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治臣[1](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经济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柱与根本动力,城市的产业发展程度与经济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长期以来,城市产业结构、规模、类型等方面均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催生了城市支柱产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聚,形成规模不一的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受限于产业发展空间或资源条件的限制,往往将产业集聚区向城市外围蔓延,由此,紧邻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多承载了大城市转移的部分产业功能,导致过度的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程度严重不匹配,小城镇面临着协调产镇关系的重要挑战。在城乡统筹的总体背景下,将应用于大城市的产城融合理念延伸至小城镇范畴,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本研究立足于产业集聚背景,选取吉林省范家屯镇作为产镇融合规划的实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剖析范家屯镇发展优势与瓶颈,提出各要素融合的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总体思路与规划实施策略。以“基础研究—特征梳理—融合测度—实施路径”为思路展开本文研究。“基础研究”——对产业集聚、产镇融合、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促作用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从理论层面,总结出产镇融合发展涉及产业、空间、人居以及生态四个核心要素,为后文展开研究对象特征梳理、测度体系构建、实施策略提出等提供理论支撑。“特征梳理”——以实地调研、部门资料、年鉴统计等数据为基础掌握现状概况,梳理出范家屯镇产业集聚发展进程。对应产镇融合研究的四个核心要素,分析总结三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保障、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四方面的现状特征,为融合测度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融合测度”——借鉴相关政策、规范标准中与产镇融合发展相关的内容并参考类似指标体系,构建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以及3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最终评价指标体系。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范家屯镇产镇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得出目前范家屯镇处于产镇融合的起步阶段。梳理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面临的实际性问题,为规划策略的提出提供参考。“实施路径”——以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总体思路为导向。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人居保障以及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产镇融合规划策略,包括多产联动的复合化产业提升、多元功能一体的城镇空间优化、城乡协同共进的人居生活改善以及三生空间复合的生态环境管控策略,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师丽娟[2](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章力建,胡定寰,杨伟民[3](2007)在《现代农产品供应链(超市)在农业污染防治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污染日益呈现立体性、多向性和复杂性的趋势,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防治农业污染,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的配套。利用现代化供应链生产、采购、销售、消费农产品,可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导合理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促使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建设现代农业与和谐社会服务。
刘艳梅[4](2004)在《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文中认为农业污染最低化是农业污染治理的终极目标,尽管各项环保投入及各类环保措施在治理农业污染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终因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及外在的利益驱动而失去生命力,农业污染治理举步维艰。农业污染最低化只有与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具有长期、持续、持久的力量源泉。换言之,农业三效的优化离不开农业污染最低化这个大前提,同时也是农业污染最低化所应取得的成果。农业污染最低化可以是一个绝对指标——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把污染降至最低点;也可以是一个相对指标——根据农产品绿色标准或其他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去降低农业污染;还可以是一个软约束指标——在现有条件下把污染降至最低点。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降低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取得农业三效的优化。农业效益提高了,应该反哺农业污染治理,最终形成农业污染最低化和农业三效优化的良性循环。
二、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集聚背景下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产业集聚 |
1.3.2 工业型小城镇 |
1.3.3 产镇融合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础研究 |
2.1 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
2.1.1 产业集聚的成因 |
2.1.2 产业集聚的特征 |
2.1.3 产业集聚的进程划分 |
2.1.4 产业集聚的影响意义 |
2.2 产镇融合的相关研究 |
2.2.1 产镇融合的内涵解读 |
2.2.2 产镇融合发展阶段划分 |
2.2.3 产镇融合的基本内容 |
2.2.4 产镇融合的现实意义 |
2.3 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关系研究 |
2.3.1 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 |
2.3.2 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
2.4 小城镇产镇融合案例借鉴 |
2.4.1 成都市石板滩镇 |
2.4.2 昆山市千灯镇 |
2.4.3 金坛市薛埠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范家屯镇发展现状特征及问题解析 |
3.1 研究对象概况 |
3.2 范家屯镇产业集聚发展历史进程 |
3.3 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现状特征 |
3.3.1 三次产业发展现状特征 |
3.3.2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现状特征 |
3.3.3 公共服务保障现状特征 |
3.3.4 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特征 |
3.4 产镇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构建原则与基本框架 |
3.4.2 指标要素获取与指标甄选 |
3.4.3 指标权重确定 |
3.5 范家屯镇产镇融合评价 |
3.5.1 参考数据列设计 |
3.5.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3.5.3 各层级关联度计算 |
3.5.4 指标体系评判标准 |
3.6 范家屯镇产镇融合评价结果及问题解析 |
3.6.1 产镇融合总体发展状态 |
3.6.2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层次较低 |
3.6.3 交通优势突出,土地与空间利用粗放 |
3.6.4 就业保障稳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3.6.5 环境治理初见成效,生态建设不足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思路及策略 |
4.1 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总体思路 |
4.1.1 范家屯镇发展目标与定位 |
4.1.2 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思路 |
4.2 多产联动的复合化产业提升策略 |
4.2.1 融入区域产业体系与空间网络 |
4.2.2 明确产业定位与引导方向 |
4.3 多元功能一体的城镇空间优化策略 |
4.3.1 空间协同的全域城镇化发展 |
4.3.2 协调城镇空间集约融合发展 |
4.4 城乡协同共进的人居生活改善策略 |
4.4.1 居民点迁并整合与新农村社区建设 |
4.4.2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设施保障 |
4.5 三生空间复合的生态环境管控策略 |
4.5.1 交错互融的圈层式生态网络 |
4.5.2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治理 |
4.6 范家屯镇产镇融合规划保障措施 |
4.6.1 突出政策引导与保障 |
4.6.2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
4.6.3 强化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d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
2.3 科学计量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概念与内涵 |
二 目的的多重性与指标的延伸 |
三 生态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探源 |
(1) 绿色食品基地。 |
(2) 山野菜人工繁育基地。 |
(3) 食用菌生产基地。 |
(4) 中国林蛙半人工生产基地。 |
(5) 中药材归圃生产基地。 |
(6) 畜禽养殖基地。 |
(7) 苗木花卉繁育基地。 |
四、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集聚背景下范家屯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研究[D]. 王治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3]现代农产品供应链(超市)在农业污染防治中的作用[J]. 章力建,胡定寰,杨伟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04)
- [4]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J]. 刘艳梅. 求索,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