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华丽的背后

书展:华丽的背后

一、图书订货会:绚烂的背后(论文文献综述)

郑姣姣[1](2020)在《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概况考察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的文学与出版历史上,有关“文学回忆录”的写作与出版出现过两次高潮,分别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家自传的写作与出版高峰,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发表与出版浪潮。这两次高潮的掀起与当时我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文学界与出版界的发展都密切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传统出版业的转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人们个性的解放,这两者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促进了现代文学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各出版机构策划出版了大量的作家自传,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经过了十年的灰暗时期后,随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一批老作家开始以书写回忆录的方式“纪念”这种回归;同时,《新文学史料》杂志创刊,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乃至当今都意义重大的杂志之一;当时所创作和出版的一些作家回忆录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再版与重印,这些作品已经不止是一部作家回忆录作品,更是一部部文学经典。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回忆录写作与出版的热度虽不及这两次高潮,但其在文学史与出版史上的意义依旧不容小觑。本文考察了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的出版类型,并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策划出版的《文学回忆录》系列书籍为研究对象,考察该系列图书的策划、内容、装帧、营销方式以及销售情况;并通过考察来分析我国文化类出版物所面临的市场现状,以及文学回忆录类图书出版的意义与价值。

韩雪[2](2019)在《《奇妙的海洋之旅》选题策划书》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科普读物是全民科普的重要起点,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科学素养的提升,阅读儿童科普读物能使读者开阔视野、建立逻辑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儿童海洋科普读物是儿童科普读物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同类书市场调研显示,儿童海洋科普读物的出版数量较多,但部分图书存在选题雷同、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等问题。《奇妙的海洋之旅》是专门为7-10岁儿童编辑策划的儿童海洋科普系列丛书,该丛书一共三个系列,分别是海洋动物篇、海洋植物篇和海洋地理环境篇。图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海洋科普知识,文字和图片均为作者原创。图书将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叙述方式能匹配读者阅读水平,编排顺序符合读者认知规律。该丛书意在扩宽读者眼界,积累科学知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培养好奇心;提高读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读者的逻辑思维,进行科学启蒙;促进儿童科普读物出版,丰富图书市场。本文依据图书选题策划的整个流程搭建全文基本框架,首先依据当当官方网站图书信息、开卷官方数据,结合文献研读、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儿童科普读物的图书市场进行整体把握。其次,撰写《奇妙的海洋之旅》选题策划书,对选题名称、选题内容、目标读者、创作体例、写作要求、效益预测、工作计划等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制定图书的营销宣传方案,制作图书目录和样章。

党延强[3](2019)在《金徽酒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白酒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息息相关,应用非常广泛,正因为如此,白酒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十足的发展。然而,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限制“三公消费”,主张供给测改革,80后、90后与0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白酒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及电商的快速发展导致白酒行业不得不面临转型与升级,白酒行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营销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徽酒)作为白酒行业的一员,也必须面对转型、升级的挑战。本文以金徽酒为研究对象,参考STP、4P、4C、4R等营销理论,运用专题研究的方法,实地调研了金徽酒营销现状和环境,发现了金徽酒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紧接着对金徽酒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然后重新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寻找到金徽酒“原生态”、“绿色”、“健康”的差异化市场,并从竞争和顾客的角度出发,将4P、4C、4R理论进行了不同维度的融合,设置了关联+顾客+产品、反应+成本+价格、关系+便利+渠道、回报+沟通+促销等方面的新的营销策略以及保障营销策略实现的保障措施。本文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论文框架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对指导本文研究的营销理论进行综述;第三章对金徽酒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对金徽酒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第五章对金徽酒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并制定出新的营销策略;第六章设置金徽酒营销策略保障措施;第七章得出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金徽酒量身设置了新的营销策略,以应对市场转型、市场萎缩的严峻考验,让金徽酒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整合运用4R、4C、4P理论,转变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思路,从竞争和顾客的角度出发,选择新的差异化市场,设置新的营销策略,助推金徽酒快速发展,使金徽酒尽快实现白酒十强的战略目标。

孙玉芳[4](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黄勇军[5](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龙小华[6](2013)在《“后转制时代”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出版是三大出版门类中最前沿的出版门类,是对人类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保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号召下,学术出版开始更加被关注和重视。本文在整理归纳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阐述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现状,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随后从国家、学术界、大学社自身三个层面,探讨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分别利用PEST和SWOT分析对大学出版社的外部宏观环境及内部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为制定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最后提出以主体为核心、内容为根本、市场为关键、人才为基础、制度为保障的五轮驱动战略,找出适合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发展之路。

赵玫[7](2013)在《铜雀春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史书中说,曹操遗命葬己于邺之西岗。死后妾伎在铜雀台早晚供食,每月初一、十五奏乐歌唱,于歌声中瞻望曹操陵墓。"后人悲其意而为之咏也"。总之曹操死后,后宫们齐聚铜雀台,歌之舞之,以寄托她们对先王真假难辨的思念。小说取名为"铜雀春深",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这一词组的原始意象。女人们在爱和欲的迂回中,将她们的身体和权力纠结了起来。这种看似争奇斗艳的景观,事实上已经超越了邀宠的原始状态。女人们不再单纯地需要男人的宠幸,更希望男人能对她们委以重任。于是无论花瓶般妖娆的年轻女孩,还是风韵不再的中年女性,都甘愿在男上司的摆布下实现她们人生的价值。于是她们慢慢了悟。她们所长袖善舞的,绝然不是爱情中的争风吃醋,而是权力漩涡中的生死拼杀。这些觉醒的女人,已不是将人生目标锁定在爱或婚姻上的庸常之辈。她们要在这个男人的世道中.将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进而不着痕迹地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如此斑斓的角逐中.女人们竞相将武则天当作效仿的楷模,进而对唐朝女性参政的昌明景象心向往之。于是小说营造出某种与盛唐后宫的历史对位。不经意间,你便会在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到长孙皇后、武则天、上官婉儿乃至高阳公主的影子,看到古往今来虽花样翻新但本质未变的前世今生。

张晔[8](2012)在《文化贸易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的制度创新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进入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对话和交往尤为重要。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一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加入WTO后,随着信息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竞争不仅仅体现经济和军事上,在文化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不断成为新的争夺高地。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不仅仅局限在对外文化交流层面,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弥漫开来。为了适应国内外相应的法律、法规变动,研究我国对外文化交往制度创新点,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文化贸易政策体系,对于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体系的总称,是国家意志在文化贸易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对文化贸易活动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指导和有效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直接制导着文化产品进出口方针的贯彻执行,规定着文化增长的动力。本文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以及在政策指导下实践执行状况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发现我国对外文化交往制度创新过程。本文首先,回顾建国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发展基本历程,其次,仔细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与文化贸易政策创新内容。再次,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的一般性问题和特殊的难点;最后提出优化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意见,得出我国对外文化交往制度的创新路径。

秦然然[9](2011)在《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走向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梳理,也没有形成对这个产业的整体认知。数字音乐的兴起,带来了流行音乐从创作、传播、销售到消费的产业链整体的革新,但是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道路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走向进行梳理。自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唱片经济转变为娱乐经济的过程。唱片经济以唱片产业为主,唱片销售收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娱乐经济则综合了唱片产业、演唱会、艺人经纪等多项经营内容,演艺收入成为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歌手成为运作基点。传统唱片公司正在积极转型为以音乐和偶像为主的综合音乐公司。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上游是指唱片公司的组织和经营,主要包括歌手选拔和管理制度、唱片制作和唱片宣传;中游是指唱片的发行;下游是指唱片的销售和版权授权。并可对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走向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详细分析:1、1978—1990年的产业积淀期,流行音乐从地下状态走向社会主流被人们接受,流行音乐产业化开始萌芽,但是市场体制刚刚萌芽,管理、法律等方面都处于边缘地带,也为以后的问题埋下了隐患;2、1991—2000年的产业链形成期,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真正开始自立,产业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了从唱片公司选拔歌手制度和经纪管理体系到唱片发行和唱片销售、版权授权以及目标明确的消费者市场的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3、2001—2010年的产业链革新期,数字音乐兴起,对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带来了冲击和革新,电视音乐选秀歌手带来了粉丝文化的职业化、规模化,出现了以当粉丝为职业的“职业粉丝”,演唱会、偶像所代言的产品等周边衍生产品都成为粉丝们进行消费的重要选择。大陆的流行音乐产业从最初的音乐消费为主转变为基于偶像进行的消费,电视音乐选秀歌手带来了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根本转型: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事实上,不管是传统流行音乐产业,还是数字音乐产业,音乐和歌手都是流行音乐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产业运作的核心和基础。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的转向,说明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正在从产业的低级阶段转向产业的高级发展时期。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除了家庭、学校的教育之外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媒介,唱片公司在积极转型为以音乐和歌手为平台的综合经纪公司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之外,还应该承担起产业责任,避免流行音乐的低俗化。

温润[10](2011)在《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丰富而精彩的百年。无论其间还是相比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都发生了剧烈变革。举世闻名的中国丝绸也随之历经兴衰,在变革中前进,是20世纪不应忽视的重要现象。本文希图经由丝绸纹样阐释中国百年的丝绸发展与社会变迁。清末民初丝绸业的转型以及设计教育的革新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丝绸纹样的传统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丝绸纹样外部风格的演变,还促进了纹样内在性质的演进,摆脱了原有的封建属性而愈加具备现代性。民国女装是我们探究民国丝绸纹样演进的重要窗口。短短四十年左右,民国丝绸纹样面貌一新,既有对外来纹样的吸收,也有兼收并蓄后的推陈出新,不仅随女装的演变而变化,还大胆突破了古代纹样不少程式化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外来气质。民初延续清末纹样风格,外来纹样大量涌入,条格纹样盛行,纹样造型更加立体,色彩由浓艳趋于雅淡。新中国成立,与“灰”、“绿”、“蓝”的国内服饰现象不同,肩负出口创汇重任的外销丝绸展现出另外一番缤纷景象。随着丝绸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花色品种如春笋般涌现。创新成为打开销路的钥匙,设计的重要性被给予了未有的重视。经过各部门的精诚合作和设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外销丝绸既顺利完成了任务,更成为新中国丝绸发展最精彩的篇章。十年浩劫的终结,预示着新时期的到来。丝绸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改进生产工艺,一方面扩大与国际流行市场的交流,开拓视野,放开思路,新品种、新花色不断涌现,形成了内、外销两旺的局面。丝绸纹样设计思路拓宽,对抽象纹样的大胆应用,对服用性进行考量,并在工艺进步的推动下使更多好创意得以实现。从而外销纹样与国际流行接轨,内销纹样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重获追捧。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有丝绸企业转制上市,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原先生产型的发展模式被生产经营型取代,丝绸企业以市场变化为基准,随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购买纹样和纹样设计公司、事务所等机构的出现,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下设计与生产的分工,反映出现代经营模式的特征。丝绸纹样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自民国以后再一次出现。然而,20世纪90年代盛行国内外市场的砂洗绸却导致过去引以为荣的真丝提花与印花技术无用武之地,以精美纹样取胜的新老花色品种因此遭到冷遇。

二、图书订货会:绚烂的背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订货会:绚烂的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概况考察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类型概述
    2.1 自传类“文学回忆录”
        2.1.1 由作者自己写作完成的
        2.1.2 由别人参与写作完成
    2.2 访谈类“文学回忆录”
        2.2.1 访谈录
        2.2.2 发表在各大文学期刊上的访谈类文字
    2.3 回忆他人的“文学回忆录”
        2.3.1 自发性的回忆性“文学回忆录”
        2.3.2 有组织性的回忆性“文学回忆录”
    2.4 “文学回忆录”丛书
3.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系列出版概况考察
    3.1 策划出版过程
    3.2 图书内容构成与装帧设计
    3.3 营销方式
    3.4 馆配情况
    3.5 销售情况
4.余论
    4.1 市场以外的文化类出版物现状
        4.1.1 近十年以来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考察
        4.1.2 馆配成为文化类纸质图书的较大市场
        4.1.3 海外市场的输出
    4.2 文学类书籍所面临的市场现状
        4.2.1 数字出版行业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
        4.2.2 文学类图书市场的复杂性
        4.2.3 读者生活方式与阅读习惯的改变
    4.3 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丛书市场化的优势与劣势
        4.3.1 优势
        4.3.2 劣势
    4.4 从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丛书出版看文学回忆录类图书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奇妙的海洋之旅》选题策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 出版选题策划具有较强实践性
        1.1.2 儿童科普读物具有重要作用
        1.1.3 我国童书市场需要大量优秀作品
    1.2 儿童科普读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行性分析
    1.4 策划内容与图书创新性
        1.4.1 图书策划内容
        1.4.2 图书创新性
2 同类书市场调研分析
    2.1 儿童科普类图书的出版概述
        2.1.1 我国儿童科普读物的品种分类
        2.1.2 我国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现状
        2.1.3 我国儿童科普读物引进版和原创书目的情况
    2.2 儿童海洋科普读物类图书的出版概述
        2.2.1 儿童海洋科普读物汇总
        2.2.2 儿童海洋科普读物选题内容分析
        2.2.3 儿童海洋科普读物形式分析
        2.2.4 儿童海洋科普读物代表图书分析
        2.2.5 儿童海洋科普读物存在问题分析
3 《奇妙的海洋之旅》图书选题内容
    3.1 选题名称
    3.2 选题概述
        3.2.1 内容概述
        3.2.2 选题角度
    3.3 目标读者
        3.3.1 图书的内容角度
        3.3.2 读者阅读的角度
    3.4 创作体例与写作要求
        3.4.1 创作体例
        3.4.2 写作要求
    3.5 编辑意图
        3.5.1 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3.5.2 扩宽读者眼界,积累科学知识
        3.5.3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者好奇心
        3.5.4 培养读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5.5 建立逻辑思维,进行科学启蒙
        3.5.6 促进科普读物出版,丰富图书市场
    3.6 效益预测
        3.6.1 《奇妙的海洋之旅》将产生社会效益
        3.6.2 《奇妙的海洋之旅》将产生经济效益
    3.7 成本核算及定价
        3.7.1 图书成本估算
        3.7.2 图书定价
    3.8 工作计划与安排
        3.8.1 选题策划(2018年4月—2019年4月)
        3.8.2 书稿写作(2019年4月—8月)
        3.8.3 编辑出版(2019年8月—11月)
        3.8.4 营销推广策划(2019年6月)
        3.8.5 图书出版(2019年12月)
        3.8.6 图书发行(2020年1月)
4 图书营销渠道策划
    4.1 中长跑型渠道——网上书店
    4.2 短跑型渠道——社群电商
    4.3 马拉松型渠道——线下渠道
5 图书目录与样章
    5.1《奇妙的海洋之旅》目录(以海洋动物篇为例)
    5.2 《奇妙的海洋之旅》样章
        5.2.1 图书文字样章
        5.2.2 图书封面设计样章
        5.2.3 图书图文设计样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金徽酒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营销理论
    2.2 营销工具
第三章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3.2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现状
    3.3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3.4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4.1 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波特五力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分析
        4.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4.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STP分析及营销策略制定
    5.1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STP分析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5.2.1 “关联+顾客+产品”策略
        5.2.2 “反应+成本+价格”策略
        5.2.3 “关系+便利+渠道”策略
        5.2.4 “回报+沟通+促销”策略
第六章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文化保障
    6.2 制度保障
    6.3 组织保障
    6.4 人员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问题访谈提纲
附录B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5)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后转制时代”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学术出版概述
    2.1 学术出版的含义和特点
        2.1.1 学术出版的含义
        2.1.2 学术出版的特点
    2.2 学术出版的属性和功能
        2.2.1 学术出版的属性
        2.2.2 学术出版的功能
    2.3 学术出版与其他出版
    2.4 国内外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异同
3 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现状及问题
    3.1 大学出版社的概念界定
    3.2 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发展回顾和概况
        3.2.1 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发展回顾
        3.2.2 大学出版社的概况
    3.3 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现状及问题
        3.3.1 学术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
        3.3.2 依托学科优势,打造学术品牌,特色更加鲜明
        3.3.3 出版基金发展迅速,助推学术出版转型
        3.3.4 学术出版“走出去”成绩斐然,影响力扩大
        3.3.5 学术出版仍面临许多问题
4 大学出版社发展学术出版的重要性
    4.1 从国家层面
    4.2 从学术界角度
    4.3 从大学出版社自身层面
5 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环境分析
    5.1 外部环境的 PEST 分析
        5.1.1 政策环境(Political)
        5.1.2 经济环境(Economic)
        5.1.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5.1.4 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
    5.2 内部环境的 SWOT 分析
        5.2.1 竞争优势(Strength)
        5.2.2 竞争劣势(Weakness)
        5.2.3 竞争机遇(Opportunity)
        5.2.4 面临的挑战(Threats)
6“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发展之路
    6.1 主体:转变旧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2 内容: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6.2.1 坚守学术出版使命
        6.2.2 创新选题策划思路
        6.2.3 努力培育学术品牌
    6.3 市场:实施市场化战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6.3.1 差异化战略
        6.3.2 数字化战略
        6.3.3 一体化战略
        6.3.4 国际化战略
    6.4 人才:培育优秀人才队伍,完善队伍管理
    6.5 机制:健全各种机制,优化出版的环境
        6.5.1 推进学术出版规范化建设
        6.5.2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和评审机制
        6.5.3 加强科研道德教育,建立“科研信用机制”
        6.5.4 思考学术出版问责机制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铜雀春深(论文提纲范文)

那一刻她仿佛在云端
他厌倦了偏远小镇的生活
没有窗的房间
他怀着卑微的心理跟在女人身后
就像是一部血腥的影片
她走进社长办公室时犹如惊鸿一瞥
我单知道, 我家阿毛……
让更多人感受到她是他的情人
每一个黄昏都意味着无法挽回的人生
那一刻他们都紧张起来
他说他要兴利除弊
他就像对待男人一样对待她
我只要其中的一个, 随便谁
看她在画框中慢慢凋零
然后就有了那个深切的拥抱
在优雅的咖啡桌前, 她们剑拔弩张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但是她已经箭在弦上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让他难逃其咎
有时候做爱之于他们就像犯罪
那一刻他们都想俘获对方
你认为简·爱就不配得到爱
改革的目的当然就是革除异己
几天来右眼一直在跳
他一度成为她们的人质
小爱神射出的箭让真相大白
未央小心翼翼地叩响了廖也夫的门
直到他突然收到婚礼请柬
她们都坚信自己是爱他的
收束了美丽的羽毛
尾声

(8)文化贸易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的制度创新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文化贸易视野中的文化贸易政策研究
        1.2.2 文化贸易政策的研究
第1章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理论基础
    1.1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文化交往制度
        1.1.1 交往行为概念
        1.1.2 交往行为的合理性与合理化
        1.1.3 行为交往理论在文化交往中的应用
    1.2 服务贸易理论与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理论
        1.2.1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1.2.2 服务贸易政策的演变
第2章 1949-2001我国对外文化交往发展基本历程
    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2.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6)
    2.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2.5 改革开放以来至加入世贸组织前夕(1977-2001年)
第3章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与文化贸易政策创新
    3.1 WTO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制度创新
        3.1.1 WTO的国际文化政策
        3.1.2 WTO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概述分析
        3.3.1 对外文化贸易的范围和概念
        3.3.2 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法规数量、层级与制定部门分析
        3.3.3 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法规内容结构分析
    3.4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宏观政策分析
        3.4.1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进口政策分析
        3.4.2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出口政策分析
    3.5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各产业层面政策分析
        3.5.1 广播电视业
        3.5.2 演出业
        3.5.3 图书出版
        3.5.4 电影
        3.5.5 音像
第4章 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的实践评估
    4.1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在各层面政策实施现状
        4.1.1 文化层面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
        4.1.2 政策层面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
        4.1.3 产业层面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仅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
    4.2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指导下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4.2.1 文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
        4.2.2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差额巨大
        4.2.3 "文化折扣"形成的非市场壁垒
    4.3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3.1 外部因素的障碍
        4.3.2 内部因素的障碍
第五章 完善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
    5.1 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5.2 培育优秀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5.3 整合开发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市场国际营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例释
    (一) 流行音乐与流行歌曲
    (二) 唱片产业、音像产业与流行音乐产业
    (三) 数字音乐与网络音乐
四、研究现状
    (一) 理论文章
    (二) 理论着作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1978-1990年:产业积淀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娱乐需求的增长
    (二) 竞争环境:港台风潮的兴起
    (三) 政策环境:有限的监管
    (四) 科技环境:新技术的传入
    (五) 传媒环境:传媒商业化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唱片销售
三、目标消费市场:分化和参与 第二章 1991-2000年:产业链形成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迈向大众文化时代
    (二) 竞争环境:欧美日韩齐登场
    (三) 政策环境: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四) 科技环境:P2P和MP3蓬勃发展
    (五) 传媒环境:大众媒介时代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唱片销售+艺人经纪
三、目标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确立 第三章 2001-2010年:产业链革新期
一、产业环境
    (一) 社会环境:文化消费渐成主流
    (二) 竞争环境:文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三) 政策环境:法律建设尚待完善
    (四) 科技环境:新媒体,新革命
    (五) 传媒环境:新媒体,新传播
二、流行音乐产业链
    (一) 产业链上游
    (二) 产业链中游
    (三) 产业链下游
    (四) 主要收入流:艺人经纪+版权授权
三、目标消费市场:主动组织,高度参与 结语: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一) 课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与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中国丝绸纹样生态环境的转变
    第一节 帝制覆灭引起的突破
        一、从强调等级差别到彰显自由平等——纹样等级象征的弱化
        (一) 上层与黎庶,贵贱有章
        (二) 帝王与百官,尊卑有别
        (三) 百官之间,等第有分
        二、从重视道德观念到专注形式美感——纹样审美价值的转化
    第二节 丝绸业转型给予的推动
        一、丝绸生产中心:上海取代南京
        (一) 南京织造业的衰落
        (二) 上海丝绸业的崛起
        (三) 生产中心与时尚中心相得益彰
        二、丝绸生产资料:机器原料,更新换代
        (一) 生产工具由手工向机械化转变
        (二) 原料革新
        (三) 合成染料的应用
        三、丝绸生产关系:从“账房”到“绸厂
    第三节 设计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传统师徒制丝绸教育的局限
        二、学校式设计教育的建立与优势
        (一) 学校式设计教育的建立
        (二) 学校式教育更有利于染织设计的发展
第二章 兼收并蓄的民国女装丝绸纹样
    第一节 女装是民国丝绸纹样的主要载体
        一、女装是清末民初社会革命的先锋
        (一) 社会革命始于服饰
        (二) 服饰变革始于妇女
        二、女装是民国思想解放的外在显现
        (一) 女装突破社会地位的限制
        (二) 女装与妇女身体解放
        (三) 女装与性感
        三、女装是民国吸收外来纹样的最前沿
        (一) 崇洋——吸收外来纹样的源动力
        (二) 旗袍——中西合璧的完美契合体
        四、时装是民国丝绸纹样更迭的催化剂
    第二节 民国女装变革对丝绸纹样演进的影响
        一、女装款式改变的影响
        (一) 纹样装饰趋于简洁
        (二) 纹样布局的变化
        二、女装面料改变的影响
        (一) 女装面料趋薄促进织花纹样趋于简洁和印花纹样的更新
        (二) 女装面料品种激增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纹样形式
    第三节 民国丝绸纹样新风在女装上的体现
        一、民初沿袭清末纹样之风
        二、外来纹样大量涌入
        (一) 国外传统题材纹样
        (二) “新艺术”风格纹样
        (三) “装饰艺术”风格纹样
        (四) 带有外来元素的纹样
        三、条格纹样广为流行
        (一) 西方条格纹的影响
        (二) 娴雅与性感——女性气质与形象的彰显
        (三) 织造简便,价格低廉
        四、突破程式化的形式特征
        (一) 写实造型更加立体
        (二) 云勾状曲线装饰不再流行
        (三) “花大叶小”转向“花小叶大”
        (四) 纹样色彩由浓艳趋于雅淡
第三章 花色多样的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外销丝绸纹样
    第一节 时代的选择——纹样设计立足外销
        一、丝绸经营:“内销服从外销”
        (一) 力争出口,在逆境中起飞
        (二) 服用丝绸锐减,内销受限
        二、纹样设计:“设计、生产、贸易三结合”
        (一) 报样、选样机制应运而生
        (二) 服从外销、结合生产、促进外销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以我为主”——20世纪50年代主销苏新国家的丝绸纹样
        一、协定贸易与纹样设计的“以我为主
        二、对“万紫千红”的两种解读
        (一) 丰富多彩
        (二) 千篇一律
    第三节 “投其所好”——出口对象转变后的丝绸纹样设计
        一、出口贸易的变化对纹样设计的影响
        (一) 纹样设计思路发生转变
        (二) 与国际流行市场间接接触
        (三) 不同销路形成不同纹样派路
        二、印花纹样蓬勃发展
        三、特殊时期的特殊纹样
第四章 多元缤纷的新时期丝绸纹样
    第一节 开放初期的多元与繁荣
        一、丝绸纹样设计思路的拓宽
        (一) 对抽象纹样的大胆应用
        (二) 对服用性的考量
        (三) 工艺革新给予的推动
        二、外销丝绸纹样融入国际流行大潮
        (一) 国际流行信息的传入更加及时丰富
        (二) 与国际流行的结合更加紧密
        (三) 20世纪80年代外销纹样的演变
        三、内销丝绸纹样重获新生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丝绸纹样设计面临的新变化
        一、经济体制之变——纹样设计走向市场
        二、产品结构之变——纹样设计遇到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图书订货会:绚烂的背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概况考察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为例[D]. 郑姣姣.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奇妙的海洋之旅》选题策划书[D]. 韩雪.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0)
  • [3]金徽酒营销策略研究[D]. 党延强. 兰州大学, 2019(08)
  • [4]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5]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6]“后转制时代”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研究[D]. 龙小华. 重庆大学, 2013(03)
  • [7]铜雀春深[J]. 赵玫. 作家, 2013(05)
  • [8]文化贸易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的制度创新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研究[D]. 张晔.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9]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业走向[D]. 秦然然. 山东大学, 2011(04)
  • [10]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D]. 温润.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书展:华丽的背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