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帕金森病药多巴胺前体依替左旋多巴(论文文献综述)
田志刚[1](2021)在《MPTP/p诱导的帕金森模型小鼠潜在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MPTP/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利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的方法,探寻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外周血血浆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用于MPTP/p诱导的PD模型评价体系中,以此探索评估PD模型有效性的新方法,同时也为临床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最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方法:1.构建MPTP/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模型组:MPTP·HCl(25 mg/kg)、丙磺舒(100 mg/kg);对照组:0.9%NaCl。每周腹腔注射2次,连续5周后,采用嗅觉实验、旷场实验为行为指标检测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TH免疫荧光检测中脑黑质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变化。2.提取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血浆,采用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分析,探寻帕金森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1.行为学指标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嗅觉功能(P<0.0001)和运动功能显着下降(P<0.01);TH免疫荧光实验表明,模型组中脑黑质区域TH阳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001)。2.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提示,模型组血浆中哌啶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MPTP/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采用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揭示了血浆中的哌啶酸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为帕金森病的疾病诊断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最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刘秀敏[2](2021)在《水飞蓟宾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症状不但有运动功能障碍,还有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索并研发具有多方面疗效和多靶点的神经保护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从PD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焦虑的非运动症状方面考察了水飞蓟宾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为水飞蓟宾对帕金森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MPTP的方法建造PD动物模型,以灌胃的方式给予不同剂量的水飞蓟宾(70、140和280mg/kg)、拟多巴胺类药物左旋多巴(130mg/kg)和其他PD治疗药物美金刚(3 mg/kg)或丙咪嗪(3 mg/kg)或对照溶剂。通过转棒实验、爬杆实验、Morris水迷宫、Y迷宫、强迫游泳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方法分别检测水飞蓟宾对PD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使用尼氏(Nissl)染色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方法考察小鼠相应脑区形态学的变化;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H、α-syn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神经递质DA、NA和5-HT的水平;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炎症、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水平。在我们的研究中,转棒实验、爬杆实验和悬挂实验结果显示,水飞蓟宾改善了 PD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尼氏染色和TH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保护了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Western blot、流式实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试剂盒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水飞蓟宾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和α-syn的毒性来减轻PD模型小鼠脑内线粒体的损伤,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来清除PD模型小鼠脑内已经受损的线粒体,从而保护多巴胺能神经,达到缓解PD模型小鼠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我们发现在PD的非运动症状方面,水迷宫实验、新物体辨别实验和Y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水飞蓟宾改善了 P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他检测结果显示,MPTP注射可通过诱导α-syn毒性、增加氧化应激和扰乱线粒体动态平衡等途径来损伤海马神经元。水飞蓟宾通过改善线粒体动力学,减少氧化应激,从而减轻P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改善认知功能,对认知功能障碍的PD模型小鼠海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外,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水飞蓟宾可以改善PD模型小鼠的抑郁焦虑症状。其他检测结果显示,水飞蓟宾通过减少神经炎症和下调STING-IRF3-IFN-β通路来保护海马神经元,从而缓解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的抑郁焦虑样行为。本研究显示水飞蓟宾对PD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焦虑的非运动症状都具有改善作用。发现水飞蓟宾通过抑制相应脑区的炎症水平、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自噬,恢复线粒体动力学及其相关的STING信号通路的新机制来实现改善作用的。本研究为将水飞蓟宾作为抗PD新药的开发垫了药理学基础,为将氧化应激-炎症-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STING信号通路作为靶点开发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张启菲[3](2020)在《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研发治疗帕金森病药物为研究对象,研制新药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将左旋多巴与普拉克索配伍,以求发挥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病,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及转换性。并对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考察,以为新药研发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在单因素实验考察的基础上,以基质材料的类型和数量,填充剂,润滑剂和润湿剂的类型为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片剂的压力是否对缓释片剂的累积释放产生影响。确定涂层处方,研究各种因素对涂层效果的影响。2、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对缓释片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筛选辅料,优化处方,确定最佳成型工艺。3、采用包衣锅包衣法对素片包肠溶衣,确定包衣材料,并将包肠溶衣后的片剂与素片体外释放度进行比较,考察包衣质量。4、对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进行质量评价研究,包括薄层色谱鉴别,含量测定、药物累积释放度测定,以及片剂的其他常规检查。5、制定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结果:1、对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片处方进行研究,确定最优处方为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磷酸钙、羟丙甲纤维素、预胶化淀粉、二氧化硅以及硬脂酸镁。2、检查了基质材料的类型和数量,填充剂,润滑剂和润湿剂的类型,以及片剂的压力是否对缓释片剂的累积释放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研究确定了涂层处方,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涂层效果的影响,确定缓释片剂和包衣制剂的工艺参数。3、选择欧巴代作为涂层材料,包衣处方和确定为浓度为12%欧巴代,增重3%-4%。4、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剂性质稳定,片剂重量差异和累积释放符合要求。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在密封塑料包装中稳定性良好。5、建立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结论:本课题研制的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内缓释片能发挥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及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病,改善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及转换性。本课题将左旋多巴-普拉克索制成肠溶缓释片,具有良好的药物重现性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能缓慢释放药物,消除峰谷现象,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提高药物安全性和病人的依从性。
李莉[4](2019)在《帕金森病异动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帕金森病(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位于中脑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化。随年龄增长,每年患病率增加,PD已成为老年人中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金标准疗法是通过长期服用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恢复脑内多巴胺水平。虽然左旋多巴的益处是无可争议的,但长期用药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影响以及何时开始左旋多巴初始治疗仍然是一个争议很大且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献报道在左旋多巴治疗5年后异动症的发生率约为40-50%,10年后上升可至90%以上。但我国异动症报到率很低,最近一项国内报道显示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5年后异动症的发生率仅20%,较国外明显降低。目前临床研究中对左旋多巴导致的异动症危险因素结果分析不尽相同,临床报道的因素有发病的年龄、病程、治疗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左旋多巴的治疗时间及剂量、体重等。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的,比如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左旋多巴治疗时间及剂量,所以很难确定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异动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关于异动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否与疾病本身进展或其治疗相关,以及是否应延迟左旋多巴治疗、限制左旋多巴剂量或早期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仍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故我们对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病房收治的PD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分析PD异动症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从而在诊治过程中尽量避免干预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和减少异动症的发生。方法收集并记录所有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起病年龄,体重,有无烟酒茶等生活习惯,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病程,出现异动症的时间,左旋多巴初始剂量、单日等效剂量、是否合并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金刚烷胺等以及用药类型和剂量。入选患者住院期间统一采用H&Y分级量表评定分级,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UPDRS-Ⅲ)评定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版不自主运动运动评定量表(mAIMS)辅助评估患者异动症。数据均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用mean±SD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变量用中位数表示,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异动症的影响因素,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距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二科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106例,最终符合条件的86例。23例(26.7%)异动症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平均发病年龄54.3±6.7岁,平均病程8.4±4.1年,平均接受左旋多巴治疗时间8.74±4.05年,平均左旋多巴等日等效剂量532.1±134.2 mg/d,平均体重58.2±7.1kg,平均H&Y分级3.2±1.2级,平均UPDRSⅢ评分39.25±10.16分。与无异动症组患者相比,异动症组患者中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较长,接受左旋多巴治疗时间较长,左旋多巴单日等效剂量越高、H&Y分级较高,UPDRSⅢ评分较高,体重较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出4个对异动症有意义的因素:发病年龄越早(OR值=1.005,P=0.004)、病程越长(OR值=3.421,P<0.05)、左旋多巴单日等效剂量越大(OR值=1.997,P=0.037)以及H&Y分级越高(OR值=2.529,P=0.031)。除性别、接受左旋多巴治疗时间、体重及UPDRSⅢ评分外,其他结果均与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X 2检验结果一致。筛除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对余下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异动症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发病年龄(OR值=2.932,P=0.001)与左旋多巴单日等效剂量(OR值=1.287,P=0.003)结论1.帕金森病异动症发生率偏低(26.7%),与国外报道不同。2.发病年龄与左旋多巴单日等效剂量是异动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小于60岁,左旋多巴单日等效剂量大于400mg更易发生异动症。3.PD中晚期及病程大于5年异动症发病率显着增高。
任毅[5](2018)在《含多巴环二肽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测试》文中研究说明环二肽是由两分子氨基酸(AA)首尾相连组成的结构稳定,成药潜力大的一类化合物。环二肽广泛存在于人和多种生物体内,表现出抗菌,生物信息传递,抗癌和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左旋多巴(L-DOPA)是一种天然稀有氨基酸,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被称作“黄金标准”;然而由于其生物利用度极低,病人长期大剂量服用后易产生严重毒副反应。迄今,文献仅记载了 4种常见AA与L-DOPA形成的环二肽,还有16种常见AA与L-DOPA组成的环二肽未见报道。含L-DOPA的环二肽性质稳定,抗降解能力强,并且利用小肠壁上的寡肽通道,可以直接被吸收进血液循环。本论文探索了含L-DOPA环二肽的合成方法,制备了多种新化合物,测试了多种含L-DOPA环二肽在肝匀浆中的稳定性,并研究了它们在抗菌与神经保护等方面的活性。含L-DOPA环二肽的合成采用三步法完成。首先,采用实验室制备的缩丙酮保护的多巴衍生物Fmoc-DOPA(Acetonide)-OH与购买的常见氨基酸甲酯反应制备了侧链被保护的直链二肽衍生物Fmoc-DOPA(Acetonide)-AA-OMe;或者采用购买的Fmoc-AA-OH与制备的H-DOPA(Acetonide)-OMe反应得到侧链被保护的直链二肽衍生物Fmoc-AA-DOPA(Acetonide)-OMe。其次,合成的直链二肽衍生物在20%哌啶溶液中一步脱去Fmoc并收尾环化反应生成侧链被保护的含L-DOPA的环二肽。该中间体性质稳定,易于分离纯化,可以长期储存。最后,采用三氟乙酸脱去环二肽侧链保护基得到含自由儿茶酚基团的目标环二肽。采用HPLC,LC-MS与NMR分析技术证实合成的环二肽纯度较高,分子量符合理论值,化学结构正确。抗菌实验表明合成的含多巴环二肽基本不具有杀菌能力,或仅具有极微弱的杀菌活性,如cyclo(DOPA-Trp)和cyclo(DOPA-D、Glu)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低的抑制作用。另外,cyclo-(DOPA-Ala)和cyclo(DOPA-Gln)不仅不具有抑菌作用,还促进上述细菌在乙酸/DMSO中生长。肝匀浆实验表明,含L-DOPA环二肽的稳定性都比较好,远大于L-DOPA的对照值。在被测试的样品中,cyclo(DOPA-Ala)最稳定,半衰期长达3419分钟,而cyclo(DOPA-Lys)最差,半衰期约502分钟,接近直链二肽H-DOPA-Glu-OH的448分钟。合成其它氨基酸与L-DOPA组成的环二肽以及全面地测试筛查它们的生物活性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完成。
陈宗元,黄春丽,官检发,彭必新[6](2018)在《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金森病是仅次于痴呆的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群。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帕金森病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引起帕金森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且治疗手段仍然存在局限。本文从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齐军阳[7](2017)在《伊曲茶碱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近些年,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患帕金森病的数量也随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帕金森病起病缓慢,致病机制复杂且病因不明,最初的症状往往不宜被发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故目前尚不能治愈。该病患者主要的症状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非运动症状包括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等。市面上大多数抗帕金森病药物只能控制疾病的症状,减缓疾病的恶化,无法完全根治病情。而且长期服用后会引发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开发和研究出更好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显得意义重大。伊曲茶碱(Istradefylline),化学名为(E)-8-[2-(3,4-二甲氧基苯基)乙烯基]-1,3-二乙基-3,7-二氢-7-甲基-1H-嘌呤-2,6-二酮,由日本Kyowa Hakko Kirin株式会社研制开发。2013年3月25日以商品名Nouriast?在日本上市,该药在美国现仍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作为上市的第一种选择性腺苷A2A受体拮抗剂,伊曲茶碱可明显改善因长期服用多巴胺受体药物如左旋多巴而引起的运动并发症,有效缓解“关期”现象,并减轻剂末效应。本论文主要研究伊曲茶碱的合成及其工艺条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综合分析发现,伊曲茶碱的制备主要包括两个重要中间体1,3-二乙基-5,6-二氨基尿嘧啶和(E)-3,4-二甲氧基苯丙烯酸的合成。大部分文献采用的方法原料昂贵,后处理操作复杂。本文在文献报道路线的基础上,对合成路线与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得到一种高效的合成方法。该工艺条件温和,反应周期短,收率高,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本路线选择以碳酸二甲酯和乙胺水溶液为起始原料,在高压条件下反应得1,3-二乙基脲2,2通过与氰乙酸缩合闭环得1,3-二乙基-6-氨基尿嘧啶3,3和亚硝酸钠经亚硝基化反应制得1,3-二乙基-6-氨基-5-亚硝基尿嘧啶4,4由雷尼镍/水合肼还原得1,3-二乙基-5,6-二氨基尿嘧啶5;另一个中间体(E)-3,4-二甲氧基苯丙烯酸6则以3,4-二甲氧基苯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经Knoevenagel缩合反应制得,5与6在常温下缩合得(E)-1,3-二乙基-6-氨基-5-(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酰基)氨基尿嘧啶7,7在碱性条件下加热闭环得(E)-8-[2-(3,4-二甲氧基苯基)乙烯基]-1,3-二乙基-3,7-二氢-1H-嘌呤-2,6-二酮8,最后经碳酸二甲酯甲基化得1。本工艺原料便宜易得,工艺条件温和,反应周期短,成本低廉,总收率可达26.2%,适合工业化生产。目标产物及重要中间体的化学结构均经过MS、1H-NMR及13C-NMR表征确认。
张跃文,栗俞程,刘亚敏,王琳琳,李寒冰[8](2014)在《药理学《抗帕金森病药》的讲解技巧》文中提出抗帕金森病药为药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学生反映该章节疾病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本文针对章节和疾病特点,根据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谈谈药理学中降糖药这一课的教学体会,介绍抗帕金森病药讲解的方法和技巧。
司宏波[9](2014)在《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方法结合文献将PD治疗药物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PD药物治疗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些药物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结论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本病的不断认识,新药的研发,人类对本病的治疗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尹胜[10](2012)在《瑞德南特关键中间体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瑞德南特(Preladenant)是由默克公司研制的新型抗帕金森病高效药,该药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阶段,其作为极具研发潜力的抗帕金森病药物而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1-(4-(2-甲氧乙氧基)苯基哌嗪是合成上述新药的关键中间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结合文献报道的基础上,设计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并对工艺进行优化,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原料经过醚化,水解,成环三步反应得到1-(4-(2-甲氧乙氧基)苯基哌嗪盐酸盐,和文献相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缩短了总反应路线,提高了反应收率;醚化反应中,在溴化钠的催化作用下,使用2-氯乙基甲基醚代替传统路线中价格较贵的2-溴乙基甲基醚,有效的降低了反应成本;水解反应中,改用碱代替酸,在收率提高的同时,避免了酸性条件对设备的腐蚀。本文同时对反应温度、反应溶剂、物料投料比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醚化反应:2-氯乙基甲基醚为醚化试剂,DMF为反应溶剂,溴化钠催化下于90℃反应30h得到N-(4-(2-甲氧乙氧基)苯基)乙酰胺,收率86.0%;水解反应: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甲醇和水(V甲酵:V水=1:1)的混合溶剂中,80℃下反应25h得到4-(2-甲氧乙氧基)苯胺,收率94.9%;成环反应:以碳酸钠为缚酸剂,正丁醇为反应溶剂,回流下反应40h得到1-(4-(2-甲氧乙氧基)苯基哌嗪盐酸盐,收率58%。该路线总收率达47.3%,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价值。产品的纯度和结构经气液相色谱及核磁共振仪表征确定。另外,针对成环反应收率较低的情况,对成环反应设计了新的路线:将双(2-氯乙基)胺盐酸盐用对甲基苯磺酰氯进行保护,然后成环、脱保护,并对该路线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二、抗帕金森病药多巴胺前体依替左旋多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帕金森病药多巴胺前体依替左旋多巴(论文提纲范文)
(1)MPTP/p诱导的帕金森模型小鼠潜在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综述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行为测试 |
2.2.2 免疫荧光实验 |
2.2.3 基于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分析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行为测试 |
3.1.1 嗅觉实验结果 |
3.1.2 旷场实验结果 |
3.2 免疫荧光 |
3.3 于UHPLC-Q/TOF-MS的MPTP/p诱导的PD小鼠血浆的非靶向代谢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水飞蓟宾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一、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
二、DA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衡学说 |
三、神经炎症 |
四、凋亡 |
五、线粒体功能障碍 |
5.1 线粒体自噬 |
5.2 帕金森病的线粒体氧化应激 |
5.3 帕金森病中线粒体动力学的变化 |
六、STING信号通路 |
七、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现状 |
八、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水飞蓟宾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以及促进线粒体自噬来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方案 |
3.2 转棒实验(Rotarod test) |
3.3 爬杆实验(Pole test) |
3.4 悬挂实验(Hang test) |
3.5 流式细胞仪分析纹状体中ROS的水平 |
3.6 脑切片处理 |
3.7 Nissl染色 |
3.8 免疫组化 |
3.9 蛋白免疫印迹法 |
3.10 MDA和GSH水平的检测 |
3.11 ELISA法测定多巴胺(DA)的水平 |
3.12 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4.1 水飞蓟宾在行为测试中可改善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运动功能障碍 |
4.2 水飞蓟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MPTP的损伤 |
4.3 水飞蓟宾改善MPTP注射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 |
4.4 水飞蓟宾减轻了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
4.5 水飞蓟宾降低了MPTP处理小鼠的a-syn水平 |
4.6 水飞蓟宾促进PD小鼠黑质纹状体的线粒体自噬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水飞蓟宾可通过修复海马线粒体紊乱来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方案 |
3.2 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 test, MWMT) |
3.3 新物体辨别实验(Novel object-recognition test, NORT) |
3.4 Y迷宫实验(Y-maze test) |
3.5 Annexin V/PI染色及流式细胞术 |
3.6 JC-1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3.7 Nissl染色 |
3.8 免疫组化 |
3.9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3.10 透射电子显微镜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4.1 水飞蓟宾缓解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 |
4.2 水飞蓟宾保护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海马神经元免受MPTP的损伤 |
4.3 水飞蓟宾缓解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海马凋亡 |
4.4 水飞蓟宾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α-synuclein聚集 |
4.5 水飞蓟宾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 |
4.6 水飞蓟宾可以修复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线粒体紊乱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水飞蓟宾通过调节STING-IRF3-IFN-β通路和神经炎症来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抑郁焦虑样行为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方案 |
3.2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
3.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 test,EPM) |
3.4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
3.5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 |
3.6 HE染色 |
3.7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3.8 ELISA法测定5-HT、NE和IFN-β水平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4.1 水飞蓟宾改善PD小鼠的抑郁焦虑样行为 |
4.2 水飞蓟宾对PD小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4.3 水飞蓟宾可恢复PD小鼠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
4.4 水飞蓟宾降低PD小鼠海马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
4.5 水飞蓟宾修复PD模型小鼠海马STING-IRF3-IFNβ通路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附件 |
(3)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2. 左旋多巴简介 |
3. 普拉克索简介 |
4. 肠溶缓释片 |
5 肠溶包衣材料简介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7. 展望 |
第二章 处方辅料初选 |
1. 仪器与试剂 |
2 工艺与结果 |
2.1 辅料选择 |
2.2 考察项目 |
2.3 初步探索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2.4 小结 |
第三章 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素片的制备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试 |
1.2 试验仪器 |
2. 工艺制备与流程 |
2.1 建立体外释放度方法 |
3. 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研究 |
3.1 筛选辅料 |
3.2 压片工艺研究及粉体学考察 |
3.3 验证试验 |
4. 小结 |
第四章 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素片包隔离衣、包肠溶衣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包衣工艺 |
2.2 包衣片体外释放与包衣前素片的体外释放对比 |
3. 小结 |
第五章 肠溶片的质量评价及肠溶片的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释放度的测定 |
2.1 考察系统精密度 |
2.2 滤膜吸附作用考察 |
2.3 专属性 |
2.4 线性关系 |
2.5 考察回收率 |
2.6 考察精密度 |
2.7 溶液的稳定性 |
2.8 耐用性的实验研究 |
3. 含量测定 |
3.1 试药和材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含量的测定方法 |
3.4 测定专属性 |
3.5 线性测定 |
3.6 回收率试验 |
3.7 精密度 |
3.8 耐用性 |
3.9 溶液稳定性 |
4. 稳定性研究 |
4.1 影响因素试验 |
4.2 加速性稳定试验 |
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1.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的制备 |
2.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缓释片的质量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帕金森病异动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含多巴环二肽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多巴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简介 |
1.2 多巴在人体里的合成与代谢 |
1.3 多巴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
1.3.1 临床和研发中的抗帕金森病药物简介 |
1.3.2 抗帕金森病多巴寡肽前药研发状况 |
1.4 环二肽的生物活性与合成研究概况 |
1.4.1 环二肽的生物活性简介 |
1.4.2 环二肽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
1.4.3 环二肽采用的特殊合成思路 |
1.5 含多巴环二肽的研究进展状况 |
1.6 课题的确定和研究内容 |
1.6.1 课题的确定 |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多巴中间体的合成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Fmoc-DOPA(Acetonide)-OH的合成方法与结果 |
2.2.1 化合物1的合成 |
2.2.2 化合物2的合成 |
2.2.3 化合物3的合成 |
2.2.4 化合物4的合成 |
2.3 H-DOPA(Acetonide)-OMe的合成方法 |
2.3.1 化合物5的合成 |
2.3.2 化合物6的合成 |
2.3.3 化合物7的合成 |
2.3.4 化合物8的合成 |
3. 含多巴环二肽的合成 |
3.1 实验试剂 |
3.2 含多巴环二肽的合成路线 |
3.3 通过Fmoc-DOPA(Acetonide)-OH合成的环二肽 |
3.3.1 与非手性氨基酸形成的环二肽 |
3.3.2 与含简单侧链氨基酸形成的环二肽 |
3.3.3 与含极性侧链氨基酸形成的环二肽 |
3.3.4 与含碱性侧链氨基酸形成的环二肽 |
3.3.5 与含酸性侧链氨基酸形成的环二肽 |
3.4 通过H-DOPA(Acetonide)-OMe合成的环二肽的合成 |
3.4.1 与含酰胺侧链氨基酸形成的环二肽 |
3.4.2 与多巴形成的环二肽 |
3.4.3 与右旋氨基酸形成的环二肽 |
4. 含多巴直链二肽的合成 |
4.1 实验试剂 |
4.2 直链二肽的合成 |
4.2.1 多巴中间体Boc-DOPA(Acetonide)-OH的合成 |
4.2.2 直链二肽H-DOPA-Gly-OH的合成 |
4.2.3 直链二肽H-DOPA-Lys-OH的合成 |
4.2.4 直链二肽 H-DOPA-Glu-OH的合成 |
5. 含多巴环二肽的生物活性测试 |
5.1 含多巴二肽的肝匀浆降解实验 |
5.1.1 含多巴直链二肽的肝匀浆降解实验 |
5.1.2 含多巴环二肽的肝匀浆降解实验 |
5.1.3 含多巴环二肽与直链二肽的半衰期比较 |
5.2 环二肽的抗菌活性 |
5.2.1 含多巴环二肽浓度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5.2.2 醋酸和DMSO混合溶剂以及含多巴环二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菌测定 |
5.2.3 含多巴环二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 |
2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2.1 遗传因素 (致病基因) |
2.1.1 α-synuclein蛋白基因: |
2.1.2 Parkin蛋白基因: |
2.1.3 DJ-1基因: |
2.2 年龄因素 |
2.3 环境因素 |
3 抗帕金森病药物 |
3.1 拟多巴胺类药物 |
3.1.1 多巴胺替代物: |
3.1.2 左旋多巴的增效剂: |
3.1.3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
3.1.4 多巴胺释放剂: |
3.2 抗胆碱药 |
3.3 其它药物 |
4 结语 |
(7)伊曲茶碱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帕金森病 |
1.2.1 帕金森病的简介 |
1.2.2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1.2.3 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 |
1.3 抗帕金森病药物 |
1.3.1 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发展 |
1.3.2 常见的抗帕金森病药物 |
1.3.3 市场情况 |
1.4 伊曲茶碱 |
1.4.1 简介 |
1.4.2 作用机制 |
1.4.3 临床研究及应用 |
1.4.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伊曲茶碱合成路线选择及设计 |
2.1 文献合成路线的评价 |
2.2 研究路线的选择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步骤 |
3.2.1 中间体2的制备 |
3.2.2 中间体3的制备 |
3.2.3 中间体4的制备 |
3.2.4 中间体5的制备 |
3.2.5 中间体6的制备 |
3.2.6 中间体7的制备 |
3.2.7 中间体8的制备 |
3.2.8 伊曲茶碱1的制备 |
第四章 伊曲茶碱的合成工艺研究 |
4.1 中间体2的制备 |
4.1.1 合成工艺研究 |
4.2 中间体3的制备 |
4.2.1 反应机理 |
4.2.2 合成工艺研究 |
4.3 中间体4的制备 |
4.3.1 合成工艺研究 |
4.4 中间体5的制备 |
4.4.1 合成工艺研究 |
4.5 中间体6的制备 |
4.5.1 反应机理 |
4.5.2 合成工艺研究 |
4.6 中间体7的制备 |
4.6.1 反应机理 |
4.6.2 合成工艺研究 |
4.7 中间体8的制备 |
4.7.1 合成工艺研究 |
4.8 伊曲茶碱1的制备 |
4.8.1 反应机理 |
4.8.2 合成工艺研究 |
第五章 中间体及伊曲茶碱的结构表征 |
5.1 中间体2的结构表征 |
5.1.1 ~1H-NMR表征 |
5.1.2 EI-MS表征 |
5.2 中间体3的结构表征 |
5.2.1 ~1H-NMR表征 |
5.2.2 EI-MS表征 |
5.3 中间体4的结构表征 |
5.3.1 ~1H-NMR表征 |
5.3.2 ~(13)C-NMR表征 |
5.3.3 EI-MS表征 |
5.4 中间体5的结构表征 |
5.4.1 ~1H-NMR表征 |
5.4.2 EI-MS表征 |
5.5 中间体6的结构表征 |
5.5.1 ~1H-NMR表征 |
5.5.2 EI-MS表征 |
5.6 中间体7的结构表征 |
5.6.1 ~1H-NMR表征 |
5.6.2 ~(13)C-NMR表征 |
5.6.3 EI-MS表征 |
5.7 中间体8的结构表征 |
5.7.1 ~1H-NMR表征 |
5.7.2 EI-MS表征 |
5.8 伊曲茶碱1的结构表征 |
5.8.1 ~1H-NMR表征 |
5.8.2 EI-MS表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致谢 |
(8)药理学《抗帕金森病药》的讲解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讲历史 |
2 讲机制 |
3 讲重点药:左旋多巴 |
3.1 注意药物体内过程 |
3.2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讲解 |
3.2.1 抗帕金森病 |
3.2.2 抗肝昏迷 |
3.3 不良反应的讲解 |
3.3.1 早期不良反应 |
3.3.2 长期不良反应 |
4 其他药物的讲解 |
(10)瑞德南特关键中间体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帕金森病简介 |
1.2 P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究 |
1.3 PD治疗进展 |
1.3.1 传统药物治疗 |
1.3.2 手术治疗 |
1.3.3 细胞移植 |
1.3.4 基因治疗 |
1.4 PD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瑞德南特(Preladenant)简介 |
2.2 瑞德南特(Preladenant)合成路线简介 |
2.3 1-(4-(2-甲氧基乙氧基)苯基)哌嗪(化合物8)的合成 |
2.3.1 1-乙酰基-4-(4-羟基苯基)哌嗪的合成路线一 |
2.3.2 1-乙酰基-4-(4-羟基苯基)哌嗪的合成路线二 |
2.3.3 1-乙酰基-4-(4-羟基苯基)哌嗪的合成路线三 |
2.3.4 1-乙酰基-4-(4-羟基苯基)哌嗪的合成路线四 |
2.4 本课题确定的实验路线 |
第3章 N-(4-(2-甲氧乙氧基)苯基)乙酰胺的合成研究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1.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主要分析方法 |
3.3 反应方程式 |
3.4 反应机理 |
3.5 以2-氯乙基甲基醚为醚化试剂 |
3.5.1 主要化合物简介 |
3.5.2 典型实验操作 |
3.5.3 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3.5.4 碳酸钾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5.5 溴化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5.6 2-氯乙基甲基醚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5.7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5.8 以2-氯乙基甲基醚作为醚化反应试剂小结 |
3.6 以2-溴乙基甲基醚为醚化试剂 |
3.6.1 主要化合物简介 |
3.6.2 典型实验操作 |
3.6.3 2-溴乙基甲基醚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6.4 2-溴乙基甲基醚作为醚化反应试剂小结 |
3.7 醚化试剂的选择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4-(2-甲氧乙氧基)苯胺的合成研究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1.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主要分析方法 |
4.3 反应方程式 |
4.4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研究 |
4.4.1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机理 |
4.4.2 典型实验操作 |
4.4.3 氢氧化钠用量对碱性水解反应的影响 |
4.4.4 反应溶剂配比对碱性水解反应的影响 |
4.4.5 反应温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
4.4.6 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小结 |
4.5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研究 |
4.5.1 酸性条件下水解反应方程式 |
4.5.2 酸性条件下水解反应机理 |
4.5.3 典型实验操作 |
4.5.4 盐酸用量对酸性水解反应的影响 |
4.5.5 反应温度对酸性水解反应的影响 |
4.5.6 酸性条件下水解反应小结 |
4.6 碱性条件与酸性条件水解反应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1-(4-(2-甲氧乙氧基)苯基哌嗪盐酸盐的合成研究 |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1.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 主要的分析方法 |
5.3 (2-氯乙基)胺盐酸盐的制备 |
5.3.1 双(2-氯乙基)胺盐酸盐简介 |
5.3.2 反应方程式 |
5.3.3 典型实验操作 |
5.4 1-(4-(2-甲氧乙氧基)苯基)哌嗪盐酸盐的合成 |
5.4.1 反应方程式 |
5.4.2 反应机理 |
5.4.3 典型实验操作 |
5.4.4 缚酸剂对于成环反应的影响 |
5.4.5 溶剂对于成环反应的影响 |
5.4.6 碳酸钠用量对于成环反应的影响 |
5.4.7 双(2-氯乙基)胺盐酸盐用量对于成环反应的影响 |
5.4.8 反应温度对于成环反应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1-(4-(2-甲氧乙氧基)苯基)哌嗪合成新方法探索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6.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3 主要分析方法 |
6.4 双(2-氯乙基)胺盐酸盐的胺基保护 |
6.4.1 反应方程式 |
6.4.2 典型实验操作 |
6.5 1-(4-(2-甲氧乙氧基)苯基-4-甲苯磺酰基哌嗪的合成研究 |
6.5.1 反应方程式 |
6.5.2 典型实验操作 |
6.5.3 压力对于反应的影响 |
6.6 1-(4-(2-甲氧乙氧基)苯基-4-甲苯磺酰基哌嗪的脱保护反应 |
6.6.1 反应方程式 |
6.6.2 典型实验操作 |
6.6.3 结果与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抗帕金森病药多巴胺前体依替左旋多巴(论文参考文献)
- [1]MPTP/p诱导的帕金森模型小鼠潜在生物标记物的研究[D]. 田志刚. 吉林大学, 2021
- [2]水飞蓟宾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秀敏. 沈阳药科大学, 2021(02)
- [3]左旋多巴-普拉克索肠溶缓释片制备及其评价[D]. 张启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帕金森病异动症危险因素分析[D]. 李莉. 郑州大学, 2019(07)
- [5]含多巴环二肽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测试[D]. 任毅. 海南大学, 2018(08)
- [6]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药物的研究进展[J]. 陈宗元,黄春丽,官检发,彭必新. 海峡药学, 2018(03)
- [7]伊曲茶碱的合成研究[D]. 齐军阳.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8]药理学《抗帕金森病药》的讲解技巧[J]. 张跃文,栗俞程,刘亚敏,王琳琳,李寒冰. 中国西部科技, 2014(09)
- [9]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司宏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4)
- [10]瑞德南特关键中间体的合成研究[D]. 尹胜. 浙江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