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芥子气中毒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损伤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姣[1](2014)在《芥子气暴露后动物体内生物标志物-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文中提出芥子气,英文全称sulfur mustard(以下简称SM,美军代号HD),化学式为C4H8Cl2S,是双功能烷基化试剂,也是糜烂性化学战剂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芥子气制备过程简单,毒性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战争中被数次使用,至今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和人民生命安全,有着“毒剂之王”之称。然而,芥子气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毒性具有广泛性,目前国际上关于其针对性解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临床救治也多将其视作烧伤处理。因此,深入研究芥子气的毒理作用机制、筛选和开发其对抗特效治疗药物和临床医学干预方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这些亟需建立可靠的芥子气溯源性检测和毒理学评价方法。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芥子气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虽然目前仍未得出确切结论,但是各国学者普遍认同芥子气对DNA分子的烷基化损伤是其毒理作用的始发机制以及细胞毒性与生物毒性的物质基础。因此DNA烷基化损伤及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标志物可视为芥子气暴露后生物体损伤及恢复情况的有效评价指标。论文采用新兴的分析毒理学相关方法,通过检测芥子气与DNA的烷基化加合物(以下简称SM-DNA加合物)在体内的时效与量效变化趋势,实现对DNA的受损及修复过程的实时监控,从而定量阐述芥子气细胞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其毒性之间的相关性。现有文献报道最主要的SM-DNA加合物有以下四种:N7-(2-羟乙基硫代乙基)鸟嘌呤(N7-HETEG),双[2-(N7-鸟嘌呤)]乙硫醚(Bis-G),O6-(2-羟乙基硫代乙基)鸟嘌呤(O6-HETEG),N3(-2-羟乙基硫代乙基)腺嘌呤(N3-HETEA)。这四种SM-DNA加合物的特点各不相同,如N7-HETEG的丰度最高,N3-HETEA是腺嘌呤上唯一烷基化产物,而根据碱基配对原则,Bis-G与O6-HETEG的反应位点可直接破坏DNA双链结构等。因此同时分析这四类加合物就可以全面监测DNA分子的烷基化程度,获得芥子气暴露后DNA的损伤及修复情况,进而为评价救治方案提供可靠技术方法。论文首先建立了同时检测生物体内不同功能组织以及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的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级质谱(ID-UPLC-MS/MS)分析方法;其次,建立合理的芥子气皮肤染毒的实验动物模型,取其组织器官和尿液;最后,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监测SM-DNA加合物在生物体内不同脏器的时效、量效分布,以便全面了解芥子气在生物体内从局部到整体的分布与代谢规律。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前言,简要介绍了芥子气的相关理化性质,主要阐述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毒理机制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芥子气对DNA分子的损伤机理及其后续影响以及SM-DNA加合物的各种检测手段,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重点建立了不同脏器中四种SM-DNA加合物的ID-UPLC-MS/MS同时分析测定方法。由于组织中SM-DNA连接在DNA分子上,为结合态加合物,导致样品前处理过程相对复杂。经过一系列的优化过程,该分析方法采用“酶解蛋白—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法提取DNA分子,回收率较高;甲酸加热法水解碱基,利用ID-UPLC-MS/MS进行分析。方法回收率为83-118%,检测限为0.02-0.1ng/mL,定量限为0.05-0.2ng/mL。本章对组织匀浆、DNA提取到碱基水解等全过程进行详细、系统的优化,建立了高效、稳定的检测方法,为下一章各脏器中DNA损伤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第三章建立了不同剂量下SD大鼠芥子气皮肤染毒的动物模型,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胰脏、肾脏、全脑等主要组织中SM-DNA加合物进行检测,并对其中变化最显着的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时效、量效关系研究,全面的考察了不同暴露剂量的条件下,芥子气对不同功能的脏器组织中DNA分子的损伤情况及其自身修复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SM-DNA加合物与染毒剂量和时间之间存在良好的量效、时效相关性;第一次系统证实了体内各脏器组织中Bis-G是丰度比例占第二位的DNA加合物(N7-HETEG,62.5-92.0%;Bis-G,7.9-37.0%;N3-HETEA,0.1-2.0%;O6-HETEG<0.1%;),揭示芥子气对DNA的损伤在前期研究中被严重低估;染毒剂量增加时,肺脏所受的损伤更为严重;肝脏可能并不是芥子气损伤的主要器官;发现脂类含量高或被脂肪包裹的组织中SM-DNA加合物含量相对较高,提示我们芥子气可能存在体内“脂肪蓄积”的问题;芥子气可以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脑中脂类含量高,更易吸收并储存亲脂性的芥子气原型分子,导致单位DNA形成加合物比例高。第四章单独考察了芥子气对大鼠骨髓组织的损伤。骨髓组织是免疫细胞的产生地,实验将骨髓细胞按功能进行分型,分别观察了芥子气中毒后不同功能骨髓细胞的应答反应,有助于从细胞层面上了解芥子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并试图以此结果部分解释生物机体的中毒症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骨髓细胞中SM-DNA加合物进行检测,发现骨髓中Bis-G不仅丰度高,而且随剂量增加其丰度比例甚至超过50%,成为最主要的DNA加合物,提示芥子气对骨髓中DNA更严重的损伤;芥子气染毒后,大鼠骨髓中单核细胞呈现先剧烈增殖后快速抑制的趋势,其计数变化幅度明显,而粒细胞等多核细胞则缓慢增殖,同时免疫细胞的变化趋势与动物的中毒体征状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同细胞计数下,单位单核或多核细胞中DNA加合物的含量近似,表明芥子气对单核或多核细胞中DNA的损伤是等同或没有偏好;而单位数量单核细胞中DNA加合物含量未呈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表明骨髓单核细胞中SM-DNA加合物含量的升高原因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增加,再次证明芥子气烷烃化作用的本质。第五章选取体内代谢的最终载体—尿液作为检测样本,从整体轮廓层面分析SM-DNA的形成-修复-消失全过程,即观察DNA损伤及修复的全身变化过程,与组织中结果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本部分开发了固相萃取新方法,用于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的同时提取。优化ID-UPLC-MS/MS方法,回收率达到87-116%,检测限为2-5pg/mL,定量限为5-10pg/mL,实现了对加合物的高灵敏检测。建立了芥子气皮肤染毒的动物模型,并对尿液中SM-DNA加合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了良好的时效、量效关系曲线,并且获得了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的真实比例关系。从宏观上监测DNA损伤的全身代谢轮廓,与组织中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时效关系以及加合物含量关系方面整体趋势相同,可以实现良好的相互验证。由于尿液检测无痛、无损,而且对于SM-DNA的检测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机体DNA损伤情况,可作为芥子气溯源分析以及损伤效应监测的理想检测对象。第六章是本论文建立方法的实际应用。我们得到了四名意外接触芥子气患者的尿液,将已建立的固相萃取-ID-UPLC-MS/MS方法应用于其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的同时定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尿液中四种SM-DNA均可检出,不仅更进一步确证芥子气染毒,而且发现加合物的含量与患者的暴露程度和临床中毒症状相互吻合。上述结论证明SM-DNA加合物可以作为理想的芥子气溯源性生物标志物。
王柏清,杨忠臣,孙帅[2](2011)在《光气中毒18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们通过光气中毒人员观察血细胞形态学改变和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变化。方法用光气中毒人员进行静脉血细胞形态分析。结果光气中毒患者白细胞总数大幅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生显着,细胞形态改变明显,胞体肿大,胞质可见中毒颗粒、空泡形成等,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以幼稚型异型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在早期显着降低,嗜酸细胞及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基本正常。结论静脉血细胞形态分析及形态改变对判断光气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及愈后的依据。
杨忠臣,王柏青,孙帅,白杰[3](2008)在《芥子气中毒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改变44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芥子气中毒人员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芥子气中毒人员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芥子气中毒患者WBC总数进行性降低,有10名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毒早期对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严重,淋巴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在早期有显着性降低,中毒对外周血的PLT总数影响不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最初因血液浓缩而升高。血细胞形态改变明显,WBC胞体肿大,胞质可见中毒颗粒、空泡等,有100%的中毒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以幼稚型异型淋巴细胞为主,PLT形态改变不大。结论检查外周血血象是判断芥子气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及愈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程度及恢复正常值的时间长短与中毒严重程度有关。
杨忠臣,王柏清,周景艳,孙帅,白杰,于亮[4](2004)在《芥子气中毒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血细胞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芥子气中毒人员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芥子气中毒人员进行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 4 4名芥子气中毒患者白细胞总数均进行性降低 ,有 10名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芥子气中毒早期嗜酸性粒细胞损伤较严重 ,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在早期显着降低 ,芥子气中毒对外周血的血小板总数影响不大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最初因血液浓缩而升高。血细胞及骨髓细胞形态改变明显 ,白细胞胞体肿大 ,胞质可见中毒颗粒、空泡等 ,所有中毒者均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以幼稚型异型淋巴细胞为主 ,血小板形态改变不明显。芥子气中毒早期骨髓造血细胞损害严重。结论 检查血象和骨髓象是判断芥子气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程度和恢复正常值的时间长短及骨髓细胞增生受抑制的程度与中毒严重程度有关。
冯杏婉,赵修南,李凤仙,程军平[5](1987)在《硫芥对小鼠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用2次移植法测定不同剂量硫芥sc小鼠骨髓CFU0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功能。硫芥小剂量(15mg/kg)杀伤下,约半数剩余的CFUs的更新潜能仍保持正常。加大硫芥剂量(25mg/kg)使CFUs严重耗竭,残存的CFUs仅为正常值的8%,但其自我更新能力却高达正常的2.5倍,并历时30d而不减退。在上述剂量作用下,不论近期或远期测定,残存的CFUs主要表现为向粒系分化的提高和向巨核系分化的减少。硫芥作用下残存的CFUs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功能,是其染毒后造血功能得以迅速恢复的根本原因。然而,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分化的相对减少,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量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蒋本荣[6](1979)在《一例严重芥子气中毒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芥子气染毒后所致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变化文献上缺少详细的报导。为探讨芥子气中毒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我们动态地观察了一例严重芥子气中毒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变化。一、中毒经过
二、芥子气中毒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损伤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芥子气中毒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芥子气暴露后动物体内生物标志物-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芥子气简介 |
1.1.1 芥子气的理化性质 |
1.1.2 芥子气的使用历史 |
1.2 芥子气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
1.2.1 吸收 |
1.2.2 分布 |
1.2.3 代谢 |
1.2.3.1. 芥子气代谢途径 |
1.2.3.2. 芥子气的生物标志物 |
1.2.3.3. 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检测 |
1.2.4 排泄 |
1.3 芥子气的毒理机制 |
1.3.1 DNA烷基化和DNA修复 |
1.3.2 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激活 |
1.3.3 谷胱甘肽耗竭 |
1.3.4 钙稳态失衡 |
1.3.5 自由基学说 |
1.3.6 免疫损伤 |
1.3.7 炎症反应 |
1.3.8 芥子气临床救治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SMDNA检测的重要性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SMDNA加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剂与材料 |
2.2.1 主要仪器 |
2.2.2 试剂 |
2.3 实验部分 |
2.3.1 溶液的配制 |
2.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3.2.1 提取DNA步骤 |
2.3.2.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DNA含量与纯度 |
2.3.2.3 碱基水解步骤 |
2.3.3 仪器分析方法考察 |
2.3.3.1 液相方法 |
2.3.3.2 质谱方法 |
2.3.4 方法学考察 |
2.3.4.1 选择性 |
2.3.4.2 工作曲线 |
2.3.4.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4.4 回收率 |
2.3.4.5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3.4.6 基质效应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2.4.1.1 提取DNA步骤 |
2.4.1.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DNA含量与纯度 |
2.4.1.3 碱基水解步骤 |
2.4.2 仪器分析方法考察 |
2.4.2.1 液相方法 |
2.4.2.2 质谱方法 |
2.4.3 方法学考察 |
2.4.3.1 选择性 |
2.4.3.2 工作曲线 |
2.4.3.3 回收率 |
2.4.3.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4.3.5 基质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芥子气暴露后SD大鼠各脏器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及毒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剂与材料 |
3.2.1 主要仪器 |
3.2.2 试剂 |
3.2.3 仪器分析条件 |
3.2.4 实验动物 |
3.2.5 实验动物 |
3.3 实验部分 |
3.3.1 溶液的配制 |
3.3.2 动物实验 |
3.3.2.1 安全注意 |
3.3.2.2 皮肤染毒实验 |
3.3.2.3 样品采集 |
3.3.3 SD 大鼠各组织中 SM-DNA 加合物的检测 |
3.3.4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SD大鼠各组织中SMDNA加合物的含量检测 |
3.4.1.1 低剂量染毒组检测结果 |
3.4.1.2 中剂量染毒组检测结果 |
3.4.1.3 高剂量染毒组检测结果 |
3.4.1.4 综合分析 |
3.4.2 SD大鼠脂肪组织中SMDNA加合物的含量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芥子气暴露后SD大鼠骨髓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及毒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剂与材料 |
4.2.1 主要仪器 |
4.2.2 试剂 |
4.2.3 仪器分析条件 |
4.2.3.1 液相条件 |
4.2.3.2 质谱条件 |
4.2.4 实验动物 |
4.3 实验部分 |
4.3.1 溶液的配制 |
4.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3.2.1 样品采集 |
4.3.2.2 骨髓细胞的收集 |
4.3.2.3 骨髓细胞的分型 |
4.3.2.4 骨髓细胞的计数 |
4.3.3 骨髓细胞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 |
4.3.3.1 细胞中DNA的提取 |
4.3.3.2 DNA分子的碱基水解 |
4.3.3.3 UPLCMS/MS检测 |
4.3.4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骨髓细胞的收集与分型 |
4.4.2 骨髓细胞的计数结果 |
4.4.3 骨髓细胞中SMDNA加合物的定量检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芥子气暴露后动物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剂与材料 |
5.2.1 主要仪器 |
5.2.2 试剂 |
5.2.3 实验动物 |
5.3 实验部分 |
5.3.1 溶液的配制 |
5.3.2 动物实验 |
5.3.2.1 安全注意 |
5.3.2.2 SD大鼠芥子气皮肤染毒实验 |
5.3.2.3 样品采集 |
5.3.2.4 家兔芥子气皮肤染毒实验 |
5.3.2.5 样品采集 |
5.3.3 样品前处理步骤的条件优化 |
5.3.3.1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5.3.3.2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固相萃取淋洗液的选择 |
5.3.3.3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固相萃取洗脱液的选择 |
5.3.4 仪器分析方法考察 |
5.3.4.1 液相(UPLC)方法 |
5.3.4.2 质谱(MS)方法 |
5.3.5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
5.3.5.1 选择性 |
5.3.5.2 工作曲线 |
5.3.5.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5.3.5.4 回收率 |
5.3.5.5 准确度和精密度 |
5.3.5.6 基质效应 |
5.3.5.7 方法稳定性 |
5.3.6 芥子气皮肤暴露后SD大鼠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 |
5.3.7 芥子气皮肤暴露后家兔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样品前处理步骤的条件优化 |
5.4.1.1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5.4.1.2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固相萃取淋洗液的选择 |
5.4.1.3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固相萃取洗脱液的选择 |
5.4.2 仪器分析方法考察 |
5.4.2.1 液相(UPLC)方法 |
5.4.2.2 质谱(MS)方法 |
5.4.3 尿液中四种SMDNA加合物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
5.4.3.1 选择性 |
5.4.3.2 工作曲线 |
5.4.3.3 回收率 |
5.4.3.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5.4.3.5 准确度和精密度 |
5.4.3.6 基质效应 |
5.4.3.7 方法稳定性 |
5.4.4 芥子气皮肤暴露后SD大鼠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 |
5.4.5 芥子气皮肤暴露后家兔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际应用——芥子气中毒人员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 |
6.1 引言 |
6.2 试剂与材料 |
6.2.1 主要仪器 |
6.2.2 试剂 |
6.3 实验部分 |
6.3.1 溶液配制 |
6.3.2 芥子气中毒人员样品采集 |
6.3.3 芥子气中毒人员临床诊断结果 |
6.3.4 芥子气中毒人员的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芥子气暴露的溯源性检测 |
6.4.2 中毒人员尿液中SMDNA加合物的检测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光气中毒18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4)芥子气中毒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 果 |
2.1 外周血血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观察 |
2.1.1 白细胞的变化情况 |
2.1.2 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的变化 |
2.1.3 血红蛋白 (Hb) 变化 |
2.1.4 血小板的变化 |
2.1.5 外周血形态学观察 |
2.2 骨髓细胞各项数值变化及形态学观察 |
3 讨 论 |
四、芥子气中毒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损伤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芥子气暴露后动物体内生物标志物-DNA加合物的检测及代谢研究[D]. 张雅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1)
- [2]光气中毒18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分析[J]. 王柏清,杨忠臣,孙帅.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01)
- [3]芥子气中毒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改变44例分析[J]. 杨忠臣,王柏青,孙帅,白杰.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03)
- [4]芥子气中毒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损伤的研究[J]. 杨忠臣,王柏清,周景艳,孙帅,白杰,于亮.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4(01)
- [5]硫芥对小鼠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功能的影响[J]. 冯杏婉,赵修南,李凤仙,程军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7(01)
- [6]一例严重芥子气中毒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J]. 蒋本荣. 人民军医, 19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