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临床血脂检测和应用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章晓雨[1](2021)在《早产小于胎龄儿与早产适于胎龄儿冠脉直径及脂质代谢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实验对出生时体重在同胎龄儿第10百分位以下的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和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第10百分位到第90百分位之间的早产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及脂质代谢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是尽早识别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是否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对早产小于胎龄儿以后发生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评估和预测,可为早产儿中的小于胎龄导致的不良远期预后尽早提供干预,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5例早产儿根据出生体重分为AGA组合SGA组,在患儿入室时测量所有患者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记录患儿的胎龄、性别、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在生后三天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冠状动脉内径(Left coronary artery diameter,LCA)、右冠状动脉内径(Right coronary artery diameter,RCA)、射血分数(Eject fraction,EF)、短轴缩短分数(Fractional shortening,FS)、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meter,LVDS)。在入室后20分钟内抽取3m L动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CK–MB)水平,并计算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结果(1)85例患者中适于胎龄儿53例,小于胎龄儿32例;与AGA组相比,SGA组(32例)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低于AGA组,SGA组住院体重日均增长高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与AGA组的性别和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AGA组相比,SGA组左心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右冠状动脉内径、左冠状动脉内径参数均低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F、FS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AGA组相比,SGA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AGA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的比率高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TC/HDL)、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AGA组相比,SGA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与AGA组多胎妊娠、羊水过少、异常胎盘、贫血、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于胎龄儿的胎儿发育不良导致了较小的冠脉直径;小于胎龄儿在新生儿期即出现了异常的脂质代谢;因此我们推测小于胎龄增加了新生儿远期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应注意随访冠脉内径及血脂水平变化,及时干预,改善小于胎龄儿的生存质量。
杨薇[2](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徐晓慧[3](2020)在《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定量测算中国人群高LDL-C归因死亡情况,并探索其分布特征。掌握典型地区血脂异常防控现状,为制定血脂异常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本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采用反事实分析法对高LDL-C归因死亡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典型地区血脂异常防控措施进行定性访谈调查。基于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获取25岁以上人群LDL-C的暴露水平,基于2017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DSPs)数据,经过垃圾编码分类和漏报调整,获取分省份、城乡各年龄组高LDL-C相关疾病(即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及全死因死亡水平。结合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给出的人群LDL-C理论最小风险暴露水平(TMREL)定义高LDL-C为血清LDL-C高于TMREL(在0.7~1.3mmol/L服从均匀分布),并获取高LDL-C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RR)。采用“反事实理论”计算不同年龄组、性别和地区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基于各地区PAF及死亡数据、2017年死因监测地区平均人口数测算高LDL-C归因死亡率,并使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计算标化归因死亡率,分析高LDL-C归因死亡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差异。依据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归因分值大小对31个省份排序,选择其值最大的省份采用深入访谈法进行调查,分别对该省级、市级、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病科(所)工作人员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各2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关键词提取并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分析。结果1.LDL-C暴露水平本研究共纳入170 296名25岁以上调查对象,2013年我国25岁以上人群LDL-C 的加权均值为 2.93 ± 0.87mmol/L,男性(2.94±0.87mmol/L)高于女性(2.93±0.87mmol/L),城市地区(2.99±0.88mmol/L)高于农村地区(2.87 ±0.85mmol/L),东部地区最高为3.06±0.89mmol/L,其次是西部地区(2.86 ±0.87mmol/L)和中部地区(2.83±0.84 mmol/L)(P<0.01)。广东省 LDL-C 均值最高(3.37mmol/L)、海南省次之(3.20mmol/L),辽宁省(3.17mmol/L)位居第3位,青海省最低(2.49mmol/L),甘肃、西藏等西部省份LDL-C均值较低。2.高LDL-C归因死亡分析结果(1)2017年我国人群总死亡中,有10.09%(95%CI:9.83%~10.35%)可归因于LDL-C升高,女性PAF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中部人群死亡归因于高LDL-C的比例最高,为10.93%(95%CI:10.52%~11.35%),其次是东部(10.73%,95%CI:10.23%~11.23%)和西部(8.08%,95%CI:7.80%~8.35%)。前三位省份分别为吉林省(15.93%,95%CI:15.44%~16.40%)、黑龙江省(15.68%,95%CI:15.12%~16.20%)、辽宁省(15.34%,95%CI:14.84%~15.84%),最低的三个省份分别为西藏自治区(4.05%,95%CI:3.83%~4.26%)、浙江省(5.59%,95%CI:5.33%~5.85%)、青海省(5.63%,95%CI:5.38%~5.89%)。(2)可归因于高LDL-C的主要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PAF分别为 40.62%(95%CI:39.63%~41.62%)和 19.32%(95%CI:18.74%~19.88%)。从不同人群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PAF的比较来看,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以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PAF来看,海南省PAF最高为48.49%(95%CI:47.11%~49.79%),其次是广东省(47.70%,95%CI:45.34%~50.41%)、辽宁省(45.75%,95%CI:44.32%~47.19%),青海省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PAF最低(33.55%,95%CI:32.11%~35.06%)。(3)2017年中国高LDL-C的归因死亡率为69.70/10万,男性、女性归因死亡率分别为72.14/10万和67.17/10万,男性标化归因死亡率(64.44/10万)高于女性(47.22/10万)。城市、农村地区高LDL-C归因死亡率分别为64.04/10万、72.86/10万。东、中、西部地区归因死亡率分别为67.57/10万、81.27/10万、59.40/10万。从标化率来看,农村高于城市,中部最高(65.88/10万),西部(54.36/10万)次之,东部最低(50.35/10万)。宁夏、黑龙江、新疆3个省的标化归因死亡率最高,分别为113.61/10万、103.48/10万、96.91/10万,上海、浙江、西藏标化归因死亡率最低,分别为21.09/10万、21.39/10万、25.04/10万。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归因死亡率分别为53.82/10万、15.98/10万,各组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的归因死亡率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的归因死亡率。3.对典型地区——海南省(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PAF最高)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有限:(1)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危害有一定认知,但对其防控重视程度不够;(2)目前当地制定了多份以健康促进为主的政策文件,但开展的血脂异常防控措施较少,主要融入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中;(3)CDC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防控血脂异常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监测、健康教育等,由于血脂异常管理并未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规工作中未体现对血脂管理的要求;(4)目前的困难主要有:1)健康宣教效果不理想;2)血脂检测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较为薄弱,检测费用较高;3)医疗部门相互配合较差,经费支持不足,缺乏上下转诊机制;4)基层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业务能力有限,能够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的基层医护人员较少;5)群众自我健康意识差,配合度低,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信任;6)政策、经费支持有待加强;7)“候鸟老人”在冬季迁徙到海南暂居时管理困难;8)医保对调脂药物报销覆盖范围较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定点医保资格,调脂药物少,患者无法在社区经医保渠道报销血脂药物费用,服药依从性较差等。结论中国人群可归因于高LDL-C的死亡分别占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全死因死亡的40.62%、19.32%、10.09%,高LDL-C作为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严重威胁。高LDL-C造成的死亡负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有差异,应在不同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海南省实施的血脂异常防控措施有限,基层防控工作面临经费不足、医保报销范围有限、群众配合度低等一系列困难。应引起重视并制定预防策略,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谭亚兰[4](2020)在《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成人湿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合并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总结相关规律,为探讨成人湿疹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武汉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在2016年1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494例成人湿疹住院病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血压、诱因、临床表现、病程、过敏史、既往史、实验室检测指标、治疗和住院天数等临床信息,设计Excel工作表,使用IBM 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494例成人湿疹患者中,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约为59.31%,合并1、2、3、4、5种疾病分别占33.20%、18.02%、5.67%、1.62%、0.61%。2、合并高血糖的湿疹患者与未合并者在年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三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且年龄>45岁、ESR≥15 mm/h、CRP≥8 mg/L与湿疹合并高血糖存在独立关联(均P<0.05)。3、与未合并高血压的湿疹患者相比,合并者中年龄>45岁、男性、皮损呈慢性、泛发、住院天数>8天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比例更高。其中年龄>45岁、皮损泛发与湿疹合并高血压存在独立关联(均P<0.05)。4、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在湿疹合并血脂异常组、湿疹未合并血脂异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性别、住院天数、皮损特点、病程、诱因、过敏史、Ig E、EOS%等指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均P>0.05)。5、与未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湿疹患者相比,合并者在发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皮损特点、病程、诱因、过敏史、Ig E、EOS%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6、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湿疹患者中男性比例显着大于未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湿疹患者(P<0.05),两组在发病年龄、住院天数、皮损特点、病程、诱因、过敏史、Ig E、EOS%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结论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中,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所患代谢性疾病的种类越多,其患病率越低。高血糖、高血压与湿疹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高血糖可能加重湿疹的炎症反应,高血压可能与湿疹的慢性泛发相关。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与湿疹无显着相关性,而肥胖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来予以阐明。代谢性疾病可能参与湿疹的发生发展,皮肤科医师应重视湿疹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此类患者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张莉莉[5](2019)在《保护动机理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自我效能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了解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员中糖尿病前期患者疾病知识、饮食、运动、自我效能及生化指标情况;探讨保护动机理论结合移动医疗APP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自我效能水平的应用效果,为云南省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信念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及临床试验依据。[方 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12月到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基本情况、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体检人员。根据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取得知情同意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干预组(n=31)、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移动医疗APP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干预组给予以保护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移动医疗APP实施的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调查两组患者的人体测量学、临床检测指标、饮食和运动行为、知识及自我效能,进行干预后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t检验、z检验、x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用四分位数法表示)进行相应的统计推断和统计描述。[结 果]1.两组患者人体测量学和临床生化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BMI、空腹血糖、TC及TG不同时间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控制时间因素后,两组BMI、TG的组别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TC的组别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时间点看,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有显着差异(P<0.05),TC、TG除干预后第1个月无差异存在(P>0.05),其余时间点均有显着差异(P<0.05);随时间变化干预组BMI、空腹血糖、TC及TG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明显。2.两组患者饮食、运动行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饮食行为、运动行为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摄入量、运动行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组别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脂肪摄入量不存在交互效应、组别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时间点看,两组患者饮食行为干预后第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行为干预后第1个月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干预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有显着差异(P<0.05);随时间延长干预组饮食行为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明显,运动行为较对照组上升趋势明显。3.两组患者知识、自我效能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知识得分、自我效能得分不同时间之间、组别效应差异及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有显着差异(P<0.05);从各时间点看,两组患者知识得分、自我效能得分除干预后1个月无差异存在(P>0.05),其余时间点均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组的知识得分、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且上升趋势明显。[结 论]1.基于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结合“你的医生”APP的干预方案,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知识知晓度,改变患者不健康的饮食与运动行为,从而提高患者饮食运动方面自我效能水平,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值。2.以保护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移动医疗APP实施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适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对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促进其健康行为形成及空腹血糖控制应用效果良好。
田丽娟[6](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二、全国临床血脂检测和应用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临床血脂检测和应用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早产小于胎龄儿与早产适于胎龄儿冠脉直径及脂质代谢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小于胎龄儿的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3)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研究背景 |
1.1 中国居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变化趋势 |
1.2 LDL-C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1.3 胆固醇归因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
1.4 开展LDL-C归因死亡分析的必要性 |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的 |
3 数据来源 |
3.1 定量研究数据来源 |
3.1.1 中国人群LDL-C水平数据 |
3.1.2 死亡及人口数据 |
3.1.3 高LDL-C与相关疾病关联RR值及理论最小风险暴露水平 |
3.2 定性研究数据来源 |
4 研究方法 |
4.1 定量研究 |
4.1.1 人群LDL-C水平估计 |
4.1.2 人群死亡水平估计 |
4.1.3 高LDL-C的PAF估算 |
4.1.4 归因死亡率的计算 |
4.1.5 统计方法 |
4.1.6 质量控制 |
4.2 定性研究 |
4.2.1 访谈对象的确定 |
4.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4.2.3 现场实施深入访谈 |
4.2.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
4.2.5 质量控制 |
4.3 技术路线 |
5 结果 |
5.1 中国25岁以上人群LDL-C水平 |
5.2 中国人群高LDL-C相关疾病死亡水平 |
5.3 中国人群高LDL-C的PAF估算 |
5.3.1 高LDL-C对总死亡的PAF |
5.3.2 高LDL-C对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死亡的PAF |
5.4 高LDL-C归因死亡率 |
5.5 海南省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情况 |
5.5.1 政策文件回顾 |
5.5.2 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危害认知有限 |
5.5.3 目前辖区已开展的血脂相关防控措施较为局限 |
5.5.4 访谈对象对血脂异常防控工作的展望 |
5.5.5 开展血脂异常防控工作的困难与障碍 |
6 讨论 |
6.1 全国及各地区LDL-C水平分布情况 |
6.2 PAF的意义及地区分布 |
6.2.1 估算高LDL-C死亡归因分值的意义 |
6.2.2 PAF地区分布 |
6.2.3 与其他血脂成分PAF的比较 |
6.3 我国农村、中部地区、男性人群高LDL-C的标化归因死亡率较高 |
6.4 海南省血脂异常防控措施实施有限 |
6.4.1 政策文件实施情况有待评估 |
6.4.2 医护人员血脂健康指导能力有待加强 |
6.4.3 调脂药物可及性有待提高 |
6.4.4 健康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
6.5 建议 |
6.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6.1 创新性 |
6.6.2 局限性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实验室检测项目 |
3.4 湿疹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3.4.1 湿疹与高血糖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3.4.2 湿疹与高血压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3.4.3 湿疹与血脂异常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3.4.4 湿疹与肥胖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3.4.5 湿疹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表现 |
4.3 过敏史及实验室检测指标 |
4.4 湿疹合并代谢性疾病 |
4.4.1 湿疹与高血糖 |
4.4.2 湿疹与高血压 |
4.4.3 湿疹与血脂异常 |
4.4.4 湿疹与肥胖 |
4.4.5 湿疹与高尿酸血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湿疹合并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 |
致谢 |
(5)保护动机理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自我效能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四、全国临床血脂检测和应用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早产小于胎龄儿与早产适于胎龄儿冠脉直径及脂质代谢的比较[D]. 章晓雨.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3]中国居民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归因死亡及其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研究[D]. 徐晓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成人湿疹住院患者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D]. 谭亚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保护动机理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自我效能中的应用研究[D]. 张莉莉.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