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克庄的诗人人品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鲍照诗文在两宋时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于波[2](2021)在《宋代李商隐诗歌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商隐以文与诗见长。赵宋之前,文坛对他的接受与认识以骈文成就与政治经历为主,一方观点以其文采斐然,仕途坎坷波折,发“才命相妨”之论;另一方则集矢于未遵守儒家美学规范,纵使骈文典雅瑰丽,然而缺乏现实意义,联系其在牛李党争中摇摆不定的表现,攻击李商隐人品卑劣,“俱无持操,恃才诡激”。此两种观点构成这一时期对李商隐接受的正方面,是后代李商隐接受的先声。与此同时,李商隐诗歌的传播也在悄悄萌芽中。从晚唐至五代,李诗多以单篇流传,未见刊刻。入宋之后,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诗人借助编纂《文苑英华》的契机,集李诗凡五百八十二首,为宋代李诗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宋代,部分文人尝试对李商隐诗歌进行阐释与接受。其中,咏物诗和咏史诗受到了最多的关注。对于前者咏物诗,诗坛的接受多落脚于技法的提取,对后者咏史诗,诗坛的评论更为多元,既有赞美其艺术成就,又有归纳其独特的用典手法,涵泳蕴含在典故之下的丰富情致。此外,还有人尝试阐释李商隐诗歌中的具体篇目。对《锦瑟》主旨的解读,咏物说在宋代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清二代流行的悼亡说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乐游原》的接受落脚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以为此二句佳。除了对诗歌文本的阐释与接受,宋代还有作者将目光放在李商隐诗歌的技法上,挖掘李诗独特而高超的技法。宋人对李商隐诗歌技法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善于雕琢,习惯用典和长于烘托渲染。李商隐对诗句的雕琢与打磨得到了诗坛的公认,但态度却分成了几派:一派赞赏李商隐诗法上的匠心,如朱弁等;另一派则反对李商隐过于华丽的诗风,如张戒;还有人指出李商隐在诗歌上的雕琢值得推广,然而斧凿痕迹过重,有碍艺术价值。诗坛还注意到了李商隐善于用典,关于典故的使用,诗坛同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在堆砌典故,严重制约了文意的表达;有人认为李商隐不是机械地照搬典故,而是对典故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最后,诗坛还注意到了李商隐对于诗歌氛围的烘托,他们认为李商隐没有直接托出诗歌主题,而是通过反复渲染、烘托,最后给出主题。宋人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与认识并没有停留在理论上,他们也在创作中实践对李商隐诗歌的认识。一些诗人追和李商隐的诗作,另一些诗人借用义山诗题进行创作。另一些词人在创作词时化用李商隐的灵感或是手法,从而使得其诗歌的血脉流淌在了宋词之中。总的来说,李商隐在宋朝诗坛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宋初,诗歌典范的宝座属于白居易,后因李商隐华美、好用典的诗风符合杨亿等人的审美喜好,西昆诗人将其推至诗歌典范的位置。后在天圣年间,欧阳修主导诗文改革,试图复兴儒家传统,尽管其认可李商隐诗歌的艺术价值,但思想主题上的分歧让欧阳修选择了杜甫作为新的诗坛典范,李商隐的地位有所滑落。然后,由于李商隐在创作时有意效法杜甫,其很快便作为自觉学杜的典范被众人接受,诗坛地位趋于稳定。
陈立[3](2020)在《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文中提出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见于谭宗浚诗集《荔村草堂诗钞》中,共48首,是谭宗浚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和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的补充。本文结合谭宗浚诗集《荔村草堂诗钞》和文集《希古堂集》中的内容,细致解读谭宗浚此组论诗绝句,探究谭宗浚的生平后结合其论诗绝句中的内容,发现了其朴学考订下的务实儒学思想,经世致用的刑名法学观念和济世困局中迷惑的西学应对,进而确定其作为清代典型知识分子的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对谭宗浚论诗绝句的深入剖析,发现其论诗绝句的系统性、重视民族性和地域性、选诗查漏补缺、尤重诗人群体的诗歌史观。同时,也指出了谭宗浚作为清晚期并不杰出的学者,他在对一些诗人、诗论的解读上的局限性,并发现这种局限性也可见于当时其他学者身上。继而,本文结合谭宗浚在诗集《荔村草堂诗钞》中的诗歌创作和他担任学官时的举措,总结出谭宗浚对传统诗学观的坚守,对儒家诗教观的新变,对“朴学”影响下清代论诗诗创作方法的接受和历史观与文学观的承接。这些都是谭宗浚在当时学风影响下的产物。本文最后总结出,谭宗浚是晚清时期绝大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其论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的分析与批判可以管窥清代传统文人群体在历史和学术环境中的典型思想和态度。
李佳忆[4](2020)在《南宋的韩愈批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南宋士人对韩愈人与文的批评,笔者先对其批评焦点于宏观处作归类整理;再结合相关作品、史料与近现代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从微观上对各家论说的客观性、合理性与褒贬态度做出判断,由此发现南宋士人对韩愈为人与作文的评价是不平衡的——呈现出单面性地褒奖进而推尊其诗文而双面性褒贬地进而探讨其人格的总体趋势,当然,万事无绝对,南宋尊韩人、贬低或不称赞韩文者,亦不乏人,本文仅从宏观趋势予以考量。继而笔者将对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批评现象的各方面原因,以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出韩愈在南宋士人心中的完整形象,以及南宋韩评对后世韩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我国近古的韩愈研究,于宋、清两个时期形成高峰,尤其是宋代,可以说基本奠定了后世韩评的格局,足见其影响之大。欧、王、苏、黄几位大家在批评与创作上对韩愈经典化的塑造与加强使得其在北宋“名不寂寞”,然南宋较北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南宋的批评者数量与批评字数均为北宋的二倍还多;且由于南宋理学、考据学的兴起,其对韩愈的批评角度与形式也愈加丰富,可补北宋无而发后来有。本文绪论部分包括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三个部分。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南宋士人就韩愈所行诸事能否推演出其人格知行不一、汲汲名利、敖诞狂妄、不善处穷、失贤者态的激烈争论,以持贬抑态度者居多。第二章是南宋士人以学习者的心态对他学力、气力、才力、笔力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均有明显的仰慕、赞许之情。比对前两章可知南宋士人对韩愈人格与文格的评价出现了割裂的现象:推尊其文而质疑其人。故第三章探析其失衡的原因,主要从对其人过分贬损和对其文过分抬高两个维度,思想与学说自身演进之规律、批评方法的选择、个人的与偶然的原因三个层面进行。第四章论南宋韩评的价值与影响:在对欧、王、苏、黄四位大家评韩或承继、或扬弃的基础上,南宋论者走向更为切实、创新的方向:考证本事、评述文章风格并发现了韩诗清新可喜的一面、与同韩愈有相似处的作家作比较研究、进一步阐释其在文学史的意义等。明清、近现代韩学中的论题几乎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广阔视野、丰富文献与方法论,使他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更深入的研究,于自己创作亦有启发。南宋文人盛赞其文而质疑其人与道,从中或可看出南宋在思想与文学两方面之得失:于文,多是一味肯定赞赏,少有批判眼光——南宋的诗、文发展确不及唐;于人于道,多是否定、质疑——南宋理学(新儒学)与韩愈旧儒学比,确是更加缜密、辩证,呈进步、上升趋势。综上,南宋韩评相较于后世固然有其局限,然不可因此而否定它的文献价值及对后世论者的启发处,故对其进行归类、述评、探因等研究具有理论意义。本文笔者运用材料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还原南宋韩愈批评的整体面貌;并运用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理批评的批评方法,对其进行客观之再批评。
米宁[5](2020)在《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宋诗发展的重要环节,代表了宋代诗歌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民国处在中外文化的碰撞期,新旧诗学的交替期,学者们阐发的诗学观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研究视角,详细地论述了民国诗话中四位诗人的接受情况,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宋诗观提供文献资料和观点借鉴,促进民国时期宋诗的接受研究,并对当代的宋诗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自宋代至民国期间“中兴四大诗人”成员的演变历程,同时梳理了自宋代至民国时期诗论家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的比较。民国诗话中对于诗人的诗坛定位、诗歌特点、诗学渊源以及民国诗人对中兴诗人的效仿都有更为细致的论述。其中论述陆游的部分最多,民国学者多肯定他作为南宋第一的地位,陆游诗歌慷慨激昂的特点得到了当时革命团体南社诸人的普遍认可。不同于清代学者的指责过甚,民国学者对杨万里的诗歌成就持肯定态度,赞赏他的诚斋体创作。民国学者对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的诗歌特点有了更为细致的品评,对于三位诗人的诗歌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引发了当时众多诗人的效仿,以同光体闽派诗人对杨万里的推崇为最。民国学者分析四位诗人的诗学渊源时,认为四位诗人对于前贤都能博采众长,尤其看到唐诗对宋诗的深远影响。同时民国学者对宋诗的代表苏轼、黄庭坚两位诗人多有赞誉,显示出民国时期诗人对于唐诗和宋诗的关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民国学者在对四位诗人进行评点时,论述的方式更为系统,诗话中多有提到外国诗人的效仿,同时诗话中出现的戏曲、小说等因素,显示出时代背景对于文学评论的影响,体现了诗话这一评点方式在新时期的新特点。
马金水[6](2020)在《宋代“崇陶抑谢”现象及其诗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陶渊明、谢灵运之诗名,在中国诗歌史中熠熠相照、争辉千年。观其接受历程,颉颃当中还存易位,而宋代正是变之关捩。宋代“崇陶抑谢”现象缘起有二:一为宋前陶、谢接受范型未存轩轾之争,但张力运动中已蓄分庭之势。二为陶诗更宜宋型文化之孳茂,迫使谢灵运降至次要位置。其实,宋代“崇陶抑谢”现象亦可从两个维度进行批评解读:于诗风而言,谢灵运修睦“辞巧”与“才性”,而陶渊明融通“辞达”与“平淡”,互映“自然”而致谢落陶起。就品格来看,谢灵运调和“豪气”与“赏心”,陶渊明则统一“隐德”与“猛志”,各彰“自适”而使谢微陶尊。显然,陶渊明其人其诗更为适应宋代社会文化,体现了“世情变文”的诗学规律。另外,陶谢地位之骈移还昭示着诗学史上文质观念之同幅共振,又与中国文化讲求的两仪相利之哲学内在相通。当然,“张力骈移”是一个持久的争执运动,接受焦点会在并称对象之间来回移动。陶、谢诗歌接受历经宋代之衡短论长,将再度进入了一个赓续、回复、易位的骈移周期。
闫现霞[7](2020)在《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校》文中提出《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提要,其中包括各分纂官撰写的分纂稿、抄录於《四库全书》各书之前的书前提要,以及独立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後文简称《总目》)等。从最初拟写分纂稿到最後审定《总目》,前後长达二十余年。在此期间,《四库全书》历经抽换、增补和复校,四库提要也相应进行地了反复修改。於是,这些形成於不同编纂阶段和不同版本的提要在文字、内容或体例上产生诸多差异,引发学者的大量关注。以往的四库提要比较研究,多侧重於分纂稿与《总目》,或库本提要与《总目》之间的异同分析,偶有兼论三种及多种提要者,也仅以特定书籍爲研究对象,缺乏针对诸种提要进行的全面整体的比较和研究。基於此,本文限定了四库“南宋别集”这一范围,着力於将诸种提要汇1一编,系统性地检视提要的形成过程,挖掘其中的承袭和变动因素,从而更清楚地认识《总目》的编撰实质及清廷文化政策对纂修者的影响。全文分爲上、下两篇展开论述研究。上篇爲南宋别集提要综论,旨在对四库南宋别集诸提要进行通观认识和整体性比较研究,具体分爲以下两个方面:一、现存南宋别集提要概述。在分析四库南宋别集提要从分纂稿到《总目》间的差异之前,对现存诸种提要的状况及特色加以说明,略知其撰写样貌,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提要的改动因素。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显示,除库本提要、《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外,四库着录南宋别集现存分纂稿32篇,《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提要77篇,《武英殿聚珍版书》书前提要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书前提要各13篇。本文按照《四库全书》的编纂流程及提要形成的大致时间,将全部提要文献划爲分纂提要、汇总提要、刊本提要、书前提要、总目提要五种类型,分别进行介绍。二、南宋别集提要差异举隅。各书之提要,由分纂稿到书前提要再定稿爲《总目》,中间经过增补、删改与润饰,其内容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差异。有些是格式上的差异,有些则是针对提要内容作出的更动改易。本文主要检视提要的四个方面并列举差异:首先是书名、卷数及作者着作方式的着录,具稽检、考核图书之功用。其次是作者生平爵里与事蹟的介绍,藉以知人论世。再次,是图书内容、版本流传的描述与考据,呈现图书大要及流传刊刻的背景。最後是对图书优劣得失的品评,参考前人已有的评论,归结出馆臣的编撰态度。此四部分是构成提要主要元素,亦使得提要继承叙录体之义例,发挥功用。下篇爲考订,主要是对南宋别集提要内容进行逐书评析。本文从《总目》着录的南宋别集中,筛选出一书同时具有诸种提要或多种提要者34家、36种,按照《总目》着录的图书顺序组织安排各提要。每一部书下的提要,由“汇校”、“校记”和“考论”三个部分组成。“汇校”部分摘出提要中有差异的字句,以便比较。“校记”主要是出校一般性的文字差异,同时也指出提要自身的文字)误。“考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比较提要文句之间的异同,分析各提要之间的承袭与改动情况;二是比较提要内容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这种排列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将同一部书的所有提要集中在一起,便於分析各提要稿之间的相互承继关系,也容易看出之间的差异。而各篇提要按照形成时间的先後排列,则有利於看出提要之间承继、发展、演化的过程。通过考订可以发现,造成提要之间差异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与缮录底本的改换、四库文本的刊削、四库馆臣的擅改、誊录监生的删节以及馆臣的学术观念等有关。综而观之,提要撰写从分纂稿等到库本提要,再至《总目》而成爲定稿,中间经过增补、删改与润饰,使得提要的体例更爲齐备,内容更爲丰富,从而更好地发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
尹捷[8](2019)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宋诗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库全书总目》(简称《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着作,全书两百卷,着录图书一万多种,每种均写明提要揭示内容大旨,详细地介绍评价其中收录的正目、存目文献,而且系统考察总结中国学术的渊源流变,可谓是古代目录学的里程碑之作,它凝聚了众多乾嘉学者的学识和智慧,反映了乾嘉时期的学术特征和思想观念。《总目》是在传统目录学视角下进行的学术研究,它既是一部目录学着作,又是一部文学评论着作,其以部类小序和书目提要的形式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论和考证,相当于一部简明扼要的宋诗史,是宋代诗歌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清代宋诗学的一部分。目前学界对《总目》的宋诗学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主要以《总目》宋集为考察对象,对《总目》中的宋诗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辨证,以期能对《总目》宋诗批评研究尽微薄之力。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考察《总目》的编纂缘起和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考察乾嘉汉学与清代前期诗歌理论对《总目》宋集诗歌批评的影响。第二章考察《总目》中宋诗批评的历史分期和《总目》宋诗批评的具体内容,考察《总目》宋诗史的分期和《总目》宋批评中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儒家诗学思想,重视爱国忧时的诗学内容以及其宋诗批评的审美特征。第三章考察《总目》宋诗批评的重点特色,秉持客观公平的批评态度,善于比较,重视宋人的师学交游以及注重考辨的特点。
张境悦[9](2018)在《刘克庄赵翼唐宋诗学观异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克庄和赵翼分别是南宋诗坛和乾嘉诗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论家,二人通过评论前朝诗人诗作,尤其是在对唐宋两朝诗人诗作进行评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诗学思想是非常系统、多元的,这在刘克庄的《后村诗话》、《后村先生大全集》和赵翼的《瓯北诗话》、《瓯北集》中都有所体现,二人的诗学观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比较论证和史论结合的方式,根据刘克庄、赵翼二人诗学思想的内在联系,结合二人对唐宋两朝诗人的相关评论,对二人诗学观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详细地比较和论述。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结合刘、赵二人所处的南宋诗坛和乾嘉诗坛的文学风貌,对二人诗学观形成的文化语境和特点进行简要地分析和概括,目的在于阐明刘克庄和赵翼诗学观的形成实则是与二人所处的时代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人某些诗学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是时代“催化”的产物。第二章着重论述刘、赵二人诗学观的相同之处。第一节先从“性情”说的最早提出和发展情况论起,进而详细论证刘、赵二人在继承前人“性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提出诗歌创作应注重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诗学思想;第二节从“蕴藉”的来源论起,继而论述刘、赵二人共同关注诗歌创作的意境应含蓄深远,不可晦涩奇险、流于平弱这一诗歌内在审美属性;第三节详细阐述刘、赵二人力倡诗歌创作应竭力“创新”,并提出诗歌创新并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创新的内容应包括诗歌的体裁、格律、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第四节先从“苦吟”诗风的特点论起进而引出二人诗学观中针对“苦吟”这一作诗方法所共同表现出的反对、抨击的态度,即“苦吟”使诗歌变得格卑气弱、内容狭隘、尽显“小家气”,二人对此还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如以古体诗代替律诗、诗歌内容从风月花鸟转为关注人生百态、社会现实等。第三章主要结合刘、赵二人所处诗坛的文学风貌和各自的幼学、师承经历论述刘、赵二人诗学观的不同点。第一节详细论述了受宋代儒风重振、文人士大夫们好以品行道德节操竞相标榜影响的刘克庄提出的“人品论”与自幼写作为文才气超乎常人的赵翼提出的“天才论”的差异;第二节主要论述二人针对不同作诗方法所产生的分歧。作为“江湖诗派”的刘克庄深受江湖诗风影响,认为诗歌创作应注重“锻炼推敲”,关注诗歌的炼字与炼意;作为“性灵诗派”的赵翼则认为优秀的诗歌必然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作诗应写眼前景、明白通畅,关键是要抒发诗人最直接最真挚的情感。第三节是二人针对“诗穷而后工”这一作诗理念而产生的分歧,即刘克庄肯定赞同之,赵翼反对抨击之。第四章主要结合唐宋两朝诗歌风格不断演变的过程和各个时代诗歌发展所衍生出的不同流派来分析归纳导致刘、赵二人诗学观具有相同点的原因,并结合二人的师承经历、求学经历、诗坛风貌系统分析导致二人诗学观不同的原因。刘、赵二人正是在对唐宋诗人创作经验的不断扬弃中才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诗论体系,这也是二人通过深入实践和认真思考,对中国诗歌发展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值得不断探索。
赖洪兵[10](2013)在《刘克庄《后村诗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村诗话》是南宋刘克庄的一部诗论着作,蕴含着丰富诗学思想,其中一些诗歌见解在宋代诗学思想中,具有代表意义,在宋代诗话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篇论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来《后村诗话》的研究情况,论证了本论题的价值。第一章从刘克庄的家世、仕宦经历和师承三个方面探寻刘克庄的思想、性格和创作心态,揭示这些主观因素对《后村诗话》的影响。第二章总结概括《后村诗话》的主要诗学观点。《后村诗话》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但概言之,主要是对诗歌本质、诗歌创作主体及诗歌本身的批评,本文认为,刘克庄主要诗学观是:诗本情性;诗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诗要重立意、师法和句律。第三章详论《后村诗话》对唐宋几位重要诗人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后村诗话》的批评特色和诗学价值。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后村诗话》的诗学价值和不足。
二、刘克庄的诗人人品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克庄的诗人人品论(论文提纲范文)
(2)宋代李商隐诗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梳理宋代李商隐诗歌接受脉络 |
(二) 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与宋代诗坛审美风格的嬗变 |
三、研究现状 |
(一) 宋代李商隐诗版本考 |
(二) 宋代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认识 |
(三) 宋代诗学中的李商隐诗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晚唐五代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
第二章 宋代对李商隐具体诗歌的阐释与接受 |
第一节 宋代李商隐诗歌的篇目问题 |
第二节 “无题诗” |
第三节 咏物诗 |
第四节 咏史诗 |
第三章 宋代对李商隐诗歌技法的认识与总结 |
第一节 长于雕琢 |
第二节 擅长用典 |
第三节 反复渲染 |
第四章 宋代对李商隐诗歌的创作接受 |
第一节 对李商隐诗的唱和及模拟 |
第二节 两宋婉约词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
(一) 贺铸词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
(二) 吴文英词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
第三节 宋代无题诗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
第五章 两宋李商隐诗坛地位浮沉 |
第一节 两宋对李商隐人品的认识与接受 |
第二节 两宋李商隐诗坛地位的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谭宗浚的生平及其研究现状 |
二、论诗诗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谭宗浚生平及学术思想 |
第一节 谭宗浚生平及主要着述略考 |
第二节 朴学考订下的务实儒学思想 |
第三节 经世致用的刑名法学观念 |
第四节 济世困局中迷惑凌乱的西学应对 |
小结 |
第二章 谭宗浚论诗绝句的诗歌史观 |
第一节 谭宗浚诗歌史观的系统性 |
第二节 谭宗浚重视诗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
第三节 谭宗浚选诗立足于慎重补缺,保存精华 |
第四节 谭宗浚论诗尤重诗论和诗人群体 |
小结 |
第三章 谭宗浚诗学观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节 谭宗浚对传统诗学观的坚守 |
第二节 谭宗浚对儒家诗教观的新变 |
第三节 “朴学”时风下的“诗下做注”法 |
第四节 从历史到诗歌史的学术承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南宋的韩愈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对韩愈为人行事的批评 |
(一)据“退之服硫磺”事探讨其人是否知行不一 |
(二)据“劝学谒官”“谀墓”事探讨其人是否汲汲名利 |
(三)据“不能下气”探讨其人是否敖诞狂妄 |
(四)据“两表不一”事探讨其人是否不善处穷 |
(五)据“华山之哭”事探讨其人有无失贤者态 |
二、对韩愈文学创作的批评 |
(一)杂取博收,能自树立 |
(二)气盛言宜,狂肆甚矣 |
(三)求新求怪,笔补造化 |
(四)清新可喜,冲淡圆融 |
三、南宋对韩愈人、文评价迥异的原因 |
(一)哲学思想不同导致贬抑其道,进而及人 |
(二)学说建构任务不同导致无法客观看待其人 |
(三)自我角色塑造不同导致对其人要求严格 |
(四)不恰当的批评方法导致对其人评价偏颇 |
(五)“唯韩文论”导致抬高其文 |
四、南宋韩愈批评的地位与价值 |
(一)上承北宋余绪 |
(二)奠定韩愈批评的新格局 |
(三)下开明清、近现代研究路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发展历程 |
1.1 中兴四大诗人的演变过程 |
1.2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地位的比较 |
1.2.1 三位诗人在民国前的地位比较 |
1.2.2 民国诗话中三位诗人地位的比较 |
第二章 民国诗话中的陆游接受 |
2.1 民国诗话中对于陆游地位的评价 |
2.2 民国诗话中对于陆游诗歌的品评 |
2.3 民国诗话中论述陆游诗歌渊源 |
2.4 民国时期对陆游的模仿 |
2.5 将陆游作为人文意象入诗 |
第三章 民国诗话中的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的接受 |
3.1 民国诗话中的杨万里接受 |
3.1.1 杨万里在民国的诗坛定位 |
3.1.2 对杨万里诗歌特点的评价 |
3.1.3 民国诗话中论述杨万里的诗学渊源 |
3.1.4 同光体闽派对诚斋的效仿 |
3.2 民国诗话中的范成大和尤袤接受 |
3.2.1 石湖诗作的特点及民国学者对其效仿 |
3.2.2 民国诗话中的尤袤接受 |
第四章 由中兴四大诗人的接受看民国诗话的新特点 |
4.1 民国诗话论述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诗歌的共同点 |
4.2 民国时期四大诗人接受呈现的新特点 |
4.3 民国学者的宋诗观 |
4.3.1 民国学者对于苏轼、黄庭坚的评价 |
4.3.2 民国诗话中的宗唐与宗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宋代“崇陶抑谢”现象及其诗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一)关于陶渊明的接受研究 |
(二)关于谢灵运的接受研究 |
(三)关于陶、谢诗歌的比较研究与接受比较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崇陶抑谢”之发生缘起 |
第一节 陶谢范型的宋前酝酿 |
第二节 陶谢地位的宋代变迁 |
第二章 “崇陶抑谢”之批评解读 |
第一节 陶谢诗歌的“自然”之辩 |
一、谢诗“自然”之落 |
二、陶诗“自然”之起 |
第二节 陶谢人格的“自适”之争 |
一、谢格“自适”之微 |
二、陶格“自适”之尊 |
第三章 “崇陶抑谢”之诗学反思 |
第一节 “世情变文”的外在之缘 |
第二节 “张力骈移”的内生之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问题 |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上篇 四库南宋别集提要综论 |
一、现存四库南宋别集提要概述 |
(一)分纂提要 |
(二)汇总提要 |
(三)刊本提要 |
(四)书前提要 |
(五)总目提要 |
二、四库南宋别集提要差异举隅 |
(一)书名、卷数着录之改易 |
(二)作者生平介绍之详略 |
(三)版本、内容考述之差别 |
(四)图书、诗文品评之分歧 |
下篇 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订 |
凡例 |
宋宗泽撰《宗忠简集》八卷 |
宋许景衡撰《横塘集》二十卷 |
宋洪炎撰《西渡集》二卷《补遗》一卷 |
宋李光撰《庄简集》十八卷 |
宋潘良贵撰《默成文集》 |
宋朱松撰《韦斋集》十二卷附《玉澜集》一卷 |
宋孙觌撰《鸿庆居士集》四十二卷 |
宋孙觌撰《内简尺牍》十卷 |
宋吴可撰《藏海居士集》二卷 |
宋尹焞撰《和靖集》八卷 |
宋王苹撰《王着作集》八卷 |
宋陈东撰《少阳集》五卷《附录一卷》 |
宋仲并撰《浮山集》十卷 |
宋汪应辰撰《文定集》二十四卷 |
宋张孝祥撰《于湖集》四十卷 |
宋许及之撰《涉斋集》十八卷 |
宋周孚撰《蠧斋铅刀编》三十二卷 |
宋王质撰《雪山集》十六卷 |
宋彭龟年撰《止堂集》二十卷 |
宋洪迈撰《野处类藁》二卷 |
宋洪适撰《盘洲文集》八十卷《附录》一卷 |
宋陆游撰《渭南文集》五十卷《逸藳》二卷 |
宋杨冠卿撰《客亭类稿》十四卷 |
宋姜特立撰《梅山续稾》十八卷 |
宋高翥撰《菊礀集》一卷 |
宋刘过撰《龙洲集》十四卷 |
宋魏了翁撰《鹤山全集》一百九卷 |
宋郑清之撰《安晚堂集》七卷 |
宋汪莘撰《方壶存稿》四卷 |
宋方大琮撰《铁庵集》三十七卷 |
不着撰人名氏《壶山四六》一卷 |
宋戴昺撰《东野农歌集》五卷 |
宋詹初撰《寒松阁集》三卷 |
宋刘克庄撰《後村集》五十卷 |
宋刘黻撰《蒙川遗稿》四卷 |
宋林希逸撰《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三十卷 |
余论:《总目》南宋文学之断限与分期 |
附录一:文澜阁四库南宋别集遗存概况表 |
附录二:《荟要总目》《总目》着录南宋别集来源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8)《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宋诗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特色 |
第一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与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一、《总目》的编纂情况 |
二、《总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二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宋诗分期与宋诗批评内容 |
一、宋代诗歌的历史分期 |
二、《总目》宋诗批评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四库全书总目》中宋诗批评的主要特色 |
一、公允客观 |
二、善于比较 |
三、《总目》注重考察作家师学渊源 |
四、《总目》注重考辨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刘克庄赵翼唐宋诗学观异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刘克庄、赵翼诗学观的形成 |
第一节 刘克庄诗学观形成的文化语境 |
第二节 刘克庄诗学观的特点 |
第三节 赵翼诗学观形成的文化语境 |
第四节 赵翼诗学观的特点 |
第二章 刘克庄、赵翼诗学观相同点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同论“性情” |
第二节 同话“蕴藉”审美 |
第三节 同释“创新” |
第四节 同贬“苦吟” |
第三章 刘克庄、赵翼诗学观不同点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刘克庄的后天“人品论”与赵翼的先天“天才论” |
第二节 刘克庄“锻炼推敲”与赵翼“自然成诗” |
第三节 刘、赵二人对“诗穷而后工”的不同态度 |
第四章 刘克庄、赵翼诗学观异同点原因阐析 |
第一节 相同点成因探析 |
第二节 不同点成因探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刘克庄《后村诗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史回顾 |
二、 本选题的意义 |
三、 论文的总体构思、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二章 刘克庄的生平经历与《后村诗话》之关系 |
一、 刘克庄的家世 |
二、 刘克庄的仕宦经历 |
三、 师事大儒真德秀 |
第三章 《后村诗话》的诗学理论 |
一、 “情性”说 |
二、 诗人人品论 |
三、 立意·师法·句律 |
第四章 《后村诗话》对唐宋诗坛代表性诗人的评价 |
一、 对陈子昂的评价 |
二、 对李、杜的评价 |
三、 对梅尧臣的评价 |
四、 对苏、黄的评价 |
五、 对西昆体的评价 |
六、 对四灵、江湖诗人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刘克庄的诗人人品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鲍照诗文在两宋时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王鑫. 西北大学, 2021
- [2]宋代李商隐诗歌接受研究[D]. 于波. 扬州大学, 2021(09)
- [3]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D]. 陈立.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4]南宋的韩愈批评研究[D]. 李佳忆.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D]. 米宁. 山西大学, 2020(01)
- [6]宋代“崇陶抑谢”现象及其诗学分析[D]. 马金水.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四库南宋别集提要考校[D]. 闫现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8]《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宋诗批评研究[D]. 尹捷.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刘克庄赵翼唐宋诗学观异同研究[D]. 张境悦. 温州大学, 2018(02)
- [10]刘克庄《后村诗话》研究[D]. 赖洪兵. 集美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