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论文文献综述)
胡琪[1](2021)在《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文中指出本研究包括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两个部分。目的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初步评价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阴虚燥热证的临床疗效。2.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探索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的方法,纳入60例pSS阴虚燥热证患者,按照1:1 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补肾清热润燥汤和硫酸羟氯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口干VAS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眼干、乏力和关节痛3种主观症状的VAS评分,患者自我报告指数(ESSPRI评分)、病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3种疾病评估指标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和补体C4等免疫炎症指标为次要疗效指标,评估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用药安全性评估。2.网络药理学研究从多个数据库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对应的预测靶点及pSS对应的疾病预测靶点,通过绘制交集韦恩图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靶点,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模型。利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核心网络,从而获得核心靶点和核心成分。依据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主要通路,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模型,从而探索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可能作用机制,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及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的首发症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口干(50 例,83.33%)、眼干(41 例,68.33%)、乏力(25 例,41.67%)。1)主要疗效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12周时两组患者的口干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较基线期的口干VAS评分减少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口干VA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主观症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对照组关节痛的VAS评分低于基线期(P<0.05),但眼干、乏力的VAS评分较基线期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对照组乏力、关节痛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而眼干的VAS评分较基线期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乏力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其余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疾病评估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12周时两组的疾病评估指标均低于基线期(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各疾病评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免疫炎症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12周时补体C3减低的比例低于基线期(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的其余免疫炎症指标较基线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和治疗12周各时点的各免疫炎症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3)总有效率:治疗4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0.00%,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安全性和脱落率: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占6.67%),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轻度不良反应(占16.67%),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试验组脱落率为0.00%(0/30),对照组脱落率为3.33%(1/30),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1337个补肾清热润燥汤的化学成分,其中活性成分593个。经靶点预测,获得220个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和1062个pSS的疾病预测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得41个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靶点。1)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采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从而筛选出核心网络,进一步得到其包含的8个核心靶点(MMP9、PTGS2、EGFR、MPO、AKT1、STAT3、PPARG、HSP90AA1)和22种核心成分(咖啡酸、山奈酚、槲皮素、2,4,2’,4’-四羟基查耳酮、桑色素、桑辛素、norartocarpetin、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白藜芦醇、鸢尾黄素、伞形酮、棕榈油酸、木犀草素、地黄素A、异鼠李素、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芹菜素、吴茱萸次碱、棕榈油酸甲酯、汉黄芩素、黄豆苷元和金雀异黄素)。2)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对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获得46个生物过程、9个分子功能、5个细胞组分和13条KEGG通路,包括对氧化应激的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生长的正调控、信号转导、老化等生物过程,蛋白磷酸酶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糖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涉及细胞核的核周区、细胞外空间、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蛋白质复合物、细胞核等细胞组分,并得到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TNF、HIF-1、FoxO和雌激素等信号通路有关。3)分子对接: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对应的晶体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均能与晶体蛋白稳定结合。结论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1)治疗4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改善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口干、眼干、乏力和关节痛,硫酸羟氯喹能改善口干和关节痛,且补肾清热润燥汤改善口干、乏力的疗效优于硫酸羟氯喹。2)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改善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口干、眼干、乏力和关节痛,硫酸羟氯喹能改善口干、乏力和关节痛,且两者改善口干、乏力和关节痛的疗效相当。3)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降低pSS阴虚燥热证患者补体C3减少的比例,硫酸羟氯喹对免疫炎症指标改善不明显。4)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阴虚燥热证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似较硫酸羟氯喹高,有待大样本研究验证。2.网络药理学研究1)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过程体现了该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2)补肾清热润燥汤可能通过作用于TNF、HIF-1、FoxO和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pSS的作用。
笪茅敏[2](2017)在《从中医证候表现及证型分布探讨干燥综合征与中医肝生理病理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上常发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在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均与中医肝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现代医学也发现该病患者具有抑郁、焦虑情绪或倾向,而抑郁、焦虑的表现往往与中医"燥证"、"郁证"、"脏燥"等有相似之处。导师纪伟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从肝论治理论,即治疗本病时,除单纯滋阴外,重视疏肝、平肝、清肝、养肝。本课题旨在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西医抑郁、焦虑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该病与中医肝生理病理的关系,为干燥综合征从肝论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2016年期间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及病房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抽取部分患者进行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调查,并观察全部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一、采用自行编制的中医证候调查表(编制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及临床观察,初步筛选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常见中医症状),对每位与纳入标准相符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对其做出证候类型判断。本次研究共设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虚血瘀及肺胃津伤证四个主要证型,及(肝郁)气滞、湿热、血瘀、热毒四个兼证。二、协助其中任意50位患者及20位健康体检者完成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三、数据处理: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统一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一般资料:本次共调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例132例,全为女性,平均年龄在51.75±11.61岁,并将患者分为青年段(20-40岁)、中年段(41-60岁)、老年段(≥61岁),我们发现发病年龄集中在41-60岁(61%)。二、临床表现:与临床大部分研究结果相同,患者表现主要以口干、眼干多见,分别为128例(96.97%)、97例(73.48%),同时关节痛、乏力、猖獗齿、反复口腔溃疡、关节肿、发热等也较为常见,而舌脉表现主要以干、红、瘦舌、及细、沉、弦脉等最普遍。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全身表现上(发热、乏力、关节痛、睡眠障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局部外分泌腺表现上,老年段猖獗齿较青年段患者多见,青年段腮腺肿较中年段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证型分布:(1)主要证型出现比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48例(36.36%)>气阴两虚证40例(30.31%)>阴虚血瘀证27例(20.45%)>肺胃津伤证17例(12.88%)。四个证型中,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患者年龄显着大于肺胃津伤证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段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多见,青年段肺胃津伤证比老年段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主证的患者在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兼证出现频次依次为(肝郁)气滞证45例(34.09%)>湿热证20例(15.15%)>血瘀证12例(9.09%)>热毒证11例(8.33%)。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兼证的分布上,青年段兼证以气滞证多见,老年段兼证以湿热证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兼证患者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0例患者的SDS、SAS标准分分别为42.20±8.49分、39.53±7.85分,9例(18%)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全部为轻度抑郁;存在焦虑症状的患者有10例(20%),其中中度焦虑患者1例(2%),轻度焦虑患者9例(18%),20例健康体检者SDS、SAS标准分分别为30.81±4.48分、30.94±4.71分,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各主要证型之间SDS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主要证型之间SAS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证患者与全部患者的SDS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部患者的SAS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SDS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SAS标准分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pSS中医证候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从本研究可发现,(1)本病阴虚为本:以中老年女性多见,四个主证(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虚血瘀、肺胃津伤证)均与阴虚密切相关,以前两个主证最为常见。(2)肝郁气滞是本病发病又一大主要因素:四个兼证中,(肝郁)气滞证最常见(34.09%),其出现的频次仅次于主证肝肾阴虚证(36.36%)。(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常见抑郁及焦虑状态,而抑郁、焦虑又与中医"燥证"、"郁证"等相似,结合本课题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结果,不难发现本病与中医肝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郁气滞是一大发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影响着其他病理变化及疾病进程。
叶平阳,高明利[3](2016)在《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现代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等原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人群中明显上升,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现以津液亏虚为基本理论基础,论述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汲取多位医家学术思想精华,从而探讨总结本病的辨证论治施治方法,从而说明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病人最大程度的解除病痛。
王琬茹[4](2015)在《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以口干VAS、眼干VAS、实验室检查(血沉及血清IgG)为主要疗效评估指标,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依据前期研究基础,按照样本量计算方法,确定研究样本量为120例,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三个研究中心分别承担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的临床观察任务。脱落率为20%。采用计算机算法进行区组随机,区组大小为4。治疗组采用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羟氯喹治疗,临床观察时间3个月,随访时间3个月。口干VAS、眼干VAS、血沉(ESR)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积分、EULAR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C反应蛋白(CRP)、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为次要疗效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为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束后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本课题主要研究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虚阴亏证患者的疗效。完成研究共112例,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53例,脱落8例,在脱落范围内。根据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结果示治疗12周后,治疗组59例患者中,中医证候评估总有效率为91.53%(54例),对照组53例患者中,中医证候评估总有效率为62.26%(3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口干VAS评估总有效率为76.3%(45例),对照组口干VAS评估总有效率为54.72%(29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干VAS评估总有效率为71.19%(42例),对照组眼干VAS评估总有效率为49.06%(2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实验室指标(ESR)评估总有效率为45.76%(27例),对照组实验室指标(ESR)评估总有效率为26.42%(14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肾清热育阴汤及硫酸羟氯喹对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且补肾清热育阴汤在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虚阴亏证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口干、眼干症状,在改善口干VAS评分、眼干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ESSDAI评分、ESR、CRP等方面优于硫酸羟氯喹;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有良好的安全性。
黄绥心[5](2014)在《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TLR-IFN-BAF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 (non-obese diabetic)小鼠TLR-IFN-BAF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益气养阴祛瘀方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其在临床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8周龄NOD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羟氯喹组、益气养阴祛瘀方组(中药组),每组10只。ICR小鼠10只做为正常对照组。中药组每天按照27.4g/kg灌胃益气养阴祛瘀方;羟氯喹组按照每天75mg/kg灌胃羟氯喹。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实验期间每日记录小鼠平均饮水量,每周测定一次唾液分泌量。灌胃饲养12周后取血并处死小鼠,解剖分离脾脏、胸腺和颌下腺,计算脾脏、胸腺和颌下腺指数,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颌下腺病理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雌二醇(Estrodio, E2)、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 IgG)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Toll样受体5(Toll like receptor5, TLR5)、 a-干扰素(Interferon-a, IFN-a)、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BAFF)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和颌下腺组织TLR5、IFN-α、 BAFF蛋白的表达。结果:①NOD小鼠发病后每日饮水量增加,唾液分泌量减少,脾脏指数增高,颌下腺指数降低,并伴颌下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损害。益气养阴祛瘀中药能增加NOD小鼠唾液分泌量,减少其每日饮水量,调节脾脏、胸腺和颌下腺指数,缓解颌下腺病理损害。②NOD小鼠血清TNF-α、IL-6、IgG水平升高,血清DHEA、E2水平降低。益气养阴祛瘀中药能降低NOD小鼠血清TNF-a. IL-6. IgG水平,升高血清DHEA. E2水平,对自身免疫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并能调节性激素水平。③NOD小鼠PBMC中TLR5、IFN-a. BAFFmRNA表达量增加;脾脏及颌下腺组织TLR5、IFN-a、BAF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中药益气养阴祛瘀方能降低干燥综合征样NOD小鼠PBMC中TLR5、IFN-a、BAFFmRNA及脾脏、颌下腺组织TLR5、IFN-a、BAFF蛋白的表达。结论:①益气养阴祛瘀方具有较好的改善NOD小鼠口干多饮症状及颌下腺组织病理损害、促进其分泌功能的作用。②益气养阴祛瘀方具有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及性激素水平的作用。③益气养阴祛瘀方能下调TLR5、IFN-α、BAFFmRNA及蛋白的表达,调控TLR-IFN-BAFF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SS的作用机制之一④益气养阴祛瘀方是治疗NOD小鼠SS样病变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钱荔[6](2014)在《活血解毒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干预NOD小鼠TLR4/CD14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燥综合征(Sj gren’s syndrome, SS)又名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侵犯外分泌腺并具有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口眼干燥,常可累及多系统,如肺脏、肾脏、甲状腺以及肝脏等,出现间质性肺炎、胆汁性肝硬化、肾小管酸中毒、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清,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故研究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概况做了详细论述。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对比研究白芍总苷、活血解毒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4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津亏虚、瘀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以活血解毒方治疗,对照组以白芍总苷胶囊治疗,观察用药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患者对主要症状的自我评价、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善情况及安全性指标,观察周期为8周。结果:观察后发现,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患者对口眼干燥两大主要症状的自我评价积分较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中血清CRP、IgG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能够明显改善PSS(阴津亏虚、瘀毒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使CRP、IgG水平下降,表明其能够使PSS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临床应用安全可靠。第三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活血解毒方干预非肥胖糖尿病(NOD)自发性干燥综合征(SS)小鼠TLR4/CD14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方法:将18只NOD/Lt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活血解毒方组、白芍总苷组,以及6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灌胃8周后取小鼠颌下腺及血清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TLR4、CD14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LR4、CD14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模型组相比,白芍总苷组、活血解毒方组TLR4、CD1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降低(P<0.05);白芍总苷组、活血解毒方组两组组间比较,TLR4、CD14的mRNA和蛋白表达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血解毒中药通过干预TLR4/CD14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对NOD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李丽[7](2014)在《滋阴润燥类方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滋阴润燥类方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平台上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CTR)、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并进行手工补充检索。收集滋阴润燥类方药与西药相比较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独立评价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个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低质量。Meta-分析显示:在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泪液流率、唾液流率、红细胞沉降率、口干症状、眼干症状、关节疼痛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滋阴润燥类方药明显优于西药对照治疗。结论:滋阴润燥类方药治疗干燥综合征较西药治疗更有优势。但由于纳入的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并存在多种局限性,以及本研究自身的不足,故现有证据强度不够。尚需进行高质量、能被广泛认同的临床试验予以证实。
丛珊珊[8](2014)在《燥毒汤对干燥综合征大鼠唾液腺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润燥功效的燥毒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大鼠,通过检测免疫功能及观察大鼠颌下腺病理形态改变,从多层次多靶点探求具有解毒活血润燥功效的燥毒汤治疗SS的药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完全佛氏佐剂加大鼠颌下腺匀浆进行免疫大鼠,建立干燥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参与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模型组、中药对照组、燥毒汤中剂量组,燥毒汤高剂量组,中药对照组各8只。中药对照组予帕夫林,中药治疗组予燥毒汤中、高剂量灌胃。正常组8只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剂量为10ml/kg,隔天1次,21天后40只大鼠全部处死。观察大鼠进食量和饮水量、唾液流量的变化,检测免疫功能IgG及C-反应蛋白。。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燥毒汤治疗大鼠进食量有所增加(p<0.05),饮水量明显减少(p<0.01),唾液流量增加(p<0.05)。检测免疫功能IgG有明显变化(p<0.05),C-反应蛋白有明显变化(p<0.05)。2.与帕夫林组比较,燥毒汤治疗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唾液流量、免疫功能IgG及C-反应蛋白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燥毒汤能够显着改善干燥综合征大鼠进食及饮水量、唾液流量。2.燥毒汤能抑制免疫球蛋白IgG、C-反应蛋白表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
权冬梅[9](2014)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将60例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自拟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的30例为治疗组,服用白芍总苷的30例为对照组,30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综合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肺功能、MRC呼吸困难程度方面的变化,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治疗组在临床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口干、眼干症状评分,饮水量,眼滤纸试验,血沉(ESR),C-反映蛋白(CRP),肺功能,MRC呼吸困难程度方面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方在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中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是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娄俊东[10](2013)在《张鸣鹤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文中认为目的:名老中医张鸣鹤教授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本研究拟对张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机理、治法、方药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整理既往临床病历资料,体会张教授用药思路及特点,收集文献。结论:张鸣鹤教授提出从“炎”论治风湿病,立足“热痹”论,认为热毒为病之本,血瘀为病之化,阴虚为病之果。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基础,兼以养阴生津、活血通络,验之临床,疗效显着。
二、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
1 概述 |
2 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 |
3 尚处于试验中的药物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辨证 |
3 临床论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燥热证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研究方案 |
5 统计学方法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学 |
8 技术路线图 |
二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首发症状 |
3 疗效指标 |
4 安全性和脱落率 |
三 讨论 |
1 处方立法依据 |
2 组方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从中医证候表现及证型分布探讨干燥综合征与中医肝生理病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研究 |
1.3 临床表现 |
1.4 治疗 |
1.5 小结与展望 |
2.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治进展 |
2.1 燥痹的病因病机 |
2.2 燥痹的治疗进展 |
2.3 针药合用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干燥综合征与中医肝生理病理及抑郁焦虑的研究现状 |
3.1. 燥痹与中医肝生理病理 |
3.2 干燥综合征与西医抑郁、焦虑 |
3.3 慢病心理调护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中医辨证依据 |
1.3 具体病例纳入标准 |
1.4 统计工具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证候分布 |
2.4 抑郁、焦虑自评量表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pSS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证型分布 |
1.4 抑郁、焦虑量表评分 |
2. pSS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是肝血不足,肝郁气滞 |
2.1 肝血不足为本 |
2.2 肝郁气滞是疾病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 |
3. 中医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与调护探讨 |
5. 问题与展望 |
6. 创新点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病因 |
1.1.1 素体肝肾虚弱不足 |
1.1.2 外感时邪耗损津液 |
1.1.3 久病及血阴虚络瘀 |
1.2 病机认识 |
1.2.1 阴虚为本,肾为主要病变脏腑 |
1.2.2 毒、痰、瘀痹阻经络 |
1.2.2. 1 毒邪致病 |
1.2.2. 2 瘀邪致病 |
1.2.2. 3 痰瘀致病 |
2 中医辨证论治 |
2.1 从脏腑及病理产物论治 |
2.1.1 从少阳入手调畅气机 |
2.1.2 平补阴阳,同治肺、脾、肾三脏 |
2.1.3 重视瘀血、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 |
2.2 从五脏阴虚辨治论治 |
2.3 从三焦论治 |
2.4 其他医家辨证分型及论治 |
3 小结 |
(4)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综述一 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表现及治疗进展 |
1 系统性表现 |
2 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病例来源 |
3 研究方案 |
4 主要观察项目 |
5 治疗方案 |
6 观察指标 |
7 观察时点 |
8 疗效评价方法 |
9 不良反应 |
10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TLR-IFN-BAF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的整体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品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1. 实验分组 |
2. 给药方法 |
3. 小鼠每日饮水量测定 |
4. 小鼠唾液分泌量测定 |
5. 胸腺、脾脏和颌下腺指数测定 |
6. 小鼠血清IL-6、TNF-α及DHEA、E_2、IgG水平检测 |
7. 颌下腺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 |
8.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一)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每日饮水量的影响 |
(二)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唾液分泌量的影响 |
(三)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胸腺、脾脏和颌下腺指数的影响 |
(四)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血清IL-6、TNF-α、IgG水平的影响 |
(五)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血清DHEA、E_2水平的影响 |
(六) 各组小鼠颌下腺组织形态学观察 |
1. 颌下腺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
2. 各组小鼠颌下腺组织病理评分比较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干燥综合征的概况及发病机制 |
1. 干燥综合征的概况 |
2.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 西医治疗现状 |
(三) 中医对SS的理论认识 |
(四) 益气养阴祛瘀法论治SS的理论依据 |
(五) 干燥综合征的实验动物模型 |
(六)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疗效的观察 |
1.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小鼠饮水量、唾液分泌量的影响 |
2.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小鼠脾脏、胸腺和颌下腺指数及颌下腺病理损害的影响 |
3.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小鼠血清IL-6、TNF-α、IgG、DHEA、E_2水平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TLR-IFN-BAFF信号通路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药品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1. 实验分组 |
2. 给药方法 |
3. 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PBMC中TLR5、IFN-α、BAFF mRNA的表达 |
4.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脾脏、颌下腺TLR5、IFN-α、BAFF蛋白的表达 |
5.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一)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PBMC中TLR5、IFN-α、BAFF mRNA表达的影响 |
(二)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脾脏TLR5、IFN-α、BAFF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三)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颌下腺TLR5、IFN-α、BAFF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TLR-IFN-BAFF信号通路与干燥综合征 |
1. Toll样受体与干燥综合征 |
2. Ⅰ型干扰素与干燥综合征 |
3.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干燥综合征 |
4. Toll样受体、Ⅰ型干扰素及BAFF间的级联关系 |
(二) 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TLR-IFN-BAFF信号通路的影响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活血解毒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干预NOD小鼠TLR4/CD14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干燥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淋巴细胞浸润和外分泌腺的破坏 |
2.2 天然免疫系统异常 |
2.3 病毒感染 |
2.4 性激素 |
2.5 遗传易感因素 |
3 临床表现 |
3.1 外分泌腺表现 |
3.2 腺体外表现 |
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
4.1 常规检查 |
4.2 免疫学检查 |
4.3 唾液腺检查 |
4.4 泪腺检查 |
4.5 唇腺活检 |
5 诊断标准 |
6 治疗 |
6.1 针对外分泌腺的治疗 |
6.2 腺外疾病治疗 |
7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1、古代文献研究 |
2、病因 |
3、病机 |
3.1 阴虚燥热 |
3.2 脏腑损伤 |
3.3 瘀毒贯穿SS始终 |
3.4 其他 |
4 治疗 |
4.1 治法与治则 |
4.2 辩证论治 |
4.3 单方和验方 |
4.4 针药并用 |
4.5 常用中药类型 |
4.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及方案 |
3. 研究对象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病例纳入标准 |
3.4 病例排除标准 |
3.5 剔除病例判定标准 |
4 病例分组与治疗方法 |
4.1 病例来源 |
4.2 病例分组 |
4.3 药物及服用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记录项目 |
5.2 安全性观测项目 |
5.3 中医疗效性观测项目 |
5.4 实验室检查指标 |
5.5 不良反应观察 |
6 数据管理 |
7 统计分析 |
8 结果 |
8.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8.2 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8.3 疗效指标改变分析 |
8.4 安全性指标检测 |
9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血解毒方干预NOD小鼠TLR4/CD14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活血解毒方对NOD小鼠唾液分泌量、颌下腺指数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实验药品 |
2 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留取标本 |
3 指标检测 |
3.1 唾液分泌量测定 |
3.2 颌下腺指数测定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 |
5.1 唾液分泌量测定 |
5.2 颌下腺指数 |
6 讨论 |
第二节 活血解毒方对SS小鼠血清中TLR4、CD14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留取标本 |
3 指标检测 |
3.1 血清TLR4、CD14蛋白含量测定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三节 活血解毒方对SS小鼠颌下腺组织中TLR4、CD14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2 留取标本 |
3 指标检测 |
3.1 引物设计 |
3.2 实验过程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滋阴润燥类方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背景 |
1. 西医学对SS的总体认识 |
2. 西医对SS最新研究进展 |
2.1 最新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2 最新分类及诊断标准 |
2.3 最新治疗进展 |
3. 中医对SS认识 |
3.1 阴虚燥热是SS的主要发病机制 |
3.2 滋阴润燥法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文献纳入标准 |
3.2 文献剔除标准 |
3.3 干预措施 |
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5. 文献检索方法 |
6. 数据提取 |
7. 统计学分析 |
7.1 Meta-分析 |
7.2 发表偏倚检验 |
7.3 敏感性分析 |
结果 |
1. 纳入研究文献基本资料 |
2. 文献期刊年度构成比 |
4. 研究质量评价 |
4.1 文献随机化质量 |
4.2 盲法 |
4.3 退出、失访及脱落病例子 |
4.4 Jadad评分 |
5. 不良反应记录及安全性检测 |
6. 观察指标 |
7. 干预措施 |
8. 统计分析结果 |
8.1 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 |
8.2 泪液流率(Schirmer试验) |
8.3 唾液流率 |
8.4 ESR |
8.5 CRP |
8.6 免疫球蛋白 |
8.7 口干症状评分 |
8.8 眼干症状评分 |
8.9 关节疼痛评分 |
8.10 不良反应发生率 |
9. 敏感性分析 |
10. 发表偏倚 |
讨论 |
1 证据强度分析 |
1.1 资料获取途径 |
1.2 方法学质量 |
1.3 异质性 |
1.4 疗效判定指标 |
2. 安全性评价 |
3. 疗效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干燥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燥毒汤对干燥综合征大鼠唾液腺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张鸣鹤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现代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一) SS 的发病原因 |
(二) SS 的发病机制 |
(三) SS 的诊断标准 |
(四) 治疗 |
二、 祖国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部分 张鸣鹤教授治疗 SS 经验研究 |
一、 病因病机 |
(一) 热毒 |
(二) 阴津亏虚 |
(三) 血瘀 |
二、 治则治法 |
(一) 治疗原则 |
(二) 自拟基础方及方药分析 |
(三) 临证加减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三、 临症体会 |
(一) 注重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
(二) 养阴生津药的应用 |
(三) 活血药的应用 |
(四) 辨病用药,病证结合 |
(五) 寒温并用,顾护脾胃 |
(六) 疗程宜长,预防复发 |
四、 医案举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详细摘要 |
四、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D]. 胡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从中医证候表现及证型分布探讨干燥综合征与中医肝生理病理的关系[D]. 笪茅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现代研究进展[J]. 叶平阳,高明利. 光明中医, 2016(19)
- [4]补肾育阴清热法治疗燥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王琬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7)
- [5]益气养阴祛瘀方对NOD小鼠TLR-IFN-BAF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D]. 黄绥心.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6]活血解毒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干预NOD小鼠TLR4/CD14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 钱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滋阴润燥类方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系统评价[D]. 李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8]燥毒汤对干燥综合征大鼠唾液腺功能影响的研究[D]. 丛珊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12)
- [9]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权冬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张鸣鹤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D]. 娄俊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