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假冒伪劣商品无害化处理

河北假冒伪劣商品无害化处理

一、河北无害化处理假冒伪劣物品(论文文献综述)

甘雪媚[1](2021)在《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本文通过对该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资料、面对面访谈及消费者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监管对策。对比2019年3月与2020年3月收集的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得出:港南区在2019年至2020年间开展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开展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有所减弱,工作流于形式,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不强,宣传教育工作有所弱化等问题。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未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方面的体制不健全,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社会及政府监管的力量不足,农村消费群体的素质不高、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针对该地区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监管对策:完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体系及标准、完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社会及政府监管力量的建设、加强农村地区消费群体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等措施,切实提高港南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

刘思潮[2](2021)在《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一些不断丰富的产品种类也日益满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产品的包装也应运而生。为了防止产品包装被随意丢弃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有效处理废弃的产品包装,成为当下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思考。鉴于此,各国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以循环经济的模式以用来解决环境问题。在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的前提下,各国坚持“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的转化,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为解决环境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问题,各国逐渐开始推行环境押金制度。环境押金制度作为一个低成本且高效的制度,不存在产品消费税等弊端,因此该制度也在世界上受到推崇。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学者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多次提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押金制度。但目前,虽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有与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理念相似的规定,但对其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推动其实施。因此,环境押金法律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因此当务之急应是构建一套规范合理,运行有序且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押金法律制度。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概述环境押金法律制度,首先介绍了环境押金的具体内涵及法律性质,对环境押金的定义进行了规定,同时将环境押金与有关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进一步指明其性质和特征。然后,对环境押金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第二部分针对我国现行环境押金立法及实践情况展开论述,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实践情况进行了整理,指出我国推行环境押金制度中存在着推行时间、适用范围的不明确;公平和信息严重不对称、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发现和解决制度建设过程所面临的困难,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和运行。第三部分对国外环境押金制度展开了论述和分析,以瑞典、德国、美国以及日本为研究对象,梳理介绍了不同时期这些国家在环境押金制度上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做法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施行环境押金制度提供思路。第四部分主要是根据以上三部分的分析,对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系统可行的对策,包括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体责任、适用的对象、制度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制度的运行方面。

张凡[3](2021)在《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 多地共行动》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是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制度基石,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于4月20日至26日举行。今年的宣传周活动中,由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的16省(区、市)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统一销毁行动,向全社会展现了近年来多地、多部门在打击侵权假冒商品工作中的突出成绩。16省(区、市)侵权假冒伪劣商品销毁行动在多地同时启动,现场销毁的问题商品货值达7亿余元,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再迈新台阶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历来是维护市场公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内容。

宋晓琪[4](2020)在《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进展现状,从全流程的视角切入,严格遵循“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这四大分类管理流程,查阅大量2013—2019七年间的相关文献,运用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案例比较等研究方法,将协同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四大基本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各个流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来考察A市政府作用在此项工作中发挥的成效与不足。同时,选取日本和台湾两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成功案例,在“去异求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启示。最后,依然遵循四大管理流程,并结合政策工具、政府规制、循环经济、社区治理、正负激励等“N”种理论的核心内涵,对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分别提出对应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A市虽然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分类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居民分类意识有所提高、终端处置设施运行良好,但面临的困境显得更加突出,亟需提出可行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环节的政府治理理念、政策工具选择、管理主体权责和必要配套机制;前端分类投放环节的投放原则、宣传教育、群众基础;中端分类收运环节的混合收运、监管过程、回收系统;末端分类处置环节的处置方式、技术、资金难关以及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水平和垃圾处理厂的空间布局。

安玉莲[5](2020)在《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鸡肉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是人们喜爱的佳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伴随着鸡肉需求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鸡肉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影响着肉鸡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鸡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规范,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不能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是关键。本文依据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借鉴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课题组(1)前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数据模拟仿真等方法,在论证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质量协同控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现状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形成与实现机制、实现条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依据鸡肉的生产工艺流程,阐明了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标准与关键特性,提出并论证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标志、层次与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供应链是一种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鸡肉具有产品整体属性,其质量标准除具有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外,还有品类指标、营销指标、诚信指标和服务指标;为保障鸡肉质量,必须开展覆盖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协同控制;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内容涉及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利用来自于9省的836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质量控制水平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认知协同水平较高,对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协同状况较差;屠宰加工企业的在环境维护等6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总体上优于肉鸡养殖场(户),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状况较差。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水平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和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显着的正向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的标准认知特征、经营特征、决策者特征及环境特征对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经营特征和决策者特征对标准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运用因果分析、图析分析和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剖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信息流和价格发挥传导作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消费理念、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主的行业协会发挥促进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的信息共享、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构成主导机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辅助机制;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效应的根本途径。借鉴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考虑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的动态性,运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数据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验证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双方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明确了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鸡肉供应链的最优值函数均大于分散博弈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最优值函数;当且仅当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实现质量协同控制。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从肉鸡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肉鸡养殖场(户)应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升经营特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屠宰加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惩罚机制和协同度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行业支持政策,尽快完善鸡肉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行业协会应出台协会质量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消费者应该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杜为研[6](2020)在《蔬菜种植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支付意愿和影响因素》文中指出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与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但利用率不足40%,造成养分资源浪费,也带来环境污染风险。在蔬菜作物生产上过量施肥普遍存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实现农业废弃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改善土壤质量等。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农户是施肥行为决策与实施的主体,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支付意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在蔬菜作物的应用、农民的支付意愿、支付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还缺少研究。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实地调研与专家访谈,本文估算了我国有机肥资源氮磷钾养分现状,分析了目前有机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山东省金乡县,北京市大兴区、顺义区,安徽省怀远县、阜南县和和县开展了农户问卷调研,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获得了447份蔬菜种植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和Tobit经济学模型,分析影响蔬菜种植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支付意愿及支付意愿价值的驱动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我国有机肥氮磷钾养分总量约为6439.6万t(折纯养分计,下同),其中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2665.7万t、945.4万t和2828.5万t。秸秆资源氮磷钾养分约为2209.8万t,其中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813.8万t、245.2万t和1150.8万t;畜禽粪污资源氮磷钾养分总量约为4069.2万t,其中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1776.2万t、690.9万t和1602.1万t。(2)我国有机肥产业发展的瓶颈,从需求侧看,农户存在三“不”现状:不愿用、不会用、不敢用;从供给侧看,有机肥生产企业的服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还存在不足,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尚未匹配市场需求。(3)受访地区蔬菜种植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认可度较高,77.2%的调查农户存在支付意愿,农户的平均支付意愿价值为31.20元/亩。(4)农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支付意愿受多种因素显着影响,包括蔬菜种植收入占比、有机肥替代后蔬菜价格、配套设施、是否参加科学施肥指导和是否为示范县。家庭劳动力、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改善生产环境的认知、对有机肥替代化肥后蔬菜品质的认知、有机肥替代后蔬菜价格、获取有机肥难易、是否参加科学施肥指导和是否为示范县是驱动农户支付意愿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表明,技术的利益回报与示范指导对蔬菜种植户投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农户参与意识;制定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农户经济收益;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保障技术有效供应。研究结果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示范推广与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琴[7](2020)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经。一方面,旅游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旅游业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而衍生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是实施启动消费、强化投资、稳定出口等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举措。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和现代农业的价值延伸,乡村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俨然成为新一轮市场投资的热点。其三,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然而,经济效益差却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开发火热但成长不足,进而资源开发泛滥、生态环境恶化、利益主体矛盾尖锐等问题。特别是在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作为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促进乡村旅游业高效、持续、生态与开放协调,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统一共识,研究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律,探究并实证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这是乡村旅游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殊性决定的;但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却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发展阶段、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针对这种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供给行为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不足,本文运用半结构的田野实验方法,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合微观博弈均衡及其拓展分析,我们揭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供给侧改革的投入产出规律,得出了资源特色和投资力度(有效投资)是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业成长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及其微观供给机制,顺着这种逻辑进路,本文深入展开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验证了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的差异化战略,发挥好经济发展、信息化、特色资源和政府保障等四个因素的正向显着性作用。最后,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位理论,本文给出了一个旅游业开发保护的特殊路径的案例分析,试图得出一种关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式理论描述。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供需均衡不同,旅游业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犹如优秀作品能够创生自己的观众一样,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业供给也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基于乡村旅游业的特殊属性,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需从微观主体合作协调、中观产业效率协同到宏观政府调控等三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3)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提质、转型的关键期,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塑社会规范、转换价值结构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大压力,不仅受制传统社会规范的影响,就像乡村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不愿被打扰的风俗习惯等;也受制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结构转换;更受制资源配置的比较效率,它们均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乡村旅游产业因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公平分配、价值表达、资源获取及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亦制约着乡村旅游业发展。(5)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论表明,全国仅有浙江省乡村旅游业质量值超过了“及格线”,多达23个省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测度值还未达到50%。(6)随着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特别是多方参与人的讨价还价博弈的三类解的动态博弈解得出市场条件、市场预期制约、投资效率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等四因素,对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机制有显着性作用。(7)无论是静态效率还是动态效率,都显示省级行政区域之间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并不高,但综合效率呈现空间集聚效应。(8)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特色性资源、政府宏观调控对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呈显着性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乡村旅游产业呈现显着性负向影响。(9)实践中大多数成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项目,本质上一定是跨学科背景的实践探索,而绝非某种单纯管理学的理论规划所能企及,景观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同乡村旅游业的普遍镜像案例,处理好景观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让微观主体产生合力,才会有助于乡村旅游业产业效率的提升以及整体评价的提高,才会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富含政策含义,为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首先,坚持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挖掘资源优势,寻求差异化主题;注重主题升级,实现差异化价值创新;强化共创共生,营造乡村旅游业氛围。其次,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倡导政府简政放权;建立组织机构;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再次,以完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加快建设资源“权利”保护制度;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规划;监督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最后,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无形要素的投入;加大社会资本的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税收激励。

冯骥强[8](2020)在《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污染问题的重视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环境卫生的深度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从现存的史籍中可以看出,古人同样饱受着环境污染之苦,而且还颇为严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污染问题,只是在污染的程度上有所轻重而已。宋代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污染问题。污染来源的多样化集中体现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当中,诸多生产生活污染源不仅对周边水域、空气及土壤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亦会使得人体健康遭受威胁,甚至引发疫病的流行。污染危机的出现使得两宋政府不得不制定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宋代政府在治理水域污染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污水处理,净化水质、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以广植林木进行绿化运动及自省、选贤惩奸、祭天敬神等措施为主;在治理街区污染方面的措施中有整饬街道卫生,清理垃圾、制定法律,严惩侵街及设置义冢、漏泽园,防止流尸污染。

唐兴[9](2020)在《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人类文明生存和延续和构筑经济社会上层建筑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涉及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全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其对于食品的要求也从最基本的填饱肚子转向营养和安全。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依然屡见不鲜,且多数发生在农村基层。自2009年2月制定、2015年4月修订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中国在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不断完善的城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却刚刚起步,政府对于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人员、技术设备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执法力量薄弱等。扬州市江都区作为食品药品监管先行先试地区,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以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以外部性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江都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了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发现江都区近年来积极采取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强化组织领导、规范监督执法、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四有”保障,保证了履职尽责落实到位,营造出食品安全良好氛围。但由于江都区广大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执法人员素质层次不齐、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单一等问题,还存在食品安全监管盲区。论文提出通过加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检测实效;引导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介入,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探索食品安全行政司法衔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引导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向村镇延伸等有效措施,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善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王宇婷[10](2020)在《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自被2009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引进以来,作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政府对于责令召回的适用条件、流程、范围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行政执法方面对于责令召回的适用情况也越来越多,涉及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随之激增。在实践中对于责令召回,无论是行政机关在执法适用时还是司法机关在司法审判时,常常遇到各种困扰,究其根源还是立法对于责令召回的法律属性不明晰导致了行政机关在执法程序和适用文书上的不统一,以及司法机关在司法审判说理回避和性质判定不一的现象,从而使执法结果与裁判结果难以令消费者满意。本文主要探究了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案件在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责令召回的法律属性是什么?全篇围绕责令召回在不同司法机关的定性和说理不一,提出责令召回的法律属性在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存在巨大的争议,并分别分析在立法中的规定以及结构,在执法中的具体适用依据、适用程序、适用文书,以及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法官说理论证,推断总结立法者、执法者、司法工作人员对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的认识及观点。进而结合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法律规定、特征以及学者对于行政命令的一致观点、特点,对责令召回进行一一匹配与区分,最终得出责令召回的法律属性是行政命令,而不是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的观点。在实践中,涉及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的案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确定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的法律属性,为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在执法、司法案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适用条文和选用程序提供思路,更加规范责令召回的实施,同时也为责令召回相关法律法规更好的完善提供一些思考。

二、河北无害化处理假冒伪劣物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无害化处理假冒伪劣物品(论文提纲范文)

(1)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食品安全相关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概念及理论
    2.1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概念
        2.1.1 食品及食品安全
        2.1.2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
    2.2 食品安全相关的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政府监管理论
第三章 港南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情况
        3.1.1 监管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监督机构职能及人员情况
        3.1.3 监管的难点
    3.2 推行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3.2.1 发挥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
        3.2.2 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
        3.2.3 采用“四不两直”的暗访督查机制
        3.2.4 开展识假辨假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
        3.2.5 整合优化服务热线平台
        3.2.6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覆盖
    3.3 存在的问题
        3.3.1 “运动式”监管
        3.3.2 监管难以全覆盖
        3.3.3 监管工作流于形式
        3.3.4 监管力度有所弱化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相关的法律标准及规范未完善
        3.4.2 职权分配不合理
        3.4.3 监管力量不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4.1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优势
        4.1.1 食品安全社会风险管控
        4.1.2 完善法规和严格标准
        4.1.3 全程监控和从源头抓起
        4.1.4 强力检测和召回
    4.2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启示
        4.2.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4.2.2 多部门联合协作
        4.2.3 实施全程监控
        4.2.4 实施严格的处罚制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5.1 完善法规体系及标准
        5.1.1 出台地方性管理办法
        5.1.2 构建科学的标准
    5.2 完善政府监督管理体制
        5.2.1 建立追溯和召回机制
        5.2.2 完善预警应急机制
        5.2.3 建立信息服务机制
        5.2.4 开展联合专项整治行动
    5.3 加强监管力量建设
        5.3.1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5.3.2 完善激励机制
        5.3.3 加大资金投入
        5.3.4 发挥村“两委”和食品安全员作用
    5.4 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5.4.1 加强经营者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5.4.2 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5.4.3 建设科普宣传站点
        5.4.4 增强举报投诉宣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理论解析
    2.1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内涵
        2.1.1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含义
        2.1.2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与民法上押金制度之比较
    2.2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特征
        2.2.1 具有环境风险预防和环境污染治理功能的特征
        2.2.2 具有行政强制管理与市场自由调节双向配合的特征
    2.3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2.3.1 建立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政策依据充分
        2.3.2 建立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实践基础夯实
        2.3.3 运行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法律成本较低
    2.4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2.4.1 环境押金制度的法理基础
        2.4.2 环境押金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实践探索及问题分析
    3.1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3.2 我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实践探索
        3.2.1 国家相关立法及政策
        3.2.2 国内相关地方实践
        3.2.3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立法现状述评
    3.3 我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未提出环境押金法律制度推行时间
        3.3.2 公平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3.3.3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适用范围不明确
        3.3.4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下回收再利用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域外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实践
    4.1 域外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实践考察
        4.1.1 美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运行模式
        4.1.2 德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运行模式
        4.1.3 瑞典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运行模式
        4.1.4 日本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运行模式
    4.2 域外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4.2.1 合理的界定环境押金制度的适用范围
        4.2.2 适当的确定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收取标准和收取机构
        4.2.3 建立环境押金回收物品处置体系
        4.2.4 构建和完善环境押金制度的相关保障措施
        4.2.5 加强对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宣传工作
第五章 我国建立和实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环境押金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5.1.1 法定原则
        5.1.2 公平原则
    5.2 我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5.3 我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5.3.1 确立推行环境押金法律制度时间规划
        5.3.2 设定强制性的环境押金触发条款
        5.3.3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相关机构设置
        5.3.4 确立环境押金的征收范围及标准
        5.3.5 建立环境押金法律制度信息登记制度
        5.3.6 设立环境押金基金
        5.3.7 健全环境押金返还的废弃产品回收的体系
    5.4 我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主体责任构建
        5.4.1 生产者责任
        5.4.2 政府责任
        5.4.3 公众责任
    5.5 我国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的配套机制
        5.5.1 环境押金标准的核算制度
        5.5.2 申报信息的档案管理
        5.5.3 环境押金法律制度责任承担及惩罚机制的设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 多地共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15省(区、市)分会场销毁行动情况
    北京
    上海
    广东
    湖南
    河南
    山东
    吉林
    内蒙古
    江苏
    贵州
    甘肃
    山西
    广西
    重庆
    河北
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大国
16省份2020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绩单
    北京
    上海
    江苏
    山东
    河南
    湖北
    吉林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贵州
    湖南
    甘肃
    广东
    山西
    河北

(4)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 文献选取说明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 政府、政府职能和政府作用
        (二) 垃圾、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三) 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管理
    二、理论基础
        (一) 协同治理理论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二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
    一、A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梳理
        (一) 国家级指导文件
        (二) 地方性指导文件
    二、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 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
        (二) 总体思路和具体分类模式
        (三) 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
        (四) 收运体系及其处置方式
    三、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 顶层分类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提高
        (三) 终端垃圾处置设施运行良好
第三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的困境
        (一) 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二) 政策工具选择失衡
        (三) 管理主体权责不清
        (四) 必要配套机制缺失
    二、前端分类投放的困境
        (一) 宣传教育浮于表面
        (二) 居民配合差强人意
        (三) 投放准确率仍较低
    三、中端分类收运的困境
        (一) 混合收运现象尚未杜绝
        (二) 收运全过程监管不到位
        (三) 资源回收系统存在缺陷
    四、末端分类处置的困境
        (一) 分类处置方式及技术难关
        (二) 分类处置资金及设备紧缺
        (三) 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水平低
第四章 国内外分类管理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一、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形成
        (一) 在生态和经济危机下产生
        (二) 末端处理到循环利用的转变
    二、台湾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概况
        (一) 台湾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二) 台湾垃圾分类处理的具体流程
    三、从成功案例中获得的经验启示
        (一) 立法先行政策跟进
        (二) 政府作用发挥到位
        (三) 强弱干预刚柔并济
第五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的优化路径
        (一) 多元主体参与——贯彻协同治理理念
        (二) 健全法规体系——科学运用政策工具
        (三) 厘清部门权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四) 完善配套机制——打破集体行动困境
    二、前端分类投放的优化路径
        (一) 明确投放原则——以政府规制为保障
        (二) 强化宣传教育——以社会组织为依托
        (三) 巩固群众基础——以社区治理为主力
    三、中端分类收运的优化路径
        (一) 混合收运全杜绝——鼓励全民监督
        (二) 收运过程全透明——规范政府购买
        (三) 资源垃圾全回收——发展循环经济
    四、末端分类处置的优化路径
        (一) 分类处置技术及资金——深化政社合作
        (二) 垃圾处理市场化水平——放松经济规制
        (三) 垃圾处理厂空间布局——化解邻避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附录一: 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状况的访谈提纲

(5)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2 食品(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3 鸡肉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4 已有观点与主要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鸡肉供应链
        2.1.1 鸡肉整体产品概念
        2.1.2 鸡肉的质量标准与关键质量特性
        2.1.3 鸡肉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2.1 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
        2.2.2 鸡肉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在鸡肉质量形成中的作用
        2.3.1 肉鸡养殖场(户)的作用
        2.3.2 屠宰加工企业的作用
    2.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4.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2.4.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内容
        2.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4.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分析思路与判断依据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2.2 质量协同控制活动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比较
        3.3.2 质量控制标准了解程度的比较
    3.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
        3.4.1 采用质量标准的比较
        3.4.2 环境维护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3 投入品来源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4 检疫检验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5 动物福利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6 档案管理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7 设施配置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说
        4.1.3 变量说明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分析
    5.1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机制
        5.2.2 传导机制
    5.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辅助机制
        5.3.1 保障机制
        5.3.2 促进机制
    5.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5.4.2 熵变模型构建
        5.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过程分析
        5.4.4 减少系统内部正熵,逐步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目标
        5.4.5 增加负熵流,实现促进机制
        5.4.6 减少正熵流,实现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分析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模型
        6.2.1 Nash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2 屠宰加工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主从微分博弈模型
        6.2.3 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4 比较分析
    6.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与模拟仿真
        6.3.1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拟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7.1 肉鸡养殖场(户)自身的对策建议
        7.1.1 提高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7.1.2 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经营特征
        7.1.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质量行为
        7.1.4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交流沟通
    7.2 屠宰加工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协同
        7.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7.2.3 制定质量协同控制评估体系
    7.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加大行业政策支持,改善外部环境
        7.3.2 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
        7.3.3 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7.3.4 完善鸡肉质量可追溯制度
    7.4 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制定协会质量标准
        7.4.2 加强协会信息披露的职能
        7.4.3 加强监督和行业内部惩罚制度
    7.5 消费者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和安全购买能力
        7.5.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7.5.3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养殖场(户)
附录二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屠宰加工企业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蔬菜种植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支付意愿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蔬菜施肥状况
        1.2.2 农户的施肥行为
        1.2.3 农户对技术的采用意愿
        1.2.4 农户对技术的支付意愿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3.1 研究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概念界定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有机肥产业发展现状
    2.1 我国有机肥资源氮磷钾养分
        2.1.1 秸秆资源氮磷钾养分总量
        2.1.2 畜禽粪污资源氮磷钾养分总量
        2.1.3 绿肥资源氮磷钾养分总量
        2.1.4 有机肥资源氮磷钾养分总量
        2.1.5 有机肥资源养分空间分布特点
    2.2 有机肥资源利用情况
        2.2.1 有机肥养分投入量占比不高
        2.2.2 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
        2.2.3 有机肥资源商品化发展可观
    2.3 有机肥养分资源替代化肥的贡献
    2.4 有机肥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2.4.1 需求侧分析
        2.4.2 供求侧分析
    2.5 有机肥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总结
    2.6 启示
        2.6.1 顺应绿色发展要求,助推有机肥产业发展
        2.6.2 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明确有机肥利用方向
        2.6.3 建立安全施用规范,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支付意愿
    3.1 数据来源
        3.1.1 数据收集
        3.1.2 问卷设计
    3.2 样本描述性分析
        3.2.1 农户特征分析
        3.2.2 农户对替代技术的认知分析
        3.2.3 农户对市场环境的感知分析
        3.2.4 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情况分析
    3.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3.3.1 模型构建
        3.3.2 变量选取
    3.4 支付意愿统计与测算
        3.4.1 农户支付意愿统计
        3.4.2 农户的支付意愿价值
    3.5 支付意愿及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3.5.1 模型结果
        3.5.2 回归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政策建议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乡村旅游业
        1.2.2 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2.1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经济属性研究
        2.1.1 供给决定需求的特殊性
        2.1.2 乡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2.2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关联研究
        2.2.1 乡村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2 乡村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3 乡村旅游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2.2.4 乡村旅游业对制度演进的作用
    2.3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优化升级研究
        2.3.1 旅游产业成长的演进因素
        2.3.2 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
        2.3.3 乡村旅游业的成长路径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高质量产业发展的理论兴起
        3.1.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源头
        3.1.2 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
        3.2.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3.2.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3.2.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3.3.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机制
        3.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观产业效率
        3.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府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4.1.1 乡村旅游业阶段划分的原由
        4.1.2 假日休闲的萌芽阶段(2002年以前)
        4.1.3 农村观光的起步阶段(2002年—2007年)
        4.1.4 农家乐旅游的成长阶段(2008年—2016年)
        4.1.5 投资带动的转型阶段(2017年至今)
    4.2 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4.2.1 中西部乡村旅游业开发不足
        4.2.2 中部乡村旅游业的塌陷分布
    4.3 乡村旅游业的问题与实验分析
        4.3.1 半结构法访谈实验
        4.3.2 访谈说明及其理论分析
        4.3.3 实验呈现的三大发展压力
    4.4 乡村旅游业的利益与矛盾分析
        4.4.1 乡村旅游业的多主体利益矛盾
        4.4.2 资源利用效率的利益冲突
        4.4.3 一种产权理论的矛盾分析
        4.4.4 “反公地悲剧”的经验例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5.1.2 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
        5.2.1 权重的确定
        5.2.2 指标评分标准
        5.2.3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5.2.4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博弈分析
    6.1 乡村旅游业的合作性质:核、联盟与解
    6.2 乡村旅游业微观主体合作博弈的逻辑框架
    6.3 公理化模型与均衡解
        6.3.1 基本假设和变量设定
        6.3.2 三类静态博弈最优解
    6.4 基本模型的拓展分析
        6.4.1 .市场内生分配率
        6.4.2 .市场预判准确性
        6.4.3 .项目投资效率参数
        6.4.4 .政府产业政策效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效率实证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样本区选择
        7.1.2 乡村旅游产业效率测度方法选择
        7.1.3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7.2 乡村旅游业效率测度结果
        7.2.1 静态效率分析
        7.2.2 动态效率分析
    7.3 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7.3.1 基本回归模型
        7.3.2 影响因素选取
        7.3.3 数据说明
        7.3.4 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8.1 路径分析的案例式方法论
    8.2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生态特征
        8.2.1 社区参与的资源新定位
        8.2.2 社区参与的空间依存性
        8.2.3 社区参与的结构动态性
        8.2.4 社区参与的演化变异性
    8.3 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影响因子
        8.3.1 需求因子
        8.3.2 资源因子
        8.3.3 技术因子
        8.3.4 制度因子
    8.4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四权”模型
        8.4.1 基本假设与模型
        8.4.2 最优解及其相关推论
    8.5 案例——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开发
        8.5.1 培育生态位主体
        8.5.2 完善生态位定位
        8.5.3 强化生态位扩展
        8.5.4 产业生态位协调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促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9.2.1 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2 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3 以完善制度创新体制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4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数据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生产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第一节 宋代生产水平发展概况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商业发展概况
        三、畜禽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宋代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一、衣食住行
        二、节日习俗
        三、文娱活动
第二章 宋代生产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污染及其危害
        一、造纸印刷业污染及其危害
        二、矿冶业污染及其危害
        三、纺织印染业污染及其危害
        四、手工业生产中煤炭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 牲畜养殖模式中粪便污染及其危害
        一、牲畜豢养模式
        二、人畜粪便造成污染
第三章 宋代居民生活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生活性水域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污染河渠水道
        二、非法侵占河渠、湖泊,加剧水体污染
        三、井水等地下水污染
    第二节 街道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导致街道污染
        二、侵街严重,加剧污染
    第三节 其他污染源及其危害
        一、烟火爆竹污染
        二、生活中煤炭应用
        三、受污染食物致病
        四、流尸污染引发疫病
第四章 宋代治理污染措施
    第一节 治理水域污染措施
        一、污水处理,净化水质
        二、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
        三、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
    第二节 治理空气污染措施
        一、绿化运动
        二、灾异迷信应对策略
    第三节 治理街区污染措施
        一、整饬街道,清理垃圾
        二、制定律法,严惩侵街
        三、置义冢、漏泽园,防治流尸污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
        2.1.2 食品安全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政府规制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3.1 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架构与职能
    3.2 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措施
        3.2.1 加大投入,严格专项检查
        3.2.2 突出重点,加强企业监管
        3.2.3 加强培训,广泛开展宣传
        3.2.4 重点督查,完善考核机制
    3.3 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成效
        3.3.1 整治力度、检测水平有所提升
        3.3.2 重点餐饮场所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3.3.3 培训、宣传工作卓有成效,执法环境改善颇多
        3.3.4 考评方式逐步规范,考评结果能够及时反馈
4 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4.1.1 食品检测效率低下,社会信任度不高
        4.1.2 行业协会监督缺位,社会监督力量薄弱
        4.1.3 执法标准协调困难,监督工作消极被动
        4.1.4 执法监督力量薄弱,监管落实不到位
    4.2 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检测体系建设不健全,抽样检测标准偏低
        4.2.2 行业组织发育不充分,消费者维权意识差
        4.2.3 政府相关立法缓慢,造成执法者无法可依
        4.2.4 专业人才短缺,执法人员缺乏专业标准与技能
5 加强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5.1 确保食品安全检测实效
        5.1.1 加大食安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力度
        5.1.2 保障快检设备质量
        5.1.3 建立科学的快速检测产品评价制度
        5.1.4 加大基层快速检测技术培训力度
        5.1.5 提升食品现场定性检测能力
    5.2 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5.2.1 引导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介入
        5.2.2 科学合理应对职业打假组织
        5.2.3 支持食品安全社会组织发展
        5.2.4 赋权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
    5.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3.1 坚持依法行政有效监督
        5.3.2 推动市级建立相关地方法规
        5.3.3 探索食品安全行政司法衔接机制
        5.3.4 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5.4 引导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向村镇延伸
        5.4.1 科学定位政府自身的监管角色
        5.4.2 将食品安全监管中心向农村下沉
        5.4.3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5.4.4 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三、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概述
    第一节 问题起源
    第二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的争议
        一 行政处罚说
        二 行政强制说
        三 行政命令说
第二章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的法规分析
    第一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的立法现状
    第二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的条文结构
第三章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的执法分析
    第一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在执法运用中的现状
        一 文书形式多样
        二 法规适用不一
    第二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在行政执法中的法律属性
        一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为行政命令的执法案件分析
        二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为行政处罚的执法案件分析
第四章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的司法分析
    第一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在司法审判中的现状
        一 司法定性有别
        二 理由佐证不足
    第二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的司法裁判理由
        一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为行政命令的司法案件分析
        二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为行政处罚的司法案件分析
第五章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的法律属性界定
    第一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的适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的适用情形讨论
    第三节 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为行政命令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A:责令召回法律规范统计
附录 B:责令召回行政执法案例定性统计
附录 C:责令召回司法审查案例定性统计
附录 D:责令召回行政机关定性与司法机关定性对比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河北无害化处理假冒伪劣物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为例[D]. 甘雪媚. 广西大学, 2021(12)
  • [2]环境押金法律制度研究[D]. 刘思潮. 河北大学, 2021(02)
  • [3]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 多地共行动[J]. 张凡. 中国品牌, 2021(05)
  • [4]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D]. 宋晓琪. 苏州大学, 2020(03)
  • [5]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 安玉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6]蔬菜种植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支付意愿和影响因素[D]. 杜为研.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 杨琴.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D]. 冯骥强. 河北大学, 2020(08)
  • [9]江都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唐兴. 扬州大学, 2020(05)
  • [10]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法律属性研究[D]. 王宇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河北假冒伪劣商品无害化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