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ussia at A New Turning Point(论文文献综述)
孙兴杰[1](2021)在《后帝国空间与国家构建:反思现代国际关系的原点与限度》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国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对象,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原点。现代国家既不是历史上恒久的政治秩序,也不是当下世界秩序中理所当然的组织形态,现代国家的"史前史"是漫长而经久的帝国时代。罗马帝国之后没有实现帝国的重建,而是进入了"后罗马帝国时代",催生了欧洲国家,后罗马帝国空间成为后帝国空间的"原型"。在19世纪的"帝国时代",殖民帝国终结了传统帝国,而在20世纪的去殖民化运动之后,人类最终进入后帝国空间。现代国家是后帝国空间中"可能"的政治秩序形态,基于现代国家假定的国际关系研究需要平衡欧洲历史的特殊性和世界历史多样性。现代国家及其国际体系是从帝国到后帝国空间的历史性转型的"剧目"之一,只有将现代国家构建置于人类社会演进的超大时空之中,才能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真正的世界历史叙事基础,进而创建一个解释人类秩序演化的跨学科知识场域。
刘倩[2](2021)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中俄印巴安全合作——基于四国在联合国大会投票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中俄印巴安全合作是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关键。本文一方面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提炼出2001~2020年上合组织优先性安全议程及其变化趋势,另一方面采用投票一致性指数与投票背离指数系统考察了中俄印巴在联合国大会对应议题领域的安全政策契合程度。结果发现,发展安全、联合禁毒、反恐合作、防扩散以及裁军与军控是上合组织优先设置的五大安全议题。总体而言,四国在上述议题领域的安全政策契合度逐次递减,而俄罗斯和印度的背离倾向最为显着。本文认为,威胁认知与共同利益是影响安全政策契合度的重要因素,进而导致四国在不同议题领域的安全合作水平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根据议题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合作策略是提升中俄印巴安全合作水平、进而推动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朱凡[3](2021)在《“今日俄罗斯”在华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新浪微博@今日俄罗斯RT的内容分析》文中认为
王亚洁[4](2021)在《《中导条约》的历史进程及演变动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燕[5](2021)在《大国关系及美国大选对全球局势的影响:俄罗斯智库与媒体看法》文中认为俄罗斯智库与媒体肯定当前世界秩序处于重大变革时期,特朗普外交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俄罗斯自身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等问题,需要以"新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不过,俄罗斯官方不完全认可"新冷战"说法。俄罗斯智库与媒体看到,至少在中短期内,中美矛盾将是世界主要矛盾,俄罗斯可以利用中美竞争谋求发展。如果面临两极格局必须做出选择,对俄罗斯而言更优选择是与中国结盟。从美国民主党对俄罗斯的传统政策以及拜登对普京及俄罗斯的态度看,美国大选结果对俄罗斯不是很有利,但无论特朗普当选还是拜登当选,美国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都不会有原则性改变。对于世界格局,俄罗斯智库判断有多种发展趋向,俄力主多极世界,并将努力推动这一局面的形成。
李铃[6](2021)在《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日国力对比发生逆转,中日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本论文试图通过游记文本研究,检视游记文本中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如何改变。本论文在统计现存明治时期日本人游记书目和概述近代日本人中国旅行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 1862年“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9部游记、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和《北京纪游》(1875年)、宗方小太郎的《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1887年)、内藤湖南的《燕山楚水》(1900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1907年)作为个案,挖掘这些不同年代文本中的相同主题,发现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共性,也注意分析各旅行者源于各自旅行目的和兴趣的个人关注点。本论文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序章,第二章是先行研究综述。第三章统计了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整体情况并分类,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案。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细读了明治之前、明治前期和明治后期的游记个案。第七章为终章。通过对明治之前和明治时期游记中中国认识的考察,本论文有以下发现:1)各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既有共同的关注点,也有各自的问题意识。不同时期日本人在游记中的共同关注点是:中国人、中国的外国势力、近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时间较长的旅行,游记中会对中国会有相对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而以奔赴名胜古迹或某些固定旅行点为目的的旅行,旅行者较为偏向于把局部事实概括成中国的整体特征。2)整体而言,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中国正在走向衰败,对中国人、中国卫生、中国名胜古迹、中国的鸦片问题等,都是类似评价。在明治以前和明治前期的游记中,部分日本人对中国人和中国的境遇仍怀有同情和理解,日本间谍则始终对中国怀有恶意。明治后期的游记中,日本人以日本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远不如日本。3)明治之前和明治前期,旅行者以社会上层、某领域的精英人士、间谍和军人居多,他们接触的多是中国下层人士。到了明治后期,普通日本人也能访华。明治维新的成功、近代日本对外武力扩张的阶段性胜利,使日本人国民身份意识加强,他们在游记中常以维新成功国和战胜国国民的心态凭吊、评估中国。随着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的增多,日本人越来越依靠在中国的日本人获取信息,笔谈的作用发生改变,不再只是了解中国的方式,也成了他们向中国人传达中国认识的方式。
杨杨[7](2021)在《18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转折期,各行各业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词典领域同样如此:从世纪初的简单词表到世纪末第一部俄语详解词典,词典编纂能力的跨越程度可见一斑。本文梳理了18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的发展进程,划分了这一时期词典编纂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这一时期的词典类型和代表性词典进行了介绍;通过联系18世纪俄罗斯在政治、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历史背景,分析推动18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指出18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本研究可为18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史专项研究提供有益补充,文中的例证和史料可为俄罗斯词典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王丽娜[8](2021)在《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中国传播历史较为漫长,近代以来,随着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本文以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时空为经线,以整体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变迁为纬线,考察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播方式的流变过程,思考二者传播方式差异的原因,着力揭示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发展不同趋向的内在因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对早期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中国的传入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对比。从俄罗斯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入我国的背景来看,东正教传入中国无疑与沙俄帝国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扩张相关;而基督新教最初的传入实质上也是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的一部分。第二章从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传入和发展期对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传入背景差异、传播对象、主体、媒介的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此时期的教堂兴建情况进行整理。哈尔滨的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强烈的政治动荡之中传入、因移民的到来而不断的传播、发展。东正教这个侨民宗教一直以维持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而基督新教在不断的传播自己的福音,他们在传播媒介的选择运用、对象的选择上、主体的呈现差异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下半叶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衰落后的恢复,及基督新教的逐渐发展。这一时期,哈尔滨所处的复杂的政治环境对二者的传播影响重大,传播主体上,东正教因其政治依附性强,随着政治格局变动,教区归属不断更迭,传播主体原有的优势消失,基督新教主体开始脱离西方差会控制,走向自主、合一,同时外侨的大量外迁,东正教的传播对象流失,基督新教对象却日益增多,致使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传播媒介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出现了反差。文革后,政策开放,二者逐渐恢复,相比于人数较少的东正教团体,基督新教在哈尔滨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第四章从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神学教义、经典、崇拜对象等内化因素和教阶、教仪、节日等外化因素来分析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播趋向不同、发展现状不同的内在因素。东正教对教义、仪式、教阶制度所采取的保守性政策,严重影响了东正教的传播。而基督新教以世俗性、普世性着称,教义、仪式、教阶等简洁,神秘性较弱,易于接受理解,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度更强,有利于其发展。虽然东正教对哈尔滨并未产生较大影响,但这些宗教留下独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历史积淀下的多元性文化,仍对哈尔滨发展起到了特殊的影响。
张洁韵[9](2021)在《斯特拉文斯基《阿贡》作曲技法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纵观其俄罗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序列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他的作品始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阿贡》于1953年12月开始写作,是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生涯中最后一部芭蕾舞剧。从该作品对应的创作分期来看,此时已进入作曲家的第三个创作分期——序列主义时期,但在作品开篇却并没有体现出序列音乐的特点。文章共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和创作分期,第二章结合具体作品对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和“序列主义”时期的作曲技法特点进行探究,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在对《阿贡》曲式结构、节拍节奏以及音高组织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归纳作品所体现出的新古典主义与序列主义元素,并尝试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厘定《阿贡》的所属分期。本文认为作品《阿贡》不仅是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向序列主义的过渡,更是作曲家整个创作生涯的一种综合,并由此体现出作曲家三个创作时期之间呈现出相互联系、逐渐过渡的特征。正因如此,才铸就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语言与风格。
肖潇[10](2020)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世界文化元素》文中研究说明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便没有停下与世界沟通、向世界学习的脚步。而作为具有充足外交经验的国家,中国外交也没有中断过与世界的联系或是阻绝世界文明的熏陶。纵观古代和近现代,从印度、伊斯兰宗教的学习和传播,到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潮,再到受基督教、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对美、对苏外交,历史中的世界文化在中国体现的十分明显。聚焦当代,中国历任国家领导人积极主动了解、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并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在延续根本国家政策方针的同时为本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出谋划策。中国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性的文化,作为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它是不断接受特定历史时代的更迭和创新才避开其他三大文明的窠臼而延绵至今的。中国文化开放性的本质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多元民族的特殊组成、周边多文明相邻的地缘条件、丝绸之路引领的亚欧大陆联结等多种历史性因素,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并存性和内化性的突出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文明也是来自东、西方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接触、扭结、互鉴中逐渐积淀得来的,是不断革新发展的全人类文明瑰宝。从古代到近现代,世界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体现十分明显,对中国外交观念、方针、政策的影响也比较大。本文以习近平讲话的内容作为分析文本,从人民网特定板块中摘录了习近平自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第一届任期2013年3月至2019年12月的所有讲话和演讲稿,收集了习近平在国内外重要外交场合讲话中引用的所有除本国以外的世界文化经典论述,时间跨度达6余年,整理分析讲话文稿约200余篇。习近平外交思想战略思想性极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不仅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有一定地理上横跨东西、时间上从古至今、领域上官方学界民间结合、寓意上深刻全面的世界文化元素。这一外交思想发源于人类文明大历史,产生于新时代和战略发展机遇期,学习借鉴了人类优秀理念,是出自对于全球性战略问题的考量和当代中国对外交往实践,是社会主义宝库中的最新成果,是全球国际关系和外交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引擎、人类文化价值自信的瑰宝,是国家发展的蓝本、引领国际体系建构的导向标。
二、Russia at A New Turning Poi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ussia at A New Turning Point(论文提纲范文)
(1)后帝国空间与国家构建:反思现代国际关系的原点与限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后帝国与政治秩序“大分流” |
二、 后罗马帝国空间与欧洲国家的形成 |
三、 殖民帝国:帝国与主权国家的嵌套 |
四、 “大转型”与全球性后帝国空间的形成 |
五、 国家构建路径及类型 |
结 语 |
(2)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中俄印巴安全合作——基于四国在联合国大会投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理念、合作区域与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议程设置 |
(一)从“上海精神”到“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理念深化 |
(二)从中亚到南亚:上合组织安全合作区域整合 |
(三)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上合安全合作议程拓展 |
二、中俄印巴的安全政策契合度 |
(一)中俄印巴安全政策中的共识 |
(二)中俄印巴安全政策中的分歧 |
1.中国 |
2.俄罗斯 |
3.印度 |
4.巴基斯坦 |
三、中俄印巴安全合作的策略选择 |
(一)边界争端:建立冲突调解机制,打造成员国双边关系稳定的“压舱石” |
(二)反恐、禁毒与防扩散:善用议题联系策略,避免落入相对收益陷阱 |
(三)发展安全:协调制度设计领导权,防范安全治理恶性竞争 |
结 语 |
(6)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要旨 |
序章 |
第一节 问题意识 |
一、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发生质变 |
二、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旅行热潮 |
三、日本人游记是研究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好材料 |
第二节 本论文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三、本论文的创新、意义和不足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先行研究 |
第一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认识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及统计 |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 |
第二节 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统计分析及案例选择 |
小结 |
第四章 明治时期以前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0-1867年) |
第一节 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 |
一、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整体情况 |
二、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特点 |
三、“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代表性问题 |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以“千岁丸”一行的中国游记为中心 |
一、旅行目的、各部游记的重心和特点 |
二、完整的个案: 以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为例 |
三、各游记共同的关注点: 以对难民和孔庙的看法为例 |
四、小结: 中国认识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明治前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8-1894年) |
第一节 历史背景 |
第二节 个案一: 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 |
一、小栗栖香顶的第一次中国旅行和《北京纪事》 |
二、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人认识 |
三、对中国的认识 |
四、小栗栖香顶的特别关注点: 宗教 |
五、小结: 日常生活中的对中国人的多面观察 |
第三节 个案二: 宗方小太郎与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
一、宗方小太郎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
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中的中国人、日本人、欧美人和朝鲜人 |
三、对中国的认识 |
四、宗方小太郎的特别关注点: 中国地势和兵力 |
五、小结: 中国作为日本“相机而动”的对象国 |
第六章 明治后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95-1912年) |
第一节 历史背景 |
第二节 个案一: 内藤湖南和《燕山楚水》 |
一、内藤湖南的第一次中国之行 |
二、《燕山楚水》的概况 |
三、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认识 |
四、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一: 名胜古迹 |
五、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二: 以笔谈了解中国时局 |
六、内藤湖南认识中国的方法: 比较与局部代替整体法 |
第三节 个案二: 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 |
一、1906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满韩修学旅行 |
二、游记《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概况 |
三、《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对中国人的认识 |
四、《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中国认识 |
五、《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特别关注点: 旧战场和新经营 |
六、评价中国东北的方式: 与日本作比较 |
七、小结: 落后的中国、胜利者日本、新经营者日本 |
第七章 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探讨 |
第一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 |
一、五个个案的基本情况对比 |
二、中国认识的共性和个性 |
第二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的原因初探 |
一、看中国的视角: 俯视的视角 |
二、信息源的变化 |
三、笔谈作用的转变 |
四、中国认识的二元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18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18 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概况 |
第一节 词典范式的演进 |
第二节 词典的主要类型 |
一、翻译词典 |
二、难词词典 |
三、专科词典 |
四、详解词典 |
第三节 词典编者及国家编纂机构 |
一、18 世纪的主要词典编者 |
二、俄罗斯学院的成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18 世纪词典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节 多语混用时期 |
一、词典编纂特点 |
二、代表词典 |
第二节 民族标准语语言规范形成时期 |
一、词典编纂特点 |
二、代表词典 |
第三节 民族标准语新体系确立时期 |
一、词典编纂特点 |
二、代表词典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8世纪俄罗斯词典发展的主要动因 |
第一节 社会政治动因 |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 |
二、民族意识的增强 |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
四、统治者对词典的重视 |
第二节 科技、文化动因 |
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
二、自然科学的进步 |
三、翻译事业的繁荣 |
第三节 语言学动因 |
一、语法研究的进展 |
二、修辞学的确立 |
三、词源学的传统 |
四、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 |
第四节 编者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8 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的地位与价值 |
第一节 18 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的地位 |
一、在俄罗斯词典史上的地位 |
二、在世界词典史上的地位 |
第二节 18 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的价值 |
一、学术价值 |
二、社会价值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人名对照表 |
附录二 词典名称对照表 |
附录三 其他名称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概述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研究问题与展望 |
第一章 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
第一节 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教活动 |
一、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的萌芽及俄罗斯北京传教士团的发展 |
二、俄罗斯东正教的传播向北京以外的地区延展 |
第二节 基督新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教活动 |
一、鸦片战争前基督新教的微弱渗透 |
二、鸦片战争后基督新教的大规模传入 |
三、基督新教传入东北 |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活动 |
一、传教者的护身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二、信徒的顺风车——中东铁路的修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与发展 |
第一节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与初步发展(1898——1917) |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在哈尔滨传入背景之异同 |
二、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初传时期传播方式之比较(1989-1917) |
第二节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发展(1918——1930) |
一、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对象的对比 |
二、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
三、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媒介的对比 |
四、信仰发展导致的教堂林立 |
第三节: 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短暂发展(1931—1945) |
一、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
二、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教对象的对比 |
三、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媒介的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衰落与恢复 |
第一节 侨民外迁时期的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衰落(1946—1954) |
一、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对象的变化 |
二、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
第二节: 教会自主合一化之后的曲折行进(1955——2000) |
一、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的自主与基督新教教会的合一(1955-1965)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宗教的停滞(1966-1976) |
三、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信仰的恢复(1977-2000)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差异的内在原因 |
第一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经典教义的内在差异与外在表象 |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经典的差异 |
二、基督新教和东正教教义的差异及在哈尔滨传播中的呈现 |
三、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崇拜对象差异及在哈尔滨实际传播中的体现 |
第二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教阶制度的差异与外部呈现 |
一、基督教教阶制度的产生及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教阶制度的差异 |
二、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教阶制度差异在哈尔滨传播中的体现 |
第三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圣礼的差异与传播呈现 |
一、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礼的差异 |
二、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圣礼的差异在哈尔滨传播中的体现 |
第四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节日差异与实际呈现 |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节日的差异 |
二、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诞节的简要对比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斯特拉文斯基《阿贡》作曲技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斯特拉文斯基生平及三个创作分期简述 |
第一节 生平简介 |
第二节 创作分期简述 |
一、俄罗斯时期(1905-1920) |
二、新古典主义时期(1920-1951) |
三、序列主义时期(1951-1971) |
第二章 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与“序列主义”时期音乐主要技法特征 |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品《敦巴顿橡树园》分析 |
第三节 序列主义时期音乐特征 |
第四节 序列主义时期代表作品《运动》分析 |
第三章 《阿贡》中新古典主义元素的体现 |
第一节 《阿贡》创作背景简述 |
第二节 曲式结构 |
第三节 节拍节奏 |
第四节 音高组织 |
小结 |
第四章 《阿贡》中序列主义元素的体现 |
第一节 非十二音序列 |
第二节 完整的十二音序列 |
第三节 轮转技术的使用 |
第四节 序列中的音阶与调性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世界文化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四、本文的新意与难点 |
五、总体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外交中的世界文化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 |
一、中国文化开放性的背景 |
二、中国文化开放性的本质 |
三、中国文化开放性的特征及表现 |
第二节 历史中的世界文化在中国的体现 |
一、古代来自南亚、西亚的文化影响 |
二、近现代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外交中的世界文化影响 |
一、毛泽东时代外交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
二、邓小平时代学习西方、融入世界的改革开放 |
三、江泽民、胡锦涛学习世界文化 |
第二章 习近平外交中的世界文化借鉴 |
第一节 亚洲文化的体现 |
一、演讲文献的国别性统计分析 |
二、演讲文献的归属性统计分析 |
三、演讲文献的寓意性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体现 |
一、演讲文献的国别性统计分析 |
二、演讲文献的归属性统计分析 |
三、演讲文献的寓意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其他发展中国家文化的体现 |
一、演讲文献的国别性统计分析 |
二、演讲文献的归属性统计分析 |
三、演讲文献的寓意性统计分析 |
第四节 世界文化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阐述 |
一、外交原则 |
二、外交理论 |
三、外交道路 |
四、外交战略 |
第三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世界文化元素的作用 |
第一节 周边外交思想中的亚洲文化元素 |
一、建设和平有益的周边环境 |
二、积极争取与周边国家共存共荣 |
三、深化推进“一带一路” |
四、扩大共识,相互协调 |
第二节 大国外交思想中的西方文化借鉴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二、其他西方文化 |
第三节 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互鉴 |
一、独立自主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永恒性追求 |
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是关键一招 |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Russia at A New Turning Point(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帝国空间与国家构建:反思现代国际关系的原点与限度[J]. 孙兴杰. 国际政治研究, 2021(05)
- [2]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中俄印巴安全合作——基于四国在联合国大会投票的考察[J]. 刘倩. 南亚研究, 2021(02)
- [3]“今日俄罗斯”在华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新浪微博@今日俄罗斯RT的内容分析[D]. 朱凡. 西南大学, 2021
- [4]《中导条约》的历史进程及演变动因研究[D]. 王亚洁. 辽宁大学, 2021
- [5]大国关系及美国大选对全球局势的影响:俄罗斯智库与媒体看法[J]. 李燕. 俄罗斯学刊, 2021(02)
- [6]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D]. 李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18世纪俄罗斯词典编纂史研究[D]. 杨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D]. 王丽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斯特拉文斯基《阿贡》作曲技法特征研究[D]. 张洁韵.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10]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世界文化元素[D]. 肖潇. 外交学院,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