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乐孟君[1](2021)在《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海外风险资本涌入发展迅速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风险投资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也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尤其是民间资本开始涉猎风险投资业,这使国内风险投资的氛围日益浓厚。尽管国内的风险投资业已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总体而言还处于成长优化阶段,尤其对于处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而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城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自1997年直辖至今,重庆人均GDP增加近十倍,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重庆在平衡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步入新经济常态,重庆市持续调整产业结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规模逐步扩大,然而,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产业水平较低、结构失衡等问题。诸多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重庆市风险投资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突出金融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这对推动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究竟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围绕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及两者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归纳与总结,阐述了风险投资的特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探讨了相关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重庆的风险投资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与成就,通过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的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目前重庆风险投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与不足。再次,针对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进行理论探讨。基于理论分析的框架,本文对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实证选取重庆1998年至2019年相关数据,首先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长期与短期内风险投资均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风险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而产业结构升级不是风险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其次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检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风险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显着中介作用,但中介效应量较小。最后,为了更好地发展重庆风险投资业,引导风险投资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落实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扩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和创新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吴双[2](2019)在《基于耦合模型的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已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带动和引领,离不开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和国民生活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更多更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和支撑力量。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京津整体经济实力,确保京津冀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利用耦合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该地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关系进行测评,同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耦合度的影响程度,最后运用了组合预测法对京津冀地区未来七年的协调度进行了预测,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性的对策和建议。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简要分析了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的相关学者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相关方法。其次,从管理资本、行业分布、资本来源、退出方式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风险投资产业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经营能力、产业规模、行业结构,科研投入与产出四个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对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对原始数据赋予了权重,对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的耦合机制进行分析以及运用耦合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关系。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级指标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最后,运用不平等权利组合预测方法,分析预测了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后七年的协调程度。最后,以分析的结果为基础,对如何提高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性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廖思琦[3](2018)在《广东省风险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广东省正在全面落实“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要求,加快推动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建设,广东正在加快产业升级,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作为重要的区域金融发展中心,广东风险投资面临难得的机遇。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发展,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支撑作用,培育广东金融业发展及金融中心建设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推动广东建设国际风投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东风险投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其发展现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指出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环境体系的建设,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环境支撑;引导风险资本流入全方位领域,为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提供资金保障和全方位服务;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更高层次产业的形成;优化产业间的资源配资,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增值服务,并以此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实证结果表明:通过时间序列数据计量回归的实证检验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投资强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率和就业占比之间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的,就长期来看,增加风险投资的投资强度是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率和就业占比的增长的,即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但这种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效滞后性。本文意义在于自从风险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引入我国,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大多只是对基本情况和运行机理中某个阶段的介绍,关于风险投资对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成果很少,而且针对具体省份的研究更不多见。所以,本文选择了我国风险投资大省之一广东省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广东省风险投资发展情况入手,研究风险投资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以期为广东省风险投资理论界提供更加充分的资源。
张小成[4](2018)在《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发展国防工业,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周边建立了科学园,该园区的建立不断吸引其他科研机构、高校及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融合产学研等多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演变为影响至今且仍具备高发展速度的“硅谷模式”。硅谷模式的成功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也归因于其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及完善的投资体系。我国高新区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在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成效。在我国部分地区,高新区已经逐渐成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经济总量的主要贡献者。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政策。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为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研发资金,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中后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国际化提供更充实的保障。此外,风险投资在为风险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等专业性配套功能方面也发挥着积极成效。本文在明确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此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在概念界定清晰后,通过对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明确了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非传统安全研究、政策过程理论、投融资理论对于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理论部分结束后,本文梳理了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此项政策的发展现状,我国目前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存在基础性政策不完善、政策制定环节缺乏多主体参与、政策执行环节存在偏差、政策执行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估与监管等问题,本文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新区风险投资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立法意识落后及立法层次较低、容错纠错机制不科学等造成了目前的政策困境。在解决我国公共政策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的成功经验。第四部分对美国、英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并提炼出对我国完善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相关启示。最后,本文对我国未来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完善基础性政策制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视多元主体参与;政策执行环节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发挥市场、社会力量辅助政策执行功能;加强政府机构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风险投资政策的中后期评估,保障风险投资政策按照既定政策目标运行。同时要畅通风险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渠道,为实现政策终结提供保证以及构建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公共政策稳定性与创新性。
符箱[5](2018)在《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将创新作为经济新引擎,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经济支柱。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在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中迅速发展。然而,其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无效率的问题也十分凸显。风险投资作为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它能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问题,特别处于是种子、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风险投资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选择不同时机进入、分阶段投资等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因此,本文研究风险投资进入时机策略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时机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研究分阶段投资策略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为高新技术企业有效获取下一轮投资提供参考。本文以2009年10月-2017年底于创业板上市的199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DEA模型(BCC模型及超效率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风险投资支持、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分阶段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及意义、构建论文整体框架、说明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从风险投资、分阶段投资策略、进入时机策略等角度,梳理学术界关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三章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本章首先引入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筛选-辅导理论,理论上分析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章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本章首先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用DEA-BCC模型和超效率模型测算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最后对有无风投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实证结果均表明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要高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第五章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本章以125个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分阶段投资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风险投资首轮进入企业的时机不同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同。从初创期时的负向影响到扩张期正向影响,在成熟期的进入,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仍为正,但其正向影响比扩张期降低。这是因为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移,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呈逐渐减弱的现象。刚好相反,技术创新产出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风险投资首轮进入时机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则是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移,逐渐增强。分阶段投资策略对技术创新效率呈负向影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正向影响不显着、对技术创新产出呈显着负向影响。这是因为分阶段投资策略使得风险投资的筛选功能大于辅导功能,高新技术企业不能满足风险投资继续投资条件时,就不能获得下一轮投资,从而其技术创新投入就受到抑制,进而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第六章政策建议。本章根据所得结论,从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乌兰[6](2016)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支撑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实力的显着提升,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产业竞争力的格局。尽管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国民经济的强大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意识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审视了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少发达国家一致地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国而言,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技术创新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当前,全球经济尚没有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完全复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产业发展而言,大量研究集中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但自戈德史密斯、麦金农、肖等学者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国外不少文献关注了“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很自然地将研究视角延伸至金融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这些研究对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的讨论融合了资本市场和银行部门的综合考虑,特别是对于金融结构更多地争论银行和资本市场谁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往往从技术创新开始,而其持续发展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跟进的金融资本,而金融资本的配置又是通过金融体系完成的。所以充分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成熟而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产业资本形成不足、金融支持乏力等困境。形成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缺乏一个发达并高效的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选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四个金融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以此为主线分析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其功能的发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度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一个低效的法律和金融体系下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就,中国经济的转轨绩效也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本文的研究,不仅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提供来自发展中大国的经验证据,对现有关于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形成有效的补充,更有利于思考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粗放发展的中国经济如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金融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视角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在梳理金融支持和高新技术产业概念的基础上,探讨金融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形成金融支持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定性分析或模型构建为主,较少进行实证分析。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利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数据,构造面板数据,运用dea两阶段模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影响效果。第一阶段评估相对效率和动态效率,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的效率值为因变量,以各个环境因素为调节变量,构建tobit模型,评估环境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第三,在研究结论方面,本文得出较为新颖的研究结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的效率未达到最优,有提升和优化的空间。得出的结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与金融结构、公司成立年数以及风险投资的影响较为显着,与企业所属地区以及所有制形式的关系不显着。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支持体系合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依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运用dea两阶段模型,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角度展开了研究。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总结性评述、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为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部分,首先阐述与论文相关的基础理论,主要有金融发展理论,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约束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等,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并梳理,评述国内外研究已有成果和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第三章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对高新技术产业阶段性发展与差异化的金融支持角度进行分析,并回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成效,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金融支持不足等困境,需要市场化及多样化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第四章为理论分析部分,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机理及传导机制的研究。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金融支持体系通过资本形成、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的发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五章为现状分析部分,分别从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以及互联网金融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的支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并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第六章为实证分析部分,是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的实证检验,通过建立一个DEA模型,考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的影响效果;第七章为对策建议部分。主要对第五章的金融支持现状和问题研究的基础以及第六章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的有效途径与政策建议。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的阶段性发展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的推进,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也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段可以借助政府扶持资金和风险投资的支持,产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可以借助完全商业化的金融支持来满足资金需求。第二,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与成效面临困境的考察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发展,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等方面有了一定成效,但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内部资金有限和外部资金支持不足等困境。为了解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需要金融体系的高效并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体系的支持。金融体系通过动员汇集储蓄、信息揭示、实施公司治理等功能的发挥和自身的发展,从资本形成、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传导机制作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通过对金融支持体系的支持现状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期投资较少、证券类和银行信贷产品的种类较少;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效果,并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剖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第四,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影响效果来看,金融体系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没有实现最优,还有提升和优化的空间。中国金融支持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的总体支持效率趋势是不稳定的,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规模效率等途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率还需要改善和提升,金融支持体系的发展规模也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并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效果受金融结构以及公司成立年数和风险投资的参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受公司所有制形式和公司所在地等因素的影响。
陈赟[7](2016)在《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机构给予处于初创期,并且成长空间和市场潜力大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资金。风险投资通过所投入的资金获得企业的部分股份,并以日后获得红利或出售该股权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风险投资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以及它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鉴于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年限短,发展程度不够成熟,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不够明显。从前人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肯定了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但是也有对此作用持有否定或者中性的结论。本文通过对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之间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中国的风险投资是否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本文的研究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理论分析方面,现有文献大多是只从一个方面来分析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没有系统的分析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特点和风险投资的投资特点出发,系统的论证了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将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因素分为投入因素和影响因素两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风险投资、研发经费支出和研究人员在内的技术创新产出模型。在实证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当期的风险投资对当期的技术创新产出的研究,属于静态效应,由于创新需要时间,因此风险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而且创新往往具有累计效应,上期的创新活动和结果会对后期的创新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通过引入专利发明数的滞后一期项研究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效应。再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高产出出发,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高产出是否是吸引大量风险投资的重要原因。最后还研究了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各个行业之间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别。因此,本文选取了2009年以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年鉴》里的相关数据以及万德数据库里的PEVC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是动态研究,解释变量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采用了广义矩估计的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且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五大行业逐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因主要还是研发经费支出,风险投资虽然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有影响,但是作用还很小或者不显着,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高新技术各个行业之间的效应也存在着差别。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了更好的发展风险投资,使其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钱士茹,袁友龙[8](2015)在《风险投资视角下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风险投资是驱动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助推器。逐步完善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推进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是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必然选择。基于中部地区科技投入及成果产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创新官产学研平台及协同机制、促进人才引进集聚以及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以期提高中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水平,促进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姜涛[9](2014)在《东营市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所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近年来,以技术创新且知识密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中小型创新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偏好高风险资本增值投资的风险投资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融资来源,其投资和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二者之间的融合互促关系在东营市并没有得到显着的实践,结合速度缓慢,进而制约东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针对此种状况,本文以分析东营市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在逐步深入剖析二者共同发展上所存问题基础之上,明确导致二者结合缓慢的症结所在;同时积极吸取世界发达国家熟练发展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经验,结合东营市经济状况有针对的提出相关建设性的措施来加快东营市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共同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文章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并分类别和有重点的介绍了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文中的写作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理论和发展现状。从多个方面来阐述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重点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先进理论;第三部为本文的重点。结合东营市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剖析东营市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关变量指标,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揭示出风险投资在促进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并没有起到十分显着的作用;第四部分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是如何高效利用风险投资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寻找对东营市发展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第五部分主要是在上述研究探讨的基础之上,提出利于东营市高效运转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路径选择。
邹圣文[10](2014)在《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一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是从风险投资的角度研究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在美国,风险投资扶持了苹果、英特尔、IBM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引起各国的纷纷效仿,意图壮大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有诸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有技术创新上的促进的作用,他们的研究没有意识到风险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提高利润总额、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其次,之前的论文实证部分通常采用的一个国家整体的数据,而缺乏具体内部区域的数据进行有效论证,样本量有限和缺乏各个区域之间的比较。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各自的特点,俩者各自的特点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分析了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机制。在当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方面,利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最新数据,从风险投资行业的可投资规模、人才队伍、已投资概况、项目退出概况等角度进行描述分析。在实证方面,本文选取了03-12年全国34个省的数据,几个省合并为一个区域,例如:东北、中南、华南等,一共7个区域。利用stata软件FGLS回归模型对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检验。使用高新技术产业4个主要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拟衡量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三个维度的指标的影响:产业规模、产业影响力、产业创新力。同时,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对我国7个区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程度大小用个体固定效应进行了比较。在实证分析的结果基础上,主要结论有:风险投资金额每增加1%,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加0.04%,利润总额增加0.08%,利润的增加的百分比是营业收入增加百分比的一倍,说明风险资本是非常有效率的资本,它所支持的企业往往是盈利能力比较强的,有利于在高新技术企业当中优中选优,起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作用。从地区因素的角度考虑,排除解释变量因素,上海地区、中南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促进作用更大,东北和西部则较为落后,但均为正相关。在技术创新作用上,排除解释变量因素,全国各个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负作用。
二、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研究 |
1.2.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
1.2.3 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的影响研究 |
1.2.4 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 |
1.2.5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
1.2.6 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性研究 |
1.2.7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概论 |
2.1.1 风险投资的特点 |
2.1.2 风险投资的基本要素 |
2.1.3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
2.2 产业结构升级概论 |
2.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
2.2.2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
2.3 资源基础理论 |
2.4 融资缺口理论 |
2.5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
3.1 重庆市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
3.1.1 重庆市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1.2 重庆市风险投资发展的不足 |
3.2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
3.2.1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
3.2.2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
4.1 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4.1.1 建设环境支撑体系 |
4.1.2 提供资金保障 |
4.1.3 提供技术资源 |
4.1.4 参与企业管理 |
4.2 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
4.2.1 开发新兴产业 |
4.2.2 改良传统产业 |
4.2.3 刺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1 变量说明 |
5.2.2 数据来源 |
5.3 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 |
5.3.1 模型的选择 |
5.3.2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5.3.3 协整检验 |
5.3.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
5.3.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5.3.6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1 中介效应模型 |
5.4.2 检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落实风险投资税收政策优惠 |
6.2.2 扩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 |
6.2.3 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 |
6.2.4 创新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耦合模型的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 |
2.1.1 风险投资的概述 |
2.1.2 风险投资的特征 |
2.1.3 风险投资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2.2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概念 |
2.2.1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述 |
2.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
2.2.3 高新技术产业产生和发展历程 |
2.3 耦合与耦合度 |
2.4 协调与协调度 |
2.5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机制 |
2.5.1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 |
2.5.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投资的贡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3.1 京津冀区域概况 |
3.2 京津冀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2.1 管理资本 |
3.2.2 行业分布 |
3.2.3 风险资本资金来源 |
3.2.4 退出方式 |
3.3 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3.1 高新技术产业经营能力 |
3.3.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
3.3.3 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结构 |
3.3.4 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与产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关系评价 |
4.1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指标体系设计 |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1.2 指标选取与内涵 |
4.2 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测算方法 |
4.2.1 原始数据来源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 |
4.2.4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机理 |
4.3 协调度的评价方法 |
4.3.1 耦合度模型 |
4.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4.4 实证结果与评价 |
4.4.1 实证结果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4.4.3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探索分析 |
4.5 协调度预测 |
4.5.1 构建预测模型 |
4.5.2 预测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京津冀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性的对策 |
5.1 以风险投资发展需求为驱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5.1.1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
5.1.2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果的转化 |
5.1.3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 |
5.2 建立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风险投资市场环境与运行机制 |
5.2.1 规范政府风险投资基金机构的引导作用 |
5.2.2 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发展 |
5.2.3 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多元化发展 |
5.3 优化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大环境 |
5.3.1 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 |
5.3.2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
5.3.3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东省风险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1.3.1 论文创新 |
1.3.2 论文不足 |
2.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风险投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2.3 风险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关关系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析 |
3.广东省风险投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概况 |
3.1 广东省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 |
3.1.1 广东省风险投资的发展概况 |
3.1.2 广东省风险投资发展的障碍 |
3.2 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 |
3.2.1 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 |
3.2.2 广东省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
4.风险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 |
4.1 带动产业环境体系建设 |
4.1.1 政策环境 |
4.1.2 科技环境 |
4.1.3 金融环境 |
4.1.4 人才环境 |
4.2 促进更高层次产业的形成 |
4.2.1 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
4.2.2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4.3 引导风险资本流入全方位领域 |
4.3.1 聚集资本 |
4.3.2 引导资本流向 |
4.3.3 全方位领域发展周期的角度 |
4.4 优化产业间的资源配置 |
4.4.1 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
4.4.2 提供增值服务 |
4.4.3 资源配置分散风险的角度 |
5.风险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方法介绍 |
5.2 样本数据和变量的设定 |
5.3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5.4 协整检验 |
5.5 误差修正模型 |
5.6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7 小结 |
6.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的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新区的基本内涵 |
2.1.2 风险投资政策的基本内涵 |
2.2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理论依据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非传统安全理论 |
2.2.4 政策过程理论 |
2.2.5 产业投融资政策理论 |
2.3 完善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重要意义 |
2.3.1 有利于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2.3.2 有利于为高新区风险投资营造健康环境 |
2.3.3 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3章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新区风险投资的基础性政策缺乏 |
3.2.2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制定缺乏多主体参与 |
3.2.3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3.2.4 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评估措施不完善 |
3.3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政府、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
3.3.2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法律意识落后、立法层次低 |
3.3.3 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纠错机制不科学与非理性 |
第4章 发达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体系构建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
4.1 发达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1 美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2 欧洲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3 日本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1.4 新加坡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的实践经验 |
4.2 发达国家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4.2.1 完善的市场机制利于风险资本流动 |
4.2.2 畅通的交易渠道便利风险资本退出 |
4.2.3 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来源提升资本支持能力 |
4.2.4 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培育健康的投资环境 |
第5章 完善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建设的政策建议 |
5.1 引导多元参与完善政策制定 |
5.2 构建创新稳定的基础政策体系 |
5.3 协调政市关系保障政策执行 |
5.4 加强政策评估落实政策终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现实意义 |
1.1.4 理论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的研究综述 |
2.1.1 风险投资的概念界定 |
2.1.2 风险投资特征 |
2.2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综述 |
2.2.1 高新技术企业概念界定 |
2.2.2 企业技术创新 |
2.2.3 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
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综述 |
2.3.1 风险投资参与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
2.3.2 分阶段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
2.3.3 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筛选-辅导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分阶段投资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假设 |
3.2.2 进入时机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假设 |
第4章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 |
4.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2 技术创新效率指标体系 |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 基于DEA方法的效率测度模型 |
4.3.1 BCC模型 |
4.3.2 超效率模型 |
4.4 DEA模型效率测度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基于BCC模型测度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 |
4.4.2 基于超效率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 |
第5章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设计 |
5.2 多元回归模型构建 |
5.2.1 进入时机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
5.2.2 分阶段投资策略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
5.3 样本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 |
5.3.1 样本描述性分析 |
5.3.2 相关性分析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
5.4.2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 |
5.4.3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研究建议 |
6.1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议 |
6.2 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新技术产业 |
二、金融支持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金融发展理论 |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总结性评述 |
第三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阶段与金融支持 |
一、创业阶段与金融支持 |
二、成长阶段与金融支持 |
三、扩张阶段与金融支持 |
四、成熟阶段与金融支持 |
第二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与成效 |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 |
第三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面临内部资金积累有限的困境 |
二、面临外部资金支持不足的困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资本形成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一、资本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
二、资本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 |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一、资源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
二、资源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 |
第三节 风险管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一、风险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
二、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一、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二、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
三、银行信贷支持现状 |
四、互联网金融支持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
一、风险投资方面的问题 |
二、资本市场方面的问题 |
三、银行信贷方面的问题 |
四、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问题形成原因 |
一、基于宏观层面的原因 |
二、基于中观层面的原因 |
三、基于微观层面的原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影响效果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思路 |
一、模型的设定与思路 |
二、指标的选取与定义 |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第一阶段测算结果与分析 |
二、第二阶段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基本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政府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风险资本的投资 |
二、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渠道 |
三、创新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机制,并设立专门银行 |
四、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更好地为高新技术小微企业服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概述 |
1.4.1 风险投资的概述 |
1.4.2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述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
2.1.1 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 |
2.1.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呈中性 |
2.2 国内关于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
2.2.1 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 |
2.2.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中性 |
2.3 文献研究评述 |
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
3.1 融资渠道的角度 |
3.2 分散风险的角度 |
3.3 发展周期的角度 |
4 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4.1.1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
4.1.2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4.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4.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
4.2.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5 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关系研究的实证分析 |
5.1 假设 |
5.2 模型构建 |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完善其运作机制 |
6.2.2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高风险投资效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风险投资视角下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文献回顾 |
1.1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
1.2风险投资融资来源、退出渠道及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
1.3风险投资的资本投资阶段及其影响效应 |
2中部地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中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2.1.1中部风险投资机构的政策环境 |
2.1.2中部地区风险投资概览 |
2.1.3不同规模风险投资机构占比分布与资本来源 |
2.1.4中部地区风投投资阶段与投资行业分析 |
2.2中部地区科技资源与科研成果基本概况 |
2.3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
3完善中部地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和耦合机制 |
3.1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的法规政策及相关制度 |
3.2完善风险资本投融资及蜕资机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
3.3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体系和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创新性、可转化性和市场化潜力 |
3.4培育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融发展提供适宜“土壤” |
4结语 |
(9)东营市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主题 |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研究 |
2.1 风险投资理论概述 |
2.1.1 风险投资的内涵 |
2.1.2 风险投资的特征 |
2.1.3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
2.1.4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2.2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 |
2.2.1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
2.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
2.2.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东营市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东营市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1.1 东营市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现状 |
3.1.2 东营市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
3.2 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2.1 东营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
3.2.2 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实证研究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间的关系 |
3.3.1 实证模型的建立与原理分析 |
3.3.2 变量设定与数据选取 |
第四章 国外发展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比较研究 |
4.1 美国的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
4.1.1 美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
4.1.2 美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
4.2 日本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
4.2.1 日本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
4.2.2 日本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
4.3 韩国和印度发展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措施总结 |
4.3.1 韩国发展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措施 |
4.3.2 印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 |
4.4 四国发展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东营市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
5.1 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完善路径 |
5.1.1 吸引民间资本拓宽风险投资来源 |
5.1.2 引进国内外成熟风险投资机构 |
5.1.3 完善本市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
5.2 完善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 |
5.2.1 多方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 |
5.2.2 完善相关政策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风险投资影响高技术产业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基础理论 |
2.1.1 风险投资机构运作方式 |
2.1.2 风险资本具有的特性 |
2.2 高新技术产业理论基础 |
2.2.1 高新技术企业共有特质 |
2.2.2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因素 |
2.3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机制 |
2.3.1 产业规模的影响机制 |
2.3.2 产业影响力的影响机制 |
2.3.3 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第3章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风险投资可投资金概况 |
3.1.2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人才队伍概况 |
3.1.3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投资规模及投资特征 |
3.1.4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项目退出概况 |
3.2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存在的问题 |
3.2.1 风险资金总量及结构问题 |
3.2.2 风险投资人才问题 |
3.2.3 风险投资项目源头问题 |
3.2.4 风险投资退出问题 |
3.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3.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3.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实证分析 |
4.1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实证分析 |
4.1.1 实证方法介绍 |
4.1.2 样本数据和变量的设定 |
4.1.3 面板数据模型实证 |
4.2 模型结果分析 |
4.2.1 主营业务收入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4.2.2 利润总额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4.2.3 出口交货值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4.2.4 有效专利申请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调整风险投资规模和结构以及法律制度 |
5.2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5.3 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实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D]. 乐孟君.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基于耦合模型的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性研究[D]. 吴双. 燕山大学, 2019(03)
- [3]广东省风险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D]. 廖思琦.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4]我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政策问题研究[D]. 张小成. 湖南大学, 2018(06)
- [5]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 符箱.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6)
- [6]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乌兰.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7]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 陈赟. 重庆大学, 2016(03)
- [8]风险投资视角下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钱士茹,袁友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22)
- [9]东营市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路径研究[D]. 姜涛. 山东大学, 2014(01)
- [10]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D]. 邹圣文. 湖南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