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武文亚[1](2019)在《深圳市骨科护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知信行水平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采用人工髋关节假体代替人体已发生病变的髋关节,为严重的髋关节病变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THA术后假体脱位是仅次于假体松动的第二大并发症,初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为2.4%~3.9%,也是导致翻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THA术后一旦发生假体脱位,轻者需要再次在麻醉下行闭式手法复位,并辅助石膏外固定6周,严重者则需要接受翻修手术治疗,而翻修术后的脱位发生率高达28%。假体脱位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甚至损害髋关节功能。因此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是骨科工作的重点之一。护士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及活动过程中,对患者评估不准确或指导不到位也可能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甚至出院后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知信行理论模式已被成功地用于护理工作中,并在健康教育、护理管理、风险防范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护士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知信行调查及干预研究鲜有报道。2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骨科护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知信行调查量表》对深圳市骨科护士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横断面调查。利用自编《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护士版及患者版,对护士进行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护士对患者实施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关节功能情况及脱位发生率等,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管理提供参考。3研究方法3.1横断面研究法2018年1月,采用自行研制的《骨科护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知信行调查量表》对19名骨科护士进行预调查。通过信效度检验后,于2018年2-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问卷星对深圳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和1家骨科专科医院的260名骨科护士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统计方法: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骨科护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知识、态度、行为进行统计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偏态分布用中位数以及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描述。不同学历、职称的骨科护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的比较使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类实验性研究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制作《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护士版及患者版,录制健康教育视频。将2018年1月-2018年3月8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2018年5月-2018年7月行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的76名患者设为观察组。于2018年4月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护士版对深圳市某三甲医院骨科35名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后的护士根据《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患者版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并将《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患者版发放给患者。评价指标:两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门诊随访,常规行髋关节X线平片检查,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假体脱位发生例数;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Harri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统计方法: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χ2检验,患者假体脱位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Harris和ADL量表评分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4.1横断面调查结果:深圳市骨科护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知信行的得分情况深圳市骨科护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知识得分为35.0(30.0,40.0)分,优、良、差的情况分别为50名(19.8%)、123名(48.8%)、79名(31.3%);预防态度得分为47.0(44.0,50.0)分,正性、中性、负性情况分别为224名(88.8%)、27 名(10.7%)、1 名(0.4%);预防行为得分为 49.5(43.0,54.0)分,得分水平为正性、中性、负性的情况分别为177名(70.2%)、66名(26.2%)、9名(3.6%)。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工龄的骨科护士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知识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科专科护士与接受过专科继续教育培训的骨科护士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2干预性研究结果4.2.1培训前后护士知信行得分的比较35名骨科护士培训前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分别为(32.71±7.61)、(46.31±3.14)、(49.25±6.20)分,培训后分别为(47.57±5.34)、(49.40±0.88)、(52.89±3.34)分,知识、态度、行为在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两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Harris与ADL的得分情况出院时,两组患者的Harris与ADL得分无差异(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与ADL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假体脱位发生率,实验组分别为1.32%、0%、0%,对照组为4.88%、4.88%、0%,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合计脱位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2%和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结论5.1深圳市骨科护士的髋关节假体脱位知识得分良好,预防态度和行为正向。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护士髋关节假体脱位预防的知识掌握良好,接受过专科护士培训和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骨科护士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良好,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设为科室质量指标的骨科护士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良好。5.2利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护士版对护士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护士预防髋关节假体脱位知信行得分。5.3经过培训的护士利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患者版和健康教育视频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与ADL评分,降低假体脱位发生率。
欧阳艳菲[2](2019)在《中医护理方案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临床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多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国家颁布的52种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并未有针对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的内容。本研究参照设计了一套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护理方案及相关评价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护理,探讨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医护理方案应用的效果。方法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案,包括术后镇痛,并发症预防,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等。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运用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案评价表和方案表进行针对性辨证施护、饮食调护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调查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术后1周以及术后1、3月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近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需待进一步研究。治疗组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等级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两组满意度分布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常规护理加上中医护理方案,可使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功能恢复更佳,住院天数少,能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因此,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中医护理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和研究。
陶涛[3](2018)在《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常发生在老年,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常规手术方法,目前发展趋势是如何增加早期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如何减轻患者的创伤,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最近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n approach,DAA)因为利用自然的解剖间隙,最大可能的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后外侧入路术中重建外旋肌群相对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明显的下降了关节的后侧脱位,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同期开展的两种入路的人工全髋置换术来评估DAA与后外侧入路相比是否更加具有优势。目的对比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n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比较,探讨DAA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2016.09-----2017.12间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80例股骨颈骨折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35例采用微创直接前入路,45例后外侧入路同时行重建外旋肌群,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内科疾病,病理性骨折,严重肥胖患者,所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同一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一个月,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一周的髋臼杯的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的比较。结果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比后外侧组短,术后72小时内DAA组的疼痛VAS评分低(P<0.01),术后伤口引流少(P<0.01),术后下地时间早(P<0.01);手术时间比后外侧组长;两组术后一周的髋臼杯的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一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后外侧组(P<0.01),6个月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并发症:DAA组有1例股骨大转子骨折,2月后恢复,后外侧组发生1例后方脱位,复位后未出现再次脱位。结论 DAA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切口较短,术后疼痛症状轻,术后下地时间早,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好,早期的临床疗效好。
艾尼·买买提[4](2017)在《成人双侧高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同期和分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成人双侧高位DDH(Hartofilakidis III型)同期与分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比较性研究不多。目的:通过对比成人双侧高位DDH(Hartofilakidis III型)同期、分期行THA术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相关临床指标,从而实行最佳治疗方案,以此把并发症比例最小化,达到更满意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15年7月在我院施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7例双侧高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Hartofilakidis III型)的成人病人分为同期组(26例)和分期组(31例)。两组分别行同期及分期手术。对比两组总出、输血量、总住院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7例患者(114髋)均获得临床随访,围手术期共出现17例并发症。两组性别、年龄、总出血量、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同期组合和分期组均无死亡病人,同期组总输血率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住院时间低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成人双侧高位DDH施行THA同期与分期安全性无区别,且具有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医生可于术前仔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同时防止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
葛兴涛[5](2014)在《陀螺定位仪在全髋置换髋臼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以脱位为表现形式的不稳定是主要并发症之一.术后脱位的发生率为2%-4%,导致治疗和康复时间的延长,更有甚者,因出现反复脱位,使再次手术的机率明显增加。脱位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假体,特别是髋臼杯假体的植入角度失误有关。目前国内外公认髋臼杯植入的安全角度范围是外展30-50°,前倾10-25°,若超出此安全范围,脱位的发生率将增加4倍。髋臼杯假体位置不良增加了撞击、脱位、磨损的发生率,同时降低了髋关节的活动度。髋臼杯植入角度的把握与术者的经验有一定关系,但一个更为精准、简单的定位器才是完美髋臼的最终保障。在定位器的改良方面国内外学者作了较多尝试,如利用小头定位器,减少术野遮挡,使局部解剖结构更为清晰:将激光定位技术与机械定位技术相结合,提高定向精度等。虽然这些改进一方面在髋臼杯植入角度的操控上有所提高,但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校设定角度进行髋臼杯植入。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普遍开展和个体化人工髋关节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解决个体化角度设定并进行精确的髋臼杯植入已日趋迫切,这就导致了手术导航系统的应运而生。HipNay是一种结合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及外科学知识为解决髋臼杯准确安装而设计的测量监控系统,可在术中持续精确地测量骨盆的位置和检测内植假体的轴线,但由于设备费用昂贵,有一定学习曲线,过程繁琐,目前国内尚不能普及。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新型的经济实用同时非常精确的髋臼杯植入定位器,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设定角度、引导髋臼杯的植入。本研究对所研制的定位器已分别在模拟环境和尸体标本上进行了精确性及临床实用性的验证。第一章:陀螺仪的在模拟环境下的精度研究材料与方法1.1材料应用半身模特和发泡塑料制作的髋部模型一个,数字量角器一个,MEMS陀螺仪一个,笔记本一个,髋臼手柄一个,角尺一个,铅笔一支,格子纸若干。1.2试验方法模特通过一个装置牢固的固定于手术台,模拟左侧卧位,旋转中心设定于数字量角器的转折点并固定于髋臼处(P18附图.1)。应用外侧入路,在同一个塑料髋部模型上由5名医生(2名从事关节置换10年以上的医师和3名5年以内的医师)进行了100次髋臼杯定位。每个参与者分别进行了20次45度外展和15度前倾操作(P18-20附图1,2,3,4)。这样,数字量角器的固定臂平置于水平面,髋臼手柄(中国,威海市,威高)固定于旋转臂(已经通过几何公式验证,旋转臂与手柄是否完全平行对角度的精确性没有影响)。我们通过抬高手柄得到外展角(其真实角度可以通过数字显示屏直接读出,P19附图.2),通过固定臂的反向运动得到前倾角(P18-19附图3),真实角度通过格了纸上画出的角度直接测量得出(P18-20附图4)。陀螺仪定位器分别进行了60次前倾45和外展15度的测试(P18-22附图1-8)。陀螺仪通过塑料夹于手柄相连(为消除手柄磁性对九轴陀螺仪精度的影响)。陀螺仪连接笔记本,显示屏上看到陀螺仪随手柄移动时的实时角度变化(P18-22附图9)。记录笔记本上的角度数值。这样,我们就模拟了全髋置换中的前倾角和外展角。另外,所有的过程均由一位调查者进行监督。参与者被告知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所有的参与者均被告知这一研究的目的。结果1.1受试者数量分析本研究共分3组,10年经验组2人各行20次定位;5年经验组3人各行20次定位;陀螺仪行60次定位。均与事先设定角度的差值作为检测标准。1.2各组数据的基线资料(表.1,2,3)。1.3对比结果(表4,5,6)1.4分析对总共320个角度差异进行了分析。与传统技术相比,陀螺仪外展角的误差(标准差的平均值)由5.63降至0.15;前倾角由。64降至0.29(表4)。至于精度(实际角度与设定角度之间的差值),陀螺仪组与10年以上经验组医生相比,前倾角由6.13降至0.29;外展角由5.29降至0.15;10年组与5年组相比,前倾角由8.65降至6.13;外展角由5.87降至5.29(表5)。不仅如此,应用陀螺仪进行定位的60例假体的方位与事先设定的角度相比,前倾角和外展角分别从未超过0.8度和0.3度。对于5年内经验组医生,差别分别达13.9度和13.3度;对于10年以上经验医生组,差别分别达13.9和12.7度。相对于传统技术组,陀螺仪前倾角的最大误差由13.9降低到0.8,外展角由13.3降低到0.3。相对于传统技术组,陀螺仪组在前倾角和外展角方面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表6)(学生t检验用于评估其相关性,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相对于经验少的医生,在髋臼杯定位时误差较小,这与有关文章里提到的经验丰富的关节科医生手术发生脱位的几率低相统一。2.全髋置换中,相对于传统定位方法,陀螺定位仪能使髋臼假体的定位更加精确,而且使用方便无需学习,值得推广。第二章陀螺仪在标本上的精度研究及临床意义陀螺仪在模拟状态下得到了喜人的结果。现我们又在人体骨盆解剖模型及尸体标本上应用陀螺仪定位,然后在CT三维重建下给予计算前倾和外展角度,结果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自行设计骨盆固定器一个(P27,附图.11),成人人体解剖骨盆模型八具,及新鲜冰冻成年尸体标本四具(P28,附图.15,男性2例,女性2例;整尸一具,腰4、5椎间离断并保留双下肢两具,腰5骶1椎间离断并双侧髋关节离断一具):人体解剖骨盆模型植入髋臼杯(选用威海威高牌骨水泥型髋臼杯),髋臼杯内径为28mmm,外径为46mm(P26,附图.10);采用橡皮泥作臼杯粘合材料(橡皮泥可临时固定,角度无变化,再次调整角度无需特殊处理,直接调整即可,便于重复性试验进行)。2.实验方法2.1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真实值的测量确立。2.1.1将人体解剖骨盆模型按前倾60°固定于骨盆固定器上(P27,附图.12),在髋臼杯植入后,行CT三维重建,利用MPR技术进行多平面任意切割,进而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2.1.2尸体标本髋臼杯植入后,保持原有骨盆倾斜角度。行CT三维重建,利用MPR技术叫进行多平面面任意切割,进而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2.2两种定位器引导下的人体骨盆解剖模型上的髋臼杯植入固定2.2.1传统机械定位器植入组将骨盆固定于固定器上,置侧位放置。用传统机械定位器按预设外展450,前倾15°将髋臼杯植入,应用橡皮泥给予粘合固定(P27,28,附图.13,14)。2.2.2MEMS陀螺仪定位仪植入组陀螺定位仪由MEMS陀螺仪、电源线、数据连接线、显示屏、连接杆、手柄组成(P29,图.16)。其引导髋臼杯植入的定向过程步骤如下(P30,图.17):将骨盆由骨盆固定器固定,置于水平工作台上,保持60度倾角。将连接髋臼杯假体的手柄与假象的身体纵轴平行,然后按下归零键,显示屏上将显示前倾和外展为零度。选择合适的髋臼杯或试模,将其植入髋臼窝,抬高手柄尾端至外展45度,然后向前旋转,至显示屏上显示前倾15度。在仔细调整至外展前倾均在合适角度。用小锤轻叩手柄尾端至髋臼杯与髋臼牢靠结合,卸下手柄。2.3MEMS陀螺仪定位仪在尸体标本上引导髋臼杯的植入固定将尸体标本行平卧位固定,采用外侧入路对4具尸体进行髋臼杯置放操作。先将连接髋臼杯假体的手柄与假象的身体纵轴平行,然后按下归零键,显示屏上将显示前倾和外展为零度。将髋臼杯植入髋臼窝,抬高手柄尾端至外展45度,然后向前旋转,至显示屏上显示前倾15度。在仔细调整至外展前倾均在合适角度。用小锤轻叩手柄尾端至髋臼杯与髋臼牢靠结合,卸下手柄。2.4测量设计2.4.1在单一角度设定下传统机械定位器与陀螺仪定位器对髋臼杯植入的引导、定位(基线资料见表.1)。对8具人体解剖骨盆模型(按骨盆前倾角60°固定于固定器上),分别利用新旧两套定位系统,进行髋臼杯植入操作。每侧分别行两次植入。通过CT三维重建MPR技术进行多平面面任意切割测量角度,验证各自髋臼杯真实的植入角度值。2.4.2可重复性验证就2.4.1.进行重复性操作验证(两次操作过程完全独立)。2.4.3MEMS陀螺定位仪在不同角度设定下对人体解剖骨盆模型进行髋臼杯植入的引导、定向将人体解剖骨盆模型按前倾60°固定于骨盆固定器上,利用陀螺定位仪对每侧髋臼窝进行两次独立重复植入操作。不同角度设定共分4组;(1)外展角45°,前倾角15°;(2)外展角45°,前倾角30°;(3)外展角45°,前倾角60°;(4)外展角60°,前倾角15°。然后通过CT三维重建侧出相应角度,分别验证髋臼杯真实的植入角度值(P30-38,图19~26)。2.4.4MEMS陀螺定位仪在不同角度设定下对尸体标本髋臼杯植入的定向利用陀螺定位仪对4具尸体共8侧髋臼窝分别按4组不同角度(角度设定如2.4.3.)植入髋臼杯假体,每侧置入4次。随后对尸体骨盆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验证髋臼杯植入角度.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MedCalc软件制作Bland Altman图形以考察检测结果一致性,配对t检验验证其差异。结果1陀螺定位仪与传统机械定位器在引导髋臼杯植入精确性上的对比(设定植入角度:外展45°,前倾15°)(表2)3.髋臼杯植入角度重复性应用Bland Altman进行检验(表4-7)。4.陀螺定位仪对人体解剖骨盆模型组及尸体标本组在不同角度设定下引导髋臼杯植入的精度(即误差,见表8,单位:°)。结论1.相对于传统定位器的固定角度而言,MEMS陀螺仪可以提供任意2.角度设定下的外展和前倾髋臼杯植入。而这一点传统定位器远远无法做到。3.在不同的设定角度下,陀螺定位仪均能较精确地引导髋臼杯植入。4.MEMS陀螺定位仪对髋臼杯植入定位试验显示,外展误差0.3度以内,前倾误差0.5度以内,远较传统机械定位器精确。5.陀螺定位仪对髋臼杯植入的定位操作,其可重复性较传统机械定位器优胜。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6](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高杨[7](2012)在《小切口保留关节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工全髋置换术(THA)中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意义,为小切口保留关节囊THA治疗髋关节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将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组56例,普通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组46例,两组患者除切口长度和术中是否保留关节囊不同外,患者基本情况、假体选择和术后处理基本一致,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33(23.34±4.2)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脱位、X线影像学结果和Harris评分。结果:1、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组手术时间为48-95(67.67±7.2)分钟,普通切口组手术时间为43-80(60.49±10.9)分钟,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平均切口长度是9.1±0.6cm和13.4±1.4cm,从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部位美观看,小切口保留关节囊具有明显的优势(P <0.05)。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组/普通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组分别是80-180(115.36±13.2)ml/100-240(156.25±16.6)ml、0-4(1.70±0.3)u/0-6(2.96±0.4)u、110-320(170.67±16.6)ml/150-350(195±18.2)ml、90-130(110.50±10.7)g/L/90-125(108.84±11.5)g/L和70-120(96.43±7.1)g/L/60-110(82.58±6.8)g/L,除术后引流量和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两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组住院时间为9-16(11.84±2.9)天,普通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组为10-18(12.29±3.2)天,差异不显着(P>0.05)2、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在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组为1.78%(1/56),普通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组为6.52%(3/46),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 <0.05),手术1个月以后的随访中两组患者都没有发现术后髋关节脱位者。3、术后两组髋关节假体位置的X线影像结果均满意,普通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组在股骨柄内翻或外翻发生率上高于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组(P <0.05),两组患者在股骨柄中心、杯前倾角和外展角、杯中心满意率、髋臼-假体粘附率、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分别是32-53(43.42±5.5)和30-58(44.67±6.2),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出院时小切口保留关节囊组患者Harris评分是46-70(54.53±6.7),普通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组是42-64(48.36±5.9),差异显着(P<0.05);术后6个月以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是88-96(92.78±8.5)和87-97(92.44±9.1),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小切口保留关节囊THA具有切口小、手术部位美观、手术创伤出血少、假体位置X线影像结果和Harris评分满意等优点,对适宜的患者选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术中保留修复关节囊,有助于早期恢复髋关节后方软组织结构、重建髋关节生物力学平衡,对预防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朱晨,孔荣,方诗元,李守民,禹德万,张光平,黄炎,夏睿,徐玮,李钟奇[8](2009)在《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20例》文中提出2002-12/2008-04对20例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男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9岁;双侧12例,单侧8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置换前X射线:患侧髋臼CE角均>25°,髋臼变浅,髋关节包容不全。随防10个月6年,平均48.5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1.0分,优18例,良2例,近期优秀率达到100%。全髋关节置换后X射线片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的位置以及假体与周围的骨质匹配良好,重建的髋关节中心均位于真臼中心点位置,假体无松动及明显下沉迹象,生活自理并恢复日常工作。对于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成人患者,如能处理好髋臼及股骨近段的畸形,选择好合适的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朱晨,孔荣,方诗元,禹德万,李守民,黄炎,夏睿,徐玮[9](2008)在《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 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 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朱晨[10](2008)在《全髋置换术中髋臼侧异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本院收治的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二、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骨科护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知信行水平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骨科护士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知信行水平分析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调查工具 |
2.1.3 调查方法 |
2.1.4 质量控制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骨科护士一般资料 |
2.2.2 骨科护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知信行调查 |
2.2.3 骨科护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得分水平 |
2.2.4 THA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知信行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骨科护士THA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知识得分及影响因素 |
2.3.2 骨科护士THA术后假体脱位预防态度得分及影响因素 |
2.3.3 骨科护士THA术后假体脱位预防行为得分及影响因素 |
2.3.4 不同人口学特征骨科护士髋关节假体脱位预防知信行得分比较 |
2.3.5 骨科护士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相关性分析 |
2.3.6 对护理工作的建议 |
第三章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干预模式在护士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效果研究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3 样本量的估计 |
3.1.4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培训前后护士知信行评分比较 |
3.2.2 实验组、对照组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比较 |
3.2.3 实验组、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对比 |
3.2.4 实验组、对照组髋关节置换术后ADL评分对比 |
3.3 讨论 |
3.3.1 培训前后护士知信行水平的变化分析 |
3.3.2 两组患者假体脱位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
3.3.3 两组患者Harris量表总体得分分析 |
3.3.4 两组患者Harris量表具体条目得分分析 |
3.3.5 两组患者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本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局限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信行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髋关节置换患者一般资料 |
附录三 人工髋关节Harris评分表 |
附录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
附录五 伦理证明 |
附录六 《人工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手册》(节选) |
附录七 髋关节置换健康教育视频(节选) |
在读期间研究情况 |
致谢 |
(2)中医护理方案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概述 |
一、中医护理的起源与发展 |
二、中医护理学的特点 |
第二节 当代中医护理的发展概况 |
一、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概况 |
二、中医护理专科发展概况 |
三、中医护理技术发展概况 |
第三节 股骨颈骨折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
一、股骨颈骨折的定义 |
二、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 |
三、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机制 |
四、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型 |
五、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 |
六、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七、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与优点 |
八、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规护理 |
第四节 中医护理在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与优势 |
一、股骨颈骨折的中医释名 |
二、股骨颈骨折病因病机 |
三、股骨颈骨折的辨证分型 |
四、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治法与治则 |
五、股骨颈骨折的辨证施护 |
六、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入标准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制定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及培训 |
二、制作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相关量表 |
三、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效果量化评价表填写培训 |
四、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二、实验结果 |
第五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方案有利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近期疗效 |
三、实施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时间较短 |
四、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满意度提高 |
五、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创新,评估标准进行了量化,便于准确评价其实用性 |
六、髋关节置换术后防脱位的用具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三、术后处理 |
四、术后康复训练指导 |
五、评估资料 |
六、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老年股骨颈骨折概述 |
1.1 股骨颈骨折的病理简介 |
1.2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特点 |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适用性 |
2.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成为主流 |
2.2 临床应用对象的排除标准 |
2.3 临床应用对象的纳入标准 |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
3.1 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其他不具有显着优势 |
3.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较其他具有显着差异 |
4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界面及手术入路选择 |
4.1 髋关节界面选择 |
4.2 手术入路选择 |
5 临床应用的假体固定及术后脱位相关 |
5.1 假体固定 |
5.2 术后脱位 |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注意事项 |
6.1 术前准备 |
6.2 术前评估及处理 |
6.3 术后康复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成人双侧高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同期和分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高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Hartofilakidis Ⅲ)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陀螺定位仪在全髋置换髋臼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陀螺仪的在模拟环境下的精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第二章 陀螺仪在标本上的精度研究及临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6)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7)小切口保留关节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术后处理 |
1.5 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本研究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20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2.1 随访结果 |
2.2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患病率 |
3.2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病理特点 |
3.3 髋臼假体置入 |
3.4 体会 |
(10)全髋置换术中髋臼侧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四、附录 |
五、致谢 |
六、综述 |
七、论文一 |
八、论文二 |
四、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骨科护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知信行水平分析及干预研究[D]. 武文亚.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2]中医护理方案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研究[D]. 欧阳艳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D]. 陶涛. 苏州大学, 2018(04)
- [4]成人双侧高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同期和分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分析[D]. 艾尼·买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5]陀螺定位仪在全髋置换髋臼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D]. 葛兴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6]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7]小切口保留关节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D]. 高杨. 南华大学, 2012(01)
- [8]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20例[J]. 朱晨,孔荣,方诗元,李守民,禹德万,张光平,黄炎,夏睿,徐玮,李钟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22)
- [9]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J]. 朱晨,孔荣,方诗元,禹德万,李守民,黄炎,夏睿,徐玮. 解剖与临床, 2008(03)
- [10]全髋置换术中髋臼侧异常的临床研究[D]. 朱晨. 安徽医科大学, 2008(05)
标签:股骨颈骨折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论文;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