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H4133B合金精化模锻件的性能及工艺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蔺永诚,陈小敏,陈明松[1](2021)在《镍基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智能热加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镍基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良好的抗疲劳、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能,是目前航空航天领域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之一,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镍基合金的高温变形抗力大、成形温度范围窄、微观组织演变复杂,给镍基合金零件的成形制造带来了巨大挑战。综述了近年来镍基合金的高温流变规律及建模、微观组织演变规律与建模、热加工工艺优化、热处理调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镍基合金零件的智能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并展望了镍基合金及其零部件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获得如下重要结论:镍基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表征模型主要有唯象学本构模型、基于物理机制的本构模型和智能本构模型;镍基合金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主要包括动态再结晶、亚动态再结晶、静态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行为;通过优化的锻后热处理工艺,可以减小组织的混晶程度;在镍基合金高温流变行为的本构描述与微观组织预测建模方面,还需深度挖掘成形工艺-微观组织-性能之间的映射规律,为镍基合金零件的高温成形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卢政[2](2017)在《TA15钛合金大型薄腹板锻件成形技术研究》文中提出TA15属于高铝当量近α型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性强和焊接性能良好等特点,在航天航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TA15钛合金热加工窗口窄,成形难度大。本文针对大型航空薄腹板锻件用TA15钛合金材料,拟采用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TA15钛合金的高温热变形行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大型薄腹板锻件成形工艺参数(锻造温度、模具温度和锻造速度)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测量研究锻件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残余应力大小以及分布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了 TA15钛合金高温热变形行为,并建立了包含Arrhenius 项的 Z 参数本构方程:σ=165.29ln{(Z/8.228×1021)1/4 3145+[(Z/8.228×1021)2/4 3145+1]1/2}。TA15变形温度范围在750℃~980℃,应变速率为0.1s-1时,初生α晶粒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由新生α晶粒形成的“项链状”组织的宽度和厚度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大而增大。TA15应变速率在0.001s-1~1s-1范围,变形温度为900℃时,α晶粒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减小。TA15变形温度为950℃,应变速率为0.1s-1~1s-1时,变形程度为50%的α晶粒比变形程度为10%的α晶粒小。TA15钛合金合理的热变形工艺参数范围为:变形温度在850℃~980℃之间,应变速率在0.01~O.1s-1之间。(2)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锻件的锻造温度、模具温度和锻造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锻造成形力随着锻造温度(810、860、910和960℃)的升高而降低;锻造成形力随着模具温度(250、300、350和400℃)的升高呈现出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变速锻造能有效的降低锻造成形力。通过工艺优化,选取锻造温度为960℃,模具温度为300℃,初始速度为25mm/s的非匀变速锻造工艺时,锻造压力可以控制在7万吨左右,满足锻件成形工艺要求。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锻件进行了试制。锻件在8万吨压机上的成形效果满足锻件成形工艺要求。(3)采用数值模拟对锻件的残余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800~900℃去除残余应力退火时,锻件残余应力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退火后的残余应力减小幅度较大且分布更加均匀。锻件两侧的X方向残余应力为拉应力,其两侧之间的中间区域X方向残余应力为压应力。利用小孔法对退火后的锻件进行残余应力测量和研究得到,锻件表面测量点在850℃退火后的X方向残余应力分布在-107~-25.7MPa之间,其正面残余应力大于背面残余应力。
洪橙[3](2017)在《300M高强钢加热晶粒尺寸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锻件的生产一般需要经历多次加热、多次变形。大锻件上存在一些没有发生变形或者极小变形却被反复加热的区域,导致晶粒粗化,影响锻件质量。因此,本文研究了300M钢在保温下的晶粒尺寸演变规律,得到了晶粒尺寸与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初始晶粒尺寸及初始应变量的关系,建立了相关模型,然后通过时间差分的方式,建立了变温晶粒长大模型,并集成在Deform中,实现了锻件加热过程晶粒尺寸演变的数值模拟,为大锻件加工全流程的晶粒控制提供依据。首先,对300M钢分别在不同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下进行等温保温实验,获得各保温参数下的保温晶粒尺寸。可以发现,平均晶粒尺寸随保温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增长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整体上呈指数函数形式;随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最终晶粒长大基本趋于稳定,即晶粒有限长大,且保温温度越低晶粒尺寸越早趋于稳定。通过1150℃时的保温对比试验,可以发现中间淬火对保温过程的晶粒尺寸影响很小,基本可以忽略。由此提出了一种实验数据变换的方法,可以减小实验组数,得到不同初始晶粒度下的试样在各保温参数下等温保温后的平均晶粒尺寸。最终,由实验数据拟合出等温保温下的晶粒尺寸模型,与其他模型对比,精度更高。考虑到锻造道次间加热过程晶粒尺寸变化可能还会受到前道次变形的影响,因此在已建立的晶粒长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不同初始应变下的保温实验得到应变对晶粒尺寸演变的影响,拟合出包含初始应变的晶粒尺寸模型,与实验值对比,模型误差为2.49%。最后将建立的晶粒长大模型集成于Deform软件中,通过变换后写入自定义变量,模拟得到飞机前起落架外筒在制坯过程中晶粒尺寸的演变过程,发现长期保温下的坯料表面与心部晶粒尺寸差异不大,粗化严重;而保温时间较短的坯料仅仅表面晶粒粗化,内部的晶粒尺寸长大很少。不论是加热还是冷却过程,晶粒长大对温度都非常敏感,晶粒尺寸的增长速率严格符合在高温下的停留时间。根据这些规律对现有加热曲线在提高加热速率和减少保温时间方面加以改进,达到控制晶粒效果。
廉心桐[4](2014)在《GH4698合金低倍粗晶组织演变行为》文中提出GH4698为镍基时效强化变形高温合金,主要用于燃气轮机的特大型涡轮盘。涡轮盘在锻造过程中经常出现混晶或晶粒异常长大,造成晶粒度不均匀、力学性能严重下降,波动性增强等而导致锻件报废。已有研究者对高温合金中的混晶进行了相关研究,然其本质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采用新型异型坯锻压方法,通过对不同变形条件和热处理制度下GH4698合金的低倍及显微组织观察,系统研究了GH4698合金晶粒异常长大行为,采用EBSD技术对相邻晶粒取向差、低∑CSL晶界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利用TEM研究位错分布规律及晶界的迁移行为,完善晶粒异常长大的理论、探究晶粒异常长大的影响因素,探寻预防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工艺的改进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GH4698合金分别在1025℃和1120℃塑性变形,经1100℃固溶8小时后,合金晶粒均出现了明显的粗化。1025℃下塑性变形的合金试样晶粒均匀,平均晶粒直径为0.5mm。1120℃下塑性变形的合金固溶20min后出现超大晶粒和细小原始晶粒共存的现象,超大晶粒尺寸达1.5mm以上。1025℃下塑性变形的合金经1100℃固溶5mmin便开始长大,并始终保持均匀的等轴晶组织状态,平均晶粒直径达200μm。1120℃下塑性变形的合金在20min时才发生明显的晶粒长大,最终出现了晶粒直径超过了500μm的粗晶。GH4698合金在发生异常长大的过程中取向差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小角度取向差的增加,且晶粒粗化通过形成孪晶的方式进行合并,粗大晶粒通过吞噬周围取向差相近的小晶粒长大,最终形成超大晶粒。GH4698合金在固溶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晶粒长大与孪晶长大有直接关系,变形温度低时合金锻态组织中孪晶含量为40%,晶粒均匀长大,变形温度高时合金锻态组织中孪晶含量超过50%,孪晶扩展同时大量发生孪晶反应,导致合金出现异常晶粒长大,进而形成粗晶。
刘帅[5](2014)在《GH4169合金涡轮盘组织均匀性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上的关键零件,其性能要求非常高。但是涡轮盘锻件在生产中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不均匀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涡轮盘的使用性能,因此针对涡轮盘锻件组织不均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涡轮盘最常用的材料是GH4169合金,该合金是目前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应用量最大的高温合金材料。本文以GH4169合金涡轮盘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涡轮盘锻件在生产中出现的组织不均匀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GH4169合金做热压缩实验,得到了变形温度为900℃1100℃,应变速率为0.001s-110s-1范围内GH4169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分析热变形参数对GH4169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GH4169合金的本构方程;根据GH4169合金热压缩实验结果,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和热加工图相关理论,建立了GH4169合金的热加工图;通过对GH4169合金热加工图的研究,得出GH4169合金在试验变形条件内的较合理的热加工工艺为:变形温度10001100℃、应变速率0.0010.1s-1。本文通过对GH4169合金热压缩试验试样金相照片的分析,研究了热变形工艺参数与GH4169合金微观组织之间的关系。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GH4169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及晶粒长大模型。根据已得的GH4169合金的组织演变模型,建立GH4169合金基于Deform-3D的材料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GH4169合金涡轮盘锻造工艺与锻件晶粒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涡轮盘锻件不同部位的变形特点研究该部位组织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给出了一种评价涡轮盘锻件组织均匀性的方法,并通过此方法,经分析比较得到了较好的GH4169合金涡轮盘锻造工艺。
王林涛[6](2010)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用GH742难变形高温合金材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GH742合金是一种以γ’相沉淀强化的Ni基高温合金.合金中的Ti、Al、Nb等γ’形成元素的含量较高(Ti、Al、Nb之和为7.8%),属难变形高温合金范畴;合金完全热处理时,其强化相γ’含量高达35%,再加上Mo、Co等合金的固溶强化作用,La、B、Ce等微合金化元素的晶界强化,使得该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并广泛应用于550℃-800℃温度范围、高应力下工作的涡轮盘和压气机盘、轴、紧固件和其它零部件件。本次采用双真空(真空感应VIM+真空自耗VAR)工艺冶炼GH742合金,锻造开坯,热模锻成形工艺完成GH742合金锻件的试制。研制期间对GH742合金成分控制、双真空冶炼工艺、钢锭均匀化工艺、钢锭锻造开坯工艺、模锻工艺、热处理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取得满意的结果。针对难变形高温合金的模锻,借用等温锻造的设想,首次采用热模锻工艺,试制出航空用GH742模锻涡轮盘锻件,填补了国内该合金锻件研制的空白,其工艺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锻件性能水平满足课题标准要求,达到国外实物水平。在研制的过程中对难变形高温合金的冶炼、锻造开坯、热模锻工艺进行了有益的摸索。GH742等难变形高温合金研制开发成功,为航空、航天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的国产化,提供物资支持;其研制过程中形成的冶炼、加工、模锻等工艺技术为其它难变形高温合金的研发打下基础。
孟宝金[7](2009)在《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强韧性力学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变形高温合金GH4133B是一种镍铬基奥氏体合金,广泛用于燃气轮机等高温机械部件中,在高温下承担着较大机械振动力的作用,文章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洪德华[8](2009)在《难变形GH4049合金热轧棒材的研制》文中认为GH4049是一种仿制前苏联ЭИ929合金的复杂合金化的Ni-Cr-Co基难变形高温合金。GH4049合金热轧棒材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是重要的涡轮工作叶片的材料之一。全国仅有抚钢一家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GH4049合金棒材的需求。我们对GH4049合金热轧棒生产工艺进行多次研究。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真空感应、电渣重熔工艺的研究;2)GH4049合金轧制工艺的试验研究;3)Mg、B对GH4049性能的影响;4)高温均匀化工艺的研究。通过对GH4049合金生产工艺流程及组织性能进行全面研究,采用真空感应冶炼+电渣重熔冶炼GH4049能够获得保证材料的纯洁度、良好的化学成分;采用1200℃×30小时高温均匀化扩散退火能够显着改善铸锭元素的偏析,改变了一次碳化物的析出形态,改善了合金的热加工塑性;采用恒温轧制开坯的工艺,是宝钢特钢解决高强难变形GH4049合金热轧棒材生产的独创新工艺,实践表明是一种有效解决GH4049合金热轧棒材批量生产,能够显着提高生产效率,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的创新技术;控制适量的微量元素B、Mg有利于改善合金的热加工塑性和提高高温拉伸塑性,有利于稳定生产工艺和棒材的产品质量。恒温韧性轧制新工艺应用于GH4049合金热轧棒材的生产实践,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都比较稳定,产品能较大批量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获得用户良好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显着。
孙锦辉[9](2008)在《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的高温疲劳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形高温合金GH4133B是一种镍铬基奥氏体合金,广泛用于燃气轮机等高温机械部件中,在高温下承担着较大机械振动力的作用,因此研究GH4133B的高温疲劳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金相组织分析、晶粒尺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透射电镜等实验手段,研究了500V~800℃下高温疲劳实验后GH4133B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研究表明,在500℃~700℃之间时,GH4133B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疲劳性能(S—N曲线的疲劳极限)升高;800℃时,材料的高温疲劳性能急剧下降。GH4133B的是高温合金,γ′相是本合金的主要强化相,当温度升高到700℃时γ′相析出最多,分布最整齐,对基体的强化作用达到最高值。碳化物在高温下的性能变化制约着合金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晶界上碳化物起到阻碍晶界移动的作用,晶内的碳化物起到高温下强化的作用。在高温疲劳实验时,碳化物随着温度的升高,碳化物由脆性变成韧性从而提高了晶界处的强度。在高温下长期运行后,主要强化相γ′相出现了聚集长大现象,在500℃~800℃之间内的高温疲劳实验宏观力学结果主是由碳化物以及γ′相随温度的变化而共同引起的。可得出结论γ′相析出的数量、形状、分布等因素影响GH4133B的高温疲劳强度,碳化物制约了GH4133B合金高温疲劳强度的提高。
李峰[10](2007)在《盘类件模锻过程金属变形模式及流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从塑性加工力学角度,将复杂构件模锻成形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区域抽象分解为圆柱压缩、圆环压缩和类挤压三个基本变形模式,使复杂模锻问题的分析模块化。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变形模式及互相耦合流动行为,揭示了复杂构件模锻成形过程中金属的变形流动规律,为复杂锻件精确塑性成形的变形流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对模锻成形过程的变形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模锻过程变形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提出了罗德系数等应力场特征量对模锻过程进行变形类型分区的研究方法,给出了应力场与应变增量数值间的定量变化关系,并对金属的宏观变形流动行为进行了可视化表征。通过有限元模拟,分别对圆柱和圆环压缩变形模式的成形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压缩过程中金属塑性变形及流动的规律,并研究了不同变形过程中金属流动行为的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圆环压缩变形时,随着高径比的增加,难变形区的范围逐渐扩大并显着左移;而随着摩擦因子的增大,塑性区内应变类型由均一的压缩类变为三种共存的形式。进行了不同类挤压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成形过程中金属的变形流动规律,并对其成形过程进行了变形分区及应力应变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型腔模角和挤压比的增大,塑性区的范围明显缩小,该区内应变类型由均一的伸长类变为三种共存;带内锥凸模可消除平模成形过程中模底部金属分流流动的情形;与无润滑情况相比,采用积极摩擦时轴心处点的相对位移量数值降低了69.7%,由此可知,积极摩擦可显着地降低坯料横断面金属流速的不均性,有利于制品质量的提高。分别抽象构造出了不同变形模式耦合的轴对称和三维复杂构件模型。针对模锻成形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区域,利用前面研究所得基本变形模式的成形规律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给出了耦合成形过程中金属变形及流动的规律,及不同模腔内金属流动分界面的形状和塑性区的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成形过程中金属变形流动行为的力学机理。针对模锻成形过程中金属塑性应变和流线分布难于测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套环螺纹进行测量的方法。该方法不用替代材料即可实现对模锻成形过程中三维塑性变形的测量,并可作为其定量分析的依据。利用此方法对耦合成形过程中典型截面上四条流线及应变进行了测量分析,并定量给出了复杂锻件成形过程中变形及应变分布规律,该方法是测试模锻成形过程中金属塑性变形流动较为有效的实验手段。
二、GH4133B合金精化模锻件的性能及工艺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H4133B合金精化模锻件的性能及工艺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镍基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智能热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镍基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与本构描述 |
1.1 镍基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 |
1.2 高温流变本构模型 |
2 镍基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及描述 |
2.1 高温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 |
2.2 微观组织的数值描述 |
3 热变形工艺的优化 |
4 锻造混晶组织均匀细化的热处理工艺 |
5 智能加工技术 |
6 总结与展望 |
(2)TA15钛合金大型薄腹板锻件成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钛合金大型锻件成形特点 |
1.3 钛合金大型航空锻件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1.4 有限元模拟技术及其在锻造成形研究中的应用 |
1.4.1 有限元模拟技术的发展 |
1.4.2 有限元模拟技术在锻造成形研究中的应用 |
1.5 热变形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 |
1.5.1 热变形本构方程 |
1.5.2 热加工图 |
1.6 钛合金锻件热处理残余应力研究现状 |
1.7 本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流程 |
2.3 实验方法 |
2.3.1 TA15钛合金等温压缩实验 |
2.3.2 TA15大型锻件成形工艺实验 |
2.3.3 TA15锻件退火工艺实验 |
2.4 测试方法 |
2.4.1 金相显微观察 |
2.4.2 残余应力测试 |
第3章 TA15热变形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TA15流变应力分析及本构方程 |
3.2.1 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
3.2.2 变形温度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
3.2.3 本构方程 |
3.3 TA15热变形行为组织分析 |
3.3.1 变形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3.3.2 变形速度对组织的影响 |
3.3.3 变形程度对组织的影响 |
3.4 TA15钛合金热加工图构建及分析 |
3.4.1 热加工图 |
3.4.2 热加工图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TA15钛合金大型锻件成形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数值模拟 |
4.2.1 锻造成形过程 |
4.2.2 有限元模型 |
4.2.3 有限元模拟条件 |
4.2.4 锻造成形模拟方案 |
4.3 TA15大型锻件预锻成形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TA15大型锻件终锻成形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1 锻造温度对锻件成形的影响 |
4.4.2 模具温度对锻件成形的影响 |
4.4.3 锻造速度对锻件成形的影响 |
4.5 终锻优化成形结果分析 |
4.5.1 终锻件成形过程 |
4.5.2 锻件典型截面选取位置 |
4.5.3 终锻填充效果分析 |
4.5.4 锻件温度场分析 |
4.5.5 锻件应变场分析 |
4.6 TA15大型锻件试制 |
4.6.1 预锻件试制 |
4.6.2 终锻件试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TA15锻件热处理残余应力研究 |
5.1 引言 |
5.2 锻件残余应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
5.2.1 退火温度对锻件残余应力的影响 |
5.2.2 锻件典型截面残余应力研究 |
5.3 锻件残余应力测量点选取 |
5.4 锻件残余应力测量过程及分析 |
5.4.1 锻件残余应力测量过程 |
5.4.2 锻件残余应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300M高强钢加热晶粒尺寸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强钢发展及 300M钢热成形研究现状 |
1.3 微观组织演变模拟方法 |
1.4 晶粒长大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2 300M钢高温保温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案 |
2.3 表征方法 |
3 加热条件下的 300M钢晶粒尺寸演变规律 |
3.1 加热参数对晶粒尺寸演变的影响 |
3.2 实验数据变换处理 |
3.3 等温晶粒尺寸演变模型 |
3.4 变温晶粒尺寸演变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带初始应变的 300M钢保温晶粒尺寸演变规律 |
4.1 初始应变对晶粒尺寸演变的影响 |
4.2 带应变的晶粒尺寸演变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300M钢加热晶粒尺寸演变数值模拟 |
5.1 晶粒尺寸演变模型集成 |
5.2 模型验证 |
5.3 飞机前起落架外筒制坯过程晶粒尺寸演变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GH4698合金低倍粗晶组织演变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燃气涡轮发动机简介 |
1.1.1 燃气涡轮发动机发展史 |
1.1.2 燃气涡轮发动机工作原理 |
1.1.3 涡轮与涡轮盘 |
1.2 涡轮盘用高温合金概述 |
1.2.1 镍基高温合金简介及发展趋势 |
1.2.2 GH4698合金简介 |
1.2.2.1 GH4698合金化学成分 |
1.2.2.2 GH4698合金冶炼 |
1.2.2.3 GH4698合金热加工及热处理 |
1.2.2.4 GH4698合金涡轮盘制备存在的问题 |
1.3 晶粒异常长大 |
1.3.1 晶粒异常长大的影响因素 |
1.3.2 再结晶形核机制 |
1.3.3 低倍粗晶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
1.4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方法 |
1.4.1 EBSD技术的发展 |
1.4.2 EBSD的形成原理 |
1.4.3 EBSD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方案 |
2.2.1 异型坯锻压实验 |
2.2.2 晶粒长大实验 |
2.3 组织表征方法 |
2.3.1 低倍组织观察 |
2.3.2 金相组织观察 |
2.3.3 EBSD分析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章 GH4698合金低倍组织演变规律 |
3.1 Deform软件计算结果 |
3.2 GH4698合金异型坯低倍组织演变规律 |
3.2.1 异型坯试样塑性变形和固溶后主对称面组织演变 |
3.2.2 等效应变量1.69的GH4698合金固溶处理前后的显微组织 |
3.2.3 等效应变量1.69的GH4698合金晶粒异常长大行为 |
3.2.3.1 变形温度为1025℃下不同固溶时间下的组织对比 |
3.2.3.2 变形温度为1120℃下不同固溶时间下的组织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晶粒异常长大分析 |
4.1 晶粒尺寸与取向差分布 |
4.2 GH4698合金晶界分布 |
4.2.1 GH4698合金晶界类型 |
4.2.2 CSL晶界分布 |
4.3 其他影响晶粒异常长大因素 |
4.3.1 GH4698合金位错分布 |
4.3.2 GH4698合金碳化物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GH4169合金涡轮盘组织均匀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涡轮盘及 GH4169 合金 |
1.2.1 涡轮盘及其常用材料简介 |
1.2.2 GH4169 合金简介 |
1.3 GH4169 合金及涡轮盘锻件的研究现状 |
1.3.1 GH4169 合金的研究现状 |
1.3.2 涡轮盘锻件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GH4169 合金热变形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GH4169 合金热压缩试验 |
2.2.1 试验设备及原理 |
2.2.2 试样材料成分 |
2.2.3 实验方案 |
2.3 变形参数对 GH4169 合金的峰值应力的影响 |
2.3.1 变形温度对峰值应力的影响 |
2.3.2 应变速率对峰值应力的影响 |
2.4 GH4169 合金的本构方程 |
2.5 GH4169 合金的热加工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GH4169 合金组织演变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不同变形参数下 GH4169 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 |
3.2.1 不同变形温度下 GH4169 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 |
3.2.2 不同变形速率下 GH4169 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 |
3.3 变形参数对 GH4169 合金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 |
3.4 GH4169 合金组织演变模型的建立 |
3.4.1 峰值应变模型和临界应变模型 |
3.4.2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 |
3.4.3 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 |
3.4.4 晶粒长大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H4169 合金涡轮盘锻件晶粒均匀性 |
4.1 引言 |
4.2 涡轮盘的锻造工艺 |
4.2.1 涡轮盘锻造过程 |
4.2.2 涡轮盘锻造成形工艺参数 |
4.2.3 建立涡轮盘有限元模型 |
4.3 涡轮盘锻造成形结果分析 |
4.3.1 镦饼结束时饼坯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布 |
4.3.2 终锻过程的成形力 |
4.3.3 涡轮盘终锻结束时应变分布 |
4.3.4 涡轮盘终锻结束时温度分布云图 |
4.3.5 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 |
4.4 涡轮盘锻件的晶粒织均匀性 |
4.4.1 均匀性评价的方法 |
4.4.2 锻件各部位取样点的选取 |
4.5 涡轮盘锻造工艺参数对锻件晶粒组织的影响 |
4.5.1 涡轮盘轮毂端面部分变形特点及组织分析 |
4.5.2 涡轮盘轮芯、轮辐、轮缘及轮毂心部变形特点及组织分析 |
4.5.3 涡轮盘锻件均匀性 |
4.6 涡轮盘锻造中晶粒组织均匀性的控制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先进航空发动机用GH742难变形高温合金材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GH742合金冶炼工艺研究 |
2.1 合金元素成分控制 |
2.1.1 GH742合金主元素成分控制 |
2.1.2 合金微合金化控制 |
2.2 GH742合金冶炼工艺的研究 |
2.2.1 冶炼工艺的选择 |
2.2.2 GH742合金φ508mm铸锭铸态组织 |
2.2.3 钢锭化学成分 |
2.3 自耗锭结晶组织与扩散退火工艺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H742合金的加工工艺研究 |
3.1 铸态组织热加工塑性研究 |
3.2 锻造工艺研究 |
3.2.1 GH742合金锻棒的组织与性能 |
3.2.2 GH742φ230mm合金锻棒的组织 |
3.2.3 GH742φ130mm合金锻棒的组织 |
3.3 GH742合金模锻工艺的研究与实施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GH742合金热处理制度的研究 |
4.1 GH742合金晶粒长大倾向 |
4.2 GH742合金γ’相析出 |
4.3 GH742合金锻件性能检验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难变形GH4049合金热轧棒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航空用高温合金的研制与发展 |
1.1.1 中国航空用高温合金研制情况 |
1.1.2 中国航空用高温合金生产情况 |
1.1.3 高温合金在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应用 |
1.2 中国高温合金的研究、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 |
1.2.1 高温合金新工艺 |
1.2.2 高温合金新技术 |
1.3 材料的高温变形与断裂 |
1.3.1 材料的高温变形 |
1.3.2 材料的高温断裂 |
1.4 有关变形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特性若干研究 |
1.4.1 变形镍基高温合金强韧化 |
1.4.2 变形镍基高温合金显微组织 |
1.4.3 变形镍基高温合金工艺技术若干问题 |
1.5 GH4049 合金热轧棒材的研制背景和主要内容 |
1.5.1 项目来源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GH4049合金热轧棒材工艺技术研究 |
2.1 硼含量对GH4049 晶界析出相和高温性能的影响 |
2.1.1 实验用料和实验方法 |
2.1.2 实验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微量元素Mg 在GH4049 中的作用 |
2.3 GH4049 高温均匀化工艺的研究 |
2.3.1 实验用料和实验方法 |
2.3.2 实验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GH4049合金热轧棒材生产制造 |
3.1 工艺路线及工艺流程 |
3.1.1 工艺路线 |
3.1.2 工艺流程 |
3.2 真空感应冶炼工艺 |
3.2.1 真空感应冶炼的特点 |
3.2.2 真空感应冶炼的概况 |
3.2.3 生产结果分析 |
3.2.4 小结 |
3.3 电渣重熔工艺的研究 |
3.3.1 电渣重熔的特点 |
3.3.2 电渣重熔工艺参数控制 |
3.3.3 合金棒材头尾Al、Ti 均匀性的试验 |
3.3.4 小结 |
3.4 热加工工艺的研究 |
3.4.1 铸锭加热制度的讨论 |
3.4.2 GH4049 合金铸锭轧制开坯工艺的研究 |
3.4.3 GH4049 合金成品棒材轧制工艺的试验研究 |
3.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研制结果 |
4.1 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
4.1.1 合金的成品化学成份(主量元素) |
4.1.2 合金的热处理制度 |
4.1.3 合金的组织 |
4.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2.1 经济效益 |
4.2.2 社会效益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的高温疲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高温合金简介 |
1.2 高温合金的分类 |
1.3 合金元素在高温合金中的基本作用 |
1.4 金属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
1.4.1 蠕变性能 |
1.4.2 持久强度 |
1.4.3 松弛性能 |
1.4.4 高温疲劳性能 |
1.5 高温合金疲劳断裂机理 |
1.5.1 高温合金的断裂机理的共性 |
1.5.2 常温疲劳断裂机理 |
1.5.3 高温疲劳断裂机理 |
1.6 高温合金的主要强化方式 |
1.6.1 固溶强化 |
1.6.2 析出相强化 |
1.6.3 晶界强化 |
1.7 高温合金及耐热钢中的典型显微组织 |
1.7.1 γ相 |
1.7.2 高温合金中主要强化相(部分GCP相) |
1.7.3 高温合金中的有害相 |
1.8 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简介 |
1.8.1 GH4133B的金相组织 |
1.8.2 GH4133B的力学性能指标 |
1.8.3 GH4133B的合金组织与强韧性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目的及意义 |
2.3 实验流程 |
2.4 具体实验方案及步骤 |
2.4.1 室温拉伸实验 |
2.4.2 高温疲劳实验 |
2.4.3 试样几何尺寸 |
2.4.4 金相实验、扫描电镜实验、透射电镜实验 |
2.5 实验设备 |
第三章 GH4133B的高温疲劳力学性能及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
3.1 GH4133B的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
3.1.1 室温静态拉伸结果 |
3.1.2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3.2 GH4133B的高温疲劳性能 |
3.2.1 GH4133B高温疲劳实验结果 |
3.2.2 GH4133B高温疲劳实验结果分析 |
3.2.3 高温疲劳断口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高温合金GH4133B高温疲劳下的组织变化 |
4.1 不同温度、应力水平条件下金相组织的形貌 |
4.1.1 5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2 6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3 7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4 800℃条件下高温疲劳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5 室温条件下静态拉伸力学实验后的金相组织形貌 |
4.1.6 金相组织分析 |
4.2 扫描电镜组织的实验结果及分 |
4.2.1 扫描电镜的实验结果 |
4.2.2 扫描电镜的EDS实验结果 |
4.2.3 扫描电镜实验结果的分析 |
4.3 透射电镜下的亚结构形貌 |
4.3.1 γ′相的形貌 |
4.3.2 碳化物的形貌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GH4133B的显微组织与高温疲劳性能的关系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盘类件模锻过程金属变形模式及流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压缩变形流动行为的研究现状 |
1.2.1 圆柱压缩变形 |
1.2.2 圆环压缩变形 |
1.2.3 充液压缩 |
1.3 挤压变形流动行为的研究进展 |
1.4 难变形材料模锻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1 高温合金模锻 |
1.4.2 钛合金模锻 |
1.4.3 铝合金模锻 |
1.5 模锻成形过程的主要分析方法 |
1.5.1 解析方法 |
1.5.2 实验方法 |
1.5.3 数值方法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盘类件模锻过程变形模式的分类及流动规律表征 |
2.1 引言 |
2.2 盘类件模锻过程变形模式的分类依据 |
2.2.1 盘类锻件的成形特点 |
2.2.2 盘类件模锻过程变形模式的分类 |
2.3 模锻过程金属变形流动行为的定量表征 |
2.3.1 应力场特征量的选取 |
2.3.2 J_2不变量与塑性变形 |
2.3.3 罗德系数与变形特征的关系 |
2.3.4 罗德系数与金属塑性变形行为的关系 |
2.4 模锻过程变形模式的可视化研究 |
2.4.1 可视化方法的处理流程 |
2.4.2 应力场的可视化研究 |
2.4.3 金属变形流动行为的可视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圆柱和圆环压缩变形过程金属流动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案 |
3.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3.2.2 材料力学模型 |
3.2.3 压缩变形研究方案 |
3.3 圆柱压缩变形行为研究 |
3.3.1 压缩过程塑性变形规律 |
3.3.2 压缩过程中金属流动行为研究 |
3.3.3 压缩变形过程的力学机理分析 |
3.4 圆环压缩变形行为研究 |
3.4.1 压缩过程塑性变形规律 |
3.4.2 压缩过程中金属流动行为研究 |
3.4.3 压缩变形过程的力学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类挤压变形过程中金属流动规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案 |
4.2.1 实验设备及实验装置 |
4.2.2 实验材料及方案 |
4.2.3 类挤压变形模型 |
4.3 凹模结构对变形过程的影响 |
4.3.1 金属变形流动行为分析 |
4.3.2 流线分布及变形均匀性分析 |
4.3.3 成形过程的变形分区 |
4.4 带内锥凸模对变形过程的影响 |
4.4.1 凸模结构设计 |
4.4.2 金属变形流动行为分析 |
4.4.3 成形过程的应力应变分析 |
4.5 积极摩擦对类挤压变形过程的影响 |
4.5.1 摩擦的作用方式 |
4.5.2 工艺过程分析 |
4.5.3 金属变形流动行为研究 |
4.5.4 成形过程的应力应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轴对称变形模式耦合成形规律研究 |
5.1 引言 |
5.2 轴对称耦合模型的建立及特征分析 |
5.3 轴对称变形模式耦合成形的机理分析 |
5.3.1 有限元模型及方案 |
5.3.2 成形过程的变形分区 |
5.4 变形模式的耦合变化规律分析 |
5.4.1 速度场的耦合变化规律 |
5.4.2 变形分区的耦合变化规律 |
5.5 模锻过程中金属变形流动的实验测试方法 |
5.5.1 测试方法原理及要点分析 |
5.5.2 变形流线及应变分布的测试 |
5.6 轴对称耦合模型的成形规律研究 |
5.6.1 模具结构设计 |
5.6.2 实验材料及方案 |
5.6.3 金属变形流动行为的研究 |
5.6.4 典型部位应变的分布规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维变形模式耦合成形的流动规律研究 |
6.1 引言 |
6.2 三维变形模式耦合构件模型及结构特征 |
6.3 研究方案 |
6.3.1 实验设备及实验装置 |
6.3.2 实验材料及方案 |
6.3.3 数值模拟模型 |
6.4 变形模式的耦合成形规律研究 |
6.4.1 速度场的耦合变化规律 |
6.4.2 变形分区的耦合变化规律 |
6.4.3 叶片部位的成形规律 |
6.5 复杂构件成形过程的变形规律研究 |
6.5.1 成形锻件分析 |
6.5.2 典型部位变形流线的分布规律 |
6.5.3 典型部位应变的分布规律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GH4133B合金精化模锻件的性能及工艺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镍基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智能热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蔺永诚,陈小敏,陈明松. 精密成形工程, 2021(01)
- [2]TA15钛合金大型薄腹板锻件成形技术研究[D]. 卢政. 湖南大学, 2017(07)
- [3]300M高强钢加热晶粒尺寸演变研究[D]. 洪橙.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4]GH4698合金低倍粗晶组织演变行为[D]. 廉心桐. 东北大学, 2014(08)
- [5]GH4169合金涡轮盘组织均匀性控制研究[D]. 刘帅. 燕山大学, 2014(01)
- [6]先进航空发动机用GH742难变形高温合金材料的研制[D]. 王林涛. 东北大学, 2010(03)
- [7]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强韧性力学性能分析[J]. 孟宝金. 煤炭技术, 2009(07)
- [8]难变形GH4049合金热轧棒材的研制[D]. 洪德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7)
- [9]镍基高温合金GH4133B的高温疲劳行为研究[D]. 孙锦辉. 辽宁科技大学, 2008(09)
- [10]盘类件模锻过程金属变形模式及流动规律研究[D]. 李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标签:锻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