外,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原有医院院区综合楼之间的关联性,加强新旧楼结合的电气保护设计,将新建医院综合楼单体电气工程与整个医院园区电气工程系统进行统筹研究、一体化设计,为以后远期改扩建预留空间,保障整个医院建筑电气工程的可靠性。
惠肇宇[2](2017)在《二维MEMS磁场传感器的设计与测试》文中指出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磁场传感器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各个领域,它不仅扩大了设备的存储空间,并且实现了交通设备如汽车、轮船、飞机甚至个体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磁场传感器。它可以探测极其微弱的磁信号,帮助人们探索未知的领域。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设计和加工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磁场传感器成为可能,磁传感器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磁场传感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主要研究了 MEMS磁场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进行磁场大小的测量,同时实现磁场方向的测定。本文首先建立磁场传感器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接着搭建测试电路对制作的传感器进行测试,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维硅磁场传感器的设计。首先,本文选用一种新型磁场检测方法,即利用磁场传感器的扭转梁在磁场中振动,测量扭转梁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与外界磁场大小成正比,与磁场角度也有关。本文通过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幅值大小,得到对应磁场幅度和角度的关系。同时,MEMS磁场传感器的尺寸比较小,导致悬臂梁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比较微弱,因此本文后续检测部分设计了放大滤波电路来实现信号放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此外,本文由一维以及二维扭转结构理论展开,建立扭转梁的理论模型,具体研究了处于谐振状态的扭转梁。对结构的频率特性、模态以及形变进行了分析,利用有限元工具对扭转梁几何尺寸的变化而导致的频率特性变化进行验证,得到结构尺寸与模态、固有频率以及形变之间的关系。通过软件模拟验证理论的可靠性,得出最终的误差在5%以内。本文还针对不同结构的样品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样品与理论误差控制在了 10%以内。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测量三维磁场的单结构,并分析了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及模态。
穆桂华[3](2011)在《滋肾宁神健脑方治疗失眠症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作节奏增快、生活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人受到失眠的困扰。失眠症已经成为神经内科门诊的常见病种之一而且长期失眠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危害健康、医疗费用增加、工作效率低下,已成为许多国家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中医称失眠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中医学认为,失眠是阳不入阴所致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治疗失眠症脏腑辨证的关键在于心肾,八纲辨证的关键在于气血、在于阴阳。中医临床使用中药治疗、针灸等多种方法治疗失眠,临床报道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少、无耐药性、无药物依赖等优势。陈志刚教授在总结多年治疗失眠症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失眠症临床常见的肾阴亏虚心肾不交证型研制了滋肾宁神方。滋肾宁神方由熟地、女贞子、五味子、构杞子、黄精等药物组成,具有滋补肾阴填精安神之功效。本研究证实,滋肾宁神方对失眠症肾阴亏虚心肾不交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1.研究失眠症中医辨证证型分布。2.初步观察滋肾宁神方治疗失眠肾阴亏虚心肾不交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询问患者失眠相关信息,筛选出符合原发性失眠症诊断的患者,根据患者症状、舌脉表现,进行中医辨证证型分析。2.对符合肾阴亏虚心肾不交证型,且同意服用滋肾宁神方治疗1月以上患者,完成入组前、治疗4周、治疗8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调查。共收集29例完成服药疗程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作为判断差别有显着性标准。使用SPSS 11.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证型比例:肝郁化火证1例(2.22%),脾虚湿盛证9例(20.00%),阴虚火旺证11例(24.44%),痰热内扰证10例(22.22%),心胆气虚证9例(20.00%),心脾两虚证3例(6.67%),气阴两虚证2例(4.44%)。2.滋肾宁神方治疗1月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2.1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的总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2.2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的单项评分中,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两项评分有显着性差异。3.滋肾宁神方治疗2月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3.1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的总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3.2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的单项评分中,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三项评分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多数失眠症患者虚实证型并存,中医证型主要以虚证为主(以心胆气虚证、阴虚火旺证、脾虚湿盛证为主),实证以火热证为主。2.滋肾宁神方治疗失眠症后,患者肾阴亏虚心肾不交证导致的躯体功能紊乱有所改善,可能是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有显着性改善的原因所在。
赵玉娟[4](2009)在《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及其经皮能量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肛门失禁是肛门括约肌节制排便功能缺陷性疾病。严重肛门失禁由多种原因造成,对患者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也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负担。为了有效控制失禁,恢复肛门的正常功能,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多方面的尝试,特别是试图通过手术重建或肌肉移植代替肛门括约肌功能。虽然已不断改进各种手术方式,但肛门功能的恢复并不理想。用于治疗尿失禁的人造尿道括约肌方法的成功激发了学者们使用类似装置治疗肛门失禁的想法。但是对于肛门直肠周围神经肌性损伤者、顽固性肛门失禁患者,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和人工肛门括约肌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这是目前肛肠外科临床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因直肠癌及其他原因导致肛门失禁患者的排便控制问题,针对现有造口手术或人工肛门括约肌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位植入式人工肛门括约肌重建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编号:3080023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基金“基于经皮供能的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实验研究”(编号:20070248094)和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基金“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预研”(编号:06DBX006),提出研制一种基于经皮供能的人工括约肌系统,模拟正常的人体肛门括约肌的工作机理,治疗临床上常见的肛门失禁病症。本论文基于正常生理括约肌反射生理原理,研究了基于经皮能量传输的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介绍了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总体构成和系统功能。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由体内装置和体外便携装置两部分组成,集成以下模块:基于经皮能量传输的电源模块、信息传感模块、控制单元、无线通信模块、微执行机构和提示模块。本论文重点研究了人工肛门括约肌的经皮能量传输技术的原理,深入地分析了耦合线圈模块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两种拓扑结构下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及效率最大化的条件;针对本系统,分析了影响其能量传输效率的各个因素;提出了经皮能量传输模块的体外发射模块和体内接收模块的设计方案;在满足系统能量要求的前提下,分析了各方案的优劣。论文对经皮能量传输模块和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皮能量传输模块满足体内无线通信模块、信息传感模块和执行机构的供电需求,供电平稳,动物离体实验也证明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控便能力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杨广磊[5](2008)在《气相色谱仪智能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色谱分析是现代分离分析的重要手段,气相色谱仪作为一种精密分析仪器是进行色谱分析的重要工具。它在医药、环保、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质量技术监督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气相色谱仪的研制开发涉及到分析化学、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如何在色谱仪系统开发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智能仪器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从而提高色谱仪的智能化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智能检测数控研究室与济南精瑞达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GC-2090型气相色谱仪项目为背景,围绕气相色谱仪智能化设计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包括气相色谱仪信号采集处理、图谱显示及自动调零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系统的设计、自动进样器方案设计和系统调试等几部分内容。文章首先对课题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随后探讨了智能仪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研究了如何在气相色谱仪开发中采用智能仪器技术。在深入了解色谱检测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微电流测量电路,分析了气相色谱仪图谱显示及自动调零功能,确定了设计要求,给出了色谱仪图谱显示及自动调零整体方案。完成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并针对仪器的实际应用状况确定了电气参数、芯片选型、电路图设计,讨论了各电路的功能原理及指标。同时根据智能仪器测控系统的特点设计了相关系统的软件,详细阐述了各功能子模块程序的设计及实现方法。数据处理方面在波峰查找过程中,根据色谱曲线的特点,采用了一种基于逐点比较直线插补算法的数据拟合与曲线显示,快速解析波形信息;在使用数字滤波的基础上,实现谱图处理、定性定量分析和分析结果的存储调用。根据气相色谱仪进样精度及效率的要求,对气相色谱仪自动进样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对整机性能进行了考核分析,进一步验证所设计系统的正确性。最后对整个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所作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色谱仪的发展前景以及研究方向。
辛海琴[6](2008)在《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监视仪在医院医疗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呼吸暂停监护系统虽能有效减少呼吸暂停病患者的死亡率,但不能对众多该类患者进行实时监护,尤其是症状较轻的早期患者,其发病随机,持续时间短暂,给病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全天候的呼吸状态检测与分析,对于呼吸功能的评估,睡眠呼吸暂停病的早期诊断非常有。近年来,市场上推出不同档次的24小时动态睡眠呼吸暂停记录与分析系统,价格昂贵且基本需要进口,不便推广使用。本文研究设计的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用来检测和显示病人呼吸速度、呼吸状态和实时时间,同时具有呼吸异常和电源异常声光报警功能。多个监视仪还能与PC(Personal computer)组成分布式监控系统,可将患者呼吸状态数据传送至上位PC,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监视仪的分散控制功能。监视仪以MSP430F149单片机为核心,还包括电源、信号调理、键盘、液晶显示、报警、PC通信、JTAG接口、复位和晶振等单元电路,用硅压阻式传感器采集呼吸信号,通过MSP430F149进行数据处理和电路控制。监视仪控制软件由主程序、初始化模块、系统自检模块、键盘中断模块、定时器中断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报警模块、液晶屏显示模块和PC通信模块组成。主程序主要负责与各个中断服务程序进行交互。首先设置看门狗定时器、关中断、系统自检,其次初始化单片机中用到的各个模块、参数和变量,然后开中断允许单片机响应各种中断并进行报警处理,继而使单片机进入低功耗模式等待中断的到来。另外,针对监视仪工作过程中的信号干扰源,采用了相应的一些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该监视仪可在一天24小时内连续对病人的状况和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视,并具有低功耗、便携、价廉等特点,在医院临床和家庭监护中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梁彦瑜[7](2006)在《新型能源材料—电化学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因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绿色”环保等众多优点而倍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型用电器中,并正积极向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电动汽车、UPS等领域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关键在于嵌入式电极材料的成功开发,进一步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是现阶段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主攻方向;电化学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因其比功率高、循环性能好,不仅可用作计算机等后备电源和各种小型电子仪器的功率电源,还可以和锂离子电池组合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源系统。因此电化学电容器也是新型化学电源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本论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制备了相关的电极材料以及在这两类装置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XRD、SEM、TEM、和IR等技术对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技术测试其电化学性能。重点讨论了不同种类电极材料存储电荷能力的行为。主要内容如下: (1) 以超稳Y型分子筛为模板,利用液相沉淀方法合成一系列分子筛基金属氢氧化物、氧化物电极材料,并将其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研究。对所制备分子筛基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形貌的形成机理,电化学电容特性、电化学反应机理、电极过程动力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分子筛表面所固有的排列有序的孔道或笼等微观结构,能够保证所担载的活性材料在三维方向上定向排列,形成疏松堆积的多孔纳米材料。这种独特的多孔结构不仅提供了活性离子快速进出电极表面的通道,而且可以使活性离子扩散到电极的体相,充分利用电极材料的电活性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该系列复合物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比电容性质。其中担载量为28 wt%的Co(OH)2/USY复合物具有958 F/g的比电容,甚至超过了水合RuO2在酸性电解液中的电容行为,能够实现Co(OH)2高达98%的材料利用率。通过这一方法不仅开辟了沸石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而且获得目前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最高比电容值。 (2) 首次利用葡萄糖原位还原水热方法制备了理想尖晶石型LiMn2O4·和掺杂型LiMn2O4,并将其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重点考查合成工艺条件对于产物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葡萄糖所扮演还原剂的作用,对水热合成反应的机理做出初步的解释。结果显示水热反应的温度和还原剂的添加对于形成理想尖晶石型结构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水热温度在200℃,以葡萄糖作为还原剂更有利于获得较为理
王芸[8](2005)在《综合病房楼电气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功能复杂、设计先进的大型综合病房楼不断涌现。在病房楼的电气设计中,可靠性和安全性依然是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病房楼又不同于普通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多年来也存在着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综合病房楼电气设计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脏监护病房(CCU)等场所对供电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手术中或处于重症监护状态下的病人,有时要使用插入体内接近心脏或直接插入心脏的医疗电气设备器械,他们不仅在受到电击伤害时缺乏感知能力,而且还存在遭受微电击伤害的危险;另一方面,这类病人往往需要依靠特殊的医疗设备来维持生命,一旦这些设备失电,将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如果没有一套可靠而安全的供电系统,将会发生医疗事故。手术室照明设计的好坏也对手术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多年来从事设计的经验,通过几种不同的供电方式的比较和计算,论述了接地方式为IT系统的供电方案,为这些场所的供电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在现代医院工作中,电子仪器、电子设备日益增加,它同各种诊断、治疗工作密切结合;智能建筑的概念也逐步引入医院建设,楼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也是病房楼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雷电的发生却经常使这些设备和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系统瘫痪、信息中断,因此现代化的病房楼对防雷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雷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原先避雷针、避雷带防雷的概念上,本文主要研究了雷直击建筑物时的电流分布及室内电磁场分布的数值计算,论述了病房楼如何防止直击雷、侧击雷、雷电感应、雷击电磁脉冲等造成的危害。 另外,有了可靠的供电电源和全面的防雷措施,大楼内的用电还不是最安全的,良好的等电位连接是增加用电可靠性的又一重要保护措施。本文着重论述了医院手术室内的防微电击措施。 病房楼内良好的电气设计,将最大程度地保证病人的人身安全,为医院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洪斌[9](2005)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精度称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动力学、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都得到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设计技术的内容,改变了固有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设计观念的更新,从面向制造的设计转变为面向用户的设计。作为有代表意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电子控制为主导,用微机取代常规的控制系统,计算机参与辅助设计,大幅度简化机械结构,功能增多且可靠性提高,操作简便,提高生产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学科当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与机械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高度融合,使我国称重技术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新的称重创新设计理念,使产品更具有创新性和适用性,用机电一体化的观点设计新的称重系统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针对某公司钞纸生产的需求,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开发了卷筒纸称重系统,并完成了机械系统的相应改造工作,使系统具有结构新颖、简约自然、适用性强等特点。该系统完成硬件、软件和机械装置的设计的同时,实现了机械设计、传感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与检测技术的集成。 在整体脉络上,文章从德国进口系统的失败原因分析着手,吸精去糟,首先引出系统的可行方案,然后再进一步论述完善和创新设计。围绕系统精度的提高,文中主要论述了机械结构设计、振动控制、传
王树峰,吕振宇[10](2001)在《医疗仪器的漏电、静电、感应电的区分与排除及安全措施》文中提出医疗仪器的漏电是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有了对人体产生威胁的对地电压。漏电一般是导致触电危险的主要原因。首先,要根据漏电部位确定是所用液体(水或试剂)带电还是仪器的箱体带电。箱体带电是非常危险的,通常是
二、医疗仪器的漏电、静电、感应电的区分与排除及安全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仪器的漏电、静电、感应电的区分与排除及安全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代化医院建筑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需求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建筑功能概述 |
2.3 电气设计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负荷及供配电方案 |
3.1 本工程负荷分级确定 |
3.2 本工程电力负荷的可靠性选择 |
3.3 本工程电力负荷计算和分析 |
3.4 考虑充电桩预留负荷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配电系统设计 |
4.1 配电系统总体设计 |
4.2 低压供配电末端设计 |
4.3 应急保障设计 |
4.4 电缆选择及线路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其他电气系统设计 |
5.1 照明系统设计 |
5.2 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
5.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
5.4 新旧楼地网间电气隔离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二维MEMS磁场传感器的设计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磁场传感器介绍 |
1.1.2 磁场传感器的应用 |
1.1.3 磁场传感器的种类 |
1.1.4 MEMS磁场传感器的尺度效应及特征 |
1.2 MEMS磁场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2.1 利用超薄压阻悬臂梁的3D洛伦兹力磁场磁传感器 |
1.2.2 使用单结构利用洛伦兹力测量磁场的三轴磁场传感器 |
1.2.3 光学扭转微镜磁场传感器 |
1.2.4 利用铁磁压电复合材料制成的磁场传感器 |
1.3 MEMS磁场传感器检测驱动方式总结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磁场传感器的理论模型与模拟 |
2.1 谐振的意义及其基本特性 |
2.2 有限元模态分析 |
2.3 一维结构的基本数学模型 |
2.3.1 扭转式磁场传感器基本结构 |
2.3.2 谐振器阻尼的计算 |
2.3.3 偏心结构的频率特性 |
2.4 二维结构的原理及特性 |
2.4.1 二维扭转结构的基本原理 |
2.4.2 模态及频率的选择 |
2.5 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 |
2.5.1 内外梁参数对频率的影响 |
2.5.2 长宽参数变化对频率的影响 |
2.5.3 外框参数 |
2.5.4 不对称结构的参数设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器件制造及测量 |
3.1 器件制造 |
3.1.1 基本制作工艺介绍 |
3.1.2 制作工艺步骤介绍 |
3.2 检测电路设计 |
3.2.1 电路中的噪声 |
3.2.2 放大电路 |
3.2.3 滤波电路 |
3.3 多普勒仪的频率检测 |
3.3.1 对称结构 |
3.3.2 偏心结构 |
3.3.3 频率误差分析 |
3.4 实际磁场的测量 |
3.4.1 对称结构 |
3.4.2 偏心结构 |
3.4.3 测试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磁场传感器 |
4.1 三维结构原理 |
4.1.1 基本结构 |
4.1.2 工作原理及模态研究 |
4.2 参数调整及仿真结果 |
4.3 制备方法及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学术成果 |
(3)滋肾宁神健脑方治疗失眠症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失眠的中医病机和临床治疗 |
1 失眠中医病机、证候研究 |
2 中医辨证、中药论治 |
3 验方专方 |
4 针灸疗法治疗失眠 |
5 其它疗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失眠的现代研究 |
1 失眠症的概念 |
2 失眠症的分类 |
3 失眠症的诊断 |
4 对失眠的评估 |
5 原发性失眠症的鉴别诊断 |
6 失眠的病因 |
7 失眠的研究现状 |
8 失眠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及其经皮能量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肛门失禁的病因 |
1.1.2 肛门失禁现有的治疗方法 |
1.2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经皮能量传输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1.1 人体正常排便机理 |
2.1.2 设计目标 |
2.2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结构 |
2.2.1 系统技术方案 |
2.2.2 微传感器模块 |
2.2.3 内部控制模块 |
2.2.4 无线通讯模块 |
2.2.5 执行机构 |
2.2.6 经皮能量传输模块 |
2.3 系统集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经皮能量传输原理结构和方案设计 |
3.1 经皮能量传输基本原理和结构 |
3.1.1 电磁感应原理 |
3.1.2 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补偿 |
3.1.3 模块结构 |
3.2 经皮能量传输效率分析及其关键技术讨论 |
3.2.1 两种电路的比较 |
3.2.2 关键因素分析 |
3.3 体外发射电路设计 |
3.3.1 正弦信号产生部分 |
3.3.2 功率放大部分 |
3.4 体内接收电路设计 |
3.5 体内储能装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工肛门括约肌经皮能量传输方案的实现 |
4.1 能量发射装置 |
4.1.1 正弦信号的产生 |
4.1.2 功率放大电路 |
4.2 体内接收电路 |
4.3 体内储能装置 |
4.3.1 充电器 |
4.3.2 蓄电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及其经皮能量传输模块的实验研究 |
5.1 经皮能量模块结果比较 |
5.1.1 集成信号发生器和功率放大器(实验一) |
5.1.2 压控振荡器和全桥逆变功率放大器(实验二) |
5.1.3 DDS 和全桥逆变功率放大器(实验三) |
5.2 系统样机模拟实验 |
5.2.1 实验过程 |
5.2.2 试验结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系统总结 |
6.1.1 系统功能总结 |
6.1.2 系统特色与创新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6.2.1 能源供应方式 |
6.2.2 执行机构的形式 |
6.2.3 系统电路的微型化 |
6.2.4 数据存储 |
6.2.5 植入装置密封防腐及其固定方式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国家专利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5)气相色谱仪智能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仪器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智能化仪器的发展概况 |
1.2.2 智能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2.3 智能仪器的功能特点 |
1.2.4 智能仪器的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 |
1.3 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气相色谱仪工作原理及功能特点 |
2.1 气相色谱分析原理 |
2.1.1 气相色谱工作原理 |
2.1.2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
2.2 气相色谱仪 |
2.2.1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
2.2.2 色谱仪新增功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相色谱仪智能化相关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的设计准则 |
3.2 相关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相关系统总体设计及工作原理 |
3.2.2 仪器系统核心部件选型 |
3.3 CPU中央处理器 |
3.4 AT89C52复位电路设计 |
3.5 单片机外扩电路设计 |
3.6 模拟输入通道设计 |
3.6.1 检测器 |
3.6.2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
3.6.3 AD采样设计 |
3.7 自动调零设计 |
3.7.1 自动调零方案设计 |
3.7.2 调零电路硬件设计 |
3.7.3 DA输出电路设计 |
3.8 气相色谱仪自动进样系统 |
3.8.1 气相色谱仪进样方式与进样装置 |
3.8.2 自动进样器方案设计 |
3.9 人机接口设计 |
3.9.1 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
3.9.2 液晶显示器接口电路设计 |
3.10 抗干扰设计 |
3.10.1 干扰的后果 |
3.10.2 气相色谱仪的硬件抗干扰设计 |
3.10.3 气相色谱仪的软件抗干扰设计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相色谱仪智能化相关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软件系统的设计准则 |
4.3 液晶显示设计 |
4.3.1 液晶显示画面设计 |
4.3.2 液晶模块初始化 |
4.4 图谱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4.4.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4.2 画面识别模块设计 |
4.4.3 量程设置模块设计 |
4.4.4 仪器标定及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5 自动调零模块软件设计 |
4.5.1 DA线性算法 |
4.5.2 自动调零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性能指标考核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调试工具 |
5.2 软硬件综合调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化医疗设备 |
1.2 医学监护仪 |
1.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
1.4 常用呼吸信号检测方法 |
1.4.1 用压力传感器获取呼吸信号 |
1.4.2 用温度传感器获取呼吸信号 |
1.4.3 阻抗法获取呼吸信号 |
1.4.4 通过心电信息获取呼吸信号 |
1.5 研究的目的 |
1.6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组成 |
2.3 系统设计原则 |
2.4 系统参考模型 |
2.5 体系结构设计 |
2.5.1 监视仪硬件结构设计 |
2.5.2 监视仪软件系统设计 |
2.6 呼吸状态测量的数学模型 |
2.7 元器件选择 |
2.7.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2.7.2 传感器的选择 |
2.7.3 放大器的选择 |
2.7.4 液晶屏的选择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监视仪硬件设计原则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MSP430F149 |
3.2.2 电源单元 |
3.2.3 键盘单元 |
3.2.4 信号调理单元 |
3.2.5 报警单元 |
3.2.6 液晶显示单元 |
3.2.7 PC通信单元 |
3.2.8 JTAG接口单元 |
3.2.9 其它单元 |
3.3 PCB设计 |
3.3.1 PCB简介 |
3.3.2 PCB布线步骤 |
3.3.3 PCB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4 监视仪PCB制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2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4.3 系统软件的组成 |
4.3.1 主程序 |
4.3.2 键盘控制中断模块 |
4.3.3 定时器中断模块 |
4.3.3 液晶屏显示模块 |
4.3.4 PC通信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抗干扰措施 |
5.1 概述 |
5.2 硬件抗干扰措施 |
5.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硬件测试 |
6.2 系统软件测试 |
6.3 系统测试结论 |
6.3.1 方案可行性验证 |
6.3.2 功能验证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PCB图 |
附录3 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初步样机实物照片 |
附录4 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元器件清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新型能源材料—电化学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化学电容器的概述 |
1.2.1 电化学电容器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
1.2.2 电化学电容器的特点和应用 |
1.2.3 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
1.2.4 电化学电容器的实用设计 |
1.3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1.3.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
1.3.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和应用 |
1.3.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
1.4 混合型电化学电容器的概述 |
1.5 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子筛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1.1 分子筛的定义、结构、性质和应用 |
2.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2.2 Co(OH)_2/USY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
2.2.1 实验过程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Ni(OH)_2/USY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
2.3.1 实验过程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Co(OH)-Ni(OH)_2/USY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
2.4.1 实验过程 |
2.4.2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低温水热合LiMn_2O_4及其性质研究 |
3.2.1 实验过程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低温水热合成掺杂型LiMn_2O_4及其性质研究 |
3.3.1 实验过程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分子筛基纳米复合材料和活性炭为电极材料组装混合型电化学电容器的研究 |
4.1 引言 |
4.1.1 活性炭的特点、性质和应用 |
4.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4.2 Co(OH)_2/USY纳米复合物和活性炭的电极组装及其性质研究 |
4.2.1 实验过程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Ni(OH)_2/USY纳米复合物和活性炭的电极组装及其性质研究 |
4.3.1 实验过程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8)综合病房楼电气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我国医疗建筑的现状 |
1.2 医院电气火灾的原因及危害 |
1.2.1 电气火灾的原因及危害 |
1.2.2 医疗电器漏电可危及病人生命 |
1.3 综合病房楼的电气设计概要 |
1.4 综合病房楼防雷接地的设计概要 |
1.5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
2. 综合病房楼电源系统的设计 |
2.1 医疗建筑物的电气安全 |
2.2 供电负荷等级的确定及供电框图 |
2.3 不同接地保护形式的探讨 |
2.4 手术室隔离电源系统(IT系统)的设计 |
2.4.1 不同接线形式下发生接地故障时流过人体电流的计算比较 |
2.4.2 隔离电源系统的组成 |
2.4.3 手术室电气设计实例 |
2.5 综合病房楼各个功能分区的电气设计特点 |
2.6 本章结论 |
3. 照明设计 |
3.1 照明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1 影响视觉的因素 |
3.1.2 照明技术的基本概念 |
3.2 照明设计的节能措施 |
3.2.1 照明节能技术 |
3.2.2 荧光灯镇流器的比较与选择 |
3.2.3 高性能电子镇流器与电感镇流器节电比较数据分析 |
3.3 手术室的照明设计 |
3.3.1 手术台照明 |
3.3.2 手术室一般照明 |
3.3.3 灯具选择和安装 |
3.4 本章结论 |
4. 综合病房楼的防雷设计 |
4.1 雷电的危害及侵入途径 |
4.1.1 雷电及其危害 |
4.1.2 雷电的侵入途径 |
4.1.3 雷电防护基本原理 |
4.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
4.3 雷直击建筑物时电流分布的试验和计算 |
4.4 雷直击建筑物时室内电磁场分布的数值计算 |
4.5 雷电流的分类和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
4.5.1 雷电流的分类 |
4.5.2 雷电防护区 |
4.6 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 |
4.6.1 防直击雷的措施 |
4.6.2 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
4.6.3 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
4.6.4 防侧击雷的措施 |
4.6.5 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5. 等电位联结 |
5.1 等电位联结 |
5.1.1 总等电位联结 |
5.1.2 局部等电位联结 |
5.1.3 辅助等电位联结 |
5.2 手术室防微电击措施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意大利 康泰欧 隔离电源系统接线图(AC230V)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精度称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便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物料查询管理 |
1.1.2 降低劳动负荷,节省劳力,降低生产成本 |
1.1.3 简化机械设备及控制系统,功能增多 |
1.1.4 便于加入全厂ERP系统,实现全厂统一化管理 |
1.2 计算机辅助称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看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从计量系统总体控制方式看技术现状 |
1.2.3 从计量系统称重方式看技术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要求 |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
2 系统总体方案 |
2.1 原有进口系统的结构分析 |
2.1.1 进口系统的结构模型 |
2.1.2 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 |
2.1.2.1 柱式称重传感器方面 |
2.1.2.2 安装结构方面 |
2.2 几种可选方案的分析与对比 |
2.2.1 从传感器选用只数来确定方案 |
2.2.1.1 安装四只传感器情况 |
2.2.1.2 安装两只传感器情况 |
2.2.2 从选用数据处理核心器件来确定方案 |
3 提高系统称重精度的研究 |
3.1 电子秤的误差来源及分析 |
3.1.1 称重传感器的误差 |
3.1.2 电测装置的误差 |
3.1.3 机械承重系统的误差 |
3.1.4 动态干扰误差 |
3.2 提高称量精度方法 |
3.2.1 数据处理的方法分析 |
3.2.1.1 数学均值法 |
3.2.1.2 多重积分法 |
3.2.1.3 非线性误差的补偿 |
3.2.1.4 零漂、温漂的补偿 |
3.2.2 测量电路精度分析 |
3.2.3 硬件及机械承载部分 |
3.2.3.1 关于传感器与称量精度 |
3.2.3.2 从机械谐振分析称量精度 |
3.2.3.3 从承载机构设计和安装分析称量精度 |
3.2.4 其他软件环节滤波技术 |
4 振动的影响与控制 |
4.1 关于简谐激励的响应 |
4.1.1 受迫振动 |
4.1.2 振动微分方程的解 |
4.1.3 稳态响应特性 |
4.2 隔振技术及应用 |
4.2.1 位移传递率 |
4.2.2 隔振设计 |
4.2.2.1 传递率与频率比、阻尼比的关系分析 |
2~(1/2)'>4.2.2.2 如何使频率比ω/ω_n>2~(1/2) |
4.2.2.3 阻尼与隔振 |
5 机械结构设计 |
5.1 机械设计原则 |
5.2 安装方案设计 |
5.2.1 称重传感器的安装形式 |
5.2.2 确立安装方案 |
5.2.3 机械安装注意事项 |
5.3 零件设计与强度校核 |
5.3.1 支架 |
5.3.2 螺栓组结构设计 |
5.3.3 密封与降噪 |
5.4 设计小结 |
5.4.1 特点 |
5.4.1.1 总体特点 |
5.4.1.2 机械结构特点 |
5.4.2 主要优越性 |
6 系统的电气硬件设计 |
6.1 传感器选择 |
6.1.1 传感器选择原则 |
6.1.2 半导体应变片式传感器原理 |
6.1.2.1 压阻效应 |
6.1.2.2 半导体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
6.1.3 悬臂梁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其测量原理 |
6.1.4 IL称重传感器 |
6.2 二次仪表 |
6.2.1 数据采集 |
6.2.2 信号检测功能没计 |
6.2.3 LED显示 |
6.3 通讯与通讯接口 |
6.3.1 串行通讯及传输方式 |
6.3.2 通讯接口设计主要考虑的原则 |
6.3.3 通讯接口及网络 |
6.4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6.4.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6.4.1.1 抗串模干扰的措施 |
6.4.1.2 抗共模干扰措施 |
6.4.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6.4.2.1 数字信号输入输出中的软件抗干扰措施 |
6.4.2.2 数字滤波 |
6.4.2.3 CPU抗干扰技术 |
7 称重系统上位机设计 |
7.1 工控机的特点及适应环境 |
7.2 操作系统的选择 |
7.3 数据库技术 |
7.4 通讯技术 |
7.5 本系统专有功能及界面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四、医疗仪器的漏电、静电、感应电的区分与排除及安全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D]. 刘文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二维MEMS磁场传感器的设计与测试[D]. 惠肇宇. 东南大学, 2017(01)
- [3]滋肾宁神健脑方治疗失眠症虚证的临床研究[D]. 穆桂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4]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及其经皮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 赵玉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0)
- [5]气相色谱仪智能化技术研究[D]. 杨广磊. 山东大学, 2008(01)
- [6]睡眠呼吸暂停监视仪的研究与实现[D]. 辛海琴.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7]新型能源材料—电化学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D]. 梁彦瑜. 兰州大学, 2006(09)
- [8]综合病房楼电气设计的研究[D]. 王芸. 山东大学, 2005(07)
- [9]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精度称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马洪斌. 四川大学, 2005(01)
- [10]医疗仪器的漏电、静电、感应电的区分与排除及安全措施[J]. 王树峰,吕振宇.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