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m23-H1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夏露花[1](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王晓蔚,康凯夫,张鑫[2](2018)在《nm23-H1和PTEN蛋白与肝癌侵袭进展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nm23-H1和PTEN的表达状况,并分析两者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取顺德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手术患者蜡块标本68例,按Edmondson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级,68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为对照组,5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参照组。通过采取免疫组化S-P实验法测定两组标本nm23-H1、PTEN的表达。结果显示,nm23-H1蛋白在HCC、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0.88%(21/68)、86.67%(13/15),nm23-H1在HCC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肝组织(χ2=15.813, p<0.05)。同时,根据实验分析可见,PTEN在正常肝组织、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3.33%(14/15)、60.29%(41/68),且PTEN在HCC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肝组织(χ2=6.001, p<0.05),两者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转移相关。本研究表明PTEN、nm23-H1与HCC侵袭性强弱和是否发生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建新[3](2016)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nm23-H1B mRNA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nm23-H1B mRNA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胆囊癌患者20例(胆囊癌组),其中有转移者11例、无转移者9例,慢性胆囊炎患者17例(对照组)。取两组胆囊组织标本,采用RT-PCR技术检测胆囊组织中nm23-H1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表达与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及对照组nm23-H1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943±3.241、19.343±2.044;胆囊癌组有转移及无转移者分别为10.592±1.522、15.817±2.271;胆囊癌组nm23-H1B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且胆囊癌组有转移者明显低于无转移者及对照组(P均<0.01)。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nm23-H1B mRNA低表达与肿瘤肝脏浸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胰腺转移、腹膜转移及Nevin分级有关(P均<0.05)。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nm23-H1B mRNA低表达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nm23-H1B mRNA高表达者(P<0.01)。结论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nm23-H1B mRNA表达降低,其表达变化与肿瘤转移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关。
魏东[4](2014)在《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探讨Bmi-1、WWOX及PUMA基因在胆囊癌组织和慢性胆囊炎伴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Bmi-1/WWOX/PUMA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有望揭示其表达差异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为后续研究胆囊癌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2.通过体外RNAi干扰技术成功构建靶向shRNA-Bmi-1重组载体抑制原癌基因Bmi-1表达,观察其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效应,探讨Bmi-1调控WWOX/P73/PUMA/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节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3.通过体外成功构建pcDNA3.0-WWOX真核表达载体,探讨过表达WWOX基因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进一步研究WWOX/P73/PUMA/Bax/Bcl-2通路调控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为研究Bmi-1/WWOX通路间是否存有反馈环路奠定基础。4.成功建立了人胆囊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体内试验评估靶向抑制Bmi-1对移植瘤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其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调控Bmi-1/WWOX/P73/PUMA/Bax/Bcl-2通路的分子机制,验证体外实验结果。5.本课题通过临床相关研究,体外及裸鼠体内试验研究,全面系统阐述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胆囊癌标志物的筛选及病情的预后和评估,为胆曩癌的早期诊断、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研究方法]1.临床相关研究: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胆囊腺癌病人手术标本存档石蜡块55例,收集同期慢性胆囊炎伴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织标本30例及正常胆囊组织标本22例(均来自于肝内胆管结石或肝脏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患者,胆囊内无结石及肿瘤侵袭)作对照,其中每组病例包括新鲜组织各5例。应用IHC-Max Vision法、RT-PCR及Real-time PCR等技术检测上述标本中Bmi-1/WWOX/PU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三者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2.体外研究,以原癌基因Bmi-1mRNA为靶点:通过体外RNAi干扰技术成功构建shRNA-Bmi-1重组载体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技术评价其转染效率,以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胆囊癌细胞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变化,筛选出最佳干扰作用的Bmi-1靶序列重组质粒为后续实验组。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Brdu实验、Annexin V/7-AAD单染和双染实验、透射电镜及细胞周期检测技术分析靶向shRNA抑制Bmi-1对胆囊癌细胞增殖活性、凋亡进程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与时间梯度的关系,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等技术探讨靶向shRNA抑制Bmi-1表达对WWOX/P73/PUMA/Bax/Bcl-2/Caspase-3通路影响的分子机制。3.体外研究,以抑癌基因WWOXmRNA为靶点:提取GBC-SD细胞总RNA,采用RT-PCR扩增WWOX全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DNA测序鉴定,成功构建pcDNA3.0-WWOX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按脂质体介导转染GBC-SD细胞,同时转染空载体、脂质体为阴性对照及GBC-SD细胞为空白对照。以RT-PCR、Westemblot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转染后胆囊癌细胞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变化,以MTT法、AnnexinV/7-AAD双染、TUNNEL法、细胞周期检测技术、透射电镜技术、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技术分析过表达WWOX对胆囊癌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与时间梯度的关系,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等技术探讨pcDNA3.0-WWOX真核表达载体对WWOX/P73/PUMA/Bax/Bcl-2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4.体内试验研究:以体外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建立人胆囊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应用shRNA-Bmi-1重组质粒在移植瘤周围及瘤内多点注射,实验终止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计算瘤体抑制率,通过标本解剖和组织病理检测手段探讨靶向shRNA抑制Bmi-1表达对裸鼠皮F移植瘤的抗瘤效果,通过Max Vision去、TUNEL法、透射电镜、RT-PCR及Western Blot等检测技术进一步探讨Bmi-1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调控WWOX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1.临床相关研究结果(1)IHC-MaxVision检测结果显示:Bmi-1、WWOX及PUMA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83.6%(46/55)、38.2%(21/55)和34.5%(19/55),其中Bmi-1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胆囊组织,而WWOX及PUMA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胆囊组织(P<0.05)。(2)Bmi-1、WWOX及PUMA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Bmi-1、WWOX蛋白表达水平与胆囊癌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胆囊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是否伴有肝硬化及胆囊结石无相关性(p>0.05)。PUMA蛋白表达水平与胆囊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病理分期、肿瘤部位、是否伴有肝硬化及胆囊结石均无相关性(p>0.05)。(3) Realtime PCR和RT-PCR检测结果:Bmi-1mRNA表达为胆囊癌组织>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正常胆囊组织;而WWOX及PUMAmRNA表达为胆囊癌组织<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正常胆囊组织(P<0.05)。实验表明Bmi-1、WWOX及PUMA基因可能参与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慢性胆囊炎伴非典型增生组织中Bmi-1持续高表达或WWOX/PUMA持续低表达警示胆囊癌发生的可能。2.以原癌基因Bmi-1mRNA为靶点的体外研究结果(1) shRNA-Bmi-1重组载体的构建及筛选结果:shRNA-Bmi-1重组载体构建后经基因测序证明所获得的4组Bmi-1基因扩增序列正确。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转染效率70%左右;将4组质粒分别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48h后,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筛选出第四组序列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显着,为后续实验组(即为shRNA-Bmi-1组)。(2)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靶向抑制Bmi-1,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间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shRNA-Bmi-1对胆囊癌细胞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其中以转染后72h抑制效果最显着,细胞死亡最多。Brdu检测显示shRNA-Bmi-1组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降低,细胞增殖力呈时间依存性,随时间推移增殖力明显减弱,于转染72h细胞增殖抑制最强(p<0.05)。AnnexinV/7-AAD单染和双染检测显示转染shRNA-Bmi-1重组质粒24h-48h-72h后,shRNA-Bmi-1组细胞凋亡率均随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4h<48h<72h),且与晚期凋亡增加为主(p<0.05)。透射电镜检测发现shRNA-Bmi-1转染组胆囊癌细胞浓缩、核固缩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周期检测显示shRNA-Bmi-1转染组G0/G1期细胞增多,G2/M和S期细胞减少,细胞阻滞于G0/G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增殖指数降低(p<0.05)。(3)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调控WWOX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显示shRNA-Bmi-1转染组胆囊癌细胞Bmi-1mRNA及蛋白表达量及蛋白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减少,而WWOX、P73、PUMA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蛋白荧光表达强度明显增强(p<0.05);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显示shRNA-Bmi-1转染组胆囊癌细胞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3.以抑癌基因WWOX mRNA为靶点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1)WWO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pcDNA3.0-WWOX重组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明所获得的WWOX基因扩增序列正确。(2)pcDNA3.0-WWOX重组质粒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影响结果: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pcDNA3.0-WWOX转染48小时后WWOX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mRNA及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pcDNA3.0-WWOX组细胞WWOX蛋白荧光强度在细胞核周围明显强于各对照组,而对照组间细胞WWOX蛋白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pcDNA3.0-WWOX组贴壁的GBC-SD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悬浮细胞及细胞碎片增加,而对照组细胞呈正常增殖状态,贴壁生长良好。MTT法检测显示pcDNA3.0-WWOX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且随时间推移细胞增殖抑制效果更为显着,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不明显(P<0.05)。BrdU检测显示pcDNA3.0-WWOX组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Annexin V/7-AAD双染检测发现pcDNA3.0-WWOX组胆囊癌细胞早、晚期凋亡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而对照组间早、晚期凋亡率未见显着差异(P>0.05)。TUNNEL法检测显示转染pcDNA3.0-WWOX重组质粒24h/48h/72h后,胆囊癌细胞凋亡比率较对照组增加,以转染48h后更为明显(p<0.05)。细胞周期检测发现pcDNA3.0-WWOX组G0/G1期细胞增多,G2/M和S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增高,增殖指数降低(p<0.05);而对照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显示过表达WWOX基因胆囊癌细胞线粒体内绿色荧光信号显着高于空载体、脂质体及空白对照组,提示WWOX诱导胆囊癌细胞早期凋亡为主(p<0.05)。透射电镜观察pcDNA3.0-WWOX组细胞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出现核固缩、碎裂形成凋亡小体。(3)pcDNA-WWOX重组质粒对WWOX通路关键基因的影响结果: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特异性上调WWOX表达,胆囊癌细胞中P73、PUMA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特异性上调WWOX表达,胆囊癌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少(p<0.05)。4.移植瘤体内试验研究结果裸鼠皮下接种GBC-SD细胞株5-7天后成瘤率为100%。shRNA-Bmi-1组移植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减慢,治疗6周实验终止时各实验组体积较治疗前增大,但shRNA-Bmi-1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各对照组(shRNA-Scramble组、Lipofectamine组、GBC-SD组),其瘤体抑制率为60.6%(p<0.05),对照组间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HE染色显示shRNA-Bmi-1组细胞坏死明显,细胞形态模糊,见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结构不清晰,而各对照组细胞异型性明显,炎性细胞较少,组织结构清晰。MaxVision染色发现shRNA-Bmi-1组移植瘤组织中Ki67及VEGF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弱,提示shRNA-Bmi-1组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增殖抑制明显。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显示靶向shRNA抑制Bmi-1体内可诱导胆囊癌细胞凋亡,与体外实验相符合。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可特异性促进Bmi-1mRNA的降解及抑制其蛋白的表达,同时促进下游通路中关键基因WWOX/P73/PUMA/Bax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水平。[研究结论]1. Bmi-1、WWOX及PUMA的表达参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Bmi-1阳性表达率越高,或WWOX、PUMA阳性表达越低或表达缺失,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转移增快,Bmi-1、WWOX及PUMA的表达差异可能参与肿瘤的侵袭及演进。应用免疫组化联合检测胆囊癌组织中的Bmi-1、WWOX及PUMA的表达将有利于协助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对其预后进行合理评估。2.体外成功构建了shRNA-Bmi-1重组载体。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有效促进胆囊癌细胞Bmi-1mRNA降解及抑制其蛋白表达,能特异性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从而引起细胞DNA合成受阻,研究提示Bmi-1参与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维持细胞周期的运行,是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因素。同时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有效促进WWOX通路中的关键基因WWOX/P73/PUMA/Bax/Caspase-3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其作用可能与调控胆囊癌细胞生长效应的机制相关,Bmi-1及其Bmi-1/WWOX通路参与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调控胆囊癌细胞的生长。3.体外成功构建了pcDNA3.0-WWOX真核表达载体。过表达WWOX可有效抑制胆囊癌细胞WWOXmRNA降解、促进其蛋白表达,能有效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其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同时上调并促进P73蛋白在胆囊癌细胞质中螯合积累,促进PUMA、Bax及抑制Bcl-2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作用可能是调控胆囊癌细胞生长的重要机制之一。WWOX/P73/PUMA通路通过调控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来调节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WWOX通路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分子机制。4.成功建立胆囊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诱导胆囊癌移植瘤细胞凋亡,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裸鼠皮下移植瘤Bmi-1/WWOX/P73/PUMA/Bax/Bcl-2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与体外实验相符合。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Bmi-1/WWOX通路参与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途径调控胆囊癌细胞的生长。5.Bmi-1及WWOX可能为胆囊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分子靶标,通过靶向沉默Bmi-1表达和特异性性上调WWOX的表达可能是胆囊癌联合基因治疗的潜在治疗手段之一,阻断Bmi-1/WWOX通路对胆囊癌靶向性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探索胆囊癌早期诊断及多分子联合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辛国军[5](2013)在《Annexin A1和P19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PCG)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膜联蛋白A1(AnnexinA1,ANXA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细胞增殖、失巢凋亡、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而P19蛋白是一种抑癌基因,能特异性抑制G1CDK4/6的激酶活性,阻止细胞由G1期向S期的转变,与细胞周期调控、增殖、凋亡、迁移、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检测ANXA1、P19基因在胆囊癌组织、胆囊良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及胆囊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胆囊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基因,找寻对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方法1.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且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56例胆囊癌患者石蜡标本,另收集同期因结石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等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标本5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NXA1及P19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样本率的比较用四格表或行×列表的卡方检验,二因子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2.采用Western-blot法定量分析30例胆囊癌组织及30例非肿瘤胆囊组织中ANXA1, P19蛋白的表达,分析的结果以x士s表示,组间比较用SPSS11.5统计软件行t检验。结果1.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胆囊癌组织及56例胆囊良性组织ANX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64%(39/56),12.50%(7/56), Pl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0%(14/56),83.93%(47/56),经卡方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ANXA1及P19的表达高低与胆囊癌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黄疽指数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ANXA1及P19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36)。2.Western-blot法定量分析30例胆囊癌组织标本及30例胆囊良性组织标本中ANXA1蛋白灰度扫描与内参照β-actin蛋白灰度扫描相对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7442±0.0528,0.1570±0.0326,二组数据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织中P19蛋白灰度扫描与内参照β-actin蛋白灰度扫描相对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0976±0.0299,0.7299±0.0874,二组数据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ANXA1在PCG组织的阳性表达率越高,则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生存期较短。2.P19蛋白在PCG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越高,则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生存期越短。3.ANXA1、P19蛋白在PCG组织中表达有明显差异,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PCG临床病理发展的参考指标之一。4. ANXA1及P19蛋白的表达情况均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且二者之间的表达呈负相关,联合检测ANXA1及P19蛋白可望成为PCG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周敏[6](2013)在《AQP1和nm23-H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女性常见的三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20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外源性雌激素的广泛应用、人均寿命延长、节育等因素,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妇女的健康。近年来,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肿瘤的恶性程度及其临床预后的判读越来越依赖于多基因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这使得影响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癌变的相关基因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对于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也越发受到重视,因此分子水平上的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热点课题。AQP1具有转运水和离子的功能,另外,AQP1对细胞内外气体交换、细胞迁移及肿瘤血管的生成有作用,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nm23-H1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成为了临床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1和nm23-H1在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单纯性及复杂性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中、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的作用,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QP1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其在其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单纯性及复杂性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及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且随着子宫内膜样腺癌手术-病理分期越晚、病理分级越低、肌层浸润深度越深,其阳性表达率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中AQP1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nm23-H1的阳性表达显着低于其在其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单纯性及复杂性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及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且随着子宫内膜样腺癌手术-病理分期越晚、病理分级越低、肌层浸润深度越深,其阳性表达率越低,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中nm23-H1的阳性表达显着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是多元的,AQP1和nm23-H1只是其中之一,研究和检测AQP1和nm23-H1有可能成为筛查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指标,有望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及基因治疗的位点。
汪斌,丁佑铭[7](2009)在《原发性胆囊癌基因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原发性胆囊癌是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较高,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今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基因学出发研究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原发性胆囊癌发病过程中的癌基因、抑癌基因与胆囊癌转移、预后及治疗相关基因,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状况作以综述.
武峤,何小东,张双民,陶连元,蔡磊[8](2009)在《原发性胆囊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卢海英[9](2007)在《原发性肝胆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胆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微小癌灶的浸润和转移难以及时探查和治疗,是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为此,揭示肝胆肿瘤发病机制和肿瘤浸润及转移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和确立可靠的预后指标,是当前肿瘤的研究热点,也是肿瘤防治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发现,随着肿瘤进展和转移的发生,肿瘤细胞内抑癌蛋白的表达量减少,逐渐失去对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抑制,表现为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编码蛋白量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揭示抑癌基因失活的机理,国内外针对P53、P16、FHIT等抑癌基因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改变,其主要表型特征即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可能是产生基因突变,导致抑癌基因功能失调,引起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微卫星是由2-6个核苷酸组成,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简单串联核苷酸重复序列。MSI是指由于复制错误导致微卫星的增多或减少,使得DNA结构性等位基因的大小发生改变,目前被认为是发生肿瘤危险性可检测的指标之一。LOH是指一个位点上两个多态性的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出现缺失或变异,是肿瘤细胞抑癌基因存在的标志。大量研究表明,抑癌基因MSI与LOH在肿瘤的多步骤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SI首先是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中发现的,后在各种散发性肿瘤如大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中均发现MSI。研究表明MSI的发生与DNA复制过程中的“链滑”有关,从而导致DNA序列的改变,提高了基因随机突变率,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引起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若DNA复制错误的结果是等位基因片段的缺失,则导致LOH的发生。研究发现与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性微卫星位点常伴有等位基因的丢失,即LOH的发生。所以分析LOH已成为目前检测抑癌基因失活、发现和定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的重要手段之一。nm23H1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17q21.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Steeg等在对鼠黑色素瘤的研究中发现,nm23H1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具备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活性,可影响微管蛋白多聚化和细胞骨架形态,参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和GTP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影响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及运动,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因此,nm23H1基因被称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并对其抗肿瘤转移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多集中于nm23H1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上,而针对有关肿瘤转移、浸润时nm23H1基因的遗传学不稳定性研究,尚鲜见报道。研究目的研究原发性恶性肝胆肿瘤中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对肿瘤nm23H1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抑癌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理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2)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常规银染显示条带。(3)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5)SPSS软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原发性胆囊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①在本实验中,原发性胆囊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2.55%,明显高于良性胆囊肿瘤的13.04%,而在胆囊炎组织中,未见该位点遗传不稳定的发生。其中,LOH的发生率,随组织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在胆囊癌中,LOH和MSI发生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LOH的发生率,在肝脏浸润组和淋巴转移组高于无肝脏浸润组和无淋巴转移组,在NevinⅣ+Ⅴ期高于Ⅰ+Ⅱ+Ⅲ期(P<0.01);而MSI发生率则相反。②nm23H1蛋白阳性率在胆囊癌、胆囊良性肿瘤和炎症组织中分别为46.81%、26.09%和10%(P<0.05),在胆囊癌中,nm23H1蛋白阳性率在淋巴转移组低于无淋巴转移组(P<0.01);NevinⅣ+Ⅴ期低于Ⅰ+Ⅱ+Ⅲ期(P<0.05)。此外,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③在胆囊癌中,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11.11%,显着低于LOH阴性组的55.26%,两者差异显着(P<0.05)。(2)肝细胞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①48例肝细胞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35.42%。LOH的发生率在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和有无肝内转移或门静脉栓的癌组织中有显着差异(P<0.01),临床TNM分期Ⅲ期LOH的发生率显着高于Ⅰ、Ⅱ期(P<0.01)。此外,在侵袭转移高危组LOH的发生率显着高于侵袭转移低危组(P<0.01)。MSI检出率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②nm23H1蛋白阳性率为56.25%,nm23H1蛋白阳性率在Edmondson分级Ⅲ+Ⅳ组低于Ⅰ+Ⅱ组(P<0.01),在有淋巴或远处转移组显着低于无淋巴或远处转移组(P<0.01),TNM分期Ⅲ期显着低于Ⅰ+Ⅱ期(P<0.01);在侵袭转移高危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显着低于侵袭转移低危组(P<0.01)。此外,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③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27.27%,显着低于LOH阴性组64.86%,两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肝胆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nm23H1基因LOH的发生多在肝细胞癌、胆囊癌的晚期阶段,可作为肝胆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肝胆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后者可抑制肝胆肿瘤局部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并赋予肝胆肿瘤高淋巴结转移、低预后的特性;提高肝胆肿瘤局部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可减缓肿瘤的浸润转移并改善患者预后。
卢海英,张国强,李继承[10](2006)在《中国人原发性胆囊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对胆囊肿瘤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胆囊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与肿瘤发生和转移机理提供实验依据。在本实验中,原发性胆囊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2.55%,明显高于良性胆囊肿瘤的13.04%,而在胆囊炎组织中,未见该位点遗传不稳定的发生;其中,LOH的发生率随组织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在胆囊癌中,LOH和MSI发生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具有显着差异(P<0.05);LOH的发生率,在肝脏浸润和淋巴转移组高于无肝脏浸润和无淋巴转移组,在NevinⅣ+Ⅴ期高于Ⅰ+Ⅱ+Ⅲ期(P<0.01);而MSI发生率则相反。nm23H1蛋白阳性率在胆囊癌、胆囊良性肿瘤和炎症组织中差异显着(P<0.05);在胆囊癌中,淋巴转移组低于无淋巴转移组(P<0.01);NevinⅣ+Ⅴ期低于Ⅰ+Ⅱ+Ⅲ期(P<0.05)。此外,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在胆囊癌中,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显着低于LOH阴性组,两者差异显着(P<0.05)。实验结果提示,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胆囊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胆囊癌的发生和转移,MSI是胆囊癌早期分子指标,LOH可作为胆囊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可抑制胆囊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并赋予胆囊癌高淋巴结转移、低预后的特性。提高胆囊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浸润转移并提高预后率。
二、nm23-H1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m23-H1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实验观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2)nm23-H1和PTEN蛋白与肝癌侵袭进展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nm23-H1与PTEN蛋白的表达 |
1.2 PTEN, nm23-H1蛋白在HCC中的表达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
1.3 肝癌中nm23-H1、PTEN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病例资料的选择 |
3.2 试剂与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判定 |
3.4 统计学处理 |
(3)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nm23-H1B mRNA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nm23-H1B mRNA表达检测 |
1.3 随访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nm23-H1B mRNA表达比较 |
2.2 nm23-H1B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2.3 nm23-H1B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4)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Bmi-1、WWOX、PUMA在人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靶向shRNA干扰Bmi-1表达对GBC-SD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调控WWOX通路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WWOX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人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下游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靶向沉默Bmi-1表达对胆囊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课题 |
傅士研究生期间主要获奖情况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学习经历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
基金资助项目 |
致谢 |
查新咨询报告书 |
(5)Annexin A1和P19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免疫组化法检测 ANXA1、P19 蛋白的表达 |
2. Western-blot 检测 ANXA1、P19 蛋白的表达 |
结果 |
1.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 Western-blot 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论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6)AQP1和nm23-H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1 标本采集 |
2 试剂 |
3 仪器 |
4 实验方法 |
5 结果判定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章 结果 |
1 不同性质的子宫内膜组织中 AQP1 蛋白的表达 |
2 不同性质的子宫内膜组织中 nm23H-1 蛋白的表达 |
3 AQP1 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 nm23-H1 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1 AQP1 的生物学活性 |
2 AQP1 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3 nm23-H1 的生物学活性 |
4 nm23-H1 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原发性胆囊癌基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与胆囊癌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 |
2 与胆囊癌转移、预后有关的基因 |
3 与胆囊癌治疗有关的基因 |
4 与胆囊癌有关的肿瘤标志物 |
5 结论 |
(8)原发性胆囊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PTEN |
二、Skp2 |
三、nm23H |
四、Survivin |
(9)原发性肝胆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略词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胆囊肿瘤) |
结果(肝肿瘤)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五、综述 |
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在消化道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
六、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
(一) 中国人原发性胆囊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39(3):249-257 |
七、致谢 |
(10)中国人原发性胆囊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的抽提 |
1.2.2 D17S396位点的PCR扩增 |
1.2.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2.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 |
1.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2.6 判断标准 |
1.2.7 图像分析 |
1.2.8 数据处理 |
1.2.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MSI和LOH检出结果 |
2.2 nm23H1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2.3 胆囊癌nm23H1基因D17S396位点MSI和LOH与nm23H1蛋白表达关系 |
3 讨论 |
四、nm23-H1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nm23-H1和PTEN蛋白与肝癌侵袭进展关系的研究[J]. 王晓蔚,康凯夫,张鑫.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11)
- [3]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nm23-H1B mRNA表达及意义[J]. 王建新. 山东医药, 2016(24)
- [4]Bmi-1调控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WWOX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D]. 魏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1)
- [5]Annexin A1和P19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辛国军.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 [6]AQP1和nm23-H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周敏. 吉林大学, 2013(08)
- [7]原发性胆囊癌基因研究现状[J]. 汪斌,丁佑铭.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27)
- [8]原发性胆囊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武峤,何小东,张双民,陶连元,蔡磊.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9(04)
- [9]原发性肝胆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相关性的研究[D]. 卢海英. 浙江大学, 2007(02)
- [10]中国人原发性胆囊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J]. 卢海英,张国强,李继承.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