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时机扩大绿色食品对欧洲出口(论文文献综述)
萧淑珊[1](2020)在《柬埔寨GH公司出口中国大米营销渠道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柬埔寨王国,通称柬埔寨,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之一。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柬埔寨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以农业为主。传统农业发展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条件,以及气候因素。尤其是在种植水稻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柬埔寨种植出来的大米质量甚好,被喻为柬埔寨的“白金”。柬埔寨大米品种繁多,有茉莉香米、苏马里香米等,这也是出口较多的品种。农业是柬埔寨优先发展的领域,而且大米产业一直被柬埔寨政府视为龙头产业。因此积极推动柬埔寨成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是柬埔寨政府的目标。在柬埔寨出口大米的国家中,对中国的出口量排名第一。但到目前为止柬埔寨大米在中国市场销售仍过于狭小,营销渠道有限,因此要扩展柬埔寨大米出口中国的营销渠道,同时要加强渠道管理。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GH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自身作为柬埔寨公民,对柬埔寨大米生产与经营状况有一定了解前提上,以及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GH公司的大米出口现状与营销渠道。本章先是阐述选题背景与研究实际和理论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等。其次,将营销渠道相关概念和理论作为后文分析出口大米营销渠道管理的理论基础。再次,以GH公司的实际案例入手,研究当前GH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的实际状况,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境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GH公司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营销管理的对策,包括整合多元的营销渠道,完善营销渠道网络,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以及拓宽柬埔寨大米出口的渠道等,目的在于完善GH公司营销渠道管理,提高柬埔寨大米出口量,提升品牌知名度。
李峰[2](2019)在《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系到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水平和企业形象的塑造,关系到企业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的确立。营销策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优胜劣汰,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战争的成败。ZHJK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主要从事生产、贸易、投资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等业务。目前,以草莓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业务成为ZHJK公司发展绿色农产品业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公司拓展业务范围,打造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但公司作为农产品出口业务的后来者,如何在面对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中,逐渐扭转日渐不利的营销局面,占据市场发展有利地位,成为了ZHJK公司在推进农产品出口业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为基础,开展ZHJK公司农产品出口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等方法,本文以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业务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研究相关营销策略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进而利用STP分析法分,进行公司农产品出口业务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定位,最终提出适合公司农产品出口业务的4P营销策略和保障措施,可以让ZHJK公司和农产品出口业务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助力业务顺利推进,同时也为行业内其他类似公司和业务的营销提供有益参考。
李静[3](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续爆出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凸显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失败。如何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找到一条扭转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的可行路径,就成为理论界与现实界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这一视角入手,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讨,就现阶段创新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背景,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即要将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实行的“一元单向一维”模式转变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历史考察。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具有的“外部性、公共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利益相关者、多元治理、网络化治理、协同治理这四个理论,都从学理上说明我国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对现行治理模式加以创新。其次,从建国以来食品安全治理法规及机构调整的历史变迁来看,我国的历次食品安全治理的改革大多局限于官僚体制内部,大多关注于机构设置与职能调整。最后,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主体设计、架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均存在很大问题,亟需创新。第三部分为原因探析。从参与主体这一视角着眼,探析了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对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阻碍性要素,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了在昆明所做的实地调研数据加以分析,以增强研究的实证性。通过障碍性因素分析,为后文的国外先进经验借鉴以及模式重构做好铺垫。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日本、欧盟食品安全治理经验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五种示范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可以从主体设计、结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这三个维度来借鉴经验,并创新我国治理模式。第五部分是制度设计。本部分从三个维度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创新模式,即“多元协同模式”进行了制度建构。首先,在主体设计方面,应该明确作为“食品安全治理主导者”的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的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直接受益者”的公众、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积极参与者”的社会组织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并努力使其各归其位,实现“多元共治”对于“多头混治”的替代。其次,在结构设计方面,应该通过完善治理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设计,以及信任、协调等网络治理机制的设计,实现“网络多维治理”对于“单向一维监管”的替代。最后,在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应该通过由规制到协同的治理理念的转变,网络多维协同结构的建构,治理机制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理顺府际关系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价值、制度双管齐下对于社会资本的培育,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协同网络核心的建设,实现“协同治理”对于“分段监管”的替代。
韩青艳[4](2013)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符合了人们自身的利益,而绿色食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双重目的。在国内,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食品消费已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人们都希望能消费绿色食品。而在国外,绿色食品的消费是早已经是世界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但是对于绿色食品而言,国际市场消费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有好的市场机遇。在国际上,绿色壁垒的的出现成为了影响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的主要因素。而在国内,一些中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的观念和对国际市场的有效分析,导致了出口产品结构失衡和出口市场份额下降。黑龙江省作为绿色食品生产大省,相对一些省份有天然的比较优势,在新形势下必须抓住贸易机会、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把握绿色食品的国外销售渠道、准确自己的国际市场定位,从而增加绿色食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出口贸易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区域的规模,这也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绿色食品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简单介绍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论述了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就现状提出了绿色食品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自足于省情、地理位置等因素,叙述了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所具有的优势;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考虑了对绿色食品贸易的影响。在出口时,企业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很多,本章是选取几个可量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中级职称以上的员工、企业国内贷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俄出口额和人民币汇率对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是正向的,其中的中级职称以上的员工、企业国内贷款和人民币汇率水平对自变量的影响是比较显着的,相关系数比较大。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第六章中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的措施。政府方面的对策主要有:政府层面多加接触,正确更多的贸易机会、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管理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出台更多鼓励出口的措施、利用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等。企业方面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明确市场定位、加强企业的影响工作以及通过企业间的合作竞争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石丽英[5](2013)在《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标准的日渐提高,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绿色食品的出口贸易占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重正日益上升,逐渐成为影响一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福建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绿色食品,在出口产业中占比较大的份额,为福建省出口创汇做出很大贡献。可是加入WT0后,全省农业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及面对全国各省市绿色食品出口量的快速增长的新局面,怎样把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推向更高潮,努力追赶先进的省份城市,成为福建人需要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所以,必须深入分析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问题并有效的采取应对策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增加效益、种植绿色食品的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在阅读相关的国内外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的背景下,以竞争优势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构建适用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出口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将理论和现实发展情况相结合,围绕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振兴福建省农业经济的重要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会推动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量增长,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福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绿色食品的发展环境,提出发展方法。首先,以绿色食品的概念为着眼点,阐明绿色食品有别于一般食品的特征以及分类情况。其次,分析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第三,运用大量的事实和客观数据分析响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中影响因素。最后,基于绿色食品出口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上,提出促进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增长的建议,包括提供绿色食品产业的资金保障,加强海峡两岸的合作与交流,健全绿色食品监管机制,组织企业共同应对技术壁垒纠纷,加强行业自律,打造国际品牌,培养国际专业人才,推进技术创新。文章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顺利、可持续地发展,并能为其它省市绿色食品出口贸易提供参考,尤其这个课题的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欧关系"重点学科课题组,周弘,陈新,熊厚,程卫东,叶斌,赵俊杰,赵晨,傅聪,曹慧,吴弦,田德文,杨解朴,张金岭,孔田平,张浚,刘作奎,彭姝祎,张磊[6](2012)在《2011年中欧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2011年,中欧关系在欧洲债务危机中稳定发展。中欧贸易保持良好增长,双方在经贸领域的法律合作加深,但分歧和争端犹存;中欧科技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中欧政治交往呈现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特点;中欧公众相互认知的鸿沟有所加大,但社会合作进展平稳,文化交流逐渐走向战略性和常态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得到加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总体来看,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良好,但在一些传统领域的分歧仍然存在,并将持续对中欧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李广前[7](2010)在《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框架下系统研究了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格局演变研究。本章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重点运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从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出口价格、和出口市场等方面科学地刻画出2001-2009年间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总体发展轨迹、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并从产品结构、规模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具体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年间,山东花生产品的出口数量总体呈现下降态势,出口金额及出口价格呈现增长态势。产品的出口以去壳花生和带壳花生为主,去壳花生的出口金额平均占考察的四种花生产品出口总金额的77.2%,带壳花生占17.9%,花生油和花生饼分别占到4.5%和0.4%。带壳花生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去壳花生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花生油和花生饼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二)山东花生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关指标,以相关产品主要出口国家为参照,考察了四种花生出口产品7年间(2001-2007年)的国际竞争力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实证分析了影响花生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及非价格因素(生产规模与效率、产品质量、国际营销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年间,带壳花生和去壳花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花生油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一般,花生饼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弱。带壳花生和去壳花生的指标优势并不明显,而花生油和花生饼的各项指标数据与其它出口强国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存在继续下降的发展态势。带壳花生和去壳花生的出口价格优势明显,生产规模与效率方面与其它主要出口国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国际营销能力方面相比之下还有很大差距。(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章采用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及作用机制,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深入剖析了山东花生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山东花生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企业的利润及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均下降,但同时也促进了花生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花生产品技术创新,促进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和完善与花生相关的标准和法律制度以及促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秩序进一步规范等。而山东花生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过高、产品质量差、市场营销手段少、市场信息反馈系统不完善等;外部原因主要是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标准不断严格等。(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本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山东花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山东花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品质、出口产品价格、出口经营秩序、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具体体现在:黄曲霉毒素污染、农药残留超标,出口优质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偏低,加工制品生产成本高,出口经营秩序混乱,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低下等方面。(五)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本章针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增加资金、技术投入,研发高品质品种;引进国外优质品种,防止传统优良品种退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品种创新系列。建立“企业+农户+生产基地”的生产模式,对各生产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增加技术投入,控制污染;准确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储存时间;利用技术或转变产品用途等手段合理利用受污染产品。重新规划出口市场布局,努力开辟新市场;创建企业品牌,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创建直销模式;借助各种信息平台,完善市场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完备的出口许可证制度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花生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出口规范,协调行业内资源分配。花生出口企业要熟悉进口国的相关检验检疫标准及变化,积极参加相关质量认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完善产品出口系列。
邱瑞[8](2010)在《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在总量、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和外贸体制等方面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融入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已经日益受到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影响。黑龙江省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而迅速增长。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支持黑龙江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本论文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评价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借鉴。论文分析了世界多个国家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区域发展模式,为黑龙江省提供了国际国内借鉴。论文在分析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提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关系结构,构建了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体系框架。论文从需求、供给、引进外资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对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机理进行分析,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外贸进口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作用显着,但外贸出口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论文运用产出效应分析模型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明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资本要小,但比劳动力的贡献要大。论文对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评价。实证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第二产业具有正向相关性,但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第一和第三产业促进作用较弱。通过脉冲响应方法证明第一、二、三产业受对外贸易冲击的响应各不相同,表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第二产业的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对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与第一产业的关联程度则不够显着。论文对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黑龙江省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进口和出口的增长;但是出口和进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显着。指出黑龙江省“引进、消化、创新”的技术创新机制作用还不明显,必须构建一套进出口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创新机制,发挥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以促进黑龙江省的技术进步。论文构建了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给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运用灰色关联度、熵值法等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进行实证评价。论文从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优势、提升对俄经贸合作水平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推进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增长良性互动诸方面,系统提出了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对黑龙江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促进经济振兴具有重要的决策借鉴价值。
郭富凤[9](2010)在《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自2007年爆发以来,对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冲击,尤其是令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衰退,引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盛行。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也愈加严峻。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产品贸易雄厚的自然禀赋基础,然而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再加上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及产品营销中存在的自身问题,给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巨大的挑战。本论文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对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作为介入点,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薄弱阻滞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问题,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薄弱的原因做以分析。最后,结合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成功经验,建立替代性数学模型,创造性的提出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是促进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分别以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对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问题的研究,期望能够有助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规避非关税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打开一条新的路径。
周云峰[10](2010)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品牌管理实践及品牌竞争力理论等热点领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问题,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交叉、拓展以及不断融合演进的结果。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拓展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与资源比较优势,建立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界和学术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分析的关键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绿色食品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是品牌的一种表现形式,绿色食品区域品牌是其从属概念。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标志的基本内涵,也是其核心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引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最终形成“柠檬市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的关键在于不同区域对绿色食品核心价值的坚守与强化,在于对绿色食品核心价值赋予与众不同的附加内涵,形成更加鲜明的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声誉与形象。另一方面,区域品牌作为地方性公共产品,既具有“私有性元素”,又具有公共性特点。从私有性视角来看,区域品牌是其所属集团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力工具,具有私有品牌的全部属性;从公共性视角来看,作为集团内多元主体的公共产品,区域品牌既可能因“搭便车”而导致供给不足,又可能因“公地悲剧”而受到极端机会主义侵害。区域品牌的公共性与私有性是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分析的两条基本路线,如果从公共性角度集团内的多元主体无法达成目标一致,就谈不上竞争力问题,区域品牌多元主体的目标一致性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也就是说区域品牌“私有性元素”所体现的市场竞争力是以其从“公共性”角度形成的目标一致性为基本前提。合作竞争机制是多元主体实现目标一致性的制度基础。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问题实质上就是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框架下区域品牌多元主体联合供给问题。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目标一致的品牌战略体系,共同协作建设集体声誉,打造一个层次丰富、内涵完整的公共形象,是实现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关键。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多元主体在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各具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地方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企业是主体,行业协会具有组织管理职能,其他外部作用力量,诸如竞争对手、投资商、消费者等都是通过这三种主体对区域品牌发挥作用。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是多元主体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管理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区域品牌多元主体的动态提升问题可以转换为影响要素的静态构成分析,具体可以分为产业要素、区域要素和品牌要素和支持要素四个方面。根据静态构成要素可以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开展评测分析,依据静态要素指标评测结果,同样可以揭示区域品牌竞争力动态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是提升对策制定的基础。本文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采用黑龙江省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测度与分析,得出竞争力指数为80.89,说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处于一般水平。评测结果表明,关键要素中的龙头企业与市场监管以及重要因素中的品牌集聚、产业组织、品牌定位、投资额、教育程度等指标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瓶颈。评价结果验证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经验、评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的相应对策,即通过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增加信誉供给;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品牌集群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这些对策可以有效改进那些权重较大且具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对重要因素中影响较大的指标也具有促动作用。明确劣势并加以改进,突出优势并加以保持,这是本文的实践意义所在。
二、抓住时机扩大绿色食品对欧洲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时机扩大绿色食品对欧洲出口(论文提纲范文)
(1)柬埔寨GH公司出口中国大米营销渠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营销基础理论及渠道模式 |
2.1 营销渠道及其模式 |
2.1.1 营销渠道 |
2.1.2 营销渠道类型 |
2.1.3 营销渠道的模式 |
2.2 出口营销渠道及其管理 |
2.2.1 间接出口 |
2.2.2 直接出口 |
2.2.3 国外生产 |
2.3 营销的4P理论 |
2.3.1 产品(product) |
2.3.2 价格(price) |
2.3.3 渠道(place) |
2.3.4 促销(promotion) |
3 柬埔寨大米生产出口及出口渠道概况 |
3.1 柬埔寨大米生产状况 |
3.1.1 柬埔寨大米生产数据 |
3.1.2 柬埔寨加工企业与加工技术概况 |
3.2 柬埔寨大米出口状况 |
3.2.1 柬埔寨大米出口类型与规模 |
3.2.2 柬埔寨出口大米政策 |
3.3 柬埔寨大米出口渠道概况 |
3.3.1 直接出口模式 |
3.3.2 间接出口模式 |
4 GH公司大米出口现状及出口营销渠道 |
4.1 GH公司概况 |
4.2 GH公司大米出口及营销渠道概况 |
4.2.1 GH公司大米出口概况 |
4.2.2 GH公司大米出口中国的主要渠道 |
4.3 GH公司大米出口的竞争对手 |
4.3.1 GH公司竞争对手的概况 |
4.3.2 GH公司竞争对手出口渠道模式 |
5 GH公司大米出口中国营销渠道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GH公司大米出口中国营销渠道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5.1.1 出口营销渠道单一 |
5.1.2 出口营销网络不完善 |
5.1.3 市场知名度不高 |
5.2 GH公司大米出口中国营销渠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外部宏观因素 |
5.2.2 贸易行业因素 |
5.2.3 产品营销因素 |
5.2.4 GH公司内部因素 |
6 GH公司大米营销渠道管理改善对策建议 |
6.1 整合多元渠道 |
6.1.1 融合直营渠道与分销渠道 |
6.1.2 优化网络营销渠道 |
6.2 完善营销渠道网络 |
6.2.1 加强产业链合作 |
6.2.2 细化出口渠道 |
6.2.3 增强客户关系管理 |
6.3 加强品牌战略实施 |
6.3.1 明确产品市场定位 |
6.3.2 发展多元化推介 |
6.4 拓宽柬埔寨大米出口中国渠道 |
6.4.1 加强国家政府间的政策合作 |
6.4.2 结合多种贸易的方式并行 |
6.4.3 促进与中粮集团的关系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2.2 营销组合策略综述 |
2.3 农产品营销策略综述 |
2.4 市场营销分析方法 |
2.4.1 PEST分析法 |
2.4.2 五力模型分析法 |
2.4.3 STP营销理论 |
第三章 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HJK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企业组织结构情况 |
3.1.3 公司主要业务情况 |
3.2 ZHJK公司农产品出口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
3.2.1 主要产品资源 |
3.2.2 现行价格策略 |
3.2.3 主要促销手段 |
3.2.4 营销渠道组合 |
3.3 ZHJK公司农产品营销现状评价分析 |
3.3.1 确定评价方法 |
3.3.2 指标选取与说明 |
3.3.3 构建指标体系 |
3.3.4 确定指标权重 |
3.3.5 评价分析 |
3.4 农产品出口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营销组织不完善 |
3.4.2 营销专业人员培训较少 |
3.4.3 价格组合策略不科学 |
3.4.4 促销策略较为落后 |
第四章 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业务社会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
4.2.1 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
4.2.2 公司财务资源分析 |
4.2.3 企业文化分析 |
4.3 ZHJK公司欧洲市场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4.3.1 绿色食品消费者市场 |
4.3.2 绿色食品购买者行为影响因素 |
4.3.3 绿色食品消费者决策 |
4.3.4 绿色食品购买过程 |
第五章 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业务营销策略设计 |
5.1 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业务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农产品出口业务营销组合策略 |
5.2.1 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
5.2.2 产品定价组合策略 |
5.2.3 多渠道并进的渠道策略 |
5.2.4 灵活的促销策略 |
5.2.5 注重关系营销策略 |
第六章 ZHJK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建立农产品业务全生产链联盟 |
6.2 优化公司营销组织结构 |
6.3 提升营销队伍水平 |
6.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3.2 提升员工薪酬待遇 |
6.3.3 加强营销绩效考核 |
6.4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6.4.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
6.4.2 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源起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研究难点、尚存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述:理论基础与架构 |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食品及其相关概念 |
二、食品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
三、治理及其相关概念 |
四、模式及治理模式 |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属性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多元治理理论 |
四、网络化治理理论 |
五、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叙事 |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 |
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法规建设 |
二、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机构调整与职能变迁 |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现状 |
三、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考察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失灵的原因探究 |
第一节 政府多头混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
一、现有规制激励不相容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
二、标准及检测技术滞后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诱发地方保护主义 |
四、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加剧地方保护主义 |
第二节 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的影响 |
一、食品供应不足导致食品安全信用缺失 |
二、企业自律的丧失: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
三、制度他律的缺失:基于昆明调研数据的分析 |
第三节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或过度反应:基于昆明的实证研究 |
一、食品安全信息的充足供给与有效获得的缺失 |
二、消费者购买习惯对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影响 |
三、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导致维权实效不佳 |
第四节 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缺失的影响 |
一、独立性与自治权缺失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虚化 |
二、继受权模糊不清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先天缺陷 |
三、软权力生成受限导致监督强制路径单一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一、治理机构之间的多维网络 |
二、治理全过程的多维网络 |
三、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为例 |
二、企业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FCP”为例 |
三、社会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生协组织为例 |
四、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一、欧盟部门及各成员国协同机制 |
二、欧盟食品安全全过程协同监管 |
三、欧盟食品危害协同预警体系 |
四、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五种示范模式的经验总结 |
一、江苏苏果超市模式 |
二、福建银祥猪肉模式 |
三、陕西洛川苹果模式 |
四、北京物流控制模式 |
五、山东寿光蔬菜模式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主体设计 |
第一节 多元共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现行模式的体制内“多头混治” |
二、“多元共治”的行动逻辑 |
三、“多元共治”的现实呼唤 |
第二节 多元共治的要素分析 |
一、多元共治的组织维度 |
二、多元共治的动力来源 |
三、多元共治的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多元共治”的实现路径:参与主体各归其位 |
一、政府: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导者 |
二、企业: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 |
三、公众: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 |
四、社会组织: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结构设计 |
第一节 食品安全网络结构的生成逻辑:理论与现实的契合 |
一、网络化治理的兴起 |
二、网络化治理的独特性规范 |
三、现行“单向一维结构”的失败 |
第二节 食品安全治理网络的构成域 |
一、网络治理主体:平等赋权的多元存在 |
二、网络治理架构:独特性的自在 |
三、网络治理机制:信任协商的实践 |
四、网络治理工具:契约合作的替代 |
第三节 大部制视域下的食品安全治理网络设计 |
一、治理网络主体间关系设计 |
二、网络治理机制设计 |
三、网络治理迷思:治理实效何以保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设计:由“分段监管”到“协同治理” |
第一节 运行机制创新缘由:现行机制治理绩效低下 |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二、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的多维度考察 |
三、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总体分析 |
第二节 协同治理的运作规则商议:价值、动力及障碍 |
一、协同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分段监管”的比较研究 |
二、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利益、民主诉求与官僚制的失败 |
二、协同治理的阻碍要素:体制危机与权力纠葛 |
第三节 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政策耦合 |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由规制到协同治理 |
二、治理结构的建构:网络多维协同结构 |
三、治理机制的重塑: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 |
四、府际关系的理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魔咒 |
五、社会资本的培育:价值制度双管齐下 |
六、协同核心的确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重新定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经销商对食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认知调查 |
附录2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食品的有关概念界定 |
2.1.1 无公害农产品 |
2.1.2 绿色食品 |
2.1.3 有机食品 |
2.1.4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辨析 |
2.2 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超保护贸易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2.4 市场定位理论 |
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优势 |
3.2.1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
3.2.2 投资环境的优势 |
3.2.3 地理位置和市场优势 |
3.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品种创新和科技研发水平较低 |
3.3.2 企业规模小 |
3.3.3 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 |
3.3.4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内部因素 |
4.1.1 基地建设和生产规模情况 |
4.1.2 技术水平 |
4.1.3 资金投入情况 |
4.2 影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的外部因素 |
4.2.1 市场的需求因素 |
4.2.2 相关产业支持情况 |
4.2.3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
4.2.4 汇率水平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对象和模型设计 |
5.1.1 研究对象 |
5.1.2 模型设计 |
5.2 实证分析 |
5.2.1 ADF单位根检验 |
5.2.2 回归分析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
6.1 政府方面有关的建议 |
6.1.1 争取更多的贸易机会 |
6.1.2 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管理体系 |
6.1.3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
6.1.4 出台相关鼓励出口的政策 |
6.1.5 利用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
6.2 企业方面的对策 |
6.2.1 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建设 |
6.2.2 明确市场定位 |
6.2.3 加强企业的营销工作 |
6.2.4 通过企业间合作竞争向国际化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2 绿色食品概述与相关理论 |
2.1 绿色食品概述 |
2.1.1 绿色食品的概念 |
2.1.2 绿色食品的特征 |
2.1.3 绿色食品的分类 |
2.2 绿色食品出口的相关理论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现状 |
3.1.1 自然生态环境 |
3.1.2 出口产品的品种和质量 |
3.1.3 出口产品的主要品牌 |
3.1.4 出口产品的市场规模 |
3.1.5 绿色食品的认证体系 |
3.2 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存在问题 |
3.2.1 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 |
3.2.2 绿色食品规模小营销水平低 |
3.2.3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
3.2.4 物流产业缺乏有效的管理 |
3.2.5 绿色食品受技术壁垒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影响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生产要素 |
4.1.1 劳动力要素 |
4.1.2 资金要素 |
4.1.3 土地要素 |
4.2 需求要素 |
4.2.1 需求规模 |
4.2.2 消费水平 |
4.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4.3.1 农业 |
4.3.2 食品机械 |
4.3.3 包装储运 |
4.4 企业自身因素 |
4.4.1 企业结构 |
4.4.2 科技创新 |
4.5 市场因素 |
4.5.1 竞争对手 |
4.5.2 贸易摩擦 |
4.5.3 机遇 |
4.6 本章小结 |
5 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理论基础 |
5.2 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
5.2.1 模型的建立 |
5.2.2 数据来源 |
5.3 计算方法和实证过程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的对策 |
6.1 宏观层面—政府的发展对策 |
6.1.1 提供绿色食品产业的资金保障 |
6.1.2 加强海峡两岸的合作与交流 |
6.1.3 健全绿色食品监管机制 |
6.2 中观层面—行业协会的发展对策 |
6.2.1 组织企业共同应对技术壁垒纠纷 |
6.2.2 加强行业自律协调企业行为 |
6.2.3 加快物流现代化发展 |
6.3 微观层面—企业的发展对策 |
6.3.1 打造国际品牌 |
6.3.2 培养国际专业人才 |
6.3.3 推进技术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2011年中欧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欧债危机下的中欧经贸关系 |
(一) 中欧贸易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逆势而上 |
(二) 欧盟对华投资增速回落, 中欧投资合作质量有所提升 |
(三) 中欧应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 共同应对欧债危机的挑战 |
二 中欧经贸领域的法律合作与争端 |
(一) 中欧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 |
(二) “双反”措施加剧中欧贸易摩擦 |
(三) 中欧更多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方争端 |
三 中欧科技领域合作的深化 |
(一) 中欧科技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 |
(二) 中欧创新政策平台正在搭建 |
(三) 中欧科技关系的良性互动 |
四 多层次宽领域的中欧政治交往 |
(一) 多层次宽领域的中欧政治交往 |
(二) 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 |
(三) 其他敏感的政治问题 |
五 中欧观念差异、社会合作与文化交流 |
(一) 中欧观念差异 |
(二) 中欧社会合作 |
(三) 中欧文化交流 |
六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得到加强 |
(一) 轮值主席国地位为推动中欧关系提供契机 |
(二) 中国与轮值主席国的务实合作得到增强 |
(三) 中国和其他欧盟新成员国的关系将集中在经济领域 |
七 中欧关系的战略发展态势及问题 |
(一) 中欧继续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双边关系 |
(二) 中欧之间的交往渠道日趋多元, 中欧合作广泛深入 |
(三) 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继续深化 |
(四)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深化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比较突出的是中欧双方相互理解不足 |
(7)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现状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格局演变 |
2.1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价格演变 |
2.2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产品结构演变 |
2.3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规模结构演变 |
2.4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演变 |
3 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 |
3.1 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
3.2 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和框架 |
3.3 花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动 |
3.4 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4 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的影响 |
4.1 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特征与表现形式 |
4.2 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花生产品出口的影响 |
4.4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
5 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
5.1 出口产品品质不高 |
5.2 出口产品价格不合理 |
5.3 出口经营秩序较混乱 |
5.4 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不强 |
6 促进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6.1 增加技术投入,提升出口产品品质 |
6.2 改善生产、销售方式,防治产品污染 |
6.3 积极改善,提高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
6.4 加强管理,规范出口经营秩序 |
6.5 提高经营水平,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8)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内容结构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内外借鉴 |
2.1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际借鉴 |
2.1.1 贸易产品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国际借鉴 |
2.1.2 贸易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国际借鉴 |
2.2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内借鉴 |
2.2.1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2 对外贸易对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体系构架 |
3.1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现状 |
3.1.1 黑龙江省对经济发展现状 |
3.1.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3.2 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 |
3.2.1 经济发展的内涵 |
3.2.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 |
3.2.3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关系结构 |
3.3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 |
3.3.1 对外贸易的内涵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
3.3.2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机理 |
3.4 外贸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体系框架 |
3.4.1 体系框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
3.4.2 评价体系框架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及评价 |
4.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
4.2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
4.2.1 对外贸易从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 |
4.2.2 外贸发展从供给方面推动经济增长 |
4.2.3 引进外资基础上的外贸发展加速经济增长 |
4.2.4 外贸发展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
4.3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
4.3.1 基于外贸依存度的外贸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
4.3.2 基于外贸易乘数的外贸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
4.3.3 黑龙江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相关系数测算 |
4.4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OLS分析 |
4.4.1 数据与变量 |
4.4.2 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黑龙江省进出口与GDP相关性分析 |
4.5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分析 |
4.5.1 有关协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4.5.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关联性分析 |
4.6 基于贡献度的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评价 |
4.6.1 产出效应分析模型 |
4.6.2 实证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及评价 |
5.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
5.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机理及作用力 |
5.2.1 外贸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 |
5.2.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力 |
5.3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特征 |
5.3.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5.3.2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内部结构特征 |
5.4 基于VAR的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适应性 |
5.4.2 实证分析 |
5.5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黑龙江省外贸对产业结构影响评价 |
5.5.1 投入产出模型 |
5.5.2 实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及评价 |
6.1 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与作用机理 |
6.2 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机理 |
6.2.1 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机理 |
6.2.2 对外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运作机理 |
6.2.3 技术进步对对外贸易的推动机理 |
6.3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评价 |
6.3.1 黑龙江省技术进步的测算 |
6.3.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对经济影响的的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 |
7.1 对外贸易对经济影响与发展能力关联性及评价特征 |
7.1.1 对外贸易对经济影响与发展能力的关联性 |
7.1.2 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特征 |
7.2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7.3 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和模型 |
7.3.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7.3.2 熵值法估算指标权重 |
7.4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评价实证检验 |
7.4.1 原始数据获取 |
7.4.2 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 |
7.4.3 计算绝对差序列和关联系数 |
7.4.4 评价指标权数分配 |
7.4.5 测算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灰色关联度 |
7.4.6 测算结果分析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建议 |
8.1 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优势 |
8.1.1 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 |
8.1.2 扩大对日韩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8.1.3 充分发挥在东北亚区位优势 |
8.2 进一步提升对俄经贸合作水平 |
8.2.1 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地位 |
8.2.2 提升对俄经贸合作对策建议 |
8.3 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
8.3.1 绿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品牌效应 |
8.3.2 轻纺产品立足特色产品打造自主品牌 |
8.3.3 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贸易 |
8.4 推进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增长良性互动 |
8.4.1 科技兴贸与贸易兴科互动 |
8.4.2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兼顾 |
8.4.3 老工业基地改造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举 |
8.4.4 引智引人和合作研发有效结合 |
8.5 加大对外贸易扶持力度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2 理论综述 |
2.1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
2.2 超保护贸易理论 |
2.3 新贸易保护理论 |
2.4 国际竞争力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现状 |
3.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2.1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量分析 |
3.2.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 |
3.2.3 黑龙江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 |
3.2.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
3.3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优势分析 |
3.3.1 具有雄厚的自然禀赋基础 |
3.3.2 拥有独特的差异化产品优势 |
3.3.3 具有显着的市场区位优势 |
3.4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劣势分析 |
3.4.1 农产品出口替代性薄弱 |
3.4.2 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 |
3.4.3 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专门人才缺失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薄弱原因分析 |
4.1 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的主观因素 |
4.1.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
4.1.2 出口农产品科技竞争力薄弱 |
4.1.3 产品认证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
4.1.4 农产品出口市场狭窄 |
4.2 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的客观阻碍因素 |
4.2.1 主要出口目的国设置严格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
4.2.2 农产品出口数量受到限制 |
4.2.3 农产品生产成本被迫提高 |
4.2.4 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不稳定 |
4.3 本章小结 |
5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与经验借鉴 |
5.1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特点 |
5.1.1 农产品出口总量持续增长 |
5.1.2 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
5.1.3 出口农产品替代性不断增强 |
5.2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制约因素 |
5.2.1 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加剧 |
5.2.2 生产性成本提高 |
5.2.3 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
5.3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经验借鉴 |
5.3.1 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
5.3.2 依据自身特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6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的对策与建议 |
6.1 替代性模型分析 |
6.2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的原则 |
6.3 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6.3.1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
6.3.2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6.3.3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
6.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3.5 发挥政策性引导职能 |
6.4 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6.4.1 实施优质农产品策略 |
6.4.2 实施产品出口差异化策略 |
6.4.3 实施品牌发展策略 |
6.4.4 重视高新技术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6.4.5 积极申请国际标准的认证 |
6.4.6 加快农产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
6.5 中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内容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
1.4.1 内容结构安排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区域品牌理论 |
2.1.1 品牌的概念与特征 |
2.1.2 区域品牌的概念与特征 |
2.1.3 区域品牌的功能、效应及战略管理过程 |
2.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区域品牌建设 |
2.2.1 绿色食品信息不对称问题 |
2.2.2 绿色食品标志管理问题 |
2.2.3 区域品牌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
2.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 |
2.3.1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2.3.2 建设与提升: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
2.3.3 研究的范式基础:品牌竞争力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机制分析 |
3.1 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 |
3.1.1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
3.1.2 区域品牌具有公共性运营风险 |
3.1.3 区域品牌具有私有性竞争功能 |
3.2 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及供给模式 |
3.2.1 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 |
3.2.2 区域品牌的供给失灵 |
3.2.3 区域品牌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模式 |
3.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机制 |
3.3.1 相关研究 |
3.3.2 合作竞争机制:理论与应用 |
3.3.3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机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经验借鉴 |
4.1 国外实践经验 |
4.1.1 新西兰国家品牌建设经验 |
4.1.2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品牌建设经验 |
4.1.3 美国新奇士橙协会品牌建设经验 |
4.2 国内案例分析 |
4.2.1 金华火腿品牌的危机管理经验 |
4.2.2 寒地黑土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
4.2.3 赣南脐橙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做法 |
4.3 主要启示及借鉴 |
4.3.1 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 |
4.3.2 政府是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主导力量 |
4.3.3 整体营销建设是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
4.3.4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需要完善管理体系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5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综合测评 |
5.1 影响要素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1.1 影响要素分析 |
5.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综合测度 |
5.2.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2 评价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5.2.3 竞争力的综合测度 |
5.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 |
5.3.1 要素及指标的权重分析 |
5.3.2 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值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6.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历程 |
6.1.1 区域品牌萌芽的资源带动阶段 |
6.1.2 区域品牌初步形成的政府推动阶段 |
6.1.3 区域品牌发展的市场拉动阶段 |
6.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成效 |
6.2.1 绿色食品名牌集群整体优势逐步建立 |
6.2.2 绿色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建设成效明显 |
6.2.3 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
6.2.4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作用明显 |
6.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3.1 问题表现 |
6.3.2 原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
7.1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品牌信誉供给 |
7.1.1 通过政策扶持建设绿色食品企业集团 |
7.1.2 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建设树立品牌形象 |
7.1.3 强化企业作为信誉供给的主体作用 |
7.2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防范市场风险 |
7.2.1 建立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保护机制 |
7.2.2 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
7.3 加强品牌集群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
7.3.1 做强做大现有品牌促进区域品牌发展 |
7.3.2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品牌集聚 |
7.4 加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管理体系建设 |
7.4.1 构建基于协作的多元主体联合供给体系 |
7.4.2 完善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的市场运营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抓住时机扩大绿色食品对欧洲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柬埔寨GH公司出口中国大米营销渠道管理研究[D]. 萧淑珊. 广西大学, 2020(07)
- [2]ZHJK公司欧洲地区农产品出口营销策略研究[D]. 李峰. 吉林大学, 2019(10)
- [3]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 李静. 南京大学, 2013(08)
- [4]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韩青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03)
- [5]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发展问题研究[D]. 石丽英.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03)
- [6]2011年中欧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欧关系"重点学科课题组,周弘,陈新,熊厚,程卫东,叶斌,赵俊杰,赵晨,傅聪,曹慧,吴弦,田德文,杨解朴,张金岭,孔田平,张浚,刘作奎,彭姝祎,张磊. 欧洲研究, 2012(01)
- [7]山东花生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李广前.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8]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 邱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9]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替代性问题研究[D]. 郭富凤.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10]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D]. 周云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