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用HDLC协议芯片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钱勇,刘威[1](2022)在《HDLC数据帧并行搜帧解封装模块的设计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DLC信号链路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高级数据链路的控制规程(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HDLC)。遵循HDLC标准数据链路层规范,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实现了一种基于并行结构的HDLC搜帧解封装电路,并采用System Verilog技术搭建验证平台,随机生成HDLC数据帧来验证设计正确性。使用Modelsim软件仿真波形,在仿真过程中,对于净荷区数据长度为10个字节的HDLC数据帧,解码器电路工作完成需要16个时钟周期,兼顾了处理速度和灵活性。使用QuartusII软件综合,在Altera CycloneV器件上,电路使用了8块自适应逻辑模块ALM,24个寄存器,35个引脚。
张博[2](2020)在《星载计算机的模拟故障注入平台研制》文中指出商用现货(Commercial-off-the-shelf,COTS)器件因其低成本、高性能以及不受国外进口限制等特点,与微小卫星研发的发展趋势相契合,被广泛应用在微小卫星星载计算机的设计中。但COTS器件与宇航级器件相比,其抗辐射能力较差,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COTS器件构建的星载计算机需要在地面试验阶段通过故障注入方法获取在故障状态下的运行数据,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星载计算机系统级、通用化的故障注入系统研究较少。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一套通用的星载计算机的故障注入平台,模拟并向星载计算机系统注入可能发生的故障,从而为星载计算机的可靠性分析和故障诊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首先,本文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国内外空间电子系统的故障模式和故障注入方法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星载计算机必要组成部分的故障模式以及故障注入平台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星载计算机模拟故障注入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总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星载计算机供电、通信和存储单元的故障注入设计,以及故障注入控制计算机的人机操控系统设计。其次,基于设计方案,针对故障注入平台可注入系统级故障的需求,设计了以Zynq-7020为主控芯片的故障注入板卡,故障注入板卡包括主控模块、电源纹波叠加电路、电源故障切换电路、电源状态监测电路以及串行通信故障注入通道。各模块通过主控模块的控制可对多型号的星载计算机供电模块和通信模块物理层的注入故障,同时可对星载计算机的工作电压、电流进行监测。再次,基于设计的硬件系统,在Zynq-7020 So C主控芯片上进行了用于接收指令和控制故障模拟注入的片上系统设计。在处理系统(Processing System,PS)端通过串口中断的形式接收来自故障控制计算机的指令并完成指令解析;在可编程逻辑(Programable Logic,PL)端设计了电源故障注入模块和通信故障注入模块实现对星载计算机供电和通信的故障模拟和注入。另外,本文设计了一种多位翻转模型和单粒子翻转率可设的单粒子翻转故障生成算法,并以Zynq-7020 So C芯片PL端的BRAM为设计对象进行了实现和验证。最后,以PC机为故障注入控制计算机,设计了人机交互软件,实现对注入故障的精确控制,并可对部分故障注入的结果进行显示。基于所设计的故障注入平台,对平台各模块的故障注入效果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课题研制的星载计算机模拟故障注入平台可完成对星载计算机注入供电、通信以及存储器故障,故障类型、故障时间等参数可根据需求设置,满足技术指标,可用于对星载计算机进行故障注入以获取星载计算机故障状态下的运行数据。
何非[3](2019)在《基于ARM的HDLC协议通信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采用ST公司ARM处理器STM32F103RCT6处理器,通过软件方式实现了使用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封装的雷达数据报文在异步串口、以太网、USB等多种接口之间的数据双向传输。该控制器的硬件成本低、接口丰富、使用灵活,能够满足民航空管系统雷达信号的通信需求。
杨军,于人生,吴景国[4](2019)在《基于Z8523L协议芯片的多路HDLC转以太网网关设计》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HDLC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详细分析了协议通信控制器Z8523L和STM32F407处理器以及以太网接口芯片W5500的特点,并给出了网关结构原理图和主程序框图,指出该研究成果对于消化吸收国外HDLC网络系统及自主开发新一代基于HDLC的列车控制类产品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该网关已经批量应用于基于HXD3C电力机车上,用于监测采集HDLC网络系统的数据。
宫伟[5](2019)在《基于FPGA的多模光纤分布系统中CPRI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运营商为了实现业务区内不同制式无线信号的深度覆盖需求,同时解决传统网络建设时管理和维护难的问题,引入了多模光纤分布系统。多模光纤分布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接入单元、扩展单元和远端单元。由于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各个单元的连接将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多模光纤分布系统中采用通用公共无线接口联盟提出的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协议规范,根据该规范设计出CPRI接口模块,CPRI接口模块将用于系统各个单元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传送。因此CPRI协议规范是实现多模光纤分布系统中各个单元互联的关键。本文首先研究了 CPRI协议的构成和内容,指出了 CPRI协议的当前发展状况。接着按照CPRI协议的组成详细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内容。然后分析了多模光纤分布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远端单元的系统组成,介绍了设计实现CPRI接口模块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资源。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和FPGA芯片来完成远端单元中CPRI接口模块的设计和实现。通过对CPRI协议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结合系统需求,提出可行的CPRI接口模块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将CPRI接口模块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时钟部分、物理层设计和数据链路层设计。时钟部分由外部时钟生成电路和FPGA内部工作时钟组成。物理层部分由加解扰模块、缓存模块、高速串行收发器模块组成。数据链路层部分则由超帧同步检测、成帧和解帧模块、HDLC模块、链路管理模块和复位管理模块组成。各个子模块在设计时会给出详细的功能和具体的实现方法。最后在实际的产品设备上,对设计的CPRI接口模块进行验证和测试,通过集成逻辑分析仪抓取CPRI接口模块上传送的信号波形图来验证接设计的正确性。测试证明采用FPGA设计的CPRI接口模块具有易升级,配置灵活和实现方便,造价便宜的特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李永强,郭少雷[6](2018)在《基于STM32F103的HDLC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中高速同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领域,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因其强大的差错检测、高可靠性、高效率、透明传输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在航空、航天等特殊的使用场合,由于对于数据传输正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对HDLC协议进行改进。介绍了一种采用HDLC特殊数据帧结构实现单路半双工数据通信的接口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STM32F103微处理器和差分收发芯片架构,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实现了HDLC特殊格式数据帧的解析与生成。测试结果表明,该通信接口设计方案的合理、正确和可行。
黄鑫[7](2018)在《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及其在高达400G光传输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高清网络视频、大数据等终端宽带业务的兴起与发展,带宽需求急剧增加,主流传输设备的容量已由单波10G扩展到单波100G,为适应此变化,作为支撑的传输网正加速步入100G甚至超100G时代。但传统的采用偏振复用-正交相移键控技术的100G方案成本较高,而像400G等高速率技术的标准尚不成熟,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商用。另外,网元节点设备的一般管理方式是单独管理,造成IP资源的浪费,而且众多的网络设备增加了网络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但大容量、多类型的光传输离不开有效的网管。因此,有必要利用虚拟化的方法减少逻辑设备的数量,简化网络拓扑。针对以上情形,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小型化的新型100G传输方案。然后,为了实现传输设备在同一节点的逐步扩容和集中、简化的网络管理,本文在100G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一种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并应用于高达400G的光传输,但多个网元设备对外只有一个IP,表现为一个节点。系统中只有一台主设备NC和三台从设备SC,NC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管理,相较大型机架设备,此平台具有尺寸和成本优势。本文首先研究了系统应用场景和相关技术方案,确定了利用堆叠技术实现统一网管,提出并分析了VxWorks系统下的软件架构。然后在总体需求与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底层到上层的顺序完成系统设计,本文的重点是网管口堆叠。完成底层驱动模块的设计开发,包括板级支持包(Board Support Package,BSP)部分,FCC增强型驱动,还有STK堆叠子卡模块的软、硬件接口配置。在软件详细设计部分,设计系统通信协议,完成监控系统状态、维系板间通信的心跳模块,主从设备管理和同步,存储配置管理信息的DB模块和其它上层监控模块HWM模块、CLI模块的设计。最后,搭建100G系统和堆叠系统的测试环境,进行100G设备性能和堆叠网管系统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连续稳定运行24小时后,无误码产生,可以实现四台100G设备的堆叠,并且实现了系统内主设备对其它设备的监控、配置、管理,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彭磊[8](2017)在《基于HDLC协议的机载通信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化的航空电子设备可提高机载系统的可靠性、保密性及其抗干扰能力,同时能减少设备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机载通信系统的数字式数据交换,可改善数据处理与信息传输的质量,提高传输的实时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可减少信道拥挤与通信差错,有助于提高飞行安全和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进而保证机载飞行器和机载人员的飞行安全。机载通信系统作为飞机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数字化升级具有极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某型号数字机载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多点实时高带宽机载通信的应用需求,设计并完成了基于HDLC通信协议的多点机载语音通话系统,主要工作如下:一、概述了国内外机载通信系统总线的现状,介绍了 HDLC协议的帧结构及其组成,分析了循环冗余校验CRC实现差错控制编码的原理。二、介绍了某型号机载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分析了系统控制逻辑接口、通信接口、语音编解码接口、HDLC通信接口的设计原理,完成了处理盒与控制盒的软硬件系统设计,重点阐述了基于HDLC协议利用分时复用方法将数据上下行分开进而实现某型号机载通信系统的通信,借助搭建的测试平台,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验证,控制盒可采集自身语音信号和控制信号并上传给处理盒,处理盒可接收交联数据及多个控制盒的数据并经混音处理后下发到各控制盒,实现了多人的数字化机载通信。三、设计了基于FPGA的HDLC协议机制。分析了 HDLC协议帧收发器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发送器和接收器的状态转移图,详细介绍了发送器中的CRC校验模块、插零模块、并串转换模块以及接收器的标志字检测模块、删零模块等的设计思路,完成了各模块的设计与仿真,最后将帧收发器各模块综合以实现完整功能并仿真验证。
林加[9](2016)在《雷达接口设备与监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民航的高速发展,自动化系统在空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雷达接口单元作为空管自动化系统中的雷达处理器的前端核心组成部分,应具备稳定性和可替代性。由于目前相关的进口设备面临老化且厂家已经不再生产同类型号产品,迫切需要研制雷达接口设备的替代品以保障民航空管安全。本文通过详细说明了FPGA的工作原理以及技术特点。利用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上实现HDLC协议,再通过逻辑编程,在FPGA芯片内实现8路高速HDLC接口,HDLC逻辑代码完全自主开发,彻底解决了对专用ASIC芯片的依赖。研制出可用于空管自动化的雷达接口设备和监视单元RISU-1000.成品目前已在多个现场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较好地保障了空管安全。
杨峰,秦兆涛[10](2014)在《基于FPGA的USB-HDLC协议转换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便于HDLC通信协议数据的存储,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通用性,USB-HDLC协议转换器应运而生。系统采用RS-485接口与外设连接,采用USB接口与PC机互联,利用转换器实现了PC机与外设的数据通信。FPGA控制实现HDLC协议,设计简单,易于修改,数据通信稳定性较高;FPGA配置实现USB接口模块,接口通用、适应性强,传输速率高,易于数据通信和存储。实时仿真验证了USB-HDLC协议转换器的功能。转换器在同类通信产品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兼容性和实用性。
二、专用HDLC协议芯片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用HDLC协议芯片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HDLC数据帧并行搜帧解封装模块的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HDLC协议简介 |
1.1 帧头帧尾定帧机制 |
1.2 净荷区“0”比特插入机制 |
1.3 CRC校验机制 |
2 整体的解码器电路系统 |
3 使用System Verilog搭建验证平台 |
4 Modelsim波形仿真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 |
(2)星载计算机的模拟故障注入平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故障模式 |
1.2.2 故障注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模拟故障注入平台的设计方案 |
2.1 需求分析及技术指标 |
2.1.1 平台需求分析 |
2.1.2 技术指标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星载计算机故障模式分析 |
2.2.2 总体方案 |
2.3 关键技术分析 |
2.3.1 电源纹波模拟方法 |
2.3.2 多通信总线和协议的故障注入设计 |
2.3.3 存储单元单粒子翻转故障模拟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拟故障注入平台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故障注入板卡硬件架构 |
3.1.1 核心主控模块 |
3.1.2 电源配电硬件设计 |
3.1.3 直流电源故障注入模块 |
3.1.4 电源状态监测模块 |
3.1.5 通信故障注入模块 |
3.2 故障注入板卡与上位机通信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故障注入平台的设计开发 |
4.1 片上系统总体设计 |
4.2 直流电源故障注入模块 |
4.2.1 周期性电源纹波模拟 |
4.2.2 高斯白噪声波形纹波 |
4.3 通信协议层故障注入模块 |
4.3.1 通信协议及其故障 |
4.3.2 通信协议层故障注入固件设计 |
4.4 存储器单粒子翻转故障注入模块 |
4.4.1 单粒子翻转模型和单粒子翻转率 |
4.4.2 单粒子翻转故障生成算法 |
4.4.3 存储器单粒子翻转故障注入设计实现 |
4.5 电源状态监测模块逻辑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平台测试系统的搭建 |
5.1.1 测试环境 |
5.1.2 故障注入人机交互软件模块设计 |
5.2 故障注入结果及分析 |
5.2.1 供电故障注入模块测试 |
5.2.2 通信故障注入模块测试 |
5.2.3 存储故障注入模块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星载计算机故障注入板卡实物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3)基于ARM的HDLC协议通信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HDLC协议 |
1.1 HDLC帧格式 |
1.2 HDLC协议实现方式的比较 |
2 HDLC协议通信控制器的设计 |
3 HDLC多协议转换器的实现 |
4 结语 |
(4)基于Z8523L协议芯片的多路HDLC转以太网网关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HDLC转以太网网关相关芯片及功能特点 |
(一)HDLC协议芯片Z8523L的特点。 |
(二)以太网协议芯片W5500的特点。 |
1. 结构方面。 |
2. PHY芯片方面。 |
3. 接口方面。 |
4. 缓存方面。 |
(三)STM32F407处理器基本特点。 |
三、HDLC-以太网网关的设计 |
(一)硬件设计。 |
(二)软件设计。 |
四、结语 |
(5)基于FPGA的多模光纤分布系统中CPRI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PRI协议的研究 |
2.1 CPRI协议概述 |
2.2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 |
2.2.1 基本帧结构 |
2.2.2 超帧和10 ms帧结构 |
2.2.3 IQ数据映射 |
2.2.4 子信道 |
2.3 启动顺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结构和CPRI接口模块设计流程 |
3.1 多模光纤分布系统组成和远端单元结构 |
3.2 CPRI接口模块设计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PRI接口模块时钟和物理层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4.1 CPRI接口模块组成 |
4.2 时钟生成模块的设计 |
4.2.1 外部时钟生成单元设计 |
4.2.2 混合时钟管理单元设计 |
4.2.3 高速串行收发器的时钟生成模块设计 |
4.3 物理层模块设计 |
4.3.1 高速串行收发器的实现 |
4.3.2 加扰和解扰模块设计 |
4.3.3 跨时钟域缓冲器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CPRI接口模块数据链路层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5.1 超帧同步模块的设计 |
5.2 HDLC模块的设计 |
5.3 管理模块的设计 |
5.3.1 链路管理模块 |
5.3.2 复位管理模块 |
5.4 成帧/解帧模块的设计 |
5.4.1 成帧模块的设计 |
5.4.2 解帧模块的设计 |
5.5 小结 |
第六章 CPRI接口模块的仿真和验证 |
6.1 CPRI接口模块的仿真 |
6.1.1 时钟生成模块的仿真 |
6.1.2 物理层模块的仿真 |
6.1.3 数据链路层电路模块的仿真 |
6.1.4 CPRI接口模块的整体仿真 |
6.2 CPRI接口模块板上测试验证 |
6.2.1 测试方案设计 |
6.2.2 测试硬件设备 |
6.2.3 测试软件准备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及其在高达400G光传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100G及堆叠网管系统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方案分析 |
2.1 100G系统及堆叠网管系统介绍 |
2.1.1 100G传输系统应用场景及整体设计 |
2.1.2 堆叠网管系统应用场景及总体介绍 |
2.2 堆叠网管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分析 |
2.2.1 超100G技术介绍 |
2.2.2 网元管理技术介绍 |
2.2.3 堆叠虚拟化技术介绍 |
2.3 堆叠网管系统硬件背景及主要模块 |
2.3.1 MPC8250 CPU模块介绍 |
2.3.2 CFP光收发器模块介绍 |
2.3.3 OTN成帧模块与FPGA模块介绍 |
2.4 堆叠网管系统软件背景 |
2.4.1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概述 |
2.4.2 嵌入式系统VxWorks介绍 |
2.4.3 系统开发环境及流程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堆叠网管系统总体设计及驱动模块的设计 |
3.1 堆叠网管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网络管理口堆叠 |
3.1.2 光波长堆叠 |
3.2 目标机堆叠口驱动设计 |
3.2.1 快速通信控制器接口功能概述 |
3.2.2 底层BSP部分设计 |
3.2.3 FCC驱动的详细设计 |
3.3 堆叠子卡STK模块 |
3.3.1 堆叠子卡的硬件接口设计 |
3.3.2 堆叠子卡接口软件设计 |
3.4 SMC插槽口的硬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堆叠网管系统协议及中上层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协议分析与数据格式的设计 |
4.1.1 心跳协议的设计 |
4.1.2 HDLC协议的设计 |
4.2 心跳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HeartBeat模块需求及整体介绍 |
4.2.2 HeartBeat模块的结构设计 |
4.2.3 板间通信的功能设计与消息处理 |
4.3 主从设备管理及同步设计 |
4.3.1 堆叠初始化流程 |
4.3.2 设备管理状态设计 |
4.3.3 Shelf管理模块主从管理设计 |
4.3.4 模块间交互流程 |
4.4 DB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DB模块需求分析 |
4.4.2 主设备的DB模块设计 |
4.4.3 从设备的DB模块设计 |
4.4.4 DB与其它模块的交互 |
4.4.5 DB模块的初始化设计 |
4.5 其它上层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1 HWM模块的设计 |
4.5.2 CLI模块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100G系统及堆叠网管系统的验证与测试 |
5.1 堆叠系统环境搭建 |
5.2 100G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
5.2.1 LH接收灵敏度测试 |
5.2.2 线路色散代价测试 |
5.2.3 100G系统时延测试 |
5.3 系统流量及传输测试 |
5.3.1 流量无误码传输测试 |
5.3.2 80km长距离传输测试 |
5.4 系统启动及堆叠口测试 |
5.5 400G堆叠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
5.5.1 启动连接测试 |
5.5.2 监控测试 |
5.5.3 配置测试 |
5.5.4 同步及debug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基于HDLC协议的机载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机载通信现状 |
1.3 选题依据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HDLC协议及其通信机制 |
2.1 HDLC协议 |
2.2 HDLC帧结构 |
2.3 差错控制编码 |
2.4 HDLC常用芯片介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HDLC协议的机载通信系统设计 |
3.1 基于HDLC的通信系统架构设计 |
3.2 通信系统控制逻辑接口设计 |
3.2.1 I/O基地址及存储器空间分配 |
3.2.2 逻辑模块设计 |
3.3 语音编解码电路设计 |
3.3.1 PCM编解码原理 |
3.3.2 TP3057应用 |
3.4 HDLC通信接口设计 |
3.5 基于HDLC协议的多点通信机制设计 |
3.5.1 HDLC协议芯片的初始化及主要寄存器介绍 |
3.5.2 工作模式 |
3.5.3 数据传输模式 |
3.5.4 时钟模式 |
3.5.5 数据封装 |
3.5.6 处理盒流程 |
3.5.7 控制盒流程 |
3.6 通信链路测试 |
3.7 小结 |
第四章 HDLC帧收发器的FPGA设计 |
4.1 可行性分析 |
4.2 系统功能分析 |
4.2.1 发送器功能分析 |
4.2.2 接收器功能分析 |
4.2.3 HDLC协议控制器的接口信号 |
4.3 发送器设计 |
4.3.1 发送器状态机设计 |
4.3.2 CRC校验模块 |
4.3.3 插零模块设计 |
4.3.4 并串转换模块 |
4.4 接收器设计 |
4.4.1 接收器状态机设计 |
4.4.2 标志字检测模块 |
4.4.3 删零模块设计 |
4.4.4 其他模块 |
4.5 系统测试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雷达接口设备与监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雷达接口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解决方案 |
2 雷达接口设备的系统设计 |
2.1 系统组成 |
2.2 CPU子系统 |
2.3 以太网单元 |
2.4 HDLC单元 |
2.4.1 组成 |
2.4.2 HDLC协议实现 |
2.5 通信模型 |
3 雷达接口设备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10)基于FPGA的USB-HDLC协议转换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HDLC 协议简述 |
2 系统结构 |
3 FPGA 设计与实现 |
3. 1 HDLC 协议的 FPGA 实现[9] |
3. 2 USB 控制模块的 FPGA 实现 |
4 仿真结果 |
5 结束语 |
四、专用HDLC协议芯片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HDLC数据帧并行搜帧解封装模块的设计与验证[J]. 钱勇,刘威. 电子技术应用, 2022(01)
- [2]星载计算机的模拟故障注入平台研制[D]. 张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ARM的HDLC协议通信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 何非.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16)
- [4]基于Z8523L协议芯片的多路HDLC转以太网网关设计[J]. 杨军,于人生,吴景国.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5)
- [5]基于FPGA的多模光纤分布系统中CPRI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宫伟.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2)
- [6]基于STM32F103的HDLC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J]. 李永强,郭少雷. 光电技术应用, 2018(05)
- [7]基于堆叠技术的网管系统及其在高达400G光传输中的应用[D]. 黄鑫.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8]基于HDLC协议的机载通信研究[D]. 彭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9]雷达接口设备与监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J]. 林加. 装备制造技术, 2016(07)
- [10]基于FPGA的USB-HDLC协议转换器的设计与实现[J]. 杨峰,秦兆涛. 遥测遥控,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