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铁企业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乔宇[1](2021)在《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材市场过剩已成为制约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价格上能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钢铁企业不得不找寻各类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自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钢企都在降低采购成本、主要工序物资资源消耗,提升劳动生产率上大做文章,但这一传统降本增效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小,甚至已经无法形成优势。当前,有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运输环节潜在成本和收益,这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发现,物流发展的好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运输的高效和到达时间的准确能够提升企业总体效率及计划的精确度。目前,大多数钢企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非生产工序的“第三利润源”,而运输又是“第三利润的”利润源泉。在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运输是企业原料、半成品、成品最主要的流通渠道,继而成为各大钢铁企业聚焦的重点环节。文中所指的钢铁企业运输主要由原材料采购、生产、产成品销售运输组成,原材料采购物流及销售物流本文统称为“外部物流”,生产物流称为“内部物流”。而此文要讨论的即是内部物流的“运输”环节。为了使物流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针对钢铁企业内部运输部分开展研究,寻求内部运输优化的解决方案。本论文将通过对B公司内部运输环节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通过数据分析、测算,最终找出内部运输管理的优化方案。在初期的调查中发现,B公司内部运输成本较高,作业效率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装卸车辆等待时间长,运输过程中出现效率偏低,运输人员管控不到位,运输设备管理不善、未对运输路线进行合理规划等问题。虽然B公司近年来在企业整体降本增效中取得巨大成果,但内部汽车运输依然没有得到较大改善。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将内部运输问题逐一找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项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通过相关研究,验证改善方案及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将分几个步骤开展研究:(1)了解B公司近两年各类物资内部汽车转运量,特别是2020年上半年的转运量,以及车辆执行任务情况,如出车台班(每台车出车一班次称为一台班)以及各类物资在转运过程中运量的变化、出车台班的变化是否存在规律性,并根据现有设备的运输能力,判断在设备管理上、运量上以及任务安排上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2)将内部转运物资进行划分,先由运输比例较大的几类转运物资入手,通过查阅近期转运量数据、出车台班数据、以及GPS行驶轨迹进行细化分析,找出每一项任务每班次的差异,通过人员标准化作业、设施设备状况、作业效率管控、作业现场环境、路径选择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完善或缺失以及信息沟通是否及时等因素分析影响当班效率因素。(3)对所发现的问题逐项进行理论分析,对于作业人员管控不到位的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加强管控。对于设备使用不合理的,推行技术改造或更新设施设备。对于路径选择不合理的,进行最优路径优化。对于装卸组织模式不合理的开展定性定量分析,选择最优模式。此外,再结合上下工序的生产情况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找出最优解决方案与整改措施,并加以实践。能够具体判断和量化的进行效果预测,达到预期效果后将方案措施形成可执行的制度进行固化,对后续作业人员形成指导作用;对于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再次进行优化研究,最终使其达到最终预期效果。本文将致力于改变钢铁企业运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现有情况,通过对B公司的运输管理的一系列研究和改进,最终使得B公司内部运输物流管理有较大的提升,使得B公司运输降本增效工作得到较大进展。由于实施成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运输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费用也有所降低,期望这些对策逐步落实后能对B公司运输降本增效工作有一定帮助,同时通过此案例给予其他企业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芳[2](2020)在《J物流公司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业经过60多年发展,已迈向一体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行业重视,也吸引了众多优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抢占第三利润源。传统物流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它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正确的企业战略,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和目标实施路径,对企业至关重要。本文针对J物流公司战略选择进行研究。J物流公司隶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在保定市满城区、石家庄市区及鹿泉区、武安市、秦皇岛市主营纸浆、钢材、快销品等仓储装卸运输和河北省内国储物流咨询业务,是一家典型的仓储型物流公司。经过近十年发展,公司业务种类不断丰富,经营收入有所提高,在支持河北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上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公司也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不够规范、经营业态低端、仓储设施老化、信息化程度低等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愈发明显,J物流公司只有解放思想,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才能突破发展瓶颈,抓住发展机会,但目前公司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模糊,相关战略规划仍处于迷茫状态。为了使J物流公司更好发展,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公司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提出了公司应选择扭转型战略。通过调研访谈,确定了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在公司层实施一体化战略,在业务层实施差异化和聚焦战略,在职能层组织结构、运营管理体系、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管理、仓库功能资质、战略合作联盟、信息化建设、企业宣传等八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使J物流公司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帮助J物流公司实现转型发展,同时对其他国储物流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借鉴。
秦书平[3](2017)在《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生产、物流、商品贸易及其管理也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港口在国际贸易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它具有陆上和海上中转站的特点。与此同时,被认为是减少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利润来源”的现代物流业在全球广泛涌现。港口企业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装卸,运输,仓储等服务功能,而是向现代物流转型,提供广泛的现代物流服务。2014年以来,青岛港提出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在做强港口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新业态,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链,青岛港具有发展港口物流的优势:港口交通条件好,位置条件优越,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支持。目前,青岛港拥有良好的港口物流发展基础设施,在港口经营方面,建立了青港货运物流公司,整合港口资源,发展现代物流。本文从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分析了青岛港集团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首先,分析了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发展的内部条件。从青岛港口港口吞吐量增长情况,港区泊位分布,集港疏港系统和招揽货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了世界经济,国内经济,腹地经济对港口吞吐量的影响;分析国内外大的港口物流发展趋势;然后,分析了青岛港集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外部面临的机遇。最后,从内陆物流园区建设、集疏港物流通道建设、港口电子商务物流、港口合作联盟等方面给出青岛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李珉[4](2016)在《上海钢贸融资危机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钢贸融资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由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淡薄,加上市场监管缺失,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以钢贸交易融资为名,实为多元经营的不规范之路,相当一部分钢贸商以钢贸为融资标的,所融资金相当一部分被挪作他用,多元经营或用于高消费,超融资现象严重,担保、联保、互保以及钢贸商自办融资担保公司又给这一市场领域信用征信蒙上了假象,在经济上行期这些风险被掩盖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加之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导致下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制造业等降低对钢材的需求量,促使钢材价格大幅下挫,钢贸行业整体利润显着下滑,随着事态不断加剧,上海钢贸企业出现大面积、集中的信贷和贸易违约的现象,部分钢贸商资金链断裂、破产跑路,有甚者被法院连带起诉,使整个钢贸行业受到重创,业内称此次事件为“钢贸危机”。钢贸危机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扰乱了市场秩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论文以周宁籍钢贸商在上海经营案例作为切入点,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结合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钢贸行业融资危机产生的根源,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探讨当前的应对措施,对钢贸商及商业银行等相关企业共同度过钢贸寒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吴迪[5](2016)在《鞍钢物流管理平台优化设计》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从实体经济的竞争转向虚拟经济的竞争,而物流行业、也受到了全球资本和企业的关注,创新物流管理思维,搭建物流管理平台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国钢铁物流企业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物流内外部和上下游的信息没有形成互联互通,物流管理职能化率低,这就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攀升,严重限制钢铁公司的盈利能力。本文在简要分析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内钢铁行业与欧美等物流先进国家钢铁行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差距。通过研究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物流主要依赖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些第三方物流在整个钢铁物流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巨大,同时都非常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平台建设和高新技术的使用,逐步形成了规范的基础物流体系与以新兴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物流管理平台良性互动、蓬勃发展的局面,比较而言,我国的的物流发展起步较晚,物流企业分散且物流企业规模和体量小,包括鞍钢在内的国有钢铁企业多以自建物流为主,第三方物流为辅。在物流管理平台建设方面,虽然鞍钢集团公司在物流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总体来说,物流的管理比较粗放、物流数据和操作不规范、海陆空运输协同不畅等问题都急需解决。本文使用云计算和智慧物流等新技术,将物流资源数字化,统一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便于迅速整合物流资源,进而合理调配和利用这些资源;物流平台设置管理与作业流程的统一标准,形成规范和统一的物流体系,进而统一物流运营的管控模式;支持迅速、准确地完成商务结算,参考经营数据,系统监控物流费用。建立鞍钢物流管理平台与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数据的全面对接。利用Saa S易于部署、统一规范的特点管理第三方物流,让服务于鞍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开展物流服务工作,同时可以让众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使用管理平台上面的物流资源。优化后的鞍钢物流管理平台不仅能够在单一运输途径上发挥管理协同作用,而且还可以协同平衡运输资源,积极发挥区域和优势互补作用,实现了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支出的完美平衡。决策层还可以根据物流分析结果采取最优的物流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的管理也大为简化便捷,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大幅降低。通过物流管理平台的优化设计,2015年鞍钢集团公司降低销售物流成本2.8亿元,降低生产物流费用1.5亿元,节约港口双程陆运物流成本937万元。
张婷[6](2015)在《中小钢铁企业信贷配给仓单质押融资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贷配给是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银行在面对信贷市场上的超额贷款需求时,基于对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在信贷过程中附加各种条件,通过资金配给的方式来满足部分借款人的资金需求,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全面崛起,现代物流企业与大宗商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相结合,解决了大宗商品销售过程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接受融资企业利用可质押的新仓单作为有效抵押物申请贷款,不仅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拓宽了银行信贷配给的选项渠道,实现了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结合。本文对信贷配给理论在现代物流企业监管新仓单能够质押的经济活动予以实证研究,选择工业中的钢铁行业作为仓单质押模式的实证对象,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参与下,将钢铁生产企业与钢铁流通企业的库存变为除不动产之外的新的融资抵押物—仓单,从而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并从不同参与方的角度详细探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信贷配给的实质是银行在特定条件下对放贷对象的选择。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环境中,银行认可的主要抵押物均为不动产,但大部分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导致银行选择放贷对象的范围变窄,限制了银行可创造的放贷数量,运行良好的中小企业的巨大资金缺口也无法得到满足。在不断对信贷配给寻求突破的过程中,现代物流产业的崛起架起了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桥梁。本文通过构建信贷配给条件下的企业可质押新仓单信用度模型,银行依据企业提供的可质押新仓单的信用度作为选择放贷对象的标准,同时现代物流企业与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相结合,掌握了市场最前沿的销售信息,解决了商品销售过程中的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了信贷配给理论在经济实践运行中的新突破。2、在物流企业的参与下,对传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模式进行创新,将大宗商品生产企业的库存变为银行认可的有效动产抵押物,并以报童模型为基础建立受资金约束的企业库存管理决策模型,求解其库存临界点,解决了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利用合理比例的库存进行融资,在风险可控的同时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从而使企业以动产抵押获得期望贷款。3、从企业实战出发,构建资金约束条件下的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EOQ模型,通过计算其库存临界点,求解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最优订货决策,在保证企业正常销售的情况下,将待售的库存和物流企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动产抵押物,达到风险可控,从而使企业以动产抵押获得期望贷款。4、在现代物流企业的介入下,银行接受企业利用库存作为质押物申请贷款,质押物市场价格的随机波动增加了银行融资风险,并且和不动产抵押贷款相比,质押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基于以上考虑,在质押物期末价格的随机波动的情况下,以最新的市场销售信息作为依据构建下侧风险规避的银行定价模型,求解最优质押率和贷款利率,将银行的融资风险控制为最小,同时对模型进行了扩展,探讨了质押物的期末价格服从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情况下的银行定价决策。5、在物流企业为大宗商品生产及流通企业库存出具仓单证明使之成为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的情况下,大宗商品生产及流通企业获得贷款,同时物流企业成为此贷款的连带风险责任人,并以补偿交易的形式实现利益共享。本文构建质押物市场需求随机波动情况下融资企业质押量决策模型,求解最优质押量,在保证合理库存比例的同时融资风险最小,并探讨了融资周期、质押率和贷款利率如何影响最优质押量,以及最优质押量和企业违约概率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宗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达到共赢的目标。
付蓬勃[7](2015)在《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主体产业,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制造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制造类企业在现代物流链中所处的关键位置和所涉及的社会物流活动,是其他类别企业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制造业物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三方利润的源泉,现代物流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普遍重视,它的巨大功能和作用促使越来越多企业决策者加快改善和整合企业的物流系统。全球经济一体化把现代物流推上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制造类企业物流所具备的长流程物流链的特点,决定了物流一体化战略是其未来发展和制胜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尤其是在我国制造类企业受传统物流影响较深的背景下,本文进行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与创新工作如下:(1)基于制造类企业物流的内涵与特征,从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层次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定的内容与方向,研究了在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各阶段物流管理组织模式,并通过环境因素、发展战略、实施控制和管理决策构建了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战略体系架构。(2)从物流节点(点)、线路(线)、分区(面)、信息(网)四个方面分层论述企业物流链的构成,从物流链的结构、运输、库存和管理四个角度研究了物流链的设计与优化,以BPR理论为基础,对制造类企业物流流程优化步骤、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流程优化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物流战略和物流流程内在关系,以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物流节点,构建了基于顾客服务的物流一体化流程。(3)对制造类企业库存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库存结构,研究了物流一体化控制方法,以确定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为基础,通过条件设定和对不同策略的库存控制模型的安全库存状态分析,得到了随机环境下不同策略的安全库存的存在条件和控制参数,分别探讨了连续性检查和周期检查库存对应不同策略的安全库存控制问题,案例研究表明了制造类企业库存的两阶段法控制策略的实践意义。(4)构建了包括采购成本、内部成本和销售成本的价值增值过程的物流一体化成本控制体系。对于制造类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采用单元组合方法对采购物流成本和销售物流成本进行了计算方法研究,并根据制造类企业内部物流与生产工艺结合的特殊性,采用了针对制造类企业物流成本支付形态的内部物流成本核算,通过实证研究了基于内部物流一体化的钢铁制造企业生产工序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和应用。(5)应用构思分析法对制造类企业物流运作进行模式构造。对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的基本运作模式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指出了模式选择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了模式选择的多级决策模型,提出了应用决策树方法解决单个企业物流模式的多阶段决策问题,考虑了三种约束条件,对传统损益矩阵进行了改进,构建出各构思方案的期望值损益矩阵,形成了制造类企业物流经营模式决策方法。
刘燕[8](2013)在《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生产行业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石,钢铁行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汽车、家电等重要加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的世界棑名蝉联第一,但发展水平距离钢铁强国还有一定距离,找到适合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和信息化现状的幵源节流方式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销售物流是大型钢铁企业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大型钢铁企业的销售物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为对象,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探讨项目管理在销售物流中的实践应用问题。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来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介绍研究的目的内容等;第二部分是一个文献综述,主要是对物流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部分从项目管理的视角探讨企业物流,主要就物流与项目管理的关系,企业物流中引入项目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鞍山钢铁公司的物流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国内钢铁企业物流的特点与构成,并就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构建了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项目管理理论框架,包括销售物流项目管理团队构建、项目目标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和销售物流专用的程序化流程。第六部分提出了关于项目管理应用的建议,包括完善项0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水平、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增进客户管理水平;第七部分是一个研究总结。
王超[9](2013)在《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管理分散、专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此提出了发展共同物流、打造上下游物流供应链、建立综合性配送中心、建设物流信息系统以及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为钢铁企业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汪海燕[10](2012)在《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两业的联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大量的学者都对“两业联动发展”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联动的机理以及联动发展的构思和建议等等,而针对两业联动发展进行的实证研究尤其是钢铁企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却还未见报文章在对我国的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环境以及相关文献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的物流产业现状进行了研究,对现有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次对我国钢铁企业和钢铁企业物流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接着对钢铁企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原因、机理及必要性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文章在对我国现有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将DEA和AHP法相结合构建了钢铁企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0-1整数规划合作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运用粒子群算法对所建立的合作模型进行了算法实现,最后通过举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二、钢铁企业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企业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文献综述 |
2.综述小结 |
(三)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3.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运输管理的内涵 |
1.运输的定义 |
2.运输管理的定义 |
(二)最短路径优化理论 |
三、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公司概况 |
1.公司简介 |
2.公司组织架构 |
(二)内部运输管理现状 |
1.运输组织机构现状 |
2.运输设备设施管理现状 |
3.运输作业现状 |
(三)内部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
1.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 |
2.作业车辆等待时间过长 |
3.运输司机有效作业时间不足 |
4.运输保障不到位 |
5.各工序间信息沟通不畅 |
6.车辆燃油费偏高 |
(四)内部运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未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 |
2.装卸效率偏低 |
3.运输司机管控不到位 |
4.用车单位对运输保障工作不重视 |
5.无信息沟通平台 |
6.未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规划 |
四、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 |
(一)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 |
1.优化设备采购流程 |
2.新增检修配套基础设施 |
3.调整奖金发放制度 |
4.通过推动技术改造降低故障率 |
(二)提高装卸作业效率 |
1.改造行车吊具 |
2.调整运输组织模式 |
(三)加强运输司机管控 |
1.制定运输司机服务质量调查表 |
2.协调用车单位加强人员管控 |
3.建立运输司机激励机制 |
(四)重视运输保障工作 |
1.新增物流人员申请渠道 |
2.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
3.针对现存问题进行整改 |
(五)搭建沟通平台 |
1.公司各模块系统信息共享 |
2.派车系统与智能一体化系统关联 |
3.完善监控体系 |
(六)合理规划运输线路 |
五、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效果预测 |
(一)料场转运优化效果预测 |
(二)钢坯运输优化效果预测 |
(三)废钢运输优化效果预测 |
(四)石灰运输优化效果预测 |
(五)本章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J物流公司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2.3 企业战略的基本类型 |
2.4 战略环境的分析过程 |
2.5 战略分析工具 |
2.5.1 PEST分析 |
2.5.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5.3 价值链分析法 |
2.5.4 SWOT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J物流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区域行业环境分析 |
3.1.3 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概况 |
3.2.2 公司资源分析 |
3.2.3 公司能力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会 |
4.1.4 威胁 |
4.1.5 矩阵分析 |
4.2 公司愿景、使命和战略目标 |
4.2.1 公司愿景和使命 |
4.2.2 公司战略目标 |
4.3 具体战略选择 |
4.3.1 总体战略 |
4.3.2 竞争战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调整组织结构 |
5.2 完善运营管理体系 |
5.3 强化财务管控职能 |
5.4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5.5 拓展仓库功能资质 |
5.6 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
5.7 提升信息化水平 |
5.8 加强企业宣传推广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 《J 物流公司战略选择研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港口物流 |
2.1.1 港口物流的概念 |
2.1.2 港口物流的特征 |
2.2 内陆物流园区 |
2.2.1 内陆物流园区的概念 |
2.2.2 内陆物流园区的特征 |
2.3 电子商务物流 |
2.3.1 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 |
2.3.2 电子商务与港口物流 |
第3章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青岛港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港口地理位置 |
3.1.2 港口周边的交通状况 |
3.1.3 吞吐量完成情况 |
3.1.4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3.2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3.2.1 港口货源腹地严重不足 |
3.2.2 港口货物到港及离港物流成本较高 |
3.2.3 港口物流集装箱运输体系落后 |
3.2.4 忽视了与港口物流链上其他企业的合作 |
3.2.5 港口电子商务物流业务发展缓慢 |
3.3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
3.3.1 当前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机遇 |
3.3.2 当前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4章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
4.1 国内港口企业物流发展状况 |
4.1.1 注重港口内陆腹地建设 |
4.1.2 注重提高港口物流效率 |
4.1.3 注重港口物流各环节的联合与合作 |
4.2 国外先进港口物流发展经验 |
4.2.1 注重建设完善的集疏运网络 |
4.2.2 注重港口信息化建设 |
4.2.3 注重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 |
4.3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启示 |
第5章 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
5.1 加强港口内陆物流园区腹地建设 |
5.1.1 扩大内陆物流园区覆盖区域 |
5.1.2 健全内陆物流园区发展体制 |
5.1.3 改善内陆物流园区发展环境 |
5.1.4 内陆物流园区运营模式 |
5.2 搭建低成本的重进重出集疏港物流运输通道 |
5.2.1 搭建进口矿石—出口钢材港口物流集疏港通道 |
5.2.2 搭建进口原油—出口成品油港口物流集疏港通道 |
5.2.3 搭建化肥“重进重出”港口物流集疏港通道 |
5.3 完善集装箱运输体系拓展集装箱物流业务 |
5.3.1 立足区域营销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
5.3.2 延伸供应链寻找合作伙伴 |
5.4 构建港口物流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联盟 |
5.4.1 建立港口战略联盟的基础 |
5.4.2 构建港企纵向联盟 |
5.4.3 构建港港横向联盟 |
5.4.4 港口战略联盟实现的路径 |
5.5 借助互联网+物流提升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 |
5.5.1 加强电子商务对港口物流的拉动作用 |
5.5.2 借助互联网+推动港口物流转型升级 |
第6章 打造青岛港港口物流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
6.2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
6.3 加强资源配置平台建设 |
6.4 改善区域口岸环境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上海钢贸融资危机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上海钢贸行业发展与融资危机——以周宁籍钢贸商为例 |
第一节 上海钢贸行业周宁籍钢贸商的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5年 |
二、发展阶段: 2005年到2011年 |
三、危机爆发: 2011年至今 |
第二节上海钢贸行业融资的概况 |
一、上海钢贸行业融资政策的演变 |
二、上海钢贸行业融资的特点 |
三、上海钢贸行业典型融资运作模式 |
第三节 上海钢贸行业融资危机的影响 |
一、钢贸企业贷款难度和成本大辐度提升 |
二、银行业相关风险指标不断攀升 |
三、相关企业充当“影子银行”损失惨重 |
四、担保公司承担代偿风险 |
五、区域信用度受重创 |
第二章 上海钢贸行业融资危机产生的原因 |
第一节 经济政策方面 |
一、宏观经济政策变化 |
二、信贷政策变化 |
三、房地产调控政策变化 |
第二节 钢铁产销方面 |
一、钢材产能严重过剩 |
二、钢材价格持续走低 |
第三节 融资运作方面 |
一、融资模式风险 |
二、市场管理风险 |
三、关联交易风险 |
第四节 钢贸企业方面 |
一、钢贸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 |
二、钢贸企业的失信行为埋下隐患 |
三、钢贸生意逐渐演变为“融资平台” |
四、钢贸企业滚动式发展放大了融资杠杆 |
第五节 商业银行方面 |
一、指标任务制定不合理 |
二、风险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 |
第三章 上海钢贸行业融资危机管控对策 |
第一节 改善宏观调控 |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钢贸行业改革 |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钢贸行业改革 |
第二节 科学规划钢铁产业发展 |
一、通过市场机制化解钢铁产能过剩 |
二、提高钢铁产业的准入门槛 |
第三节 加强融资运作监管 |
一、加强对行业性金融风险的预测和监管 |
二、建立风险监测制度,监控融资资金流向 |
三、研究大宗商品交易融资风险管控模式 |
第四节 促进钢贸企业的转型升级 |
一、建章立制,恢复钢贸行业信誉 |
二、重新规划,引导钢贸行业转型升级 |
三、与时俱进,发展钢铁电商 |
第五节 提升金融行业的监管效能 |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
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和信贷风险管理 |
三、加强业务拓展和金融创新的科学性 |
四、加强防范银行非理性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鞍钢物流管理平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
2.1 发达国家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现状 |
2.2 国内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
2.3 鞍钢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物流管理平台构建基础理论 |
3.1 概述 |
3.2 物流管理平台构成 |
3.3 物流管理平台构建原则 |
3.4 物流管理平台构建方法 |
3.5 物流管理平台构建的总体要求 |
3.6 软件服务模式 |
3.7 云计算在鞍钢本土化的适应性和可延性分析 |
3.7.1 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 |
3.7.2 鞍钢物流与云计算模式的选择与匹配 |
3.8 智慧物流的技术优势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鞍钢物流管理平台构建设计 |
4.1 鞍钢集团概况 |
4.2 鞍钢集团物流管理平台现状 |
4.2.1 鞍钢物流管理平台介绍及运行情况 |
4.2.2 鞍钢物流管理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3 鞍钢物流管理平台改进方向 |
4.3 基于智慧物流的鞍钢集团物流管理平台建设 |
4.3.1 鞍钢集团物流管理平台建设的整体思路 |
4.3.2 鞍钢集团物流管理平台设计方案 |
4.4 基于SaaS模式的鞍钢物流管理平台建设 |
4.4.1 基于SaaS模式的鞍钢物流管理优化 |
4.4.2 基于SaaS模式的鞍钢物流管理平台优化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中小钢铁企业信贷配给仓单质押融资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信贷配给理论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
1.3 仓单质押综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研究 |
2.1 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特征 |
2.2 我国银行信贷配给成因 |
2.2.1 企业信用既缺失又难以考量 |
2.2.2 银行运营“安全第一” |
2.2.3 政府金融干预 |
2.3 信贷配给条件下的信用度模型 |
第三章 行业信贷配给新路径比较分析 |
3.1 我国采矿业信贷配给新路径分析 |
3.1.1 我国采矿业信贷融资状况 |
3.1.2 我国采矿业与钢铁行业信贷配给新路径比较分析 |
3.2 我国煤炭业信贷配给新路径分析 |
3.2.1 我国煤炭行业特点 |
3.2.2 我国煤炭行业融资现状 |
3.2.3 我国煤炭行业信贷配给新路径与钢铁行业比较分析 |
3.3 我国林业信贷配给新路径分析 |
3.3.1 我国林业企业融资现状 |
3.3.2 我国林业企业融资存在问题 |
3.3.3 我国林业与钢铁行业信贷配给新路径比较分析 |
3.4 信贷配给新路径典型行业—钢铁 |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
4.1 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恶化 |
4.2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
4.2.1 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对融资的影响 |
4.2.2 银行信贷取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
4.2.3 政策障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
4.2.4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
4.2.5 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
4.3 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成因剖析 |
4.4 信贷配给条件下的银企关系 |
4.4.1 数量配给下的银企关系 |
4.4.2 规模配给条件下的银企关系 |
4.4.3 信贷配给条件下银企动态博弈 |
第五章 钢铁行业信贷配给新路径基本分析 |
5.1 钢铁行业供应链管理 |
5.1.1 钢铁行业供应链简述 |
5.1.2 钢铁行业供应链的演化 |
5.1.3 钢铁行业供应链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机理分析 |
5.2 钢铁供应链融资 |
5.2.1 钢铁供应链融资简述 |
5.2.2 钢铁供应链融资的参与方解析 |
5.2.3 钢铁供应链融资模式比较 |
5.3 仓单质押典型行业—钢铁 |
第六章 信贷配给仓单质押相关分析 |
6.1 仓单质押融资概述 |
6.1.1 仓单质押融资的内涵及分类 |
6.1.2 仓单质押融资的流程分析 |
6.1.3 仓单质押融资利弊分析 |
6.1.4 仓单质押融资风险分析 |
6.2 信贷配给与仓单质押 |
第七章 信贷配给仓单质押风险管理研究 |
7.1 信贷配给仓单质押的钢铁生产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
7.1.1 问题描述及模型概述 |
7.1.2 钢铁企业库存仓单决策分析 |
7.2 信贷配给仓单质押的钢铁流通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
7.2.1 钢铁流通企业订货策略选择 |
7.2.2 钢铁流通企业最优订货策略分析 |
7.3 银行仓单质押风险管理分析 |
7.3.1 问题描述及模型概述 |
7.3.2 银行融资决策模型构建与分析 |
7.3.3 质押融资末期质押物价格服从某些特殊分布时银行的决策分析 |
7.4 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共有仓单质押风险管理分析 |
7.4.1 背景描述及符号定义 |
7.4.2 最优质押量决策及违约风险分析 |
7.4.3 算例分析 |
第八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7)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
1.1.2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现状与问题 |
1.1.3 制造类企业发展物流一体化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理论与基础 |
2.1 物流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物流的概念及其演变 |
2.1.2 物流的分类及其结构 |
2.1.3 物流基础理论 |
2.2 企业战略管理 |
2.2.1 企业战略 |
2.2.2 一体化战略 |
2.2.3 物流战略 |
2.3 企业物流管理 |
2.3.1 企业物流及其战略 |
2.3.2 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
2.4 制造类企业物流概述 |
2.4.1 制造类企业的概念 |
2.4.2 制造类企业物流的概念 |
2.4.3 制造类企业物流的特征 |
2.4.4 制造类企业物流的重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3 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系统分析 |
3.1 物流一体化战略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内部条件分析 |
3.2 物流一体化战略目标分析 |
3.2.1 目标要求 |
3.2.2 目标内容 |
3.3 物流一体化战略层次分析 |
3.3.1 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战略 |
3.3.2 企业物流纵向一体化战略 |
3.3.3 企业物流横向一体化战略 |
3.3.4 企业物流网络一体化战略 |
3.4 企业物流一体化管理组织模式分析 |
3.4.1 内部物流一体化组织模式 |
3.4.2 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组织模式 |
3.4.3 物流网络一体化组织模式 |
3.5 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战略体系架构 |
3.5.1 战略体系框架 |
3.5.2 战略体系结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制造类企业一体化物流链与物流流程优化研究 |
4.1 物流链分层解析 |
4.1.1 点——物流节点与功能 |
4.1.2 线——物流线路与运输 |
4.1.3 面——物流分区与布局 |
4.1.4 网——物流信息与管理 |
4.2 物流链系统设计 |
4.2.1 物流链的结构设计 |
4.2.2 物流链的运输设计 |
4.2.3 物流链的库存设计 |
4.2.4 物流链的管理设计 |
4.3 流程诊断、重构与优化 |
4.3.1 物流流程优化步骤 |
4.3.2 物流流程诊断分析 |
4.3.3 物流流程重构设计 |
4.3.4 全周期流程优化结构 |
4.4 物流一体化战略与流程 |
4.4.1 物流战略与物流流程 |
4.4.2 基于顾客服务的物流一体化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库存控制与安全库存策略研究 |
5.1 库存控制系统分析 |
5.1.1 库存控制目标 |
5.1.2 库存控制内容 |
5.1.3 库存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 |
5.2 物流一体化库存结构与控制方法 |
5.2.1 一体化库存系统结构 |
5.2.2 一体化库存控制方法 |
5.3 确定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 |
5.3.1 济订货批量(EOQ)模型 |
5.3.2 经济生产批量(EPQ)模型 |
5.4 随机环境下的安全库存策略 |
5.4.1 经典安全库存模型 |
5.4.2 具有安全库存量的库存策略 |
5.5 制造类企业库存两阶段法控制策略研究 |
5.5.1 基于改进ABC分类法的钢铁制造企业物料库存管理 |
5.5.2 随机环境下企业的安全库存策略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成本过程控制研究 |
6.1 物流成本特征 |
6.2 物流成本的构成与分类 |
6.2.1 按物流功能环节分类 |
6.2.2 按物流成本支付形态分类 |
6.2.3 按物流活动发生范围分类 |
6.3 物流成本过程控制方法研究 |
6.3.1 过程控制原理 |
6.3.2 基于单元组合的采购物流成本控制 |
6.3.3 基于支付形态的内部物流成本控制 |
6.3.4 基于单元组合的销售物流成本控制 |
6.4 基于内部物流一体化的钢铁制造企业生产工序物流成本管理 |
6.4.1 钢铁企业生产工艺与物流作业 |
6.4.2 生产制造工序物流成本计算与控制 |
6.4.3 序物流成本控制应用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及其决策方法研究 |
7.1 企业物流一体化基本运作模式 |
7.1.1 物流一体化自营运作模式 |
7.1.2 基于第三方物流(TPL)的运作模式 |
7.1.3 基于混合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
7.1.4 基于物流产业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
7.1.5 基于供应链联盟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
7.2 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7.2.1 企业内部因素 |
7.2.2 企业外部因素 |
7.3 模式选择决策模型 |
7.3.1 决策模型损益矩阵 |
7.3.2 多阶段问题决策树 |
7.4 制造类企业物流经营模式决策方法研究 |
7.4.1 模式的构思分析 |
7.4.2 制造类企业物流经营模式决策损益矩阵 |
7.5 物流一体化战略与管理模式对策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
2.2 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项目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物流 |
3.1 物流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
3.2 企业物流引入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
第四章 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现状及问题 |
4.1 钢铁企业物流特点 |
4.2 钢铁企业销售物流的构成及特点 |
4.3 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发展现状 |
4.4 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优化分析 |
5.1 销售物流优化的项目团队建设 |
5.2 销售物流优化的项目目标体系管理 |
5.3 销售物流优化的项目实施过程应注重规范化 |
5.4 销售物流优化的项目管理过程设计 |
第六章 基于项目管理的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优化措施 |
6.1 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
6.2 加强项目管理创新 |
6.3 增强鞍山钢铁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
6.4 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水平 |
6.5 加强销售物流项目的风险管理 |
6.6 增进客户管理水平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9)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现状 |
3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分散、整体规划不够 |
3.2 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
3.3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
3.4 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
3.5 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
4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建议 |
4.1 整合资源发展共同物流 |
4.2 构筑可控的物流供应链 |
4.3 建立现代化综合性的物流配送中心 |
4.4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 |
4.5 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
4.6 期待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
5 结语 |
(10)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 |
1.2.1 两业联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
1.2.2 行业协会积极推动两业联动发展 |
1.2.3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日趋紧密 |
1.2.4 我国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模式日趋形成 |
1.3 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及其研究结论 |
1.3.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研究 |
1.3.2 我国钢铁产业及其物流现状的研究 |
1.4 文献主要结论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1.4.1 文献主要结论 |
1.4.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2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与钢铁企业物流实践 |
2.1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定义 |
2.1.1 物流产业的产生 |
2.1.2 物流产业的定义 |
2.2 物流产业的发展特征 |
2.3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模式 |
2.4 我国钢铁物流特点和钢铁企业物流实践 |
2.4.1 我国钢铁物流特点 |
2.4.2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实践 |
2.5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发展趋势 |
3 我国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 |
3.1 产业联动的内涵和两业联动的理论基础 |
3.1.1 产业联动的内涵 |
3.1.2 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
3.2 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原因和机理 |
3.2.1 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原因 |
3.2.2 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 |
3.3 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
3.4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基本模式 |
3.4.1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基本模式 |
3.4.2 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确定 |
4 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4.1 粒子群算法的介绍 |
4.1.1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基本原理 |
4.1.2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数学描述 |
4.1.3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优点 |
4.2 钢铁企业物流供应商选择模型建立和求解 |
4.2.1 模型建立的基础 |
4.2.2 模型解决问题的确定 |
4.2.3 建立钢铁企业和物流业联动合作模型 |
4.2.4 构建物流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 |
4.2.5 钢铁企业和物流业联动合作模型的求解过程 |
4.2.6 实例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四、钢铁企业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乔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J物流公司战略选择研究[D]. 刘芳.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秦书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上海钢贸融资危机与对策研究[D]. 李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5]鞍钢物流管理平台优化设计[D]. 吴迪. 吉林大学, 2016(09)
- [6]中小钢铁企业信贷配给仓单质押融资途径研究[D]. 张婷. 天津大学, 2015(08)
- [7]制造类企业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 付蓬勃.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8]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鞍山钢铁公司销售物流优化研究[D]. 刘燕.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5)
- [9]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研究[J]. 王超. 山东冶金, 2013(01)
- [10]钢铁企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D]. 汪海燕. 安徽工业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