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论文文献综述)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1](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王哲[2](2012)在《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病变的机理以及作用途径,评价其疗效,探索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萎缩的药物方法,以期提高玻璃体切除术后病人的视觉质量,减少或是避免术后视神经萎缩的发生。评价眼内光凝、硅油填充等治疗对视神经病变的影响、全身基础疾病对玻璃体术后视神经病变的影响以及讨论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萎缩的机理以及作用途径。方法:1、通过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萎缩与对照组比较,总结和评价此方法的临床疗效。2、通过检测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视力、眼压、视野、眼底荧光造影(FFA)、眼电生理(VEP)、以及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炎症反应量表等,与术前进行比较,并将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玻璃体手术对视神经病变的影响、全身基础疾病对玻璃体术后视神经病变的影响以及讨论除风益损汤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病变的机理以及作用途径。3、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倍频532激光对视网膜、视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损伤,以及兔眼FVEP的变化,评价激光等物理刺激对兔眼视神经、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探讨除风益损汤对兔眼视神经视网膜的保护作用。结果:1、除风益损汤加味应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后,可以显着地提高患者视力、视野、使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眼压波动更加平稳,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的差异;2、全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系统相关疾病对术后的视神经损伤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3、激光等物理刺激能够损伤视网膜,造成神经节细胞树突和一部分神经节细胞的坏死,视网膜内微血管受损、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的微循环障碍,最终造成视神经的损害,而除风益损汤对损伤后的兔眼视网膜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1、玻璃体切除手术相当于对眼球的一次机械性、缺血性损伤,其导致的氧化、损伤等因素可以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不断死亡及视神经轴突不断减少。2、术后早期辨证应用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可以起到显着的视神经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控制眼压、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血液供应的波动水平等可能,实现视神经的保护作用,以期提高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远期视功能。
侯跃芳[3](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吴鲁华[4](2010)在《祁宝玉治疗葡萄膜炎经验介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祁宝玉教授治疗葡萄膜炎的经验,针对风湿夹热的病机特点,祁老临床上在适当适时配伍西药的基础上,应用古方抑阳酒连散加减治疗葡萄膜炎急性发作以及预防复发,若病至慢性期,又常补益脾肾,辨证用药。文后附有验案二例,以示圆机活法,不一而拘。
兰婷[5](2009)在《清目汤对肝经风热型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前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性疾病,是眼科常见的急重病症,也是致盲眼病之一。根据对前葡萄膜炎病因病机的认识,秦杏蕊教授提出了本病临床上最多见的类型为肝经风热型,治疗应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为法,并创立了治疗本病的清目汤。本课题通过60例肝经风热型前葡萄膜炎病人的临床观察研究,验证清目汤的临床疗效,探讨清目汤的疗效机理及降低复发的原因。方法:临床研究建立标准后,将60例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清目汤中药方联合局部点眼治疗,对照组给予消炎痛联合局部点眼治疗,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视力、眼部主要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治愈天数作出比较。结果:①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临床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两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②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临床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③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后两组视力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提高视力方面无差别。④在常见症状的消失及缓解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眼痛、畏光、流泪、睫状充血等症状体征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提示清目汤中药及西药消炎痛均能有效改善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病人痛苦。⑤治疗组治疗前后Ig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g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g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对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IgM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gM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有改善,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IgG及IgA比较,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IgM比较结果无统计意义(P>0.05)。⑥治疗组治疗前后C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C3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C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4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有改善,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C3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4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两组病例临床治愈天数,经统计学处理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愈时间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清目汤能有效缩短病程,加快炎症消退。⑧随访1年,治疗组30例中治愈11例13眼,无1例复发,复发率为0,对照组30例中治愈8例8眼,复发4例,复发率为37.50%,治疗组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清目汤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复发。结论:①清目汤对于肝经风热型前葡萄膜炎有显着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促使炎症反应减轻,与对照组疗效相当。②清目汤能显着降低肝经风热型前葡萄膜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提示清目汤有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③两组患者痊愈者中,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治愈天数远远低于对照组,说明清目汤在缩短前葡萄膜炎病程方面明显优于消炎痛。④两组患者痊愈者中,治疗组患者复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说明清目汤在控制前葡萄膜炎复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⑤清目汤治疗前葡萄膜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清目汤是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复方。
马宏杰[6](2008)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及化瘀散结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葡萄膜炎的干预作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目的:通过分析9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RRD围手术期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型变化特点,从而为中医药治疗RRD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筛选2006年7月份—2007年12月份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RRD的患者90例,分别记录年龄,性别,眼别,病程,有无眼外伤史,屈光状态,裂孔数目、形态、位置,视网膜脱离范围,玻璃体混浊程度,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手术疗效等内容,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其术前、术后中医证型特点及变化原因。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0例RRD患者中,术前分为脾虚湿泛型42例,占46.7%,肝肾阴虚型35例,占38.9%,脉络瘀滞型13例,占14.4%;术后分为肝热上扰型11例,占12.2%,脾虚湿泛型12例,占13.3%,肝肾阴虚型29例,占32.2%,痰瘀互结型38例,占42.3%。2.年龄,性别,视网膜裂孔数目、位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玻璃体混浊程度分级,PVR分级、术前术后视力等在RRD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眼别,病程,屈光状态等在RRD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RD患者术前分为脾虚湿泛、脉络瘀滞、肝肾阴虚三型,其中以脾虚湿泛型为主,其次为肝肾阴虚及脉络瘀滞型。2.RRD患者术后分为肝热上扰、脾虚湿泛、肝肾阴虚、痰瘀互结四型,其中以痰瘀互结型为主,其次为肝肾阴虚、脾虚湿泛、肝热上扰型。3.RRD复位术后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手术创伤是RRD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发生变化的关键。第二部分:化瘀散结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葡萄膜炎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化瘀散结片治疗RRD复位术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RRD术后PVR的发生发展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筛选2006年7月份—2007年12月份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RRD并行复位术成功的患者90例(92只眼),随机分为三组,组1、组2、组3,每组30例,经常规静滴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后,于术后第5天开始分别给予醋酸泼尼松片(组1)、化瘀散结片(组2)、醋酸泼尼松片+化瘀散结片(组3)按要求治疗30天,分别于治疗开始后每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术眼视力、前房炎症反应、玻璃体混浊及PVR分级等情况,以观察其对术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观察治疗30日后三组均能促进玻璃体混浊的吸收,三组玻璃体混浊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泼尼松片+化瘀散结片组明显优于其它两组,并对痰瘀互结证型的疗效优于其它三种证型,泼尼松片组与化瘀散结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观察治疗30日后三组PVR情况和视功能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不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散结片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具有减轻玻璃体混浊、促进视功能恢复的作用,表明化瘀散结片对RRD术后葡萄膜炎具有干预作用。
王召英[7](200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召英[8](200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文中提出 为探讨眼科难治性疾病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总结近年来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2例葡萄膜炎病例。其中1例为虹膜睫状体炎(前部葡萄膜炎),中医辨证为虚实夹杂,肝胆郁热。采用西药激素抗炎;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补益中气,清利湿热后控制
于晓莉,孙以萱[9](1996)在《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报告及诊治体会》文中认为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报告及诊治体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保定路200082)于晓莉,孙以萱急性视网膜坏死症是由日本浦山晃于1971年首先报道,并以桐泽型葡萄膜炎命名,之后,Willerson氏(1977年)、Young氏(1978年)相继报道数例...
鲍丽玲,范雪定,成霄黎,吴名琴[10](1996)在《交感性眼炎远期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交感性眼炎的远期疗效。方法:26例本病患者随访1~72年,平均8.73年。局部均用西药治疗,18例早期用激素后,因病情反复或有副作用,其中16例改为中西药结合疗法;8例早期仅接受中药治疗。评价全组疗效,并比较与早期应用激素及中药的差异。结果:全组最后视力≥1.0者80.77%,≥0.6者88.45%,≥0.1者92.3%;病程迁延>1年者为23.08%;复发率为26.92%;继发青光眼及或并发白内障发生率为19.23%。早期用中药组比用激素者疗效佳。一般前者无复发,无继发青光眼及或并发白内障,无全身并发症,3个月疗程可治愈,视力恢复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交感性眼炎安全有效。为预防交感性眼炎,建议于眼球穿通伤后,如伤眼尚可挽救,立即服用中药2~3个月。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定义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自然病程 |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5 病理变化 |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
1.1.7 诊断标准 |
1.1.8 活动性评价 |
1.1.9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3 辨证论治 |
1.2.4 中医药疗法 |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分组方法 |
2.3.1 样本量 |
2.3.2 随机化 |
2.3.3 对照 |
2.3.4 盲法 |
2.4 治疗方案 |
2.4.1 治疗耗材 |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
2.4.6 疗程 |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时间 |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情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
3.3.2 血沉 |
3.3.3 C反应蛋白 |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3.4 中医证候积分 |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
3.5.2 脊柱痛VAS评分 |
3.5.3 病人总体评价 |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
3.6.3 功能指数 |
3.6.4 测量学指数 |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
3.8 临床疗效评价 |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
4.2.2 学术内涵 |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
4.3.2 药对配伍 |
4.4 结局指标选择 |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
4.4.2 量表选择 |
4.5 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
4.6 结果讨论 |
4.7 研究的创新性 |
4.8 不足与展望 |
4.9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视神经萎缩西医诊断标准 |
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青盲的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评价标准[9] |
3.3 研究结果 |
4 疗效总结 |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及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眼部一般检查 |
4.2 闪光视网膜诱发电位检查 |
4.3 光学显微镜观察 |
讨论 |
1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 关于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治法探讨 |
3 除风益损汤加味的组方分析及方解: |
3.1 主要组成 |
3.2 方解 |
4 除风益损汤现代药理研究 |
5 除风益损汤在眼科的应用 |
5.1 治疗眼外伤 |
5.2 治疗手术后并发症 |
5.3 LASIK 术后 |
5.4 其他 |
6 倍频 532 激光对视网膜视神经的影响: |
7 存在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4)祁宝玉治疗葡萄膜炎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葡萄膜炎急性期治疗经验 |
2 预防葡萄膜炎复发治疗经验 |
3 葡萄膜炎慢性期治疗经验 |
(5)清目汤对肝经风热型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清目汤对肝经风热型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葡萄膜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及化瘀散结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葡萄膜炎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一般研究原则 |
2.1.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
2.1.2 诊断标准与研究对象 |
2.1.2.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断标准 |
2.1.2.2 病例纳入标准 |
2.1.2.3 病例排除标准 |
2.1.2.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的诊断标准 |
2.1.2.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
2.1.2.6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1.2.6.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复位手术之前的中医证型标准 |
2.1.2.6.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复位手术之后的中医证型标准 |
2.2 玻璃体混浊的分级诊断标准 |
2.3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分级诊断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RRD患者复位手术之前的中医证型分布 |
4.2 RRD患者的一般情况 |
4.2.1 发病年龄及性别 |
4.2.2 病程 |
4.2.3 眼别 |
4.3 屈光状态 |
4.4 眼底情况 |
4.4.1 裂孔数目、形态、位置 |
4.4.2 视网膜脱离范围 |
4.4.3 视网膜脱离是否波及黄斑区 |
4.4.4 RRD术前玻璃体混浊分布情况 |
4.5 RRD复位术前PVR分级分布情况 |
4.6 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4.7 RRD患者复位术之术前、术后视力比较 |
4.8 RRD患者复位手术之后中医证型变化分布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RRD围手术期处理的认识 |
5.2 中医学对RRD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 |
5.3 本课题对RRD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化瘀散结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葡萄膜炎的干预作用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2.1.2 临床病例分组 |
2.1.3 中医证型标准 |
2.2 治疗及观察方法 |
2.2.1 手术治疗 |
2.2.2 术后药物治疗 |
2.3 疗程 |
2.4 观测指标 |
2.5 疗效观察方法 |
2.5.1 视力 |
2.5.2 眼前节炎症反应比较标准 |
2.5.3 玻璃体混浊分级标准 |
2.5.4 眼底增殖膜分级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RRD术后患者前房炎症反应情况 |
4.2 RRD术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玻璃体混浊情况 |
4.3 RRD术后患者治疗后增殖膜改善情况 |
4.4 视功能改变情况 |
4.5 不良反应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RRD术后葡萄膜炎的认识及治疗 |
5.2 祖国医学RRD术后葡萄膜炎的认识 |
5.3 化瘀散结片的组方理论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5.4 化瘀散结片对RRD术后葡萄膜炎的作用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2. 病例收集表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的研究[D]. 王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4]祁宝玉治疗葡萄膜炎经验介绍[J]. 吴鲁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05)
- [5]清目汤对肝经风热型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D]. 兰婷.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型研究及化瘀散结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葡萄膜炎的干预作用[D]. 马宏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7]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J]. 王召英.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01)
- [8]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二例[A]. 王召英. 全国第七届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学术暨工作交流会论文汇编集, 2002
- [9]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报告及诊治体会[J]. 于晓莉,孙以萱. 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96(01)
- [10]交感性眼炎远期疗效分析[J]. 鲍丽玲,范雪定,成霄黎,吴名琴.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