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我国十佳运动员的背景

透视我国十佳运动员的背景

一、我国历届十佳运动员成才背景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曲帅达[1](2020)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获奖率预测及竞技格局研究》文中提出在冬奥会上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冰雪运动的发展水平,在冬奥会上取得的成绩代表着运动员在该项目的世界竞争力。作为我国冰上项目主力军的短道速滑项目一直不断获得突破,在历届冬奥会上争金夺银。为了我国在北京冬奥会上再次取得优异成绩,短道速滑项目的备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短道速滑项目的备战工作,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短道速滑项目的竞技形势、国际竞技格局以及国际大赛中运动员的竞赛特征,明确我国运动员成绩在世界舞台中所处的地位,认识到中国选手和他国竞争对手的实力差距,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备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短道速滑项目1995-2019年世界杯、世锦赛、冬奥会的比赛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竞赛特征,分析运动员冬奥会获奖概率,并以此为依据探寻2022年北京冬奥会竞技格局。得出如下结论:1.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运员竞技格局为:中、韩两国处于第一集团,竞技实力领跑世界,两国之间竞争激烈,韩国对奖牌的冲击力大幅度高于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两国处于第二集团,竞技实力与第一集团存在一定差距,但仍对金牌、奖牌有一定的冲击力;以日本和美国为首的第三、第四集团照第一集竞技实力处于落后状态,与第二集团也存在一定差距,对奖牌的争夺能力有限。女运动员竞技格局为:韩国一枝独秀,独自占据第一集团,竞技实力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国家,对奖牌的争夺具备绝对的实力;中国、加拿大位居第二集团,竞技实力虽然不敌韩国,但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加两国实力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对奖牌的冲击力较高;由俄罗斯、意大利、荷兰组成的第三集团,虽然竞技实力不如第一、第二集团,但仍然具备冲击奖牌的实力。2.2022年北京冬奥会总体竞技格局表现为:韩国实力超群,稳居第一集团,具备较高的奖牌竞争力;中国紧随其后,与韩国共同处于第一集团,竞技实力较高,对奖牌具备较高的冲击力。俄罗斯,加拿大两国组成第二军团,竞技实力略落后于第一集团,但仍具备一定的竞技实力,具备一定得争夺奖牌的实力。日本、匈牙利、荷兰等国组成第三集团,竞技实力相对于第一、第二集团较弱,对奖牌的冲击力较低。3.在备战过程中重点收集主要竞争对手以后的比赛数据,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和滑行习惯,制定相应的应对战术,并在训练中进行模拟训练,使我国运动员提前适应对手的滑行习惯,并且制定相应的应对战术,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对手。4.通过获奖概率确定了男子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武大靖和任子威,10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韩天宇,1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安凯和韩天宇。女子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范可欣和曲春雨,1000m和1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韩雨桐。在备战时应对我国这些重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建立主场自信心。同时对规则进行细致的学习,充分理解规则,在训练中对自己的动作严格要求,避免犯规的行为出现,使运动员充分发挥真正实力,充分发挥主场优势。

周梦雨[2](2019)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体育题材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电影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类型电影,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以追求艺术性和商业性的高度统一,成为电影史上创作的经典,因此奥斯卡获奖体育电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取15部奥斯卡获奖体育题材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历届奥斯卡获奖体育电影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电影主题、人物设置、叙事结构、电影语言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电影主题的分析看到体育电影主题背后表征的种族、阶级、性别、文化霸权等深层问题;分析体育电影人物设置和叙事结构特点,了解体育电影故事线索和核心情节构建的思路。通过对电影的分析研究,从而探究中国体育电影制作和较成功体育电影的差距,为未来中国体育电影与世界体育电影的发展接轨提供思路。

舒宗礼[3](2016)在《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进程。“卓越”是一种追求,它在于将自身的优势、特长和能力,以及与自身发生生命关系的外部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事实上,中学体育教师的生命本身是追求卓越的,其成长也在这种追求卓越的路径之中,其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实现程度便取决于对自我生命的超越程度。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部分中学特级体育教师为典型调研对象,通过对中学特级体育教师职业叙事、职业生涯故事的主观分析,从中学特级体育教师成长的生命宽度、时阶长度和卓越高度,对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成长轨迹、成长范式与成长策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学卓越体育教师表现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执着的职业追求;坚持终身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育人取向,具有自信乐观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善于教学实践反思;专业特长突出,社会影响广泛等专业特征。第二、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成长包括专业成长和生活情趣两个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过程,可能遇到挫折、低潮与停滞,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过程,既离不开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促动与制约,更离不开自我生命自觉。从自我超越、个体主体性和外部环境3个维度可将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划分为4次成长,并且这种成长轨迹不具有绝对性,而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随着外部标准和个体主体性的调节变化的。第三、卓越体育教师是可以培养的。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更多强调的是在价值理性主导下对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精心培育与呵护,构建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成就卓越的适宜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第四,外促式与内生式相融共生是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的最佳范式。“生命自觉”是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范式的核心价值观。体育教师成长经历着“客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的策略:在自我导向学习中自我更新,在实践经验中自我反思,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自我拓展和在个人特长中自我超越。

周战伟[4](2016)在《基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面临新常态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客观趋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抉择。随着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进一步促使原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在不断加快调整和转型发展,特别是推动和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入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攸关口。近些年上海提出了服务于体育强国的体育强市建设目标,竞技体育是重要标志,也是上海城市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象征着上海“高度”和“速度”的姚明、刘翔等一批着名运动员的退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如何进一步由规模数量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精品”和提高质量转变,如何组织再造和制度创新构建符合上海城市特点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就成为了上海理论界和体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大课题。本研究围绕:“基于转变发展方式”与“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竞赛学、奥运项目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及有关发展观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目标导向理论和协同理论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历史脉络、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典型案例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和历史的视角,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为基点,以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厘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借鉴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回顾国家及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历程和阶段特征,分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野下的上海体育、教育结合培养现状,以及基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创新,探究了上海着眼于质量和效益的青少年训练方式转变以及重在打基础与出人才的竞赛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上海特点,提出了基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保障,以期为深化上海竞技体育改革、提高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认为:一、青少年业余训练或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是保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上海以体育系统为主体的单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在加快向多元化发展方式转变。二、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体育与教育结合、政府与社会结合是普遍规律。上海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培养理念和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文化纳入教育系统的少体校和承办业余运动队的普通中小学都是在体教结合大框架下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上海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放大,以政府、市场、社会为培养主体的创新组织格局在逐渐凸显。三、青少年体育训练是育人育才的最核心环节。充分结合上海城市地域集中狭小、相对人口较少等特点,结合青少年课外或业余时间训练的特点,遵循青少年选材和训练规律,借鉴最新国际青少年先进训练做法,以提高训练质量为目标,完善和改进青少年集中训练方式并创新构建提高单位时间内训练课质量的指标体系,正推进从传统训练向现代训练转变。四、青少年竞赛不同于成人或专业队、职业队的比赛,是检验青少年不同年龄段训练敏感期和训练任务的杠杆导向,其制度设计是与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和运动项目训练规律一致的,体现青少年人群特点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以提高竞赛效益为目标,从引导重金牌、出成绩向打基础、重全面和出人才转变,创新年度比赛(以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为案例)和四年一次综合性运动会,进一步构建青少年体育竞赛协同发展机制。五、实现组织再造、管理创新和制度优化是上海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保障。针对三种障碍的问题导向,提出了政府在保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组织再造正从单一体系培养向多要素协同支撑转变;管理创新正从“刚性”向“柔性”转变,职能部门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制度优化正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以人为本培养后备人才。

王余浩,赵一平,叶庭[5](2015)在《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结构分析——以2004-2012年世锦赛、奥运会参赛队员为基础》文中认为中国男篮队员作为中国当时最好或最有潜力的篮球运动员,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2004-2012年间的三届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的31位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自身结构和外部结构进行分析,如身体形态特征、成才年龄、出生地、教育结构、出身背景、家庭背景等。通过对这些结构的分析,阐述出中国篮球队队员一些特征和不足,同时揭示出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才的可行性规律和一般规律,为培养更多优秀篮球运动员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李成梁,徐立武,孙萍[6](2014)在《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成才过程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员的成才规律一直是我国体育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青年球员成长为优秀篮球运动员,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在对研究优秀篮球运动员成才规律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个案访谈和质性研究,确定影响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成才的几个重要因素。选取包括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教练员、青年篮球队管理者和篮球项目专家学者在内的4类人群作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访谈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成才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包括个性心理、战术、技术、身体条件、人体测量学和心理-社会等因素。

金润东[7](2014)在《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中国排球发展历程,女排“五连冠”、“铁榔头”郎平、“女排精神”等声音曾经振奋人心,排球事业曾经的辉煌成就了中国人的梦想与骄傲,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当今体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排球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优秀排球运动员是中国排球事业强有力的主力军,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河南省作为“体育大省”之一,人才济济,在多年的排球事业发展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为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为排球运动贡献了积极力量。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因素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调查分析,总结其成才规律,进而为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提高河南省排球项目竞技水平,争取更大的突破,为教练员和体育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运动训练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成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揭示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成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各种影响因素最佳组合的综合体现,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影响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因素具体可以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因素和22个二级指标因素,一级指标按其权重值,确定其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为训练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其中训练学因素又包含8个二级指标,按权重值依次排序为:科学选材、训练的系统化、科学化、比赛机会与数量、科研对训练的导向作用、教练员业务素质水平、运动员知识结构、运动员技战术水平、运动损伤;遗传学因素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为: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运动员生理特征、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因素各子指标按其权重值依次为:训练的动力因素、运动员意志品质、运动员智力水平、运动员道德素养;社会学因素按重要程度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因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家庭因素、中国排球整体水平状况、河南省排球培养体制、人际关系因素。2、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或缺的共同作用于运动员自身发展的统一体,始终贯穿于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全过程。运动员的成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各种因素在河南省排球训练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大环境下,促进着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逐渐形成、提高、发展、成熟。3、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最佳成才年龄规律:(1)整个多年训练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成熟阶段和保持阶段,每个阶段男女运动员在成才时间上存在差异性。(2)根据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时间特征曲线图可以发现:河南省优秀男、女排运动员进入业余体校的年龄主要集中于12-13岁,进入省青年队的年龄多集中于14-15岁,成年队大多17-18岁,直到最后18-23岁进入国家队。(3)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在训练年限方面,要经历4-5年的基础训练阶段,3-4年的提高阶段和4-5年的成熟阶段,总而言之,培养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要经历10-12年的训练历程。4、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先天素质形成规律——良好的身体、生理素质是运动员成才的保障,以遗传因素为基础的良好选材是运动员成才的一半。5、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内因驱动规律——正确积极的训练动机与态度是成才的基础与前提,它是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动力源泉。6、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规律——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的重视支持为成才创造便利的外部条件,它是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强大后盾。

彭富挺[8](2012)在《影响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长的社会因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但是一些偶然性的东西其实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本文通过,选材、培养的过程来解析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长规律。

闫娟娟[9](2012)在《竞技体操运动员成才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竞技体操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传统优势项目。竞技体操运动员是训练的主体及比赛的主力军,同时是各国竞技体操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范畴。为深入研究竞技体操运动员的成才过程并对运动员成才的非技术因素的内涵及构成得出科学概括,以入围2011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的各项前八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运动员成才中的非技术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竞技体操运动员成才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指除技术因素外的,对运动员的成才过程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先天性、内在性和潜在性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教练员因素、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训练因素、家庭因素、形态素质指标、年龄因素、赛场因素。九个因素细分为4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裁判员与运动员就非技术因素的构成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上存在着极其显着性的差异。(2)运动员所在的少体校与省队之间对竞技体操的重视程度存在极其显着性的差异,主要存在工作目标、享有资源及上级重视度的差异三方面的原因。(3)运动员认为教练员应具备的品质依次是技术水平精湛、疼爱学生、爱岗敬业、训练严肃认真、渊博的知识及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4)运动员的个性呈现出高度的乐群性、聪慧性、有恒性、恃强性、自律性、敢为性特征及较低的兴奋性、紧张性、怀疑性、敏感性、忧虑性、激进性、世故性、幻想性等。运动员较为冷静,情绪适度稳定;易与人相处;沉着、个性坦率。(5)运动员最初练习体操的原因主要有“自身比较灵活、被教练看中”、“活泼好动、练习体操可以约束”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对体操很感兴趣”这一原因并非多数运动员练习体操的初衷。(6)男子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是23岁,多在4-6岁进行初级训练,进入省队的年龄为8-12岁,多数在11岁时初次夺得国内赛事的冠军,集中在17-23岁时初次夺得国际赛事的冠军;培养年限为10-12年;女子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17岁,一般在3-5岁进行启蒙训练,多在6-10岁进入省队,多在15岁初次夺得国内赛事冠军,集中在15-17岁初次夺得国际赛事的冠军,培养年限8-12年。(7)男子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61cm,平均体重为55kg,克托莱指数平均为340.312;女子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38cm,体重平均值为38kg,克托莱指数平均值为254.426。(8)竞技体操在广东、江苏、北京、天津、上海发展较好,广西和辽宁两省以输送优秀运动员为主;运动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

袁芳[10](2011)在《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己成为国家和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如何培养优秀运动员已成为各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优秀女排运动员是中国排球界的宝贵财富,对其成才过程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整体性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以后培养优秀女排运动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其他竞技运动项目培养优秀运动员给予借鉴。论文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运用因子分析、假设检验的统计方法对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她们成才的因子,并以郎平和周苏红两位中国女排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为个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成才的主要因子共7类因子分别是:竞赛因子、运动员智能因子、运动训练因子、社会条件因子、身体选材因子、德育结构因子、运动员管理因子。竞赛因子包括运动员比赛经验、运动员对比赛规律、时机把握能力;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比赛经验丰富,对比赛把握能力较强。智能因子包括智力和知识能力;优秀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和记忆力是其成才的重要智力保障,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是其成才的知识保障。社会条件因子包括政治、经济、时代需求、体育制度;因而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才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训练因子包括教练员因素、训练方法手段因素、训练条件因素;教练员对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作用较大。身体选材因子包括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生理机能;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身体选材分别是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德育情况因子包括人际关系、体育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人际关系、体育道德品质非常好,性格以理智意志型为主,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热爱程度也高。运动员管理因子包括运动员预测规划和流动调节;前者合理程度比较高,后者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郎平排球启蒙年龄晚,基础训练、提高训练与竞技保持阶段年限少,最佳竞技阶段取得成绩理想。郎平身体形态一般但弹跳力较好,丰富的比赛经验、对比赛的把握能力和女排精神的支持是郎平取得优异竞技成绩的保障,文化水平的提升是郎平执教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保证。周苏红排球启蒙年龄早,基础训练和提高训练阶段年限较长是其最佳竞技阶段年限最长的保障,周苏红身体条件和灵敏性较好,丰富的运动经历与赛事经验以及面对困难不服输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其取得竞技佳绩的关键。

二、我国历届十佳运动员成才背景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历届十佳运动员成才背景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获奖率预测及竞技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冬季奥会竞技格局与竞技实力研究
        2.1.1 冬奥会竞技格局
        2.1.2 冬奥会竞技实力研究
    2.2 短道速滑项目竞技格局与竞技实力研究
        2.2.1 短道速滑项目竞技格局
        2.2.2 短道速滑项目竞技实力综述
    2.3 冬奥会备战研究
        2.3.1 关于冬奥会整体备战研究
        2.3.2 关于单项备战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数理统计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情况统计
        4.1.1 人数统计
        4.1.2 比赛记录统计
    4.2 运动员决赛竞赛特征
        4.2.1 运动员分类
        4.2.2 决赛竞赛期全程年限特征及冬奥会获奖率
        4.2.3 运动员参赛年龄特征及冬奥会获奖率
        4.2.4 运动员竞赛强度特征及冬奥会获奖率
        4.2.5 运动员进入应届冬奥会决赛特征
        4.2.6 奥运周期内运动员冬奥会获奖率
        4.2.7 国家获奖率
    4.3 北京冬奥会竞技格局
        4.3.1 北京冬奥会获奖运动员预测
        4.3.2 北京冬奥会竞技格局
    4.4 北京冬奥会备战
        4.4.1 主要竞争对手
        4.4.2 备战策略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体育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体育题材电影主题分析
    第一节 体育电影中的励志主题
        一、事业励志类型
        二、青春励志类型
        三、生活励志类型
    第二节 体育电影中的家庭主题
        一、家庭的残缺与修复成为催化因素
        二、家庭元素的情感叙事功能
    第三节 体育电影主题背后表征的深层问题
        一、种族和阶级问题
        二、性别逻辑
        三、多元文化包装下的文化霸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体育题材电影人物设置
    第一节 主人公角色构建与形象塑造
        一、白人男性角色
        二、黑人角色
        三、女性角色
    第二节 辅助角色构建
        一、积极的辅助者
        二、消极的对抗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体育题材电影叙事结构
    第一节 体育电影情节设置
        一、叙事目标双重线索设置
        二、核心情节建构的统一性
        三、因果线性叙事结构为主导
    第二节 电影语言的运用
        一、镜头语言
        二、音乐语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命题由来与选题意义
        1.1.1 命题由来
        1.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1.2.1 国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1.2.2 境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1.2.3 优秀体育教师研究
        1.2.4 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访谈法
        1.3.4 问卷调查法
        1.3.5 历史分析法
        1.3.6 个案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
2 教师专业发展与卓越体育教师成长
    2.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2 优秀体育教师、特级体育教师与卓越体育教师的内涵
        2.2.1 优秀体育教师
        2.2.2 特级体育教师
        2.2.3 卓越体育教师
    2.3 卓越体育教师的成长
3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
    3.1 卓越体育教师专业特征的概括:基于文献的分析
        3.1.1 卓越教师的专业特征
        3.1.2 体育名师的专业特征
        3.1.3 卓越体育教师专业特征分析框架
    3.2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基本情况
    3.3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
4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的轨迹
    4.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启示
        4.1.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4.1.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启示
    4.2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的轨迹与表象
        4.2.1 一般教师成长过程分析
        4.2.2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轨迹的叙事
        4.2.3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的轨迹
    4.3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的动力
5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外促式成长
    5.1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
        5.1.1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5.1.2 国外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分析
        5.1.3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5.2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入职教育
        5.2.1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与改革
        5.2.2 我国初任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现状透视
        5.2.3 国外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制度概述
        5.2.4 国外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5.3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
        5.3.1 我国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主要模式分析
        5.3.2 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实效性的方式
6 中学卓越体育教师的内生式成长
    6.1 “生命自觉”: 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的核心价值观
        6.1.1 体育教师外促式成长范式之弊端
        6.1.2 体育教师成长呼唤生命自觉
    6.2 基于场域理论的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范式的建构
        6.2.1 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文化之愿景
        6.2.2 构建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范式的“3个关注”
        6.2.3 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范式的建构
    6.3 促进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的策略
        6.3.1 在自我导向学习中自我更新
        6.3.2 在实践经验中自我反思
        6.3.3 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自我拓展
        6.3.4 在个人特长中自我超越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家发展战略和体育发展战略转型的背景
        1.2.2 国家和地方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的背景
        1.2.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更趋理性的背景
        1.2.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化的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发展观的研究
        1.4.2 关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研究
        1.4.3 关于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1.4.4 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1.4.5 关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运动员队伍的研究
        1.4.6 关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教练员队伍的研究
        1.4.7 关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1.4.8 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
        1.5.1 逻辑起点和主线
        1.5.2 基本思路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1.7.1 研究思路的创新
        1.7.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8 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照
        1.8.1 关于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
        1.8.2 关于目标导向理论
        1.8.3 关于治理理论
        1.8.4 关于协同理论
2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
    2.1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历程
        2.1.1 以单一化三级训练网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1955年-1998年)
        2.1.2 以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2.2 上海市“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2.1 上海市“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2.2.2 上海市“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2.3 上海市“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改进举措
    2.3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创新
        2.3.1 上海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总体状况
        2.3.2 上海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的问题
        2.3.3 上海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举措
        2.3.4 上海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典型案例
3 基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青少年训练方式转变
    3.1 青少年训练方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
        3.1.1 训练理论体系的不完备制约着训练方式转变的科学化
        3.1.2 传统训练思维和做法制约着人的可持续发展及训练效益的提高
        3.1.3 业余训练课质量不高制约着训练方式向提高成材率转变
    3.2 确立现代青少年体育训练指导思想
    3.3 探索青少年体育训练的特点
        3.3.1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日常训练特点
        3.3.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假期集训特点
    3.4 青少年训练质量的评价内容和方式
        3.4.1 体育训练质量的评价内容
        3.4.2 体育训练质量的评价指标
    3.5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3.5.1 教练员的责任心与良好的执教能力
        3.5.2 管理人员对训练质量的重视和有效的督训手段
        3.5.3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3.5.4 科研、医疗、后勤保障
        3.5.5 运动员家长的支持程度
        3.5.6 保证基本训练时间
    3.6 提高体育训练质量和效益的举措
4 基于打基础与出人才的青少年竞赛制度创新
    4.1 青少年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
        4.1.1 竞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协调
        4.1.2 竞赛制度的创新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2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导向
        4.2.1 遵循体育竞赛的一般规律
        4.2.2 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敏感期”和项目布局需要
        4.2.3 遵循基础教育规律的培养导向
        4.2.4 发挥综合性运动会的育人引导功能
    4.3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竞赛导向的典型案例——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
        4.3.1 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的导向功能
        4.3.2 青少年十项系列赛创新转型的主要特征
        4.3.3 青少年体育竞赛创新转型的思考
5 基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5.1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5.1.1 组织障碍
        5.1.2 管理障碍
        5.1.3 制度障碍
    5.2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5.2.1 政府在保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2.2 组织再造:化单一体系培养为多要素协同支撑
        5.2.3 管理创新:变“刚性”为“柔性”
        5.2.4 制度优化:改“物化”为“人化”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5)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结构分析——以2004-2012年世锦赛、奥运会参赛队员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3.1 中国男篮队员不同年龄段分析
        3.1.1 男篮队员的初始或启蒙的篮球训练年龄
        3.1.2 男篮队员初次出现最好状态的年龄情况
    3.2 男篮队员的形态结构分析
        3.2.1 男篮队员的身高情况分析
        3.2.2 队员的克托莱指数分析
    3.3 男篮队员出身背景情况分析
        3.3.1 父母运动史情况分析
        3.3.2 家庭出身情况
    3.4 男篮队员的地域特征分析
    3.5 男篮队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培养方式
        3.5.1 学历情况分析
        3.5.2 男篮队员培养的主要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6)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成才过程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法
        1.2.3 数据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环境因素
    2.2 个性心理因素
        2.2.1 感性认知技能
        2.2.2 心理技能
    2.3 战术因素
    2.4 身体条件因素
    2.5 技术因素
    2.6 人体测量学因素 (ANT)
    2.7 心理—社会因素 (PSC)
3 结论

(7)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优秀运动员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成才规律的相关研究
        1.2.3 对河南省排球项目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逻辑法
        2.2.3 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排球运动发展状况
        3.1.1 河南省排球项目发展历史
        3.1.2 河南省排球运动成绩回顾
    3.2 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3.2.1 身体形态特征
        3.2.2 运动等级状况
        3.2.3 学历状况
    3.3 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因素指标的权重分析
        3.3.1 评价指标的确立
        3.3.2 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3.3.3 影响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训练学因素分析
        3.3.4 影响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遗传学因素分析
        3.3.5 影响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3.3.6 影响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3.4 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规律分析
        3.4.1 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最佳成才年龄规律分析
        3.4.2 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先天素质形成规律分析
        3.4.3 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内因驱动规律分析
        3.4.4 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规律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竞技体操运动员成才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的必要性
        1.1.2 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竞技体操的相关研究
        1.3.2 运动员成才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非技术因素的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非技术因素的概念及组成
        3.1.1 非技术因素的概念
        3.1.2 非技术因素的组成
    3.2 裁判教练与运动员对非技术因素一级指标重要性的差异性分析
    3.3 非技术因素的各二级指标的贡献值、总体比重及排序
    3.4 构成非技术因素的一、二级指标分析
        3.4.1 社会环境
        3.4.2 教练员因素
        3.4.3 非智力因素
        3.4.4 智力因素
        3.4.5 训练因素
        3.4.6 年龄因素
        3.4.7 形态素质指标
        3.4.8 赛场环境因素
        3.4.9 家庭因素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毕业论文

(10)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竞技排球迅猛发展,人才成长培养的理论研究滞后于技术
        1.1.2 人才研究视角不全面,研究不足
        1.1.3 优秀排球运动员可以促进中国排球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1.1.4 培养优秀女排运动员,增强女排后备力量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影响优秀运动员成长与培养因素的训练学研究
        2.2.2 影响优秀运动员成长与培养因素的社会学研究
        2.2.3 影响优秀运动员成长与培养因素的教育学研究
        2.2.4 影响优秀运动员成长与培养因素的心理学研究
        2.2.5 影响优秀运动员成长与培养因素的管理学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专家访谈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假设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成长与培养影响因子分析
        4.1.1 主因子的确定
        4.1.2 竞赛因子分析
        4.1.3 运动员智能因子分析
        4.1.4 运动训练因子分析
        4.1.5 社会条件因子分析
        4.1.6 身体选材因子分析
        4.1.7 德育结构因子分析
        4.1.8 管理因子分析
    4.2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成长与培养情况分析
        4.2.1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运动经历分析
        4.2.2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竞赛情况分析
        4.2.3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智能特点情况分析
        4.2.4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成长的社会条件情况分析
        4.2.5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训练情况分析
        4.2.6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身体选材分析
        4.2.7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德育结构情况分析
        4.2.8 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管理情况分析
    4.3 郎平、周苏红成长与培养的个案研究
        4.3.1 郎平、周苏红的个人情况及成长经历年龄特点分析
        4.3.2 郎平、周苏红竞赛情况分析
        4.3.3 郎平、周苏红学习经历分析
        4.3.4 郎平、周苏红训练情况分析
        4.3.5 郎平、周苏红成长的社会条件分析
        4.3.6 郎平、周苏红身体条件分析
        4.3.7 郎平、周苏红精神动力分析
        4.3.8 郎平、周苏红年代体育制度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我国历届十佳运动员成才背景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获奖率预测及竞技格局研究[D]. 曲帅达. 延边大学, 2020(05)
  • [2]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体育题材电影研究[D]. 周梦雨.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3]中学卓越体育教师成长研究[D]. 舒宗礼.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4]基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周战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 [5]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结构分析——以2004-2012年世锦赛、奥运会参赛队员为基础[J]. 王余浩,赵一平,叶庭.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15(02)
  • [6]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成才过程的多因素分析[J]. 李成梁,徐立武,孙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04)
  • [7]河南省优秀排球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D]. 金润东. 河南大学, 2014(02)
  • [8]影响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长的社会因素探析[J]. 彭富挺.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10)
  • [9]竞技体操运动员成才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分析[D]. 闫娟娟. 集美大学, 2012(02)
  • [10]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 袁芳.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透视我国十佳运动员的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