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fluence of Rare Earth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5Cr21Mn9Ni4N Steel(论文文献综述)
刘贝贝,孙晗,徐翔宇,涂玉国,赵衡,付建勋[1](2022)在《Mg含量对21-4N气阀钢凝固组织细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究Mg对5Cr21Mn9Ni4N(21-4N)气阀钢组织细化的影响规律,在实验室开展了镁改质气阀钢的高温熔炼试验,冶炼了不同镁含量的钢锭。结果表明:镁含量为0、12、16、34、58和60μg/g的试样的一次枝晶臂平均长度分别为1 324.1、941.9、836.0、849.6、1 439.1和1 294.7μm;二次枝晶臂平均间距分别为145.5、114.6、105.1、130.2、148.7和180.7μm,枝晶间距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镁含量为16μg/g时,21-4N气阀钢的枝晶间距最小,细化效果最显着;钢中Al2O3、MgAl2O4、MgO夹杂与γ-Fe相之间的晶格错配度分别为7.36%、4.00%、16.98%,MgAl2O4相比Al2O3和MgO更利于γ-Fe相形核;当镁含量为16μg/g时,钢液中出现细小弥散的MgAl2O4,与γ-Fe相之间具有更低的晶格错配度,可作为γ-Fe相稳定的形核质点,使组织细化;当镁含量大于16μg/g时,钢液中出现MgO,与γ-Fe相之间的晶格错配度增大,导致非均匀形核能力下降,组织粗化。
杨文晟[2](2021)在《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关键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超低排放和节能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据有关方面计算,汽轮机服役温度每提高10℃,热效率可相对提高0.25%~0.30%。在我国目前通过技术引进成功开发的620℃等级高参数汽轮机材料中,耐热钢的研发和选用已经凸显了其局限性,随着机组投运时间的延长,现有耐热钢高温性能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而630℃等级高参数汽轮机的研发生产主要由国外厂商技术垄断。所以研发我国自己的适用于更高参数(630℃)机组的材料以进一步降低煤耗、实现超超低排放的需求在当前提倡碳中和的情况下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本课题依托四川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630℃超高参数汽轮机关键阀芯锻件用新型耐热钢研发”(18SYXHZ0069),采用VIM+ESR的生产工艺对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添加的Y2O3收得率、氧化物粒子在冶炼过程的运动行为、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的热变形行为、马氏体相转变行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应用磁控溅射技术对耐热钢抗氧化能力、表面力学性能进一步改进;利用ProCAST模拟软件建立了工业级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电渣重熔的温度场、凝固场数值模型,优化了工业级耐热钢的电渣重熔工艺,解决了应用于630℃耐热钢实际研发、生产过程中的“热加工性差、无法长期保持设计的高温蠕变强度、抗高温氧化能力无法满足更高的服役温度”的问题,取得如下研究成果:首先在9-12%Cr马氏体耐热钢真空熔炼后期外加稀土 Y2O3纳米添加剂,利用稳定弥散的Y2O3粒子弥补现有的碳氮化物强化相在高温长时间下容易粗化所导致的钉扎作用损失。研究发现添加的稀土 Y203粒子在钢液中做布朗运动,在1600℃钢液中仅溶解0.2%,Y2O3粒子经VIM熔炼、ESR精炼后平均收得率达到37.5%。在实验室小型电渣重熔锭剖面组织及温度场、凝固场数值模拟发现,在电渣锭稳定结晶区域,耐热钢的柱状晶呈倒“V”型,500 kg工业级电渣过程数值模拟得到的最佳熔速为180 kg/h。热力学计算表明,在平衡凝固过程中,液相线温度为1510℃,固相线温度为1310℃,MX、M23C6析出强化相及Laves相和Z相于固相中依次析出。平衡凝固顺序为:L→L+δ-Ferrite→L+δ-Ferrite+MX→L+δ-Ferrite+MX+γ→δ-Ferrite+MX+γ→MX+γ+→MX+y+M23C6+α-Ferrite→MX+M23C6+αFerrite→MX+M23C6+α-Ferrite+Laves→MX+M23C6+α-Ferrite+Laves+Z;非平衡凝固过程中,由于大量溶质原子在凝固前沿富集及再分分布,导致凝固区间大于平衡凝固,同时诱导M23C6在凝固末端生成,非平衡凝固顺序为:L→L+δ→L+δ+γ→L+y+Z→L+y+Z+M2B→L+y+M2B+M23C6。结合热加工工艺及Gleeble热压缩实验发现,在低温低应变速率区域,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的软化机制为动态回复,在高温高应变速率区域,耐热钢的软化机制为动态再结晶。对热加工图的研究可知,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的最佳热加工参数为T=1050-1100℃、ε=0.03-0.3 s-1。利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和超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对比研究了不同冷速下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中马氏体的相转变行为规律。结果表明,板条马氏体首先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并向内部长大;随着温度的降低,马氏体板条束在晶界处形成;多个马氏体板条束形成马氏体板条群,将原始奥氏体晶粒分割成数个小区域。增加冷速有利于提高马氏体形核率,同时引起奥氏体缺陷增多阻止板条马氏体界面迁移。随后在传统热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二次淬火(1000℃)处理,显着降低了原始奥氏体尺寸,原奥平均晶粒尺寸由传统工艺的30.4 μm减小为12.1μm,冲击韧性由原有的12 J提升至24 J。二次淬火保温过程中大量的Nb(C,N)和VN二次析出,析出的第二相粒子可以钉扎奥氏体晶界,促使奥氏体晶粒尺寸显着降低,冲击韧性大幅提高。通过添加Y203粒子,使耐热钢中的纳米强化相数量增多、平均尺寸下降,沉淀强化贡献增加了 71 MPa。Y203的加入同时也会使更多的第二相粒子钉扎晶界阻止位错运动,促使耐热钢具有更高的初始位错密度及更为细小的亚晶粒结构,进而提高耐热钢性能。使用直流磁控溅射DCMS技术在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上沉积了硬质Cr1-xAlxN/CrN/Cr梯度涂层,梯度涂层不但对耐热钢表面进行改性提高了耐热钢表面硬度,而且显着提高了基材耐热钢的抗高温氧化能力。适度增加涂层中的Al掺杂含量(x=0.7),有利于形成富Al的表面无定形氧化物产物层。根据涂层氧化动力学模型,氧气在氧化产物层的内扩散是涂层氧化动力学的主要控速环节。
谢金蕾[3](2020)在《蠕墨铸铁激光熔覆镍基高温合金微观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蠕墨铸铁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天然气工业等领域,是制造内燃机、压缩机的缸体、缸盖、缸套等零部件的优质材料。但是随着发动机向着高功率、大型化等方向发展,提升蠕墨铸铁的硬度及耐磨损性能已显得尤为重要。激光熔覆技术具有冷速高、热输入小、基体热变形小、耗能少等优势,同时,镍基自熔性合金粉末具有良好的韧性、耐磨性、在高温中具有自润滑作用等优点。因此,本文选用激光熔覆技术在蠕墨铸铁表面制备了Ni60A+35wt%WC、Ni60A+35wt%WC+0.5wt%CeO2、Ni60A+35wt%WC+1wt%CeO2三种镍基合金熔覆层,以对蠕墨铸铁材料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探究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预置涂层厚度和高温加热处理对熔覆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蠕墨铸铁表面激光熔覆工艺优化提供支撑。本文研究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的改变,对熔覆层微观组织、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激光功率的减小和扫描速度的增大,熔覆层组织逐渐细化均匀,熔覆层硬度有所升高,熔覆层的耐磨性有所增强,并且,熔覆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减小,熔覆层的耐蚀性增强。可见,在保证熔覆层与基体结合良好的前提下,熔池中的激光能量密度较小时,有助于得到组织细致均匀、硬度较高,耐磨性、耐蚀性较好的熔覆层,且熔覆层组织的细化均匀,有助于提升熔覆层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本文还研究了预置涂层厚度对熔覆层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以及熔覆材料中稀土氧化铈粉末的添加量对熔覆层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置涂层厚度的增大,熔覆层的组织趋于粗化,硬度明显下降,耐磨性有所减弱;稀土氧化铈粉末能有效细化熔覆层组织,使熔覆层硬度升高,但研究表明,在预置涂层较薄、扫描速度较小的情况下,氧化铈粉末的添加量不宜超过0.5%。最后,本文对Ni60A+35wt%WC熔覆层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高温加热处理,探究加热温度对熔覆层组织、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加热处理能细化熔覆层组织,使熔覆层硬度有所升高,熔覆层的耐磨性有所增强,但是,如果加热温度过高,也会起相反效果,本实验条件下,熔覆层高温加热处理温度不宜超过800℃。
任东[4](2019)在《稀土对440MPa高强IF钢罩式退火组织及P析出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稀土是一个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我国作为稀土存储量大国一直以来将稀土资源应用于军事、钢铁冶金、航空航天、玻璃等领域。近年关于稀土在钢铁中的研究表明,稀土可使得钢质纯净、组织细化及改善性能等层面上有积极促进影响。但关于稀土对高强IF钢退火过程中组织、织构、析出相及力学性能方面的作用缺少系统化和整体化研究。罩式退火过程P元素易析出且形成含P有害相FeTi(Nb)P,该析出物使得γ织构强度降低且损害最终力学性能,且关于稀土对P元素及含P析出相影响报道较少。我国白云鄂博矿稀土资源丰富,以该矿为原料生产的钢中有稀土残留。因此本文借鉴稀土对钢材积极方面的影响,基于白云鄂博矿高附加值钢铁材料残留稀土的问题,以高强IF钢获得更加优异的组织织构及减少钢中P元素与含P相析出为目的,提出研究“稀土对440MPa高强IF钢罩式退火组织及P析出行为的影响”课题。本文采用箱式炉模拟罩式退火,以有无稀土两种试样进行对比试验。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再结晶过程组织并结合退火过程硬度值的变化情况,以此分析稀土La对再结晶过程的影响。并对所得两种试样成品进行拉伸实验,得出稀土La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XRD测试两种试样宏观织构并结合EBSD取向分析,研究在退火过程中稀土La对宏观织构及微观取向转变规律的影响。TEM观察不同状态析出物情况,并结合EDS确认析出物种类,分析稀土La对析出物尤其是FeNb(Ti)P相的影响。将不同状态两种试样进行第二相电解并使用ICP-MS测定电解出的第二相中P元素浓度,通过计算可得不同状态试样析出与固溶P元素的比例。其中析出P元素的多少可间接反映FeNb(Ti)P相的析出多少,则可研究稀土La对P元素析出及含P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罩式退火过程中稀土La使得再结晶开始温度提高且再结晶过程推迟,晶粒细化且抗拉强度提高,但使延伸率降低。稀土La使得γ织构的强度下降且使γ-{111}织构均匀性变差。两种试样再结晶形核机制相同均为定向形核和选择生长共同作用,定向形核占主导。铸坯凝固、热轧卷取及退火过程中稀土La均抑制P元素的析出,使得P元素固溶量增加。两种试样成品中P元素析出与固溶量约均为50%。热轧卷取及退火过程中稀土均抑制复合相Fe(Nb+Ti)P相的析出。
祁永峰[5](2019)在《定向凝固奥氏体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析出相的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快速加工成型制造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轻质金属(铝、铜及其合金)的压铸、冲压和挤压等领域,然而,在高温环境服役条件下,工件生产所需的模具寿命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一种能够适用于高温环境服役、具有长久使用寿命、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的热作模具钢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热作模具钢大多数为马氏体型热作模具钢,但当服役温度高于650℃时,马氏体型热作模具钢的硬度和强度会发生急剧下降现象,很难适用于高温服役环境。本文开发研究了一种高锰系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更好适用于高温环境(650℃~850℃)服役的模具钢。首先,通过热力学软件计算了奥氏体热作模具钢的组织组成和碳化物析出规律;奥氏体钢的热传导性较低,电渣重熔过程中易产生中心凝固糊状区而形成缺陷,为改善电渣铸锭中心缺陷,利用定向电渣重熔工艺优化铸锭凝固组织,改善铸锭凝固模式。结果表明: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工艺可减小中心等轴晶区和柱状晶区交叉的糊状区,获得近似平行分布的柱状晶组织,改善铸锭中心偏析,缩小了铸锭枝晶间距分布。本研究明确了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工艺对枝晶生长方式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铸锭中碳化物特征和电解萃取的碳化物粉末形貌,分析电渣重熔工艺对凝固过程中析出的一次碳化物特征和三维结构的影响,明确电渣重熔工艺对碳化物形成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可以明显地减少碳化物数量,减小碳化物尺寸,改变碳化物的三维形貌,使MC型碳化物呈现为层片状生长,但定向凝固工艺对M2C型碳化物的三维形貌没有影响;同时,凝固过程中MC型碳化物均呈树枝状结构进行生长扩展。利用凝固偏析模型和夹杂物析出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合金元素偏析和夹杂物的析出行为,并结合夹杂物经典生长模型进行了夹杂物生长尺寸的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工艺可有效地减少钢中夹杂物的数量,减小夹杂物的尺寸,并推迟了夹杂物的析出时机,减小了夹杂物的聚集长大时间,使钢中夹杂物细小化。利用电渣重熔凝固模拟软件(Melt-Flow)模拟计算了夹杂物的运动轨迹,明确了定向凝固电渣重熔提高夹杂物去除率的机制。利用稀土微合金化改善奥氏体热作模具钢凝固组织和一次碳化物,提高热作模具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微合金化可使奥氏体热作模具钢晶粒细化,增加热锻高温变形过程中奥氏体晶内孪晶数量,提高孪晶晶界面积比,使奥氏体晶粒尺寸再次被细化,利用相互交错的孪晶阻碍位错运动,达到同时提高强度和韧性的作用。
蔡远飞[6](2018)在《内燃机排气阀用镍基合金组织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燃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多种领域,包括各类机械、车辆和舰船主机,提高内燃机燃烧室工作温度可有效提高燃油利用效率并降低CO2排放。显着提高的工作温度对材料耐高温腐蚀性能、高温强度、耐磨性和高温组织稳定性等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本研究选择一种新型Ni-Cr-Fe变形镍基高温合金作为内燃机排气阀用材料,镍基合金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组织稳定性,在高温技术邻域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及JMatPro热力学计算软件等研究了该型镍基高温合金的固溶-时效热处理制度、750°C长期热暴露组织稳定性及高温氧化行为等,研究显微组织特征与宏观力学性能间的内在联系。T1、T2、T3和T4四种热处理制度下,γ′相均呈球状均匀分布,平均尺寸分别为50.18 nm、15.04 nm、23.59 nm、49.10nm,高温时效+低温时效(850°C×4h+730°C×4h)双级制度可显着提高γ′相尺寸。L12有序结构的γ′相和γ基体在{100}和{110}原子面上保持共格位向关系,相界面晶格条纹连续过渡。基体中存在MC(富Nb、Ti)和M23C6(富Cr、Mo)两种类型碳化物,固溶态样品室温断口裂纹穿晶扩展,热处理态样品断口裂纹沿晶界位置扩展,断口表面韧窝尺寸显着减小,同时延伸率保持20%以上。750°C长时间保温过程中,γ′相的粗化过程符合LSW理论,长大过程受溶质原子在γ基体中的扩散控制,小颗粒周围基体与大颗粒周围基体的γ′相形成元素浓度梯度是γ′相长大过程驱动力。α-Cr平衡相析出将改变基体中的溶质原子浓度,改变γ′相粗化速率,γ′相形态受其表面能和弹性应变能竞争控制,晶内区域保持球状、表面最低,MC型碳化物和α-Cr相表面,γ′相沿二维方向铺展成圆盘状以降低弹性应变能。α-Cr相与其表面铺展的γ′相形成“三明治”形态结构,750°C-2000h以后α-Cr相显着析出导致合金室温塑性显着降低,α-Cr相呈网状分布在断口晶粒表面,断面平整、基本无韧窝分布。750°C长时间氧化过程中,氧化增重过程表现为分段式特征,2000h以后氧化增重速率呈上升趋势,α-Cr相析出并改变基体溶质原子浓度,特别是Cr元素近表层的浓度分布梯度,可能提高氧化增重速率,外层氧化物由Cr2O3和TiO2组成,稀土元素Y的添加可改善外层氧化物致密度,降低O元素内扩散速率,减小内氧化层厚度,氧化层增厚速率减慢。900°C-300h氧化过程中,氧化层未发生剥落,随着时间延长,最外层氧化膜中的TiO2较Cr2O3的相对含量增加。1000°C氧化过程中,Cr2O3进一步氧化蒸发,表层氧化物变得疏松,在冷却过程发生表层氧化物剥落现象,Y元素的添加可显着降低其氧化速率,内层氧化物由Al2O3和TiO2组成,前者在氧分压极低情况下优先形成,并沿晶界位置向内部延伸。综上所述,对该型镍基高温合金的显微组织、物相转变过程及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研究,可为合金组织性能的进一步优化理论依据,包括延缓γ′相粗化、减少α-Cr相析出及改善氧化膜热稳定性等。
祝鑫,晏尚华,陈康为,曹美姣,李宁,王利伟,颜家振,周茂华,刘文博,罗定祥[7](2017)在《稀土元素对53Cr21Mn9Ni4N气阀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不同含量稀土元素对53Cr21Mn9Ni4N气阀钢的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稀土含量对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0.1wt%)的稀土元素加入后会显着的提高气阀钢在常温下的屈服强度;并且可以细化奥氏体晶粒、减轻轧制织构、使碳化物弥散分布以及使黑色层状析出相的尺寸大大减少。
侯敬超[8](2015)在《20MnCrNi2Mo钢贝氏体回火转变及稀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低合金耐磨铸钢性能优良且生产成本低,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耐磨材料,稀土在低合金耐磨铸钢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以贝氏体为主要组织的低合金耐磨铸钢是我国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方向,采用多元合金化并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同时提高韧性和硬度,对提高耐磨性尤为重要。有关贝氏体的回火过程,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粒状贝氏体的回火转变还有待深入研究,且稀土对贝氏体回火转变的影响少见报道。因此,研究粒状贝氏体的回火过程,并弄清稀土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针对添加不同含量镧、铈混合稀土的20MnCrNi2Mo耐磨铸钢,对其铸态组织进行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和650℃各自保温1h的回火处理。采用洛氏硬度计测定回火后的硬度;采用SEM、TEM及配备的EDS对回火组织进行观察;采用电解提取+XRD对回火过程中的析出相进行定性分析;采用XRD对回火过程中残留奥氏体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非水电解液低温电解分离稀土夹杂物,采用ICP-MS测定稀土固溶量,采用TEM及EDS对固溶稀土存在位置进行探索。研究20MnCrNi2Mo耐磨铸钢贝氏体的回火转变及稀土的影响,探讨稀土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MnCrNi2Mo耐磨铸钢粒状贝氏体200~650℃保温1h的回火过程中,观察到250℃回火时M/A岛发生分解,350℃回火时M/A岛数量明显减少;回火过程中析出的碳化物为M3C型;500℃回火时观察到有亚晶形成,但边界模糊,650℃回火时亚晶变得清晰可见。添加稀土,将回火过程中M/A岛的分解推向高温,析出相的类型未变,但稀土阻碍合金元素向Fe3C中扩散富集,稀土抑制回火过程中亚晶的形成。测定结果表明稀土在20MnCrNi2Mo耐磨铸钢中有微量固溶,固溶稀土易于偏聚在晶界等缺陷处,阻碍碳及合金元素的扩散,对位错运动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影响了粒状贝氏体回火过程中组织与硬度的变化。
秦添艳[9](2011)在《内燃机气阀用钢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我国内燃机用气阀钢的应用现状和性能要求,介绍国内外常用气阀钢的钢号和标准。根据气阀钢的组织特点,将气阀钢分成马氏体气阀钢、奥氏体气阀钢和高温合金三大类,并对马氏体气阀钢、奥氏体气阀钢进行了性能对比。
张辉[10](2011)在《稀土Ce在00 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中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不锈钢需求与有限镍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人们把目光聚焦到成本低,抗腐蚀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优异的资源节约型不锈钢—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上。但是,这类钢铁材料在热加工和焊接时晶粒长大倾向大、缺口敏感性高、475℃脆性和成形性差等缺点限制其更广泛的应用。稀土是我国的富有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钢中,但其在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中的作用机理不是很明确,且有些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特别是在洁净钢中硫,氧,磷等杂质含量很低,以往研究得出的稀土硫比值已不能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稀土在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我国资源优势、性能优良的高纯铁素体不锈钢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熔炼了不同稀土Ce含量的00Cr17高纯铁素不锈钢,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热模拟试验机、万能拉伸试验机和显微硬度等测试技术,研究了Ce对00Cr17钢铸态组织、热塑性、再结晶、晶粒长大,冲击韧性、成形性、475℃脆性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系统分析和探讨了Ce在00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中的作用机理,得到如下实验结果:Ce细化了00Cr17钢的铸态组织,减少柱状晶的形成,促进等轴晶的形成,随Ce含量增加铸态组织细化程度增强。Ce细化00Cr17钢铸态组织的主要原因是细小的含Ce氧化物,硫化物以及金属间化合物在凝固过程中成为非均匀形核核心,增加了凝固组织的形核率。Ce能够抑制中温区Cr23C6在晶界上析出,降低1400℃高温脆性区内部分晶界优先熔化而形成裂纹的倾向,同时,00Cr17钢中添加Ce完全消除了900~1050℃中温脆性区,改善了600~1350℃温度区域的热塑性。Ce固溶到00Cr17钢中引起晶格畸变,增加了冷变形的储存能,进而增大了再结晶驱动力,降低了00Cr17钢静态再结晶温度,促进了静态再结晶的发生。Ce增加了00Cr17钢晶粒长大激活能,阻碍了铁素体晶粒长大。由于Ce偏聚到晶界,增大晶界运动的阻力,因而Ce推迟了00Cr17钢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的发生。根据热加工本构模型基础理论,计算了Re-F、Re-H钢热变形激活能Q分别为335.7kJ·mol-1、324.6kJ·mol-1。建立了实验钢塑性流变本构方程为:Re-F钢:Re-H钢:在室温下,添加0.02%Ce使00Cr17钢横向和纵向冲击韧性分别提高了17%、14%,添加0.08%Ce对冲击韧性没有影响。但在-20℃和-40℃C时,Ce的加入对00Cr17钢的冲击韧性均没有影响。Ce抑制了00Cr17钢屈服平台现象,提高00Cr17钢的断后伸长率(δ)、应变硬化指数(n值)和平均塑性应变比(r),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00Cr17钢的成形性。00Cr17钢在475℃时效时间小于196h时,Ce的加入抑制了钢中α’相的析出,减缓475℃脆化速度。但随时效时间增加含Ce钢和不含Ce钢均表现为冲击韧性逐渐减小,直至呈现完全脆性断裂。实验钢在700~1000℃范围内,氧化动力学曲线均遵循抛物线规律。在高于1000℃时,含Ce钢的氧化速率明显低于不含Ce钢,Ce含量高,抗氧化效果越显着。氧化温度在700~1000℃时,表面氧化膜均由Cr203单相组成,在1100℃时,表面氧化膜由Cr203和Fe203两相组成,添加Ce钢能明显减缓氧化膜中Fe203的形成,增强氧化膜与基体的粘附性。
二、Influence of Rare Earth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5Cr21Mn9Ni4N Stee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fluence of Rare Earth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5Cr21Mn9Ni4N Steel(论文提纲范文)
(1)Mg含量对21-4N气阀钢凝固组织细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钢中脱氧反应与置换反应 |
2.2 Mg含量对一次枝晶臂长度的影响 |
2.3 Mg含量对二次枝晶臂间距的影响 |
2.4 Mg细化组织的机制 |
3结论 |
(2)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关键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 |
2.1.1 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发展概况 |
2.1.2 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对耐热钢的要求 |
2.2 超(超)临界马氏体耐热钢概述 |
2.3 耐热钢成分设计 |
2.3.1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
2.3.2 稀土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
2.3.3 晶界偏聚理论 |
2.4 稀土氧化物对耐热钢蠕变性能的影响 |
2.5 耐热钢的抗氧化性能 |
2.6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制备薄膜 |
2.6.1 磁控溅射技术原理及特点 |
2.6.2 Cr_xAl_(1-x)N薄膜研究进展 |
2.7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2.7.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7.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耐热钢中外加稀土氧化物Y_2O_3纳米粒子高温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含稀土氧化物Y_2O_3耐热钢的制备 |
3.3 Y_2O_3粒子热力学稳定性及运动行为研究 |
3.3.1 热力学分析 |
3.3.2 钢液中Y_2O_3粒子运动行为研究 |
3.4 电渣重熔过程工艺参数的优化 |
3.4.1 实验室电渣重熔实验 |
3.4.2 工业级电渣重熔参数优化 |
3.5 本章小节 |
4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相转变热力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平衡相转变热力学计算 |
4.3 非平衡凝固热力学计算 |
4.4 本章小节 |
5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热变形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5.3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热变形力学行为 |
5.3.1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
5.3.2 热变形条件对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流变应力的影响 |
5.3.3 高温本构方程和流变应力方程的建立 |
5.4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变形抗力模型 |
5.4.1 变形温度对耐热钢变形抗力的影响 |
5.4.2 变形速率对耐热钢变形抗力的影响 |
5.4.3 变形程度对耐热钢变形抗力的影响 |
5.4.4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变形抗力模型的建立 |
5.5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热加工图研究 |
5.5.1 热加工图理论 |
5.5.2 热加工图的制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连续冷却过程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内容及原理 |
6.2.1 实验内容 |
6.2.2 相变温度及组织含量的确定 |
6.3 相变过程分析 |
6.3.1 膨胀曲线分析 |
6.3.2 组织金相分析 |
6.3.3 显微硬度分析 |
6.3.4 CCT图的绘制与分析 |
6.4 连续冷却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研究 |
6.4.1 原位观察及相变分析 |
6.4.2 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强化机理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方法及内容 |
7.2.1 实验材料 |
7.2.2 二次淬火工艺研究 |
7.2.3 EBSD实验分析 |
7.2.4 非水溶液电解萃取第二相粒子 |
7.3 热处理工艺优化 |
7.4 耐热钢强化机制研究 |
7.4.1 固溶强化 |
7.4.2 位错强化 |
7.4.3 沉淀强化 |
7.4.4 回火马氏体板条组织强化 |
7.5 耐热钢半工业生产实践 |
7.6 本章小结 |
8 Cr_(1-x)Al_xN梯度涂层对耐热钢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实验设备和方法 |
8.2.1 实验材料及溅镀方案 |
8.2.2 溅镀设备及检测方法 |
8.3 涂层的结构忧化与制备 |
8.4 Al掺杂对梯度涂层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
8.5 Al掺杂对涂层抗氧化性的影响 |
8.6 Cr_(1-x)Al_xN梯度涂层氧化机理研究 |
8.7 本章小节 |
9 结论及创新点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蠕墨铸铁激光熔覆镍基高温合金微观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激光熔覆技术 |
1.2.1 激光熔覆常用材料 |
1.2.2 激光熔覆的工艺参数 |
1.2.3 激光熔覆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基体材料 |
2.1.2 熔覆材料 |
2.2 实验技术路线 |
2.3 实验方法 |
2.3.1 激光熔覆实验 |
2.3.2 组织和成分分析 |
2.3.3 显微硬度实验 |
2.3.4 摩擦磨损实验 |
2.3.5 3.5%NaCl溶液浸泡腐蚀实验 |
2.3.6 高温加热处理实验 |
第三章 激光熔覆实验参数对熔覆层组织的影响研究 |
3.1 激光功率对熔覆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
3.2 扫描速度对熔覆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
3.3 涂层厚度对熔覆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
3.4 氧化铈含量对熔覆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熔覆层的性能测试分析 |
4.1 激光熔覆层显微硬度分析 |
4.1.1 激光功率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4.1.2 扫描速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4.1.3 涂层厚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4.1.4 氧化铈含量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4.2 激光熔覆层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
4.2.1 熔覆层磨损体积和磨损率的计算 |
4.2.2 激光熔覆实验参数对熔覆层耐磨性的影响 |
4.3 激光熔覆层耐腐蚀性能分析 |
4.3.1 Ni60A+35%WC涂层和基体的耐腐蚀性 |
4.3.2 激光参数对熔覆层耐腐蚀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温加热对熔覆层的影响 |
5.1 高温加热对熔覆层组织的影响 |
5.2 高温加热对熔覆层硬度的影响 |
5.3 高温加热对熔覆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介绍 |
(4)稀土对440MPa高强IF钢罩式退火组织及P析出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冷轧深冲IF钢概述 |
1.1.1 国内外汽车板的发展与现状 |
1.1.2 汽车用钢的分类及用途 |
1.2 IF钢的退火方式 |
1.2.1 罩式退火工艺及特点 |
1.2.2 连续退火工艺及特点 |
1.2.3 不同退火方式优缺点比较 |
1.3 IF钢中的第二相 |
1.3.1 第二相析出种类 |
1.3.2 第二相粒子的作用 |
1.4 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概述 |
1.4.1 稀土在钢中应用的研究成果 |
1.4.2 国内稀土钢的生产种类 |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案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案 |
2.3.1 稀土镧对罩式退火过程中再结晶组织及织构演变的影响 |
2.3.2 稀土镧对高强IF钢生产过程中P元素析出的影响 |
3 稀土镧对罩式退火过程中再结晶组织和织构演变规律的影响 |
3.1 罩式退火工艺的确定 |
3.2 稀土镧及升温速率对罩式退火过程中再结晶组织的影响 |
3.3 稀土镧对罩式退火过程中织构演变的影响 |
3.3.1 稀土镧及升温速率对宏观织构转变的影响 |
3.3.2 稀土镧对高强IF钢再结晶形核机制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稀土镧对高强IF钢生产过程中P析出规律的影响 |
4.1 稀土镧在铸坯凝固及热轧卷取过程中对P析出规律的影响 |
4.2 稀土镧对罩式退火过程中P元素及FeNb(Ti)P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4.2.1 稀土镧对罩式退火过程中P析出的影响 |
4.2.2 稀土镧对FeNb(Ti)P析出规律与形成机制的研究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定向凝固奥氏体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析出相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热作模具钢发展与研究现状 |
2.1.1 马氏体型热作模具钢研究现状 |
2.1.2 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研究现状 |
2.1.3 热作模具钢的使用性能要求及主要失效形式 |
2.1.4 铜挤压用模具材料的选择 |
2.2 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的特点 |
2.2.1 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强韧化设计思路 |
2.2.2 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中的强化相 |
2.2.3 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2.2.4 奥氏体型热作模具钢组织控制 |
2.3 稀土微合金化奥氏体热作模具钢强韧化机制 |
2.3.1 稀土对钢中凝固组织的影响 |
2.3.2 稀土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 |
2.3.3 稀土对钢中碳化物的影响 |
2.3.4 稀土对钢中晶界分布影响 |
2.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2.4.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2.4.2 课题研究内容 |
3 电渣重熔对奥氏体热作模具钢凝固组织的控制 |
3.1 奥氏体热作模具钢相图和析出相的热力学分析 |
3.1.1 平衡凝固相图 |
3.1.2 非平衡凝固相图 |
3.1.3 平衡凝固相成分分析 |
3.1.4 实际凝固过程中元素偏析和非平衡凝固计算 |
3.2 奥氏体热作模具钢铸锭微观组织 |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2 电渣重熔铸锭显微组织分析 |
3.2.3 铸锭元素偏析行为研究 |
3.2.4 电渣铸锭中枝晶生长机制 |
3.3 电渣重熔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3.1 数值模拟软件的介绍 |
3.3.2 数值模拟物性参数和操作参数 |
3.3.3 数值模拟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3.3.4 电渣重熔凝固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对碳化物和热处理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 |
4.1 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对铸锭中碳化物的影响 |
4.1.1 铸锭中碳化物特性表征 |
4.1.2 铸锭中碳化物的三维形貌表征 |
4.1.3 铸锭中碳化物的生长机制 |
4.2 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对热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2 热处理显微组织 |
4.2.3 力学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5 定向凝固电渣重熔对奥氏体热作模具钢铸锭中夹杂物影响 |
5.1 铸锭中夹杂物特征分析 |
5.1.1 铸锭中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 |
5.1.2 铸锭中夹杂物形貌表征 |
5.2 铸锭中MnS夹杂物形成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
5.2.1 铸锭中MnS夹杂物析出的平衡热力学分析 |
5.2.2 铸锭中MnS夹杂物析出的非平衡凝固热力学分析 |
5.2.3 铸锭中MnS夹杂物生长的动力学计算 |
5.3 电渣重熔夹杂物运动数值模拟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稀土微合金化对奥氏体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性能影响 |
6.1 稀土微合金化对铸锭中枝晶组织的影响 |
6.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6.1.2 稀土微合金化铸锭中的稀土残留量 |
6.1.3 稀土微合金化铸锭枝晶组织的观察与分析 |
6.2 稀土微合金化对铸锭中一次碳化物的影响 |
6.2.1 稀土微合金化铸锭元素偏析行为研究 |
6.2.2 稀土微合金化对碳化物分解温度影响 |
6.2.3 稀土微合金化铸锭中碳化物特征表征 |
6.3 稀土微合金化对热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6.3.1 稀土微合金化奥氏体热作模具钢组织 |
6.3.2 稀土微合金化奥氏体热作模具钢晶界分布 |
6.3.3 稀土微合金化奥氏体热作模具钢力学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8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内燃机排气阀用镍基合金组织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内燃机气阀结构及气阀钢种类 |
1.2.1 气阀钢发展及结构特点 |
1.2.2 奥氏体、马氏体气阀钢研究现状 |
1.3 高温合金介绍 |
1.3.1 高温合金分类 |
1.3.2 主要合金元素作用 |
1.3.3 高温合金强化机理 |
1.3.4 相关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
2.1 试验钢冶炼制备 |
2.2.1 冶炼工艺 |
2.2.2 热锻工艺 |
2.2.3 热处理制度 |
2.2 实验设计 |
2.2.1 750 ℃长期保温实验 |
2.2.2 高温氧化实验 |
2.3 样品分析设备及软件 |
2.3.1 金相显微镜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4 X射线衍射仪 |
2.3.5 室温拉伸性能 |
2.3.6 显微硬度测试 |
第3章 固溶-时效工艺对镍基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T_0锻态组织 |
3.2.2 T_1、T_2、T_3、T_4热处理状态显微组织 |
3.2.3 γ′强化相TEM分析 |
3.2.4 热力学相图计算 |
3.2.5 室温力学性能及断口分析 |
3.3 显微组织对镍基合金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750℃长期保温对镍基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750 ℃-1000h时效保温过程组织演变 |
4.2.2 T_1-750℃-4000h时效保温过程组织演变 |
4.2.3 T_1-750℃-4000h保温过程室温力学性能变化 |
4.2.4 褪化相形态及TEM分析 |
4.3 组织演变及相转变机理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镍基气阀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氧化动力学过程分析 |
5.2.2 750 ℃保温氧化层表面形态及物相分析 |
5.2.3 900 ℃表面氧化层形貌及物相分析 |
5.2.4 1000 ℃氧化层结构与形态分析 |
5.2.5 氧化物热力学性质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稀土元素对53Cr21Mn9Ni4N气阀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试验过程 |
1.1 试验材料及热处理工艺 |
1.2 拉伸试样制备 |
1.3 试样微观组织制备及分析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试样的拉伸性能 |
2.2 试样的微观组织及结果分析 |
3 结果讨论 |
4 结论 |
(8)20MnCrNi2Mo钢贝氏体回火转变及稀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耐磨钢概述 |
1.1.1 耐磨钢简介 |
1.1.2 国内外耐磨钢的发展 |
1.2 低合金耐磨钢 |
1.2.1 低合金耐磨钢简介 |
1.2.2 合金元素对低合金耐磨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
1.2.3 热处理对低合金耐磨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1.3 稀土在低合金耐磨钢中的应用 |
1.3.1 稀土在钢中的应用 |
1.3.2 稀土对低合金耐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
1.3.3 稀土的检测表征方法 |
1.4 贝氏体回火转变及稀土的影响 |
1.4.1 贝氏体回火转变过程 |
1.4.2 稀土对贝氏体回火转变的影响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 |
1.5.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技术路线 |
2.3 实验方案 |
2.3.1 回火工艺制定 |
2.3.2 硬度测定 |
2.3.3 SEM 观察与分析 |
2.3.4 TEM 观察与分析 |
2.3.5 析出相定性分析 |
2.3.6 残留奥氏体量测定 |
2.3.7 稀土固溶量测定及稀土存在位置探究 |
3 回火过程中硬度及组织的变化 |
3.1 回火过程中硬度的变化 |
3.2 回火过程中组织变化 |
3.3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显微组织与硬度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回火过程中碳化物析出与 α 相的变化及稀土的影响 |
4.1 回火过程中碳化物析出的变化 |
4.1.1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碳化物析出的变化 |
4.1.2 稀土对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碳化物析出变化的影响 |
4.2 回火过程中 α 相的变化 |
4.2.1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 α 相的变化 |
4.2.2 稀土对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 α 相的变化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回火过程中 M/A 岛的变化及稀土的影响 |
5.1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 M/A 岛变化 |
5.2 稀土对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 M/A 岛变化的影响 |
5.3 20MnCrNi2Mo 钢贝氏体回火过程残留奥氏体量的变化 |
5.3.1 X 射线衍射法测定残留奥氏体含量 |
5.3.2 回火过程中残留奥氏体量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稀土的作用机理探究 |
6.1 稀土固溶量的检测 |
6.2 稀土的存在位置 |
6.3 稀土的作用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内燃机气阀用钢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气阀钢的种类及应用 |
1.1 马氏体气阀钢 |
1.1.1 中碳马氏体气阀钢 |
1.1.2 高碳马氏体气阀钢 |
1.2 奥氏体气阀钢 |
1.2.1 汽油机用奥氏体气阀钢 |
1.2.2 柴油机用奥氏体气阀钢 |
2 典型气阀钢性能研究 |
2.1 马氏体气阀钢性能比较 |
2.1.1 马氏体气阀钢淬火硬度 |
2.1.2 马氏体气阀钢高温力学性能 |
2.1.3 马氏体气阀钢球化退火后的力学性能 |
2.2 奥氏体气阀钢性能比较 |
2.2.1 不同化学成分的奥氏体气阀钢的综合性能 |
2.2.2 不同化学成分的奥氏体气阀钢层状析出量比较 |
2.2.3 不同Nb含量奥氏体气阀钢的高温旋转弯曲疲劳性能和晶粒度 |
3 结束语 |
(10)稀土Ce在00 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中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铁素体不锈钢的概况 |
1.2.1 Fe-Cr二元合金相图 |
1.2.2 合金元素对铁素体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1.2.3 铁素体不锈钢中的相 |
1.2.4 铁素体不锈钢性能特点 |
1.3 稀土在钢中的应用 |
1.3.1 稀土在钢中应用的发展现状 |
1.3.2 稀土在钢中的作用机制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章 Ce对00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铸态组织及热塑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钢凝固组织观察 |
2.2.3 实验钢热塑性的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Ce对00Cr17钢铸态组织的影响 |
2.3.2 Ce细化00Cr17钢铸态组织的机理 |
2.3.3 Ce对00Cr17钢热塑性曲线的影响 |
2.3.4 实验钢低温区域拉伸断口观察 |
2.3.5 Ce改善00Cr17钢热塑性的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章 Ce对00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静态再结晶温度的确定 |
3.2.3 高温轧制模拟实验 |
3.2.4 测试晶粒长大的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Ce对00Cr17钢静态再结晶温度的影响 |
3.3.2 Ce对静态再结晶温度的影响机理分析 |
3.3.3 Ce对00Cr17钢晶粒长大的影响 |
3.3.4 Ce对00Cr17钢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
3.3.5 Ce对00Cr17动态再结晶影响的机理分析 |
3.3.6 高温变形本构方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章 Ce对00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钢冲击试验 |
4.2.3 实验钢475℃脆性试验 |
4.2.4 实验钢拉伸试验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Ce对00Cr17钢室温和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
4.3.2 Ce对00Cr17钢室温冲击韧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
4.3.3 Ce对00Cr17钢475℃脆性的影响 |
4.3.4 Ce对00Cr17钢475℃脆性的推迟作用 |
4.3.5 Ce对00Cr17钢成型性的影响 |
4.3.6 Ce对00Cr17钢成型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章 Ce对00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高温抗氧化实验 |
5.2.3 氧化膜形貌观察及相组成的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Ce对00Cr17钢氧化动力学的影响 |
5.3.2 Ce对氧化膜相组成的影响 |
5.3.3 Ce对氧化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5.3.4 Ce改善00Cr17钢高温抗氧化的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Influence of Rare Earth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5Cr21Mn9Ni4N Steel(论文参考文献)
- [1]Mg含量对21-4N气阀钢凝固组织细化作用的研究[J]. 刘贝贝,孙晗,徐翔宇,涂玉国,赵衡,付建勋. 上海金属, 2022(01)
- [2]9-12%Cr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耐热钢关键技术基础研究[D]. 杨文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蠕墨铸铁激光熔覆镍基高温合金微观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研究[D]. 谢金蕾.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4]稀土对440MPa高强IF钢罩式退火组织及P析出行为的影响[D]. 任东.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定向凝固奥氏体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析出相的控制研究[D]. 祁永峰.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6]内燃机排气阀用镍基合金组织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研究[D]. 蔡远飞.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7]稀土元素对53Cr21Mn9Ni4N气阀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祝鑫,晏尚华,陈康为,曹美姣,李宁,王利伟,颜家振,周茂华,刘文博,罗定祥. 特钢技术, 2017(04)
- [8]20MnCrNi2Mo钢贝氏体回火转变及稀土的影响[D]. 侯敬超.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8)
- [9]内燃机气阀用钢的发展现状[J]. 秦添艳. 上海金属, 2011(02)
- [10]稀土Ce在00 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中作用机理研究[D]. 张辉. 东北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