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刘红,陈莹,孙晓梅,卢建建,滕利[1](2021)在《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对上颌骨发育长期随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 HFM)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后头颅正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影像进行测量,探讨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11月,对12例HFM患儿行早期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通过长期随访对患者上颌骨生长发育和骨牵引术后复发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12例HFM患者下颌骨牵张成骨治疗过程顺利,无牵引器脱落,面部对称性均得到较好改善。术后随访3~8年,发现儿童期HMF下颌骨牵张治疗患者上颌骨生长明显,虽有一定程度复发,但面部对称性及咬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采用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治疗对HFM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建议儿童期HFM患者应尽早进行下颌骨牵张成骨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蔡杰钦,魏波[2](20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牵张成骨中迁移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牵张成骨是组织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类型之一。该技术自推广以来,逐渐成为临床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就目前发展形势看,临床工作者尚未明确牵张成骨作用机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牵张成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牵张成骨再生以牵张应力下局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骨截断区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机制在骨牵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牵张成骨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阴哲炜[3](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黄华庆[4](2021)在《骨膜蛋白促进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骨膜蛋白被认为是一种影响骨和牙周组织形态发生和发育的胎儿蛋白,已被报道在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牵引成骨用于治疗肢体长度不一致、骨结构畸形和由于肿瘤、外伤和感染等引起的骨缺失。但目前尚未见骨膜蛋白应用于牵张成骨中的实验报道。本研究拟采用三种不同牵张速率模拟出成骨不良的牵张成骨模型,将不同浓度的骨膜蛋白局部注射于成骨不良牵张成骨模型中,在牵张结束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观察及三点弯曲力学测试以观察骨膜蛋白对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中的促进作用。材料与方法1.兔下颌骨单侧成骨不良牵张模型的建立采用0.5mm/d、1.0mm/d和2.0mm/d三种不同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成骨,在牵张结束后4周进行CT扫描、X线片检查、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2.骨膜蛋白促进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分别将含0μg/kg、5μg/kg、10μg/kg、20μg/kg四种不同浓度的骨膜蛋白的生理盐水0.5mL注射于成骨不良牵张成骨模型的牵张间隙中,在牵张结束后4周进行CT扫描、骨密度检测,牵张结束后8周进行micro-CT检查、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1.兔下颌骨单侧成骨不良牵张模型的建立本研究利用不同的牵张速率进行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成功建立出兔下颌骨成骨不良牵张模型。2.骨膜蛋白促进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中将不同浓度的骨膜蛋白局部注射于成骨不良牵张成骨模型的牵张间隙中,在牵张结束后4周,4组实验动物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明显差别,在牵张结束后8周,C组的骨密度检测及micro-CT检查结果提示成骨效果明显高于其余3组,同时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C组牵张间隙的最大负载最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常规牵张速率条件下的下颌骨牵张间隙相比,快速牵张速率条件下的下颌骨牵张间隙中可见较多纤维结构生成,证实了快速牵张速率会导致牵张间隙的成骨不良。2.相对于空白组,骨膜蛋白组牵张间隙的骨形成明显增加,10μg/kg浓度的骨膜蛋白促进成骨能力最强,提示局部应用骨膜蛋白可促进牵张成骨,但骨膜蛋白浓度越高,成骨效应未必越强。
何锟[5](2020)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牵张成骨手术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牵张成骨手术方式对患有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患儿下颌进行牵张成骨,探索牵张成骨对颌面部结构的改善。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病房自2017年至2019年已完成牵张成骨手术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患儿共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2岁(平均2.85±2.53岁),术后随访时间3-5月不等。利用三维CT重建患儿颌面部骨骼,测量患儿术前(T1),牵张完成后(T2),取牵张器时(T3)的以下测量点:下颌骨:两侧下颌骨下颌角点(Go)到下颌骨髁突(condyle process,CP)的长度,两侧下颌角(Go)到颏点(pogonion,Pog)的长度;两侧下颌角(Go)到矢状面(sagittal plane,SP)的距离,以及两侧下颌角的高度差异(AL-AR);上颌骨:两侧眶下缘最低点(Orbitale,Or)到矢状面的距离,两侧眶下缘最低点的距离OrL-OrR。两侧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IF)到矢状面的距离,两侧眶下孔的距离IFL-IFR。面部软组织:设置面部水平参考线与垂直参考线,过两侧的嘴角(angulus oris),分别与水平参考线做垂线,受累侧长度记为LA,非受累侧长度记为LA’,唇平面(lip plane)与垂直参考线之间的夹角∠α;测量患儿面部外轮廓,受累侧长度记为LB,非受累侧长度记为LB’。在T1、T2、T3时期分别统计家长及手术医师对于患儿整体面部外形的满意程度,比较各个时期的差异。结果:所纳入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面部不对称性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儿因出现引器穿出孔道感染,患儿提前入院取出牵张器。1例患儿取牵张器后出现口角麻木,口角下垂,患儿自行恢复。其余患儿无异常。所有患儿均无牙胚损害及下颌骨骨不连发生。采用SPSS22.0软件,分别对6例患儿在牵张前和完成后的不同时期T1和T3、T1和T2、T2和T3的颌面部骨性组织及面部软组织测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Go-CP在T1与T2、T1与T3时期p<0.05,LB/LB’在T1与T2、T1与T3时期p<0.05,差异有显着意义;Go-SP、IF-SP、IR-SP、∠α在各时期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家属及医师对患儿面部轮廓满意度在T1与T3、T1与T2时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与T3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牵张成骨手术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受累下颌骨的改善在短期内有较好效果,上颌骨结构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并不受影响,同时对于面部软组织不对称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患儿家属及医师对于患儿面部不对称的改善满意。早期手术可能是短期内未见明显回缩的因素,但远期效果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
董冠华[6](2020)在《不同尺寸种植体预后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于缺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理想种植体直径和长度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缺牙区骨量高度及宽度两个不同角度评估种植体长度及直径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三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另外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作为电子文献的补充,文献检索内容包括两部分:(1)短种植体和长种植体联合骨增量技术;(2)窄径种植体和标准直径种植体。两位独立的相关研究人员根据两部分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终得到两部分纳入的文献,所纳入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两位独立的相关研究人员根据事先制定的数据提取表进行数据提取、评价偏倚风险。采用Inverse Variance统计学方法对连续型变量(种植体边缘骨丢失量)进行Meta分析;对二分类变量(种植体存留率及并发症)采用Mantel-Haenszel统计学方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714篇文献的筛选,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7项研究比较了上颌后牙区短种植体与骨增量后植入长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共计412例患者的712颗种植体(343颗短种植体和369颗长种植体)。其中3项研究同时也比较了下颌后牙区短种植体与骨增量后植入长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总体而言,所有纳入的研究在大多数领域中为低偏倚风险。结果显示,上颌后牙区长种植体组比短种植体组有明显的边缘骨丢失(MD合并值:0.12,95%CI:0.04-0.20,P=0.004)。下颌后牙区长种植体组比短种植体组有明显的边缘骨丢失(MD合并值:0.28,95%CI:0.19-0.37,P<0.00001)。上颌后牙区两组种植体存留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值:1.01,95%CI:0.99-1.04,P=0.32)。下颌后牙区两组种植体存留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值:0.97,95%CI:0.91-1.03,P=0.31)。上颌后牙区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值:1.50,95%CI:0.47-4.77,P=0.9922)。下颌后牙区长种植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短种植体组(RR合并值:2.97,95%CI:1.26-7.00,P=0.01)。上颌后牙区两组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值:0.69,95%CI:0.40-1.18,P=0.8427)。下颌后牙区两组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值:0.40,95%CI:0.06-2.72,P=0.35)。通过861篇文献的筛选,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3项研究比较了缺牙区植入标准直径种植体和当缺牙区牙槽骨宽度或者近远中向间隙不足时植入窄径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共计134例患者134颗种植体(66颗标准直径种植体和68颗窄径种植体)。总体而言,所有纳入的研究在大多数领域中为低偏倚风险。结果显示,标准直径种植体组与窄径种植体组的边缘骨丢失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合并值:0.00,95%CI:-0.16-0.17,P=0.95)。两组种植体存留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值:1.00,95%CI:0.95-1.05,P=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值:1.52,95%CI:0.76-3.06,P=0.24)。结论1.后牙区短种植体具有与长种植体相似的种植体存留率及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种植体周围骨水平维护方面短种植体更优于骨增量后植入长种植体。2.在上颌后牙区,短种植体具有与长种植体相似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3.在下颌后牙区,短种植体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骨增量后植入长种植体。4.窄径种植体(φ3.3mm)具有与标准直径种植体相似的种植体边缘骨丢失量、种植体存留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林燕娴,马晓阳,滕利[7](2019)在《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伴发上呼吸道梗阻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TCS)伴发上呼吸道梗阻诊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TCS伴发上呼吸道梗阻诊治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TCS是一种先天性颅面发育异常,常伴有上下颌骨发育不全、舌后坠等呼吸道组织发育异常,导致不同程度上呼吸道梗阻症状。对于TCS伴发上呼吸道梗阻应早期明确梗阻原因,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以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由于TCS发病率低,目前仍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指导临床治疗,需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为TCS伴发上呼吸道梗阻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
皮纳[8](2019)在《下颌前份牵张成骨术治疗特发性髁突吸收继发下颌后缩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评估下颌前份牵张成骨术治疗特发性髁突吸收继发下颌后缩的疗效。方法:纳入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继发下颌后缩的病例,进行双侧下颌前份牵张成骨术。术前计算机软件(Synthes Proplan-CMF,Materialise,Belgium)模拟双侧下颌前份牵张成骨,设计并计算下颌牵张的方向以及距离。稳定期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二期正颌手术治疗。分别从T0(术前)、T1(二期术前)、T2(术后一年)、T3(分别为术后6年、术后5年,术后3年)四期来观察患者的面型、咬合以及颞下颌关节改变,并从这3个方面来评价该手术对特发性髁突吸收继发下颌后缩的治疗效果。结果:纳入病例中,2例已经完成了全部治疗。下颌前份牵张成骨术后,3例患者的下颌分别被延长了10mm、10mm和9.3mm;二期颏成形分别前移8mm、5mm和4mm。最终患者的面型以及咬合改善明显。分别通过6、5、3年的随访,3位患者面型及咬合稳定无复发,没有患者出现TMJ症状的恶化,甚至2例患者出现TMJ症状的改善。病例1曲面断层显示髁突无明显改变,病例2术后出现双侧髁突体积减小,右侧髁突高度减小,左侧髁突高度无明显改变。病例3右侧髁突T3期大小无明显改变,但T3期髁突形状优于T1期,逐渐向卵圆形结构改建;左侧髁突体积增大,高度增加,术后髁突出现适应性改建。结论:下颌前份牵张成骨可作为ICR继发下颌后缩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其对髁突的影响还应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技术与3D打印技术辅助DO,能提高治疗效果的准确性。
喻幸娜,侯世达,黄弋欢,曾融生[9](2019)在《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1~3年稳定性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头影测量牵张成骨术后下颌骨的变化,评估手术的长期稳定性并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筛选2009—2018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患有下颌骨畸形而接受下颌牵张成骨治疗的5例患者,对比不同治疗阶段[T0(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前)、T1(牵张成骨治疗完成时/取出牵张器时)、T2(术后最长随访时间)]的头影测量数据,检测记录牵张成骨治疗过程中下颌骨长度(Go-Gn、Ar-Gn)及升支高度(Cr-Go)、下颌后缩程度(SNB角)的数值变化,评估牵张成骨治疗的长期稳定性。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6.09 mm(t=2.97,P=0.025),下颌升支平均增长5.72 mm(t=3.21,P=0.018)。侧位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8.17 mm(t=5.21,P=0.006),下颌总长度平均增长12.58 mm(t=4.34,P=0.01),下颌升支平均增长6.36 mm(t=4.26,P=0.01),SNB角平均增大6.28°(t=5.28,P=0.006)。但是测量结果示:升支高度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刚完成时平均降低2.25 mm(t=-3.42,P=0.014)。结论牵张成骨手术对下颌骨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体部长度和升支高度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但术后1~3年全颌曲面断层片可检测到升支高度的轻微复发现象。
田涛,李焰,郑维银,李晨军[10](2017)在《曲线牵张成骨术在矫治下颌骨发育不良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下颌发育不良(mandibular dysplasia)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颌或小颌畸形[1]。大多数颅颌面畸形的矫治需要三维向量控制以获得理想的咬合[2]。Schendel等[3]于2001年首次报道了使用内置螺旋下颌骨牵张器,此装置设计的理念是将曲线向量分散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使下颌骨生长更符合生理需要。如今曲线牵张成骨术(curviline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在矫治下颌骨发育不良中的应用
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对上颌骨发育长期随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获取资料 |
1.2.2 手术过程 |
1.2.3 术后治疗及牵引 |
1.2.4 拍摄时间点选取 |
1.2.5 测量方法 |
1.3 随访与数据收集 |
2 结果 |
2.1 临床治疗结果 |
2.2 测量数据 |
3 讨论 |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牵张成骨中迁移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牵张成骨临床应用 |
2 动物模型建立和临床效能应用 |
3 牵张成骨机理研究进展 |
4 牵张成骨中骨髓充质间干细胞迁移研究 |
5 小结 |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骨膜蛋白促进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骨膜蛋白的特性 |
二、牵张成骨 |
第一章 兔下颌骨单侧牵张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骨膜蛋白促进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临床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5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牵张成骨手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测量方法 |
1.3 牵张成骨手术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下颌骨测量结果 |
2.3 上颌骨测量结果 |
2.4 面部软组织测量结果 |
2.5 患儿家属及医师满意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单侧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牵张成骨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6)不同尺寸种植体预后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2 短种植体和长种植体联合骨增量技术的Meta分析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 |
2.1.4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3 文献的质量评价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2.5 次要结局指标结果 |
2.3 讨论 |
2.3.1 种植体MBL的分析 |
2.3.2 种植体SR的分析 |
2.3.3 种植体并发症的分析 |
2.3.4 种植体稳定性的分析 |
2.3.5 临床指标的分析 |
2.3.6 C/I的分析 |
2.3.7 PROMs的分析 |
3 窄径种植体和标准直径种植体的Meta分析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2 检索策略 |
3.1.3 文献筛选 |
3.1.4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检索结果 |
3.2.2 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 |
3.2.4 Meta分析结果 |
3.2.5 次要结局指标结果 |
3.3 讨论 |
3.3.1 种植体MBL的分析 |
3.3.2 种植体SR的分析 |
3.3.3 种植体并发症的分析 |
3.3.4 种植体稳定性的分析 |
3.3.5 临床指标的分析 |
3.3.6 PROMs的分析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种植术区骨量不足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下颌前份牵张成骨术治疗特发性髁突吸收继发下颌后缩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病例和方法 |
1.1 病例 |
1.2 手术设计与流程 |
1.3 疗效评价 |
2.结果 |
2.1 面型改变 |
2.2 咬合改变 |
2.3 TMJ改变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不同部位牵张成骨术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1~3年稳定性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资料 |
二、手术器械 |
三、治疗步骤 |
四、测量指标 |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一、下颌体部长度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 |
二、下颌升支高度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 |
三、下颌骨总长度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 |
四、下颌后缩程度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 |
讨论 |
(10)曲线牵张成骨术在矫治下颌骨发育不良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设计理论———下颌骨生长轨迹的对数螺旋曲线理论 |
2 手术设计手段———运用虚拟手术制定方案 |
3 手术装置和术式———内置式曲线牵张器的应用进展 |
4 组织病理学研究———牵张速率对牵张效果与下颌骨周围软组织影响 |
5 手术效果评价———以影像学资料评价牵张成骨效果 |
6 小结 |
四、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对上颌骨发育长期随访的研究[J]. 马刘红,陈莹,孙晓梅,卢建建,滕利.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1(07)
-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牵张成骨中迁移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蔡杰钦,魏波. 海南医学, 2021(13)
-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骨膜蛋白促进兔下颌骨快速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D]. 黄华庆.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牵张成骨手术治疗研究[D]. 何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不同尺寸种植体预后的Meta分析[D]. 董冠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7]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伴发上呼吸道梗阻诊治的研究进展[J]. 林燕娴,马晓阳,滕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12)
- [8]下颌前份牵张成骨术治疗特发性髁突吸收继发下颌后缩的疗效[D]. 皮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1~3年稳定性的回顾性研究[J]. 喻幸娜,侯世达,黄弋欢,曾融生.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9(02)
- [10]曲线牵张成骨术在矫治下颌骨发育不良中的研究进展[J]. 田涛,李焰,郑维银,李晨军. 西南国防医药,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