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如何正确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一、如何正确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灿[1](2020)在《基于内容分析法的S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全样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之后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法律文件,确立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硕士学位论文是考核学位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直观的体现。如何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当前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95.35%,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本研究选取的S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地方高校,依托于地方特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其教育学硕士点经过数十年的积淀与发展,为地方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以该校教育学硕士点自创建以来(2010-2019届)的116份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了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类目体系,其中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写作规范、文献引用及学术绩效五个一级类目。同时运用访谈法了解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并对影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通过内容分析发现:第一是区域研究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层次的选择上占有较大分量;第二是学科二级方向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影响较小,研究生论文选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第三是论文研究方向不再拘泥于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向基础教育扩展;第四是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逐步提升,但总体占比不高,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论文中的使用逐渐增长;第五是摘要及图表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第六是期刊文献引用质量亟待提高;第七是近两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及质量有下降趋势;第八是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与学位论文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最后结合内容分析和访谈的结果归纳总结了S大学教育学硕士点在近十年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包括培养方案多样性不足、管理机制规范性缺失及硕士生学习主体性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的可行性策略,力图推进S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徐建国[2](2019)在《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备技术体系是武器装备体系在技术视角下的延伸,是装备技术整体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装备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必须以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对装备技术体系的战略探讨、生成方法、结构建模、体系评估以及发展预测等方面进行研究。现有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虽然以德尔菲为代表的专家法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存在论证周期长、成本高、覆盖不全等缺陷;第二,虽然多视图体系结构框架设计了完备的视图产品和元模型,却没有给出如何获取体系中的技术实体并预测未来趋势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进一步地,将预测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1)如何规划预测工作?(2)预测什么内容(实体识别)?(3)用什么方法预测?本文针对这三个子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设计了数据驱动的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研究框架。本文设计了集成多源的技术情报数据的识别和预测框架,按照领域分析-技术实体识别与选择-装备技术(新兴装备技术)发展预测-发展建议的流程,明确利益相关者职责,协同共享分析结果,实现了识别与预测的快速迭代,解决了如何开展定量化技术发展预测的问题。(2)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实体识别与选择方法。相对于其他预测对象明确的经典预测问题,战略性、定量化的技术影响预测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预测对象的确定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实体识别方法,旨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挖掘前沿的技术主题,并作为初始技术清单。(3)提出了基于网络动力学的装备技术影响预测方法。面向未来中长期的技术发展预测需求,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增长、优先连接、技术适应度、时间衰变等技术因素,构建了包含四个参数的网络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趋势。(4)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和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影响预测方法。针对动力学模型短时间窗口预测不准的问题,本文进一步研究基于异质网络和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影响预测方法。异质网络是对引文网络的扩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义信息。通过结合异质网络的信息优势以及深度学习的预测优势,实现了预测时间窗口更短的同时预测精度更高。

樊丽萍[3](2019)在《简析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撰写》文中提出分析了《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各部分技术内容的具体撰写方法以及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最后对提高撰写人员素质提出了几点建议。

叶萌[4](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WANG JINQIAO[5](2019)在《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保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快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矿产资源行业的资金呈下降趋势,而且投资失败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本文以《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为题目,分析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影响因素,探索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和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出了三大类共56个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其中本文根据矿产勘查公司的特点,首次创新定义出了8个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比率,作为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矿业创业版上市的110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统计方法,对手工收集的一万余条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通过两轮五十余次测试,构建了由15个关键影响因素组成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筛选模型进行快速初选,以先管理、再项目、后财务为顺序,根据自创的三大类影响因素构架图进行第二轮辅选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方法。针对中国在投资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情况了解不深,政策、法律把握不准,忽视劳工、社区、环境保护、宗教和原住民等问题,提出了瞄准新对象——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采用新方式——投资海外股票市场,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的对策和建议。本文还对加拿大可抵税流转股票及与其配套实施的矿产勘查税款抵减额度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了细致研究。其成果对如何制定国内地勘市场激励政策具有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方向对中国通过投资方式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李黎[6](2019)在《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营活动是企业完成从投入到产出的价值增值过程,运营管理是对这一过程的设计和优化,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趋于平稳,云南省发电企业对传统电力技术服务的需求也逐渐稳定。企业在竞争中构建科学的运营管理体系对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构建科学的运营战略和运营策略可以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降低运营成本,并且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可以提升其在客户心中的满意度,促进企业在未来形成可持续发展。运营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运营管理的科学实施是促进企业高效经营的有效手段。电力技术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制造业生产过程有一定相似性。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对A公司运营现况进行分析,并就A公司的运营管理问题对员工和客户开展了问卷调查,结合A公司所面临行业环境及A公司自身的运营能力,从运营战略、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和精益管理四个角度确定A公司目前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管理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助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布置、成本控制策略、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益服务管理体系的规划,并对其执行和保障提出了建议。

魏绪秋[7](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姜玲,罗建[8](2018)在《计量标准考核工作的准备》文中研究说明建立计量标准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履行一定的行政审批手续,获得批准后才能开展计量检定工作。为顺利通过计量标准考核,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李晓燕[9](2015)在《浅淡计量标准考核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文中介绍了计量标准的命名,量值和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达方式,计量标准主要计量特性发生变化时的处理和计量标准的溯源周期必须执行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通过计算计量标准测量范围及准确度等级,不确定度有效数字;分析了稳定性考核时核查标准的选择和重复性试验时被测对象的选择,指出了测量软件的配置应进行计量确认。

杨冬,李咏雪,孙志辉[10](2013)在《国家军用标准GJB2749新旧版对比浅析》文中提出测量标准是校准实验室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的物质基础,我国对计量技术机构开展检定和校准工作实行行政许可,对计量标准实施考核管理。申请测量标准考核必须编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军队称《测量标准技术报告》),国家军用标准GJB2749-1996《建立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以下简称"旧标准")是军队撰写《测量

二、如何正确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正确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容分析法的S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全样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样本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步骤
    第四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内容分析类目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类目体系构建原则
    第二节 类目确定的方法
    第三节 内容分析类目体系
第三章 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样本概况
    第二节 论文选题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分析
    第四节 写作规范分析
    第五节 文献引用分析
    第六节 学术绩效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经验总结
    第二节 问题分析
    第三节 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类目表
附录二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2)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备技术发展战略
        1.2.2 装备技术体系
        1.2.3 技术发展预测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驱动的技术实体识别与影响预测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2 技术情报大数据
        2.2.1 数据源介绍
        2.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3 数据驱动的装备技术实体识别与发展预测基本流程
        2.3.1 基本流程
        2.3.2 具体流程
        2.3.3 与现有装备技术体系多视图模型的关系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装备技术实体识别与选择方法
    3.1 装备技术实体描述性建模和标注
    3.2 基于CRF-Bi LSTM的命名实体智能识别方法
        3.2.1 词向量学习
        3.2.2 CRF-Bi LSTM模型训练
    3.3 关键装备技术选择与建模方法
        3.3.1 技术特征评估
        3.3.2 技术情报综合评估
    3.4 研究案例
        3.4.1 任务要求
        3.4.2 数据获取和超参数设置
        3.4.3 方法验证
        3.4.4 识别结果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动力学的装备技术发展影响预测方法
    4.1 引文网络及其演化机制
        4.1.1 引文网络
        4.1.2 基本演化机制
    4.2 基于网络动力学与Box-Cox变换的技术发展模型
        4.2.1 模型构建
        4.2.2 模型求解
    4.3 参数估计与模型对比
        4.3.1 参数估计
        4.3.2 模型对比
    4.4 模型验证
        4.4.1 .曲线拟合
        4.4.2 对比实验和预测
        4.4.3 技术影响预测
    4.5 无人装备技术发展预测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异质网络和深度学习的新兴技术影响预测方法
    5.1 基于异质网络的新兴技术特征抽取
        5.1.1 异质网络
        5.1.2 基于元路径的局部网络拓扑特征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兴技术影响预测方法
        5.2.1 卷积神经网络
        5.2.2 方法对比
    5.3 研究案例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简析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撰写(论文提纲范文)

1 封面和目录
    1.1 计量标准名称
    1.2 计量标准负责人
    1.3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
    1.4 填写日期
    1.5 目录
2 技术报告内容
    2.1 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2.2 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2.3 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4 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2.5 环境条件
    2.6 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2.7 测量结果重复性考核
    2.8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2.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1 0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验证
    2.1 1 结论
    2.1 2?附加说明??有必要的其他附加说明

(4)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1.1.2 中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情况
        1.1.3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现状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意义
        1.2.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1.1 中国投资海外资源情况
        2.1.1.2 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因素
        2.1.1.3 投资海外资源风险
        2.1.1.4 文献梳理归纳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2.1 矿业公司风险分析
        2.1.2.2 矿业公司社会责任
        2.1.2.3 矿业公司环境保护
        2.1.2.4 矿业公司施工安全
        2.1.2.5 矿业公司与社区关系
        2.1.2.6 矿业公司与工会关系
    2.2 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
    3.1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3.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3.3 投资决策过程研究
第4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的选取和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取
        4.1.1 影响因素选取原则
        4.1.2 影响因素选取依据
    4.2 财务类影响因素分析
    4.3 管理类影响因素分析
    4.4 项目类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筛选模型构建
    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统计学原理
    5.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1 样本选择
        5.2.2 二分类定类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财务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管理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2.5 项目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模型构建与检验
        5.3.1 定义因变量(Y)
        5.3.2 定义自变量(X)
        5.3.3 第一轮自变量筛选
        5.3.3.1 财务类影响因素
        5.3.3.2 管理类影响因素
        5.3.3.3 项目类影响因素
        5.3.4 第二轮自变量筛选
        5.3.5 模型的构建、检验与预测
        5.3.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样本情况
        5.3.5.2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似然比检验
        5.3.5.3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5.3.5.4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准确率
        5.3.5.5 二元逻辑回归影响因素独立性检验
        5.3.5.6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残差正态检验
    5.4 影响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第6章 国外矿产勘查行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原因探究
    6.1 加拿大矿业发展现状
    6.2 加拿大矿业股权融资市场
    6.3 加拿大资源产权的归属、历史变迁和实践
        6.3.1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归属
        6.3.2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历史变迁
        6.3.3 加拿大安大略省相关政策
    6.4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如何促进矿产勘查融资研究
        6.4.1 促进矿产勘查公司实现市场化融资的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6.4.2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效果
        6.4.3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特点
    6.5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
        6.5.1 受地方政府财税政策激励而活跃的加拿大矿业总体态势
        6.5.2 加拿大地方政府对矿产勘查公司财政激励政策的主要构件
        6.5.3 加拿大地方政府用于激励矿产勘查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
        6.5.3.1 马尼托巴省
        6.5.3.2 魁北克省
        6.5.3.3 努纳武特地区
        6.5.4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特点
    6.6 加拿大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6.1 加拿大促进矿产勘查行业市场化融资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6.2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第7章 对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建议
    7.1 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
    7.2 投资海外股票市场
    7.3 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
    7.4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的筛选方法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8.3.1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8.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
    作者简介

(6)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运营管理
        2.1.1 运营战略
        2.1.2 精益管理
        2.1.3 质量管理
    2.2 服务管理
        2.2.1 服务质量
3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管理分析
    3.1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及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概述
        3.1.1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概述
        3.1.2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概述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分析
    3.3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的运营队伍现状
    3.4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战略分析
        3.4.1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战略现状
        3.4.2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战略问题及原因
    3.5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成本控制分析
        3.5.1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3.5.2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成本控制问题及原因
    3.6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质量管理分析
        3.6.1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3.6.2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质量管理问题及原因
    3.7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精益管理分析
        3.7.1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精益管理现状
        3.7.2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精益管理问题及原因
4 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管理策略
    4.1 运营战略的布置
    4.2 成本控制策略的实施
        4.2.1 交通成本控制
        4.2.2 业务外包
    4.3 全面质量管理的落实
        4.3.1 制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4.3.2 标准化工作的完善
    4.4 精益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4.4.1 目标体系
        4.4.2 服务标准和内容体系
        4.4.3 服务提供系统
5 运营管理的执行与保障
    5.1 运营管理执行
    5.2 运营管理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计量标准考核工作的准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计量标准前期工作准备
    1.1 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方面的要求
    1.2 环境条件及设施方面的要求
    1.3 人员方面的要求
2 文件集的建立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撰写要求
4 计量标准考核需提交的资料
    4.1 新建计量标准考核提交的资料
    4.2 计量标准复查考核提交的资料
5 结束语

(9)浅淡计量标准考核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计量标准的命名
2 测量范围及准确度等级
3 量值和计量单位的表达方式
4 测量软件的配置
5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7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8 计量标准器的更换
9 计量标准及主要配套设备的量值溯源
1 0 人员素质
1 1 计量标准的建立

(10)国家军用标准GJB2749新旧版对比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适用范围
二、主要内容
    1. 总要求
    2. 测量标准的建立
    3. 测量标准的保持
    4. 测量标准的变更
三、技术细节
    1. 测量标准性能的描述
    2. 测量标准重复性测试要求
    3. 稳定性考核要求
    4. 量值传递关系要求
    5.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6. 测量标准性能的验证

四、如何正确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容分析法的S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全样本分析[D]. 杨金灿. 三峡大学, 2020(02)
  • [2]装备技术体系技术实体识别及其影响预测方法[D]. 徐建国.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3]简析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撰写[J]. 樊丽萍. 大众标准化, 2019(11)
  • [4]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5]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D]. WANG JINQIAO.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A电力技术服务公司运营管理研究[D]. 李黎. 云南大学, 2019(03)
  • [7]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8]计量标准考核工作的准备[J]. 姜玲,罗建.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02)
  • [9]浅淡计量标准考核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 李晓燕.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05)
  • [10]国家军用标准GJB2749新旧版对比浅析[J]. 杨冬,李咏雪,孙志辉. 中国计量, 2013(10)

标签:;  ;  ;  ;  ;  

如何正确撰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