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康部长在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张文康部长在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一、张文康部长在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毕九川[1](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罗雄[2](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徐建中,焦佳凌[3](2020)在《新时代民政精神卫生工作职责与定位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政部门就是参与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的职责定位、概念内涵和工作重心,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需要而有所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思想日益成熟,民政精神卫生工作职能内涵日益丰富,工作内容得到全面拓展和加强。第十四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三聚焦、三基本"的指示批示,新时代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应当聚焦六个方面:加强民政精神卫生服务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服务水平;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落实精神障碍家庭监护政策并加强监护制度研究;加强流浪乞讨人员中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强化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等,切实保障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对象的合法权益。

李全彩,卞梅霜,沈学武[4](2018)在《新时代精神残疾人康复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残疾人事业进步,特别是对于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和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党和国家对残疾人康复的重视越来越高,国家在精神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努力程度也在不断加强。然而,由于在残疾人群体中,精神残疾人康复问题更加复杂。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精神残疾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也很凸显,一是需求侧问题,二是供给侧的问题,三是中国式精神病康复模式实行难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出了完善精神残疾人康复公共服务的对策。首先,新时代加强精神残疾人公共服务既能够缓解精神残疾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也是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积极回应。其次,在精神残疾人康复的公共服务完善路径上,我们认为一是要倡导社会正能量,转变基层公共服务责任主体的工作态度;二是要建立专业社工对精神病康复工作的嵌入机制,大力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三是要对精神病残疾人康复的特别处遇措施包括切实实施社区康复纳入规划。本文旨在倡导积极康复的理念,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社区(机构)、政府三方共责制度,给予精神残疾人终身基本保障的基本建议。

张若冰[5](2018)在《康复技能训练对农村地区精神障碍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易县农村精神障碍患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倍慈精神卫生服务与发展模式中“社区康复之家”模块的内容,对生活在河北省易县地区处于稳定期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康复活动干预,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探索在我国农村地区进行精神障碍康复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并推广农村地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模式。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参与倍慈社区康复之家的30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康复组;纳入与康复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倍慈社区康复之家活动干预,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在基线和干预12周后对两组成员分别进行残疾程度、大体功能、健康状况、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以及家庭负担六个评价指标的测定,对干预前后两组成员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经社区康复技能训练后,WHO残疾评定量表评分显示康复组在自我照顾、与人相处、生活活动、社会参与以及总分方面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社区康复技能训练后,康复组的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干预前后显示出明显的改善效果。3.在健康状况方面,康复组经社区康复技能训练后呈现出良好的改善效果,各方面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生存质量方面,康复组经过干预,在健康状况、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干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康复组和对照组在经过倍慈精神卫生服务与发展模式的常规药物干预后服药依从性均取得显着提高(P<0.05)。6.康复组在经过社区康复技能训练后,家属的家庭照料负担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慈精神卫生服务与发展模式中的社区康复之家模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使稳定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出院或门诊后还能得到专业性的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在一个相对宽松、开放、和谐的环境中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有利于其回归社会。

肖翔[6](2017)在《轻度精神病患者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成都市S医院发展性小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在公众眼中大多与许多的负面事件相关联,他们被恶魔化、被自我认同为无用的人。该群体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医院环境,脱离社会,社会功能、自身意志等方面逐渐消磨退化,出院后很难回归社会,给患者本身及家庭,甚至社会安宁带来巨大影响,在院精神病患者的再社会化成为一个急需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招募了成都市S医院的8名轻度精神病患者建立小组,组织策划并开展6次小组活动,将以提升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以发展性小组为介入模式,笔者从患者需求、医院局限性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分析了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轻度精神病患者的必要性,并从介入理念、介入原则和介入方法三个层次阐述了发展性小组介入的思路。经过问卷前后测、跟踪访谈和监测评估三种效果评估方式,均显示发展性小组介入轻度精神病患者的再社会化有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有效提升了小组成员的自信、提高了小组成员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小组成员习得一些社会规范和社交技巧三方面,但提升效果有限。笔者对此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发展性小组介入精神病患者具有介入理念契合、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动力、介入游戏鼓励性强等优势,同时针对发展性小组存在实践操作性不强、小组周期短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胡晓峰,李爱军[7](2015)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9月12日卫生部派鲁之俊、朱琏、何高民负责筹建中医研究院。9月17日刘少奇指示:"卫生部要下决心,拿大力,办好中医研究院";"研究中医要读书,读中医所有的书";"研究中药的人,首先要向中药老师学,你们要在旧的基础上学习才能学成,然后再进一步改良";"中医研究院成立后,应办一个象同仁堂那样的中药厂"。10月7日经卫生部批准,中央卫生研究院中

李衡[8](2013)在《基于社区的精神残疾康复管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阳光心园为例》文中提出一、研究意义及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精神残疾人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精神残疾人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给社会带来长远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精神残疾人群需要得到妥善的康复和管理。作为精神康复体系的关键一环,社区康复是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的纽带,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有效康复形式之一。但在我国,社区精神康复尚处在起步阶段,社区康复机构对于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如何提供服务,仍在不断地探索。在社区精神康复的探索中,上海走在全国的前列。2009年上海市在每个街道/乡镇建立了针对精神残疾人的日间康复照料站,称为“阳光心园”,覆盖全市99%以上的街道/乡镇。然而阳光心园在服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探索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建成并维持覆盖全市的社区康复网络是一项巨大的财政投入,倘若阳光心园的功能不能有效实现,将是对财政资源的浪费。本研究从社会和管理的角度出发,界定阳光心园应承担的基本服务,拟定阳光心园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应有的框架和内容,并测算阳光心园运行成本,旨在为相关部门在下一阶段改进阳光心园服务和管理提供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流程管理基本思路和服务包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规范差距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上海市阳光心园相关问题。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学术文献、二次资料提取、现场调查和定性访谈等。调查收集的资料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录入,用SPSS16.0进行分析。三、主要研究结果(一)精神残疾康复的政策背景及研究现状1、近十年来,我国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社区精神康复服务需要成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的关键一环。2、我国精神病康复相关研究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机构康复,大部分研究的类型均是特定康复方法在医院内的康复效果研究,社区康复的研究相对较少。(二)阳光心园现况调查及问题分析1、阳光心园能令康复对象病情趋向稳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精神残疾人的家庭照顾负担,让其家属有更多时间进行正常工作和社交。2、三个典型样本区的阳光心园平均注册康复对象人数分别仅为8.8、12.6、7.5人;9所典型样本阳光心园的康复对象人数均少于政策建议。3、阳光心园工作人员配置存在人员不足和人员过剩并存的情况。同时,阳光心园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约70%的工作人员学历在高中/中专及以下。(三)阳光心园服务包的研制阳光心园服务包框架包括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及方式、服务分级、服务内涵等四个要素。服务包包含康复评估与计划、日间照料、环境干预、康复服务等四大类服务,下分20个服务项目,服务项目中包含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方法。其中作为基本服务的服务内容及方式共22条。经过专家论证,阳光心园的管理方和服务提供方对此服务包认可程度较高。(四)阳光心园技术规范及管理规范框架的研制阳光心园技术规范框架包括工作内容、人员职责、管理制度、服务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工作质量要求等要素;管理规范框架包括管理机构的组建、管理机构的功能与职责、工作内容、场所要求、设备要求、人员职责、人员要求、管理制度、投入保障、考核指标等要素。基于上述框架分析,现有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未能覆盖阳光心园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需有针对性地研制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五)阳光心园运行成本核算1、阳光心园的成本可分为固定资产、劳务费、康复服务费用、日常运作费用、低值易耗品费用。典型样本阳光心园2012年成本共计174,602元,按13名康复对象计算,年人均费用为13,430.92元。2、以一所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有15名康复对象的阳光心园作为标准阳光心园来测算,其一年总费用为163,046.83元,年人均费用为10,869.79元。增加阳光心园康复对象人数、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能够有效地降低年人均费用。四、研究结论(一)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越来越重视精神社区康复,但相关领域研究热点仍停留在机构康复。以管理和社会的视角去探索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二)上海市阳光心园的模式受到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的普遍认可,但面临人员配置不规范、服务开展难度大、服务提供质量参差、未能有效吸引康复对象等困难。(三)需要通过服务包、技术规范及管理规范等相关研究,理顺阳光心园的功能定位、目标,制定阳光心园合理的激励和监督方式,规范化阳光心园的服务提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有需要并有必要在社区康复的精神残疾人到阳光心园进行康复,提高阳光心园的效率,避免已投入资源的浪费。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9](2011)在《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文中指出2009年1月5日协会和宁夏民政厅联合主办的"爱心2008——走进宁夏"大型公益活动表彰会在银川举行。会议对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贺兰县民政局等9个先进集体和23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爱心2008——走进宁夏"公益活动自2005年9月启动,截至2008年年底,共救助贫困家庭病残儿童956名。1月6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四川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带着保暖内衣、外套、鞋子等物资前往北川任家坪安置点开展慰问活动,将过冬物品送到"灾区爱心助养"的孩子手上。

宫正[10](2011)在《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医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科学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甚至出现了将科学视为评价万物的唯一标准,科学主义抬头。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晚清以来就有了歧视中医的社会思潮,中医在民国时期面临了被官方废止的危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政策也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新世纪以来,对中医的争论并未结束,中医发展现状依然堪忧。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如何制定合理的中医政策来推动中医事业发展就成为中国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变迁进行历史分析,以有助于当今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由序言、正文五章和结束语组成。序言首先概括了中医具有的三个价值,即:中医在历史和现实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和繁衍兴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以其显着的特色为人类生命科学的探索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医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然后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中医政策推动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序言部分还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几个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是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渊源。主要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医事业。第一节重点介绍中医在晚清以来面临的重重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两面,一方面是来自思想界的轻视和歧视,另一方面是来自民国政府当局的限制。本节还对中医近代以来受到歧视和限制,面临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节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医工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医疗工作中广泛使用中医药,重视中医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中医工作中形成了初步的中医政策,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政策的制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章是“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实践。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对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了“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具体展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中医进修和中医科研。然后对“中医科学化”政策从整体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一方面看到制定该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分析了该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医学界,包括卫生部门的个别领导还存在着歧视中医的错误思想。第二是在中医进修过程中只注重让中医学习西医课程,而忽视了对中医学术的学习,这就导致了中医西医化的倾向。第三是在对中医的执业和考试管理制度中采取了一系列脱离实际的规定,加剧了中医事业的危机。第三章是中医政策的大转折。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医政策实现大转折的经过,即中央决策层发现问题,卫生部门初步调整,政治批判根本转折三个步骤。然后论述了在中医政策实现转折后,在实践中予以贯彻落实的具体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西医学习中医”工作的开展。二、中医研究院的成立。三、中医教育工作的加强,其主要表现为中医学院的创办和中医带徒工作的加强。第四章是“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制定和实施。首先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方针提出和形成的过程,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出现的“左”的偏差。还有“中西医结合”中存在的中医西医化的倾向。然后重点介绍了中医工作在“文革”期间的概况,一方面“文革”给中医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医工作特殊性,在“文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再次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五章是“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和发展。本章首先论述了新时期中医政策的发展过程,并认为逐渐注重中医自身特色是新时期中医政策的一个显着标志。接下来又分析了新时期中医工作中体现的三个特点:注重法制建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中医科研工作。再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新时期以来中医事业取得成绩和面临的挑战。在结束语中,论述了对新中国中医政策变迁进行考察后获得的启示和思考。启示主要有四点:一、要正确处理政治和学术的关系;二、全面认识科学,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三、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依据具体国情。四、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最后又根据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关于当前中医政策的两点思考。一是要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加大对中医文化的宣传。

二、张文康部长在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文康部长在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和不足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案例选择说明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二、全球卫生外交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二、国务院层面
        三、外交部层面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等学校
        (二) 时代新人
        (三) 大思政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一、 总体性原则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二、 主体性原则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三、 导向性原则
        (一) 坚持政治导向
        (二) 坚持价值导向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四) 坚持过程导向
    四、 实践性原则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一) 坚定理想信念
        (二) 保持政治定力
        (三) 坚守人民立场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一) 习得学习能力
        (二) 养成创新能力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 保持身体健康
        (二) 增进心理健康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一、 组织保障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 课堂引导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三、 实践养成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四、 精准服务
        (一) 学业辅导
        (二) 心理疏导
        (三) 生活引导
        (四) 就业指导
    五、 队伍支撑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新时代民政精神卫生工作职责与定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政精神卫生工作职责定位与工作重心的历史演变
    (一)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的起步发展期(1950年?1966年)
    (二)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停滞发展期(1967年?1976年)
    (三)民政精神卫生工作恢复发展期(1977年?2000年)
    (四)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平稳发展期(2001年?2012年)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一)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力度,民政精神障碍患者的福利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强
    (二)推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建设,民政对象中精神障碍患者权益保护得到加强
    (三)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民政对象中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民生保障
    (四)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推动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向社区延伸
    (五)落实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民政精神卫生服务对象和职责更加聚焦
    (六)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推动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七)贯彻落实《民法典》,协助推动履行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监护职责并加强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三、新时代民政精神卫生职责定位与工作重点
    (一)加强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
    (二)提高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推动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四)加强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救助
    (五)落实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监护政策并加强监护制度研究
    (六)推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科学化专业化管理

(4)新时代精神残疾人康复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背景下精神残疾人公共服务现状
    (一) 党和国家对残疾人康复的重视
    (二) 国家在精神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努力
二、新时代背景下精神残疾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需求侧:精神病康复的严峻态势
    (二) 供给侧:精神病康复的公共基层服务不足
    (三) 中国式精神病康复模式实行难
三、完善精神残疾人康复公共服务的对策
    (一) 新时代加强精神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意义
    (二) 精神残疾人康复的公共服务完善路径

(5)康复技能训练对农村地区精神障碍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易县农村精神障碍患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研究背景介绍
    1.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1.1.1 国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情况
        1.1.2 国内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情况
    1.2 倍慈精神卫生服务与发展模式
        1.2.1 倍慈模式介绍
        1.2.2 “倍慈”在中国
    1.3 研究目标
    1.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工具
        2.1.3 评价指标
        2.1.4 统计方法
    2.2 研究内容
        2.2.1 干预方法
        2.2.2 康复活动流程
    2.3 质量控制
    2.4 伦理学要求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3.1.2 受教育年限及就业情况构成
        3.1.3 婚姻状况和主要照料人构成
        3.1.4 服药情况
    3.2 研究对象干预效果评价
        3.2.1 WHO残疾评定量表第2版(WHO-DASⅡ)评分情况
        3.2.2 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情况
        3.2.3 健康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分情况
        3.2.4 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情况
        3.2.5 药物依从性量表(MARS)评分情况
        3.2.6 家庭负担访谈问卷(FBS)评分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社区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4.2 社区康复训练的措施评价
    4.3 研究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健全和完善基层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机制
        5.2.2 加强农村社区康复机构以及服务队伍建设
        5.2.3 广泛开展农村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5.2.4 推动法律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患者信息收集表
    附录2 康复活动课程表
    附录3 活动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轻度精神病患者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成都市S医院发展性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的确定
2 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2.1 满足患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
    2.2 弥补在院治疗的客观局限性
    2.3 降低社会偏见的伤害
3 发展性小组的介入思路
    3.1 发展性小组的介入理念
    3.2 发展性小组的介入原则
    3.3 发展性小组的介入方法
4 发展性小组方案的设计
    4.1 发展性小组的建立
    4.2 发展性小组方案设计
5 发展性小组工作方案的实施
    5.1 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前期——成员探索和熟悉阶段
    5.2 发展性小组介入中期——发展和成长阶段
    5.3 小组介入的后期——总结与分离阶段
    5.4 发展性小组的效果评估
6 结论与反思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可以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半结构访谈问卷
    附录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附录3 小组活动计划书
致谢

(8)基于社区的精神残疾康复管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阳光心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三、质量控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精神残疾康复的政策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我国精神康复政策背景
        (一)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相关政策发展
        (二) 上海市近10年社区精神康复政策发展
        二、慢性精神病康复研究现状
        (一) 基本情况
        (二) 精神残疾康复干预方法
        (三) 精神病康复效果的评估
        小结
    第二部分 阳光心园现况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阳光心园运行现状
        (一) 机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情况
        (三) 阳光心园模式小结
        二、阳光心园规范差距分析
        (一) 规范差距分析的基本思路
        (二) 阳光心园的规范差距分析
        小结
    第三部分 精神残疾社区康复照料服务包的研制
        一、精神残疾社区康复照料服务包的界定和框架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精神残疾社区康复照料服务包的框架
        二、服务包项目清单分析
        (一) 基于文献的服务项目总结
        (二) 基于现场调查的服务项目总结
        (三) 服务包项目的遴选
        (四) 服务包形成
        四、服务包项目清单论证
        (一) 专家基本情况
        (二) 论证结果
        小结
    第四部分 阳光心园技术规范及管理规范框架的研制
        一、技术规范与管理规范的构成要素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基于文献的技术规范与管理规范构成要素
        (三) 阳光心园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构成要素界定
        二、技术规范与管理规范框架的论证
        三、现有文件的要素分析
        (一) 技术文件的要素分析
        (二) 管理文件的要素分析
        (三) 技术规范与管理规范研制重点的确定
        小结
    第五部分 阳光心园运行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二、阳光心园的成本现况
        (一) 成本构成及计算方式
        (二) 典型阳光心园样本构成
        三、阳光心园标准成本核算
        (一) 固定资产费用
        (二) 劳务费
        (三) 康复服务费用
        (四) 日常运作费用
        (五) 低值易耗品费用
        (六) 合计
        四、敏感性分析
        (一) 不同场地大小的单位成本
        (二) 不同学员人数的单位成本
        (三) 工作人员不同工资水平的单位成本
        小结
讨论与建议
    一、以管理和社会的角度探讨社区精神康复的模式很有必要
    二、阳光心园模式既有成效亦面临障碍
    三、充分使用阳光心园服务包
    四、阳光心园工作人员资质偏低,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更显其重要性
    五、增加人力成本,提高人员素质
    六、需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
    七、加强阳光心园的影响力,保证阳光心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八、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10)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现状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中医政策的渊源
    一、民国时期中医面临的危机
        (一) 歧视中医的社会思潮
        (二) 民国政府对于中医事业的限制和歧视
        (三) 中医面临危机的根源分析
    二、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医工作概况
        (一) 根据地时期对中医的运用
        (二) 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中医政策的初步探索
        (三) 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中医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实践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过程
        (一) “中医科学化”的历史渊源
        (二) “中医科学化”政策形成的过程
        (三) “中医科学化”政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实施
        (一) 中医进修工作的开展
        (二) 中医科研工作开展
    三、对“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分析
        (一) 建国初期实行中医科学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 中医科学化政策的积极意义
        (三) 中医科学化政策实施中的偏差
第三章 中医政策的大转折
    一、中医政策重大转折的实现
        (一) 中央领导层对中医工作中的错误提出批评
        (二) 卫生部开始纠偏,中医政策的初步调整
        (三) 批判贺诚、王斌与中医政策的根本转折
    二、中医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 “西医学习中医”工作的实施
        (二) 中医研究院的成立
        (三) 中医教育工作的加强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一、“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
    二、“文革”中的中医工作
    三、“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就—以针刺麻醉和青蒿素为例
第五章 “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时期中医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二、新时期中医工作的特点
        (一) 注重法制建设
        (二) 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三) 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
    三、对新时期中医事业的评价
        (一) 中医事业的成绩
        (二) 中医事业面临的挑战
结束语:新中国中医政策变迁的启示和思考
    一、坚持百家争鸣,正确处理政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二、全面认识科学,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三、实事求是,制定政策要依据具体国情
    四、固本培元,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五、关于当前中医政策的两点思考
        (一) 做好中医人才培养工作
        (二) 扩大中医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四、张文康部长在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2]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3]新时代民政精神卫生工作职责与定位探析[J]. 徐建中,焦佳凌.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0(07)
  • [4]新时代精神残疾人康复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J]. 李全彩,卞梅霜,沈学武. 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 2018(01)
  • [5]康复技能训练对农村地区精神障碍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易县农村精神障碍患者为例[D]. 张若冰. 河北大学, 2018(12)
  • [6]轻度精神病患者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成都市S医院发展性小组为例[D]. 肖翔.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7]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事记[J]. 胡晓峰,李爱军. 中华医史杂志, 2015(06)
  • [8]基于社区的精神残疾康复管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阳光心园为例[D]. 李衡. 复旦大学, 2013(03)
  • [9]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A].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2009-2010), 2011
  • [10]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D]. 宫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标签:;  ;  ;  ;  ;  

张文康部长在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