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与大、中学校教学互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隆[1](2021)在《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文中提出抗战遗址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产生、发展并留存至当下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资政育人价值。重庆市作为抗战时期战时首都,具有规格最高、类型最多、保存做好的抗战遗址,其中在重庆城区及周边存有大量的教育类抗战遗址,这类遗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既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升级的现实基础也是重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重庆城区教育类抗战资源进行修缮保护、管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类抗战遗址产业开发,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同时将遗址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必要的。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类型广泛、内涵丰富,涵盖有教育实践场所、名人名士旧居、教育服务机构等多种遗址类型,具有表现形态多样化、现存分布广泛性、重庆本土性、规格高保存好等显着特点。本文通过以重庆市合川区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的基础调研,通过对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梳理和研究,得出现阶段重庆遗址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要方向是政治军事类抗战遗址,教育类抗战遗址开发保护滞后。重庆高校在运用教育类抗战遗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建设时,教育类抗战遗址的资政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和高校在教育类抗战遗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上缺少远景规划,校地协同缺少保障机制,融合发展较为迟缓。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时以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为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实践环节和实践场所严重不足。通过融合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迫切需要教育类抗战遗址的深度融合,以旅游目的地耦合建设、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旅游从业者育人自觉性和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等层面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剖析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同时,本文对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遗址资源可以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教学手段,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可以助推高校构建常态化长效性的教育实践机制。最后,本文以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面向合川区六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和分析,结合合川区2025旅游产业规划,提出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主要有:一是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二是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三是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为导向的国立二中旧址市场化运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王晓琳[2](2021)在《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文中研究表明
刘海婷[3](2021)在《文旅融合下南昌“红色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文中指出
冯清梅[4](2021)在《文博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胡沥丹[5](2021)在《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开拓进取的时代,也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全面开启了新局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爱国”看似老生常谈,实则意义深远,其与时代接轨,被赋予了新定义,也让“爱国主义”有了新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思路。立足于新背景,可以发现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各种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网络不良言论的危害以及“0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都需要大力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让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接受系统化、渐进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逐渐成长为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是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将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相融合,从而循序渐进地阶梯式培育有爱的、有信念的、有志向的、有梦想的时代新人的教育教学体系。经调查发现,当前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主要有政府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一体化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一体化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一体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但同时也凸显出理念认识的一致性有待达成、组织管理的纵深性有待推进、合力育人的协同性有待加强、载体运用的创新性有待提高、考核评价的多元性有待探索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思想深植、体制机制欠缺、资源统整不够、介质适配不足、传统评价观念局限等。新时代改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从突破理念藩篱、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各方优势、精准打造介质、改变评价观念五方面着手,从而持续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管理、资源、载体和评价的一体化建设。
李姣[6](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石磊[7](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陈蜀西[8](2021)在《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文中认为
闫佳伟[9](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王文山[10](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与大、中学校教学互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与大、中学校教学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重庆抗战遗址研究 |
二、全国及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研究 |
三、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研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遗址的概念 |
二、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研究理论 |
一、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 |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 |
三、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理论 |
第三章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分布概况和现状 |
一、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概况 |
二、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现状 |
第二节 重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一、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
二、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
第三节 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
一、融合发展成果 |
二、融合发展不足 |
第四章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案例选择——国立二中旧址 |
一、研究案例选择 |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
二、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实施建议 |
一、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 |
二、校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
三、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 |
第四节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概述 |
2.1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爱国主义 |
2.1.2 爱国主义教育 |
2.1.3 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
2.1.4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
2.2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习近平爱国主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
2.2.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2.3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
2.3.1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有爱之人 |
2.3.2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有信之人 |
2.3.3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有志之人 |
2.3.4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梦之人 |
3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
3.1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现状调查 |
3.1.1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做法 |
3.1.2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
3.2.1 政府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 |
3.2.2 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 |
3.2.3 一体化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
3.2.4 一体化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3.2.5 一体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
3.3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
3.3.1 理念认识的一致性有待达成 |
3.3.2 组织管理的纵深性有待推进 |
3.3.3 合力育人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
3.3.4 载体运用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
3.3.5 考核评价的多元性有待探索 |
3.4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存在问题的成因 |
3.4.1 应试教育思想阻碍了理念认识的全面普及 |
3.4.2 体制机制欠缺阻碍了组织管理的上下同力 |
3.4.3 资源统整不够阻碍了合力育人的同向同行 |
3.4.4 介质适配不足阻碍了载体运用的推陈出新 |
3.4.5 传统评价观念阻碍了考核评价的综合多样 |
4 新时代改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
4.1 突破理念藩篱,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一体化建设 |
4.1.1 转变应试观念,顺应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
4.1.2 提升认识站位,培养站谋深远的工作队伍 |
4.1.3 贯彻育人为本,树立“三全”教育新理念 |
4.2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
4.2.1 专管专治,设立上传下达的管理机构 |
4.2.2 首尾贯通,创建系统完备的工作机制 |
4.2.3 纵横联动,健全协调有力的管理制度 |
4.3 整合各方优势,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
4.3.1 把握校内现有资源,发挥校园第一阵地作用 |
4.3.2 调动家庭优质资源,提高家庭家长的配合度 |
4.3.3 运用社区特色资源,打造教育活动本土空间 |
4.3.4 挖掘社会丰富资源,开辟教育活动广阔空间 |
4.4 精准打造介质,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一体化建设 |
4.4.1 注重创新,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 |
4.4.2 结合实际,选取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特色载体 |
4.4.3 凝聚力量,编写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生动教材 |
4.5 改变评价观念,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一体化建设 |
4.5.1 “一把尺子”,制定科学考核标准 |
4.5.2 多元考核,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
4.5.3 及时反馈,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
1.1.2 研究范围 |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1.3.3 小结 |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
2.1 藏品价值体系 |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
2.2 本体价值利用 |
2.2.1 陈列展览 |
2.2.2 科学研究 |
2.2.3 文物复制、仿制 |
2.2.4 藏品着书出版 |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
2.3 情感价值利用 |
2.3.1 社会教育活动 |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
2.3.3 新媒体传播 |
2.4 发展价值利用 |
2.4.1 数字化利用 |
2.4.2 文创产品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
4.1.1 广度问题 |
4.1.2 深度问题 |
4.1.3 频率问题 |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
4.2.1 藏品研究不足 |
4.2.2 展览场地限制 |
4.2.3 利用方式单一 |
4.2.4 利用观念狭隘 |
4.2.5 藏品的同质化 |
4.2.6 专业人才缺乏 |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
4.3.1 法规尚待完善 |
4.3.2 利用资金不足 |
4.3.3 缺少馆际交流 |
4.3.4 外界参与性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
5.1.2 文物登录制度 |
5.1.3 重视科学研究 |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
5.3.3 文创产品开发 |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
6.1.2 技术系统 |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
6.2.1 人工智能概述 |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7.2.1 技术背景 |
7.2.2 模块设计 |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
7.2.4 具体工作流程 |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
7.3.1 研究背景 |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
7.3.3 损失函数 |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7)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与大、中学校教学互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D]. 杨树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D]. 王晓琳.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3]文旅融合下南昌“红色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D]. 刘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文博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D]. 冯清梅.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5]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胡沥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7]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D]. 陈蜀西.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9]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D]. 王文山. 中国地质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