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潮流和模糊技术确定感应电动机电阻负载稳定运行的条件

使用潮流和模糊技术确定感应电动机电阻负载稳定运行的条件

一、Determination of conditions for stable operation of induction motor resistance load using load flow and fuzzy techniques(论文文献综述)

郑洁[1](2021)在《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新型交流调速电机。其在结构上取消了电刷和滑环,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以及调速性能好等优点。这种电机在定子上实现了双馈,不仅具有简单的转子结构,而且具有绕线式转子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的优良特性,既可作为交流调速电动机,可应用于大型水泵、风机调速系统;又可作为变频恒速发电机,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船用轴带发电等领域。目前,无刷双馈电机的转子主要采用特殊笼型,磁阻型和绕线型三种结构。前两种转子结构存在转子谐波含量大、导体利用率低的缺点。绕线型转子无刷双馈电机接线灵活,因此通过合理的绕组设计可以削弱气隙磁场的谐波含量,提高电机的效率及功率密度。但其起动性能不如笼型无刷双馈电机。为解决绕线型BDFM起动转矩小、起动电流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的软起动方法,该方法利用绕线型转子接线方式灵活的优点,基于绕组理论对定、转子绕组进行重新设计。定子由两套绕组组成:一套绕组是功率绕组(power winding,PW),起动时定子主要产生1p极基波、pa极主谐波和p2极副谐波三个磁动势联合起动,另一套绕组为控制绕组(control winding,CW),与普通BDFM绕组连接方式相似;转子绕组引入了“复合线圈组”。软起动方法实现了电机起动时自动增大起动电阻,减小起动电流和增大起动转矩的目的,改善了电机的起动性能;在运行时,起动电阻恢复正常,减小损耗,电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回顾BDFM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BDFM本体设计结构、数学模型和等效电路以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然后总结三相交流感应电机起动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BDFM两类起动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引出了本文提出的BDFM软起动方法。其次,介绍了软起动BDFM的基本结构、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论述了定子两套绕组和转子绕组的具体设计方法。定子功率绕组采用3Y/△联结,控制绕组采用Y联结。转子绕组采用“复合线圈组”联结。通过分析得出,该设计方法实现电机起动时自动增大起动电阻,减小起动电流和增大起动转矩的目的,改善了电机的起动性能;在运行时,起动电阻恢复正常,减小损耗,电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同时,设计不同节距的功率绕组方案,给出磁动势谐波对比分析结果。最后,基于复合线圈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工作原理,分析该电机的起动性能和运行性能。之后,基于二维瞬态磁场分析法分析空载时电机内部的磁场变化。建立无刷双馈电机软起动和异步起动两个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两种起动方式下起动过程相关量,得到了起动时刻磁力线、气隙磁密、磁通密度云图、起动转矩、起动电流、转速等分布图,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得出软起动BDFM具有降低起动电流,增大起动转矩的优越性。此外,软起动BDFM的转矩特性曲线平缓,机械特性较硬,带负载能力较强,尤其适用于带式输送机等应用场合,减小系统成本。最后,为了研究复合线圈不同匝比对电机起动性能的影响,在有限元中建立了8个相同定子结构、不同转子复合线圈匝数比的电机模型,并对空载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进行仿真对计算,得出最佳匝数比方案。最后,给出了软起动BDFM样机的主要参数、铁芯材料、定转子槽型尺寸、样机结构图以及定子转子绕组的展开图。研制了一台2/4对极软起动BDFM样机,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在软起动和异步起动两种方式下,对样机进行了空载和负载起动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进一步说明软起动BDFM的起动性能比异步起动BDFM优越,能有效降低起动电流以及对电网的冲击,验证了软起动BDFM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那少聃[2](2020)在《基于自抗扰控制的感应电机EPS系统转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因符合低碳化、轻量化、智能化的汽车发展方向,具有操纵稳定性好、易于模块化设计和安装、支持个性化助力模式等优势,成为现今应用最广泛的转向系统。本文以配备感应电机的EPS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实现时变负载下精确的转矩控制,及轻便灵活、操纵感好的转向控制为目标,对感应电机和EPS系统的控制策略开展研究。EPS系统作为力矩伺服系统,要求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驾驶员对转向盘的操纵转矩,而感应电机的特殊结构使其无法像直流电机那样,通过简单算法就能实现高性能的转矩控制。因此,本文以定子磁场定向(Stator Field Orientation,SFO)矢量控制为基础,在考虑电机运行效率的同时,就参数辨识、定子磁链观测以及两轴电流调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设计了 EPS系统的基本助力、回正及补偿等控制策略。感应电机矢量控制中,需要利用电机参数对磁链进行估计。本文通过矢量变换得到定子磁场定向的数学模型;考虑定子磁场定向不涉及转子侧时变参数的特点,采用常规离线参数辨识方法,并根据特殊工况(堵转、空载)下,不同参数的离线辨识原理,分析了参数辨识系统的误差引入项;重点分析了因功率开关元件死区时间造成电流畸变而引起的误差,设计了补偿方案并确定了补偿系数,进而由所搭建的感应电机离线参数辨识实验系统得到所选电机的参数范围。为了进一步得到准确的电机参数,文中采用了基于混沌序列的粒子群算法对实验所得参数进行优化,并定义了电流检测值与系统计算值之间的适应度函数;仿真验证了参数优化模型,并得到最终辨识结果。通过电机运行状态实验,对比优化前后辨识结果,从而验证经优化模型辨识得到的电机参数更接近实际值。SFO控制中存在定子磁链和转矩电流的耦合问题,文中针对EPS系统随机负载情况下,常规定子电流解耦补偿算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自抗扰控制器(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定子磁链闭环解耦控制策略;针对系统扰动变化较大时,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Linear Extended State Observer,LESO)的观测误差,文中提出了采用并联型扩张观测器对原始观测器的观测误差进行观测并补偿,从而得到改进型ADRC定子磁链解耦控制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其抗干扰性能、响应性能均优于常规方案。通过对常见磁链观测器的积分饱和及直流偏置情况进行量化分析,考虑EPS系统中电机运行效率优化时需要变磁链控制,文中提出了在传统阈值固定双积分磁链观测器中加入ADRC环节,实现动态磁链的无偏差、无饱和观测。根据EPS系统的工作特点,分析讨论了感应电机效率优化的必要性;采用损耗模型法,建立了与负载转矩和转速有关的定子磁链幅值给定模型;通过整合模型中所涉及的电机参数,并采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避免了对时变参数的在线辨识。文中根据d轴电流稳定性的要求,设计了 ADRC电流调节器;根据q轴电流响应特性的要求,设计了模糊自适应PID电流调节器,并对两轴电流调节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为了实现EPS系统转向轻便灵活,操纵感好,要求有合理的静、动态控制策略。文中分析了汽车转向过程中,系统的转矩特性及扭杆状态,提出了以传感器测量转矩代替转向盘转矩,建立新型助力特性曲线;针对机械回正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以转向盘角度和角速度为参考值的回正控制算法;提出了基于TD的转向盘角速度估计方案,并通过仿真对比其抗干扰性能优于传统微分算法。针对负载突变引起的转向性能下降,提出了基于ESO的负载转矩估计方案,并建立了突变负载的转矩补偿控制算法。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感应电机及转向系统的控制算法,设计了感应电机EPS系统的控制器,并根据转向性能测试需求搭建了 EPS系统测试台,验证了 EPS控制器的基本助力控制、回正控制和补偿控制算法。

林雪杉[3](2020)在《主动配电网中柔性互联装置的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利用合理、损耗小、污染少、运行灵活,系统经济性好等特点。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中,能够缓解配电网峰荷压力。由于分布式电源出力具有间歇性与波动性,并且负荷特性与分布不同,负荷与分布式电源的匹配度也不同。因此,引入柔性互联装置对主动配电网进行综合评估与调控的研究。本文首先对主动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与负荷进行建模研究,并选取出分布式电源的典型场景,为后文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针对主动配电网中柔性互联装置进行适配性评估。建立了柔性互联装置在主动配电网中的规划层与优化层模型,以主动配电网收益最大、柔性互联装置回本年限最短为目的的指标函数,并通过自适应步长搜索算法,评估柔性互联装置接入后主动配电网的经济性,并以此得出柔性互联装置功率转供的运行域;在优化层中建立以光伏渗透率最大、线路负载率最小为目标的指标函数,采用NSGA-Ⅱ算法,计算柔性互联装置在运行域内的有功功率转移值对应的指标函数变化情况。通过顺序扫描算法,将规划层模型,优化层模型与潮流计算相结合,构成整体的系统算法,评估柔性互联装置在主动配电网中的适配性。最后进行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规划模型的建立,结合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根据线路负载均衡度指标,对主动配电网的协调性分析,确定柔性互联装置在主动配电网不同安装位置与数量下的功率转移值。根据全寿命周期内配电网的纯收益指标,对主动配电网的经济性分析,确定柔性互联装置的最优安装位置与数量,得到柔性互联装置优化配置的结果。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吴迪[5](2020)在《多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仿真及UPFC在合肥电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电源、VSC-HVDC、UPFC技术是当今电力系统最具前景的热点方向,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在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扮演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特性、基于VSC-HVDC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UPFC在合肥电网中的应用。首先,研究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运行特性。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搭建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模型,设计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在不同工程情况下,仿真验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并网和孤岛状态下感应电机启动、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其次,研究了VSC-HVDC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明确至少需要一个换流站必须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光伏经过VSC-HVDC系统并网,设计光伏并网换流器与VSC-HVDC系统各换流站间的协调控制策略,并针对系统在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模式的切换问题,设计了基于控制器状态跟随的平滑切换控制,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最后,研究UPFC在合肥电网的应用。首节分析了UPFC的拓扑结构和技术原理。接着根据合肥电网的负荷特性,综合分析合肥电网存在的潮流分布不均,潮流越限等问题,结合合肥电网具体情况开展UPFC选址安装工作。基于上述工作,搭建引入UPFC的合肥电网模型,验证UPFC的潮流控制效果。

王俊家[6](2020)在《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深度参与ITER计划,到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建设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CFETR)逐步展开,我国核聚变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核聚变装置的高效运行与其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本论文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功能需求、稳态性和脉冲性核聚变负荷模型分析及其电压稳定性研究、基于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的脉冲配电网运行机理等方面探讨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及方向。基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的基本框架及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 4类主要负荷,分别依据其容量及其性质确定对应配电网络配置。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展开分析,确定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提出了基于各类计算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计算和冲击性负荷验算确定配网结构设计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设计思路。以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常规负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单台感应电动机铭牌数据转化为动态机理模型对应参数的辨识方法,并通过典型负荷的计算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连续潮流法解析了不同负荷模型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电压静态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了系统电压暂态失稳的主要原因,基于时域分析法计算及仿真确定了故障清除时间和母线功率因数是影响电压暂态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磁体电源系统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系统两类典型脉冲性负荷进行了负荷模型分析,建立了基于微粒群算法磁体电源系统的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综合负荷模型。通过EAST装置中磁体电源负荷现有数据验证了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综合模型的适用性。提出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提高稳定性的可行性控制措施,为实时监测聚变装置配网电压稳定性提供理论及可操作性基础。围绕随机性大,功率高且功率因数极低的磁体电源负荷进行了其与配电网络交互时的全面分析,以短路比为参数提出了变流器运行时对配电系统的配置要求,基于量化多变流器间运行影响程度,提出降低各变流器间相互影响解决方案。全面解析变流器配电系统配置对变流器运行工况如换相缺口和谐波电流产生等影响,利用EAST模型验证了现有配电网络与极向场变流器交互制约关系。提出避免谐振过电压和抑制低次谐波放大的配网侧控制策略,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功能需求出发,对比了 ITER配电网络设计方案及负荷分析,依据设计流程搭建了 CFETR 220kV变配电网络基本框架,通过相关稳定性计算从理论上确定配电网络的基本参数,并基于ETAP12.6.0仿真软件的潮流及短路计算校验了负荷分配及无功补偿方案的可行性。

吴迪[7](2020)在《典型非线性冲击负载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能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非线性冲击负载接入电网对电能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破坏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因此国家针对电能质量规定了严格的标准指标,包括电压偏差、频率偏差、三相不平衡度、公用电网谐波、电压波动和闪变、暂时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等。若出现电能质量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解决办法和治理措施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本文基于灰色聚类算法对非线性冲击负载进行分类,将非线性冲击负载分为三相平衡负载和三相不平衡负载,并分别选取一个典型非线性冲击负载进行仿真模型建立和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灰色理论中的灰色聚类算法对典型非线性冲击负载进行分类,选择PCC容量、频率偏差和三相不平衡度、电压波动为分类指标,将非线性冲击负载分为三相平衡负载和三相不平衡负载。(2)选取分类结果中的典型三相平衡负载风洞负荷,搭建风洞负荷变电站仿真模型,对风洞负荷电压的波动、电压的闪变和谐波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提出治理方案和完成滤波器参数设计。(3)选取分类结果中的典型三相不平衡负载电气化铁路负荷,并以牵引站V/v接线方式构建了新的电气化铁路仿真模型,提出一种在负荷母线接入SVC和相间加电容器混合的方法治理电气化铁路造成的三相不平衡问题。

梁涛[8](2020)在《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的典型参数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源构成多元化、网架结构复杂化、负荷成分多样化,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压力逐渐增大,对仿真模型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负荷模型尤其是动态负荷模型的选取,对系统稳定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具有重要影响。感应电动机负荷是动态负荷中最重要的成分,电力系统也存在大量参数各异的感应电动机负荷。然而,感应电动机的类型不清晰,其模型参数的分布不明朗。对此,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收集、整理了224台电动机负荷模型参数,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感应电动机的类型及典型参数,并将其用于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本文主要从感应电动机模型参数调研、感应电动机典型参数分析和综合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感应电动机模型参数调研方面,基于文献调研获得了224台电动机的负荷模型参数。针对参数集中机械转矩系数和初始滑差大量缺失的问题,分别提出K最近邻算法的转矩系数填补方法,以及基于负载率或临界滑差的初始滑差估计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填补效果,为后续的典型参数分析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感应电动机典型参数分析方面,基于224组填补完整的电动机参数,考虑不同电动机暂态响应存在的差异,以仿真所得的电动机暂态功率曲线为聚类依据,采用K均值算法,获得了7类暂态特征各异的电动机,分析了7类电动机的参数分布特征,提取了7类有效的典型参数值。所得的7类典型参数值补充了IEEE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推荐的电动机参数集,为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的典型参数取值提供了参考依据。综合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面,基于轨迹灵敏度法分析了综合负荷模型动态响应对模型参数的灵敏度,以此为依据确定出重点辨识参数;基于实测故障录波数据,采用了兼具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优点的遗传蚁群混合优化算法,以7类典型参数值为待求参数的初始值,进行了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提高了参数辨识准确度,为更精准地电网稳定分析计算提供了支撑。

郭林[9](2019)在《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鼠笼感应电动机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以及能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工况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中大型鼠笼电动机一般采用深槽、双鼠笼等转子槽型,利用趋肤效应增大启动转矩,降低启动电流。尽管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电动机启动性能,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例如,增大了建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模型的难度;使得双鼠笼电动机外笼断条较难识别,判断断条数量难上加难;影响了鼠笼电动机无载测试的准确程度等。本文以分层法为解决趋肤效应的基本方法,贯穿全文,研究了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建模,转子断条稳态暂态分析及故障诊断,研究了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影响及在不增加成本情况下提高无载测试准确程度的方法。本文首先使用分层法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端环型与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分布的统一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了算例电动机不同转差率下的转子电流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比发现采用独立端环型还是共端环型模型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特性影响不大,为后文简化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提出了基于等效深槽的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多回路模型。忽略端环结构对转子电流分布的影响,独立端环与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统一用共端环转子模型,使用等效深槽阻抗代替原有上、下笼各自阻抗,使用分层法对不同断条状态等效深槽参数进行计算,建立基于等效深槽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方程,模型方程维数与单鼠笼电动机相当。讨论了不同断条情况下多回路方程结构及参数的修正。研究了基于等效深槽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模型的转子稳态电流计算方法。对四种不同断条情况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分布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双鼠笼电动机上笼断条时,与断条位置相邻槽中上笼电流高于其他槽中上笼电流,断条处下笼电流明显高于非断条处下笼电流,断条中心位置下笼电流最大;下笼断条时,断条处上笼电流高于非断条处上笼电流,且随着转差率增大这种表现更加明显。首次发现,断条所在极以外的槽总电流及上、下笼电流,均以1极为周期呈正弦规律分布,波峰位于距断条处0.5极、1.5极、2.5极、3.5极处,波谷位于距断条处1极、2极、3极处,且堵转运行时比额定运行时振幅大,该正弦分布振幅与故障特征比值呈正相关性,其振幅大小反映了转子电流不平衡程度大小;当上笼一根导条断裂后最易发生断条的位置为与断条位置相邻两槽中上笼导条,其次是正弦分布波峰处的上笼导条;当下笼一根断条后,最易发生断条的位置为断条槽上笼;上笼断条故障特征比值与转差率s基本呈递增关系,而下笼断条故障特征比值与转差率s基本呈递减关系。为了研究转子断条情况下双鼠笼电动机的启动过程,本文提出使用分层法将需考虑转子导条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转变为无趋肤效应的多鼠笼结构转子模型,首次建立了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暂态模型。将该模型用于双鼠笼电动机拖动系统空载试车启动过程暂态分析,提出使用同步提取短时傅里叶变对双鼠笼电动机定子启动电流进行时频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用于判别早期上、下笼断条及上笼半极内连续断条根数的幅频面夹角,当幅频面夹角为负值时,双鼠笼电动机发生下笼断条故障;当幅频面夹角为正值时,双鼠笼电动机发生上笼断条故障,上笼连续断条数越多,幅频面夹角越大。定义了可以判断上笼导条大致断裂数目的时频面夹角,断条数越多,时频面夹角越大。研究了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的影响,发现趋肤效应使得无载测试所得转差率、过载系数增高,效率降低,采用圆图法测试所得功率因数增高,采用等值电路法所得功率因数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变频软件算法,对原有无载测试设备进行了改造,使用所得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无载测试系统对三种不同规格防爆电动机进行了无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虚拟变频技术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无载测试准确程度。

冯木易[10](2019)在《基于PLC的渔船电力推进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渔船的现有数量在世界上是最多的,渔船的燃油消耗量与海洋渔业生产的成本密切相关,耗油量越多渔业生产成本越高。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渔船配备的柴油机由于老化等原因,出现动力效率低下、油耗高,造成排放污染严重。渔船上的控制设备及其自动化水平也都比较落后。海洋捕捞渔船的能耗非常高,因此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渔船节能技术的研究。电力推进系统具有操纵性好、机动性强、可靠性高、节能、环保、振动小、噪音低等优点,且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电力推进系统因其诸多优点,必将成为世界船舶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渔业先进发达的一些国家,渔船上已经推广使用电力推进驱动,而我们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国内绝大部分电力推进系统市场都由国外供应商占有,因此,设计开发电力推进控制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渔船电力推进控制系统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通过电力系统分析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出电力推进系统的电力负荷、短路电流值、分析断路器的选择性。根据电力负荷计算结果来选择发电机组及推进电机容量,根据短路电流值确定断路器的接通能力和分断能力。其次,通过对各方案分析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再进行电力推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包括硬件组成、电力推进控制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接口。最后,进行软件设计,采用借能运行特殊控制方式来实现推进变频器的低电压穿越。利用PLC对电力推进控制系统进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对功率、转速、转矩进行合理控制和限制,充分保证船、机、桨三者之间最佳匹配,让船舶运行在最佳工况。

二、Determination of conditions for stable operation of induction motor resistance load using load flow and fuzzy techniqu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termination of conditions for stable operation of induction motor resistance load using load flow and fuzzy techniques(论文提纲范文)

(1)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BDFM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2.1 BDFM的发展历史
        1.2.2 BDFM本体设计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BDFM数学建模与等效电路的研究现状
        1.2.4 BDFM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感应电机起动方式研究现状
        1.3.1 异步起动方法研究
        1.3.2 软起动方法研究
        1.3.3 变频起动方法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起动BDFM定子和转子设计方案
    2.1 定子绕组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定子绕组的极对数选择方法
    2.3 定子绕组设计方案
        2.3.1 定子设计实例
        2.3.2 不同功率绕组方案谐波对比分析
    2.4 转子绕组设计方案
        2.4.1 转子复合线圈结构工作原理
        2.4.2 转子设计实例及不同工作状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起动BDFM电磁分析
    3.1 试验样机空载起动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3.1.1 电磁仿真分析
        3.1.2 转矩和电流仿真分析
    3.2 试验样机负载起动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3.3 转子复合线圈不同匝数比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和试验验证
    4.1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和试验平台
        4.1.1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设计
        4.1.2 软起动BDFM样机试验平台
    4.2 软起动BDFM样机空载起动特性试验验证
    4.3 软起动BDFM样机负载起动特性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基于自抗扰控制的感应电机EPS系统转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EPS系统研究现状
        1.2.1 EPS系统发展现状
        1.2.2 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3 EPS助力电机类型及研究现状
    1.3 感应电机控制研究现状
        1.3.1 感应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2 感应电机磁链观测研究现状
        1.3.3 感应电机电流控制研究现状
        1.3.4 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感应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感应电机离线参数辨识算法研究
    2.1 定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数学模型
    2.2 感应电机离线参数辨识
        2.2.1 特殊工况下离线参数辨识原理
        2.2.2 离线参数辨识误差分析
        2.2.3 离线参数辨识实验系统
    2.3 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的参数优化
        2.3.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2.3.2 基于混沌序列的粒子群初始化
        2.3.3 静止坐标系下的适应度函数计算
        2.3.4 参数辨识结果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I-ADRC的定子磁链闭环控制
    3.1 定子电流解耦补偿控制
    3.2 自抗扰控制器原理
    3.3 基于ADRC的感应电机定子磁链闭环控制
        3.3.1 常规ADRC的定子磁链控制
        3.3.2 基于I-ADRC的定子磁链闭环控制
        3.3.3 I-ADRC定子磁链闭环控制算法验证
    3.4 改进型双积分定子磁链观测器
        3.4.1 传统型电压模型定子磁链观测方法分析
        3.4.2 带自适应控制器双积分定子磁链观测器
    3.5 本章小结
4 感应电机磁链决策与电流调节
    4.1 EPS感应电机效率优化需求分析
    4.2 效率优化的定子磁链决策
        4.2.1 现有的磁链决策方案
        4.2.2 基于损耗模型的定子磁链决策
        4.2.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损耗模型参数在线估计
    4.3 基于ADRC的d轴电流调节
    4.4 基于模糊PI的q轴电流调节
    4.5 本章小结
5 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5.1 新型助力特性曲线设计
        5.1.1 理想助力特性曲线类型
        5.1.2 基于扭杆状态的助力特性分析
        5.1.3 新型助力曲线设计
    5.2 EPS回正控制策略
        5.2.1 EPS系统运动状态判断
        5.2.2 基于TD的转向盘角速度估计
    5.3 负载转矩补偿策略
        5.3.1 基于ESO的负载转矩估计
        5.3.2 突变负载转矩补偿算法
    5.4 本章小结
6 感应电机EPS控制器设计及试验验证
    6.1 EPS控制器软件设计
        6.1.1 助力功能的软件设计
        6.1.2 故障处理机制设计
        6.1.3 软件实现
    6.2 EPS控制器硬件设计
        6.2.1 供电电路与接口电路设计
        6.2.2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6.2.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6.3 控制器样机及试验台搭建立
    6.4 EPS控制器功能验证
        6.4.1 基本助力功能验证
        6.4.2 回正功能验证
        6.4.3 负载突变下转矩补偿功能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交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意见修改说明
交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意见修改说明

(3)主动配电网中柔性互联装置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配电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柔性互联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主动配电网中的元件建模
    2.1 概述
    2.2 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建模
        2.2.1 光伏发电的功率模型
        2.2.2 风力发电的功率模型
    2.3 分布式电源的典型场景选取
    2.4 负荷的聚类分析建模
        2.4.1 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4.2 电动机的聚类指标
        2.4.3 电动机的改进分层聚类算法
        2.4.4 电动机的聚类有效性指标
        2.4.5 电动机的等值参数计算
        2.4.6 等值误差分析
        2.4.7 算例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互联装置适配性评估
    3.1 概述
    3.2 规划层模型
        3.2.1 规划层指标
        3.2.2 自适应步长搜索算法
    3.3 优化层模型
        3.3.1 优化层指标
        3.3.2 约束条件
        3.3.3 精英保留非劣排序遗传算法
    3.4 适配性评估的求解方法
        3.4.1 顺序扫描法
        3.4.2 潮流计算方法
        3.4.3 适配性评估的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介绍
        3.5.2 典型场景的选取
        3.5.3 适配性的评估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互联装置的优化配置研究
    4.1 概述
    4.2 主动配电网运行规划模型
        4.2.1 协调性分析
        4.2.2 经济性分析
    4.3 运行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
        4.3.1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4.3.2 运行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介绍
        4.4.2 典型场景缩减
        4.4.3 柔性互联装置连接位置的选取
        4.4.4 协调性分析
        4.4.5 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多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仿真及UPFC在合肥电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电源的研究现状
        1.2.2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UPFC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特性与仿真研究
    2.1 多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的组成单元
        2.1.1 光伏发电系统
        2.1.2 直驱风力发电系统
        2.1.3 储能系统
        2.1.4 感应电动机
    2.2 多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特性的研究
        2.2.1 系统结构与建模
        2.2.2 系统并网仿真分析
    2.3 电动机对多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VSC-HVDC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3.1 VSC-HVDC系统的建模
        3.1.1 系统结构
        3.1.2 换流器的数学模型
    3.2 VSC-HVDC系统的控制策略
        3.2.1 换流器的控制策略
        3.2.2 算例分析
    3.3 光伏经VSC-HVDC系统的并网仿真研究
        3.3.1 PV-VSC-HVDC系统协调控制策略
        3.3.2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PFC在合肥电网中的仿真研究
    4.1 UPFC的基本原理
        4.1.1 UPFC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4.1.2 UPFC的工作方式
    4.2 安徽电网潮流计算结果分析
        4.2.1 安徽电网潮流过载情况评估
        4.2.2 合肥电网潮流过载情况评估
    4.3 合肥电网N-1开断模拟计算分析
        4.3.1 PSD-BPA软件平台N-1 开断模拟程序
        4.3.2 合肥电网N-1扫描结果分析
    4.4 不同出线组合N-1关断模拟计算分析
        4.4.1 肥西220kV母线出线组合介绍
        4.4.2 不同出线组合潮流计算动态调节
        4.4.3 不同出线组合N-1开断模拟动态调节
    4.5 合肥电网的潮流断面辨识与潮流问题解决方案
        4.5.1 合肥电网潮流断面薄弱环节辨识
        4.5.2 合肥电网潮流问题解决方案
    4.6 合肥电网UPFC的选址与安装方案
        4.6.1 UPFC选址
        4.6.2 UPFC安装方案
    4.7 UPFC在合肥电网中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4.7.1 合肥电网局部等值系统建模
        4.7.2 合肥电网局部等值系统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概述
        1.1.1 变配电需求概述
        1.1.2 国内外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现状
    1.2 变配电稳定性分析现状
        1.2.1 电压稳定性能分析现状
        1.2.2 脉冲性负荷与电网交互影响
    1.3 选题背景和本文主要工作
        1.3.1 本文选题的背景
        1.3.2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托卡马克装置变配电功能需求分析及拓扑设计
    2.1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负荷种类分析
        2.1.2 电压等级选择
        2.1.3 配网结构需求分析
    2.2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结构方案设计
        2.2.1 拓扑结构设计
        2.2.2 无功补偿系统容量
    2.3 计算及验证
        2.3.1 潮流计算
        2.3.2 短路电流计算
        2.3.3 系统稳定计算及冲击负荷及谐波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托卡马克稳态负荷模型分析与电压稳定性研究
    3.1 静态负荷模型
    3.2 动态负荷模型
        3.2.1 动态机理模型
        3.2.2 铭牌参数辨识
    3.3 静态稳定性分析方法
        3.3.1 电力传输系统特性
        3.3.2 静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3.3.3 连续潮流法
        3.3.4 算例分析
    3.4 暂态电压稳定性机理研究
        3.4.1 受端电压暂态失稳机理
        3.4.2 感应电动机暂态稳定性
        3.4.3 时域仿真法
        3.4.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与稳定性指标分析
    4.1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
        4.1.1 动态非机理模型
        4.1.2 磁体电源冲击性负荷模型
        4.1.3 综合负荷模型
        4.1.4 脉冲负荷模型算例
    4.2 脉冲性负荷稳定性指标
        4.2.1 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
        4.2.2 极向场磁体电源负荷稳定性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交直流交互运行机理研究
    5.1 交直流交互系统
        5.1.1 交直流系统强度
        5.1.2 多变流器相互影响
    5.2 换相电抗对变流器运行影响
        5.2.1 换相缺口
        5.2.2 换相电抗对谐波的影响
    5.3 谐振过电压及谐波放大
        5.3.1 谐振过电压
        5.3.2 系统谐振频率及放大倍数
    5.4 算例分析
        5.4.1 短路容量对电压缺口的影响
        5.4.2 换相电抗与变流器运行间相互影响
        5.4.3 谐波放大倍数
        5.4.4 抑制谐波放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变配电站设计分析与研究
    6.1 CFETR变配电系统方案结构设计
    6.2 潮流及短路计算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典型非线性冲击负载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非线性冲击负载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电气化铁路国内外发展概况
        1.2.2 大功率变频感应电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1.3 非线性冲击负载接入电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基于灰色聚类算法的非线性冲击负载分类
    2.1 聚类分析方法
    2.2 非线性冲击负载的分类
    2.3 灰色聚类算法对非线性冲击负载的分类
        2.3.1 灰色聚类算法
        2.3.2 灰色聚类模型构建
        2.3.3 非线性冲击负载灰类确定
    2.4 分类结果
    2.5 本章总结
3 典型三相平衡负载模型建立及治理
    3.1 风洞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2 风洞模型建立
        3.2.1 仿真工具介绍
        3.2.2 风洞负荷模型
        3.2.3 模型校验
    3.3 电压的波动和闪变计算和分析
        3.3.1 电压的波动计算
        3.3.2 电压闪变的计算
    3.4 谐波的计算和分析
    3.5 治理措施的选择
        3.5.1 滤波器的原理
        3.5.2 滤波器的设计
    3.6 仿真治理结果分析
    3.7 本章总结
4 典型三相不平衡负载模型建立及治理
    4.1 电气化铁路组成及研究现状
    4.2 三相不平衡影响及标准
        4.2.1 三相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4.2.2 三相不平衡定义的标准
    4.3 电气化铁路模型建立
        4.3.1 电气化铁路三相不平衡模型建立
        4.3.2 模型校验
    4.4 电气化铁路三相不平衡治理机制
    4.5 治理措施的选择及结果分析
        4.5.1 治理措施的确定
        4.5.2 仿真治理结果分析
    4.6 本章总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的典型参数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负荷建模研究现状
        1.2.2 负荷特性分类方法
        1.2.3 负荷模型辨识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力负荷的数学模型及建模方法
    2.1 负荷模型类型
        2.1.1 静态负荷模型
        2.1.2 动态负荷模型
    2.2 负荷建模方法
        2.2.1 统计综合法
        2.2.2 总体测辨法
        2.2.3 故障仿真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暂态模型参数调研与填补
    3.1 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机电暂态模型
    3.2 感应电动机的参数调研与缺失特点
    3.3 感应电动机缺失参数值的填补
        3.3.1 数据的填补方法
        3.3.2 转矩系数的填补
        3.3.3 初始滑差的填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感应电动机的聚类及典型参数的分析
    4.1 聚类指标的确定
    4.2 电动机聚类算法
    4.3 感应电动机的聚类分析
        4.3.1 电动机仿真结果分析
        4.3.2 电动机聚类结果分析
    4.4 感应电动机典型参数值的提取
        4.4.1 典型电动机参数值的提取
        4.4.2 典型参数值的有效性评估
    4.5 感应电动机典型参数值的分析
        4.5.1 典型参数值的影响性分析
        4.5.2 典型电动机的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遗传蚁群算法的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5.1 故障录波数据处理
        5.1.1 故障录波数据特点分析
        5.1.2 故障录波数据去噪处理
    5.2 基于轨迹灵敏度的综合负荷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
        5.2.1 负荷模型参数的轨迹灵敏度计算方法
        5.2.2 负荷模型参数的轨迹灵敏度结果分析
    5.3 基于遗传蚁群混合优化的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5.3.1 基于轨迹灵敏度的负荷模型参数取值调整策略
        5.3.2 基于遗传蚁群混合优化算法的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5.4 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的算例分析
        5.4.1 基于仿真数据的算法辨识效果分析
        5.4.2 基于实测数据的算法辨识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224 台感应电动机的参数值及缺失参数填补值
附录 B: 7类电动机的参数分布
附录 C: 7类电动机的聚类中心与其典型参数的仿真曲线对比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鼠笼型电机故障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 鼠笼型电机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鼠笼断条故障机理
    1.5 感应电机转子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稳态分布
    2.1 引言
    2.2 分层法分析基础
        2.2.1 分层法概述
        2.2.2 电流均匀分布矩形导体槽参数求取
    2.3 双鼠笼电动机等效电路及转子支路分层处理
        2.3.1 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支路等效变换及分层处理
        2.3.2 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支路等效变换及分层处理
    2.4 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2.4.1 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2.4.2 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2.4.3 同时适用于两种型式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2.5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稳态分析
    3.1 引言
    3.2 转子回路模型及其简化
        3.2.1 普通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
        3.2.2 双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
        3.2.3 双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简化
        3.2.4 不同断条情况下等效深槽状态
    3.3 双鼠笼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感参数计算
        3.3.1 定子侧电感参数计算
        3.3.2 转子侧电感参数计算
        3.3.3 定转子间互感
    3.4 计及趋肤效应的转子等效槽参数计算
        3.4.1 计及趋肤效应的A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3.4.2 计及趋肤效应的B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3.4.3 计及趋肤效应的C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3.5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稳态模型
        3.5.1 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稳态方程
        3.5.2 不同断条情况下回路方程的修正及其参数确定
    3.6 基于等效深槽的双鼠笼电动机稳态电流计算
    3.7 实例仿真
        3.7.1 不同断条等效深槽参数与转差率关系
        3.7.2 上笼断条转子电流分布情况
        3.7.3 下笼断条转子电流分布情况
        3.7.4 双鼠笼电动机断条发展趋势
        3.7.5 不同断条情况下故障特征分析
    3.8 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
    4.1 引言
    4.2 区分上、下笼断条及判断断条根数可行性分析
        4.2.1 区分上、下笼断条可行性分析
        4.2.2 判断故障严重程度
    4.3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鼠笼断条模型
        4.3.1 用于电动机暂态分析的分层法
        4.3.2 双鼠笼电动机转子侧多回路模型
        4.3.3 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方程及运动方程
        4.3.4 鼠笼断条情况下的回路方程修正
    4.4 同步提取短时傅里叶变换SESTFT
    4.5 仿真实验
        4.5.1 对比验证
        4.5.2 双鼠笼电动机早期断条识别及根数判断
        4.5.3 上笼连续与非连续断条数判别
    4.6 本章小结
5 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的影响及虚拟变频技术的应用
    5.1 引言
    5.2 无载测试简介
        5.2.1 圆图法
        5.2.2 等值电路法
    5.3 趋肤效应对鼠笼型电动机无载测试的影响
        5.3.1 趋肤效应对阻抗参数的影响
        5.3.2 对转差率的影响
        5.3.3 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5.3.4 对效率的影响
        5.3.5 对过载系数的影响
    5.4 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无载测试系统
        5.4.1 原始阻抗参数的求取
        5.4.2 转子笼条电阻r_s、槽漏抗x_s与转差率s关系式的求取
        5.4.3 去趋肤效应后电阻、电抗参数以及堵转参数的求取
        5.4.4 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鼠笼电动机无载测试系统
    5.5 虚拟变频技术的应用
        5.5.1 虚拟变频技术在圆图法无载测试中的应用
        5.5.2 虚拟变频技术在等值电路法无载测试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VIMAT装置
    附录B 圆图法原理及解析圆图法
        附录B.1 串联阻抗电路的圆图
        附录B.2 异步电动机的圆图
        附录B.3 由圆图法求异步电动机的性能参数
        附录B.4 由试验方法求异步电机的圆图
        附录B.5 解析圆图法的数学模型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PLC的渔船电力推进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力推进系统动力系统设计
    2.1 发电机组及推进电机容量选择
        2.1.1 电力负荷计算
        2.1.2 潮流压降计算
    2.2 断路器选择及设定
        2.2.1 短路电流计算
        2.2.2 选择性分析
    2.3 变频器控制方式选择
        2.3.1 变频器控制方式分析比较
        2.3.2 谐波分析计算
第三章 电力推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电力推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框图
    3.2 PLC主控制器设计
        3.2.1 PLC的 CPU选型设计
        3.2.2 PLC的 I/O模块设计
        3.2.3 PLC控制原理设计
    3.3 显示单元设计
    3.4 变频器设计
        3.4.1 变频器选型
        3.4.2 变频器控制电路设计
    3.5 遥控单元设计
第四章 电力推进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控制程序设计
        4.1.1 主程序流程框图
        4.1.2 PID控制原理
        4.1.3 模糊控制原理
        4.1.4 PLC实现模糊自适应PID原理
        4.1.5 主控制程序编写
    4.2 变频器参数配置设计
    4.3 人机界面HMI组态设计
第五章 电力推进控制系统功能与模拟仿真
    5.1 电力推进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5.2 电力推进控制系统模拟仿真
    5.3 电力推进控制系统样机制作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Ⅰ

四、Determination of conditions for stable operation of induction motor resistance load using load flow and fuzzy techniques(论文参考文献)

  • [1]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D]. 郑洁.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自抗扰控制的感应电机EPS系统转矩控制研究[D]. 那少聃.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主动配电网中柔性互联装置的规划研究[D]. 林雪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多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仿真及UPFC在合肥电网中的应用[D]. 吴迪.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D]. 王俊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典型非线性冲击负载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及治理研究[D]. 吴迪.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8]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的典型参数分析与辨识方法研究[D]. 梁涛. 浙江大学, 2020(12)
  • [9]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D]. 郭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10]基于PLC的渔船电力推进控制系统设计[D]. 冯木易.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使用潮流和模糊技术确定感应电动机电阻负载稳定运行的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