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门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杨智贤,彭小忠,武振国,韦涵渝,雷成刚[1](2012)在《我国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现状》文中指出对我国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腰椎手术后FBSS的发生不容忽视,医源性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药物、针灸、推拿、穿刺及再手术治疗等均有一定疗效,术前明确诊断、术中术式的正确选择以及术后综合康复均可有效预防FBSS的发生。
金鑫[2](2011)在《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策略》文中提出目的:对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手术策略及相关因素分析,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05年4月-2008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40例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均确诊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回顾性分析40例病历,采集(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患病时间、腰椎狭窄节段、腰椎失稳节段、椎间盘突出节段。(2)临床症状和体征:间歇性跛行、双下肢感觉运动、鞍区感觉、直腿抬高试验。(3)影像资料:X线片、CT片、MRI。(4)术中指标:手术减压方式、减压范围、内固定植入节段、植骨融合节段、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数据总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约为85.0% ,合并症可影响手术及术后康复,围手术期积极治疗合并症对患者安全接受手术很重要;全部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依据患者病情程度、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用内固定装置并植骨融合者约80.0%,其中固定三节段并双椎间融合者约17.5%、双节段单椎间37.5%、四节段双椎间22.5%、三节段单椎间2.5%,后外侧植骨融合单节段者37.5%、后外侧植骨双节段者32.5%、后外侧植骨三节段者10.0%;术中减压节段及内固定植入越多,相应手术时间越长和出血量越多。结论对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疾病尽量减少对手术的影响,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避免过多破坏骨性结构而造成腰椎失稳。选择合适的治疗利于老年患者康复,避免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梁毅,徐世旭[3](2009)在《椎板截骨椎管扩大成形加椎管内冲洗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和分析椎板截骨椎管扩大成形加椎管内冲洗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优点。方法对采用本术式治疗的7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获得完整随访资料58例,平均随访36.5个月,优40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为96.55%。结论椎板截骨椎管扩大成形加椎管内冲洗术是腰椎板切除术的改进,它保留了全椎板切除术所具有的良好椎管显露的优点,能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以维持脊柱稳定,还能避免术后硬膜囊裸露及预防和减少椎管内粘连及瘢痕形成,从而有效防止术后腰椎不稳及医原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疗效。
辛全超[4](2009)在《腰痛熥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腰痛熥药熏洗的方法对于老年性腰椎管狭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初步阐明此方法防治腰椎管狭窄的机理,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60例符合腰椎管狭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原则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腰痛熥药(制备:川断;木瓜;生杜仲;防己;独活;羌活;伸筋草;白芷;大艽;红花;稀签草;元胡;白芍;)熏洗配合乐松(洛索洛芬纳)60mg口服,3次/日;对照组采用乐松(洛索洛芬纳)60mg口服,3次/日配合理疗进行治疗。2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结果:试验组实际观察30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实际观察30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总有效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功能指数及脊柱活动度相关指标方面均有改善。结论:腰痛熥药对腰椎管狭窄的保守治疗具有确切疗效,尤其对早期症状改善方面。
刘维立[5](2008)在《腰腿痛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腰腿痛宁胶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腰腿痛宁胶囊,对照组口服腰痛宁胶囊,一个月后随访,观察药物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10例,好转19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11例,好转1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没有显着差异。两种药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较好疗效。故腰腿痛宁胶囊治疗腰椎管狭窄安全性较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李玉成[6](2008)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术式选择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自199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67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在34-76岁,平均59.2岁,病程4个月-30年,平均5年2个月;56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全椎板切除减压术27例,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29例。结果:1.根据JOA评分标准,两种术式术后优良率分别为:59.26%、89.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根据腰椎动态X线检查,腰椎不稳发生率分别为:66.67%、6.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1%、14.81%。结论:1.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者,在减压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显着提高其稳定性。2.对于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最好。3.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根据不同类型病变选择不同术式。
戴斌,许建安,吕锦瑜[7](2007)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明显增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治疗上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本文就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治疗策略、各种手术方法:如椎板减压、融合固定、非融合固定以及微创MED等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阚敏慧,王立功,程爱国[8](2006)在《腰椎管狭窄症》文中研究表明
孙国锋[9](2003)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一种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减压手术方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并对一些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方法:腰椎后路正中切口,尽量保持椎后小关节、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行全椎板切除后彻底减压,减压后棘突韧带复合结构原位重建。结果: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传统的腰椎后路减压手术在行全椎板切除时,通常连同棘突韧带复合结构一并切除,对腰椎后柱结构的破坏严重,易导致术后腰椎不稳而影响远期疗效。本手术方法能够彻底减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腰椎的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远期疗效因观察病例较少,尚待进一步观察和随访。
刘贞华,严家炳,王凤平[10](2001)在《单门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2例报告》文中提出
二、单门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门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特征 |
2 发病原因 |
2.1 术前因素 |
2.2 手术因素 |
2.2.1 定位错误 |
2.2.2 手术方式不当 |
2.2.3 神经根损伤 |
2.3 术后因素 |
2.3.1 椎管狭窄 |
2.3.2 椎间盘突出复发以及邻近椎间盘突出 |
2.3.3 疤痕形成 |
2.3.4 感染 |
2.3.5 内固定失效 |
2.4 其他因素 |
3 FBSS的诊断 |
4 FBSS的治疗 |
4.1 非手术治疗 |
4.1.1 药物治疗 |
4.1.2 针灸治疗 |
4.1.3 推拿治疗 |
4.1.4 穿刺类治疗 |
4.1.5 其他疗法 |
4.2 再手术治疗 |
5 FBSS的预防 |
(2)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4)腰痛熥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二、祖国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三、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4.统计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腰腿痛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2 治疗 |
2.1 常规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3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治疗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5 其它疗法 |
2.6 康复治疗 |
3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与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治疗结果 |
5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资料和方法 |
(五) 结果 |
(六) 典型病例 |
(七) 讨论 |
(八) 结论 |
(九)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椎板减压及其术式的改进 |
2 关于融合内固定 |
3、柔软性脊柱侧弯或同时有前凸明显增大。 |
3 非融合性内固定的应用 |
4 关于MED的应用 |
5 结论 |
(8)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
2 分类 |
3 病因与病理 |
4 诊断 |
4.1 临床特征 |
4.2 影像学检查 |
4.2.1 传统X线平片 |
4.2.2 椎管造影 |
4.2.3 CT扫描 |
4.2.4 MRI |
5 治疗 |
(9)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临床表现 |
(三) 影像学检查 |
(四) 诊断依据 |
(五) 病例选择标准 |
二. 手术方法 |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四. 治疗结果 |
讨论 |
一. 定义 |
二. 分类 |
三. 解剖生理关系 |
(一) 与腰椎管狭窄有关的解剖 |
(二) 腰椎管的大小随脊柱姿势的改变而变化 |
(三) 腰椎的生物力学 |
四. 历史回顾 |
五. 治疗依据 |
(一)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
(二) 全椎板切除术的可行性 |
(三) 全椎板切除术的必要性 |
(四) 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
六. 治疗优势 |
(一) 手术操作的优越性 |
(二)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意义 |
(三) 保留椎后小关节的意义 |
(四) 预防“椎板切除膜'的意义 |
(五) 术后处理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致谢 |
四、单门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现状[J]. 杨智贤,彭小忠,武振国,韦涵渝,雷成刚.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06)
- [2]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策略[D]. 金鑫.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5)
- [3]椎板截骨椎管扩大成形加椎管内冲洗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 梁毅,徐世旭.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03)
- [4]腰痛熥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D]. 辛全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5]腰腿痛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及疗效分析[D]. 刘维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04)
- [6]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D]. 李玉成.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3)
- [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 戴斌,许建安,吕锦瑜. 颈腰痛杂志, 2007(05)
- [8]腰椎管狭窄症[J]. 阚敏慧,王立功,程爱国.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07)
- [9]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D]. 孙国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03)
- [10]单门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2例报告[J]. 刘贞华,严家炳,王凤平. 咸宁医学院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