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巢湖市第六中学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汪思佳,段雅琪,何忠旭,叶龙生[1](2021)在《大学生家教平台创建及发展策略研究——以巢湖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外辅导需求与日俱增与优质师资资源之间存在矛盾,因而充分利用好在校大学生家教资源能有效缓解教育市场对家教需求。以巢湖市大学生、家长及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大学生家教平台。本文以巢湖学院为例,研究大学生家教平台构建可能性和家教平台前景,最终创造家长—大学生家教—中小学生三方受益的家教平台体系。
梁华明,程国胜[2](2021)在《生物学单元化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巢湖市中学生物学教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学科核心素养和生物学单元化教学的认知程度及实践情况两个层面设计问卷,对巢湖市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巢湖市中学生物学教师能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但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单元化教学有所了解但鲜有实施。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建议:中学生物学教师要加强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单元化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
覃焕莲[3](2021)在《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成为了首要的任务。传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2015年,环巢湖地区规划打造国家首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区,打造具有江淮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圈是规划中的重点,所以我们亟需厘清环巢湖地区的传统建筑资源。巢湖地处我国中部,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在历史上,环巢湖地区多次发生战事,南北人民的往来使不同的文化在此地交融汇合,构成环巢湖地区独特的、复杂的文化体系。本文以环巢湖地区的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收集、现场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整理环巢湖地区相关的历史文献、专着、论文等资料,归纳该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历史沿革和人文环境的概况,总结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研究的相关进展;测绘环巢湖地区重点传统建筑,记录传统建筑的基础信息及影像,梳理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分布和分类;从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做法等方面,总结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一般性特征;通过与南方徽州建筑和北方中原建筑的横向对比,分析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体现了江淮建筑在移民文化影响下兼容并收的性格特点,一方面遵从中原建筑突出轴线的做法,另一方面传承徽州建筑强调礼法、强调秩序的要求;清朝末年,李鸿章在合肥及其周边地区招募了一支军队,被称为“淮军”,淮军文化对环巢湖地区影响深远,其中,尚武思想在环巢湖地区的民居建筑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带有防御特征的建筑空间。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对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的背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深入的、系统的认识,为当地传统建筑的解读、保护及活化研究提供基础文献支持。图 68 表 13 参 43
王思阳[4](2021)在《中国境内出土长沙窑瓷器初步研究 ——以窑址之外资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全面收集了中国境内窑址之外出土的长沙窑瓷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沙窑产品的类型、特征、年代、流布以及长沙窑的生产性质等问题。第一章介绍了国内窑址之外出土长沙窑瓷器的基本情况,并对学术史作简要回顾。第二章梳理了中国境内窑址之外出土长沙窑产品的类型,将所有产品分为二十五大类,其中执壶、罐、碗是最主要的三类产品,此外还有盘、碟、盒、水盂、水注、灯、枕、瓷塑等,每一大类下再细分若干类型,通过表格和图片全面展示考古材料。第三章探讨了长沙窑产品的特征和年代。长沙窑瓷器多数呈灰白胎,以单色青釉为主,高温釉上彩和模印贴花产品最具特色。其始烧于8世纪中期,衰落于10世纪中期,9世纪早中期为其盛烧期。第四章探讨了长沙窑瓷器的流布问题。长沙窑瓷器流布范围广泛,北抵中国东北,南及西沙群岛,东至于海,西达成都平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较为零散。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长沙窑瓷器的运销路线,大体可分为南北两线,甲线沿湘水北上入长江,向东可至扬州,向西可抵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沿汉水北上可至梁州(今陕西汉中),经陆路达长安(今陕西西安)。此外从扬州北上可沿邗沟、通济渠直达两京地区,也可出海南下至广州和海外地区或北上至山东半岛、渤海国和东亚诸国。乙线可溯湘水而上,经灵渠至桂州(今广西桂林),再沿漓水或白石水入郁江至广州后出海。而在诸多线路中,潭州(今湖南长沙)——扬州一线应为主要运输路线,其它路线均属支线,这些线路共同构成长沙窑的贸易网络。除贸易外,进贡、个人携带可能也是其传播方式。使用对象有平民、中下级官吏和僧侣,但也受到一些高等级官吏甚至是宫廷青睐。政策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丰厚的利润促使长沙窑产品大规模运销。第五章结合国内外出土长沙窑瓷器,对长沙窑的生产性质进行探讨,认为海外市场在长沙窑市场份额中占比较小,其更应是一个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窑场。
李斯荃[5](2020)在《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团省委、省教育工委联合下发省级实施细则;2018年4月,合肥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共同出台《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细则》。因为多重因素,改革工作在合肥市的推进并不十分顺利,在“全团抓学校”的大背景下,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探索切实有效的路径推动工作开展、强化工作力量。本文围绕中学共青团改革,在研究国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当前中学共青团改革内容进行分析,并梳理了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情况和改革推进情况,具体说明合肥团市委在改革推进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改革工作推进成果。从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继续完善、团员先进性建设有待加强、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有待深化等4个方面分析了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经验、提炼本地特色做法、吸取相关部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4个方面对推进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提出建议,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机构设置的变更和人员职责的调整理顺教育团工委的运行,如何提升团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中学生志愿服务、中学生社团等实践育人工作,以及如何加强专、兼职团干部以及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使用和职业发展,试图从改革组织的结构、技术与任务、人员几个方面探索出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的有益路径。
程世毓[6](2020)在《传统村落更新设计实践研究 ——以巢湖市唐嘴村为例》文中认为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农耕国家,其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千年历史的见证者,近年来却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正在面临逐渐消亡的现状。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探寻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试图探索一种保护与发展的共赢模式。安徽巢湖地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相比于皖南地区起步较晚,加之巢湖属于平原地区,一直以来受战乱、人口流动以及城市变迁影响较大,所以导致部分传统村落破坏严重。基于以上背景,作者以安徽省巢湖市省级传统村落——唐嘴村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章节,首先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对象及内容,其次对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名词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首先对国内外和巢湖地区传统村落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其次根据国内外在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角度从村落及建筑的空间、风貌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总结出基于保护与传承的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用以指导后期具体实践。最后对研究对象唐嘴村的现状及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调研的形式进行总结;第三部分为论文第五章,基于以上分析对唐嘴村具体更新设计实践研究。首先根据唐嘴村现状与特色明确其规划理念和发展定位,其次从村落总体—核心区—建筑单体制定相应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再次是关于唐嘴村在建筑、景观、道路及标识系统方面的具体设计实践。在项目设计实践之后通过对村民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村民进行更新实践后满意度调查,依据调查结果进行总结评论。第四部分为研究的结论,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传统村落更新设计实践。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及实证分析的研究得出:对于传统村落的更新设计实践共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前期分析,包括区位分析,旅游、文化、历史等特色资源梳理,研究对象现状总结;其次根据前期分析确定规划思路,包括规划理念、规划目标及规划定位;再次是依托于总体规划思路确定规划设计方案,用以解决村落现状问题;最后为实践反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具体实践中得到的反馈,以其为未来更新实践做准备。本次研究成果将对巢湖地区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在带动地方经济、保护地域文化、保护传统建筑及传统村落更新设计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借鉴意义。图103表12参65
程丽丽[7](2020)在《动员理论视野下乡村环境传播研究 ——基于皖中地区H镇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地区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区所面临的环境突出问题不同,乡村环境状况的改善迫在眉睫,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本地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理。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政策的传播、环境理念的输出、居民意识的提高以及最终的实践参与都离不开行政动员和媒介传播。本文立足于对乡村地区环境传播的实地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村庄布局类型和村庄社会结构特点对调查地点的村庄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国家政策进场和居民生活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两个方面梳理了H镇环境问题动员的缘起。本文回顾了H镇环境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环境议题,从社会动员的视角分析行政动员和媒介动员两种不同的动员方式所采取的形式和手段。通过分析实地调查的数据并结合访谈内容,分析乡村地区居民环保意识程度以及环境行为的参与度。最后总结了乡村地区环境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分别是:第一,居民参与不足;第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传播人才;第三,传播内容不全面;第四,传播渠道有待拓宽;第五,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针对乡村地区环境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发挥居民主体性作用;第二,加强专业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第三,完善环境传播内容;第四,整合媒介传播;第五,建立居民信息反馈机制。
唐传炳[8](2020)在《民国时期安徽水上警察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警察制度源于欧洲,晚清时期传入中国,随之又根据具体治安需求诞生多个警种。安徽水域面积广阔,航运贸易繁荣。但水上盗匪众多,劫掠船只、杀人越货,严重影响了水上治安及航运业发展。1913年《长江及其他水师改组令》颁布,水师改为水上警察。长淮、巢湖、长江三大水上警察机构应运而生。在水上警察的组织机构方面,机构内部职责明确、分工细致、管理科学,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在水警的教育制度方面,安徽水上警察的教育分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安徽水上警察还通过奖惩、竞赛等方法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安徽水上警察将警员录用与教育考试相结合,提高了警员素质。赏罚分明、奖惩有度,提高了水上警察的积极性。并且制定了抚恤制度,保障了因公受伤、致残或死亡警员的权益,体现出了人性化的一面。在水上警察的经费、薪饷、服装、装备等制度方面,安徽水上警察经费多为政府拨款和捐税,其中过境船捐为主要部分。警察经费主要用于薪饷发放与教育开支。薪饷发放等级制度森严,逐层递减。因经费不足和部分警官中饱私囊,拖欠薪饷、警员索饷哗变的事件时有发生。警察服装等级森严,规定严格,但多数警员未按照规定穿着。从清末到民初,水上警察的装备发生了较大变化,较陆上警察更为充足。关于刀、枪等警械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水上警察的主要职能是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与治安。在通缉逃兵叛员与抓捕盗匪方面,水上警察通过设卡检查,通缉过境的军队逃兵以及水警机构内部的叛员,通过巡查水面、率队进剿等方式打击在水面拦船抢劫的盗匪。在管理船舶与水上户口方面,通过实施具体的船舶检查和登记办法,有效地检查了过境船只的消防设施、卫生设施和安全设施,并对船户与码头夫役户口等进行严格管理。在查禁烟赌与打击水上走私等不法行为方面,水上警察不遗余力地进行查禁,严厉地打击水上走私行为。在水上救援与保护商旅方面,对境内失事船只进行救援,并修复堤坝,防患于未然,对过往商旅进行保护,对于重要货物,水上警察还负责随船押运。对安徽水上警察制度的评价,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安徽水上警察制度推动了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水上治安管理的现代化,并且推动了航运业与工商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安徽水上警察制度又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经费不足又导致贪污包庇等现象的存在,并且警员的素质与装备只得到了有限的提升。
刘清源[9](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起,乡村建设就成为我国城乡统筹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乡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新要求下的乡村建设既要充分体现不同地域乡村的发展特色,更要明确不同乡村的建设重点,尤其是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探索有待加强。本论文首先采用综合、比较、层次分析等简明实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等概念及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梳理,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与功能,梳理国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内容、国内不同时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指标、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新要求与新转变,总结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优化研究的启示;再者,在此基础上,以“循序渐进、分级配置、因地制宜、保护特色、文化自信、生态修复”六大点为目标,从系统性、简明性、前瞻性、地域性及可实施性五个视角切入,通过提升生产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修复生态环境三方面优化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两两比较矩阵对指标给予权重,并结合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对其赋值;最后,以合肥市随机抽取的50个乡村进行该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并结合验证过程给予一定的应用思考与建设建议,对未来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展望。
周荣凤[10](2019)在《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及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强盛的外在标志,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即将消失的部分,更是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安徽省是蕴含民歌艺术的宝库,巢湖地区属于典型的文化缓冲区,其民歌大多是“望风采柳”而作,因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巢湖地区的民歌兼具婉约清新与昂扬激越的风格,以其独特的音乐个性奠定了安徽省“南歌”的重要地位,与安徽北部的花鼓灯合称“南歌北舞”。经过政府及群众的层层努力,2006年巢湖民歌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遗中的口头活态艺术。近年来,由于外在环境变迁以及民歌自身的创新力不足等原因,巢湖民歌的发展不容乐观。如何使其在时代化浪潮下,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在研究巢湖民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阐述了其音乐性和人文性,进一步把握其精神实质与内涵,将巢湖民歌结合时代发展,从口述史、数字化技术等角度对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意见。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笔者在研读民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近距离观演各类巢歌艺术节以及实地采访民歌演唱者和巢湖市文化馆非遗中心负责人,对巢湖民歌所产生的的地域环境以及发展历史作了一定的梳理,并且按照体裁和题材两方面将巢湖民歌作出更为细致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章,进一步从演唱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这三个层面剖析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这一章节的写作,结合了具体民歌的音乐形式、文本内容以及表演形态,突出巢湖民歌的地方特色及时代变迁,凸显其艺术特质。论文的最后一章节则论述了巢湖民歌的价值内涵,分析了其传承存在的问题,并特别提出做好传承人口述史的工作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期为巢湖民歌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为民歌艺术能够更为完整的保存和更加广泛的传播做出努力。
二、巢湖市第六中学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巢湖市第六中学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家教平台创建及发展策略研究——以巢湖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家教平台的系统分析 |
(一)研究背景 |
(二)巢湖市大学生家教平台现状与需求 |
1.巢湖市家教市场现状 |
2.巢湖大学生家教市场需求分析 |
3.巢湖市教育现状 |
二、平台创建的系统分析——基于双向体验视角 |
(一)教员——供给方视角 |
(二)学员——需求方视角 |
三、平台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
(一)建立信息透明的资源系统 |
1.小学生 |
2.初中生 |
3.高中生 |
(二)建立严格高效的管理系统 |
1.教员维度 |
2.学员维度 |
3.管理员维度 |
(三)建立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 |
四、结语 |
(2)生物学单元化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巢湖市中学生物学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卷编制及使用 |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一)学科教师基本信息的分析 |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度及教学情况分析 |
1.认知程度分析 |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三)学科单元化教学的认知程度与实施情况分析 |
三、讨论及建议 |
(一)教师要加强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单元化教学理论的学习 |
(二)教研部门要提供单元化教学设计案例和课例,认真开展研讨及交流 |
(三)学校要为教师实施单元化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支持与保障 |
(3)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范围、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环巢湖地区文化背景研究 |
2.1 自然环境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貌与气候 |
2.2 历史人文 |
2.2.1 历史沿革 |
2.2.2 人文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分布与分类 |
3.1 传统建筑的分布 |
3.2 传统建筑的分类 |
3.2.1 民居建筑 |
3.2.2 商业建筑 |
3.2.3 祠庙建筑 |
3.2.4 其他建筑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 |
4.1 单元空间 |
4.1.1 厅堂 |
4.1.2 天井 |
4.1.3 附属空间 |
4.1.4 炮楼 |
4.2 组织布局 |
4.2.1 基本平面类型 |
4.2.2 平面组合方式 |
4.3 梁架结构 |
4.4 营造方法 |
4.4.1 台基 |
4.4.2 墙身 |
4.4.3 屋顶 |
4.5 装饰与色彩 |
4.5.1 装饰 |
4.5.2 色彩 |
4.6 传统建筑特征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影响因素 |
5.1 自然环境对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的影响 |
5.1.1 气候条件的影响 |
5.1.2 地貌条件的影响 |
5.2 人文环境对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的影响 |
5.2.1 儒道文化的影响 |
5.2.2 移民文化的影响 |
5.2.3 淮军文化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建筑基础信息要素表样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中国境内出土长沙窑瓷器初步研究 ——以窑址之外资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长沙窑瓷器的类型 |
第三章 长沙窑瓷器的特征与年代 |
第一节 特征 |
第二节 年代 |
第四章 长沙窑产品的流布 |
第一节 流布范围 |
第二节 传播路线 |
第三节 传播方式 |
第四节 使用对象 |
第五节 传播动因 |
第五章 长沙窑性质再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改革路径 |
1.3.2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
1.3.3 团员先进性与团员意识教育 |
1.3.4 团员思想引领工作 |
1.3.5 团干部队伍建设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特色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2.1.2 中学共青团改革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 |
2.2.2 组织变革理论 |
第三章 中学共青团改革论述 |
3.1 中学共青团改革背景 |
3.1.1 群团改革的形势发展需要 |
3.1.2 团中央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部署要求 |
3.1.3 中学共青团工作力量薄弱的现实 |
3.2 中学共青团改革内容 |
3.2.1 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 |
3.2.2 增强团员先进性方面的改革 |
3.2.3 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 |
3.2.4 中学团干部选配使用和发展机制的完善 |
3.2.5 对有关保障机制的强化 |
第四章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工作现状与改革推进情况 |
4.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现状 |
4.1.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基本情况 |
4.1.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特色工作 |
4.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推进情况 |
4.2.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举措 |
4.2.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成效 |
第五章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继续完善 |
5.1.1 教育团工委的设置作用有限 |
5.1.2 中学、中职共青团隶属关系未梳理清楚 |
5.1.3 校级团代会的制度没有落实 |
5.1.4 初中少先队工作依然薄弱 |
5.1.5 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工作尚未推动 |
5.2 团员先进性建设改革有待加强 |
5.2.1 团员入团工作把关不严 |
5.2.2 仪式教育的“仪式感”效果有限 |
5.2.3 班团一体化设置未起到应有作用 |
5.2.4 “最美学生”等评选活动涉及范围有限 |
5.3 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
5.3.1 思想引领作用未在活动开展中得到体现 |
5.3.2 中学生团校开展不规范 |
5.3.3 中学生志愿服务仍停留于传统形式 |
5.3.4 中学生社团工作尚未成熟 |
5.3.5 权益维护工作融入不畅 |
5.4 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有待深化 |
5.4.1 团干部选配使用情况并未改善 |
5.4.2 专职团干的职称评聘并不通畅 |
5.4.3 兼职团干部和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缺乏 |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的建议 |
6.1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 |
6.1.1 加强团教协作,深化教育团工委制度的改革 |
6.1.2 理顺中学、中职团组织隶属关系 |
6.1.3 推动团代会的规范开展 |
6.1.4 让初中少先队工作焕发光彩 |
6.1.5 推动常态化直接联系服务青年 |
6.2 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 |
6.2.1 严把团员“入团关” |
6.2.2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 |
6.2.3 强化团支部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 |
6.2.4 选树出真正优秀的团员青年 |
6.3 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 |
6.3.1 变“活动团”为“政治团” |
6.3.2 提升中学生团校规范化和专业化 |
6.3.3 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实用性 |
6.3.4 推动中学生社团规范化 |
6.3.5 畅通学生利益诉求渠道 |
6.4 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 |
6.4.1 改善团干部选配使用和职业发展 |
6.4.2 提升兼职团干部和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传统村落更新设计实践研究 ——以巢湖市唐嘴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选题缘起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内容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村落与聚落 |
1.3.2 传统村落内涵 |
1.3.3 保护与传承内涵 |
1.3.4 更新内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皖中地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皖中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现状 |
2.2.2 巢湖地区研究现状 |
2.3 基于保护与传承的传统村落案例剖析 |
2.3.1 案例选择评定标准 |
2.3.2 .案例一:乌岩古村——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 |
2.3.3 .案例二:长临河镇吴大海村、靠山杨村更新设计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保护与传承的传统村落更新策略 |
3.1 传统村落更新设计原则 |
3.1.1 尊重自然原则 |
3.1.2 可持续性原则 |
3.1.3 原真性保护原则 |
3.1.4 群众参与性原则 |
3.1.5 突出重点原则 |
3.2 空间组织和重塑策略 |
3.2.1 空间格局特征延续 |
3.2.2 外部空间更新与设计 |
3.2.3 特色空间营造 |
3.3 风貌传承和更新策略 |
3.3.1 乡村遗迹的保护利用 |
3.3.2 保留建筑的改造利用 |
3.3.3 新建建筑的创新与演绎 |
3.4 外部环境优化和营造策略 |
3.4.1 道路系统改造与重构 |
3.4.2 乡村生态景观 |
3.4.3 田园空间环境整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唐嘴村现状及发展概况 |
4.1 区位关系 |
4.1.1 区域位置 |
4.1.2 交通区位 |
4.2 土地使用现状 |
4.2.1 土地利用现状 |
4.2.2 公共设施现状 |
4.2.3 道路设施现状 |
4.3 资源现状 |
4.3.1 旅游资源 |
4.3.2 历史文化资源 |
4.4 建筑质量现状与风貌特征 |
4.4.1 现状建筑风貌 |
4.4.2 现状建筑质量 |
4.5 村落发展现状 |
4.5.1 经济发展束缚 |
4.5.2 保护意识薄弱 |
4.5.3 空间肌理断裂 |
4.5.4 风貌杂糅 |
4.5.5 公共设施缺欠 |
4.5.6 外部空间无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保护与传承的唐嘴村更新实践研究 |
5.1 规划理念与发展定位 |
5.1.1 总规思路 |
5.1.2 规划目标 |
5.1.3 规划定位 |
5.2 规划设计研究 |
5.2.1 保护与发展规划 |
5.2.2 总体规划设计 |
5.2.3 核心区规划设计 |
5.2.4 局部改造整治 |
5.3 更新设计实践 |
5.3.1 建筑改造与利用 |
5.3.2 景观节点改造与设计 |
5.3.3 道路更新与组织 |
5.3.4 村内标识系统塑造 |
5.4 村庄更新实践后满意度调查 |
5.4.1 SD法调查问卷 |
5.4.2 SD法综合评价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传统民居资料汇编 |
附录B 唐嘴村更新实践后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动员理论视野下乡村环境传播研究 ——基于皖中地区H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国外环境传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我国乡村环境传播的现状研究 |
(四)社会动员理论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第一章 H镇的村庄结构与环境问题 |
第一节 H镇的村庄结构 |
一、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 |
二、H镇村庄结构特点 |
第二节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一、调查状况 |
二、性别结构 |
三、年龄结构 |
四、学历结构 |
五、职业结构 |
六、经济状况 |
第三节 H镇环境问题动员缘起 |
一、国家进场,乡村振兴呼唤环境友好 |
二、个体感知:环境问题促进内生需求 |
第二章 H镇环境议题的动员策略与传播路径 |
第一节 环境议题建构分析 |
一、环境议题的建构主体 |
二、环境议题的建构方式分析 |
三、环境议题的类型 |
第二节 环境议题的传播路径及表达策略 |
一、行政动员:自上而下的政策撬动 |
二、媒介动员:从旧到新的全方位传播 |
三、村庄内生动员:个体传播力被激活 |
四、话语表达策略分析 |
第三章 H镇居民环保意识的建立与村庄行动 |
第一节 媒介环境议题改变居民环境认知 |
一、媒介基本使用情况 |
二、居民环境认知变化 |
第二节 居民环境行为 |
一、日常生活习惯行为分析 |
二、社会公共环境行为分析 |
第三节 村庄行动与环境改善 |
一、从“要我建”到“我要建”:村庄集体共识的达成 |
二、面子竞争促成村庄行动 |
第四章 H镇环境传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一节 H镇环境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一、居民参与不足 |
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传播人才 |
三、传播内容不全面 |
四、传播渠道有待拓宽 |
五、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
第二节 完善乡村环境传播的改进建议 |
一、发挥居民主体性作用 |
二、加强专业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
三、完善环境传播内容 |
四、整合媒介传播 |
五、建立居民信息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8)民国时期安徽水上警察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安徽水上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 |
第一节 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安徽省航运业的繁荣 |
第三节 水上治安管理需求的增强 |
第二章 安徽水上警察机构创立与制度完善 |
第一节 安徽水上警察机构的成立与变迁 |
一、长淮水上警察机构的成立与变迁 |
二、巢湖水上警察机构的成立与变迁 |
三、长江水上警察机构的成立与变迁 |
第二节 水上警察的教育与训练制度 |
一、教育机构的创设与课程的开展 |
二、水上警察的训练 |
第三节 水上警察的人事管理制度 |
一、水上警察的任用 |
二、水上警察的奖惩 |
三、水上警察的抚恤 |
第四节 水上警察的经费、薪饷、服装与装备制度 |
一、经费来源与使用 |
二、薪饷发放与索饷事件 |
三、制服种类与变迁 |
四、装备变化与使用 |
第三章 安徽水上警察的职责制度 |
第一节 通缉逃兵叛员与抓捕盗匪 |
一、通缉逃兵叛员 |
二、抓捕盗匪 |
第二节 管理船舶与户口 |
一、管理船舶 |
二、管理户口 |
第三节 查禁烟赌与打击水上走私 |
一、查禁烟赌 |
二、打击水上走私 |
第四节 开展水上救援与保护过往商旅 |
一、开展水上救援 |
二、保护过往商旅 |
第四章 安徽水上警察制度的作用与不足 |
第一节 水上警察制度的作用 |
一、推动了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发展 |
二、促进了水上治安管理的现代化 |
三、推动了航运业与工商业的发展 |
第二节 水上警察制度的不足 |
一、执法过程中出现有法不依现象 |
二、经费不足导致贪污包庇 |
三、警员素质与武器装备提升有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社会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地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新农村建设 |
2.1.2 美丽乡村 |
2.1.3 乡村振兴战略 |
2.1.4 基础设施与乡村基础设施 |
2.2 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2.2.2 两型社会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2.2.3 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 |
2.2.4 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
2.2.5 城乡规划领域相关指标体系 |
2.3 总结及借鉴 |
第三章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相关基础研究 |
3.1 乡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与功能 |
3.1.1 乡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
3.1.2 乡村基础设施的功能 |
3.2 国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研究 |
3.3 国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研究 |
3.3.1 “十一五”时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
3.3.2 “十二五”时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
3.3.3 “十三五”时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
3.4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及新要求 |
3.4.1 政策建议 |
3.4.2 新要求 |
3.4.3 新转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徽省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检验 |
4.1 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构建路径 |
4.2 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框架构建 |
4.2.2 指标选取思路 |
4.2.3 相关指标体系借鉴与指标搜集 |
4.2.4 理想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4.3.1 指标筛选的方法与思路 |
4.3.2 指标筛选过程 |
4.3.3 指标的最终确定 |
4.3.4 指标的权重 |
4.3.5 指标的赋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徽省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
5.1 合肥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 |
5.1.1 建设现状概况 |
5.1.2 建设主要问题 |
5.2 基于合肥市对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
5.2.1 肥东县 |
5.2.2 肥西县 |
5.2.3 庐江县 |
5.2.4 长丰县 |
5.2.5 巢湖市 |
5.3 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应用思考 |
5.4 乡村振兴背景下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策 |
5.4.1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 |
5.4.2 加快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质率 |
5.4.3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标准研究 |
5.4.4 优化乡村基础设施配建技术 |
5.4.5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体系 |
5.4.6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
5.4.7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维护管控与运营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6.2.1 本文的不足 |
6.2.2 本文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 |
附录2 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表 |
附录3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
附录4 安徽省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优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5 第二轮问卷指标数据汇总表 |
附录6 第三轮问卷指标数据汇总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及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巢湖民歌的地域环境及发展历史 |
2.1 巢湖民歌产生的地域环境 |
2.1.1 自然环境:山水相依 |
2.1.2 历史环境:吴头楚尾 |
2.2 巢湖民歌的发展历史 |
2.2.1 源头初音 |
2.2.2 历史沿革 |
2.2.3 当代发展 |
第3章 巢湖民歌的分类 |
3.1 按照体裁划分 |
3.1.1 号子 |
3.1.2 山歌 |
3.1.3 小调 |
3.2 按照题材划分 |
3.2.1 生产劳动歌 |
3.2.2 情感婚恋歌 |
3.2.3 民俗事象歌 |
3.2.4 时事政治歌 |
3.2.5 生活哲理歌 |
第4章 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 |
4.1 演唱的形式与技巧 |
4.1.1 演唱的典型形式 |
4.1.2 演唱的主要技巧 |
4.2 表演艺术的特点 |
4.2.1 声“形”并茂 |
4.2.2 以“衣”动人 |
4.3 语言运用的特点 |
4.3.1 方言俚语 |
4.3.2 虚字叠音 |
4.3.3 “赋”“比”“兴” |
第5章 巢湖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
5.1 传承与保护巢湖民歌的意义 |
5.1.1 历史记录价值:鲜活生动地书写和反映历史的民间文艺 |
5.1.2 文化传播价值: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生动记录 |
5.1.3 教育熏陶价值:贴近生活而又极具意义的民间“教科书” |
5.1.4 艺术审美价值:实用之美与愉悦之美的双重体验 |
5.2 巢湖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分析 |
5.2.1 生存基础的日益狭窄 |
5.2.2 多元文化的现代冲击 |
5.2.3 传承主体的年龄断层 |
5.2.4 公众的社会参与度低 |
5.3 巢湖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
5.3.1 政策与资金要落实并重视效度分析 |
5.3.2 基于口述史做好传承人的工作 |
5.3.3 档案式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
5.3.4 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展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采访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巢湖市第六中学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家教平台创建及发展策略研究——以巢湖学院为例[J]. 王楠,汪思佳,段雅琪,何忠旭,叶龙生. 科技风, 2021(31)
- [2]生物学单元化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巢湖市中学生物学教师为例[J]. 梁华明,程国胜. 安徽教育科研, 2021(27)
- [3]环巢湖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研究[D]. 覃焕莲.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中国境内出土长沙窑瓷器初步研究 ——以窑址之外资料为中心[D]. 王思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5]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D]. 李斯荃. 安徽大学, 2020(02)
- [6]传统村落更新设计实践研究 ——以巢湖市唐嘴村为例[D]. 程世毓.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7]动员理论视野下乡村环境传播研究 ——基于皖中地区H镇的调查[D]. 程丽丽.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8]民国时期安徽水上警察制度研究[D]. 唐传炳. 安徽大学, 2020(07)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皖中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刘清源.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及传承研究[D]. 周荣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