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根柱[1](2021)在《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提升,企业不再局限于内部绿色管理,而是逐渐转向了供应链间绿色合作实践。面对着来自社会、政府、消费者、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制造企业也正积极通过各种绿色管理手段来建立绿色供应链,从而增加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可持续性,提高社会效益,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仍面临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且进行供应链实践的多为跨国大企业,而企业单独承担绿色治理活动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因此企业内部绿色治理实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其次,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面对绿色治理成本高的难题时,难以拿出有效的供应链主体企业绿色合作模式来解决问题,供应链上下游和同行业之间缺少有利的合作机制,来实现成本共担和价值共创;最后,供应链核心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以及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难以形成企业绿色自觉行为,供应链的绿色战略难以协调实施。因此,本文构建了由核心制造企业及其同行业者、上游供应商、下游零售商构成的三级供应链,从价值共创角度设计绿色战略下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不同合作模式,激发供应链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为供应链主体企业减轻绿色治理成本,提高实施绿色行为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传统供应链中由核心企业单独承担的绿色治理行为延伸到集成供应链视角下进行研究,结合价值共创理论,从共创动机,共创模式以及共创结果三个维度,提出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2)基于原理所论证的价值共创的可行性和内在逻辑,“以成本分担,收益共享”思路,构建了“核心制造商与供应商”、“核心制造商与零售商”、“核心制造商与同行业者”三种不同模式下的双角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以及供应链多方参与即“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零售商”、“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同行业者”、“核心制造企业、同行业者、零售商”多角色的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价值共创模型,最终得到每种共创模式下绿色治理成本分配系数,从而确定不同共创模式下绿色治理成本分配方式,实现共创双赢和多赢。(3)通过某制造行业真实数据对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制效果以及影响效果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价值共创模式的效果及其与供应链的特性或制度环境因素对价值创造的交互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价值共创对企业不同绩效都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验证了绿色战略下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主体之间实施价值共创、形成企业绿色联盟的有效性。此研究结合共创理论以及供应链相关理论,从共创动机,共创模式以及共创结果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此原理表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供应链合作共创的可行性以及共创内在逻辑;同时,基于原理构建相应的定量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绿色供应链下实现价值共创的可行性,并通过求解得出最优绿色成本分摊系数来构建绿色供应链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机制;最后通过某行业真实数据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对主体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核心企业的特征和外部制度因素对其绿色战略下的共创机制有一定的交互作用;揭示了绿色供应链战略下价值共创机制的实施效果和影响效果的内外部因素。此研究结论扩展了价值共创理论从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创延伸到供应链间共创的应用,以及丰富了绿色管理相关研究。同时,其结论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在环保问题上进行价值共创的具体机制以及指导企业对不同机制的进行选择,同时鼓励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绿色战略下的共创机制的实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超[2](2020)在《YP公司供应链联盟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小微科技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将制造环节外包或者采取供应链战略联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弹性的发展空间。但以何种方式进行运作,在不同的行业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别是很大的。小微企业在技术更新和生产工艺上,整体运营上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作出相应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期在以大公司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情况下,与其分享市场份额的小微企业能够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本文以手机热弯3D玻璃从2015年进入中国以来,在这个新兴行业背景下成立的YP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P公司),在最初创立的这几年,成长轨迹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结合供应链环境下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供应链风险机制等管理理论,对联盟策略进行探索,并提出对YP公司的联盟方式优化和改善结果验证。论文首先对供应链进行概述,整理供应链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理论,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为后续问题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3D玻璃行业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其次,介绍YP公司和行业内标杆企业的情况,分析供应链联盟的现状。然后,提出供应链联盟问题点,对YP公司供应链联盟问题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再次,基于以上分析,提出YP公司供应链联盟策略,通过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用契约约束,缩短空间距离、建立信任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等方式进行优化,以保证成员企业的共赢。最后,从YP公司的角度对联盟改善后的结果实施评价验证,并找出遗留的问题和改善措施。本文通过研究YP公司供应链联盟的改善策略,旨在探索小微企业如何通过联盟方式战略合作,让每个联盟成员企业都能提高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联盟成员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为我国创业者在创业阶段如何整合供应链提供借鉴。
毋江波[3](2019)在《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和信息作为重要的价值来源受到广泛关注,“数据+算法”被认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代表了一种新的决策机制。但数据或信息的意义广泛而多元,在特定的视角之下,一个理解和认识信息或数据的基础性框架体系变得至关重要,框架体系提供了认知前提和系统参照。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从海量知识或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因此,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所特有的框架体系和运作流程,代表了企业认识、理解和挖掘信息价值的能力。随着供应链由链式结构向网状结构的发展,以及竞合(Co-opetition)理论的提出,企业开始从“企业供应链”视角出发,向供应链上下游寻求价值增值空间,合作竞争成为当代企业运营和发展的主流模式,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视域也由以往主要关注产业层面的竞争转向了关注供应链环境下的竞合。同时,“集成情报”(Integrated Intelligence:Buldger N,2015)时代的到来,使得情报要素变得更为多元、复杂和多样,情报研究必须同时关注和处理传统情报要素与新的情报要素,并使二者有机融合为一体。竞争情报活动以竞争情报循环为基础,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涵盖了信息需求者、信息收集者、信息分析者等各类企业内部关系主体,同时外部集成要素也将竞合环境下的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三类重要的关系主体纳入研究体系,与企业内部关系主体一起构成了情报价值发现和利用的主导力量。竞争情报的价值取决于情报人员的感知能力、洞察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也依赖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交互活动。当前,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在信息和关系的不同分支领域已有大量成果,但在构建同时包含信息和关系的更为全面系统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的研究正基于此。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企业都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和决策,来确定企业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方向,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无论怎样的企业,都以提供产品/服务获取价值,都有特定的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基于这些企业共性,借用经典的Miles-Snow战略模型,本文将企业从战略角度分为防御型企业、开创型企业和分析型企业三种类型加以研究。不同的主导战略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的差异,进而决定了企业制度和文化。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战略定位已经演变为其所在的供应链在相应产业市场中的定位,企业的战略决策也必须置于更为完整的战略体系之中进行全面规划。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从企业战略到供应链战略以及竞争战略,不同战略之间的匹配成为企业选择核心业务领域,确定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活动对企业战略的支持,也开始强调由主要支持企业的竞争战略转向了支持企业的整个战略体系。因此,本文从供应链管理(合作)和企业集成情报的跨学科领域切入,遵循“宏观体系构建——中观企业运作——微观要素关系”的研究思路,层层递进,从理论到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宏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供应链”视角,兼顾竞争与合作,将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融入,基于博伊索特(Boisot)的信息空间理论和申农(Shannon)与韦弗(Weaver)的信息传播理论,从信息特征和关系主体两个方面对竞合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循环(CIC)进行了拓展,并基于信息的扩散特征,建立了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的动态运作框架,进一步地,本文引入经典的迪尔-肯尼迪(Deal-Kennedy)企业文化理论,对企业内部的显性和隐性关系主体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企业内部竞争情报活动与企业不同层面的生产运营活动统合起来,形成了企业内部竞争情报运作体系(图3.6);在企业外部,本文以产品/服务为中心,搭建了竞争情报活动内外部交互运作分析框架(图3.7),并分别构建了企业需求端(图3.8)、供应端(图3.10)和战略层(图3.11)的企业竞争情报运作体系,由此,将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进行了有机融合,构建了竞合环境下信息和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覆盖企业内外部的完整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分析框架。2.中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情报价值以及企业竞争情报在供应链层面的价值研究,对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主体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究,构建了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的运作分析框架(图4.2),并结合Brititci et al.(2004)的企业合作理论与Wolter(2011)的竞争理论,构建了企业外部合作和竞争关系运作分析框架(图4.5-4.6)。然后借用Miles-Snow战略模型的企业分类和Fisher的供应链特性分析,以供应链合作战略和竞争战略的匹配作为企业的增值目标,将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过程与企业内外部运作流程统一起来,分别构建了防御型企业和开创型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并运用扩展/虚拟企业模式对合作层面的竞争情报运作流程进行了拓展,为不同企业通过内外部竞争情报运作活动有效制定和实施其竞合战略,不断提升企业运营能力以实现企业增值提供了新的、具有广泛参照性的运作框架。3.微观层面,本文基于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特性,结合战略匹配相关研究,将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实现与企业战略匹配统一起来,首先研究并展示了企业信息和关系要素与企业战略体系的复杂运作系统(图5.1)。然后,为了梳理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系统观,本文进一步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方法),结合MICMAC方法,构建了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解释结构模型(图6.3)。该模型表明:在企业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各类关系要素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是内外部战略匹配的驱动力,同时内部协同是外部协同的基础,内部管理应先于外部协同;认知类信息在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表明高层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是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协同的重要中介要素,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文件类信息有很强的联动作用,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双重价值;同时,当供应链战略保证了企业的供应链能力,与企业的竞争战略协同运作,并共同支持企业的核心产品战略时,系统就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匹配状态;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关系对企业的内外部战略匹配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协同作用,与外部竞合维度的信息和关系要素联动,通过共同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流程运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在理论层面,本研究整合了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和关系维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弥补了当前在理论研究中缺少兼顾信息和关系的系统性框架的不足,丰富了现有的情报理论;其次,研究中对供应链基本结构单元“供应商-企业-客户”和“企业供应链”视角的提炼和引入,使合作层面的研究具备了“企业”中心性,有助于企业竞争情报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视域的拓展和新问题的提出;再次,本研究将情报价值实现与企业的战略匹配统一起来,提出了从战略层面衡量企业竞争情报价值的一般标准,从系统运作层面解决了当前情报价值动态衡量的难题,为竞争情报活动的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从战略视角提出的防御型企业和开创型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可以演化发展为特定的企业运作模式,体现了理论模式的一般性和广泛参照性;同时,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的提出,直观清晰地揭示了信息和关系要素在战略匹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直接用于审视企业的内外部运作流程和个体、部门/群体以及组织间的协同,有助于企业从整体上把控自身的发展,有针对性的、高效地进行管理协调,以改善企业的运行效率,并使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规划更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另外,本文对ISM方法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竞争情报领域还是供应链管理领域,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已通过本研究得到印证。ISM方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特性,在整体关系呈现和过程展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弥补定量研究方法无法展示过程和缺乏整体视域的不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为相关研究者从系统的整体视域出发开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资借鉴的方法路径。
梁瑞华[4](2020)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已有研究显示战略联盟信任度是影响联盟关系重要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信任度其对联盟稳定性、联盟绩效等方面的影响,却忽视了联盟信任度会影响经营者在战略联盟中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联盟战略行动是指当联盟成立后,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就联盟的活动程序与联盟的资源配置整体等所采取与执行的战略选择,目前联盟信任度与经营者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关系仍然没有被揭示。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分销、信息等众多活动,这些众多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环环相扣,并且由于其区别于工业产品的独特性(品种繁多、流通量大、流通范围广、流通增值大、易损坏、时间性强等),决定了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物流运输与技术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而,供应链参与者与联盟之间的信任度尤其重要,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与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项流动的松散组织。在战略联盟研究领域,联盟关系是研究的重要焦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主要形态之一。相较于工业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有其自身独特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统称。其中,流通组织是指农产品从生产结束后到消费者享用之前,介乎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类组织;流通渠道是指各个流通组织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之间有着多方关系,对于改善和提升供应链体系,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会根据自身情况产生不同的联盟,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参与者之间大多时候是凭借多年稳固的合作关系以保持产品的供应稳定性与竞争力。国内的参与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与自降成本来追求利润,导致供应链的发展停滞不前。联盟研究表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供应链联盟最大的差异在于农产品保存期较短、产品易腐坏,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的时间性更为重要,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与反应度要求更高。所以在成立供应链联盟时,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被看作为农产品联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高度的联盟信任度下,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交易效率会实现倍数提升。另一方面,在与不同的企业保持联盟关系时,需要对联盟之间的战略行动作出选择,而该选择会受到联盟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投入影响。在建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共同体时,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如何帮助联盟战略形成的,同样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目前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作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投入影响战略行动的机制尚不清楚;第三,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行动的具体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联盟理论为基础,在中国具体情境下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是否会影响联盟战略行动;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不同维度的信任度与战略行动的关系如何;第三,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经营者的稳定联盟关系为背景,针对我国1045家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发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检验,回答了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建设中,经营者在联盟关系中投入的信任度,会如何影响经营者在联盟战略中的行动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分成七章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提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研究问题、研究路线与方法及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五个部分:供应链理论文献、联盟组合文献、联盟管理文献、联盟信任度理论、联盟战略行动文献,联盟战略是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各部分文献综述中讨论最新的理论发展;第三章: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对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与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论述;第四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本文中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战略模型和基本概念的定义做准确界定,参考国内外前沿文献对研究变量进行详细论述和理论支撑,为研究模型中变量关系作出定义;第五章: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在进行实证研究前对问卷样本修订、数据的收集方法、小样测试和相关参数界定评价;第六章:实证分析。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修正,验证各项研究假设和所有中介变量;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主要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善意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适应性战略行动;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能力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形成性战略行动。其中,适应性战略是指运用低成本开发,该战略是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尝试扩大和利用资源基础的一种战略。形成性战略是指运用新资源开发新的机会,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业务机会;第二,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即联盟组织制度设计在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选择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研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战略联盟理论视角,构建并验证了联盟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理论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战略联盟的现有理论。在已有研究中,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关系还未得到深度研究,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指出当联盟信任度投入后与联盟战略行动产生二元关系效果,本文认为联盟善意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适应性联盟战略;当联盟能力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形成性联盟战略;第二,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联盟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与途径: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第三,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特殊性,为了增加联盟的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应更多采用适应性战略或形成性战略;第四,本文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农产品供应链作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民生工程与菜篮子工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才正[5](2019)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食物供应资源需求更加多样化,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消费升级趋势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使得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的动荡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静态竞争演变成为动态竞争,态势逐渐由企业之间转向供应链之间,供应链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动态地感知机会、把握机会、重构资源,形成一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将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供应链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农业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农业企业在消费升级环境下,因供应链能力丧失而竞争乏力的问题。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结合理论得出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模型,再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进行了识别和建构,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提升的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和确立,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提出培育机制和提升路径,具有积极意义在于构建了新的战略分析工具和理论应用的扩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消费升级环境构成的界定,逐层解析并建构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特征模型。(2)以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企业绩效的综合提升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供应链动态能力同质性和异质性,构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3)通过获取多家核心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表现数据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进行识别和建构,并加以验证。(4)选取浙江、山东、辽宁省等(国省市级政府评价模式)样本企业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验证和确立。以证明有效于提升农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得以确立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实际意义。(5)通过对已确立的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路径与实际功效,分析并得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本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消费升级的动态特征体现为复杂性、不确定性、敏捷性和新颖性,分布在农业企业竞争基础、供应链价值网络、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农产品和服务层面。(2)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包括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和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表现为一系列独特的组织流程。(3)“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农业企业绩效”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升级环境对于农业企业绩效具有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检验了二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现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体现在在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具体上,供应链动态能力各维度都对农业企业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4)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生成途径也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匹配机制、组织机制、学习机制和动力机制四方面。其中,通过农业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养,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技术核心知识的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驱动和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与农业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开发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以及测量表,通过深入具体的管理情境,通过企业实际数据的收集来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知识,对于传统的供应链静态管理研究而言有所拓展,使文章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基于消费升级外部环境特征和嵌入视角,以此来验证供应链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长期驱动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机制和发展途径。(3)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核心农业集团或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和特点,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建设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助于补充以往研究多是关于农业供应链的静态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方面,而对以核心企业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研究方面稍显不足的局面。
袁科峰[6](2015)在《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及其稳定性可拓分析》文中认为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是在全球经济产业发展集群化的趋势下,由集群式供应链思想与战略联盟理论耦合形成的具备生命周期规律的共生体。梳理和总结了生命周期理论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演进概况,阐明了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酝酿、诞生、发展、衰老、蜕变等6个生命周期及其特征,并在分析影响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可拓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依据模型和假设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袁科峰,张晓霞[7](2015)在《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型构建与分析》文中认为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是供应链理论和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运用共生理论可以明确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内部成员共生的内在动因和发展条件,界定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边界和范围,解析周边环境与其内在联系,诠释共生系统的能量,并为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拓扑结构模型的构建创造了支撑条件。
胡艳玲,王宇奇[8](2015)在《政治风险对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政治风险是影响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持续稳定的最关键的因素。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跨国经营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有:政策易变性、非直接征收、东道国局势、局部战争和第三方势力。本文在阐述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特征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剖析各个政治风险对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稳定性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应对政治风险的策略,旨在推动我国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持续稳定发展。
叶志成[9](2015)在《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民营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贡献率逐年攀升;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有着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传统的制造业以中小型民营制造业为主。而全球化经济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同时也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对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遇到瓶颈问题,使得供应链的管理逐步从传统的内部管理逐步延伸到企业之间的管理。然而,联盟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资源、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等的差异,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供应链战略联盟失调的问题。为了解决联盟的失调问题,保持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我们能够从战略的角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而言,应该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协调以确保联盟整体有效运作,持续不断地提升整体绩效。本课题首先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归纳,构建出研究的框架。然后对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本课题对广东中小型民营经济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目前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最后,通过对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层次化研究,从战略层、业务层以及利益层三个层次制定了适合于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协调机制,并通过以D公司作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席理[10](2014)在《基于供应链的海利达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营运资金如同企业的血液,是维持企业运转的基本保障。因营运资金周转不畅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危机时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货币政策趋紧的状况下,提高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的效率,是许多中小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供应链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与方法,以组建战略联盟的方式,来降低流动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这一研究对中小企业如何突破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局限,寻找出适应中小企业的低风险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H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改进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H公司集成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H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予以分析和评价,总结出其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次,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H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提出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从战略联盟的组建和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创新两方面为H公司构建起营运资金管理改进的蓝图;最后,从信息共享机制与资源共享制度的建设提出了实现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从供应链战略联盟入手,设计了H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将H公司传统营运资金管理视角下重单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调整为重战略联盟整体营运资金合作管理。同时,这一成果也为其他相似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改进提供了参考。
二、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 |
2.1.1 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
2.1.2 绿色供应链特征 |
2.1.3 绿色供应链研究现状 |
2.1.4 文献评述 |
2.2 价值共创相关研究 |
2.2.1 价值共创概念 |
2.2.2 价值共创模型 |
2.2.3 价值共创行为 |
2.2.4 文献评述 |
2.3 价值共创模型相关研究 |
2.3.1 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型 |
2.3.2 消费者参与共创模型研究 |
2.3.3 企业联盟实现共创模型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2.4 相关理论 |
2.4.1 价值共创理论 |
2.4.2 资源基础理论 |
2.4.3 制度理论 |
2.4.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分析 |
3.1 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和内涵 |
3.1.1 供应链价值共创分析 |
3.1.2 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与内涵 |
3.2.1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 |
3.2.2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特征 |
3.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模式 |
3.3.1 供应商参与型价值共创 |
3.3.2 零售商参与型价值共创 |
3.3.3 同行业者参与型价值共创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双角色参与价值共创机制 |
4.1 建模思路 |
4.2 初始模型及问题假设 |
4.3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价值共创 |
4.3.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3.2 求解可行域 |
4.3.3 求解极值点 |
4.4 核心企业与同行业制造商价值共创 |
4.4.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4.2 求解可行域 |
4.4.3 求解极值点 |
4.5 核心企业与零售商进行价值共创 |
4.5.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5.2 求解可行域 |
4.5.3 求解极值点 |
4.6 数值分析 |
4.6.1 背景描述 |
4.6.2 数据收集 |
4.6.3 分析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多角色参与价值共创机制 |
5.1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零售商的价值共创 |
5.1.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1.2 极值点 |
5.2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同行业制造商的价值共创 |
5.2.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2.2 极值点 |
5.3 核心企业与同行业制造商及零售商的价值共创 |
5.3.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3.2 极值点 |
5.4 数值分析 |
5.4.1 计算结果 |
5.4.2 分析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制有效性分析 |
6.1 概念模型 |
6.2 研究假设 |
6.2.1 绿色战略对价值共创机制的影响 |
6.2.2 价值共创机制对核心制造商绩效的影响 |
6.2.3 外部环境压力的调节作用 |
6.2.4 内部环境支持的调节作用 |
6.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6.3.1 问卷设计 |
6.3.2 数据收集 |
6.4 数据分析 |
6.4.1 常用方法偏差检验 |
6.4.2 KMO检验 |
6.4.3 因子分析 |
6.4.4 假设检验 |
6.5 结果分析 |
6.5.1 绿色战略对价值共创机制的影响 |
6.5.2 价值共创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6.5.3 调节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及启示 |
7.1.1 主要结论 |
7.1.2 管理启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YP公司供应链联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
1.2.2 供应链联盟策略和伙伴关系理论 |
1.2.3 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 |
1.2.4 研究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YP公司供应链联盟现状 |
2.1 YP公司背景 |
2.1.1 YP公司简介 |
2.1.2 YP公司的业务介绍 |
2.1.3 3D曲面玻璃工序介绍及难点 |
2.1.4 行业标杆企业情况 |
2.2 供应链联盟现状 |
2.2.1 YP公司购买流程 |
2.2.2 供应链联盟方式 |
2.2.3 YP公司购买费用分析 |
2.2.4 YP公司购买的品质现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P公司供应链联盟问题分析 |
3.1 YP公司供应链联盟的问题点 |
3.1.1 产品外发周期长 |
3.1.2 购买费用占比高 |
3.1.3 品质难以保证 |
3.2 YP公司供应链联盟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供应商距离远导致外发时间长 |
3.2.2 与供应商未达成战略合作 |
3.2.3 无外发品质管理团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P公司供应链联盟改善方案 |
4.1 供应链联盟策略 |
4.1.1 供应商整合团队的建立 |
4.1.2 评估所有供应商确定联盟成员 |
4.2 供应链联盟的具体实施方案 |
4.2.1 合作谈判制定基于信任的合作契约 |
4.2.2 联盟成员的具体运行操作 |
4.2.3 创新联盟成员的收益方式 |
4.3 供应链联盟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
4.3.1 供应链联盟的风险识别 |
4.3.2 降低供应链联盟的风险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P公司供应链联盟改善保障措施与实施效果 |
5.1 供应链联盟改善保障措施 |
5.1.1 公司组织架构保障 |
5.1.2 联盟管理制度保障 |
5.1.3 采购品质人员素质保障 |
5.2 改善优化后的实施效果 |
5.3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
5.4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基础理论观点 |
1.3.1 信息与关系 |
1.3.2 供应链结构单元:供应商-企业-客户 |
1.3.3 竞合情报观 |
1.3.4 战略匹配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1.6.1 信息与关系维度的整合 |
1.6.2 独特的理论研究视角 |
1.6.3 竞争情报价值与战略匹配的统一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竞争情报的双维度——信息与关系 |
2.1.1 竞争情报的信息维度 |
2.1.2 竞争情报的关系维度 |
2.2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情报 |
2.2.1 供应链管理 |
2.2.2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研究 |
2.3 企业竞争情报价值、供应链增值与供应链情报价值 |
2.3.1 企业竞争情报价值 |
2.3.2 供应链增值 |
2.3.3 供应链情报价值 |
2.4 情报价值实现与战略匹配 |
第三章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分析 |
3.1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信息流程分析 |
3.2 信息的扩散特征与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活动的动态过程 |
3.3 竞合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运作流程 |
3.3.1 企业内部信息、内部关系和内部竞争情报运作流程 |
3.3.2 企业外部信息、外部关系和外部竞争情报运作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合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研究 |
4.1 企业的信息类型、内部关系及企业内部信息和关系的运作框架 |
4.1.1 企业的信息类型 |
4.1.2 企业的内部关系角色及其信息特性对企业运营决策的支持 |
4.1.3 企业内部运营活动中的信息过程和关系运作框架 |
4.2 企业外部竞争情报运作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框架 |
4.2.1 企业合作关系框架 |
4.2.2 企业竞争关系框架 |
4.3 企业类型与供应链类型 |
4.3.1 企业类型 |
4.3.2 供应链类型 |
4.4 不同类型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研究 |
4.4.1 防御型企业的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 |
4.4.2 开创型企业的竞争情报增值运作模式 |
4.4.3 扩展/虚拟企业模式在合作层面对企业增值运作模式的拓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关系与企业战略体系运作系统 |
5.1 企业信息和关系分析 |
5.1.1 企业内部信息与关系 |
5.1.2 企业外部信息与关系 |
5.2 企业战略体系分析 |
5.2.1 企业内部战略 |
5.2.2 企业外部战略 |
5.3 信息-关系与企业战略体系运作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与系统分析 |
6.1 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 |
6.1.1 系统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
6.1.2 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模型构建 |
6.2 系统分析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7.1 主要的理论分析框架 |
7.1.1 企业内部运作框架 |
7.1.2 企业内外部交互框架 |
7.1.3 竞争情报活动与内部流程的统一框架 |
7.1.4 企业外部合作与竞争关系框架 |
7.2 主要结论 |
7.2.1 信息和关系的统一 |
7.2.2 竞争和合作的统一 |
7.2.3 情报价值和战略匹配的统一 |
7.3 管理启示 |
7.3.1 管理决策启示 |
7.3.2 理论研究启示 |
7.3.3 研究方法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现实意义 |
三、理论意义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供应链战略理论研究 |
一、供应链战略理论综述 |
二、供应链战略理论评价 |
第二节 联盟组合与联盟信任度文献回顾 |
一、联盟组合理论 |
二、联盟管理理论 |
三、联盟信任度理论 |
四、联盟战略行动理论 |
五、联盟战略理论评述 |
第三章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 |
第一节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 |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 |
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 |
第二节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 |
一、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 |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理念 |
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模式创新 |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创新发展策略与联盟战略 |
第四章 模型概念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概念 |
一、联盟理论概念 |
二、联盟组织间信任度分类维度 |
三、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维度 |
第二节 本文研究假设 |
一、基本模型(路径分析) |
二、相关变量的符号、名称、指标来源或定义 |
第五章 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 |
第一节 问卷样本 |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 |
第三节 相关参数界定 |
第六章 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基本资料与分析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问卷信度分析 |
一、信度量的信度分析 |
二、各变量信度项总计统计 |
第三节 效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一、效度的解释 |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四节 结构方程式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一、结构方程式简介 |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三、基本模型验证 |
第五节 中介变量效应分析 |
一、中介变量与Bookstrap中介检验判断说明 |
二、中心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
三、专门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
四、制度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
第六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理论贡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研究变量的测量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5)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关键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案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意义 |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供应链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
2.1.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动态能力 |
2.1.2 供应链与动态能力的融合 |
2.1.3 供应链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
2.2 消费升级研究述评 |
2.2.1 消费升级研究现状与动因 |
2.2.2 国内外食物消费升级研究 |
2.3 农业企业能力研究评述 |
2.3.1 农业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
2.3.2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
2.3.3 供应链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构成及分析视角 |
3.1.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界定 |
3.1.2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视角 |
3.2 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演进 |
3.2.1 消费升级环境的演进过程 |
3.2.2 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 |
3.2.3 新零售诞生与农业企业供应链提升需求 |
3.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变革 |
3.3.1 政治环境的变革 |
3.3.2 经济环境的变革 |
3.3.3 社会环境的变革 |
3.3.4 技术环境的变革 |
3.4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4.1 农业企业竞争基础 |
3.4.2 农业企业供应链价值网络 |
3.4.3 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 |
3.4.4 农产品及服务 |
3.4.5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特征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
4.1 农产品流通向企业主导供应链模式演进 |
4.2 农业供应链重构模式演进 |
4.2.1 早期探索(1978-1996) |
4.2.2 初步实践(1996-2008) |
4.2.3 推广试行(2008-2012) |
4.2.4 深化实施(2012-至今) |
4.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识别 |
4.3.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
4.3.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 |
4.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 |
4.4.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界定 |
4.4.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识别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及测度 |
5.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机制的理论框架 |
5.1.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
5.1.2 农业企业绩效的维度构成 |
5.1.3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框架 |
5.2 供应链动态能力维度的构成内容 |
5.2.1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3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4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整合 |
5.3 供应链动态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5.3.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5.3.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
5.3.3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
5.3.4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5.3.5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
5.4 供应链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检验分析 |
5.4.1 问卷设计 |
5.4.2 抽样和数据收集 |
5.4.3 因子分析 |
5.4.4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总体测度指标体系 |
5.5 基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农业企业绩效提升作用过程 |
5.5.1 克服供应链学习惯性与补充知识缺口 |
5.5.2 供应链战略模式转换与价值锚定 |
5.5.3 供应链优势整合与顾客价值创新 |
5.5.4 供应链核心流程改变与要素重构 |
5.6 本章小结 |
6 互动影响模型构建及检验分析 |
6.1 关系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 |
6.1.1 消费升级下企业外部环境动态性的作用 |
6.1.2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
6.2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模型初始建模 |
6.2.1 分析变量设置 |
6.2.2 初始路径依赖与假设关系 |
6.3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理论模型的调整与确定 |
6.3.1 农业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 |
6.3.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6.3.3 初始模型的拟合性分析 |
6.3.4 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
6.3.5 模型的最终确定 |
6.3.6 总体路径系数分析 |
6.3.7 拟合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及提升路径 |
7.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因素模型 |
7.1.1 供应链动态能力形成分析 |
7.1.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模型 |
7.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 |
7.2.1 供应链动态能力主体的培育 |
7.2.2 供应链的学习机制选择 |
7.2.3 匹配机制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 |
7.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强化与提升 |
7.3.1 互补资源的甄选和获取 |
7.3.2 供应链动态能力缺口与重构机制 |
7.3.3 供应链组织文化培育 |
7.3.4 供应链成员激励制度建设 |
7.3.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8.2.1 理论贡献 |
8.2.2 实践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8.3.1 夯实理论构念的维度 |
8.3.2 深化消费升级的环境前因及其理论基础 |
8.3.3 优化研究设计 |
8.3.4 扩展研究情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因素变量对应表 |
附录2 农业企业绩效调查问卷 |
附录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测量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及其稳定性可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命周期理论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演进 概况 |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1.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1.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
1.4 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
1.5 供应链联盟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
2 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及其 特征 |
2.1 酝酿期 |
2.2 诞生期 |
2.3 成长期 |
2.4 成熟期 |
2.5 衰老期 |
2.6 蜕变期 |
3 影响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 |
3.1 联盟外部环境因素 |
3.1.1 自然环境( C1) |
3.1.2 经济环境( C2) |
3.1.3 社会环境( C3) |
3.2 联盟内在属性因素 |
3.2.1 合作伙伴的声誉和资源能力( C4) |
3.2.2 联盟契约约束能力( C5) |
3.2.3 利益分配公平度( C6) |
3.2.4 战略协同度( C7) |
3.2.5 信任机制( C8) |
3.2.6 文化交融度( C9) |
4 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稳定性可拓综合 评价模型构建 |
4.1 建立物元模型 |
4.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物元 |
4.3 建立关联函数 |
4.4 实证分析 |
5 结论 |
(7)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型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概述 |
二、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共生的内在动因 |
(一)共生理论 |
(二)共生理论的基本特征 |
(三)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共生的内在动因 |
三、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共生条件分析 |
(一)必要条件 |
(二)充分条件 |
(三)均衡条件 |
四、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模型构建与结构分析 |
(一)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边界和范围 |
(二)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模型建立与结构分析 |
1.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与周边环境 |
2.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能量诠释 |
(1)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能量空间 |
(2)集群式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发展的能量 |
3.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五、总结 |
(8)政治风险对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及政治风险分类 |
1.1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特征 |
1.2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政治风险分类 |
2政策不稳定性风险对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的作用机理 |
3政治不稳定性风险对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的作用机理 |
4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应对政治风险的策略 |
(9)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来源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的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述评 |
2.1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概述 |
2.2 战略联盟综述 |
2.2.1 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发展背景 |
2.2.2 战略联盟的概念 |
2.2.3 战略联盟的性质与特征 |
2.3 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 |
2.3.1 供应链协调的概念 |
2.3.2 供应链协调分类 |
2.3.3 供应链协调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
2.3.4 关于供应链协调研究的未来趋势 |
第三章 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的必要性 |
3.1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
3.1.1 广东民营经济度地方经济的贡献情况 |
3.1.2 广东民营经济对进出.的贡献情况 |
3.1.3 广东民营经济对地方就业的贡献情况 |
3.2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
3.2.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全能管理模式 |
3.2.2 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实现信息有效共享存在差距 |
3.2.3 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
3.2.4 供应链联盟整体运行缺乏连贯性 |
3.2.5 供应链联盟对整体运作效率提升不明显 |
3.3 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机制的作用 |
3.3.1 实现联盟企业间的有效协同 |
3.3.2 突破陈旧价值链实现新的合作模式 |
第四章 中小型制造企业协调机制的设计 |
4.1 协调机制层次模型 |
4.1.1 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层次化结构 |
4.1.2 自上而下的整体协调机制 |
4.2 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战略协调 |
4.2.1 成员企业SWOT分析与合作伙伴选择 |
4.2.2 联盟整体SWOT分析 |
4.2.3 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整体战略制定 |
4.2.4 供应链联盟整体战略与成员企业内部供应链之间的协调 |
4.3 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的业务协调 |
4.3.1 整体流程重组 |
4.3.2 联盟间信息的有效共享 |
4.3.3 成员企业间业务活动的监督与控制 |
4.4 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利益协调 |
4.4.1 成员企业间利益矛盾的协商与谈判 |
4.4.2 联盟内部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 |
4.4.3 成员企业间有效契约的形成 |
第五章 D公司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机制的案例分析 |
5.1 D公司概况 |
5.2 D公司所面临的供应链失调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5.3 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机制在D公司的运用 |
5.3.1 战略层的运用 |
5.3.2 业务层的运用 |
5.3.3 利益层的运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供应链的海利达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营运资金管理 |
1.2.2 供应链管理 |
1.2.3 战略联盟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 |
第2章 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环境和相关理论分析 |
2.1 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环境分析 |
2.1.1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冲击 |
2.1.2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 |
2.2 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第3章 H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1 H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H 公司简介及其所处的行业环境 |
3.1.2 金融危机对 H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 |
3.2 H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评价 |
3.2.1 营运资金使用安全性评价 |
3.2.2 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评价 |
3.3 H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缺乏对营运资金管理环境变化的响应 |
3.3.2 以内部管理要素分类进行营运资金管理 |
3.3.3 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不足 |
3.3.4 激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资金占用 |
第4章 以供应链战略联盟的 H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
4.1 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环境分析 |
4.1.1 H 公司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与企业战略联盟 |
4.1.2 供应链战略联盟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 |
4.2 H 公司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组建 |
4.2.1 联盟组建方式的确定 |
4.2.2 联盟伙伴的选择与谈判 |
4.2.3 合作契约的建立 |
4.2.4 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 |
4.3 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
4.3.1 营运资金管理的多元主体参与 |
4.3.2 订单驱动式的采购链营运资金管理 |
4.3.3 联合库存管理下的存货营运资金管理 |
4.3.4 快速响应的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 |
第5章 基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营运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
5.1 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 |
5.2 实现联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D]. 李根柱.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YP公司供应链联盟策略研究[D]. 黄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竞合环境下基于信息和关系的企业战略匹配研究 ——企业集成情报运作与价值实现[D]. 毋江波. 山西大学, 2019(02)
- [4]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D]. 梁瑞华.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5]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才正. 浙江大学, 2019(02)
- [6]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及其稳定性可拓分析[J]. 袁科峰. 长春大学学报, 2015(09)
- [7]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型构建与分析[J]. 袁科峰,张晓霞.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5(04)
- [8]政治风险对原油供应链战略联盟作用机理研究[J]. 胡艳玲,王宇奇. 科技与管理, 2015(04)
- [9]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协调机制研究[D]. 叶志成.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6)
- [10]基于供应链的海利达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改进研究[D]. 席理. 湖南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