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当城建”的理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纪跃[1](2020)在《媒介奇观与乡土社会的文化变迁 ——基于江苏省孟圩村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当代社会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媒介文化渐渐成为了联结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核心纽带。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大大小小的传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传统的传媒巨头之间的合并与重组方兴未艾,竞争愈演愈烈。发达的传播技术使视觉信息的传播更加简单、方便与快捷,同时也让消费与娱乐的理念深入人心。借助媒介的传播,媒体制造出了更加华丽、精致的“景观社会”。近二十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城市,农村更是如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中,新媒介带来的图片、影像等视觉符号逐渐成为了村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观”来吸引观众、获取利润和关注。如今,这些表面热闹、表面富有吸引力的“奇观”在文化整体水平偏低的农村飞速发展并迅速扩散,引发了传统村落中的生活与文化变迁。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孟圩村作为田野调查对象,研究讨论了这个笔者从小生活过的村落在新媒介的逐步介入下生活与文化发生的主要变迁。本研究以“媒介奇观”概念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从孟圩村的媒介发展历史出发,逐步展现新媒介与今天孟圩村“奇观化”的村容村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着重分析了孟圩村中的媒介奇观以及奇观带来的影响。目前,媒介奇观仍在不断发酵和扩散,乡土文化的健康传播面临着生存选择,正确看待数字媒介、找到传统文化生存的立足点、提高村民的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黄小倩[2](2016)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宿迁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掀起了一场以大规模、高强度、政府高干预为特点的农村居民点整治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对破损衰败的农村地区进行建筑和风貌的改造与更新,而且也对嵌入在农村实体空间中的社会、经济及制度空间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引发了农村社会空间的重构。空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分支,它将空间视为物质载体和社会关系的集合,指导探索空间变化背后权力、资本和利益关系,研究参与方力量在空间塑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及其对空间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理解农村空间变化和社会问题,但目前在农村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以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支撑,采用列斐伏尔“三元辩证法”的观点对农村居民点再生产机理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博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宿迁市两类典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在不同政策背景下以及利益主体参与程度的差别所引起的再生产过程和社会、经济、制度空间效应的差异,由此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优化与管控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以宿迁市泗洪县瓦房社区为代表政府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其政策背景为“万顷良田项目工程”和增减挂钩项目。再生产过程中,政府在资金、土地流转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农民参与程度低。再生产采取公寓式集聚模式,实现项目区内村民统一居住,集中供给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其效应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改善、财产性收入增加、社区治理结构更新等积极的经济、社会、制度效应,但在归属感、生活成本、治理方式等方面的消极效应表现较为明显。以宿迁市泗阳县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其政策背景为“扶贫开发项目”。在此过程中,政府主要承担为农民改善居住条件提供资金、政策引导,但在具体再生产方式、模式等方面主要由农民决定,充分尊重农民意见,农民参与程度高。项目区采取分期适度集聚模式,实现生活空间逐渐向中心村集聚,在中心村集中供给公共基础设施。郝桥村生活空间重构项目在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基层民主等方面具有积极效应,但由于机制设计尚未健全,在生产空间、农民财产性权利尤其是宅基地确权登记等方面相对滞后。最后,以三元辩证法视角比较政府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与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两类典型的农村生活空间更新模式,并就政府的空间权力制约、农民的空间使用权利赋予等方面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解决农村居民点优化与管控。
黄瑶环[3](2016)在《慢城玉壶旅游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高淳“桠溪生态之旅”开放运营以来,游客趋之若鹜,高淳桠溪倡导的“慢城”,“慢生活”, “慢旅游”等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体现了人们对旅游需求的转变,“慢城”、“慢旅游”将成为促进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口。本文梳理了“国际慢城”的理念、概念界定、发展历程,归纳了当前国内外对“国际慢城”“慢旅游”的相关研究,并对创建“国际慢城”的成功案例深入研究;然后分别从玉壶建设“国际慢城”的政策背景、区域优势着手,指出创建慢城玉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其次运用SWTO分析法,从慢城玉壶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层面的总结,分析文成县玉壶镇创建“国际慢城”的可行性和可创建性:再次以国际慢城先进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理论,对玉壶镇创建“国际慢城”、发展慢旅游的总体思路进行构想,项目定位为欧陆风情小镇,打造养生养老、慢城农业、慢游系统、慢食慢购等符合慢城标准化的旅游业态体系,对总体空间布局及旅游项目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最后总结当前玉壶镇“国际慢城”的项目开展情况,并探讨慢城玉壶下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文章充分挖掘这个素有“侨领之乡”美誉的玉壶镇,其独特的山水田园格局,与传统文化资源,立足“侨乡”场地特质,为“国际慢城”的创建规划塑造属于这个场地的独特性与多种可能性。以绿色和生态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慢城道路,通过玉壶“国际慢城”的创建,探索我国中小城镇发展“国际慢城”“慢旅游”的新模式,新理念。
赵莹[4](2013)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更是城镇与农村、传统和现代社会发展差距全面缩小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经过长期建设,我国“人口转移型”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结构转换型”高级城镇化特征也初现倪端。在此背景下,党中央进一步提出未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战略目标,即:努力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这表明,城镇化将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更好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虽然目前“人口转移型”初级城镇化建设己取得不错的成绩,部分地区也逐渐呈现出“结构转换型”高级城镇化特征,但到2030年,我国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还会增加3.5亿。很明显,单纯依赖城市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只有借助于小城镇这个重要平台,城镇和农村、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才更容易形成一种平衡关系。所以说,建设好小城镇是触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地区,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最高水平。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其它地区小城镇而言,这些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对其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国内政策环境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依然面临众多严峻的挑战;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长三角地区小城镇自身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对我国其它地区小城镇建设也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鉴于此,在简单分析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内涵、小城镇建设理论基础、小城镇功能及发展动力因素、小城镇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其发展历程及现状;归纳、比较分析、评价长三角及东部其它地区小城镇特点,总结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趋势;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教训,获得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相关启示;初步探索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规律,指出长三角地区小城镇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从而为我国长三角及其它地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张靓[5](2011)在《盐城市亭湖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更快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在借鉴西方政府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将服务型政府确定为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和价值取向。亭湖区是盐城市中心城区,盐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盐城对外展示的窗口,在盐城大市区发展的要求下,亭湖区要实现“争先苏中城市区,建设幸福新亭湖”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必然选择。近年来,亭湖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是由于目前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对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研究更是缺乏,亭湖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亭湖区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亭湖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怿蓝[6](2009)在《空港城发展战略研究 ——以重庆空港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大型机场的作用和影响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机场再不仅仅是简单的旅客交通和货物运输设施,而成长为多元化发展、具有复合型功能的企业。购物中心已经进入了机场客运站,此外,在机场的周边地区,宾馆、写字楼、零售店、会议中心、物流和自由贸易区以及时效性商品加工区等设施也在崛起。机场商业功能的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引擎,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同时扮演着消费、贸易以及商务和休闲活动中心的角色,随着功能的完善和商业性的增强,很多地方的“机场的城市”的概念逐渐替代了“城市的机场”。在机场周边,大规模的空港经济区正在发展壮大。机场本身成为地区交通和商业多元化中心,与之相关的商业园区、信息和通讯技术中心、零售业、酒店、休闲娱乐中心、会展中心、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商品批发市场以及住宅区已经扩展到机场周边15公里的区域,新的经济形态——空港城出现了。空港城作为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国内外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尚少。尤其是国内对如何发展空港经济、建设空港城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研究成果或对国外发展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这更加突出了针对我国空港城发展案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结合空港城这一特定区域的特点,研究空港城的发展战略,并以重庆为例,探讨重庆空港城区发展的战略。文章共分为六部分:一、绪论。从宏观背景入手,说明发展空港经济、建设空港城的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概况总结,说明本文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二、区域发展战略。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简单介绍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特征以及具体内容;三、空港城的发展战略。根据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分析空港城的内涵、特征、关键要素,说明区域经济与空港城的相互影响,然后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研究空港城的一般发展战略;四、重庆空港城区发展条件分析。在介绍重庆空港城区的基本概况后,分析重庆空港城区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五、重庆空港城区的发展战略分析。根据空港城的一般发展战略,结合重庆市的特点,分析重庆空港城区发展的战略;六、结论与不足。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论文写作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汤新辉[7](200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发展小城镇》文中认为本文主要论述了发展小城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并时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方法以及规划的原则。
张常新,罗雅丽[8](2002)在《“镇当城建”的理性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当前全国上下正处于小城镇建设的高潮,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城镇先后提出了“镇当城建”的口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口号”提出的背景分析 背景之一:中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决策之后,在五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方针。2000年6月,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
二、“镇当城建”的理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镇当城建”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奇观与乡土社会的文化变迁 ——基于江苏省孟圩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原因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综述 |
1.3 调查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调查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定位:孟圩村及其媒介发展历程 |
2.1 江苏北部的传统社区——孟圩村 |
2.1.1 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 |
2.1.2 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 |
2.2 孟圩村的媒介发展史 |
2.2.1 口口相传:乡村媒介的传统记忆 |
2.2.2 标语标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
2.2.3 广播电视:自上而下的媒介活动 |
2.2.4 手机电脑:迈入快捷的网络时代 |
2.3 孟圩村的媒介使用特点总结 |
2.3.1 高接触率、低关注度 |
2.3.2 娱乐为主、思考为辅 |
第3章 变迁:媒介奇观与远去的村落传统 |
3.1 奇观的生产:孟圩村的媒介文化图景 |
3.1.1 生活奇观:抖音轰炸,无人闲话 |
3.1.2 消费奇观:广告流行,花销不停 |
3.1.3 风俗奇观:节庆不止,娱乐至死 |
3.1.4 婚恋奇观:爱情靠边,房车优先 |
3.2 变迁的动力:奇观文化的“先进性” |
3.2.1 引人耳目:媒介奇观的华丽表征 |
3.2.2 顺应潮流:泛娱乐化的价值观念 |
3.2.3 根深蒂固:奇观的传播带有霸权 |
3.3 奇观的影响:渐行渐远的传统村寨 |
3.3.1 人情重构 |
3.3.2 传统消解 |
3.3.3 乡愁断裂 |
3.3.4 娱乐至死 |
第4章 未来:数字时代的乡土文化传播思考 |
4.1 正确认知媒介奇观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
4.1.1 研究者批判立场的坚守 |
4.1.2 把握新媒介带来的机遇 |
4.2 孟圩村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选择 |
4.2.1 抹平数字鸿沟 |
4.2.2 重构身份认同 |
4.2.3 媒介内容建设 |
4.2.4 提高媒介素养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宿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空间 |
1.2.2 空间再生产及其效应 |
1.2.3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章节安排 |
2 相关研究回顾 |
2.1 国外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研究 |
2.2 国内农村居民点再生产的研究 |
2.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潜力 |
2.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 |
2.2.3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内生动力 |
2.2.4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外部驱动力 |
2.2.5 小结 |
2.3 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在城乡空间演化中应用研究 |
2.3.1 理论研究进展 |
2.3.2 空间生产理论在城乡空间演化中应用研究 |
2.4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生产效应 |
2.4.1 经济空间效应 |
2.4.2 社会空间效应 |
2.4.3 制度空间效应 |
2.5 文献评述 |
3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理论分析 |
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理论推演 |
3.1.1 空间表征 |
3.1.2 表征空间 |
3.1.3 空间实践 |
3.2 不同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机理 |
3.2.1 政府 |
3.2.2 企业 |
3.2.3 农民 |
3.2.4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
4 政府主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模式 |
4.1 案例区概况 |
4.1.1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4.1.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
4.1.3 泗洪县城乡用地政策 |
4.1.4 泗洪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情况 |
4.2 瓦房社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过程 |
4.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过程 |
4.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补偿方式 |
4.3 政府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效应分析 |
4.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积极效应 |
4.3.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消极效应 |
5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模式 |
5.1 案例区概况 |
5.1.1 区位概况 |
5.1.2 江苏省扶贫政策 |
5.1.3 泗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 |
5.2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过程 |
5.2.1 了解农民意愿并设置具体实施措施 |
5.2.2 利用各项政策实施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 |
5.2.3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补偿标准 |
5.3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效应分析 |
5.3.1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积极效应 |
5.3.2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消极效应 |
6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比较及其优化对策 |
6.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比较 |
6.1.1 空间表征比较 |
6.1.2 表征空间比较 |
6.1.3 空间实践比较 |
6.1.4 小结 |
6.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优化与管控对策建议 |
6.2.1 尊重地区实际需要 |
6.2.2 培养农民参与和监督热情 |
6.2.3 建立健全农村建设用地利益共享机制 |
6.2.4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功能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7.2.1 可能存在的创新 |
7.2.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慢城玉壶旅游规划及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一) 国际慢城概念的界定 |
(二) 国内外国际慢城相关研究 |
(三) 慢城旅游发展研究——慢旅游(slow tourism) |
二、研究背景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玉壶国际慢城背景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的内容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玉壶镇现状概况 |
一、玉壶镇自然环境概况 |
(一) 现状风景概况 |
(二) 动植物资源概况 |
(三) 现状农业概况 |
二、玉壶镇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一) 经济环境概况 |
(二) 现状交通概况 |
(三) 现状村落概况 |
三、人文环境概况 |
(一) 侨乡文化概况 |
(二) 现状文化资源概况 |
四、慢城玉壶创建的现状概况 |
(一) 抓要素保障,推进“慢城”进程 |
(二) 抓环境建设,夯实“慢城”基础 |
第三章 玉壶镇创建“国际慢城”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一) 生态资源丰富 |
(二) 历史人文资源丰富 |
(三) 拥有纯正的慢城生活模式 |
二、劣势分析 |
(一) 资金要素的制约 |
(二) 城镇基层设施要素的制约 |
(三) 土地要素的制约 |
(四) 人力要素的制约 |
三、机遇分析 |
(一) 文成县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
(二) 旅游者心态发生转变 |
(三) 文成高速建设动工 |
(五) 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后短线旅游和城郊休闲度假游成为旅游热点 |
四、挑战分析 |
(一) 旅游资源的脆弱性 |
(二) 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激烈 |
(三) 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 |
第四章 玉壶打造“国际慢城”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
一、规划引领,构建慢城旅游新框架 |
(一) 完善规划,加快项目落地 |
(二) 慢城玉壶旅游项目构想和总体思路 |
(三) 加强设计,打造“国际慢城”功能分区 |
二、提高质量,加强慢城宣传营销力度 |
(一) 实施精准重点营销 |
(二) 加强“互联网+”媒体营销 |
(三) 突出节庆文化品牌营销 |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慢城品牌形象 |
(一) 加强慢体系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
(二)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及配套服务 |
(三) 加强土地供应保障和政策倾力力度 |
四、加强资源融合,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
(一) 形成联动机制,塑造文成旅游形象 |
(二) 打破景区“低、小、散”壁垒,打造全域景区化 |
五、强化慢城组织管理,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
(一) 健全慢城玉壶旅游管理机构 |
(二) 构建全方位招商融资平台 |
(三) 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
(四)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认识 |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
一、城市化及其模式 |
二、国外城市化历程与典型发展模式 |
三、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的基础理论 |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
二、区域经济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节 小城镇内涵、功能及发展的动力机制 |
一、小城镇的概念 |
二、小城镇的功能 |
三、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 |
第四节 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发展小城镇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
二、发展小城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
三、发展小城镇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
第二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历史 |
一、上海小城镇发展历程 |
二、江苏小城镇发展轨迹 |
三、浙江小城镇发展脉络 |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
一、小城镇数量多,空间密度大 |
二、区域内小城镇发展趋向平衡 |
三、以中心镇培育为重点,区域小城镇增长极基本形成 |
第三章 我国长三角及东部其它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 |
二、京津冀地区小城镇概况 |
三、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分析 |
第二节 珠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分析 |
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
二、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
三、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点 |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 |
二、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特点 |
第四节 三大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
一、三大地区小城镇发展特点的比较 |
二、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未来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启示 |
第一节 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及经验借鉴 |
一、欧美三国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
二、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 |
三、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二节 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经验及教训 |
一、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历程 |
二、亚洲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经验及教训 |
三、对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拉美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教训 |
一、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情况 |
二、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教训 |
三、拉美小城镇发展教训引发的思考 |
第五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规律探索 |
第一节 小城镇不均衡—相对均衡发展规律 |
第二节 小城镇工业化与城镇化伴生发展规律 |
第三节 小城镇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
第四节 小城镇空间形态高层次演进规律 |
第六章 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 |
第三节 持续推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扎实小城镇产业根基 |
二、继续坚持技术创新理念,推动小城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三、探索城乡统筹的现实路径,构建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 |
四、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城镇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盐城市亭湖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创新之处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内涵 |
2.1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1.3 治理理论 |
2.1.4 “为人民服务”理论 |
2.2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2.2.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
2.2.2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
3 盐城市亭湖区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尝试 |
3.1 盐城市亭湖区政府基本情况概述 |
3.2 盐城市亭湖区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做法 |
3.2.1 围绕“以民为本”政府建设,开展人民满意基层服务单位创建活动 |
3.2.2 围绕“服务政府”建设,以发展民生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3.2.3 围绕“有限政府”建设,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区创建战略 |
3.2.4 围绕“法治政府”、“公开透明”政府建设,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 |
3.2.5 围绕“绩效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工作的落实力和执行力 |
3.2.6 围绕“问责政府”建设,加大对政府工作人员的问责力度 |
4 盐城市亭湖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亭湖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服务型政府建设缺乏系统性 |
4.1.2 民众参与明显不够 |
4.1.3 公务员素质还不适应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
4.1.4 缺乏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
4.1.5 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的保障 |
4.2 亭湖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方析 |
4.2.1 传统“官本位”等行政文化的影响 |
4.2.2 政府自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
4.2.3 公民社会发展缓慢 |
5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对策与建议 |
5.1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
5.1.1 云南打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组合拳” |
5.1.2 南京市走“亲民”路线,打造“公众参与”型政府 |
5.1.3 成都市打造“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
5.1.4 广州的“依法行政服务型政府” |
5.2 亭湖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 |
5.2.1 树立“公民本位”为基础的服务意识 |
5.2.2 完善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
5.2.3 建立有利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制度保障与约束机制 |
5.2.4 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空港城发展战略研究 ——以重庆空港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宏观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
2.1 区域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
2.2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
2.3 区域发展战略的规范化生成过程 |
2.4 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
2.4.1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
2.4.2 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
2.4.3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 |
2.4.4 区域发展战略空间 |
3 空港城发展战略研究 |
3.1 空港城基本概述 |
3.1.1 空港城的内涵和演变过程 |
3.1.2 空港经济的特征 |
3.1.3 建设空港城的关键要素 |
3.1.4 空港城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
3.2 空港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
3.3 空港城的发展战略 |
3.3.1 空港城的发展战略规划 |
3.3.2 空港城的发展战略模式 |
3.3.3 空港城的发展战略产业 |
3.3.4 空港城的发展战略空间 |
3.4 国内外空港城的建设经验 |
3.4.1 国外建设空港城的经验 |
3.4.2 国内建设空港城的经验 |
4 重庆空港城区的发展条件分析 |
4.1 重庆空港城区概述 |
4.2 重庆空港城区发展面临的机遇 |
4.2.1 区位条件 |
4.2.2 经济基础 |
4.2.3 政策优势 |
4.3 重庆空港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
5 重庆空港城区的发展战略分析 |
5.1 战略规划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战略定位 |
5.1.3 发展目标 |
5.2 战略模式 |
5.2.1 点域发展战略模式 |
5.2.2 区位导向战略模式 |
5.3 战略产业 |
5.3.1 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
5.3.2 战略产业的优选发展 |
5.4 战略空间 |
5.5 战略措施 |
5.5.1 统一思想,抓住发展契机 |
5.5.2 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 |
5.5.3 加强机场建设,加大对机场的服务与合作力度 |
5.5.4 加快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 |
5.5.5 利用空港品牌大力招商引资 |
5.5.6 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构筑空港人才高地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发展小城镇(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小城镇是全面奔小康的“大战略” |
2 目前我国小城镇现状 |
2.1 规划方面: |
2.2 建设方面: |
2.3 管理方面: |
3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效方法探讨 |
3.1 树立意识,指导小城镇发展。 |
3.2 政策调整,适应小城镇的发展 |
3.3 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发展 |
(8)“镇当城建”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口号”提出的背景分析 |
二、“口号”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
三、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1、要有自知之明。 |
2、切忌照搬照抄,贪大求全。 |
3、防止农民负担加重和产生抵触情绪。 |
4、要坚持正确的引导方向。 |
四、“镇当城建”的理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奇观与乡土社会的文化变迁 ——基于江苏省孟圩村的田野调查[D]. 纪跃.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2]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宿迁市为例[D]. 黄小倩.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3]慢城玉壶旅游规划及可行性研究[D]. 黄瑶环.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4]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赵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5]盐城市亭湖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与思考[D]. 张靓. 苏州大学, 2011(06)
- [6]空港城发展战略研究 ——以重庆空港城区为例[D]. 张怿蓝. 重庆大学, 2009(S1)
-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发展小城镇[J]. 汤新辉. 中外建筑, 2003(03)
- [8]“镇当城建”的理性思考[J]. 张常新,罗雅丽. 小城镇建设,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