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O和引导软盘的各种用法总结

LILO和引导软盘的各种用法总结

一、LILO及引导软盘各种用法汇总(论文文献综述)

吴爽[1](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杜西西[2](2021)在《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商务汉语蓬勃发展,商务汉语教材的种类和数量也日益丰富。从教材层级来看,不仅有面向中高级学习者的教材,也有面向零起点学习者的教材。整体上看,学界对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的研究较少,对词汇方面的研究更少。本文选取了三套具有代表性的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从词汇选编、词汇释义和词汇练习三方面入手,采取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的选词问题。从词汇选编角度来看,三套教材的词汇选取均无统一标准,词类分布各有特色,一些共选词编排顺序不合理,词表中均未设置单元词汇总结,也未对商务领域词重点说明。从词汇释义角度来看,教材释义模式单一,释义方法和释义内容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词汇练习角度来看,各套教材练习题量差别较大,商务领域词汇练习题的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有些教材未设置课堂练习且题型灵活度不够,编排顺序也不甚合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尽快建立《商务汉语词汇等级大纲》。(2)词类选编应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为主,同时兼顾其它词类,且要重视词类编排方法。(3)适当参考《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阈值比例表》选取商务领域词。(4)将共选词有选择性地编入《商务汉语词汇等级大纲》中,适当调整一些共选词的学习阶段。(5)设置单元词汇表并突出显示商务词条。(6)词汇释义模式要多样化,词汇释义方法要灵活化,词汇释义内容要保证准确性和简洁性。(7)按照课后练习用时与课堂教学用时比率为1:1左右的标准进行词汇练习题量编排。(8)商务领域词汇练习题的设置应遵循交际性原则,并要能凸显商务特色。(9)词汇练习题型要做到固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合理设置课堂练习,并注意题型编排顺序。

童富智[3](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2004年度至2018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汉语原文、日语译文以及与报告文本类型相近的日语原创文本作为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以语料库法、问卷调查法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讨翻译共性、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考察《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翻译语言特征问题,具体体现为分析翻译语言的词汇、句法、搭配和语义韵等方面的特征。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特征表现在词汇的总体特征、词汇的应用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表明,作为词汇的总体特征,报告日译文本词汇的类符/形符比值、词汇密度值高于文本类型相似的原创日语参照语料,反映出报告日译文本词汇的变化性较大,词汇应用相对复杂;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出现次数分布均值低于日语参照语料,反映出日译文本词汇变化的多样性特征;报告的译文和原文前20位高频词呈现较高的对应关系,频率接近,存在词类活用的转换现象,表明译词有效传递了原文信息。词汇的应用特征表现在受原文影响,在日译文本的词汇中,含有略语、比喻、专有等典型的表达结构,具有相似的共性特征。对略语结构中的数词略语结构,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日译特征,以翻译方法为切入点,探讨数词略语日译词汇的分类并分别探讨了各类数词略语的日译特征,对部分类别提出了规范性的日译方法。研究表明: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呈现“显化”和“简化”的翻译共性特征,可以概括为:“语义显化”和“形式简化”。“语义显化”具体可分为:所指语义显化、功能语义显化;“形式简化”具体可分为:概念延续性形式简化、概念构成性形式简化。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句法特征表现在句法的总体特征、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句法的总体特征方面,报告日译文本和日语参照语料的平均句长值相近,具有相似的句法特征,反映出报告日译文本的表达符合日语母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起到良好的受众阅读效果。在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方面,报告日译文本中,动词连用形联接分句的结构符合日语语言特征,可以传递报告原文分句间内含的语义逻辑关系信息。研究表明:报告日译文本的句法呈现“范化”的翻译共性特征。作为前沿问题探索,本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实义动词“坚持”及其日语对应词「坚持(する)」为例,探讨了基于语料库的配搭和语义韵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数据显示两词分别在相应的语料库中与搭配词形成不同的共选型式,两词分别形成的短语序列在形式、意义和功能方面虽有部分重合,但差异明显,指向不同的语义韵。研究表明,汉日短语的应用具有各自的形式、意义特征,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日译研究还需将功能作为考量标准。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中央文献日译标准体系的对策思考。

杨向煜[4](2020)在《汉语类词缀的语义逻辑机制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使新词不断创造出来并迅速传播。在现代汉语新词中,有大量运用类词缀构成的复合词。深入研究类词缀,对于汉语的学习和汉语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语义范畴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类词缀产生的语义和语法机制,归纳运用类词缀造词的模型,以期为对外汉语类词缀以及词汇的教学方法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词义结构的分析方法,对现代汉语类词缀产生的语义和语法机制进行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类词缀在形成中需满足语义、语法两方面要求:语义上,类前缀具备分化类属对象的种差指别功能;类后缀语义特征产生类属性转化;语法上,语法位置固定,词性发生改变。(2)类词缀造词模型可简单概括为“种差性语素+类属性语素”。(3)通过分析得到了上述类词缀相关结论,经分析可应用于类词缀和相关合成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本文将运用上述结论为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范围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文章重点,分别阐述类词缀形成的语义和语法机制,以及类词缀造词的基本语法形式与造词功能。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讨论上述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问题。本文将语义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到类词缀产生的语义机制和语法机制。此外,通过语义逻辑分析形成的类词缀造词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生成类词缀的合成词。

尹瑾珩[5](2019)在《互联网媒介视角下当代建筑学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1995年以来,互联网于中国正式进行商业化运作已20余年。经过经济层面的发展与国家层面的推广,互联网技术从单纯的信息传输方式,逐渐发展为社会行为的联结方式。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互联网与当代建筑发展的结合形态进行探讨,挖掘其潜在规律,探讨其发展方向。本研究从互联网的传播学属性出发,探究了互联网的媒介属性,对不同时代的媒介及其对各自时代建筑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各个时代媒介影响下的建筑思想、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特点进行了探究。本研究梳理了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脉络,对我国互联网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包括其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互联网+”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多重关系。对互联网媒介与当代建筑交织演进的现象进行了思索,提出了研究目标。进而,本研究对当代建筑在互联网影响下的虚拟、现实形态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以图底关系、透明性的视角来审视互联网信息背景下的当代建筑现象,探究当代建筑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价值观。互联网发展是动态的,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的演变,以及当代建筑与互联网的交织演进状态,通过对当代建筑代表性领域的研究以及对互联网典型信息介质的研判,提出了互联网媒介下当代建筑发展的认知模型,以对已形成的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方式进行梳理,对二者将形成的结合方式进行研判。在认知模型的思路下,本研究对当代建筑在互联网的共享、数据以及平台三种信息介质影响下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根据探索、再现、新生三个研究层面,分别对当代建筑教学与互联网共享模式的结合、当代建筑表现与互联网数据认知的结合、当代建筑设计与互联网平台的结合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从不同层面分析并提出了三者各自的发展思路,进而对“金字塔”模型进行了回溯。通过对三个层级演化形态的研究,本文互联网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对互联网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发展进行了再认知,对未来二者的交织演进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姜男[6](2019)在《21世纪初期俄语新词多维度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现代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现代俄语在社会文化因素和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词汇方面,它是语言中最活跃、变化最快的部分。新词的产生和使用直接地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新词大量的产生,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外来词语尤其是英美外来词的大量借入,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和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只是注重词语本身的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因素、语用基础、修辞色彩、心理因素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还不算多。本论文通过列举、分类、对比等方法深入研究俄语新词的类别,从构词学、词典编纂学、修辞学、心理语言学多视角剖析21世纪初期俄语新词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把握和运用21世纪初期的俄语新词,对今后的俄语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再者,目前对俄语新词的研究选词范围过于陈旧,大部分还停留在对20世纪末期的俄语新词研究。所谓新词,就是要体现一个“新”字,因此必须更新我们的研究对象,所以本论文对2011年出版的《21世纪最新俄语详解词典》的新词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以最新的俄语新词作为实例,对21世纪初期的俄语新词进行分析总结。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主要是对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论文结构进行阐述。第一章为俄语新词的综述部分,主要陈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俄语新词的研究趋势和研究成果,而且通过对其分析、总结,对俄语新词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界定了俄语新词的概念和范围,从新词的新颖度、语言—言语现象、起源、创造目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生成方式和使用频率对新词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以及从语言的内外因素分析了新词的产生原因。第三章不同视角分析了21世纪俄语新词的动态特点,从构词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的构成特点;从词典编纂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的收录规则;从修辞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的修辞特点;从心理语言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产生的心理因素。第四章总结了俄语新词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通过对俄语新词运用在不同领域的划分,发现和展望俄语新词的未来发展趋势。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参考文献部分列入了作者在正文中引用过的资料来源。

俞灵灵[7](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提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骆牛牛[8](2015)在《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文中提出不少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论着,首先都会强调词汇研究与其他方面相比,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一论断并非夸大其词,即使从目前来看,和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词汇研究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而就汉语词汇研究的内部情况而言,造词研究又是薄弱中的薄弱。综观汉语词汇研究的历史,构词是词汇研究的主要对象,专项研究汉语造词的相对较少。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变革最敏感的词汇,当然也随之展现出众多新特点。新词是汉语词汇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新词语的生成、结构、语用的论着并不少见,但就新时期汉语造词这个专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目前还不太多。我们拟在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上,以词汇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基于比较完整的语料库,对新时期新词的创制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就这一领域进行初步探讨。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概括回顾了汉语造词研究的历史。早期的造词研究多包含在构词研究,或者其他问题的研究之中,尚未分离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但是,造词与构词毕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术语,当造词法体系从构词法中独立出来之后,就标志着造词研究获得了独立地位,也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归纳了目前学界较常见的几套造词法体系,并对比了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认为每个体系都有其合理之处,不同体系在分析相同的词时得出不同结果,往往是因为体系建构时基于不同的标准。此外,衡量一个造词法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要考察该体系与构词法是否能清楚地区分,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该体系中的每一个方法在具体分析词的创制问题时是否能有效运用。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总结了造词的专项研究和新词造词研究现状,二者有一定的重复或交叉。因为当系统的造词法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余下的内容就是对某个微观造词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如造词理据、造词目的等。新词是原来没有的词,其产生时间、产生背景、产生动因等相对易于把握,因此新词产生是词汇发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比喻、仿拟等修辞手法在新词创制中的广泛运用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另外,一个词的创制往往不是单一造词法的结果,而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合力创制的。第二章从主要探讨新时期新词创制的基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词,都不是凭空创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基础。造词基础包括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和语言基础。新时期社会变革极其深刻,直接影响新词的创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致,也产生了许多新词,新时期人们在对新旧事物的联想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语言基础主要是既有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新时期不仅利用词素造词,在造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词素。第三章主要研究造词材料,即词素。一个事实是,现有的有造词研究,主要集中在造词法上。当然,造词法是造词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但绝不是问题的全部。造词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交际而创制新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仅有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造词材料的配合。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任何词的创制都是方法与材料结合下的产物。创造新词的材料主要是词素,但也包括音节、文字、西文字母、数字等。这两大类材料在造词中的使用规律是不同的,可以分别讨论。第三章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非范畴化理论,对词素参与造词时意义的非范畴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静态的词素义在动态造词过程中总是会发生意义变化,当这种变化涉及到原有词素义范畴的破解时,就可以认为词素义获得了新的范畴属性,发生了非范畴化。非范畴化实际上是人们认知规律在语言中的体现,人们总是习惯于利用已知把握未知,利用既有词素和新概念、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联系起来,以认知新现象、新事物。当同一个词素不断用于创制新词,并经历相同或相似的非范畴化时,这种新用法就可能逐渐在语言中定着下来,并凝固成新义项,也就是完成了再范畴化,形成了新的范畴。因此,词素义的变化发展与造词活动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既有意义的“破”,就没有新意义的“立”,那么词素义系统就会一直停滞不前。正是因为词素要不断创制新词,其意义才能不断发展,趋于完善。词素义非范畴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新时期的造词,也适用于其他时期的造词。就新时期而言,非范畴化表现出两个极性特点,一是非范畴化程度较低,即既有词素在创制新词时属性变化较小,其结果是新词的词义透明度提高,因为人们很容易通过既有词素的意义来推测新词词义。也可以说是新词词义表面化现象。另一个是非范畴化程度非常高,新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其结果是词义透明度降低,第五节个案考察中“被XX”的“被”,就是词素义高度非范畴化的代表。简单地说,词义透明度提高是造词主体对交际效率追求的结果,词义透明度降低是造词主体对交际个性化追求的结果。第四章讨论了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从造词材料上来看,一种是纯粹的音节,另一种是字母。从造词结果来看,利用音节造词创制的主要是音译词,即用汉语的音节去模拟外语词发音。利用字母创制的词是字母词,当然也可以同时使用字母和一般词素。一般来说,利用音节模拟外语词的发音,单个音节没有意义,只有当多个音节组成一体才可以表意。但在新时期,不少不表意的音节却可以独立出来参与创制新词,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表意资格,成为新的词素,这个过程就是外来词素的形成。有些外来词素甚至还可以独立成词,形成新时期极其少见的单音词。字母用于造词是新词的重要特点,这种材料在词汇史上从未曾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过。大部分字母词是简缩词,词形较短,使用便捷,适合新时期的交际特点。字母词的大量产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也与人们外语水平的整体提高有一定关联。第五章是造词方法的研究。新时期的造词法体现出新质要素的不多,主要是对既有造词法的延续,这种延续是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保持相对稳定的体现。当然,音义任意结合法和音变法在新时期几乎不再使用,但说明法、比拟法、摹声法依旧保持较高的能产性。通过简缩法和类推法创制的新词数量众多,这两种方法是新时期表现突出的造词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方便,造词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创制新词。尽管这些方法在过去也有使用,但新时期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最后从造词角度探讨了新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意义,即戏谑色彩。戏谑色彩的生成与造词密切相关。新时期社会心理的开放,仿拟、类推、谐音等造词法的盛行,都与戏谑色彩的形成有关。主观上,造词主体的刻意追求是戏谑色彩形成的重要原因。当轻松搞笑成为大众审美的主流追求,创制新词时也会希望赋予其幽默、调侃的韵味。另外,互联网的发展给每个人都赋予了话语权,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苦闷、无奈又难以排解时,也可能通过创制谐谑、调侃性的词来宣泄。未来部分新词的创制可能依然会呈现出戏谑的特征。第六章主要讨论网络词的造词问题。网络词是新词中极富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词的创制更是体现出很多全新的特点。首先,网络词在造词材料的选择上极富创意,词素、文字、字母、数字,甚至外语,几乎任何语言中存在的材料都可以用于造词,这些材料在组合时也经常不遵循汉语的构词规则,非常富有个性。网络词的造词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既有造词法的使用之外,谐音法是网络词产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谐音造词,一方面可以使输入过程更加便利快捷,另一方面可以彰显使用者的个性特色。但是,谐音法虽然创制了很多新词,但大多数停留在言语中,进入语言层面的较少,也就是说,谐音法的修辞色彩比较明显。不少谐音词实际上是既有词的网络变体,是既有词在网络语境中的衍生物,它们必须依附既有词才能存在,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网络词的形式多样,其造词材料丰富,造词方法新颖。表面上看,数量庞大的网络词似乎隐约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但是,从哲学角度来说,大部分网络词都蕴含着解构倾向。网络词之所以与既有词如此天差地别,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造词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造成的。网络词的创制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天然地具有一种反叛意识,力图从多方面凸显出与既有规则不相容的一面,在创制新词时,他们求新求变,在既有词的基础上,通过撕裂、拼接、剪贴、嫁接等手段,努力使创制结果具有全新的面貌。而网络交际的书写性、匿名性又为解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造词是新词产生的主要手段,语言发展的任何时期都需要创制新词,而不同阶段的新词创制又有着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受到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制约。改革开放距今已有三十余年,这一政策无疑将持续下去,同时新词的创制也会继续进行下去。而造词研究同时涉及语言要素、社会要素和人的要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新时期的造词主体的心理特征、对各种材料和方法的取舍、组合,以及造词对构词、语用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岳敬华[9](2014)在《基于云服务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家居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普及,当前人们所需求的智能化和舒适性却远远不够,主要问题表现在:安装操作复杂、数据瓶颈多、资源利用率低并且实时性差。本文通过研究基于云服务的智能家居体系架构,利用云计算的高可用性、多服务性和低成本等优势,给出了一种远程控制的智能家居方案,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多的服务的目的。论文首先对智能家居系统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智能家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了云计算的种种优势,在此基础上,将智能家居和云计算的进行对接,说明了如何利用云计算的优势解决智能家居系统的相关问题。其次,详细介绍了云计算的虚拟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了云计算平台提供的IaaS、PaaS和SaaS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设计了一种面向智能家居的云服务系统。再次,分析了当前云计算技术应用的主要平台,选择了具有优势的开源Eucalyptus云计算平台作为云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对Eucalyptus及其CLC、Walrus、CC、SC和NC等组件的研究,实现了基于Eucalyptus的基础云服务系统。然后,根据云服务的架构模式和服务模式,选择了符合智能家居系统的云服务系统,通过系统的搭建、镜像的构架、平台的扩展实现了智能家居云服务系统的各种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Eucalyptus+Hadoop结合的面向智能家居的云服务系统,并对各个平台进行了研究,对该系统进行了完善。利用Hadoop分布式存储计算平台为云服务系统中的虚拟机扩展了数据的存储,通过对Eucalyptus+Hadoop的开发,为开发人员开发云应用提供了应用程序接口,进而为用户提供云服务。经过对平台的各种实现,最终为智能家居提供了适合可用的云服务系统,通过将智能家居系统部署到云服务系统的各个虚拟机上,为用户提供了IaaS、PaaS和SaaS服务,不仅解决了家居内部繁杂的安装操作,大数据存储的和高速处理能力的要求;还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远程控制的实时性和准确率;此外,由于云服务系统是采用廉价的硬件平台组建的,大大降低了智能家居的成本,而且云服务系统的可扩展性为以后的研究带来了便利。

柳华妮[10](2013)在《基于体例演变影响因素分析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的外语教材建设空前繁荣,但因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而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学者倡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以实现。因而,本文仅选取外语教材中的一个部分展开探索,旨在就未来大学英语教材的研发提出系统方案和设想。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并非单纯的外语教学规律问题,而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准确把握未来大英教材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全面考察可能影响其走向的相关因素。为此,本文将其放置到历史语境中,以期从对编写体例演变的描述和解读中总结出教材发展的一般规律。要重现大英教材的演变史,又需追寻大英教学的发展轨迹。因循这一思路,本文依次就大英教学和教材发展、大英教材体例演变、相关影响因素和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现将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奏定大学堂章程》的颁布为起点,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期间,大英教材出现了多次更迭,先后出现了语法型、文选型、阅读对比型、结构型、综合型、立体式和内容型等多种教材。从历时角度来看,教材的规模日益扩大,内部系列日益细化,从最初的单系单本发展到精读/综合教程为主,泛读、快读、听力等为辅的多系多本,载体形式从纸质课本经由“课本+磁带”,发展至课本配套多媒体光盘、网络课程、教学管理平台等(第三章)。前述各类教材的体例演变可归纳为(第四章):(1)从没有明显的内容编排线索,到以语法为线索,再到采用多种线索的系列教材和基于话题的系列教材。(2)从没有固定的模块设置,到简单稳定的模块,再到灵活多样的模块,所涉语言技能先有读、译,后有听、说、写。(3)核心内容从学校语法或经典文选,到以语法为纲编选的政治性或科技文章,再到人文类文章加篇章读写技巧,最后是学术性的科普文章。(4)学习活动先后有语法练习、课文理解、课文语言点练习、句型操练、听力训练、读写练习、头脑风暴、视听活动、项目研究、辩论等。上述演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社会发展需求、大学教育理念、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要求、师生主体、教育技术等(第五章)。基于前人研究,以外语教法、课程要求、社会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等因素为明线,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师生等因素为暗线,就未来的大英教材研发作出展望(第六章):(1)未来大英教材研发应走内容依托之路,以灵活的方式整合跨文化知识、通识教育内容及一般学术英语技能。(2)贯彻自主学习理念,借助计算机网络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借鉴基于渗透式学习策略的教材理念,将策略发展融入基于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中。(3)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通过课文选材、传统学习活动改造和复杂学习任务设计,全面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情感特质和思维意识,传授认知技能知识,创造综合运用各种认知技能的机会。(4)适合任务型教学法的开展,使学生在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时发展语言、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考虑到理论自身的不完善性和我国大英教学的现状,应将任务型活动和传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练习结合起来。(5)遵循主题原则,在系列设置上由分化走向整合,充分挖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以方便使用为宗旨,将基于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在单套纸质课本和网络课程中合理分配。综上,未来的大英教材应基于“理论、方法+技术”的范式整合多样化的内容,体现语言、文化、学科知识和思维的有机结合;依据主题原则整合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任务化的学习活动和内置学习策略的学习活动共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教材文本分析和逻辑思辨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将大英教学的源头追溯至上世纪初,重现大英教材发展的历史,锁定各阶段的代表性教材,描述了各类教材的编写体例。基于大英教材与大英教学、高等教育、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等的逻辑联系,通过文献研究和理性思辨,从宏观视角全面探索了影响大英教材发展的因素,并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考察为相关因素提供佐证。本文将相关学科理论以外的因素纳入到大英教材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视野。以上共同体现了本文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二、LILO及引导软盘各种用法汇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LO及引导软盘各种用法汇总(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2 概念的界定
        1.2.1 专门用途汉语CSP
        1.2.2 零起点的概念界定
        1.2.3 商务汉语
    1.3 文献综述
        1.3.1 零起点商务汉语研究现状
        1.3.2 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现状
        1.3.3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现状
    1.4 教材简介
        1.4.1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概况介绍
        1.4.2 论文所用三套教材内容及结构简介
第二章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选编情况统计分析
    2.1 词汇量与词汇等级分布统计分析
        2.1.1 词汇总量统计分析
        2.1.2 单课词汇量统计分析
        2.1.3 词汇等级分析
    2.2 词类分布统计分析
        2.2.1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分析
        2.2.2 量词、虚词、助动词统计分析
        2.2.3 其它类词汇统计分析
        2.2.4 专有名词分析
    2.3 商务领域词统计分析
        2.3.1 商务领域词的等级分布
        2.3.2 商务领域词的单册编排
        2.3.3 商务领域词的话题分布
    2.4 共选词统计分析
        2.4.1 共选词的生词等级
        2.4.2 共选词的商务领域词
    2.5 词表编写体例分析
        2.5.1 词表的编排格式
        2.5.2 词表的词性标注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释义研究
    3.1 词汇释义的模式
    3.2 词汇的释义方法
        3.2.1 一对一释义法
        3.2.2 近义词释义法
        3.2.3 加注释义法
        3.2.4 纯粹释义法
    3.3 词汇释义的内容
        3.3.1 理性义释义情况
        3.3.2 色彩义释义情况
        3.3.3 词义用法释义情况
        3.3.4 上下文语境贴合情况
        3.3.5 商务领域词释义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零起点商务汉语词汇练习题统计分析
    4.1 词汇练习题量统计分析
        4.1.1 词汇练习题总量统计分析
        4.1.2 每课/每单元词汇练习量统计分析
    4.2 词汇练习题型研究
        4.2.1 练习题型的固定与灵活
        4.2.2 练习题型的编排顺序
    4.3 商务领域词汇练习题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编排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1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选编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1.1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选编中的问题
        5.1.2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选编的改进建议
    5.2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释义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2.1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释义中的问题
        5.2.2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释义的改进建议
    5.3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练习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3.1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练习中的问题
        5.3.2 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练习的改进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1.1.2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结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料库翻译学
        2.1.1 缘起与发展
        2.1.2 研究内容
    2.2 翻译语言特征
        2.2.1 翻译共性
        2.2.2 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
    2.3 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概况
        2.3.2 国内各研究领域情况
        2.3.3 日本的语料库研究
    2.4 政府工作报告外译研究
        2.4.1 英译、俄译研究
        2.4.2 日译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问卷调查
    3.1 背景分析
        3.1.1 文本类型
        3.1.2 翻译方法
        3.1.3 受众选择
    3.2 第1 次问卷调查
        3.2.1 调查概况
        3.2.2 调查结果
        3.2.3 结果分析
    3.3 第2 次问卷调查
        3.3.1 调查概况
        3.3.2 调查结果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语料库建设
    4.1 语料库建设现状
        4.1.1 语料库的发展和类型
        4.1.2 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语料库应用翻译研究
        4.1.3 中日研究语料库
    4.2 语料库制作
        4.2.1 语料收集和处理
        4.2.2 “网络爬虫”
        4.2.3 语料对齐
        4.2.4 检索软件
    4.3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语料库
        4.3.1 语料收集和清理
        4.3.2 语料库建设
        4.3.3 语料库检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词汇特征分析
    5.1 词汇总体特征
        5.1.1 类符/形符比和词汇密度
        5.1.2 词汇出现次数分布
        5.1.3 高频词
    5.2 词汇应用特征
        5.2.1 略语结构
        5.2.2 比喻结构
        5.2.3 专有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工作报告》数词略语日译特征分析
    6.1 数词略语日译探讨
        6.1.1 观察方法
        6.1.2 日译统计
        6.1.3 日译分类
    6.2 数词略语日译讨论
        6.2.1 第1 类数词略语
        6.2.2 第2 类数词略语
        6.2.3 其他小类(种)
    6.3 日译词汇共性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句法特征分析
    7.1 句法特征
        7.1.1 平均句长
        7.1.2 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
        7.1.3 句法逻辑关系
    7.2 外译文本句法比较
        7.2.1 2016 年度日英译比较
        7.2.2 2017 年度日英译比较
        7.2.3 2018 年度日英译比较
    7.3 日语语言要求
        7.3.1 「连用形」语法特征
        7.3.2 日本学者汉日翻译研究
        7.3.3 日语文章表达要求
    7.4 日译句法共性特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搭配和语义韵分析
    8.1 搭配和语义韵研究
        8.1.1 近年的相关研究
        8.1.2 搭配和语义韵
        8.1.3 研究方法
    8.2 “坚持”的搭配和语义韵
        8.2.1 “坚持”的搭配词
        8.2.2 “坚持”的共选型式
        8.2.3 “坚持”的语义韵
    8.3 「坚持」的搭配和语义韵
        8.3.1 「坚持」的搭配词
        8.3.2 「坚持」的共选型式
        8.3.3 「坚持」的语义韵
    8.4 “坚持”「坚持」的语义韵比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总结及主要发现
        9.1.1 研究总结
        9.1.2 主要发现
        9.1.3 不足之处
    9.2 中央文献日译对策思考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4)汉语类词缀的语义逻辑机制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类词缀研究综述
        (二) 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四、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类词缀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类词缀的界定与语法语义特点
        一、现有的类词缀
        二、类词缀的特点
    第二节 类词缀语义范畴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词义范畴
        二、词义衍生
第二章 类词缀产生的语义和语法机制
    第一节 类词缀产生的语义机制
        一、类前缀的语义机制
        二、类后缀的语义机制
    第二节 类词缀产生的语法机制
        一、语法位置的固定
        二、词性的变化
    第三节 类词缀的意义形态
        一、引申表达
        二、比喻表达
    第四节 有类词缀倾向的词或语素
        一、位置固定化
        二、范畴化
第三章 汉语构词的基本语法形式与类词缀的造词功能
    第一节 基本语法形式
        一、类前缀+类属性语素
        二、种差性语素+类后缀
    第二节 类词缀的造词功能
        一、名词性的类词缀
        二、动词性的类词缀
        三、区别词性的类词缀
第四章 关于对外汉语类词缀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发展汉语》教材中类词缀的语义范畴分析及数据特征
    第二节 《发展汉语》教材中有类词缀倾向的词或语素的语义范畴分析及数据特征
    第三节 类词缀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类词缀教学的必要性
        二、类词缀教学的可行性
    第四节 类词缀的习得问题与教学建议
        一、类词缀的习得问题
        二、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5)互联网媒介视角下当代建筑学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
    五、论文创新点
        (一)媒介视角下互联网与当代建筑发展的认知体系创新
        (二)互联网下建筑表现量化分析方法的创新
        (三)互联网下建筑设计实用工具的创新
    六、论文结构框架
第1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媒介溯源
    1.1 媒介的溯源与大众传媒
        1.1.1 媒介的定义与演化
        1.1.2 大众传媒的提出
    1.2 媒介与建筑的相关性
        1.2.1 作为媒介的建筑
        1.2.2 作为信息的建筑
    1.3 多重媒介下的建筑重现
        1.3.1 纸媒中的建筑重现
        1.3.2 摄影中的建筑重现
        1.3.3 电影中的建筑重现
    1.4 后媒介时代:互联网
        1.4.1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1.4.2 中国互联网的特殊性
        1.4.3 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互联网+
    1.5 互联网影响下的我国当代建筑
        1.5.1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媒介属性
        1.5.2 中国当代建筑的现象演变
        1.5.3 中国当代建筑的观念演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当代建筑现象
    2.1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形态演变
        2.1.1 我国当代建筑互联网形态概况
        2.1.2 2000-2004:论坛及综合型网站时代特点
        2.1.3 2005-2011:社交网络时代特点
        2.1.4 2012-2014:移动终端网络时代特点
        2.1.5 2014-:新媒体时代特点
    2.2 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建筑的“图底关系”
        2.2.1 图底关系的新认知
        2.2.2 新型图底关系中的当代建筑
    2.3 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建筑的“透明性”
        2.3.1 当代建筑中的透明性
        2.3.2 互联网中的透明性
    2.4 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建筑的价值观初判
        2.4.1 建筑的消费大众化
        2.4.2 建筑的信息虚拟化
        2.4.3 建筑的空间主体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发展的交织演进
    3.1 媒介的自身演化
        3.1.1 媒介的“冷”与“热”
        3.1.2 超媒介
    3.2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
        3.2.1 互联网媒介的传播特性
        3.2.2 当代建筑与互联网新媒体的交织演进
    3.3 互联网新媒体下当代建筑的价值观革新
        3.3.1 个体意识的觉醒
        3.3.2 量化的思维方式
        3.3.3 碎片化信息的重构
    3.4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认知模型
        3.4.1 当代建筑发展的典型分支领域
        3.4.2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信息介质
        3.4.3 当代建筑的解构与互联网的重构
        3.4.4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认知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探索:多元共享
    4.1 扁平化时代与互联网共享
        4.1.1 “世界是平的”
        4.1.2 共享与“慕课”
    4.2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互动
        4.2.1 互联网与我国当代教学的交织
        4.2.2 我国当代建筑教学多元化与问题
    4.3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协作
        4.3.1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突破口
        4.3.2 建筑表现问题的教学溯源
    4.4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探索
        4.4.1 模式的可行性
        4.4.2 课程的涵盖范围
        4.4.3 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挑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再现:数据认知
    5.1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演变
        5.1.1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
        5.1.2 当代建筑学与“大数据”
    5.2 数据认知描摹下的当代建筑
        5.2.1 表现形式的转变
        5.2.2 当代建筑的数据认知开端
    5.3 互联网下的建筑传播媒介
        5.3.1 建筑数字化表现的技术发展
        5.3.2 建筑数字化表现的审美历程
    5.4 当代建筑表现的量化分析
        5.4.1 量化方法
        5.4.2 数据分析
    5.5 当代建筑表现的数据认知
        5.5.1 建筑表现的理性认知
        5.5.2 当代建筑学的大数据再认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新生:算法平台
    6.1 算法与人工智能
        6.1.1 互联网时代的算法演进
        6.1.2 互联网下的人工智能与建筑学
    6.2 作为建筑设计工具的互联网
        6.2.1 互联网下的建筑设计资源
        6.2.2 互联网下的设计流程需求
    6.3 互联网建筑设计工具的双向革新
        6.3.1 设计服务业的互联网升级
        6.3.2 互联网设计工具架构分析
    6.4 建筑设计主动式推荐系统
        6.4.1 系统的特点与扩展
        6.4.2 系统的价值与建设
    6.5 本章小结
结语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从融合到新生
    一、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价值观再造
    二、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融合与探索
    三、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再现与新生
    四、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反思与沉淀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I 2014 年 建筑师最想要的是什么
附录 II 互联网+建筑平台 意味着什么?

(6)21世纪初期俄语新词多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俄语新词研究综述
    1.1 国外俄语新词的研究成果及评述
        1.1.1 俄语新词的研究趋势
        1.1.2 俄语新词的研究成果
    1.2 国内俄语新词的研究成果及评述
        1.2.1 俄语新词的研究趋势
        1.2.2 俄语新词的研究成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词概述
    2.1 新词的界定
    2.2 新词的分类
        2.2.1 根据新颖程度划分新词类别
        2.2.2 根据语言—言语现象划分新词类别
        2.2.3 根据新词起源划分新词类别
        2.2.4 根据创造目的划分新词类别
        2.2.5 根据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划分新词类别
        2.2.6 根据生成方式划分新词类别
        2.2.7 根据使用频率划分新词类别
    2.3 新词产生的因素
        2.3.1 语言内部因素
        2.3.2 语言外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多维度下的俄语新词
    3.1 从构词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的构成特点
        3.1.1 20世纪末期俄语新词的构词特点
        3.1.2 21世纪初期俄语新词的构词特点
    3.2 从词典编纂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的收录规则
    3.3 从修辞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的修辞特点
    3.4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研究俄语新词产生的心理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新词的使用
    4.1 俄语新词的使用领域
    4.2 俄语新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4.3 俄语新词产生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4.3.1 俄语新词产生的意义
        4.3.2 俄语新词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8)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造词研究概述
        1.1 术语及其相关研究
        1.2 系统的造词法研究
        1.3 造词的专项研究
        1.4 新词的造词研究
        1.5 造词研究现状简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3.1 新词的界定
        3.2 新词造词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4.1 词的判定及语料来源
        4.2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新时期新词的造词基础
    第一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认识基础
        2.1 联想范围更加广泛
        2.2 联想领域的倾向性发生改变
        2.3 联想的连续效应
    第三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语言基础
        3.1 新时期的单纯词素
        3.2 新时期的合成词素
第三章 造词中的词素义非范畴化
    第一节 造词材料与造词理据
    第二节 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和词素义
        2.1 范畴、概念与词义
        2.2 词义的范畴属性和词素义的范畴属性
    第三节 造词与词素义非范畴化
        3.1 范畴化、非范畴化与再范畴化
        3.2 词素义非范畴化与造词的关系
        3.3 词素义非范畴化在不同意义类型中的表现
        3.4 词素义非范畴化的途径
    第四节 多义词素与词素义范畴调整
    第五节 新时期词素义非范畴化的特点
        5.1 新词的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
        5.2 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的原因
    第六节 个案考察——“被XX”的非范畴化
        6.1 “被XX”整体语义复杂化
        6.2 “被XX”中组成成分的属性变化
        6.3 “被XX”的语用特点
第四章 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
    第一节 音节材料与新时期的音译词
        1.1 新时期音译词产生的原因
        1.2 外来词素汉化与造词
        1.3 增意音译法与商标译名
    第二节 蔚为可观的字母词
        2.1 字母词形成的基础形式
        2.2 字母词的词义透明度
        2.3 字母词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 新词中运用突出的造词法
    第一节 新时期的简缩法
        1.1 简缩法的造词规则
        1.2 新时期简缩造词的特点
        1.3 简缩法高频使用的原因
    第二节 类推法创造新词
        2.1 类推法的使用基础
        2.2 新时期类推法的特点
        2.3 类推法的作用
    第三节 多种方法合力造词
    第四节 新时期造词的特点
    第五节 从造词看新词的戏谑色彩
        5.1 戏谑色彩的特点
        5.2 戏谑色彩的生成途径
        5.3 戏谑色彩的存在方式
        5.4 戏谑色彩的风行原因
第六章 网络词造词研究
    第一节 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
        1.1 什么是网络词
        1.2 网络词的地位
    第二节 网络词的造词材料
    第三节 网络词的造词方法
    第四节 谐音法与网络造词
        4.1 谐音的材料
        4.2 谐音的类型
        4.3 谐音法与新时期的同音词
    第五节 网络造词中的解构倾向
        5.1 颠覆传统语言规范
        5.2 打破固有交际原则
        5.3 无处不在的戏仿
        5.4 网络语境下的解构成因
结语
附录 新时期新词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件

(9)基于云服务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智能家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际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1.2.2 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1.3 云计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际云计算发展现状
        1.3.2 国内云计算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家居云服务系统的研究
    2.1 系统家庭内部的研究
    2.2 智能家居系统云计算的引入
    2.3 云计算
        2.3.1 云计算的部署形式
        2.3.2 云架构及其服务模式
    2.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2.4.1 虚拟化技术
        2.4.2 Hadoop 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家居云服务系统的设计
    3.1 云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3.2 云服务系统组成介绍
        3.2.1 Eucalyptus 云计算平台
        3.2.2 Hadoop 分布式计算平台
    3.3 云服务系统总体架构
        3.3.1 系统搭建准备
        3.3.2 系统总体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云服务系统实现过程
    4.1 基础设施云平台架构实现过程
        4.1.1 Eucalyptus 基础设施云平台架构
        4.1.2 获取证书
    4.2 镜像的构建
        4.2.1 制作 Linux 系统的镜像模板
        4.2.2 制作 Windows 系统的镜像模板
    4.3 镜像的部署和启动
        4.3.1 Euca2ools 中间件
        4.3.2 上传镜像模板
        4.3.3 启动虚拟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智能家居的云服务系统实现过程
    5.1 Hadoop 作为数据库服务器的架构实现
    5.2 智能家居云服务系统实现过程
        5.2.1 文件分布式存储的的流程
        5.2.2 存储与计算整合
    5.3 管理节点服务器程序设计与实现
        5.3.1 管理节点服务器程序主函数
        5.3.2 各个线程函数的设计实现
    5.4 子节点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5.4.1 子节点服务器主程序
        5.4.2 各个线程函数设计实现
    5.5 客户端 API 的设计和实现
        5.5.1 客户端文件的存储
        5.5.2 客户端启动子节点的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服务的智能家居系统
    6.1 智能家居系统
    6.2 智能家居系统部署到云服务系统
    6.3 访问云服务的智能家居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基于体例演变影响因素分析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教材
        1.4.2 大学英语教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本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语言教材评估研究
        2.1.2 语言教材编写研究
        2.1.3 语言教材使用研究
        2.1.4 语言教材使用效果研究
        2.1.5 国外研究现状总结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二十年大英教材研究概况
        2.2.2 大英教材编写研究
        2.2.3 大英教材评估研究
        2.2.4 大英教材使用研究
        2.2.5 关于英语教材的其他研究
        2.2.6 国内研究现状总结
第3章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教材发展概述
    3.1 近代新式大学产生之前的英语教学
    3.2 清末民初“大学英语”教学的萌芽
    3.3 民国中后期的大学共同英语课及教材
    3.4 建国至文革结束期间的公共英语教学和教材
    3.5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的大学英语教学和教材
    3.6 21 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和教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体例演变
    4.1 语法型大学英语教材
        4.1.1 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4.1.2 代表性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4.2 文选型大学英语教材
        4.2.1 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4.2.2 代表性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4.3 阅读对比型大学英语教材
        4.3.1 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4.3.2 代表性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4.4 结构型大学英语教材
        4.4.1 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4.4.2 代表性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4.5 综合型大学英语教材
        4.5.1 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4.5.2 代表性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4.6 立体式大学英语教材
        4.6.1 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4.6.2 代表性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4.7 内容型大学英语教材
        4.7.1 概念界定及产生背景
        4.7.2 代表性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大学英语教材体例演变的主要因素考察
    5.1 社会发展需求及大学教育理念对大英教材体例的影响
        5.1.1 西方主导的民国通才教育与大英教材
        5.1.2 政治经济为纲的专才教育与大英教材
        5.1.3 改革开放需求及文化素质教育与大英教材
        5.1.4 新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大英教材
    5.2 语言学理论发展对大英教材体例的影响
        5.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大英教材
        5.2.2 转换生成语言学与大英教材
        5.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大英教材
        5.2.4 社会语言学与大英教材
        5.2.5 外语教学法与大英教材
    5.3 心理学理论发展对大英教材体例的影响
        5.3.1 官能心理学与大英教材
        5.3.2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英教材
        5.3.3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英教材
    5.4 课程教学要求对大英教材体例的影响
    5.5 学习者及教师因素对大英教材体例的影响
        5.5.1 师生的语言水平与大英教材
        5.5.2 中国教育传统中的师生关系与大英教材
    5.6 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大英教材体例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未来大学英语教材研发展望
    6.1 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与大英教材编写
        6.1.1 跨文化教育与大英教材编写
        6.1.2 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大英教材编写
        6.1.3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大英教材编写
    6.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大英教材编写
        6.2.1 从《课程要求》看大英教材的核心内容选择
        6.2.2 自主学习、学习策略与大英教材编写
    6.3 顺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大英教材编写
        6.3.1 社会创新需求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6.3.2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与要素
        6.3.3 贯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大英教材编写
    6.4 任务型教学法与大英教材编写
        6.4.1 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6.4.2 任务型教学法与大英教材的活动设置
    6.5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英教材编写
        6.5.1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英教材的内容呈现
        6.5.2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策略的呈现
        6.5.3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英教材的系列设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关于大英教学和教材发展的历史
        7.1.2 关于大英教材体例的演变
        7.1.3 关于大英教材体例演变的影响因素
        7.1.4 关于未来大英教材的走向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教材和大纲(以出版年代为序)
附录
正文图表索引
    表格
    图表

四、LILO及引导软盘各种用法汇总(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零起点商务汉语教材词汇研究[D]. 杜西西. 兰州大学, 2021(02)
  • [3]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D]. 童富智.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4]汉语类词缀的语义逻辑机制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D]. 杨向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互联网媒介视角下当代建筑学的发展研究[D]. 尹瑾珩. 天津大学, 2019(06)
  • [6]21世纪初期俄语新词多维度研究[D]. 姜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8]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D]. 骆牛牛. 山东大学, 2015(12)
  • [9]基于云服务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岳敬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9)
  • [10]基于体例演变影响因素分析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D]. 柳华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LILO和引导软盘的各种用法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