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图书馆与新时期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许伍霞[1](2021)在《“双一流”新农科大学图书馆校园“双创”服务实践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调研法,分析我国大学图书馆"双创"服务现状,运用网站调查、电话咨询等方法,从服务空间、服务资源和服务内容三方面,广泛调查教育部9所"双一流"新农科大学图书馆服务校园"双创"的现状、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发展中的新农科大学图书馆创新创业服务及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丁晓贞[2](2021)在《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愈加频繁。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虽然相关学者对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之间交叉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并未对这二者之间的知识流动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这两个学科作为知识流动的研究对象。LDA模型在主题发现和主题识别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主题模型,因此,本研究选择LDA模型作为主题发现的主要工具。本研究借助两学科文献间的引证关系,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角度,通过LDA模型对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两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做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分析,深入研究两学科知识流动的现状和演化态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平台获取2005-2019共计15年两学科核心期刊的引文数据,使用SATI 3.2、Rstudio、Notepad++等工具,对数据进行提取摘要、分词、筛选等处理,并通过LDA模型挖掘两学科知识流动的主题。其次,根据LDA模型可视化的主题分布,得到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的9个主题和知识输出的8个主题。通过对比发现,MOOC、知识共享、信息素养与教育、文献计量研究是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和输出的相同主题,此外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输入了有关信息资源建设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知识,教育学通过吸收并结合自身特色,完善了教育信息建设,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同时得到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的9个主题和知识输出的9个主题,通过对比发现,信息素养与教育、教育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的相同主题,此外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输入了有关网络教育、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及改革等方面的知识,图书情报学吸收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学科特征和相关优势,形成了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增强和拓宽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范围。最后,将2005-2019年每五年作为一个时间段,通过LDA模型对各时间段两学科间知识流动的主题进行挖掘。通过对两学科间知识流动的历时性分析,揭示两学科的知识流动主题的演化态势,并总结分析得到两学科知识流动的衰减型主题、热点主题、稳定的热点主题、前沿主题。本研究对图书情报学向教育学及教育学向图书情报学双向的知识流动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有助于促进两学科发展,丰富知识流动研究的理论体系,对于准确把握两学科间知识流动脉络和变化趋势、推动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王爱,李明伟,姚宁[3](2020)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创业与创新的双重要求下,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图书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深入挖掘用户群体的特点,不断加强文献建设,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切实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体现出图书馆在促高校发展、助学生就业、支持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突破与变革的目标,要切实满足双创人员的多元需求,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具体包括形成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挖掘先进技术为根基的服务功能、强化双创战略为目标的文献建设、提升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
苏笑悦[4](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储节旺,孙梅,郭春侠[5](2020)在《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框架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高校图书馆在本科教育改革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进行变革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文章结合一流本科教育要求,构建出包含基础服务、德育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文化服务、实践服务和评价服务7大类、24小类、60项具体内容的高校图书馆支撑本科教育服务框架体系。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孙梅[7](2020)在《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普及进程加快,但同样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培养各行业刚需人才,将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体量的增长,还需要实力的增加。要全面振兴高等教育,首先要振兴本科教育。就高校图书馆如今支撑服务现状而言,本科教育改革需要高校图书馆服务变革支撑。从科研支持到学科馆员,从创客空间到自助服务,高校图书馆在不断改进自身追求更高的服务。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资源中心、学术中心以及教育中心,本科教育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即是确定了本科教育同样在高校图书馆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安徽省3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本科教育支持服务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照,总结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本科教育支持服务的基本情况,为正式调查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服务做好准备。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图书馆发展本科教育支持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且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总结文章的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通过对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与本科教育相关服务的调查,对国内高校图书馆本科教育支持服务现状进行概述,为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调查纲要。第三部分,主要是以安徽省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三国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通过比较整合出目前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本科教育支持服务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本科教育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文化活动较少、课程服务嵌入程度低、科研服务不全面、素质评分种类少、忽视社交媒体价值这五个问题。第五部分,为完善安徽省双一流高校本科教育支持服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要多办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课堂重视程度、引进科研服务人才、增加素质评分种类、重视社交媒体价值这五个解决措施。第六部分,是对本次调查和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对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解释,展望未来该研究方向的发展。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包晶[9](2019)在《图书馆在新时期师范类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创新探究》文中提出图书馆是师范类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发展迅猛的今天,图书馆也必须改革,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新的知识,也为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服务,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成。坚持教学改革是提高师范类院校教学效率和培养优秀师资人才的最好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新时期师范类院校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师范类院校图书馆创新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图书馆的创新是教学改革下的重要机遇,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提升自我,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
王鳐[10](2019)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书馆评估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从20世纪30年代首次开展评估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它对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可估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评估指标、评估主体和评估方式理应进行相应的完善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展,业务工作不断深化,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和服务内容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因此,高校图书馆理应根据新环境下高等教育的需求进行协同创新和转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规划图书馆蓝图,以适应高等教育建设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道。世易时移,现行高校图书馆评估标准和方案却没有与时俱进,无法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不全面、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方式落后。本文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新环境,围绕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中涉及的指标、主体和方式展开叙述。笔者借鉴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评估指标的研究成果,比照国内现行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标准,在2003年6月高校图工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文本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业务建设和服务效能这三个模块逐级递分,加大量化、细化评估指标的力度,在评估人员实施评估时尽可能的减少主观评分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同时,为了突出新环境下高校的建设需求,在一些重点要关注的方面加大了考核;提出了形成包括评估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读者的多元化评估主体;要开发统一的评估软件系统,建立高校图书馆评估的信息化平台,逐渐从手工评估转变为信息化评估。
二、高校图书馆与新时期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与新时期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新农科大学图书馆校园“双创”服务实践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服务校园“双创”现状研究 |
2“双一流”新农科大学图书馆服务校园“双创”现状 |
2.1研究方法及过程 |
2.2调查结果 |
2.2.1总体情况 |
2.2.2“双创”服务空间建设 |
2.2.3“双创”服务资源建设 |
2.2.4“双创”服务内容建设 |
2.2.5“双创”服务校园效果评述 |
3“双一流”新农科大学图书馆校园“双创”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
3.1服务目标及原则 |
3.2存在问题 |
3.3因素分析 |
4“双一流”新农科大学图书馆服务校园“双创”的优化对策 |
4.1转变观念,把握“双创”内涵,积极对接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和创业发展战略 |
4.2实施按需分类,提供“双创”精准服务 |
4.3整合图书馆优势资源,建设“双创”服务体系 |
4.4统筹规划,协调打造共建共享的“双创”服务平台 |
(2)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LDA模型研究现状 |
1.3.2 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知识流动内涵与过程分析 |
2.1.1 知识流动的内涵 |
2.1.2 知识流动的过程分析 |
2.2 学科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 |
2.3 LDA模型简介 |
2.3.1 LDA模型概述 |
2.3.2 LDA参数估计 |
2.3.3 LDA模型主题数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
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处理 |
3.2 主题数目的确定 |
3.2.1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的主题数目确定 |
3.2.2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出的主题数目确定 |
3.3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输入主题分布 |
3.4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输出主题分布 |
3.5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现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
4.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处理 |
4.2 主题数目的确定 |
4.2.1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的主题数目确定 |
4.2.2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出的主题数目确定 |
4.3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入主题分布 |
4.4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出主题分布 |
4.5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现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处理 |
5.2 主题提取 |
5.2.1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流动主题提取 |
5.2.2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流动主题提取 |
5.3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
5.4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
1.1 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
1.2 满足双创用户多元知识需求 |
1.3 符合图书馆创新发展的要求 |
2 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的路径 |
2.1 形成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
2.2 挖掘先进技术为根基的服务功能 |
2.3 强化双创战略为目标的文献建设 |
2.4 提升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服务水平 |
3 结束语 |
(4)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框架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流本科教育的提出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2 一流本科教育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重组 |
2.1 办学定位对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 |
2.2 到馆频次、阅读量和学业具有正相关关系 |
2.3 面向本科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重构日益受到关注 |
3 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服务本科教育的典型实践 |
3.1 哈佛大学图书馆 |
3.2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
3.3 多伦多大学图书馆 |
3.4 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 |
3.5 总结分析 |
4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框架体系重构 |
4.1 框架构建 |
4.2 框架内容 |
4.2.1 德育服务 |
4.2.2 教学服务 |
4.2.3 科研服务 |
5 结语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 |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的调查分析 |
2.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的调查设计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内容 |
2.1.4 调查步骤 |
2.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的调查结果 |
2.2.1 学习支持服务 |
2.2.2 研究支持服务 |
2.2.3 其他服务 |
3 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案例调查 |
3.1 案例选择依据 |
3.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
3.2.1 图书馆网站主页 |
3.2.2 图书馆社交媒体账号 |
3.3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 |
3.3.1 图书馆网站主页 |
3.3.2 图书馆社交媒体账号 |
3.4 安徽大学图书馆 |
3.4.1 图书馆网站主页 |
3.4.2 图书馆社交媒体账号 |
3.5 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的调查结果 |
3.5.1 服务类型 |
3.5.2 读者需求 |
3.5.3 社交媒体 |
4 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问题及原因 |
4.1 文化活动较少,不利于身心全面发展 |
4.2 课堂重视不够,学科嵌入服务程度低 |
4.3 专业人才匮乏,科研生命周期支持短 |
4.4 素质评分单一,评价服务体系不完善 |
4.5 疏忽媒体宣传,社交媒体价值转化低 |
5 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对策 |
5.1 多办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德育文化氛围 |
5.2 提高课堂重视程度,学科服务连接科研 |
5.3 加强科研素养教育,服务遵循生命周期 |
5.4 增加素质评分种类,完善评价服务体系 |
5.5 提高原创文章质量,重视社交媒体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9)图书馆在新时期师范类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师范类院校教学改革的理解 |
二、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重要意义 |
(一)创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基地 |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师范类院校教学改革和图书馆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 |
(一)教学的改革推进图书馆的建设 |
(二)师范类院校图书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
四、图书馆在新时期师范类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创新路径 |
(一)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
(二)主动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改善馆藏结构 |
(三)加强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
五、结语 |
(10)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 |
1.2.2 国外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沿革 |
2.1 高校图书馆评估实践的历程 |
2.2 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标准的演变 |
第3章 高等教育新环境下图书馆评估的现状分析 |
3.1 高等教育新环境的内涵 |
3.2 新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要求 |
3.3 新环境下当前高校图书馆评估存在的问题 |
3.4 新环境下改进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必要性 |
3.4.1 评估指标有待完善 |
3.4.2 评估主体比较单一 |
3.4.3 评估形式需要改进 |
第4章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评估的优化 |
4.1 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 |
4.1.1 理论基础 |
4.1.2 逻辑框架 |
4.2 完善评估指标 |
4.2.1 指标构建原则 |
4.2.2 服务效益方面的指标设置 |
4.2.3 业务建设方面的指标设置 |
4.2.4 资源保障方面的指标设置 |
4.2.5 小结 |
4.3 吸收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
4.3.1 评估主体结构多元化 |
4.3.2 评估主体知识多元化 |
4.4 建立规范化的评估程序 |
4.4.1 评估手段信息化 |
4.4.2 评估方式多样化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高校图书馆与新时期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新农科大学图书馆校园“双创”服务实践及对策[J]. 许伍霞. 图书馆学刊, 2021(06)
- [2]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D]. 丁晓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路径研究[J]. 王爱,李明伟,姚宁.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4)
- [4]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框架重构研究[J]. 储节旺,孙梅,郭春侠.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03)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安徽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支持本科教育服务探究[D]. 孙梅. 安徽大学, 2020(07)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图书馆在新时期师范类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创新探究[J]. 包晶.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5)
- [10]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D]. 王鳐. 湘潭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