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吕炎超[1](2021)在《洛阳市孟津区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张永宁[2](2020)在《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农业的发展和稳定。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在1994年设立了“农发行”,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发行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目前L农发行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其支农效率的提升。因此,理性分析农发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如何、农发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是否合理、农发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管理是否规范、以及农发行应该怎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农村的繁荣稳定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参考文献,系统回顾国外学者关于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其次,对农发行的概念、行为特征和作用机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理论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全面分析了洛阳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现状、农业经济状况、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量和融资渠道现状,以及L农发行支农资金投入情况。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洛阳市农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并对其进行了样本数据说明,通过DEA实证分析,揭示了L农发行支农存在的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资金结构不尽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问题。最后,本文从完善和稳定L农发行信贷投入机制、调整和优化支农信贷结构和完善L农发行信贷业务运作体制3方面,提出了促进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张浩[3](2020)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层构建,其协调与持续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国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现象依旧严峻。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镇域经济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等方面将发挥积极效用。洛阳市作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近年来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区差异明显、差异程度增大的发展态势。因此,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经济增长收敛趋势,对调整洛阳镇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促进洛阳整体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等基础理论,首先运用极差、标准差、泰尔指数空间分解方法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经济增长的趋同收敛特征。其次,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并基于空间分类分析方法和标准椭圆差探讨洛阳镇域经济的空间分异和分布特征。最后,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1)从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变来看,在研究期间内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绝对差异不断增大。总体经济差异呈现出波动起伏的演变态势,镇域经济差异是总体经济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域内部经济差异呈现出逐步趋同趋势。经济增长存在趋同俱乐部现象,各趋同俱乐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类型趋同俱乐部间转变的可能性较小,高水平趋同俱乐部可能存在内部趋同趋势,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可能陷入“贫困陷阱”。高级别趋同俱乐部均有向低级别趋同俱乐部转变的可能,在整个研究期间内经济发展类型转变的正向溢出效应低于负向溢出效用。(2)从空间关联格局演变来看,研究期间内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关联格局呈集聚状态,集聚程度呈波动起伏态势;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中,经济热点区和次热点区空间稳定性较强,冷点区跃迁性较为显着,不同类型区域数量变动明显,冷热点区的整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性。经济增长的全局空间关联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但集聚态势存在由强变弱的演变态势;经济增长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中,热点区和冷点区存在明显的空间跃迁现象,但经济增长热点区未能促使经济发展热点区产生迁移。(3)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洛阳镇域经济发展高水平俱乐部趋同稳定性显着,高水平和中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洛阳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低水平等级单元存在向东部和西部转移的趋势,高水平等级单元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整体上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在东北-西南走向上形成“中间低、两端高”的“凹”型空间分布格局。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标准差椭圆分布中心在112.203°~112.175°E,34.413°~34.404°N之间变动,标准差椭圆分布方向呈“东北-西南”走向,空间分布均质性表现为先降后增态势。与人口分布椭圆和面积分布椭圆对比得出,经济分布椭圆更靠近洛阳东北部地区,在“东北-西南”方向上有更大的展布性。(4)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地理加权回归整体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线性回归。由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可知,平均高程对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具有全局的显着负向作用,市场化、乡道密度和非农就业比重具有全局的显着正向作用。由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可知,平均高程对洛阳中部和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着负向作用,对西南部栾川县部分镇域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乡道密度对洛阳西南部、中部和西南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着正向作用,对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负向作用不显着;市场化对洛阳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着正向作用;非农就业比重对洛阳东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且不存在显着负向作用地区。
端木瑞利[4](2019)在《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总体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河南省正积极按照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各个区域的特色农业,把特色农业的发展作为实现河南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南省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资料分析法等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了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总体上来说,河南省特色农产品的种类有所增加,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卓有成效,品牌的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河南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中小企业的发展等,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还推动了河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但是,随着河南省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由于政府缺乏对特色农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各个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各区域的优势特色资源不突出,特色农产品种类的增加缺乏基础动力。当前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的小农思想和农民综合素质的限制阻碍土地流转使得特色农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也影响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品牌的建立、推广和保护体系不完善导致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除此之外,特色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也是阻碍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目前,河南省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很高的比例,导致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实现特色农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和相关农业科技的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调整特色农业生产布局、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特色农业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建议。
张孟梦[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有力抓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具有重大的意义。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耦合形式强有力地推动着乡村地区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国内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结合具体情形研究的更少。当前,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升级,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现实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产业融合要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衡量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的方法,就成为产业融合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在探索农业与旅游业互动机制、耦合主体、耦合模式、耦合瓶颈的基础上,从产业投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大层面评价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从需求水平、供给水平、消费水平三大层面评价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对全省农业与旅游业的综合发展指数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河南省整体农旅耦合的发展情况,并从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对省内18个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推进河南省农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产业融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Arc GIS空间分析法、熵值法等作为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分析方法,定量探讨农旅产业耦合现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索发展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在综合评价值方面,河南省农业综合发展指数由2008年0.0232上升为2017年的0.1952,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数有2008年的0.0031上升为2017年的0.2014,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十年间,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整体均处于稳步发展状态,且呈现上升趋势。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区域差异较大。2017年,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均高于0.19的地区有洛阳、平顶山、信阳、三门峡4个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之间相差较大的区域为郑州、鹤壁、驻马店、济源4个地市,农业与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性明显。(2)河南省农旅耦合协调度由0.0921上升到0.4453,经历了由失调向协调演变的历程。全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由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演化,耦合协调度从严重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河南省农业综合评价值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均处于不断攀升的胶着状态,2008-2017十年间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度较为稳定,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十年间,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虽然较低,但缓慢增长,从严重失调到勉强协调,是两大产业不断磨合而实现的结果。(3)河南省各地市农旅耦合的过程中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层面上,2008-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度基本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并且增速较快,耦合协调度也由失调向协调发展演进,整体从2008年磨合阶段发展到2017年高水平耦合状态;空间层面上,河南省各地市处于不同耦合协调发展等级的地区数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趋势上是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2008年河南省各地市均处于严重失调,2017年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漯河、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发展为勉强协调,地区之间耦合差异明显但在逐渐缩小,农旅耦合发展已形成集聚效应。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河南省农旅耦合发展阶段,本文提出推进农旅耦合协调的发展策略:(1)优化结构,推动农业内部耦合;(2)提档升级,实现乡村旅游新发展;(3)三力合一,深化农旅耦合程度;(4)功能拓展,助力农旅协调。
孙长东[6](2019)在《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序开展,我国花卉产业也遇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机;种植方式开始逐渐从早期的小农生产逐步向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迈进、基因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杂交育种技术从而保证了新品种花卉的不断创新、更加科学规范化的化学分析实验保证了最优水肥配比并为花卉土壤肥力的空前提升提供了保障、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植花卉产业的惠民政策提高了花农的种植积极性。当今国内各地区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南阳市政府和月季花卉从业者最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响应南阳市政府的号召以及加快推进南阳市月季花卉产业的平稳有序发展,本文应运而生。本文首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农业化研究的成果通过参考文献作简要的概括说明,选定本文的研究思路;接下来对文中用到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农业标准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进行简单描述;有了理论支撑之后再概括出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出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销售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最后分析洛阳牡丹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并与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影响南阳月季花卉营销问题的制约因素。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花卉行业自身生产销售问题与传统粮食作物销售问题相对比的特殊性,结合相关农业理论知识分析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在营销策略实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整个月季花卉种植加工行业的发展水平也迫切需要依靠成熟的营销体系来提升。依据本文研究得出的实证结论,对南阳月季花卉产业产销一体化进程的平稳推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其有助于推动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
王波[7](2019)在《基于农业生产效率DEA评价的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新时代农业快速发展仍需以供给侧为主导,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本文运用DEA分析方法,测度了洛阳市农业生产效率,分析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投入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基本原因及影响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全文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一方面,界定了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DEA评价(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农业生产纯技术效率、农业生产规模效率)等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界定了供给、供给侧、农业供给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的内涵。第三章为洛阳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运用DEA分析法对洛阳市9个县(县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第四章为洛阳市农业生产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洛阳市整体农业生产缺乏效率,农业规模化发展缓慢、生产管理方式不够规范。第五章为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在对洛阳市农业生产效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第一,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第二,依托地域特点发展品牌农业;第三,延长农业生产链条;第四,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提质增效;第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六章为结论及对策建议,包括:第一,加快完善农地流转机制、政策和法律;第二,制定有关农业补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加大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第三,加大对本地优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以提升本地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第四,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工业、服务业对农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
吴丹[8](2018)在《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创新能力的经营主体,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重要载体,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走出去”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对员工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员工培训工作停滞不前,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及关键信息人访谈等方式,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在员工培训还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培训规划不重视,导致培训规划缺失;培训创新不足,方式单一;培训需求调查不足,培训内容与员工需求匹配度低;培训评估未被重视,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企业弱质性导致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等。本研究建议:(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开展员工培训工作。(2)建议农业企业丰富培训方式,本文推荐讨论法、现场培训法、参观学习法、模拟培训法、户外训练法、诊断式培训、主题式培训法、内部“上级”辅导法等方法共农业企业参考。(3)建议农业企业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经验判断法、专项测评法进行培训需求调查。通过培训需求调查,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4)建议企业重视培训评估,为培训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对学员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改进提高理论依据。(5)建议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保障经费充足。
冀星[9](2017)在《洛阳牡丹节品牌联想对游客忠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节事旅游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各旅游城市纷纷整合资源,投入巨资打造各种各样的节事活动,力求以节事活动为名片打造城市品牌。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各类节事活动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有内容形式较为相似的活动。如何在众多的节事活动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是当前节事举办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有众多海内外人士参与的大型国家级节会,自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 34届。洛阳牡丹节作为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其品牌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值得认真研究。本文把实证研究对象定为洛阳牡丹节,研究洛阳牡丹节品牌联想的维度划分以及对游客忠诚的影响。基于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洛阳牡丹节品牌联想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本文先对节事、品牌联想、游客忠诚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洛阳牡丹节的品牌联想和游客忠诚的测量维度。结合对洛阳牡丹节的实证研究和访谈研究,在前人开发的成熟量表上进行修改,开发出适合本研究的测量量表,并根据量表设计出调查问卷。在对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中验证洛阳牡丹节的品牌联想对游客忠诚的影响关系,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即洛阳牡丹节品牌联想的各个维度对游客忠诚的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对洛阳牡丹节的品牌管理提出四方面的建议:(1)加强品质保证,提升游客体验;(2)打造个性内涵,建立游客情感;(3)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城市优势;(4)创新营销策略,做好品牌推广。
宗文亮[10](2017)在《徐州市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全面推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积极融入市场经济,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企业与农民的联动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兴起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动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江苏是农业大省,又是经济大省,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就必须要借助农业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深入剖析当前市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影响,从而推动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实现,缓解当前的农业、农民、农村发展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主要从农业龙头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类型、企业主要经营产品结构、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的市场情况、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以及企业对农户的带动效应等方面对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目前,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已经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目前全区共有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38家,区级龙头企业31家。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涉及的行业类型主要有加工型、冷藏型、种植型、养殖型、综合贸易型、技术研发型等。企业经营的产品类型囊括棉纺、粮油、畜禽、水产、蔬果、花木、乳品等各种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对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革措施,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具有借鉴性意义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道路。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企业在融资方面非常困难;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因此,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改进和完善。针对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灵活融资、拓展融资渠道;第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第四,提高企业品牌意识;第五,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以期为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对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发行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农发行概述 |
一、农发行的概念 |
二、农发行的行为特征 |
三、农发行的作用机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二、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理论 |
三、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一、洛阳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现状 |
二、洛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需求情况 |
一、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量现状 |
二、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融资渠道现状 |
第三节 L农发行支持洛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
一、L农发行对洛阳市农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
二、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
第四章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分析 |
第一节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 |
一、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二、样本数据说明 |
第二节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DEA实证分析 |
一、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效率 |
二、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纯技术效率 |
三、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 |
第三节 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 |
二、资金结构不尽合理 |
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
第五章 促进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和稳定L农发行信贷投入机制 |
一、构建合理的信贷投放机制 |
二、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投入 |
第二节 调整和优化L农发行信贷结构 |
一、引导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
三、加强对农村居民家庭的服务功能 |
第三节 完善L农发行信贷业务运作体制 |
一、加强信贷业务监管和创新 |
二、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
三、加强信贷队伍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背景 |
1.1.2 区域背景 |
1.1.3 地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1.4.1 研究区域 |
1.4.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2.1.2 镇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2.1.3 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均衡发展理论 |
2.2.2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2.3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3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变特征 |
3.1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化特征 |
3.2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序演化特征 |
3.3 洛阳镇域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 |
3.4 小结 |
4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1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4.1.1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空间关联特征 |
4.1.2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
4.2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
4.3 洛阳镇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4.3.1 洛阳镇域经济增长的总体空间关联特征 |
4.3.2 洛阳镇域经济增长的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
4.4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
4.4.1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中心迁移特征 |
4.4.2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方向 |
4.4.3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形状 |
4.4.4 洛阳镇域各特征标准差椭圆对比 |
4.5 郑洛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性对比 |
4.5.1 郑洛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关联特征对比 |
4.5.2 郑洛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对比 |
4.5.3 郑洛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 |
4.6 小结 |
5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 |
5.1 变量设计与筛选 |
5.2 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 |
5.2.1 基于OLS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2 基于GWR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特色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
2.1.1 特色农业的概念 |
2.1.2 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 |
2.2 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 |
2.2.1 资源禀赋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2.4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5 规模经济理论 |
3 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基础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3.1.3 区位交通条件 |
3.1.4 政策条件 |
3.2 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意义 |
3.2.1 促进农民增收 |
3.2.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3.2.3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
3.2.4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3.3 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3.3.1 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
3.3.2 特色农业品牌优势初步形成 |
3.3.3 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渐完善 |
3.3.4 特色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 |
4 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不合理 |
4.2 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 |
4.3 特色农业的品牌建设体系不完善 |
4.4 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 |
5 加快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科学调整特色农业生产布局 |
5.2 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
5.3 加强特色农业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 |
5.4 加快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6 结束语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技术路线图 |
五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六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乡村振兴相关研究 |
(二)农旅融合相关研究 |
(三)耦合协调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基本概念 |
(一)农业 |
(二)旅游业 |
(三)耦合协调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系统理论 |
(三)产业融合理论 |
第三章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机制 |
一 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 |
(一)农业对旅游业的作用机制 |
(二)旅游业对农业的作用机制 |
二 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主体 |
三 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模式 |
四 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瓶颈 |
第四章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构建农业与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 |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二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耦合度划分 |
(一)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
(二)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划分 |
第五章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对象概况 |
(二)河南省农业概况 |
(三)河南省旅游业概况 |
二 河南省及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计算 |
(一)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 |
(二)河南省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 |
三 河南省及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态势分析 |
(一)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性及耦合协调性结果分析 |
(二)河南省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
一 优化结构,推动农业内部耦合 |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
(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
二 提档升级,实现乡村旅游新发展 |
(一)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生态宜居 |
(二)注重乡村特色,塑造文明乡风 |
(三)新技术渗透,推进智慧发展 |
(四)制定建设标准,形成规模经济 |
三 三力合一,深化农旅耦合程度 |
(一)强化政府引导,促进农旅融合 |
(二)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旅耦合 |
(三)重视人才培养,共推农旅耦合 |
四 功能拓展,助力农旅协调 |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
(二)多业态复合,协同联动 |
(三)文化融合,深度协作 |
第七章 结语 |
一 主要结论 |
二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1 章节安排 |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及特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标准化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
3.1 地域及文化环境分析 |
3.2 种植现状分析 |
3.2.1 南阳月季花卉种植面积分析 |
3.2.2 南阳月季花卉种植地域分析 |
3.2.3 南阳月季花卉发展规划分析 |
3.3 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3.1 南阳月季花卉品种分析 |
3.3.2 南阳月季花卉产品加工现状分析 |
3.4 月季花卉种植人员现状分析 |
3.5 产品推广、营销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
4.1 缺乏明确的产品管理标准 |
4.2 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产品内容单一 |
4.3 缺乏品牌竞争优势 |
4.4 宣传手段落后,形式单一 |
4.5 营销过程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 |
4.6 市场信息利用率低 |
第五章 洛阳牡丹花卉产业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 |
5.2 依靠专业人才推进产品科技创新 |
5.3 完善的品牌竞争战略 |
5.4 市场推广体系成熟民众认可度高 |
5.4.1 注重牡丹文化节的宣传 |
5.4.2 健全市场体系,建立牡丹交易平台 |
5.5 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管理体系 |
5.6 多渠道的市场信息宣传营销模式 |
第六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优化整合策略 |
6.1 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强种植标准化 |
6.2 加快人才科技队伍建设,创新产品内容 |
6.3 打造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 |
6.4 丰富并实施南阳月季花卉市场推广手段 |
6.4.1 丰富花卉展览的内容 |
6.4.2 互联网传播推广 |
6.5 对散户进行统一化管理 |
6.6 拓宽南阳月季花市场的信息利用渠道 |
6.6.1 打造“互联网+”出口营销渠道 |
6.6.2 建立海外花卉产品仓储基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农业生产效率DEA评价的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背景 |
二、洛阳市农业发展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实证分析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对比分析法 |
第六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农业生产效率DEA评价内涵界定 |
一、效率 |
二、农业生产效率 |
三、农业生产效率DEA评价 |
第二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界定 |
一、供给 |
二、供给侧 |
三、农业供给侧 |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三章 基于DEA模型的洛阳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 |
第一节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模型 |
一、DEA基本原理 |
二、DEA基本模型 |
第二节 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
一、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二、各项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农业生产效率的DEA实证结果 |
第四章 洛阳市农业生产效率的DEA分析 |
第一节 农业生产DEA有效的DMU分析 |
第二节 农业生产DEA无效的DMU分析 |
一、综合效率(QTE)分析 |
二、纯技术效率(QPE)分析 |
三、规模效率(QSE)分析 |
第三节 农业生产DEA有效DMU与非DEA有效DMU对比分析 |
一、对比分析的目的 |
二、对比分析的标准 |
三、对比分析的对象选择 |
第四节 投入冗余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总体评价 |
二、具体评价 |
第五章 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 |
一、构建农业土地流转机制 |
二、培育主体以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 |
第二节 依托地域特点发展品牌农业 |
一、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以推进产品多样化、优质化 |
二、着力发展本地品牌农产品 |
第三节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
一、严格落实“菜篮子”工程 |
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业以延长产业链条 |
第四节 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提质增效 |
一、强化科技创新的示范带动效应 |
二、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工程以推进绿色发展 |
第五节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一、加快推进农村配套设施建设 |
二、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2.1.3 员工培训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培训理论 |
2.2.2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2.3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3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员工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
3.2.1 样本基本情况 |
3.2.2 培训动机和迫切度 |
3.2.3 培训内容和方式 |
3.2.4 培训需求 |
3.2.5 培训效果 |
3.2.6 员工希望的培训内容 |
3.3 企业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
3.3.1 样本基本信息 |
3.3.2 企业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
3.3.3 企业培训部门建设情况 |
3.3.4 企业培训规划 |
3.3.5 企业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
3.3.6 企业培训经费投入 |
3.3.7 企业培训对象 |
3.3.8 企业的培训评估 |
4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成因 |
4.1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 |
4.1.1 企业员工培训规划缺失 |
4.1.2 企业对员工培训方式单一 |
4.1.3 培训效果评估亟待改进 |
4.1.4 企业培训内容与员工需求有差异 |
4.1.5 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
4.2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存在原因 |
4.2.1 企业对员工培训规划认知不足 |
4.2.2 企业员工培训方式创新不足 |
4.2.3 培训效果评估未被真正重视 |
4.2.4 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
4.2.5 员工培训经费培训不足 |
5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优化对策 |
5.1 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 |
5.2 丰富员工培训方式 |
5.3 完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
5.4 充分了解员工培训需求 |
5.5 保障企业员工培训经费投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9)洛阳牡丹节品牌联想对游客忠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节事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起之秀 |
1.1.2 品牌是节事旅游竞争的重要手段 |
1.1.3 品牌联想在品牌建设中作用显着 |
1.1.4 洛阳牡丹节的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节事的相关研究 |
2.1.1 节事的概念和类别 |
2.1.2 节事品牌化研究 |
2.1.3 研究发现与评价 |
2.2 品牌联想的相关研究 |
2.2.1 品牌联想的概念 |
2.2.2 品牌联想的构成 |
2.2.3 品牌联想研究评价 |
2.3 游客忠诚的相关研究 |
2.3.1 游客忠诚的概念 |
2.3.2 游客忠诚的测量 |
2.3.3 品牌联想与游客忠诚的关系 |
2.4 文献评价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洛阳牡丹节实证研究 |
3.1.1 洛阳牡丹节发展历程 |
3.1.2 洛阳牡丹节的基本情况 |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3.2.1 建模前的访谈研究 |
3.2.2 提出假设 |
3.2.3 构建模型 |
3.3 问卷设计 |
3.3.1 问卷结构 |
3.3.2 测量量表构建 |
3.4 问卷测试 |
3.5 问卷发放和回收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个体特征分析 |
4.1.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信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方差分析 |
4.3.1 省份的差异性分析 |
4.3.2 性别的差异性分 |
4.3.3 年龄的差异性分析 |
4.3.4 职业的差异性分析 |
4.3.5 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
4.3.6 学历的差异性分析 |
4.4 相关分析 |
4.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5.1 初始结构方程 |
4.5.2 模型修正 |
第五章 结果讨论及管理建议 |
5.1 结果分析与总结 |
5.2 管理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徐州市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徐州市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
一、徐州市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背景和条件 |
二、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类型 |
三、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产品结构 |
四、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 |
五、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 |
六、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开发情况 |
七、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
第二章 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
二、农业龙头企业在融资方面非常困难 |
三、农业龙头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够 |
四、品牌意识不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
五、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第三章 加快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建议 |
一、灵活融资、拓展融资渠道 |
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
四、提高品牌意识 |
五、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洛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洛阳市孟津区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吕炎超. 河南科技大学, 2021
- [2]L农发行支持洛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张永宁.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D]. 张浩. 河南大学, 2020(02)
- [4]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端木瑞利.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张孟梦. 河南大学, 2019(01)
- [6]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D]. 孙长东.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基于农业生产效率DEA评价的洛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D]. 王波.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8]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丹.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9]洛阳牡丹节品牌联想对游客忠诚的影响研究[D]. 冀星. 广西大学, 2017(02)
- [10]徐州市铜山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宗文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