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一、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翯[1](2021)在《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三种常用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的对比研究背景与目的:脑缺血预适应模型脑保护效应明确,建模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根据既往研究,常用的脑缺血预适应模型包括: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以及单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本部分研究旨在对比三种常用的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确定其中安全性与有效性较高的建模方式,为后续的机制探索奠定基础。研究方法:C57BL/6小鼠被分至8个组,依次为假手术组,单纯脑缺血预适应组(包括3种预适应方式,共3组,分别为P1,P2,P3),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组(MCAO),以及预适应后MCAO组(包括用3种不同预适应方式处理后再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小鼠,共3组,分别为P1+MCAO,P2+MCAO,P3+MCAO)。利用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评价各组处理后小鼠神经功能损伤,用TTC染色与HE染色初步评价小鼠脑组织学损伤。研究结果:TTC染色结果显示,P1与P2两种预适应模型并未造成显着脑组织失活,而P3预适应模型会造成部分小鼠大脑皮质局灶性失活。HE染色结果显示,三种预适应方法均会造成轻度神经细胞水肿,但并未导致显着小鼠神经功能损伤。MCAO处理可造成明显的脑组织失活,而P1与P3两种预适应方法均可显着性降低脑组织失活体积。仅P1预适应方法可显着性降低小鼠MCAO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结论:P1与P2两种预适应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P1具有更好的保护效应。因此,P1,即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为三种方法中较优的预适应方法。第二部分脑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的验证与探索研究目的:验证并探索脑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研究方法:C57 BL/6小鼠被分为4个组,依次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脑缺血预适应组(CIPC),MCAO组,以及预适应后MCAO组(CIPC+MCAO)。给予干预后24小时分别取小鼠脑组织及血浆。对小鼠脑组织切片进行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存活状况;使用Iba-1、Neu N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使用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使用ROS探针进行冰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活性氧在脑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对小鼠脑组织匀浆进行MDA定量分析,判断脂质氧化水平;使用Caspase-1,Cleaved Caspase-3,COX-2,p-JNK,JNK,p-P38,P38,BAX,Bcl-2,MMP-2,MMP-9,Catalase,Cu/Zn SOD,β-actin等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明确小鼠脑组织中炎症、凋亡及氧化应激蛋白与相关通路的表达与激活情况。对假手术及CIPC组小鼠血浆中的外泌体进行提取,并使用CD9,CD63和CD81等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检测进行外泌体的定性分析。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与大小,进一步确认提取物质为外泌体。使用BCA蛋白质浓度分析法与NTA法对外泌体浓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尼氏染色显示,CIPC可改善MCAO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IPC可改善MCAO后Iba-1在脑组织中表达量的上调和Neu N表达量的下调。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CIPC可抑制MCAO后炎症蛋白COX-2,MMP-2,MMP-9的表达上调;凋亡蛋白Caspase-1,Cleaved Caspase-3,BAX的表达上调以及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抗氧化酶类Cu/Zn SOD,Catalase的表达下调;以及炎症凋亡相关通路,JNK,P38的激活。同时,CIPC也可降低MCAO后脑组织中MDA和ROS水平。外泌体分析结果显示,CIPC后小鼠血浆总外泌体含量明显上调。结论:CIPC具有对抗炎症、凋亡和氧化应激的作用。CIPC或可诱导外泌体产生增加,参与保护效应。第三部分脑缺血预适应后外泌体通过转运mi R-451a靶向Rac1蛋白及相关通路对神经细胞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探究小鼠脑缺血预适应后产生的外泌体对神经细胞氧糖剥夺恢复(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使用小鼠N2a细胞作为建模细胞。首先将细胞分为8组,分别为对照组(S),溶剂组(S+PBS),加对照外泌体组(S+SE),加脑缺血预适应外泌体(IPCE)组(S+IPCE),OGD/R模型组(O),溶剂加OGD/R组(O+PBS),假手术外泌体加OGD/R组(O+SE),IPCE加OGD/R组(O+IPCE)。对上述8组细胞进行CCK-8细胞活性测定,初步确定IPCE的保护作用并排除溶剂影响。分别检测S,S+SE,S+IPCE,O,O+SE,O+IPCE组细胞IL-1B,IL-6,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以及各组细胞MDA含量与TUNEL阳性凋亡细胞比例,评估细胞炎症、氧化与凋亡水平。应用mi RNA芯片法对比假手术组(SE)与缺血预适应组外泌体(IPCE)中mi RNA表达差异,并用q RT-PCR加以确证。用mi RNA mimic法在细胞内模拟存在表达差异mi RNA,观察其功能以及其对其靶蛋白与下游通路的影响。研究结果:CCK-8细胞活性实验显示,IPCE可以显着改善OGD/R造成的细胞活性下降,而SE与PBS均不能产生保护效应。IPCE可显着性降低OGD/R损伤后细胞IL-1B,IL-6与TNF-α的表达量,MDA的含量以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Mi RNA芯片显示,有7种mi RNA在IPCE中上调。经验证,mi R-451a上调比例最高,约4.07倍。检索数据库后取各数据库交集,发现Rac1蛋白是mi R-451a的潜在蛋白靶点。将mi R-451a mimic转染到N2a细胞中,可以通过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到Rac1蛋白的下调,提示Rac1为mi R-451a的靶蛋白。后续的CCK-8实验证明mi R-451a mimic可以显着改善OGD/R造成的细胞活性下降,且能降低OGD/R后细胞ROS水平。蛋白质印迹通路分析显示,mi R-451a mimic可在OGD/R后降低Rac1蛋白绝对表达量的基础上,抑制Rac1蛋白的活化及其下游JNK,P38通路的激活和MMP-2,MMP-9蛋白的表达。其功能与Rac1蛋白抑制剂NSC23766相似。结论:IPCE可通过转运mi R-451a抑制Rac1蛋白的表达与激活,进而抑制其下游通路,产生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保护作用。

秦伟彬[2](2019)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中药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影响,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抽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结合前列地尔组(GQZ组)、瓜蒌薤白半夏汤组(GLZ组)、前列地尔组(QLZ组)。三组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营养心肌、抑制心肌重塑等常规治疗,GQ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并于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实20g、薤白10g、半夏10g、茯苓10g、丹参15g、党参15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炙甘草10g,剂型均为免煎颗粒),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QL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GLZ组患者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分别记录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疗效观察指标有心脏功能、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中医证候评定、心电图ST段回落评估、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后TIMI帧计数、心肌灌注评价、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等心肌微循环状态评估指标。最后汇总资料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终止试验1例,试验脱落2例,最终纳入完成试验者共计87例,分别为GQZ组29例、QLZ组28例、GLZ组30例。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术后三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3±3.68VS 55.03±4.48 VS 56.29±5.07)%,P<0.05,而GLZ组与QLZ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48,P=0.91);术后3个月SF36量表评估结果显示三组研究对象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七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除了QLZ组在心悸方面(P=0.06),其它各组在胸闷方面、胸痛、心悸、身体困重感、舌苔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心电图ST段回落方面,GQZ组术后ST段回落明显较好,ST段回落>70%的患者较其它两组多(P=0.048),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心肌灌注评价,GQZ组术后的MBG分级达到MBG 3级的患者所占比例比QLZ组、GLZ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7),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心脏标志物方面,三组患者cTnI、CK-MB达到峰值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在cTnI、CK-MB达到峰值时间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85 VS P=0.21),且从各组患者cTnI水平变化趋势来看,GQZ组患者在到达峰值后下降趋势明显快于其它两组;TIMI血流分级评估,GQZ组术后的TIMI3级获得率比其它两组高(P=0.048),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TFC评估,GQZ组效果优于其它两组,且GLZ组疗效同样优于QLZ组;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于改善痰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有显着疗效。

原阳[3](2017)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运动作为一个强度与负荷的刺激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心脏的耗氧量,导致心脏绝对或相对的缺氧。间歇大强度运动造成心脏反复短暂的绝对或相对缺血,与IP(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类似,可以诱导心脏产生内源性保护,减轻随后的急性应激造成的心脏损伤,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运动预适应(exercise preconditioning,EP)。线粒体保护对心脏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至关重要,同时又与氧化应激联系紧密。最近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线粒体自噬在心肌中发挥重要的线粒体保护作用,且亦与氧化应激联系紧密。本研究以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三者为中轴线,结合EP的早、晚两个保护期,以力竭运动作为损伤性应激条件,利用自噬阻滞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并大量应用蛋白线粒体转位关系实验,深入探讨EP诱导的心脏保护中,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三者之间作用关系,理清心脏线粒体自噬发生机制。为EP心脏保护及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2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C组,对照组;EE组,进行一次大强度力竭跑台运动;EEP组,一次大强度间歇的跑台运动建立EP模型,EP后0.5h取材;LEP组,EP建模后24h取材;EEP+EE组,EP后0.5h进行力竭运动;LEP+EE组,EP后24h进行力竭运动;W+EEP组,EP前0.5h腹腔注射渥曼青霉素,EP后0.5取材;W+LEP组,阻滞剂注射如W+EEP组,EP后24h取材;W+EEP+EE组,阻滞剂注射同前,EP后0.5h进行力竭运动;W+LEP+EE组,阻滞剂注射同前,EP后24h进行力竭运动。应用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大鼠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评价心肌损伤;应用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HBFP staining)观察和评估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着重观察线粒体和自噬体;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肌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免疫印迹法检测Mn SOD含量,评价氧化应激程度;应用Phos-tag法检测电压门控阴离子通道1(VDAC1)磷酸化水平,评价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m PTP)抑制程度;应用线粒体提取结合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c)、自噬受体p62、线粒体自噬蛋白Parkin和Bnip3,评价上述蛋白在胞浆和线粒体的含量变化;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关键蛋白Beclin1、Bcl-2、LC3I、LC3II水平,结合Beclin1/Bcl-2、LC3II/LC3I比值计算,评价细胞自噬水平和性质;应用组织免疫荧光双标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LC3对线粒体内膜蛋白COX4/1、Parkin对线粒体外膜转运酶TOM70、Bnip3对TOM20的转位水平和上述六种蛋白的荧光表达量和分布。通过上述指标深入揭示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ep诱导心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1)与c组相比,ee组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浆ctni水平、hbfp染色缺血缺氧程度均有显着升高,损伤性超微结构改变明显;eep组和lep组无损伤性改变。与ee组相比,eep+ee和lep+ee组,血浆ctni水平降低、缺血缺氧和超微结构改变均有减轻。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血浆ctni水平略有降低,但缺血缺氧未见改变且有升高趋势,线粒体肥大明显。与lep+ee组相比,w+lep+ee组血浆ctni和缺血缺氧均有升高,线粒体损伤明显。(2)与c组相比,ee组氧化应激损伤产物mda显着升高,总sod活性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明显,但h2o2、mnsod活性和含量无变化;eep组和lep组,mnsod、总sod活性均有升高,无mda升高和mnsod含量变化,eep组h2o2显着减低。与ee组相比,eep+ee组mda明显下降,h2o2、总sod活性明显升高;lep+ee组总sod活性升高,但eep+ee组和lep+ee组sod酶活性两数据均分别较之eep组和lep组有明显下降。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mda和mnsod活性均明显增高。与lep+ee组相比,w+lep+ee组h2o2显着升高。(3)与c组相比,ee组和eep+ee组,抑制mptp开放的vdac1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与ee组相比,lep+ee组、w+eep+ee组、w+lep+ee组vdac1磷酸化水平降低。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vdac1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线粒体cyt-c泄漏至胞浆显着增高。(4)与c组相比,ee组lc3ii和lc3ii/lc3i比值显着升高;eep组lc3ii/lc3i比值升高;eep+ee组lc3ii和beclin1含量升高提示细胞自噬增强;w+lep组lc3ii、lc3ii/lc3i比值、beclin1/bcl-2比值升高凋亡性自噬水平增高;w+eep+ee组和w+lep+ee组两种比值均升高自噬为凋亡性。与ee组相比,lep+ee组lc3ii和lc3ii/lc3i显着降低,细胞自噬水平较低;w+eep+ee组beclin1升高。(5)与c组相比,ee组lc3转位线粒体cox4/1百分比、线粒体p62降低;eep组lc3转位显着降低;w+lep组cox4/1荧光强度降低。与ee组相比,eep+ee组lc3转位程度、lc3荧光强度、胞浆p62均显着增高;lep+ee组lc3转位程度升高、lc3和cox4/1荧光强度降低;w+eep+ee组lc3转位程度降低,胞浆和线粒体p62均升高;w+lep+ee组lc3转位、线粒体p62升高,lc3、cox4/1荧光强度显着降低。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lc3荧光强度显着降低。(6)与c组相比,ee组线粒体parkin、parkin转位tom70程度、parkin和tom70荧光强度显着降低,胞浆和线粒体bnip3、bnip3转位tom20程度、bnip3荧光强度均显着升高,tom20荧光强度无变化;eep组parkin转位、tom70和tom20荧光强度显着降低,胞浆和线粒体bnip3表达量升高;lep组bnip3转位程度、胞浆和线粒体bnip3水平显着增高;w+eep组、w+lep组分别与eep组和lep组在线粒体自噬指标上接近。与ee组相比,eep+ee组线粒体parkin和parkin转位,parkin、TOM70、Bnip3荧光强度均显着升高,胞浆和线粒体Bnip3水平和EE组接近;LEP+EE组线粒体Parkin含量、Parkin转位和TOM70荧光强度升高,Bnip3相关数据均显着下降;W+EEP+EE组Parkin相关数据均有显着升高,但Parkin转位程度显着低于EEP+EE组,胞浆Bnip3和TOM20显着升高;W+LEP+EE组Parkin转位和荧光强度升高。与EEP+EE组相比,W+EEP+EE组Parkin荧光强度显着升高,Bnip3和TOM20荧光强度显着降低。与LEP+EE组相比,W+LEP+EE组Parkin转位显着降低,Bnip3转位、Bnip3和TOM20荧光强度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一次力竭运动造成明显的心肌损伤、缺血缺氧、超微结构损伤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但线粒体本身损伤并不严重,也无法引起凋亡。可能通过抑制m PTP开放,和增强线粒体分裂以诱导Bnip3依赖的线粒体自噬参与有限的线粒体保护。(2)EP是无损伤的运动方式,可以诱导SOD酶活性升高,并降低H2O2水平,提供心肌适应性。在EP的早期保护时相,m PTP被抑制,H2O2诱导了修复性线粒体自噬水平升高,Parkin和Bnip3均有参与,但Bnip3可能作用更大。在EP的晚期保护时相,Parkin介导的修复性自噬占到了主导作用。(3)自噬阻滞剂wortmannin对EP诱导的线粒体保护产生负面影响,但不会引起EP本身的损伤加剧。在EP早期保护时相,被阻滞的细胞自噬引起细胞一型前凋亡表型上升,使线粒体保护丧失。在EP的晚期保护时相,反而激活了凋亡性自噬,使心肌保护丧失。

罗敏[4](2014)在《芪参益气滴丸后适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冠心病是近年来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冠心病,给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冠心病的一种急性危重的综合征,需要紧急、强化的医学干预。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措施主要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溶栓等再灌注疗法,但是却往往由于血管的重新灌注而致使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心功能及代谢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脏梗死面积大小、心功能恢复及预后,这就是近年来提出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了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科研工作者们的认识经历了从缺血预适应、药物预适应到缺血后适应、药物后适应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临床上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不可预测,缺血预适应、药物预适应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而缺血后适应是一种机械性处理方法,不可避免血管壁损伤、斑块脱落等风险,使得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因药物后适应具有安全性、可实施性、可控性等优点,在心肌保护方面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多种西药(如:异氟烷、法舒地尔等)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药物后适应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中医药千百年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其多靶点、多环节干预及相对较好的安全性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本病多因年老体衰、劳倦内伤、久病致使脾胃虚弱,运血无力,血滞心脉,内因多为气虚、阳虚。而外因则是寒邪侵心,过食肥甘厚腻,使心胸阳气痹阻,心脉不通,发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所以本病的治疗应紧扣气虚、血瘀,通补兼施。以益气活血化瘀为本,使其补而不壅,通而不伤正。芪参益气滴丸的主要组方成分为黄芪、三七、丹参、降香油。其主要功能是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和临床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以芪参益气滴丸为代表药物,观察益气活血中药药物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介入治疗后患者气虚血瘀证候、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本研究分为第一部分的中药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文献研究和第二部分的益气活血中药药物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献研究主要是中药药物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关于中药药物后适应对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后的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而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2个RCT的Meta分析示:中药组CK-MB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MD=63.91,95%CI(46.74,81.08),P<0.00001]。3个RCT的Meta分析显示:中药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5,95%CI(0.29,0.87),P=0.01]。对 PCI 术后 2 小时、24 小时、7 天 ST 段回落率的Meta 分析:PCI 术后 2 小时[OR=1.22,95%CI(0.75-1.96),P=0.42],中药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差异。PCI 术后 24 小时[OR=2.32,95%CI(1.50-3.58),P=0.0002],PCI 术后 7 天[OR=3.54,95%CI(1.53-8.20),P=0.00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MD=-4.26,95%CI(-7.38,-1.15),P=0.007]。在不良事件方面,3个研究的Meta分析,不良事件两组无统计学意义[OR=1.46,95%CI(0.54,3.91),P=0.46]。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术前给予中药治疗,有利于降低CK-MB峰值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能提高ST段回落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受纳入研究质量与数量限制,上述结果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来证实。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首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术患者60例,严格遵循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指南。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口服芪参益气滴丸),对照组30例(口服等量安慰剂),两组西药治疗均严格按指南常规。观察期间所有入选病例不应用其他中药制剂,疗程为4周。收集临床入选病例的基本资料,主要评价指标有:术后第4周进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问卷、生活质量简明评价量表和气虚血瘀证候积分调查(见附录),评价术后心绞痛情况及生活质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心肌酶谱标志物检测,评价心肌破坏程度;氧自由基检测,评价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检测,评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术后4周检验凝血功能指标,观察患者凝血机制的变化;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作为安全性指标。临床研究结果:1、心绞痛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结果显示在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PCI术后4周此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试,将回答问题记录在CRF表上,将各项计分。两组患者治疗前AS、AF、TS、DP四项指标计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S、AF、TS、DP四项指标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少、症状稳定更好、对疾病认识及治疗满意度均有提高。生活质量评价简明量表(SF-12)结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2、心绞痛及气虚血瘀证候治疗前后计分结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患者各心绞痛、中医症状、舌脉积分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心绞痛、中医症状、舌脉积分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芪参益气滴丸可减轻患者心绞痛的程度,改善气虚血瘀证候。3、心功能评价:心电图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对于NSTEMI、USAP类型的两组患者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10%、6.6%),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3.3%,0%),对于STEMI类型的两组患者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43.3%,对照组有效率为40%。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0%、5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方面两组患者术前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比较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心肌酶谱标记物结果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标记物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标记物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5、氧自由基检测: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DA、SOD结果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DA、血清SOD结果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芪参益气滴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其抗氧化应激作用主要通过改善血清MDA、SOD实现。6、炎性因子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9、内皮素-1、hs-CRP、脂联素、IL-10结果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内皮素-1、IL-10结果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7、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治疗前,Fib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别(P>0.05)。治疗后,Fib较治疗前降低,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指标的检测:临床试验中对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了血、尿、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提示芪参益气滴丸安全性良好。结论:1、Meta分析结果为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术前给予中药治疗,有利于降低CK-MB峰值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能提高ST段回落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2、术前给予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术后第4周进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问卷、生活质量简明评价量表和气虚血瘀证候积分调查发现术后心绞痛情况及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提高;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功能有部分改变。3、心肌酶谱标志物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坏死程度的改善作用不明显;氧自由基检测MDA、SOD含量,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DA、SOD结果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MDA、SO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芪参益气滴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其抗氧化应激作用主要通过升高血清SOD、降低MDA水平实现;炎症因子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内皮素-1、IL-10结果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脂联素结果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芪参益气滴丸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改善血清hs-CRP、脂联素实现;4、临床试验中对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了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提示黄芪丹参滴丸安全性良好。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再灌注治疗,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性反应,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PCI术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治疗选择。

李涛[5](2014)在《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小型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8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心肌梗死(MI)组,C组为缺血预适应(IPC)组,D组为IPC+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组[H-89,1μg/(kg.min)]。采用病理学方法测定心肌无复流和心肌坏死面积,左心室、心肌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含水量。组织学观察测定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和线粒体横切面面积。结果 C组无复流心肌面积明显低于B组(P<0.01),D组无复流心肌面积明显高于C组(P<0.05)。C、D两组梗死心肌面积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C组复流区、无复流区心肌含水量相比B组有所下降(P均<0.05)。D组各部位心肌含水量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组复流区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明显低于B组(P<0.01)。D组复流区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明显高于C组(P<0.05)。C组复流区和无复流区线粒体横切面面积均小于B组(P均<0.01)。D组复流区线粒体横切面面积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IPC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减轻心肌水肿有关,PKA通路可能在减轻心肌水肿和保护线粒体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

林海波[6](2013)在《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及基于多家族热休克蛋白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效应、家兔血清CK的含量、心肌保护重要中介物质(PKC)、效应物质(HSP27mRNA, HSP70mRNA, HSP90mRNA)及细胞凋亡死亡受体通路蛋白(Fas/FasL)的表达,探讨针灸防病保健理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延迟相保护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电针预处理组,并设定0h、24h及48h三个时相。采用自拟改良法制备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电针内关预处理为被试因素,光镜下观察左心室缺血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电镜下观察左心室缺血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K含量;Vestern 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PKC表达;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各家族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HSP27mRNA, HSP70mRNA, HSP90mRNA);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1)造模后,缺血再灌注组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最明显,假手术组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最轻,三个时相下血清CK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造模成功;电针预处理组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改善,其血清CK浓度在24h与48h两个时相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本组两时相(24h、48h)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家兔心肌PKC的表达增加(P<0.05);同样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则增加更为显着(P<0.01),且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家兔心肌HSP70mRNA的表达增加(P<0.05);同样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则增加更为显着(P<0.01),且高于缺血再灌注组5), HSP70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间的变化趋势与PKC完全一致。HSP27mRNA及HSP90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有类似HSP70mRNA的变化趋势,但无统计学支持(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心肌凋亡指数有明显降低(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Fas、FasL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Fas、FasL勺表达均有显着下降(P<0.05)。结论:(1)改良法制备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流程有效、可行,能保证研究的需要。(2)电针预处理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能在24h、48h两个时相降低血清CK浓度,显示出良好的延迟相保护效应。(3)施以本研究设定的刺激量后,电针预处理未能诱导出快速相保护效应。(4)电针预处理可在延迟时相进一步激活因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升高的PKC活性,并能有效诱导HSP70mRNA的表达,提示:激活"PKC磷酸化-HSP70"是电针启动延迟相保护的关键步骤。(5)在HSP各家族中,HSP70对电针预处理的应答具有相对特异性。(6)电针预处理可在延迟时相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条件下的心肌细胞凋亡,并能下调死亡受体通路Fas/FasL系统的表达,提示:下调"Fas/FasL—细胞凋亡”是电针实现延迟相保护的重要途径。

王蕾[7](2013)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四周病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4w病程糖尿病(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4w病程DM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DM大鼠随机分成4组。(1)假手术组(Sham):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下穿线后,旷置。(2)心肌缺血再灌注(I/R)组;LAD实施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3)早期心肌缺血预适应(EMIP)组:LAD实施3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随后实施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4) NDLIP组:左后肢实施3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每天1次,重复3d,第4d实施LAD3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续监测ECG,记录缺血期间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损伤所致心脏生理功能变化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I/R期间ST-段抬高幅度降低(P<0.01);EMIP组室早(VPC)、室速(VT)出现时间推迟(VPC:16.85±1.81vs6.32±1.29,P<0.01;VT:21.71±2.23vs8.76±2.13,P<0.01),持续时间缩短(VPC:5.28±2.54vs15.09±5.23,P<0.01;VT:3.54±1.11vs5.74±2.56,P<0.05);NDLIP组VPC持续时间缩短(9.60±1.98vs15.09±5.23,P<0.05)。EMIP组和NDLIP组对I/R期间HR和MAP变化的影响与I/R组比较无显着差异。2.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IS/AAR%:18.88±6.96和27.47±4.86vs48.06±6.26,P<0.O1),MPO活性降低(1.70±0.41和1.62±0.42vs2.76±0.48,P<0.01),心肌形态学损伤减轻。NDLIP组和EMIP组减小I/R所致心肌梗死面积的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IS/AAR%:27.47±4.86vs18.88±6.96, P<0.05)。NDLIP保护作用弱于EMIP。3.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与I/R组比较,EMIP组和NDLIP组心肌XOD活力(30.09±1.85和28.47±1.24vs36.35±2.16,P<0.01)和MDA含量(1.31±0.23和1.39±0.24vs3.24±0.24,P<0.01)降低;EMIP组T-SOD (232.49±17.53vs206.10±7.07,P<0.01)、Mn-SOD(112.09±6.43vs88.98±7.32,P<0.01)和GSH-PX(87.39±8.62vs68.58±5.84,P<0.01)活力增强。NDLIP组T-SOD、Mn-SOD和GSH-PX活力,与I/R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NDLIP保护作用弱于EMIP。结论:1.NDLIP明显降低DM大鼠心肌I/R所致ST-段抬高幅度,缩短缺血期VPC持续时间,具有延迟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保护作用强度弱于EMIP。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MAP和HR变化无影响。2.NDLIP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形态学损伤,其抗细胞损伤与坏死的延迟保护作用强度弱于EMIP。机制可能与降低MPO活力有关。3.NDLIP可减轻I/R后DM心肌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氧化损伤,此作用强度弱于EMIP。

周隆,罗小秀[8](2010)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医学飞速发展,但在全球范围内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仍然是对人类健康的一项重大威胁。而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做为已知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最有力的内源性保护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IPC的发生机制、远程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以及与IPC相关的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旨在为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于惠[9](2008)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组、早期心肌缺血预适应(EMIP)组和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组。NDLIP组连续3天经历左后肢缺血预适应。第4天,各组动物均经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MIP组于缺血前行心肌缺血预适应。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检测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再灌末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提取心肌组织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Mn-SOD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I/R组(0.488±0.093 mV)比较,EMIP和NDLIP均能显着降低缺血30min后ST-段的抬高幅度(0.368±0.066 mV和0.335±0.078 mV,P<0.01和P<0.01)。I/R组室性早搏(VPC)出现时间早(5.60±1.64 min),持续时间长(11.47±2.51 min),EMIP和NDLIP均能显着推迟室性早搏出现时间(12.03±1.87和7.62±0.67 min,P<0.01和P<0.01),显着缩短持续时间(5.13±2.18和7.01±1.97 min,P<0.01和P<0.01),降低室速(VT)、室颤(VF)发生率。②I/R组心肌梗死面积大(65.36±19.48 mg),梗死区与危险区比值(IS/AAR)高(30.2±8.2%)。与I/R组比较,EMIP和NDLIP组梗死面积显着减小(38.01±11.07和42.09±16.21 mg,P<0.01和P<0.01),IS/AAR值明显降低(19.0±5.9%和21.4±9.4%,P<0.05和P<0.05)。③与I/R组总SOD(143.19±18.28 U/mgprot)和Mn-SOD(44.63±11.52 U/mgprot)比较,EMIP和NDLIP组总SOD活性显着升高(162.26±6.41和158.71±12.98U/mgprot,P<0.05和P<0.05),Mn-SOD活性显着升高(76.49±17.57和76.80±2.62 U/mgprot,P<0.01和P<0.01);与I/R组(76.70±6.37)比较,EMIP和NDLIP均能显着提高再灌末GSH-PX活性(90.62±9.80和93.55±8.30,P<0.01和P<0.01);与I/R组(89.18±10.95 U/gprot)比较,NDLIP能显着降低再灌末XOD活性(75.15±7.15 U/gprot,P<0.01);与I/R组(1.99±0.15 nmol/mgprot)比较,EMIP和NDLIP均能显着降低再灌末MDA含量(1.79±0.18和1.66±0.12 nmol/mgprot,P<0.05和P<0.01)。所有这些氧化-抗氧化物质指标,EMIP和NDLIP组间差异无显着性。④RT-PCR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EMIP和NDLIP组Mn-SOD mRNA表达显着增加(n=6,P<0.05和P<0.01),EMIP组与NDLIP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NDLIP使ST-段抬高幅度降低,室早出现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范围缩小,再灌注末总SOD、Mn-SOD、GSH-PX活性升高,XOD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Mn-SOD mRNA表达升高。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损伤,NDLIP具有与EMIP程度相当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王晓凤[10](2007)在《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小肠缺血预适应能否起到缩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程度是否与小肠预适应的时间长短有关。这种保护作用可能的途径是否与大鼠体内蛋白激酶C(PKC)、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水平的改变有关。初步探讨这种预适应保护途径是否与中医理论中经络传导途径有关。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其中A、B、C三组建立大鼠小肠缺血预适应模型,按预适应时间的不同分组,D组为假手术组,E组为对照组。24小时后将五组均造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模型成功后24小时取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判断保护作用的指标为心肌缺血和梗死面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判断保护作用途径的指标有:心肌组织中PKC、ANGⅡ水平的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AT1mRNA表达。结果:小肠缺血预适应组较未进行预适应组可缩小心肌缺血面积及心肌梗死面积(P<0.05),并且预适应组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比较可降低大鼠血清中CK-MB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和AT1mRNA水平(P<0.05),增加心肌组织中PKC的含量(P<0.05)。这种变化程度与小肠缺血预适应的时间长短有关。结论:小肠的缺血预适应,可对大鼠梗死的心肌产生保护。它可缩小心梗面积,减轻心肌损伤。这种保护与小肠的缺血时间有关,具有时间依赖性。

二、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三种常用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的对比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的验证与探索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脑缺血预适应诱导产生外泌体通过转运miR-451a靶向Rac1 蛋白及下游通路缓解OGD/R损伤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缺血预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1、中医病理产物在冠心病中研究进展
        1.1 中医“痰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1.2 中医“瘀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1.3 痰瘀型胸痹的现代研究
    2、中医对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3、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治疗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4、基于循证医学对“化瘀祛痰”类中药改善胸痹PCI术后微循环的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文献检索结果
        4.3 Meta分析结果
        4.4 讨论
第二部分:临床实验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5 试验方法
        1.6 观察项目
        1.7 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3.1 立法思想
        3.2 组方解析
        3.3 前列地尔在改善微循环的研究
        3.4 “瓜蒌-薤白”与前列地尔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性研究
        3.5 心肌微循环的现代研究与中医“痰瘀”相关性
        3.6 “化瘀祛痰”在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3.7 心肌微循环的评估
    4、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痰瘀型胸痹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
    附表2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心肌微循环障碍诊疗新进展概述
    1、发生机制
    2、主要评估方法
        2.1 冠脉造影
        2.2 血管内多普勒超声技术
        2.3 微循环阻力指数
        2.4 心脏磁共振显像
        2.5 心脏核磁灌注成像
    3、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改善方法
        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2 中医药治疗
        3.3 其他
    4、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3)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总体设计
第一部分 氧化应激机制下的自噬在心血管应激和运动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 心脏活性氧介导氧化应激概述
        1.1 氧化应激与活性氧平衡
        1.2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渗透性
        1.3 氧化应激与细胞自噬
        1.4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
    2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应激
        2.1 氧化应激与心肌缺血
        2.2 氧化应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2.3 氧化应激与缺血预适应
    3 氧化应激与运动的研究现状
        3.1 运动性氧化应激与心血管应激
        3.2 氧化应激与长周期运动
        3.3 氧化应激与短周期运动
        3.4 氧化应激与运动预适应
    4 展望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预适应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的早期和晚期保护效应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分组
        2.5 适应性训练
        2.6 运动预适应模型的建立
        2.7 力竭运动至心肌损伤模型的建立
        2.8 自噬阻滞剂渥曼青霉素的注射
        2.9 取材
        2.10 大鼠血清c Tn I含量的检测
        2.11 组织固定包埋方法
        2.12 HBFP染色
        2.13 组织学图像处理和分析
        2.14 透射电镜样本处理和观察
        2.15 组织蛋白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检测
        2.16 MDA的检测
        2.17 H_2O_2的检测
        2.18 SOD活性的检测
        2.19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
        2.20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Mn SOD含量
        2.21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力竭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3.2 大鼠心肌血浆c Tn I水平的变化
        3.3 大鼠心肌HBFP染色结果
        3.4 大鼠心肌超微结构( 1.5K倍)观察结果
        3.5 大鼠心肌MDA及H2O2含量
        3.6 大鼠心肌Mn SOD和T-SOD活性结果
        3.7 大鼠心肌Mn SOD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力竭运动导致大鼠心肌损伤
        4.2 运动预适应对力竭大鼠心肌的保护
        4.3 自噬抑制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模型与取材
        2.5 透射电镜观察
        2.6 Phos-tag法检测VDAC1磷酸化
        2.7 组织线粒体的提取
        2.8 免疫印迹法
        2.9 免疫荧光双标法
        2.10 免疫荧光双标图像采集和分析
        2.11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自噬体超微结构( 3.0 K)观察结果
        3.2 大鼠心肌VDAC1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3.3 线粒体提取的验证性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3.4 大鼠心肌细胞胞浆和线粒体Cyt-c免疫印迹结果及二者比值
        3.5 大鼠心肌Beclin1与Bcl-2 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及二者比值
        3.6 大鼠心肌LC3的免疫印迹结果及LC3II与LC3I比值
        3.7 大鼠心肌LC3在线粒体标记蛋白COX4/1 上的免疫荧光共定位情况及其图像处理分析
        3.8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胞浆中p62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力竭运动中氧化应激 -线粒体 -细胞自噬三者的作用关系
        4.2 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氧化应激 -线粒体 -细胞自噬三者作用关系
        4.3 自噬抑制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氧化应激 -线粒体 -细胞自噬三者作用关系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发生的分子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模型与取材
        2.5 线粒体提取
        2.6 免疫印迹法
        2.7 免疫荧光双标法
        2.8 组织学图像处理和分析
        2.9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胞浆中Parkin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3.2 大鼠心肌Parkin与其线粒体识别蛋白TOM70的免疫荧光共定位情况及其图像处理分析
        3.3 大鼠心肌线粒体及胞浆中Bnip3水平的免疫印迹结果
        3.4 大鼠心肌Bnip3与其线粒体识别蛋白TOM20的免疫荧光共定位情况及其图像处理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力竭运动中线粒体自噬的调节因素和影响
        4.2 运动预适应及其保护效应中线粒体自噬的调节因素和影响
        4.3 自噬抑制对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4)芪参益气滴丸后适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古代文献研究
        1 病名及临床表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总结
    研究二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代文献研究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特色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5)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心肌梗死及再灌注的建模方法
    1.3 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
    1.4 取材、梗死面积的测定
    1.5 组织含水量测定
    1.6 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 (CSA) 的测量
    1.7 线粒体横切面面积 (MSA) 的测量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四组小型猪缺血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2.2 三组小型猪心肌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的比较
    2.3 四组小型猪心肌含水量的比较
    2.4 四组小型猪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的比较
    2.5 四组小型猪心肌细胞线粒体横切面面积比较
3 讨论

(6)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及基于多家族热休克蛋白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术语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不同时相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及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主要器械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模型制备方法
        2.3 穴位定位
        2.4 电针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动物取材
        2.7 检测指标
        2.7.1 HE染色观察左心室缺血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2.7.2 电镜观察左心室缺血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2.7.3 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
        2.8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各组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肉眼观察结果
        2. 各组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光镜)观察结果
        3. 各组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电镜)观察结果
        4. 电针预处理对各时相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的影响
        5. 讨论
        5.1 电针预处理
        5.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
        5.3 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
第二部分 电针预处理延迟相保护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PKC磷酸化-HSP”信号通路物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主要器械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模型制备方法
        2.3 穴位定位
        2.4 电针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蛋白激酶C(PKC)
        2.7 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各家族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HSP27mRNA、HSP70 mRNA、HSP90 mRNA)
        2.8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电针预处理延迟相保护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
        2. 电针预处理延迟相保护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各家族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HSP27mRNA、HSP70mRNA、HSP90mRNA)的影响
        3. 讨论
        3.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3.2 蛋白激酶C、热休克蛋白与心肌保护
第三部分 电针预处理延迟相保护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死亡受体通路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主要器械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模型制备方法
        2.3 穴位定位
        2.4 电针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
        2.7 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死亡受体通路Fas/FasL蛋白表达
        2.8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电针预处理延迟相保护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2. 电针预处理延迟相保护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死亡受体通路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细胞凋亡
        3.2 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3 Fas/FasL系统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1. 中医学对针灸“治未病”的认识
        1.1 中医“治未病”思想
        1.2 针刺“治未病”
        1.3 艾灸“治未病”
    2. “逆针灸”与针灸预处理
    3. 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
    5. 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5.1 临床研究
        5.2 实验研究
    6.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延迟相保护效应的机制
        6.1 内关穴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论依据
        6.2 延迟相保护效应的意义
        6.3 激活“PKC磷酸化—HSP70”是电针启动延迟相保护的关键步骤
        6.4 下调“Fas/FasL—细胞凋亡”是电针实现延迟相保护的重要途径
    7.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交流学习及获奖情况

(7)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四周病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脏生理功能变化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溶液和药液的配制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大鼠注射STZ后体重和血糖的变化
        1.2.2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MAP变化的影响
        1.2.3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HR变化的影响
        1.2.4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ST-段变化的影响
        1.2.5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1.3 讨论
        1.3.1 DM对心肌I/R损伤的影响
        1.3.2 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心肌电生理紊乱的保护作用
        1.3.3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心肌电生理紊乱的保护作用
    1.4 小结
二、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溶液和药液的配制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2.2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2.2.3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MPO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3.1 DM对I/R所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影响
        2.3.2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所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的保护作用…
        2.3.3 NDLIP减轻炎症反应,对抗I/R所致心肌损伤
    2.4 小结
三、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溶液和药液的配制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心肌SOD的影响
        3.2.2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心肌GSH-PX活性的影响
        3.2.3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心肌XOD活性的影响
        3.2.4 NDLIP对DM大鼠心肌I/R后心肌MDA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氧化应激与心肌I/R损伤
        3.3.2 DM状态下心肌I/R氧化应激损伤
        3.3.3 NDLIP增强DM大鼠I/R后心肌抗氧化防御功能
    3.4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远端缺血预适应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发生机制
    1.1 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
    1.2 环磷酸腺苷 (cAMP) 及其依赖蛋白激酶 (PKA)
    1.3 ATP敏感性钾 (KATP) 通道和NO
    1.4 蛋白激酶C (PKC)
    1.5 热休克蛋白
    1.6 腺苷受体
2 远程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
3 与IPC相关的药物应用
    3.1 异丙酚和异氟烷类麻醉剂
    3.2 腺苷受体激动剂
    3.3 阿魏酸钠
4 小结与展望

(9)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一、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三、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Mn-SOD mRNA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预适应对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2、英文摘要
3、中文摘要
4、前言
5、实验部分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6、结果与分析
7、讨论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综述
12、个人简介

四、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D]. 秦伟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自噬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原阳. 上海体育学院, 2017(12)
  • [4]芪参益气滴丸后适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罗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 李涛. 临床军医杂志, 2014(04)
  • [6]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及基于多家族热休克蛋白的机理研究[D]. 林海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7]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四周病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王蕾.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8]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新进展[J]. 周隆,罗小秀. 中国现代医生, 2010(20)
  • [9]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 于惠.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10]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研究[D]. 王晓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心肌缺血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