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型腺病毒疫苗株序列测定及其六邻体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不同血清型禽腺病毒Fiber2蛋白的杆状病毒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包括5个种(A-E种)、12个血清型(1-8a,8b-11)。FAdV有多种血清型在我国鸡群中流行。近年来,血清2型禽腺病毒(FAdV-2)、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血清8b型禽腺病毒(FAdV-8b)在鸡群内流行趋势愈加严重,给疫病防控带来困难。纤突蛋白2(Fiber2)位于禽腺病毒表面,是禽腺病毒的重要结构蛋白,Fiber2含有与病毒的感染性有关的中和抗原表位,能够识别宿主的特异性受体。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FAdV-2-Fiber2、FAdV-4-Fiber2、FAdV-8b-Fiber2蛋白进行表达并进一步研究了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上收录的FAdV-2、FAdV-4、FAdV-8b的基因序列,设计含有XholⅠ和K pnl酶切位点的上下游引物,扩增得到FAdV-2-Fiber2、FAdV-4-Fiber2、FAdV-8b-Fiber2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 Fast Bacdaul中,构建含有FAdV-2-Fiber2、FAdV-4-Fiber2、FAdV-8b-Fiber2的杆状病毒表达供体质粒。将其转化入DH10bac感受态细胞,筛选得到重组杆状病毒质粒。将重组质粒转染到昆虫细胞中获得重组杆状病毒。通过间接免疫荧光验证FAdV-2-Fiber2、FAdV-4-Fiber2、FAdV-8b-Fiber2重组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的昆虫细胞中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能够稳定表达Fiber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利用超声破碎提取FAdV-2-Fiber2、FAdV-4-Fiber2、FAdV-8b-Fiber2重组蛋白,免疫SPF鸡,制备得到Fiber2重组蛋白的鸡单因子血清。用ELISA检测方法对SPF鸡抗血清检测,结果表明,免疫重组蛋白的鸡血清抗体效价分别为1:4096、1:16384、1:4096,说明获得的重组Fiber2蛋白有很好的免疫原性。病毒中和试验检测重组蛋白抗血清在LMH细胞上中和FAdV的活性,结果表明,三种重组蛋白抗血清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158、1:133、1:223,说明抗血清能中和FAdV对LMH细胞的感染。利用超声破碎提取FAdV-2-Fiber2、FAdV-4-Fiber2、FAdV-8b-Fiber2重组蛋白,免疫昆明白小鼠,制备得到Fiber2重组蛋白的鼠单因子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得鼠抗血清在1:200倍稀释时,仍具有较好的活性且特异性良好。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能够稳定表达Fiber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了表达的Fiber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为FAdV的Fiber2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FAdV的免疫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樊佩佩[2](2021)在《昆明市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流行病学及人腺病毒基因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1、了解云南省昆明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毒病原谱特征和流行病学规律,为该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疫情趋势评估以及防控策略和措施制定提供参考。2、掌握云南省昆明市人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病学规律,分析其病毒分子分型、基因变异等病原学特征,为云南省昆明市人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有效防控和免疫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调查研究是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子课题。基于医院的横断面研究和实验室的检测,选取分布在昆明市5大主城区的6家哨点医院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用构建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采集呼吸道样本。由于本次研究是针对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进行,下文所提及的人腺病毒均是人呼吸道腺病毒。利用RT-PCR方法对样本进行病毒病原体核酸检测,筛选出的人腺病毒样本利用Hep-2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利用人腺病毒Hexon基因特异引物对分离成功的毒株Hexon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在NCBI GenBank数据库中Blast 比对进行初步定型。通过检索“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人腺病毒阳性病例,随机选取10份样本进行细胞分离培养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DNASTAR软件的SeqMan模块对DNA序列进行编辑,在GenBank数据库上下载国内外不同时间、地区流行的不同型别参考株基因序列,使用MEGA5.0构建基因亲缘性进化树。临床病例信息由“传染病检测技术平台”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检索下载,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临床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分析,对人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 果]1、本次研究中云南省昆明市2018-2020年共采集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1598例,检测样本1545份。2018年云南省昆明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采样病例数为472例、检测样本数为446份,2019年采样病例数为875例、检测样本数为850份,2020年采样病例数为251例、检测样本数为249份。2018年-2019年,采集和检测病例数均呈上升趋势,2019年-2020年,采集和检测病例数均呈下降趋势。2、云南省昆明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12月。3、云南省昆明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五大主城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昆明市五华区(50.1%),之后依次是盘龙区(14%)、呈贡区(13.7%)、官渡区(13.5%)和西山区(8.7%)。本次研究采集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4: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5岁以下组(46.93%);职业分布主要为学龄前儿童(46.47%)。4、1545例检测病例中,任一病毒阳性病例数占监测病例27.83%,其中87.67%例检测出一种病毒感染,12.33%检测出两种及以上病毒感染,共检出病毒数495个;8种病毒病原体中鼻病毒是该症候群检出的主要病原,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人流感病毒、腺病毒。5、本次研究经卡方检验分析得出结果,2018-2020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毒病原体感染病例中,不同月份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0,p=0.513);病毒感染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组,且不同年龄组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7,p<0.001),随着年龄增加病毒阳性检出率逐渐下降:不同地区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1,p<0.001),西山区病毒检出率最高,其次是五华区、盘龙区、呈贡区、官渡区。6、2018-2020年检测的发热呼吸道病例样本中,检测出腺病毒阳性病例共82例。监测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56:1,不同性别(χ2=0.102,p=0.818)之间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为7.69±5.15岁,各年龄组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09,p<0.001),6-17岁组腺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0-5岁组,最低是18岁以上组;3种职业中学生的腺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与其他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78,p=0.001);不同季节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9,p=0.049),夏季出现高峰;各城区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36,p=0.006),西山区腺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余城区。8、将年龄、季节、地区、职业、科室类型、哨点医院类型、病例类型、样本类型、体温纳入研究,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发热呼吸道病例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影响因素有年龄、季节、地区、科室类型、合并感染。其中0~5岁(OR=5.62,95%CI:2.67~11.84)、6~17 岁组(OR=3.04,95%CI:1.37~6.74)病例感染腺病毒风险较大;昆明市五大主城区中,盘龙区(OR=8.31,95%CI:1.76~39.32)感染腺病毒风险高于其余城区;呼吸科发热呼吸道病例检出腺病毒的风险概率比急诊科高(OR=5.97,95%(CI:1.68~21.21),儿科与急诊科病例检出腺病毒风险概率没有差异(p=0.47);与无合并感染情况病例相比,有合并感染情况的病例检出腺病毒的风险概率更高(OR=8.77,95%CI of OR:4.31~17.86)。9、本次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云南省昆明市2018-2020年人腺病毒病原以其中HAdV-B3(33.33%)和HAdV-B7(29.17%)为主,两种病原优势均出现在秋冬季,呈现出与其它型别的病原在不同月份交替出现的特点。从临床症状上看,HAdV-B7与重症密切相关。10、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昆明市6家哨点医院采集检测的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标本中,利用Hep-2细胞成功分离到一株腺病毒毒株。经过全基因组测序,构建进化树和基因同原型分析可得出分离到的腺病毒毒株属于HAdV-B55。其与原型株参考株同源性比对高度相似,核苷酸序列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变异,从亲缘性进化树来看,与2005年的埃及株和1976年的美国株最为相似。但本次研究所获腺病毒毒株自身依然存在变异,比对发现其Hexon基因第1694位核苷酸发生替代(A→G),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N→S),第2539位核苷酸发生替代(A→T),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T→S),Fiber基因和Penton基因经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该位点属于无义突变。[结论]1、2018-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毒病原谱有所改变,主要的病毒病原体有鼻病毒、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流感病毒。2、人腺病毒仍是昆明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检出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以HAdV-3和HAdV-7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西山区人腺病毒检出率最高。3、人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临床表现方面与流感、副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非常类似,所以通过临床症状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加之人腺病毒型别的不断重组变异,更需要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快速地鉴定人腺病毒及进行基因分型、变异特征分析,有助于流行病学现场处置。4、本次研究对一株人腺病毒毒株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后得到毒株型别为HAdV-55,构建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得到该毒株与国内外同型别毒株差异不大。但近几年国内外仍有关于HAdV-55感染所致疫情报道,为了更好应对由HAdV-55导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暴发或者散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该建立连续广泛的监测系统,熟悉其在我国的进化及流行动态。同时,考虑到HAdV-55暴发流行感染人群的特殊性,对研制HAdV-55疫情应急疫苗相关研究也应获得重视。
张晓欢[3](2020)在《FAdV-4 pcDNA3.1-Fiber2-IL2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初步评价》文中认为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是禽类病毒中最常见的其中一种,其中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感染所引起的禽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Hepatitis Syndrome,HHS)主要以肝脏发黄肿胀,心包内积聚大量黄色透明状积液为主要特征,对我国的禽类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经济损失严重。该病首发于1987年巴基斯坦的安卡拉地区,因此该病又叫禽安卡拉病。禽安卡拉病于2015年在我国呈大面积的爆发并开始流行,对3-6周龄的雏鸡容易造成感染,死淘率最高可达80%。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和疫苗来预防该病是非常迫切的,Fiber2蛋白是FAdV-4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免疫原,能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DNA疫苗通常需要佐剂来提高递呈效率。本试验以Fiber2基因为研究对象,并加入鸡细胞因子IL-2作为基因佐剂,构建pc DNA3.1-Fiber2重组质粒,pc DNA3.1-IL2重组质粒,pc DN A3.1-Fiber2IL2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分组对雏鸡进行免疫,探究它的免疫效果,为研制安全有效的安卡拉病疫苗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以本实验室新分离的新宾株肝组织DNA和鸡脾组织c DNA为模板,根据Gen Bank上FAdV-4 Fiber2基因、鸡IL-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将Fiber2基因、IL-2基因以及Fiber2-IL2融合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后将纯化的目的基因插入到克隆载体中,最后连接到pc DNA3.1真核表达载体里构建成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PCR验证、HindⅢ和XbaⅠ双酶切鉴定、测序验证,显示pc DNA3.1-Fiber2重组质粒,pc DNA3.1-IL2重组质粒,pc DNA3.1-Fiber2IL2重组质粒构建成功。2.将上述已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对35只健康SPF雏鸡于14日龄进行分组免疫。通过ELISA方法检测免疫前、后SPF雏鸡血清中FAdV-4抗体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进而对构建的重组质粒进行免疫效果的初步评价。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分组免疫雏鸡后,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FAdV-4抗体,刺激机体内IFN-γ、IL-6含量升高。细胞因子IL-2作为基因佐剂能提高pc DNA3.1-Fiber2重组质粒免疫效果。在FAdV-4抗体水平方面比较,pc DNA3.1-Fiber2重组质粒和pc DNA3.1-IL2重组质粒混合免疫与pc DNA3.1-Fiber2IL2重组融合质粒的免疫效果相比差异不显着。从提高机体内细胞因子含量以及免疫剂量与成本控制方面相比,pc DNA3.1-Fiber2IL2融合重组质粒要优于pc DNA3.1-Fibe-r2与pc DNA3.1-IL2混合免疫重组质粒。综上,以FAdV-4 Fiber2为目的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可以诱导机体产生FAdV-4抗体,并刺激机体内IFN-γ、IL-6含量升高。细胞因子IL-2作为基因佐剂可以显着增强Fiber2基因重组质粒免疫效果。
李保珍[4](2019)在《以耐热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8b型)活疫苗的研制》文中提出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可分为I群、II群、III群,可引起鸡、鸭、鹅等多种家禽或野禽的疾病。其中I群禽腺病毒又可分为12个血清型,我国鸡群中主要流行血清4型(FAdV-4)和血清8b型(FAdV-8b),分别引起心包积液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HPS)和鸡包涵体肝炎(Inclusion body hepatitis,IBH)等疾病,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纤突蛋白(fiber)是禽腺病毒的重要结构蛋白,含有病毒的中和抗原表位,也与病毒的感染性有关。本研究以耐热新城疫病毒为载体,采用反向遗传技术分别构建表达FAdV-4和FAdV-8b纤突蛋白的重组病毒,并且评价了重组病毒活疫苗的免疫效力。1.以耐热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I群禽腺病(4型、8b型)重组病毒的构建以FAdV-4(GX2013株)和FAdV-8b(QD2016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fiber2基因和fiber基因,再将fiber2基因和fiber基因分别插入含有NDV/rAHR09弱毒株全基因组质粒rAHR09-P的P和M基因间隔区,构建rAHR09-P-FAdV-4 fiber2和rAHR09-P-FAdV-8b fiber。将两个重组质粒分别与表达NDVNP、P、L基因的质粒(pCI-NP、pCI-P、pCI-L)共转染BSR-T7/5细胞60 h,收毒后接种9-11日龄SPF鸡胚。经血凝试验证明拯救出重组病毒。通过RT-PCR及测序证明,fiber2基因和fiber基因分别插入了 NDV/rAHR09基因组中。将这两株重组病毒命名为rAHR09-4F2和rAHR09-8bF。Western Blot 试验显示,插入 NDV/rAHR09 中的 fiber2 基因和 fiber 基因均能够表达,两株重组病毒表达的蛋白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耐热性试验结果显示:rAHR09-4F2和rAHR09-8bF经56℃处理70 min仍有HA活性,两株重组病毒与母本病毒均具有较好的耐热性。EID50试验测得rAHR09-4F2、rAHR09-8bF病毒滴度分别为107.42EID50/mL、107EID50/mL,两株重组病毒在鸡胚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MDT 与 ICPI 试验结果显示:rAHR09-4F2 和 rAHR09-8bF MDT 大于 120 h,ICPI 数值均为0.050,两株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毒力均无显着差异,仍为弱毒株。2.重组病毒免疫效力评价为了评价重组病毒rAHR09-4F2和rAHR09-8bF免疫效力,分别进行了免疫攻毒保护试验1和试验2。试验1分为rAHR09-4F2组、FAdV-4+FAdV-8b灭活疫苗组、攻毒对照组。7日龄SPF鸡,rAHR09-4F2组试验鸡通过滴鼻点眼接种rAHR09-4F2(106EID50),灭活苗组经颈部皮下接种FAdV-4+FAdV-8b二价灭活疫苗(0.25 mL/只)。在免疫后第7、14、21、28d对各组试验鸡采血分离血清,通过血清中和试验(SNT)测定血清中FAdV-4和FAdV-8b中和抗体滴度。试验2分为rAHR09-8bF组、FAdV-4+FAdV-8b灭活疫苗组、攻毒对照组。处理方式与试验1一致。试验1的rAHR09-4F2组和灭活苗组试验鸡在接种后21 d中和抗体均达到峰值,产生的针对FAdV-4的抗体滴度分别为102.93和103.23。免疫后第21 d,各组试验鸡经肌肉注射攻FAdV-4(107.5TCID50/mL),0.2mL/只。攻毒对照组在3d内全部死亡,rAHR09-4F2组在3 d内死亡5只,灭活苗组表现正常。分别于攻毒后3 d、7 d采集各组试验鸡的咽喉拭子和泄殖腔拭子,通过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病毒含量。在攻毒后第3d、7d,rAHR09-4F2组试验鸡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量均高于灭活苗组,差异均显着(P≤0.05)。rAHR09-4F2刺激试验鸡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对FAdV-4具有50%的死亡保护效率,rAHR09-4F2能降低试验鸡的排毒量,但效果不显着。试验2的rAHR09-8bF组和灭活苗组试验鸡在免疫后7d开始产生中和抗体,在免疫后21 d达到峰值,产生的针对FAdV-8b的抗体滴度分别为103.11和103.15。免疫后第21 d,各组攻FAdV-8b(106.5 TCID50/mL),0.2 mL/只。攻毒后,rAHR09-8bF组和灭活苗组表现正常,攻毒对照组出现拉稀现象。攻毒后第3d、7d,rAHR09-8bF组和灭活苗组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量均低于攻毒对照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rAHR09-8bF组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量与灭活苗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rAHR09-8bF能刺激试验鸡产生较高水平的针对FAdV-8b的抗体,并能显着降低试验鸡的排毒量,保护效率可达90%左右。
殷国政[5](2019)在《Ⅰ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及卵黄抗体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Ⅰ群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4)可引起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hepatitis syndrome,HHS)。2015年以来HHS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广东等地均有发生和流行,可发生于肉鸡、蛋鸡和三黄鸡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养鸡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临床病例中分离病毒,制备灭活疫苗和卵黄抗体,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技术支持。1Ⅰ群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2015-2018年,对来自山东、湖北、河北的疑似HHS的临床病例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用分离毒株分别人工感染SPF鸡胚、1日龄和21日龄SPF鸡,采用病理组织学及PCR方法,检测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学变化、病毒分布及排毒情况。结果发现,感染鸡胚至8dpi全部死亡,6 dpi时死亡胚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出血等典型病变。1日龄SPF鸡在4dpi时全部死亡,21日龄人工感染的SPF鸡与同居鸡死亡率皆为60%;死亡鸡主要病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等器官,其肝脏、心脏、脾脏、胰腺、小肠、肾脏等多器官均检测到该病毒DNA;21日龄感染鸡于3、5、7、14 dpi时均检出泄殖腔排毒,口腔排毒只在7、14 dpi时检出。结果表明该毒株感染性强,致死率高,具有一定的泛嗜性,水平传播能力强,泄殖腔排毒是其主要的排毒方式。2Ⅰ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从分离毒株中筛选出免疫原性高的毒株,制备油乳灭活疫苗,并用该疫苗接种21日龄SPF鸡,3周后用两个毒株分别攻毒;采用PCR方法检测排毒和病毒的分布情况;采用ELISA方法监测抗体及白介素-2的含量。结果发现,免疫攻毒鸡均无死亡,在3、5、14 dpi时均未检测到排毒,仅在7 dpi时检出少量排毒,14 dpi时存活鸡的各脏器均未检出病毒DNA;免疫后2周抗体水平逐渐升高,攻毒后开始下降,至第5周时抗体水平开始回升;白介素2含量在攻毒前2-3周变化较小,7 dpi时白介素2含量明显升高。结果表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使机体对两个毒株的感染均具有强的抵抗力。3Ⅰ群4型禽腺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应用采用上述疫苗免疫健康商品蛋鸡,制备卵黄抗体,肌肉注射于SPF鸡,两天后采用FAdV-4分离株进行攻毒,检测病毒的分布及排毒情况。结果发现,至14 dpi试验组、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6.67%和60%(P<0.01差异极显着);试验组只有肝脏检测到该病毒的DNA,而对照组心脏、脾脏、胰腺等多脏器均能检到;试验组只在7dpi时检到零星排毒,对照组3-7 dpi时均可排毒。表明制备的卵黄抗体能有效中和病毒,使其感染局限在肝脏,抑制机体排毒,为SPF鸡提供有效保护。综上所述,本试验分离毒株致病性强,具有一定的泛嗜性,泄殖腔排毒是其主要的排毒方式;所制备的灭活疫苗和卵黄抗体均能有效保护SPF鸡,使其对Ⅰ群4型禽腺病毒的感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董振杰[6](2019)在《胶东地区鸡Ⅰ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家禽和野禽常见的传染病病原。Ⅰ亚群禽腺病毒分为A、B、C、D、E 5个种,12个血清型,其中FAdV-8b主要引起包涵体肝炎(IBH),FAdV-4主要引起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HHS)。自2010年以来,鸡Ⅰ群禽腺病毒引起的IBH病例在我国白羽肉鸡中呈增长态势,2014年我国鸡只感染HHS的病例仅有零星发生,2015年已在全国全面爆发,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深入揭示FAdV的致病机理及其病理学特点,进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防控IBH和HHS的方案及措施,开展了本项研究。1、为了调查鲁豫京等10省市FAdVI的流行情况,对2015~2017年在山东、河南和北京等10省市收集的455份疑似FAdVI阳性样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15~2016年感染率逐步上升,2017年感染率有所下降;发病率比较高的省市是山东、江苏、河南和北京;商品蛋鸡感染率比较高,其次是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检测结果还表明鸡Ⅰ群禽腺病毒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每年6~8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10~11月份是另一个感染高发期。测序结果表明: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FAdV-8b 和 FAdV-4。2、为了进一步研究胶东地区流行毒株的病毒生物学特点及血清学特性,2013年从本地区某肉鸡养殖场疑似包涵体肝炎的肝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FXWH-8b毒株,2015年从本地区某肉种鸡养殖场疑似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的肝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FXWH-4毒株。然后对两个分离株采用理化特性检验试验和琼脂糖凝胶扩散试验(AGP)进行了检测,理化特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分别经BUDR、氢氧化钠(pH=10)和60℃ 1h处理后,接种鸡胚,孵育24h,鸡胚表现正常,经PCR检测阴性;而经乙醚、氯仿和盐酸(pH=3)处理后的分离毒株,接种鸡胚,孵育24h,不影响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鸡胚出现明显的病变,经PCR检测阳性。AGP试验结果表明:FXWH-8b株与FAdV-8b标准株AV215(FAV-8)的阳性血清呈阳性反应;FXWH-4株与FAdV-4标准株AV211(FAV-4)的阳性血清呈阳性反应。FXWH-8b株与FXWH-4株没有血清学交叉反应。3、为了深入揭示FAdV的致病机理及其病理学特点,采用上述本研究中分离的2个毒株,通过腿部肌肉注射方式接种15d的SPF鸡,结果表明:FXWH-8b株和FXWH-4株均能在24h内引起试验鸡发病,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H.E染色可见两个分离株均可引起脑、胸腺、气管、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腺胃、胰脏、十二指肠、空肠、盲肠和法氏囊等器官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均未发现核内包涵体。PCR结果表明FXWH-8b株攻毒后72h,FXWH-4株攻毒后48h,在病鸡肝脏、肺脏、肾脏、腺胃、空肠和盲肠组织中均检测出了该病毒的核酸,而且两个毒株在攻毒后均可较快地在多个组织器官中定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XWH-8b株在肝脏组织存在强阳性信号,FXWH-4株在肝脏、肾脏、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存在阳性信号。4、为了解决目前我国没有预防FAdV感染的商品化疫苗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对2个分离的毒株各自制成的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进行了同源性抗体检测和交叉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分离病毒株的疫苗均能较好地产生抗体,并对自身毒的攻毒感染均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没有交叉保护作用。而后,用FAdV-4毒株对3个公司FAdVI的细胞培养二价灭活疫苗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3家公司的疫苗均能对FAdV-4病毒的感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然后又对4种疫苗(FAdV-8b发病鸡肝组织灭活疫苗、FAdV-8b鸡胚组织灭活疫苗、FAdV-8b和FAdV-4发病鸡肝组织二价灭活疫苗和FAdV-8b和FAdV-4细胞培养二价灭活疫苗)进行了 5组32批次小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FAdV-8b发病鸡肝组织灭活疫苗对FAdV-8b毒株的感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对FAdV-4毒株的感染没有保护作用;FAdV-8b鸡胚组织疫苗对FAdV-8b和FAdV-4两个毒株的感染均无保护作用;FAdV-8b和FAdV-4发病鸡肝组织二价灭活疫苗和FAdV-8b和FAdV-4细胞培养的二价灭活疫苗均对目前胶东地区的流行毒株的感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根据鸡Ⅰ群禽腺病毒的发病日龄结合疫苗的保护效果制定了用FAdV-8b和FAdV-4发病鸡肝组织二价灭活疫苗或FAdV-8b和FAdV-4细胞培养二价灭活疫苗,按照3次(6W颈部皮下、18W和22W胸肌)注射,每次0.5mL/羽的免疫程序,以防控此病。通过比较黄芪多糖+VC+氟苯尼考与单独使用干扰素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发现黄芪多糖+VC+氟苯尼考组合能缓解Ⅰ群禽腺病毒病的感染症状,而单独使用干扰素没有治疗效果。最后在通过优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将动物福利体系应用于种肉鸡生产管理之中,能够有效降低鸡Ⅰ群禽腺病毒病的发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7年在鲁豫京等10个省市发生的鸡Ⅰ群禽腺病毒病的主要流行血清型是FAdV-8b和FAdV-4;从胶东地区养鸡场分离的FXWH-8b毒株和FXWH-4毒株,也属于这两种血清型;2个分离毒株对SPF鸡均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侵害鸡的多个组织器官;本研究构建的细胞培养二价灭活疫苗和发病鸡肝组织二价灭活疫苗对胶东地区鸡群流行的Ⅰ群禽腺病毒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黄芪多糖配伍维生素C和氟苯尼考对Ⅰ群禽腺病毒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关于鸡Ⅰ群禽腺病毒病的防控问题,作者建议并经实践证明在养鸡生产管理中切实落实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并适当贯彻应用动物福利的理论可以有效地防控此病的发生。
羊嬉春[7](2018)在《一种人4/7型双价腺病毒候选疫苗株的构建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腺病毒可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其中E组的4型、B组的7型最为常见,是免疫力低下人群暴发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首要病原体。世界范围内仅有美国报道使用了人腺病毒4型和7型肠溶型腺病毒口服活疫苗,临床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源自当年流行株RI-67的美国4型腺病毒疫苗株最重要的错配发生在ITR区。本研究为获得与美国4型腺病毒疫苗株ITR序列一致的病毒株,首先对人4型腺病毒株RI-67 ITR区进行突变,通过Red同源重组技术获得ITR突变的人4型腺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pBR-Ad4-ITRmut。酶切释放病毒基因组转染293T细胞获得复制速率减慢的仿美国4型腺病毒疫苗株HAd4-ITRmut。人4型腺病毒疫苗株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获得,但7型腺病毒疫苗株由于与流行株的基因序列差异较大,故不容易通过人工改造方法获得,因此研究设计一种4/7型双价腺病毒疫苗,不仅可以补充我国腺病毒疫苗的缺乏,而且减少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简化服用方法。为此本研究构建了 4/7型双价腺病毒候选减毒活疫苗株。人7型腺病毒六邻体高可变区的E3表位是其重要病毒抗原中和表位,将7型腺病毒E3表位替换到4型腺病毒相应位置以构建4/7型双价腺病毒候选活疫苗株。通过Red重组系统和正反向筛选系统,首先将质粒pBR-Ad4-ITRmut相应六邻体E3中和表位插入KanSacB序列,形成中间质粒pBR-Ad4-Ad7E3-KanSacB,以包含HAdv-7 E3中和表位的短核苷酸序列进行双链置换,通过反向筛选得到含有不同组别抗原表位的重组质粒pBR-Ad4-Ad7E3,释放嵌合基因组转染293T细胞得到双价重组腺病毒候选减毒活疫苗株Ad4ITRmut-Ad7E3。对所构建的中和表位嵌合型双价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株Ad4ITRmut-Ad7E3开展免疫学特性研究。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产生的抗体能中和约76%的HAdv-7,能中和高达100%的HAdv-4腺病毒;以口服灌胃方式免疫BALB/c小鼠,冲击免疫后产生的抗体能中和约35%的HAdv-7腺病毒,能中和高达60%的HAdv-4腺病毒。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疫苗株能有效激发动物体内免疫应答,不仅产生针对人4型腺病毒的抗体,嵌合的人7型腺病毒E3中和表位还能产生针对人7型腺病毒的抗体。冲击免疫两周后对腹腔注射组小鼠分别进行HAdv-4及HAdv-7腺病毒攻毒试验,结果表明Ad4ITRmut-Ad7E3对BALB/c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初步评价了双价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株Ad4ITRmut-Ad7E3作为人用腺病毒口服疫苗的可能性。目前尚无不同组别双价腺病毒疫苗株研究的报道,本课题所构建的Ad4ITRmut-Ad7E3是拥有自主研发产权的双价腺病毒候选减毒活疫苗株,是我国用于预防由腺病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补充。
张玲[8](2018)在《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筛选疫苗生产用人3、7型腺病毒培养的细胞基质,分离、培养人3、7型腺病毒疫苗候选株,并进行空斑纯化。【方法】1、细胞基质的初步筛选:将已有的人3、7型腺病毒株分别感染5种细胞系:HEK293、AD293、Vero、MRC-5、WI-38,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和感染滴度,筛选出易感细胞系。并运用初步筛选出的易感细胞系AD293和MRC-5细胞分别培养、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携带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的重组3型腺病毒感染A549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情况。从而筛选出一种培养3、7型腺病毒的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2、人3、7型腺病毒毒株分离及免疫:通过MRC-5细胞分离培养153份咽拭子样品(广州;北京)。PCR扩增腺病毒的六邻体蛋白基因、纤突蛋白基因、五邻体基座蛋白基因并测序进行型别鉴定。腺病毒分离株在MRC-5细胞中连续5次传代后,进行病毒感染滴度测定,筛选出感染滴度≥4.0 lg CCID50/mL的腺病毒株。初步筛选病毒株在MRC-5细胞培养后经3次反复冻融,离心取上清,病毒上清按1:4000的比例加入β-丙内酯灭活,4℃放置24小时,再37℃放置2小时,最后腹腔注射小鼠,免疫剂量500ul/只。对照组腹腔注射PBS。免疫21天和44天后,获取血清,灭活后进行细胞中和实验。3、空斑纯化:分别采用Vero、A549、MRC-5细胞对腺病毒分离株(其抗体效价>1:8)进行空斑纯化。纯化后腺病毒株采用三个主要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及血清鉴别试验进行型别验证。再使用3种细胞系(A549、HEK293、MRC-5细胞)进行病毒感染滴度的测定。4、腺病毒培养条件初步建立: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分别使用病毒接种量为0.006MOI、0.012MOI、0.018MOI,培养基含血清浓度为2%、5%、10%,分别在35℃、37℃,含5%CO2培养箱培养,观察感染后12、24、36、48、60、72、84、96、108小时在MRC-5细胞病变的情况和感染滴度。【结果】1、5种细胞系中,人3型腺病毒在HEK293细胞最敏感,其次为MRC-5和AD293细胞,不敏感细胞为Vero和WI-38细胞;人7型腺病毒在HEK293和MRC-5细胞最敏感,其次为AD293细胞,不敏感细胞为Vero和WI-38细胞。重组3型腺病毒Ad3EGFP在相同培养条件下,MRC-5细胞培养获得总的病毒粒子为3.0×1011而AD293细胞获得总的病毒粒子为2.04×1012。但由MRC-5细胞获得的Ad3EGFP病毒感染A549细胞48小时后,接种1×107个病毒粒子可见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而AD293细胞获得的病毒未见荧光。2、从153份咽拭子中分离得到31株腺病毒,其中21株为人3型腺病毒,10株为人7型腺病毒。筛选出11株病毒滴度≧4.0 lg CCID50/mL的病毒株,其中6株为人3型腺病毒,5株为人7型腺病毒。11株腺病毒经β-丙内酯灭活后分别进行免疫原性检测,11株病毒株的初次免疫中和效价均>1:8,免疫阳转率达到100%。初次免疫后,3型腺病毒株BJ-35、BJ-50、BJ-57、BJ-70302、BJ-70248共5株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无显着性差异。BJ-70327株诱导中和抗体效价均低于其他4株(BJ-35、BJ-50、BJ-57、BJ-70302)。7型腺病毒株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无显着性差异。二次免疫后不同3、7型腺病毒株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均无显着性差异,但二次免疫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均高于初次免疫。3、尝试采用Vero、A549、MRC-5细胞对11株腺病毒株进行空斑纯化,只有Vero细胞成功将腺病毒空斑纯化。纯化后病毒株进行3个主要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血清鉴别实验均证明腺病毒型别正确。分别使用A549、HEK293、MRC-5细胞系测定腺病毒感染滴度,11株腺病毒在MRC-5细胞和HEK293细胞的感染滴度一致,其中6株人3型腺病毒和3株人7型腺病毒的感染滴度均为5.0 lg CCID50/ml,另2株人7型腺病毒感染滴度为lg 4.0 lg CCID50/ml。在A549细胞测定感染滴度均比另2个细胞系高1个lg值。4、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在含10%血清的MEM培养基培养时,接种病毒量分别为0.006、0.012、0.018 MOI,导致病变均较快,培养48-60个小时可收获病毒,但最终收获的病毒感染滴度均未见明显差异。在含2%和5%血清的培养基培养时,接种病毒量分别为0.006、0.012、0.018 MOI,病毒感染滴度均未见明显差异,但含5%血清培养病变比2%血清培养的病变快,可提前24个小时收毒。无论是35℃还是37℃含5%CO2培养箱培养均未影响病毒感染滴度,但37℃培养病变较快,可提前24-36个小时收获病毒。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分别以0.012MOI病毒量接种于MRC-5细胞,使用含5%血清的培养基,在37℃,5%CO2培养箱培养12小时后病毒开始增殖,12-48小时病毒快速增殖,72小时细胞全部病变,48-108小时病毒滴度维持不变为5.2 lg CCID50/mL。【结论】1、从5种细胞系(HEK293、AD293、Vero、MRC-5、WI-38细胞)中筛选确定MRC-5细胞为适合人3、7型腺病毒培养的细胞基质。2、从2015-2017年临床流行腺病毒感染样品中分离、空斑纯化获得6株人3型腺病毒疫苗候选株,5株人7型腺病毒疫苗候选株。3、确定疫苗候选株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接种培养的合适条件为:采用0.012MOI病毒接种MRC-5细胞,在含5%血清培养基,5%CO2,37℃培养箱中培养48-72hr。4、本研究为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崔奇,董妥,王迎晨,李宇,齐彬彬,Vladimir I.Zlobin,Yuri P.Dzhioev,Oleg N.Reva,曲章义[9](2017)在《人3型腺病毒六邻体基底区重组蛋白的克隆表达和纯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克隆、表达人腺病毒六邻体蛋白基底区片段,为后续研究六邻体蛋白的抗原性及蛋白结构,进而研发腺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及诊断试剂奠定基础。方法以3型人腺病毒核酸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六邻体基底区片段,将该片段定向克隆至p QE32质粒,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带有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蛋白片段,利用镍亲和层析法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通过测序验证了克隆结果的正确性;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获得了高效表达。结论成功表达并获得了纯化的人3型腺病毒六邻体基底区重组蛋白片段。
孙文超[10](2017)在《PRRSV与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重组腺病毒疫苗实验免疫研究》文中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已经成为中国流行比较严重的猪病之一,特别是2006年爆发的高致病性PRRSV,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PRRSV流行毒株仍以美洲型为主,但在2011年以后随着欧洲型毒株在国内密集报道,证实国内也存在欧洲型毒株流行。PCV2是无囊膜单链DNA病毒,可分为PCV2a、PCV2b、PCV2c和PCV2d四个亚型。PCV2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临床上常见PRRSV和PCV2混合感染,推测二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导致猪死亡率增高。PRRSV和PCV2混合感染实验证实,PCV2复制增强可以导致PRRSV对肺组织损伤的严重性增强。本研究首先对2015-2016年广西猪场PRRSV和PCV2的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然后利用腺病毒载体构建PRRSV和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最后,利用小鼠和猪体对重组候选疫苗进行免疫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15-2016年广西地区PRRSV和PCV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015年广西部分地区PRRSV和PCV2血清阳性率分别为63%-90%和85%-93%。对广西玉林市2014年-2016年PRRSV和PCV2跟踪调查发现连续三年的PRRSV抗体阳性率出现持续性下降。猪群体免疫不均匀或者免疫效果不佳更容易造成病毒变异,给疾病的预防和净化造成巨大的障碍。本研究发现7株PRRSV均属于美洲型高致病性毒株,且属于2个不同基因亚群。GXB11-2015分离株存在2处不连续150个核苷酸缺失,氨基酸缺失特征为1+20+29。获得27株PCV2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PCV2d可能成为中国广西猪场的优势毒株。重组分析发现3处基因重组现象,压力选择分析表明ORF2更容易受到阳性筛选。(2)本实验以美洲型经典VR2332株和HP-PRRSV GD株的ORF3、ORF5基因,欧洲型代表株LV株ORF3、ORF5基因及PCV2NM株ORF2基因为基础,利用穿梭质粒pacAd5K-NpA,成功构建美洲型重组腺病毒rAd-NAORF3-ORF5、欧洲型PRRSV和美洲型PRRSV二价重组腺病毒rAd-EUORF3-ORF5-NAORF3-ORF5、美洲型 PRRSV 和 PCV2 二联重组腺病毒rAd-ORF2-NAORF3-ORF5、欧洲型PRRSV和PCV2二联重组腺病毒rAd-ORF2-EUORF3-ORF5 以及含有 IL18 细胞因子的 rAd-NAORF3-ORF5-IL18和rAd-EUORF3-ORF5-IL18,并对重组腺病毒进行筛选鉴定。(3)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ORF5和ORF3具有免疫协同作用,可以促进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和体液免疫水平。IL18作为细胞因子佐剂可以促进腺病毒 rAd-NA-ORF3-ORF5-IL18、rAd-EU-ORF3-ORF5-IL18、rAd-ORF2-IL18的免疫效果。PRRSV-PCV2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rAd-ORF2-NA-ORF3-ORF5、rAd-ORF2-EU-ORF3-ORF5能刺激小鼠细胞Th1类和Th2类细胞免疫反应。(4)猪体免疫试验结果表明,PRRSV-PCV2重组腺病毒疫苗能诱导猪体产生较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免疫第35天时rAd-EU-ORF3-ORF5-NA-ORF3-ORF5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显着高于野毒组1.46倍(P<0.05)。LV株病毒攻毒后,野毒免疫组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高于rAd-NA-ORF3-ORF5-EU-ORF3-ORF5 3.5 倍(P<0.05)。攻毒保护实验表明,重组腺病毒疫苗能够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表明所构建的重组疫苗在抵抗PRRSV和PCV2病毒感染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综上所述,我国的PRRSV和PCV2毒株不断发生新的变化,PRRSV外来毒株的及PCV2基因型的漂变给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丰富了当前PRRSV及其PCV2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利用腺病毒载体构建欧洲型、美洲型PRRSV及其PCV2重组候选疫苗能够在小鼠和猪体免疫中诱导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攻毒保护实验证明可以提高对仔猪的保护水平,从而为PRRSV和PCV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7型腺病毒疫苗株序列测定及其六邻体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型腺病毒疫苗株序列测定及其六邻体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血清型禽腺病毒Fiber2蛋白的杆状病毒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病原学 |
1.1.1 禽腺病毒的分类 |
1.1.2 禽腺病毒的形态结构 |
1.1.3 禽腺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1.1.4 禽腺病毒的理化特征 |
1.1.5 禽腺病毒的主要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1.2 禽腺病毒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性 |
1.2.1 易感动物 |
1.2.2 传播途径 |
1.2.3 流行现状 |
1.2.4 致病性 |
1.3 感染禽腺病毒的临床症状 |
1.4 禽腺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及防控 |
1.4.1 禽腺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1.4.1.1 病毒灭活疫苗 |
1.4.1.2 弱毒活疫苗 |
1.4.1.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1.4.2 禽腺病毒防控 |
1.5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1.5.1 杆状病毒 |
1.5.2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1.6 研究意义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毒和细胞 |
2.1.2 感受态和质粒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重组杆状病毒供体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2.2.1.1 Fiber2的PCR扩增 |
2.2.1.2 目的条带的回收 |
2.2.1.3 载体双酶切 |
2.2.1.4 目的基因与p Fast Bac Daul载体的连接 |
2.2.1.5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2.1.6 重组杆状病毒供体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2.2.1.7 阳性菌质粒提取 |
2.2.2 表达Fiber2 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2.2.2.1 转座及蓝白斑筛选 |
2.2.2.2 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的提取 |
2.2.2.3 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的鉴定 |
2.2.3 重组杆状病毒的拯救与鉴定 |
2.2.3.1 复苏Sf9 细胞 |
2.2.3.2 Sf9 细胞传代 |
2.2.3.3 转染细胞 |
2.2.3.4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Fiber2 蛋白表达 |
2.2.4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Fiber2 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2.2.4.1 蛋白提取 |
2.2.4.2 SDS-PAGE分析 |
2.2.4.3 重组蛋白纯化 |
2.2.4.4 BAC蛋白浓度测定 |
2.2.5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Fiber2 蛋白免疫鸡诱导的抗体水平检测 |
2.2.5.1 SPF鸡的免疫和抗血清的获取 |
2.2.5.2 ELISA检测二免后各组鸡血清抗体水平 |
2.2.5.3 鸡抗血清在LMH细胞上中和FAd V活性检测 |
2.2.5.3.1 腺病毒TCID_(50)测定 |
2.2.5.3.2 鸡抗血清在LMH细胞上中和FAd V活性的检测 |
2.2.6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Fiber2 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抗体的反应原性 |
2.2.6.1 昆明白小鼠的免疫与抗血清的获取 |
2.2.6.2 间接免疫荧光(IFA)测定鼠多抗与病毒的反应原性 |
2.2.6.2.1 LMH细胞传代 |
2.2.6.2.2 LMH细胞接毒 |
2.2.6.2.3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多抗与病毒的反应原性 |
3 结果 |
3.1 重组杆状病毒供体质粒的鉴定 |
3.1.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3.1.2 重组供体质粒的鉴定 |
3.1.3 重组供体质粒的测序鉴定 |
3.2 表达Fiber2 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的鉴定 |
3.3 重组杆状病毒的拯救与鉴定 |
3.3.1 重组杆状病毒的拯救 |
3.3.2 重组杆状病毒的IFA鉴定 |
3.4 Fiber2 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3.4.1 重组蛋白的SDS-PAGE检测 |
3.4.2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5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Fiber2 蛋白免疫鸡诱导的抗体水平检测 |
3.5.1 ELISA检测二免后各组鸡血清抗体水平 |
3.5.2 腺病毒在LMH细胞上产生病变 |
3.5.3 禽腺病毒TCID_(50)测定 |
3.5.4 抗血清在LMH细胞上中和FAd V活性检测 |
3.6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Fiber2 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抗体的反应原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昆明市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流行病学及人腺病毒基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昆明市2018-2020年人呼吸道病原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一株人腺病毒的分离与基因特征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人腺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易感人群现况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FAdV-4 pcDNA3.1-Fiber2-IL2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禽腺病毒 |
1.1.1 禽腺病毒分类 |
1.1.2 禽腺病毒形态结构 |
1.1.3 禽腺病毒结构蛋白 |
1.1.4 禽腺病毒流行病学 |
1.1.5 禽腺病毒诊断方法 |
1.1.6 禽腺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1.2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
1.3 本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FAdV-4 pc DNA3.1-Fiber2-IL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毒来源 |
2.1.2 试验动物及取材 |
2.1.3 主要使用仪器及厂家 |
2.1.4 主要试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
2.1.5 试验中使用的其他耗材与相关试剂 |
2.1.6 主要溶液配制 |
2.1.7 试验中使用其他耗材与相关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2 Fiber2 基因、IL-2 基因、Fiber2-IL2 基因PCR扩增 |
2.2.3 Fiber2基因克隆及鉴定 |
2.2.4 菌液质粒提取及PCR扩增 |
2.2.5 Fiber2克隆质粒酶切鉴定以及纯化 |
2.2.6 Fiber2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3 结果 |
2.3.1 Fiber2、IL-2、Fiber2-IL2的PCR扩增结果 |
2.3.2 Fiber2、IL-2、Fiber2-IL2 克隆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2.3.3 pc DNA3.1-Fiber2IL2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2.3.4 FAdV-4 pc DNA3.1-Fiber2、pc DNA3.1-IL2、pc DNA3.1-Fiber2IL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2.3.5 测序结果 |
2.4 讨论 |
2.4.1 禽腺病毒Fiber2蛋白 |
2.4.2佐剂IL-2 |
2.4.3 融合基因 |
2.4.4 表达系统 |
2.5 小结 |
第三章 Fiber-2基因重组质粒免疫雏鸡后免疫效果初步评价 |
3.1 试验材料 |
3.1.1 主要仪器及厂家 |
3.1.2 主要试剂及厂家 |
3.1.3 试验动物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主要溶液配制 |
3.2.2 质粒大量制备 |
3.2.3 雏鸡免疫试验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SPF雏鸡血清中FAdV-4 抗体水平结果与分析 |
3.3.2 SPF雏鸡血清中IFN-γ含量结果与分析 |
3.3.3 SPF雏鸡血清中IL-6含量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4.1 禽腺病毒疫苗 |
3.4.2 重组质粒间的比较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pcDNA3.1-Fiber2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附录二 pcDNA3.1-IL2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附录三 pcDNA3.1-Fiber2IL2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致谢 |
(4)以耐热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8b型)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Ⅰ群禽腺病毒的病原学特性 |
1.1 Ⅰ群禽腺病毒的血清分型 |
1.2 Ⅰ群禽腺病毒形态结构及理化特性 |
2. Ⅰ群禽腺病毒的主要蛋白质 |
3. Ⅰ群禽腺病毒流行现状 |
4. Ⅰ群禽腺病毒疫苗研究进展与防控 |
4.1 Ⅰ群禽腺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4.1.1 全病毒灭活疫苗 |
4.1.2 弱毒活疫苗 |
4.1.3 基因工程疫苗: 亚单位疫苗与DNA疫苗 |
4.2 Ⅰ群禽腺病毒防控 |
5. 新城疫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发展 |
6. 耐热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以耐热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Ⅰ群禽腺病(4型、8b型)重组病毒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及病毒 |
1.1.2 细胞及鸡胚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2 病毒DNA的提取及目的基因的扩增 |
1.2.3 rAHR09-P质粒的酶切 |
1.2.4 FAdV-4 fiber2和FAdV-8b fiber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1.2.4.1 序列测定与分析 |
1.2.5 病毒的拯救与鉴定 |
1.2.5.1 细胞与辅助质粒的准备 |
1.2.5.2 共转染 |
1.2.5.3 重组病毒的鉴定 |
1.2.6 重组病毒耐热性测定 |
1.2.7 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测定 |
1.2.7.1 重组病毒EID_(50)测定 |
1.2.7.2 重组病毒MDT测定 |
1.2.7.3 重组病毒ICPI测定 |
2 结果 |
2.1 FAdV-4 fiber2和FAdV-8b fiber基因的扩增 |
2.2 rAHR09-P质粒的酶切 |
2.3 重组质粒鉴定 |
2.4 病毒的拯救与鉴定 |
2.5 重组病毒的耐热性测定 |
2.6 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2.6.1 重组病毒EID_(50)测定 |
2.6.2 重组病毒MDT和ICPI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以耐热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8b型)重组病毒免疫效力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毒及细胞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血清4型+8b型禽腺病毒二价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 |
1.2.2 重组病毒的免疫攻毒试验 |
1.2.2.1 重组病毒的免疫试验 |
1.2.2.2 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 |
1.2.2.3 攻毒试验 |
1.2.2.4 攻毒后排毒量检测 |
2 结果 |
2.1 试验1 |
2.1.1 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 |
2.1.2 攻毒试验 |
2.1.3 排毒量检测 |
2.2 试验2 |
2.2.1 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 |
2.2.2 攻毒试验 |
2.2.3 排毒量检测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Ⅰ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及卵黄抗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禽腺病毒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1.1 腺病毒 |
1.2 禽腺病毒 |
1.3 禽腺病毒的形态特征 |
1.4 禽腺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 |
2 Ⅰ群4型禽腺病毒流行病学 |
2.1 流行情况 |
2.2 临床症状 |
2.3 剖检病变 |
2.4 传播情况 |
3 Ⅰ群4型禽腺病毒诊断方法 |
3.1 病毒的分离培养 |
3.2 病毒形态学检测 |
3.3 血清学检测 |
3.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4 Ⅰ群4型禽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4.1 灭活疫苗 |
4.2 口服减毒活疫苗 |
4.3 重组(亚单位)疫苗 |
5 Ⅰ群4型禽腺病毒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Ⅰ群4型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 |
1 材料 |
1.1 样品的采集 |
1.2 引物 |
1.3 参考毒株序列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病毒的分离培养 |
2.2 病毒的鉴定 |
2.3 Ⅰ群4 型禽腺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 |
2.4 Ⅰ群4 型禽腺病毒对1 日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 |
2.5 Ⅰ群4 型禽腺病毒对21 日龄SPF鸡的致病作用 |
3 结果 |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 |
3.2 鸡胚的感染及病变情况 |
3.3 1日龄SPF鸡感染结果 |
3.4 21日龄鸡的感染及排毒情况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Ⅰ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疫苗毒株的筛选 |
2.2 疫苗的制备 |
2.3 疫苗的检验 |
2.4 疫苗的保护效力研究 |
3 结果 |
3.1 疫苗毒株的筛选结果 |
3.2 最佳灭活条件优化 |
3.3 灭活疫苗的性状检验结果 |
3.4 灭活疫苗的保护效力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Ⅰ群4型禽腺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株与疫苗 |
1.2 健康高产蛋鸡 |
1.3 引物的合成 |
1.4 主要试剂 |
1.5 卵黄抗体的制备 |
1.6 SPF鸡的饲养、卵黄抗体的注射与攻毒 |
1.7 剖检及病毒在组织脏器中分布情况的PCR检测 |
1.8 排毒情况检测 |
2 结果 |
2.1 卵黄抗体的性状检验结果 |
2.2 卵黄抗体的保护力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胶东地区鸡Ⅰ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2015~2017年鸡Ⅰ群禽腺病毒病的流行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胶东地区鸡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鸡Ⅰ群禽腺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鸡Ⅰ群禽腺病毒病的防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试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与说明 |
作者简介 |
论文发表情况 |
(7)一种人4/7型双价腺病毒候选疫苗株的构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人4型腺病毒ITR突变株的构建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1.1.2 菌株、质粒、细胞株与病毒株 |
1.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1.1.4 菌株、细胞株及病毒株的培养 |
1.1.5 感染性克隆pBR-Ad4-ITRmut的构建 |
1.1.6 脂质体介导的DNA转染 |
1.1.7 Western bolt分析其六邻体蛋白的表达 |
1.1.8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腺病毒粒子 |
1.1.9 生长曲线绘制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穿梭质粒pBR-ITRmut的构建 |
1.2.2 骨架质粒pBR-Ad4-ITRmut鉴定 |
1.2.3 腺病毒基因组的释放 |
1.2.4 脂质体介导的DNA转染293T细胞 |
1.2.5 Western bolt分析其六邻体蛋白的表达 |
1.2.6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腺病毒粒子 |
1.2.7 复制速率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总结 |
2 人4/7型腺病毒中和表位嵌合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株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2.1.2 质粒、菌株、细胞株及病毒株 |
2.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2.1.4 菌株、细胞株及病毒株的培养 |
2.1.5 人4型/7型腺病毒中和表位嵌合的双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
2.1.6 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腺病毒DNA转染293T细胞 |
2.1.7 Western bolt分析 |
2.1.8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2.1.9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腺病毒粒子 |
2.1.10 复制速率检测 |
2.1.11 CCK-8试验检测毒力作用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重组腺病毒载体pBR-Ad4ITRmut-Ad7E3的构建 |
2.2.2 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腺病毒DNA转染293T细胞 |
2.2.3 Western bolt分析Hexon的表达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腺病毒粒子 |
2.2.5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中和表位E3的表达 |
2.2.6 Ad4ITRmut-Ad7E3生长曲线绘制 |
2.2.7 CCK-8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
2.3 讨论 |
2.4 总结 |
3 双价腺病毒候选疫苗株Ad4ITRmut-Ad7E3免疫效果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3.1.2 细胞株与病毒株 |
3.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3.1.4 细胞株及病毒株的培养 |
3.1.5 实验动物 |
3.1.6 动物免疫及分组 |
3.1.7 腺病毒大量扩增 |
3.1.8 腺病毒的纯化 |
3.1.9 腺病毒滴度测定 |
3.1.10 抗体中和试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腺病毒纯化及滴度测定 |
3.2.2 免疫剂量的选择 |
3.2.3 血清抗体中和能力分析 |
3.2.4 小鼠攻毒试验 |
3.3 讨论 |
3.4 总结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
附录2 个人情况简介 |
致谢 |
(8)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腺病毒发现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
1.2 人腺病毒分类 |
1.3 腺病毒流行病学特点、感染人群及感染临床症状 |
1.4 腺病毒治疗与预防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腺病毒培养细胞基质筛选 |
3 腺病毒疫苗候选株筛选 |
4 腺病毒分离株空斑纯化和基因型及血清鉴别实验 |
5 腺病毒纯化株在MRC-5细胞中培养条件优化 |
6 腺病毒纯化株在MRC-5细胞中的增殖动力学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腺病毒培养细胞基质筛选结果 |
2 腺病毒疫苗候选株筛选结果 |
3 腺病毒分离株空斑纯化和基因分型及血清型鉴定 |
讨论 |
1 细胞对腺病毒感染的影响 |
2 影响腺病毒分离因素 |
3 腺病毒分型鉴定方法 |
4 影响腺病毒培养因素 |
5 腺病毒免疫原性分析 |
6 腺病毒空斑纯化分析 |
7 研究展望和改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人3型腺病毒六邻体基底区重组蛋白的克隆表达和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目的片段PCR扩增: |
1.2.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1.2.3 重组质粒的测序: |
1.2.4 重组工程菌的制备: |
1.2.5 诱导表达: |
1.2.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 结果 |
2.1 人腺病毒六邻体表达区段的选择及PCR扩增 |
2.2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酶切鉴定 |
2.3重组六邻体蛋白的制备、诱导表达和纯化 |
3 讨论 |
(10)PRRSV与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重组腺病毒疫苗实验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 |
1.1 基因分型 |
1.2 基因结构和复制 |
1.3 PRRSV感染 |
1.4 抗感染免疫反应 |
1.5 PRRSV感染对宿主免疫的影响 |
1.6 PRRSV疫苗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
2.1 PCV2基因组结构 |
2.2 PCV2基因分型 |
2.3 PCV2感染与流行状况 |
2.4 PCV2感染后与免疫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
2.5 免疫保护 |
2.6 PCV2疫苗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发猪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PRRSV和PCV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PRRSV-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构建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PRRSV-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小鼠免疫实验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PRRSV-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猪体免疫实验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7型腺病毒疫苗株序列测定及其六邻体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血清型禽腺病毒Fiber2蛋白的杆状病毒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D]. 张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昆明市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流行病学及人腺病毒基因特征分析[D]. 樊佩佩.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FAdV-4 pcDNA3.1-Fiber2-IL2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初步评价[D]. 张晓欢.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以耐热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8b型)活疫苗的研制[D]. 李保珍. 扬州大学, 2019(06)
- [5]Ⅰ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及卵黄抗体的研制[D]. 殷国政. 聊城大学, 2019(01)
- [6]胶东地区鸡Ⅰ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控研究[D]. 董振杰.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7]一种人4/7型双价腺病毒候选疫苗株的构建及评价[D]. 羊嬉春. 海南大学, 2018(06)
- [8]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期研究[D]. 张玲.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9]人3型腺病毒六邻体基底区重组蛋白的克隆表达和纯化[J]. 崔奇,董妥,王迎晨,李宇,齐彬彬,Vladimir I.Zlobin,Yuri P.Dzhioev,Oleg N.Reva,曲章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7(03)
- [10]PRRSV与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重组腺病毒疫苗实验免疫研究[D]. 孙文超. 广西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