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实用的分离器

一个简单实用的分离器

一、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线器(论文文献综述)

郭展鹏[1](2021)在《高速精密全自动插接机的国产化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定型网是现代造纸工业必不可少的耗材。作为造纸大国,我国对于定型网有大量需求。在定型网的生产中,需要将半成品定型网的两条边缝合,该工艺流程称为插接。插接带的网纹质量决定了定型网的整体质量,从而对最终的纸张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确保插接带的网纹质量与整张定型网保持一致。全自动插接机是专门用于插接工艺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目前,全球仅有两家外国企业能生产全自动插接机,但其售价高昂、维修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造纸网生产企业的发展。针对该行业瓶颈,本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高速精密全自动插接机,并成功投入定型网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本文中:根据插接工艺将全自动插接机划分为若干机构,即分线送线机构、抽线偏心机构、拍打拨线机构、提花变综机构和底盘行走机构,并分析了各个机构在插接工艺中的动作逻辑,以及各个机构如何协同完成插接工作。针对上述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特性,进行了电机类型选择和具体参数计算,从而完成电机驱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并根据各电机驱动器支持的通讯方式,搭建了包括CAN、MODBUS和PROFIBUS的现场总线网络。设计了全自动插接机的测控系统架构,具体包括:采用PLC作为主控制器;通过通讯扩展模块实现对各个电机的控制;通过IO扩展模块监测行程开关、角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输出的数字或模拟信号,并据此产生对电磁阀、比例阀的闭环控制指令。同时,设计了具有短路保护、过载保护、过欠压保护功能的电气系统保护方案,实现了全自动插接机的高可靠运行。根据PLC分时并行的特性,将操作系统划分为工艺控制、人机交互、通讯收发三个模块,分别完成它们的流程图设计和程序编写,并通过合理的页间框架和页内布局形成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了空载运行测试和生产试运行,并通过延时参数设置、夹头速度分析和抽线电机PID参数整定,对全自动插接机性能进行了改良。该全自动插接机已连续投入生产达6个月,可以实现单层网、双层网、两层半网和三层网的高质量插接,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为后续的量产奠定了基础。

郑克非[2](2021)在《数控机床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数控机床是目前在金属切削领域使用广泛的一种加工装备。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计划的提出和发展高档数控装备战略的部署,该类机床的网络化、数字化成为了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数控机床各个部件位置温度变化不均匀所导致的部件热变形会使得机床上被加工工件与加工刀具之间产生位置的相对变化,这种变化会对机床的加工精度产生影响。统计数据显示,数控机床的总误差中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误差占比在40%-70%左右。因此,研究机床的热变形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套通过数控机床内置接口和外置传感器,实时监控机床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系统。能够读取机床内部的加工参数以及机床外部的环境参数,实现多台机床连接上位机,在上位机对数据进行保存、处理和显示。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控机床热误差自动建模,通过补偿系统反馈至数控机床进行热误差补偿。本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带有温度、位移、振动、图像等传感器的机床外置监控设备,这是机床状态监控和热误差测量所需要使用的重要工具。创新性地使用NB-Io T模块作为设备的数据通信模块,使外置监控设备能够远离上位机位置,拓展了适用性。2.设计了基于FOCAS应用程序接口的机床内置状态采集程序,对其进行了软件设计,并通过此系统获取了机床的数据。3.采用C#语言编写了上位机状态监控显示界面并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保存数据。将机床的控制功能、数据采集功能、数据库保存功能、下位机接收功能、自动建模补偿功能整合到一个程序中,使其作为机床热误差和状态数据的处理中心。4.对设计的机床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进行实际工作验证。结合试验情况证明了本系统能够稳定有效的采集机床的状态数据和热误差数据,并实现了数据的保存分析和自动热误差建模补偿功能,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吴婷婷[3](2020)在《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获取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发》文中指出种子的表型特征是种质创新和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立体机器视觉、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开展单粒小麦种子内部品质和外部形态表型性状的定量与定性建模方法研究,基于表型信息融合的单粒小麦生活力性状早期识别方法研究,并基于先进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研制单粒种子表型基础数据精细化、一体化获取平台,以期为小麦种子表型研究提供新思路。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分析适用于单粒小麦光谱检测的机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小麦种子颗粒小,曲面不规则,对光源照射敏感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小麦品质表型光谱检测方法。开展了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品质表型检测光路分析和结构设计,完成了器件选型、电路设计,以及系统软硬件构建等。测试结果表明,构建的全包围结构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可实现对单粒小麦种子实时、在线近红外光谱快速获取,最大波长标准差为0.04nm,最大反射光强变异系数为1.9%,最大吸光度变异系数为0.4%,具有良好的波长重复性和吸光度重复性表现,能够用于单粒小麦品质表型的精细化测量。(2)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光谱检测装置,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开展了单粒小麦品质表型定性识别与定量预测的建模方法研究。以小麦籽粒黑胚病为分析性状,采用基于全包围结构的光谱检测系统获取其光谱数据,经过PCA数据降维和SPA波长特征选择后,结合SVM、ELM、RF和Adaboost等4种模式识别算法,分别建立了二分类、三分类、四分类判别模型,结果表明,模式识别分类算法对小麦黑胚病的识别效果在93.3%-98.6%之间,识别准确率随着分类程度的细化而降低。以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作为分析性状,根据理化测定的实际值,建立了基于全波段和基于特征波段的光谱预测模型,其校正集2分别为0.96和0.8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6和1.04,预测集2分别达到了0.80和0.82,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8和1.04,基于全波段的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基于特征波段的预测模型则具有更低的信息冗余,更适合用于嵌入式开发,实现在线快速预测。综合分析表明,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对单粒小麦品质表型,具有很好的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性能。(3)针对小麦籽粒体型微小、形态复杂,难以精细化测量其三维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周显微图像序列三维重构的小麦形态表型获取方法。在详细设计单粒种子三维形态精细测量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获取单粒小麦多视图像序列的机器视觉平台,在建立小麦籽粒显微成像旋转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轴的测量视点姿态解算方法,完成了全周视角下相机内外参数标定,为三维形态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对获取到的小麦籽粒显微全周图像序列进行背景分离和吸嘴扣除,再进行二值化,获得籽粒侧影轮廓序列,创建OBB确定小麦籽粒的最优包围空间,采用体素预剖分和基于MC算法,完成了小麦籽粒可视化外壳建立,从而得到精细的籽粒三维重建模型。重构效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不仅完成了微小籽粒的形态重建,对不光滑的曲面和腹沟等部位也有很好的重现。(4)基于籽粒精细三维重构模型,开展了单粒小麦外部形态表型提取方法研究。根据籽粒最优包围盒确定粒长、粒宽和粒厚表型数据,将重构提取到的这3个表型与人工测量数值对比表明,该方法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7、0.97和0.88。将籽粒的表面进行三角网格化,获得表面积数据;利用点云数据切片法来计算籽粒的体积信息;通过最大截面投影的方式,获得投影面积和投影周长的提取;将重构提取到表面积、体积、投影周长、投影面积等4个参数,分别与标定球的测量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的相对误差在3.5%~5.8%之间。试验结果说明,所提出的基于三维重构模型提取小麦外部形态表型的方法是可行的,且能够完成外部表型的精细化测量。(5)针对现有光谱检测手段难以发现单粒种子间的生活力差异,以及忽略了种子形态特征对光谱预测判别模型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单粒小麦生活力早期识别方法,详细设计了基于特征层融合和基于决策层融合的试验方案。基于籽粒图像序列三维重构提取表型的研究方法,分别提取粒长、粒宽、粒厚、投影面积、表面积、体积等6个形态表型参数,并归一化处理;基于全包围结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分别获取单粒的近红外光谱信息,预处理后经过PCA降维和SPA特征提取;将形态表型特征与PCA降维得到的光谱主成分和SPA提取的特征波段,分别进行特征层融合,结合SVM、RF、ELM和Adaboost,建立8个分类模型。结果表明,8种分类器模型在校正集中表现差别较大,准确率在76.45%~94.77%之间,校正集表现最好的形态+PCA-RF模型和形态+SPA-RF模型,在预测集准确率均为75.97%,由于形态+PCA-RF模型具有更高的综合调和指数10.60,因而认为是特征层融合中的最优模型。将光谱主成分信息和形态特征信息,分别利用RF算法建立生活力识别模型后,根据设定的融合决策规则,建立基于D-S证据理论的单粒小麦生活力早期识别模型,其校正集和预测集准确率为82.13%和74.14%,优于单一基于光谱特征或形态特征的判别模型。综合比较特征层融合与决策层融合的模型结果,得出结论,基于特征层融合对单粒小麦生活力具有更好的识别性能,更适合于单粒小麦生活力早期预测。(6)集成所构建的品质、形态表型获取方法与测量装置,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自动化、一体化、在线获取的解决方案,完成了平台的控制和结构设计,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选型和装配,构建了集自动化取种、收种、运送与停靠、精确化数据获取为一体的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研究平台。基于集散控制架构和多线程、多任务编程思想,完成了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开发设计。对整套平台进行了组装、联调、功能验证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可很好地实现种子群体识别与定位、籽粒吸附、运转、光谱数据测量、图像序列获取、收种等功能以及表型在线测量功能。在离线三维重建情况下,按每天工作12h测算,平台通量约3500颗/天。形态表型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粒厚的多次重复测量变异系数均小于4%,体积最大变异系数7%,品质表型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质组分含量预测标准差小于0.3%,说明了平台对单粒小麦籽粒的表型测量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杨彦凯[4](2019)在《基于移动域的超声波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室内定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在工程建设中,如:在建隧道人员和设备的定位、灾难紧急救援和日常出勤管理。因此,快速、低功耗、大容量的室内定位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基于超声波测距的定位系统,针对隧道施工中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移动域定位的方法。通过查找待测移动点的位置来确定能够被其发射的超声波所覆盖的最小区域称为基本定位域。根据实际情况,将被测区域划分为N个基本定位域。如果将一个基本定位域看做一个窗口,窗口从1N逐步移动,直到满足基本定位域条件为止,即通过移动域来确定基本定位域的位置。在确定基本定位域后,找出域中三个最优值,通过三边定位算法解算出理论坐标,再经过坐标转换得到移动目标的实际坐标值,并在上位机界面中显示。超声波定位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系统包括超声波发射模块、超声波接收模块、超声波控制模块、无线透传模块和系统无线控制模块。软件是根据硬件的功能进行模块化编程,给出程序流程图,并在eclipse开发平台中进行了上位机编写。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在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的误差均符合工程要求。对比其他定位设计,定位容量大、速度快、功耗低,更符合隧道施工环境的应用。

甘帅奇[5](2019)在《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海洋活动日益频繁,水下机器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活动中,作为水下机器人的主要作业设备,水下机械手的研究工作已经在各个国家广泛展开。随着水下作业任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很多水下工作场景需要两个或多个机械手协作进行,以成功完成工作或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多机械手系统的应用中,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水下机器人负载能力有限,针对复杂的水下环境,研究设计出集成度高、功能多样、操纵灵活、控制精准可靠的水下双臂机械手作业系统具有重要实用意义。针对水下作业目标,本论文设计了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对水下双臂机械手构型设计、集成关节电机研制及运动控制软件开发、控制系统设计、协同作业模式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同时通过水下试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首先,本文通过查询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实际研究项目要求和水下机械手发展趋势,仿人体手臂设计了左右对称的4自由度5功能电驱动水下双臂机械手构型。基于设计方案建立了双臂机械手运动学模型,在Matlab中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获得并分析了双臂机械手的工作空间。分析验证了所设计双臂机械手构型能够实现协同作业任务,满足项目功能要求。其次,开展了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工作。双臂机械手控制系统采用岸上/水下两级控制结构,岸上部分为具有人机交互界面的岸上监控端,水下部分为机械手的关节电机控制器。通过建立一对多CAN总线通信网络,实现岸上监控端与水下机械手各个关节电机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交互。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岸上监控端对机械手发送操作命令进行控制,并且对机械手的作业状态和各个关节电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然后,研制了集成化、大功率密度的水下机械手集成关节电机。采用“O型密封圈+油压补偿”方式设计了水密关节电机结构,基于μC/OS-II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设计开发了关节电机运动控制软件。采用三次多项式插值法在关节空间对关节电机运动进行轨迹规划,通过PID运动控制器对关节电机输出轴进行精准闭环位置控制。接着,针对水下作业目标,为水下双臂机械手系统设计了双手“平行抓取”、双手“前后抓取”和双臂“环抱”三种协同作业方式,并且设计了“一键”自动作业功能,以保持左右机械手运动过程中的同步性和对称性,降低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的操作难度。最后,开展了对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的测试试验,从关节电机单项测试,到单机械手测试,最终到双臂作业系统联调试验,从陆上试验到水下试验,试验验证了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的控制性能和作业能力。

张雪苍,熊伟,吴建军,李森[6](2019)在《浅析CAN总线在储粮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CAN总线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现场总线技术,因其可靠性高、价格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论述了CAN总线在储粮监测中的应用,介绍了CAN总线的特点,分析用于储粮监测设备组成系统的通信分机和测控分机中CAN控制器的应用。

唐亦林[7](2018)在《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以及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其无接触性、数据传输速度快、及盘点距离较远等多种优势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过RFID的缺陷也较为明显,其中最主要的是:系统性能容易受到应用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标签漏读现象。当使用者不知道标签总数时,难以通过盘点数据判断标签是否全部盘点完毕,这在许多情况下限制了RFID技术的应用。本文选择RFID档案柜标签盘点这一应用场景,采用UHF无源标签、针对档案标签的漏读问题与盘点效率问题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RFID系统的基本传输原理,并结合档案柜应用环境,本文针对标签漏读问题做了大量测试,找出了产生标签漏读的主要原因。根据标签盘点测试反映出来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无漏读的盘点策略,该盘点策略适用于支持RFIDGen2通信协议的标签和读写器。基于标签返回的信号强度值RSSI,RFID读写器能够在未知被盘点标签的总数量的情况下,实现最短盘点时间的无漏读标签盘点,且该盘点策略不依赖于特定硬件设备,可以移植到不同的RFID设备中。本文对无漏读盘点策略进行了嵌入式编程,并将代码移植到一款RFID读写器上,实现了读写器的无漏读盘点策略功能。通过将读写器安装到一款RFID档案柜中进行测试,验证了该盘点策略的高效性与可靠性。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得出该盘点策略最高能将RFID档案柜的盘点效率提升1.8倍。最后对本文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该RFID档案柜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邹莹[8](2016)在《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解读——以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河东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布依族土布以素雅、恬淡流传于世,更以良好的透气性、保温性、冬暖夏凉等特性深受广大布依族同胞的喜爱。布依族土布制作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罗甸县布依族土布制作的历史还有待具体史料的详证。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记录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的详细流程,解读其文化内涵。这项技艺不仅是少数民族、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在却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理应引起国家以及相关学术界的重视。

万江龙[9](2016)在《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运河船舶95%以上采用柴油机作为船舶主动力,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同时具有噪声污染和溢油污染,影响了运河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岸基电力系统电能来源较为广泛(火力发电、水利发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岸基电力系统(热效率40%)相对于火力发电(热效率30%)热效率高。为了解决传统柴油机作为动力源的运河船舶存在的问题,将岸基能源应用于运河船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对京杭运河等水文特征相对稳定的内河航道,设计了一种采用岸基电力为运河船舶提供动力的系统;通过分析运河船舶航行特点,借鉴轨道交通电力系统的技术,提出了船舶受电、航线偏移、超船换轨等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设计并搭建了模型实验平台进行了部分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验证采用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设计需求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了京杭运河各段航道通航等级及桥梁限高等资料,用于开展航道特征分析。选择通航条件好、通航船舶多的苏北航段为对象,采集了其一年内的水位波动,用于开展水文特征分析。通过采集运河上800条船舶的主尺度,分析了运河船舶的主力船型。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设计需求。(2)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社会效益分析。从经济效益和减排效益等方面,分析了采用岸基能源的运河船舶的社会效益。(3)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分析及设计。采用CATIA设计了刚性受电连接装置和柔性受电连接装置,用于受电连接模块。采用AIS结合DGPS并在内河航道中设置虚拟航道,建立航线偏移控制模块,当船舶大幅度偏移接触网时发出预警。由于船舶航行速度不同具有需要超船换轨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超船换轨方式。为保证接触网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船舶仍能可靠运行,设计了船舶应急供电模块。(4)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实验平台设计及实验研究。为验证采用岸基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技术的可行性,设计和搭建了实验平台。通过Altium Design进行了控制电路的设计,运用Keil进行了控制程序的编写。

李钢[10](2010)在《基于通信技术的土木工程健康状态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在土木工程健康状态监测领域存在着测量方法单一,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处理低效等问题。因此,论文对土木工程健康状态监测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以国内某特长隧道的通风竖井为对象,在对土木工程健康状态监测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试验与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先进通信技术的土木工程健康状态信息远程监测系统。首先设计了以CPLD、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电路的前端测频系统,实现了多个传感器自动接入测量的功能。其次,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专网与公网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案。用无线数传模块完成竖井顶部测量点数据到底部的传输,采用485总线完成竖井底部测量点及顶部数据到主隧道接力点的数据传输,利用GSM公网实现了主隧道接力点到办公室的数据传输,从而达到了土木工程健康状态信息数据远程监测的目的。最后用C语言设计了前端采集和专网通信程序,采用Visual C++6.0和数据库Access2003设计了后台数据监测管理系统。通过实际工程的试用,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运行稳定,数据采集正确,达到了预期要求,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价值。论文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二、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线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线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精密全自动插接机的国产化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自动插接机的机构分析
    2.1 机构分解与功能分析
        2.1.1 分线送线机构
        2.1.2 抽线偏心机构
        2.1.3 拍打拨线机构
        2.1.4 提花变综机构
        2.1.5 底盘行走机构
        2.1.6 其他机构
    2.2 多机构协同工作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机驱动及通讯系统设计
    3.1 电机驱动方案概述
    3.2 电机驱动系统方案设计
        3.2.1 送线电机
        3.2.2 抽线电机
        3.2.3 偏心电机
        3.2.4 拍打电机
        3.2.5 拨线电机
        3.2.6 提花电机
        3.2.7 行走电机
    3.3 通讯系统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控系统设计
    4.1 气动系统方案设计
        4.1.1 气动系统分析
        4.1.2 气动元件选型
    4.2 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4.2.1 检测系统分析
        4.2.2 检测元件选型
    4.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3.1 控制器选型
        4.3.2 拓展模块选型
    4.4 测控系统的实现
        4.4.1 测控系统的总体架构
        4.4.2 拓展模块的地址配置
        4.4.3 测控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
    4.5 电气保护方案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操作系统与人机界面设计
    5.1 程序模块划分
    5.2 工艺控制模块
        5.2.1 单步模式
        5.2.2 连续模式
        5.2.3 纠错模式
    5.3 通讯收发模块
    5.4 人机交互模块
    5.5 人机界面设计
        5.5.1 页间框架
        5.5.2 页内布局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机测试与性能改进
    6.1 整机测试
    6.2 性能改进
        6.2.1 延时参数优化
        6.2.2 夹头动作速度优化
        6.2.3 抽线电机PID参数整定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A

(2)数控机床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数控机床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2.1 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
    2.2 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的子系统设计
        2.2.1 机床状态数据采集传感器的选择
        2.2.2 传感器信号采集方案
        2.2.3 机床内部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控软件的设计方案
        2.2.4 热误差自动建模补偿系统的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置状态监控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温度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3.1.1 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介绍
        3.1.2 MAX31865数字式RTD采集电路设计
        3.1.3 红外温度传感器的介绍
        3.1.4 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3.2 位移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3.2.1 电涡流传感器的介绍
        3.2.2 电涡流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3.2.3 在线检测系统的介绍
        3.2.4 在线检测系统的电路设计
    3.3 振动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3.3.1 IEPE压电式振动传感器的介绍
        3.3.2 振动传感器的使用电路设计
    3.4 图像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3.4.1 图像传感器的介绍
        3.4.2 图像传感器的使用电路设计
    3.5 控制电路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床外置状态监控装置的程序设计
    4.1 MAX31865程序设计
        4.1.1 SPI介绍
        4.1.2 MAX31865的控制和读取
    4.2 MLX90614程序设计
        4.2.1 SMBUS介绍
        4.2.2 MLX90614的控制和读取
    4.3 AD7606程序设计
        4.3.1 AD7606的读取方式
        4.3.2 AD7606的控制和读取
    4.4 在线检测系统程序设计
    4.5 图像传感器程序设计
        4.5.1 图像传感器输出控制方式
        4.5.2 图像传感器的控制和读取
    4.6 无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6.1 无线通信模块的控制方式
        4.6.2 无线通讯模块的使用
    4.7 单片机程序整体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床状态监控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程序架构
        5.1.1 开发环境简介
        5.1.2 软件程序架构
    5.2 登录模块设计
        5.2.1 程序界面的设计方法
        5.2.2 登录模块的设计
    5.3 系统设置模块设计
        5.3.1 连接配置模块设计
        5.3.2 数据库配置模块设计
        5.3.3 数据库表的设计
        5.3.4 人员管理模块设计
    5.4 远程控制模块的设计
        5.4.1 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模块设计
        5.4.2 PMC操作模块设计
        5.4.3 刀具补偿模块的设计
    5.5 主界面模块设计
        5.5.1 机床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5.5.2 报警记录模块设计
        5.5.3 下位机数据接收模块设计
        5.5.4 热误差自动建模补偿模块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的应用测试
    6.1 测试平台的搭建
    6.2 测试实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获取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表型研究现状
        1.2.2 种子表型精确获取平台研究现状
        1.2.3 小麦种子外部形态表型的研究现状
        1.2.4 小麦种子内部品质表型的研究现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单粒小麦光谱检测系统研究
    2.1 全包围光源的NIRs检测方案设计
    2.2 全包围的光路分析与结构设计
        2.2.1 光路分析与结构设计
        2.2.2 器件选型与设计
    2.3 导电电路的设计
    2.4 全包围结构光源的装配
    2.5 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光谱检测系统构建
    2.6 系统装置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2.6.1 波长重复性试验
        2.6.2 吸光度重复性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式识别的单粒小麦品质表型分析方法研究
    3.1 模式识别的方法与原理
        3.1.1 数据预处理方法
        3.1.2 数据降维方法
        3.1.3 特征提取方法
        3.1.4 定性识别方法
        3.1.5 定量预测方法
        3.1.6 模型评价方法
    3.2 小麦籽粒黑胚病的分类识别方法研究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单粒小麦蛋白质组分定量建模方法研究
        3.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维重建的小麦籽粒形态表型测量方法研究
    4.1 三维重建方法理论与方案设计
        4.1.1 基于可视化外壳的基本理论
        4.1.2 基于全周显微图像测量的方案设计
    4.2 图像采集与参数标定
        4.2.1 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
        4.2.2 成像旋转几何模型
        4.2.3 相机内参标定
        4.2.4 相机姿态解算
    4.3 侧影轮廓提取
    4.4 可视化外壳计算
        4.4.1 创建空间包围盒
        4.4.2 MC算法构造可视化外壳
    4.5 三维重建结果
    4.6 基于三维信息的形态表型提取
        4.6.1 人工可测量参数提取
        4.6.2 籽粒表面积提取
        4.6.3 籽粒体积提取
        4.6.4 投影面积和投影周长提取
        4.6.5 衍生形态参数计算
    4.7 形态表型测量结果与分析
        4.7.1 人工可测量参数
        4.7.2 人工不可测量参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单粒小麦生活力识别方法研究
    5.1 信息融合的原理与方案设计
        5.1.1 信息融合方案设计
        5.1.2 特征层融合过程
        5.1.3 决策层融合过程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过程
        5.2.3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5.2.4 判别模型建立方法
        5.2.5 评价指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活力测定结果
        5.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5.3.3 光谱数据特征提取
        5.3.4 图像数据特征提取
        5.3.5 特征层融合的判别结果
        5.3.6 决策层融合的判别结果
        5.3.7 融合模型分析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粒小麦表型一体化获取方法研究与平台设计
    6.1 总体设计及工作流程
    6.2 平台控制设计
        6.2.1 控制架构设计
        6.2.2 主控与处理器选型
    6.3 平台硬件设计
        6.3.1 机架结构设计与选型
        6.3.2 取种模块设计与选型
        6.3.3 吸附模块设计与选型
        6.3.4 运送模块设计与选型
        6.3.5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与选型
        6.3.6 光谱采集模块设计与选型
        6.3.7 收种模块设计与选型
        6.3.8 电源管理与选型
        6.3.9 电气悬挂设计与选型
    6.4 平台软件设计
        6.4.1 集中管理层软件设计
        6.4.2 作业监控层软件设计
        6.4.3 过程控制层软件设计
        6.4.4 表型数据管理设计
    6.5 功能实现与平台联调
    6.6 平台功能与性能分析
        6.6.1 测量功能分析
        6.6.2 测量精度分析
        6.6.3 测量通量分析
        6.6.4 测量重复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相机位姿解算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移动域的超声波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整体方案研究与设计
    2.1 室内定位需求分析
    2.2 定位系统架构介绍
    2.3 超声波的主要特性
    2.4 基于超声波测距的定位算法
        2.4.1 测距算法简述
        2.4.2 定位算法简述
    2.5 定位系统总体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室内定位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框架
    3.2 超声波发射驱动电路设计
    3.3 超声波接收电路设计
        3.3.1 接收信号放大电路
        3.3.2 信号提取电路
        3.3.3 接口电路
    3.4 超声波控制处理电路的设计
        3.4.1 单片机控制电路
        3.4.2 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3.4.3 温度补偿电路
    3.5 USB转无线适配器电路
    3.6 器件选择和PCB设计
        3.6.1 超声波发射模块PCB设计
        3.6.2 超声波接收模块PCB设计
        3.6.3 超声波控制模块PCB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定位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超声波发射端程序设计
    4.2 超声波接收端程序设计
    4.3 上位机传输系统设计
    4.4 传输协议及数据格式
        4.4.1 读写命令帧格式
        4.4.2 返回数据帧格式
        4.4.3 设置工作模式
    4.5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5.1 超声波测距的误差分析
    5.2 定位系统搭建
        5.2.1 定位系统各模块实物图
        5.2.2 定位系统布置
    5.3 测距精度的测试
    5.4 定位精度的测试
        5.4.1 静态定位结果
        5.4.2 动态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水下双臂机械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水下双臂机械手构型设计
    2.1 水下双臂机械手结构组成和机械设计
    2.2 水下双臂机械手运动学分析
3 水下双臂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2 关节电机集成设计
    3.3 通信及供电系统设计
4 机械手关节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关节电机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4.2 通信模块
    4.3 初始化模块
    4.4 电机控制模块
5 机械手岸上监控端软件设计
    5.1 监控端软件总体设计
    5.2 水下双臂机械手控制模式
6 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测试试验
    6.1 关节电机单项试验
    6.2 单臂运动测试试验
    6.3 双臂联合测试试验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浅析CAN总线在储粮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AN总线
2 CAN总线在储粮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2.1 CAN控制器
    2.2 总体结构
    2.3 通信分机
    2.4 测控分机
3 结语

(7)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章节介绍
2 UHF RFID档案柜漏读原因分析
    2.1 UHF RFID档案柜系统工作原理
        2.1.1 UHF RFID档案柜系统架构
        2.1.2 UHF RFID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2.1.3 UHF RFID技术的电磁学原理
        2.1.4 UHF RFID技术的数据传输原理
    2.2 UHF RFID档案柜漏读原因
        2.2.1 读写器天线覆盖范围
        2.2.2 标签间距
        2.2.3 标签碰撞
    2.3 本章小结
3 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研究设计
    3.1 RFID档案柜应用环境分析
        3.1.1 档案柜柜内结构
        3.1.2 RFID模组性能
    3.2 RFID档案柜优化方向分析
        3.2.1 天线盘点时间
        3.2.2 标签分组
    3.3 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设计
        3.3.1 预盘点参数记录
        3.3.2 RFID档案柜总盘点流程
        3.3.3 标签盘点天线分配流程
        3.3.4 天线盘点时间模型
        3.3.5 被盘标签分组流程
        3.3.6 无漏读盘点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测试分析
    4.1 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参数测量
        4.1.1 预盘点天线切换间隔时间
        4.1.2 预盘点标签最小RSSI值测量
        4.1.3 标签基本盘点时间系数K_Basic测量
        4.1.4 标签冗余盘点时间系数K_Redundancy测量
        4.1.5 标签分组权值DIV_PARA_64 测量
    4.2 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测试验证
        4.2.1 预盘点效能与可靠性分析测试
        4.2.2 无漏读盘点过程的效能与可靠性分析测试
        4.2.3 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效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RFID档案柜设计与软件实现
    5.1 RFID档案柜硬件设计
        5.1.1 RFID档案柜的结构设计
        5.1.2 RFID读写器硬件设计
    5.2 RFID档案软件设计
        5.2.1 RFID读写器嵌入式软件设计
        5.2.2 上位机软件介绍
    5.3 本章小结
6 实测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解读——以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河东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布制作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承载
    第一步:纺线
    第二步:换线
    第三步:浆洗
    第四步:倒线
    第五步:布线
    第六步:滚线
    第七步:绕线
    第八步:拉线
    第九步:送线
    第十步:织布
三、土布的风格特点及其艺术特征
    (一)材质柔美
    (二)纹样和谐、赏心悦目
    (三)地方特色浓郁
    (四)艺术特征显着
四、土布的图案色彩解读
五、土布制作的珍贵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实用价值
    (四)审美价值
    (五)艺术价值
六、土布制作的传承危机

(9)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运河船舶动力形式发展过程
        1.2.2 岸基供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电子江图和AIS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目前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关键问题
第2章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构建
    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1 运河航道特征分析
        2.1.2 运河水文特征分析
        2.1.3 运河船舶主尺度分析
        2.1.4 系统设计需求
    2.2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构建
        2.2.1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概念
        2.2.2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2.3 经济效益及减排效益分析
        2.3.1 经济性效益分析
        2.3.2 减排效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3.1 船舶受电连接模块
        3.1.1 受电连接装置设计
        3.1.2 监控子模块设计
    3.2 船舶航线偏移控制模块
        3.2.1 船舶航线偏移控制模块的组成
        3.2.2 船舶航线偏移控制模块的设计
    3.3 船舶超船换轨模块
        3.3.1 航道的分配设计
        3.3.2 超船换轨设计
    3.4 应急供电模块
        3.4.1 应急电源的对比
        3.4.2 备用电源的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模型实验研究
    4.1 系统模型设计需求
    4.2 模型系统硬件设计
        4.2.1 硬件选型设计
        4.2.2 电路设计
    4.3 系统模型软件设计
        4.3.1 船模控制程序设计
        4.3.2 上位机监控模块设计
    4.4 模型系统实验研究
        4.4.1 系统模型实验条件及内容
        4.4.2 系统模型实验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基于通信技术的土木工程健康状态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总体设计
    2.1 系统整体框架
        2.1.1 下位机结构设计
        2.1.2 通信系统设计
        2.1.3 上位机的设计
    2.2 系统的工作流程
    2.3 系统工作时序图
第三章 前端测频系统设计
    3.1 嵌入式系统
    3.2 前端测频系统构成
    3.3 传感器
        3.3.1 传感器的要求
        3.3.2 应力传感器的分类
        3.3.3 钢弦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3.4 分线器
        3.4.1 分线器原理
        3.4.2 分线器的设计
    3.5 测频模块
        3.5.1 测频模块结构框图
        3.5.2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3.5.3 测频模块设计
        3.5.4 存储模块的设计
第四章 通信系统设计
    4.1 通信系统的构成
    4.2 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4.3 专网的设计
        4.3.1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计
        4.3.2 有线通信模块的设计
        4.3.3 连接有线与无线的中间节点机的设计
        4.3.4 连接专网与公网的中间节点机的设计
    4.4 GSM网的通信
    4.5 通信协议
        4.5.1 专网通信协议
        4.5.2 专网通信命令集
        4.5.3 公网协议
    4.6 源代码实现
第五章 后台上位机系统设计
    5.1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5.1.1 上位机软件的构成
        5.1.2 上位机软件的主要功能
        5.1.3 上位机软件工作流程
    5.2 串口通信
        5.2.1 在当前工程中添加MSComm控件
        5.2.2 串行通信控件MSComm的属性
        5.2.3 MSComm控件的事件
    5.3 初始化串行通信口
    5.4 添加串口事件消息处理函数
    5.5 软件模块设计实现
        5.5.1 手机模块初始化及代码实现
        5.5.2 手机接收模块
        5.5.3 手机发送模块
    5.6 软件主界面和运行
        5.6.1 启动界面
        5.6.2 方式选择
第六章 工程应用
    6.1 概况
        6.1.1 依托工程概况
        6.1.2 系统现场实施规划
        6.1.3 数据采集与整理
    6.2 现场监控量测结果
        6.2.1 竖井顶部监测结果
        6.2.2 竖井底部左侧监测结果
        6.2.3 竖井底部右侧监测结果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线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精密全自动插接机的国产化研制[D]. 郭展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数控机床热误差远程状态监控系统的研制[D]. 郑克非.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获取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发[D]. 吴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移动域的超声波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D]. 杨彦凯.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5]水下双臂机械手协同作业系统研究[D]. 甘帅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浅析CAN总线在储粮监测中的应用[J]. 张雪苍,熊伟,吴建军,李森. 粮食加工, 2019(01)
  • [7]RFID档案柜无漏读盘点策略研究与实现[D]. 唐亦林. 暨南大学, 2018(02)
  • [8]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解读——以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河东村为例[J]. 邹莹.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9]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D]. 万江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10]基于通信技术的土木工程健康状态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李钢. 长安大学, 2010(03)

标签:;  ;  

一个简单实用的分离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