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原地区除氧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思路

浅谈高原地区除氧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思路

一、浅谈除氧器在高原地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造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薛凯[1](2021)在《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协同集成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逐年增长,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消费国、碳排放国。由于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当前,国家对能源节约利用愈加重视,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因此,电力行业应多元发展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和固体废弃物的发电份额与利用效率,履行社会责任与节能环保的承诺。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提出了两个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集成方案,将聚光式集热技术收集的太阳能热量引入生物质机组的汽水循环,采用仿真软件建立设计工况及敏感性变化模型,辅以热力学及经济性分析计算,对集成方案的协同机理与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太阳能在供热期用于驱动吸收式热泵加热热网水,减少供热抽汽;非供热期用于加热给水,节省高压抽汽,皆有助于增加机组发电。系统集成后,尽管生物质机组的燃料消耗与总供热量均保持不变,但全年可新增发电2 803.04 MWh,年均光电效率16.16%,平均度电成本为0.929 5元/kWh,比传统单一太阳能热电厂低约15.50-28.50%。其次,提出了集成污泥干化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被太阳能加热后的凝结水驱动污泥干化,干污泥与生物质燃料掺混后进入锅炉燃烧,增加机组发电量。采用该集成方案后,全年可新增发电11 265.02 MWh,年均新增发电的效率为28.02%。系统性能随干湿污泥含湿量的减小而增强,随掺烧比的增大而增强,平均度电成本仅为0.496 8元/kWh。根据“能量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以高效灵活的方式将太阳能与生物质机组进行耦合,减少“弃光”现象,提高太阳能的利用,增加城市污泥的资源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置,同时达到增加发电以提高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结果表明,两种集成方案具有运行方式灵活、发电效益增长、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等优势,既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太阳能并降低其投资成本的需求,也为解决城市污泥污染提供了新思路。

张怡[2](2020)在《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接空冷机组采用环境空气代替水直接冷却汽轮机乏汽,具有节水率高、运行灵活、系统简单等优势,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发展火电事业的首要选择。直接空冷凝汽器压力是冷端系统的重要参数,是机组运行经济性和稳定性的综合体现。因此,对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进行经济优化研究,对于降低机组煤耗率、改善机组控制效果、提升机组运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研究了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动态建模,并将融合经济优化控制的先进算法应用于冷端系统及机组机炉协调系统中以提升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性。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充分考虑了冷端系统与其相连设备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建立了冷端系统的整体非线性动态机理模型,该模型能够正确反映直接空冷凝汽器背压随主蒸汽参数、风机群转速、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凝汽器背压变化对汽轮机本体及回热系统各关键热力参数的影响规律,可用于冷端系统仿真研究及控制器设计。(2)构建了给定主蒸汽参数和环境温度下直接空冷凝汽器“最优背压”的优化问题,以风机群转速为优化变量,机组净输出功率(机组输出功率与风机群耗功之差)最大为优化目标,可计算出给定参数下的经济最优背压和最优风机群转速。针对凝汽器背压控制系统分别设计了具有稳定性保证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器和经济模型预测控制器,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在冷端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优的经济性能。(3)针对直接空冷凝汽器背压受环境温度影响而频繁波动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凝汽器背压的区间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和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控制量波动,增强系统鲁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的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用于凝汽器背压控制,根据当前凝汽器背压测量值是否处于由最优背压确定的经济区间内判断是否执行在线优化计算,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接近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作用下系统的经济性能,同时控制器在线计算时间显着减少。(4)建立了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以机组热耗率最小化为目标进行给定机组负荷和环境温度下机组最优主蒸汽压力和凝汽器背压的联合优化,并提出将凝汽器背压控制引入传统超临界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控制中,解决了机组变负荷运行时的风机控制问题。同时利用风机群转速可以快速调节机组背压、影响机组功率的特性,提高机组变负荷初期的负荷响应速率。仿真实验表明采用机炉协调系统与冷端系统联合控制的新型控制结构可以改善机炉协调系统的控制性能、降低机组煤耗率、提高机组整体运行的经济性。

吕超凯[3](2020)在《塔槽结合式太阳能光热与富氧燃烧机组耦合发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能源的产量和使用量都不断上升,造成我国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年消耗量超过13亿吨,化石能源短缺的同时,燃烧后污染性气体的排放造成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为解决这一难题,这方面的科研人员对可再生能源的清洁利用不断摸索研究,其中清洁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因其储存能量大、获取容易、无污染等优势,获得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利用,它可以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潜力较大。由于目前多数电厂都是采用常规燃煤机组发电,不仅煤炭资源消耗量大,还会向外界排放污染性气体(如CO2等)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现状,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地区某600MW亚临界锅炉机组作为参考设计改造的基准系统,将其改造为富氧燃烧发电机组,以此来达到降低CO2等污染物排放高的效果;然后将塔、槽式太阳能与富氧燃烧机组进行耦合集成发电,以此达到降低煤耗的效果。故可以将这两者的优势进行互补,一方面可以用来提高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稳定性和热电相互转换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辐射光照强度对光热发电的影响和投资经济性成本,节约煤耗。通过Ebsilon professional软件搭建富氧燃烧机组模型、塔、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模型。利用塔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取代富氧燃烧机组的部分受热面,提出四种集成方案,并研究分析集成系统的热力特性及经济性。结果表明:集成系统四种方案的太阳能发电功率随着抽汽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都可以在不同程度的加大太阳能的利用率,其中case1方案的发电功率最高,可达56.92 MW;集成系统四种方案均可以降低机组煤耗,case1方案节煤效果明显,最大节煤率可达33.37 g/(kW·h);集成系统四种方案的锅炉热效率和全厂热效率在不同抽汽量下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case1方案要优于其他三个方案;集成系统的太阳能侧平准化发电成本LEC,case2方案成本最高,可达0.74¥/(kW·h),case1方案成本最低,可达0.57¥/(kW·h),都比单单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电站的上网电价1.15¥/(kW·h)小,其次通过LEC与塔槽传递热量比值的研究发现,其发电成本不仅与抽汽量有关,还与塔、槽太阳能传递的热量有关。综合所述,集成系统的最佳耦合方案为case1。塔、槽结合式太阳能光热与富氧燃烧机组耦合发电系统技术有利于为我国的普通燃煤机组技术节能和太阳能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开拓了一条新的路线,发展前景良好。

吴军[4](2019)在《基于NSGA-Ⅱ算法的光热光伏混合系统多目标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利用NSGA-Ⅱ算法实现对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平准化能源成本LCOE、容量因子CF及单位容量初投资C′的多目标优化。首先,分别对槽式光热发电系统与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TRNSYS软件与Simulink软件分别对PTC与PV系统进行了仿真平台的搭建,并结合酒泉地区天气参数进行了模拟验证;其次,为确定多目标优化的目标函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包括平准化能源成本LCOE、容量因子CF和单位容量初投资C′;最后,在MATLAB软件中完成NSGA-Ⅱ算法的编写,将确定的目标函数与决策变量进行编码,并在NSGA-Ⅱ中调用TRNSYS与Simulink中所搭建好的PTC与PV发电系统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并输出优化结果。基于简化后的技术经济评价数学模型,确定了影响这三个目标函数的决策变量,并限定了变量的范围。应用SAM软件对简化后的模型进行了简单的验证,其偏差百分比均小于4%,可认为该数学模型有较高评价准确性。利用该模型分别对独立的槽式光热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及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分别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独立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基本可以满足基荷需求,实现高匹配度供电,容量因子为38.2%。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光热装机容量35MW,太阳倍数2.0,光伏装机容量35MW,TES储热系统容量7.5h)的平准化度电成本约为1.07元/MWh,容量因子约为72.3%;而独立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带7.5hTES储热装置)的容量因子为41.2%。比较可知,混合发电系统拥有更优的容量因子,且平准化度电成本与单位容量初投资远低于独立的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因此,槽式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三目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V成本的增加降低了混合系统的优势,迫使PV与PTC功率比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其中一个目标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初始投资,而初始投资的最小化应该通过较高的光伏光热比和较低的储热配比来解决。例如,对于PTC+光伏电站(考虑到35MW槽式光热电站,光伏成本为7.8元/W),双目标优化(LCEO、CF)最优解决方案为光伏配套约48MW和TES容量为11.982h,三个目标最优解决方案为光伏配套约58MW,TES容量为9.729h。若将初始投资作为第三个目标纳入,则设计电站的成本较低,LCOE处于相同的水平,但容量因子显着降低。当比较这些混合系统与独立槽式光热发电系统的性能时,充分证明了混合发电系统所具有的优势。

王建星[5](2019)在《太阳能与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全工况设计优化》文中认为由于化石燃料的过量消耗及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增加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其中能够提供高效太阳能利用和进行大规模电力生产的聚焦式太阳能发电(CSP)技术,目前的发展速度超过任何其它类型的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形式之一和未来全球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技术。然而相对于常规化石燃料发电,CSP当前仍然面临能量利用效率低,电力生产不稳定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于是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SAPG)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技术,通过将太阳能热量集成进入常规燃煤机组,生产电力同时节省燃料消耗,综合了燃煤发电稳定、高效性和太阳能的环保性,体现了常规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电效应,是一种先进的电力生产方式。本课题正是基于此背景,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开展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的研究工作。本文建立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模型,对各子系统能量转换特性,集热系统设计优化、集成系统通用集成优化方法,系统全工况设计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定日镜场、集热器和热动力系统能量转换过程,分别建立详细的各部分子系统效率模型,揭示系统优化过程中,各部分子系统的能量转换特性,对设计参数的不同需求,设计优化的一致性与对立性。继而建立完整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模型。在镜场优化部分中,提出用于定日镜场计算和优化的多个新方法,进行地形坡度影响评估、间距优化、基座高度优化,镜场布置合理性评估,并开发用于定日镜场优化的专用遗传算法工具箱,最终优化获得合理的定日镜场布置。其次,针对SAPG系统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出一种通用系统集成优化方法,可以模拟回热系统所有可能的集成方案及热量分配比例,并求解任意工况下的最优集成模式。然后,以国内某6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例,搭建一次再热超临界SAPG系统;以国内某66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例,搭建二次再热超超临界SAPG系统。并使用提出的优化方法,分别求解16种典型工况下的系统最优集成模式。优化结果揭示了系统集成的一般规律,即在较高的镜场功率工况下,热量将总是优先集成进入最高压力的加热器;同时优化结果揭示了系统集成的特例,即在较低的镜场功率,且较高的汽轮机功率工况下,热量将以一定比例分配给最高压力的前两级加热器,而非全部集成进入最高压力的加热器。最后基于完整的塔式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模型和通用系统集成优化方法,进行系统的全工况设计优化。构建SAPG系统的集热系统初始投资模型和太阳能净发电量模型,作为SAPG系统优化的两个目标函数,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SAPG系统进行优化。在德令哈典型日内,考虑到气象数据和汽轮机负荷的同时变动,优化获得集热系统设计参数的帕累托最优解集,以及对应解集典型日所有工况下的最优集成模式。优化结果为SAPG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杨雨默[6](2019)在《基于Star-90的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电力总装机量17.77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不足4000小时。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占比大,新能源装机、上网规模增长迅速,但由于社会整体用电增长乏力,用热需求持续增加,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的要求仍难以完全满足,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弃风、弃光问题,热电联产发展存在着用热用电矛盾突出的问题,大型抽凝式热电联产发展方式受限。高背压余热供热技术通过回收排汽余热,扩大供热能力,同时利用储热技术实现供热机组灵活调峰备受关注。本文涉及工作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火电机组汽轮机低位能梯级供热技术研究”,即搭建示范机组高背压梯级供热综合性能仿真平台,对高背压供热改造后机组提供变工况运行状态预测、负荷特性分析及运行指导。本文详细说明了供热机组仿真模拟的发展现状,论述了高背压梯级供热技术,针对大连开发区热电厂机组案例构建机组设备动态模型,开发了机组自动控制系统及流网模型,应用Star-90仿真软件建立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热网耦合动态仿真系统并验证其精确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仿真系统模拟结果与机组实际运行数据基本吻合,可用于研究和工程应用。针对示范机组,运用仿真系统实现了对机组变工况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模拟发电机组整体或部分设备运行和调节特性以及热网运行特性,获得了电厂在全工况下的负荷特性,能够真实反映出机组故障的现象及动态特性。基于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开发的仿真系统可对文中的高背压供热改造后机组提供运行特性分析,同时能对工程技术人员、运行人员进行热电联产机组运行和故障处理培圳。

何镇威[7](2018)在《某600MW机组热力性能提升方案的探讨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国家节能减排产业政策的实施和电力供求矛盾的缓减,新的电源点不断投运,高能耗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持续走低,煤炭价格持续走高,电厂消耗性指标和消耗性费用逐年上涨,致使电力生产固定成本持续走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逐年下滑。对此,供电煤耗显着偏高的电厂其经营形势将变得日益严峻,并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随着“节能调度”政策的逐步实施,煤耗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差的发电企业所获得的利用小时数必然减少,从而陷入煤耗高→利用小时数少(负荷率低)→煤耗更高→利用小时数更少的恶性循环中,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的作用下,最终导致高耗能企业关停。发电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发电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优势,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幅降低汽轮发电机组的供电煤耗水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提高汽轮机相对内效率和相关热力系统优化是效果非常显着的节能降耗手段。通过实施这些手段可以达到燃烧同样多的煤发出更多的电的目的。某电厂项目总装机容量5×600MW+2×1000MW机组。本次研究的改造对象为5号机组(600MW)。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和“耗煤项目要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因此,本改造项目以改造前后机组的耗煤量不增加为设计总原则。以“节能改造”为本次改造的主要目的,机组效率提高后的机组增容作为本次节能改造的附带收益。尽量通过对三大主机内部的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同时辅以对部分辅机的改造及系统的优化,在避免外部较大改动的前提下从而实现机组的增容降耗,降低改造成本与周期,实现节能降耗,使机组的热耗、机组效率、厂用电率达到国内标杆机组的先进水平。本次研究通过对机组热力性能提升方案的研究和设计,如:汽轮机的通流改造、部分热力系统的优化改良等。重点对改造前后的热经济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对比。本次研究的对象于2016年2月改造完毕并于2016年3月进行了机组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组改造后THA工况下的热耗为7836.5kJ/(kW.h),较改造前THA工况下热耗8168.71kJ/(kW.h)下降了332.21 kJ/(kW.h),热耗值下降了4.07%,这充分说明改造方案效果显着。

黄韬[8](2018)在《西昌钢钒2050热轧步进梁式加热炉参数优化及其组合燃烧技术的应用》文中指出目前在国内常用的轧钢燃气加热炉加热燃烧的方式大至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常规燃烧方式,第二种是蓄热燃烧方式,第三种就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组合式燃烧方式。传统加热方式炉温控制均匀,但烟气余热回收利用低,不能充分利用低热值的高炉煤气;蓄热燃烧方式具有节能率高、燃烧火焰稳定、NOx排放量低以及可充分利用低热值煤气的优点,但也存在着炉的宽向炉温均匀性比传统加热方式差的缺点,因而在大型板坯加热炉上的应用相对谨慎,近几年才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组合燃烧加热方式则结合了二者的优点,既能充分发挥蓄热燃烧高效节能和低排放的长处,也兼顾了常规加热板坯加热温度均匀性好的优点。西昌钢钒板材厂2050轧线加热炉由于受焦炉煤气供给不足的限制,在高炉煤气富裕的条件下,决定采用常规+双预热蓄热燃烧方式,以充分利用低热值的高炉煤气。为此,本研究针对西昌钢钒公司板材厂现场条件及生产工艺特点,设计了 2050轧线加热炉的参数,在加热炉建造过程中优化了炉型结构、蓄热烧嘴结构、换向燃烧控制技术和汽化冷却技术,通过调试逐步制定了适合工业实际生产的加热制度,确保了加热炉的稳定运行。论文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实现了国内高原地区首例常规+双预热蓄热组合式燃烧技术在带钢轧制宽度大于2000mm轧线加热炉上的应用。(2)加热炉蓄热燃烧系统控制设计上,对外置蓄热烧嘴结构、分段分侧集中换向控制和二位三通换向装和等关键部位和技术进行了优化,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了加热炉的设备维修工作。(3)采用三冲量控制汽包水位,优化了汽化冷却工艺,解决了汽包液位波动过大的问题,确保了汽化冷却系统的平稳运行,为加热炉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4)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通过控制加热时间和各加热段的温度建立不同的加热炉加热制度并逐步完善,确保了加热炉投产后的顺产运行。本项工作的研究为西昌钢钒创造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

张翔[9](2018)在《基于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的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及热经济性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火力发电、尤其是燃煤发电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燃煤机组是一个时变、非线性、强耦合、大时滞、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加上涉及学科领域众多以及测点的不完备性,在机组工艺、运行、优化等方面仍有许多难题没有攻克。随着高参数、大容量燃煤机组的大量投运,对于燃煤电站状态监测、性能评估和热经济性优化的需求变得愈加迫切。本文开展了涉及燃煤机组锅炉侧和汽机侧的全流程机理建模、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和热经济性优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建立了涵盖锅炉侧和汽机侧的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模型。基于MATLAB编程环境开发了面向亚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具有一定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全流程实时仿真平台。(2)利用蒸发系统模型、换热器系统模型和烟气质量流量模型估计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建立了半辐射式换热器动态传热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将烟气温度辨识转变为以烟气温度为被寻优变量的最优化问题。在水平烟道烟温估计结果基础上实现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在线评估。(3)建立了基于回转式空预器温度分布的直接漏风估计方法。引入修正系数补偿由于不稳定换热对空预器温度分布的影响。基于空预器温度分布建模结果,利用稳态下一次风和二次风的质量和能量平衡关系辨识一次风和二次风的直接漏风量,并给出天级和月级的直接漏风量和漏风面积仿真结果。(4)研究了回热抽汽系统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建立了回热加热器端差应达值模型,利用回热抽汽系统汽水分布矩阵方程,计算汽轮机效率的相对变化量。通过稳态的滚动更新将本方法扩展到全工况下热经济性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得到如下结论:高压加热器比低压加热器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更大,汽轮机效率对上端差变化更加敏感。(5)研究了基于定速泵和变速泵的凝汽器压力优化问题。建立了凝汽器变工况热力特性。对于配置双速泵的机组,凝汽器压力优化简化成具有有限个可行解的整数规划问题。对于配置变速泵的机组,选取机组净功率为凝汽器压力优化目标函数,并结合循环水调节的动态过程等因素,引入保持时间对操纵变量施加约束。(6)以主蒸汽压力、低压缸排汽压力和排汽质量流量为耦合变量,分析汽机-冷端耦合系统传热机理,建立汽机-冷端耦合系统变工况热力特性模型。以机组功率收益为耦合系统热经济性的评价指标,选取机组功率收益增量作为热经济性协调优化的目标函数。仿真结果表明,主蒸汽压力调节占主导地位,优化后汽轮机效率整体提高。在同一负荷下,优化后主蒸汽压力依次大于实际运行主蒸汽压力和滑压运行下主蒸汽压力参考值。

杨洋[10](2018)在《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方式的性能分析与节能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300MW机组在节能调度中劣势日益凸显,热电联产成为对其技术改造的关键突破口。为保证机组供热改造过程科学合理,本文以某电厂300MW机组为研究对象,开展供热方式的选取、配汽方式的调整以及对常规供热系统的深度优化等方面的相关工作。首先,基于AspenPlus流程软件,利用机组设计数据建立机组热力系统模型,主要对汽机本体、回热系统、供热系统、轴封系统以及系统压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模型仿真采取数学建模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Aspen Plus内置工具ASW实现Excel与Aspen Plus软件的数据交互。通过误差分析验证该模型以及建模方式准确可靠,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对机组不同供热方式进行分析,主要比较了再热冷段抽汽供热(简称“冷抽”)和再热热段抽汽供热(简称“热抽”)两种供热方式。首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供热方式的热电负荷关系进行计算,绘制供热工况图,并限定之后研究的热电负荷范围。接着在此范围内,从电功率角度出发,对机组热经济性指标以及机组结构性能指标进行计算,综合分析不同供热方式对机组性能的影响,得到冷抽方式优于热抽方式的结论,并在供电标准煤耗的研究中指出该类型机组供热改造设计时供热量最少要高于30t/h。最后引入一次能源相对利用率指标,从系统角度对供热方式的对比进行评价,验证冷抽方式更值得推荐的结论,为同类型机组的工业供热改造设计提供指导。然后,在供热方式及热力系统确定的基础上,研究了机组供热改造后配汽方式的优化调整,以供热机组热耗率为指标,通过改变阀门开度和主汽压力采集热力参数,绘制了热耗率与主汽压力的关系曲线,总结得到不同负荷下的理论最优配汽方式,并对理论分析结果应用到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为机组今后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对常规供热改造设计进行拓展性研究,对目前工程中供热改造设计的不足进行探讨。首先利用(火用)分析对汽轮机组及其热力系统进行节能诊断,计算主要设备的(火用)效率和(火用)损率因供热引起的变化,找出需要改进的对象。接着针对该对象,基于夹点技术从系统层面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即改造加热器本体或者对高压加热器增加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改进后的机组热力系统进行热力分析,验证增加外置式蒸汽冷却器改进方案的合理性,为机组供热改造的深度节能优化提供思路。

二、浅谈除氧器在高原地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造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除氧器在高原地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造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协同集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辅助生物质利用技术
        1.2.2 污泥干化与热转化利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建模方法及案例机组介绍
    2.1 引言
    2.2 建模方法
    2.3 案例机组介绍
        2.3.1 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
        2.3.2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
    3.1 引言
    3.2 新系统的提出
    3.3 耦合系统设计工况运行特性
    3.4 热力学性能分析
    3.5 敏感性分析
        3.5.1 两种运行模式性能对比
        3.5.2 典型日性能分析
        3.5.3 全年性能分析
    3.6 经济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成污泥干化的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
    4.1 引言
    4.2 新系统的提出
    4.3 耦合系统设计工况运行特性
    4.4 热力学性能分析
    4.5 敏感性分析
        4.5.1 太阳辐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2 污泥含水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3 掺烧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6 经济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致谢

(2)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建模方法
        1.2.1 基于机理建模方法
        1.2.2 基于数据建模方法
        1.2.3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
    1.3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经济优化方法
        1.3.1 冷端系统设备参数的经济优化
        1.3.2 冷端系统运行参数的经济优化
    1.4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控制方法
        1.4.1 逻辑控制
        1.4.2 经典PID控制
        1.4.3 先进智能控制
    1.5 经济模型预测控制及其研究现状
        1.5.1 经济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1.5.2 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1.6.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6.2 论文的研究工作思路
        1.6.3 论文架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动态建模及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直接空冷机组系统概述
        2.2.1 对象系统简介
        2.2.2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描述
    2.3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动态机理建模
        2.3.1 汽轮机本体模型
        2.3.2 给水回热系统模型
        2.3.3 直接空冷凝汽器模型
        2.3.4 轴流风机群模型
        2.3.5 热井模型
        2.3.6 系统集成
    2.4 模型验证与特性分析
        2.4.1 整体模型稳态特性验证
        2.4.2 模型动态特性验证
        2.4.3 直接空冷凝汽器背压稳态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优化控制
    3.1 引言
    3.2 直接空冷机组最优背压
        3.2.1 最优背压的定义
        3.2.2 最优背压的计算模型
        3.2.3 最优背压的计算结果
    3.3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
        3.3.1 算法描述
        3.3.2 可行性和稳定性分析
        3.3.3 终端代价函数及终端域设计
    3.4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经济模型预测控制
        3.4.1 算法描述
        3.4.2 可行性和稳定性分析
        3.4.3 终端代价函数及终端域设计
    3.5 仿真实验及结果讨论
        3.5.1 仿真实验1:初始稳态不同
        3.5.2 仿真实验2:环境温度变化
        3.5.3 仿真实验3:环境横风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优化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冷端系统背压控制方法
        4.2.1 区间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描述
        4.2.2 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描述
        4.2.3 仿真实验及结果讨论
    4.3 基于事件触发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冷端系统背压控制方法
        4.3.1 基于事件触发的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描述
        4.3.2 基于事件触发的区间经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执行步骤
        4.3.3 仿真实验及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的联合优化与控制
    5.1 引言
    5.2 超临界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5.2.1 制粉系统模型
        5.2.2 锅炉系统模型
        5.2.3 汽轮机系统模型
        5.2.4 机炉协调系统模型结构
        5.2.5 机炉协调系统模型开环特性验证
    5.3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5.3.1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模型
        5.3.2 联合模型开环特性验证
    5.4 主蒸汽压力与凝汽器压力联合优化
        5.4.1 最优主蒸汽压力和凝汽器压力计算模型
        5.4.2 最优主蒸汽压力和凝汽器压力联合优化计算结果
    5.5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的非线性跟踪模型预测控制
        5.5.1 耦合冷端的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机炉协调系统的非线性模型跟踪预测控制算法
        5.5.2 仿真实验设置及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学术成果

(3)塔槽结合式太阳能光热与富氧燃烧机组耦合发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富氧燃烧发电机组相关研究现状
    1.3 太阳能光热系统研究概况
        1.3.1 国外太阳能光热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太阳能光热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光热与常规燃煤机组集成系统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2 太阳能辅助富氧燃烧系统模型建立
    2.1 Ebsilon Professional仿真软件介绍
    2.2 富氧燃烧热力发电子系统
        2.2.1 富氧燃烧热力发电系统模型可靠性验证
    2.3 空气分离系统
    2.4 烟气压缩纯化系统
    2.5 余热利用系统
    2.6 富氧燃烧机组的经济性成本分析
    2.7 塔、槽式太阳能光热系统
        2.7.1 塔式太阳能集热系统
        2.7.2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
        2.7.3 塔、槽结合式太阳能光热系统计算模型
    2.8 太阳能热量分布
    2.9 本章小结
3 塔槽结合式太阳能辅助富氧燃烧机组集成发电系统研究分析
    3.1 集成系统耦合方案
    3.2 集成系统模型假设
    3.3 集成系统法向辐射强度DNI的选取
    3.4 集成系统计算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集成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4.1 集成系统抽汽量对蒸汽温度的影响
    4.2 集成系统太阳能发电功率
    4.3 不同方案不同抽汽量对富氧机组耗煤率与节煤率影响
    4.4 集成系统锅炉热效率和火用效率的变化
    4.5 集成系统全厂热效率
    4.6 集成系统经济性分析
        4.6.1 发电成本分析
        4.6.2 LEC与塔槽传递热量比的变化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工作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NSGA-Ⅱ算法的光热光伏混合系统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与研究现状
        1.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1.3.2 遗传算法的特点和优点
        1.3.3 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光热与光伏发电系统理论及数学分析
    2.1 引言
    2.2 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概述
    2.3 光热发电系统理论及数学分析
        2.3.1 槽式太阳能光热转换能量模型
        2.3.2 过热器再热器
        2.3.3 蒸汽发生器
        2.3.4 给水预热器
        2.3.5 冷凝器
        2.3.6 汽轮机
        2.3.7 膨胀油槽
        2.3.8 回热加热器及除氧器
        2.3.9 给水泵
        2.3.10 储热系统TES
    2.4 光伏发电系统
        2.4.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2.4.2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2.4.3 工程用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ATLAB及 TRNSYS的混合发电系统建模及验证
    3.1 引言
    3.2 基于TRNSYS平台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建模的仿真模拟及验证
        3.2.1 TRNSYS软件介绍
        3.2.2 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建模
    3.3 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光伏电站建模仿真模拟
        3.3.1 MABLAB/Simulink平台介绍
        3.3.2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
        3.3.3 模拟参数及模型验证
    3.4 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仿真
        3.4.1 天气参数
        3.4.2 槽式光热发电系统仿真结果
        3.4.3 联合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技术经济评价数学模型及验证
    4.1 引言
    4.2 目标函数及决策变量
        4.2.1 目标函数
        4.2.2 决策变量
    4.3 基于SAM(System Advisor Model)软件的经济评价数学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SGA-Ⅱ算法的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研究
        5.2.1 多目标优化
        5.2.2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
    5.3 基于NSGA-Ⅱ算法的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系统多目标优化
        5.3.1 问题描述及优化目标
        5.3.2 基于NSGA-Ⅱ求解模型
    5.4 优化求解及结果分析
        5.4.1 优化求解过程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5)太阳能与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全工况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世界太阳能资源分布
    1.3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1.3.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3.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3.3 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3.4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4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4.1 太阳能贡献度评价
        1.4.2 集成方案和运行模式优化
        1.4.3 系统运行性能分析进展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第二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建模方法
    2.1 引言
    2.2 太阳位置和气象数据
    2.3 定日镜场效率模型
        2.3.1 定日镜可用率
        2.3.2 定日镜反射率
        2.3.3 定日镜余弦效率
        2.3.4 定日镜大气衰减效率
        2.3.5 定日镜截断效率
        2.3.6 定日镜阴影遮挡效率
    2.4 集热器效率模型
    2.5 热动力系统模型
    2.6 热电转换效率模型
    2.7 优化算法
        2.7.1 传统单点交叉算子
        2.7.2 改进的多点交叉算子
    2.8 模型算法有效性验证
        2.8.1 镜场效率模型验证
        2.8.2 集热器效率模型验证
        2.8.3 等效焓降效率模型验证
        2.8.4 改进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验证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热场优化
    3.1 引言
    3.2 镜场初始化方法
    3.3 定日镜效率计算方法改进
        3.3.1 解析几何方法AGM-Ⅰ
        3.3.2 解析几何方法AGM-Ⅱ
        3.3.3 算法有效性验证
    3.4 最大光学效率云图评估方法
    3.5 镜场空间优化
        3.5.1 改进遗传算法的物理模型验证
        3.5.2 优化前镜场性能
        3.5.3 镜场间距优化
        3.5.4 定日镜间距、基座高度同时优化
        3.5.5 结果分析
    3.6 基于最大光学效率云图的镜场优化
        3.6.1 优化前镜场合理性评估
        3.6.2 镜场常规间距优化
        3.6.3 基于最大光学效率云图的优化
    3.7 地形坡度与基座高度的影响评估
        3.7.1 地形坡度的影响
        3.7.2 定日镜基座高度的影响
        3.7.3 算例研究
    3.8 集热系统优化计算软件开发
        3.8.1 镜场优化软件LEAIC-H
        3.8.2 集热器效率计算软件LEAIC-R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模式优化
    4.1 引言
    4.2 通用系统集成优化方法
    4.3 算例研究:一次再热超临界机组
        4.3.1 镜场效率计算
        4.3.2 集热器效率特性
        4.3.3 热电转换效率特性
        4.3.4 典型工况最优集成模式优化
        4.3.5 特例分析
        4.3.6 与Solar Two对比
    4.4 算例研究: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
        4.4.1 镜场效率计算
        4.4.2 集热器效率特性
        4.4.3 热电转换效率特性
        4.4.4 典型工况最优集成模式优化
        4.4.5 典型日系统性能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全工况优化
    5.1 引言
    5.2 成本模型
    5.3 多目标优化算法
    5.4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全工况优化
        5.4.1 设计工况优化
        5.4.2 非设计工况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Star-90的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热电联产机组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1.3 STAR-90仿真平台介绍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背压供热机组系统仿真基础
    2.1 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技术
        2.1.1 机组主要参数
        2.1.2 高背压余热供热技术
    2.2 供热改造机组仿真系统基本结构
        2.2.1 公用函数库和过程算法库
        2.2.2 仿真模块和仿真模型
    2.3 供热机组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
        2.3.1 水位串级控制系统
        2.3.2 抽汽量控制系统
        2.3.3 汽轮机主蒸汽控制系统
    2.4 模块化流体网络模型
        2.4.1 压力节点
        2.4.2 支路流量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背压供热机组仿真系统搭建及验证
    3.1 机组设备模型的建立及修正
        3.1.1 汽轮机模型及效率修正
        3.1.2 供热凝汽器模型及修正
        3.1.3 回热加热器模型
        3.1.4 给水加压泵模型
        3.1.5 热网模型的开发
    3.2 高背压机组仿真系统搭建
        3.2.1 仿真系统总体结构
        3.2.2 高背压供热仿真系统搭建
    3.3 高背压梯级供热仿真系统模型验证
        3.3.1 稳定工况静态精度验证
        3.3.2 变工况动态特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背压梯级供热仿真系统的工程应用
    4.1 机组运行状态预测
    4.2 降负荷过程级组特性分析
    4.3 热网水温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4.4 凝结水泵故障动态特性仿真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某600MW机组热力性能提升方案的探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某600MW机组原设计方案的简述
    2.1 工程概况
    2.2 主要设计原则和目标
    2.3 设计依据
    2.4 主机规范
        2.4.1 汽轮机简介及技术参数
        2.4.2 发电机简介及技术参数
    2.5 汽机系统及辅机概述
        2.5.1 热力系统简述
        2.5.2 凝汽器
        2.5.3 凝结水泵
        2.5.4 给水泵组
        2.5.5 给水泵汽轮机
        2.5.6 高压加热器
        2.5.7 低压加热器
        2.5.8 除氧器
        2.5.9 真空泵
        2.5.10 汽机旁路装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造前机组的热经济指标
    3.1 理论计算
        3.1.1 整理原始数据的计算点汽水焓值
        3.1.2 全厂物质平衡
        3.1.3 计算汽轮机各段抽汽、加热器进出口参数
        3.1.4 汽轮机机组的总功率及汽轮机汽耗计算
        3.1.5 热经济指标计算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600MW机组热力性能提升方案的设计
    4.1 主机通流改造方案
        4.1.1 汽轮机通流改造方案介绍
    4.2 无电泵启动改造
    4.3 6号低加疏水系统改造
    4.4 轴封溢流系统优化
    4.5 过热器减温水接出位置优化
    4.6 其他系统的改造
    4.7 安全可靠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后机组的热经济指标
    5.1 理论计算
        5.1.1 整理原始数据的计算点汽水焓值
        5.1.2 全厂物质平衡
        5.1.3 计算汽轮机各段抽汽、加热器进出口参数
        5.1.4 汽轮机机组的总功率及汽轮机汽耗计算
        5.1.5 热经济指标计算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性能试验方案和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6.1 性能试验项目
        6.1.1 汽轮机热耗率试验
    6.2 试验热力系统及测点布置
        6.2.1 试验测点
        6.2.2 流量测量
        6.2.3 温度测量
        6.2.4 压力测量
        6.2.5 电功率测量
        6.2.6 水位测量
    6.3 试验标准及基准
        6.3.1 试验标准
        6.3.2 水和水蒸汽性质
        6.3.3 试验基准
        6.3.4 其他标准
    6.4 试验方法和步骤
    6.5 试验结果分析对比
        6.5.1 试验缸效率计算
        6.5.2 试验结果
        6.5.3 各缸效率对机组经济性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西昌钢钒2050热轧步进梁式加热炉参数优化及其组合燃烧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加热炉的分类及应用
    1.3 加热炉燃烧控制技术
        1.3.1 主要燃烧控制方法
        1.3.2 燃烧控制发展方向
    1.4 蓄热式加热炉的选型及研究
        1.4.1 蓄热式加热炉分类
        1.4.2 加热炉方案比较及选择
    1.5 加热炉结构和常规工艺参数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加热炉的参数优化及其燃烧技术研究
    2.1 加热炉的选型
    2.2 加热炉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2.2.1 蓄热烧嘴的优化设计
        2.2.2 换向装置及排烟方式的优化设计
    2.3 分段分侧换向燃烧控制技术
        2.3.1 分段分侧换向燃烧控制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2.3.2 分段分侧换向燃烧控制技术
        2.3.2.1 排烟温度控制
        2.3.2.2 换向燃烧控制
        2.3.2.3 炉压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2050轧线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优化
    3.1 汽化冷却基本流程
    3.2 汽化冷却系统的组成
        3.2.1 软水系统和除氧给水系统
        3.2.2 循环回路系统
        3.2.3 蒸汽系统和排汽系统
        3.2.4 排污系统
    3.3 汽化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3.3.1 汽化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3.1.1 汽包液位变化
        3.3.1.2 影响汽包液位的因素
        3.3.1.3 汽包液位调节
        3.3.1.4 液位计
        3.3.2 汽化冷却系统的优化
        3.3.2.1 工艺参数控制
        3.3.2.2 PLC控制系统和软水箱液位控制的改进
        3.3.2.3 除氧器水位控制和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改进
        3.3.2.4 工艺优化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热炉板坯加热制度确定及实效分析
    4.1 加热炉板坯加热离线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板坯在炉升温曲线测试
        4.2.1 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
        4.2.2 板坯温度随在炉加热时间的变化
        4.2.3 炉膛温度的处理及总括热系数的修正
        4.2.4 板坯温度均匀性分析
    4.3 加热炉热工制度的建立
        4.3.1 加热炉供热制度的确定
        4.3.2 钢种类别和板坯规格的划分
        4.3.3 加热炉板坯加热制度的建立
        4.3.4 加热炉板坯加热制度的优化
    4.4 加热炉加热工艺工业试验
        4.4.1 加热条件
        4.4.2 加热质量及力学性能
    4.5 应用效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板坯加热热工制度

(9)基于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的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及热经济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煤机组全流程仿真平台
        1.2.2 水平烟道烟气温度在线辨识
        1.2.3 空预器漏风率在线计算
        1.2.4 回热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
        1.2.5 凝汽器压力优化
        1.2.6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热经济性协调优化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2章 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及仿真平台
    2.1 燃煤机组全流程概述
    2.2 燃煤机组锅炉侧机理建模
        2.2.1 制粉系统模型
        2.2.2 蒸发系统模型
        2.2.3 换热器系统模型
        2.2.4 金属壁动态能量平衡模型
        2.2.5 热损失模型
        2.2.6 空预器能量平衡模型
        2.2.7 烟气质量流量模型
        2.2.8 入炉煤低位发热量辨识模型
    2.3 燃煤机组汽机侧机理建模
        2.3.1 冷端系统模型
        2.3.2 回热抽汽系统模型
        2.3.3 低压缸排汽湿度在线辨识模型
    2.4 燃煤机组全流程仿真平台
        2.4.1 平台搭建与结构
        2.4.2 仿真结果
        2.4.3 全流程仿真平台在真实机组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烟道烟气温度和空预器漏风在线监测
    3.1 基于全流程模型的水平烟道烟温估计
        3.1.1 炉膛出口烟温估计
        1.1.2 水平烟道换热器出口烟温估计
        3.1.3 基于烟温的换热器传热性能评估
    3.2 基于温度场建模的空预器漏风在线监测
        3.2.1 回转式空预器温度场机理建模
        3.2.2 空预器温度分布的迭代计算
        3.2.3 直接漏风的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热抽汽系统热经济性评估与凝汽器压力优化
    4.1 回热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4.1.1 回热加热器端差应达值模型
        4.1.2 给水、疏水比焓偏差模型
        4.1.3 端差对汽轮机效率的影响
        4.1.4 端差对煤耗的影响
    4.2 凝汽器压力优化
        4.2.1 凝汽器变工况热力特性
        4.2.2 机组功率增量模型
        4.2.3 循环水泵功耗增量模型
        4.2.4 基于双速泵的凝汽器压力优化
        4.2.5 基于变速泵的凝汽器压力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热经济性协调优化
    5.1 汽轮机本体模型
    5.2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机理模型
    5.3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变工况热力特性模型
    5.4 汽机-冷端耦合系统热经济性协调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

(10)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方式的性能分析与节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1.2.1 工业供热改造方式的研究
        1.2.2 机组热力系统建模的研究
        1.2.3 热电联产机组性能的研究
        1.2.4 机组配汽方式优化的研究
        1.2.5 机组热力系统改进的研究
    1.3 工业供热改造项目案例
        1.3.1 对象机组简介
        1.3.2 供热需求分析
        1.3.3 可行供热方式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Aspen Plus平台的机组热力系统建模
    2.1 Aspen Plus软件介绍
    2.2 机组热力系统计算模型
        2.2.1 汽机本体
        2.2.2 回热系统
        2.2.3 供热系统
        2.2.4 轴封系统
        2.2.5 系统压损
    2.3 模型准确性验证
        2.3.1 汽机热力参数验证
        2.3.2 加热器抽汽量验证
        2.3.3 机组热耗率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方式的性能分析
    3.1 热电负荷关系分析
        3.1.1 热电负荷约束条件
        3.1.2 供热机组工况图
        3.1.3 热电负荷范围
    3.2 热经济性分析
        3.2.1 热耗率
        3.2.2 供电煤耗
        3.2.3 燃料利用系数
    3.3 缸效率分析
        3.3.1 高压缸效率
        3.3.2 低压缸效率
    3.4 从系统角度对机组性能分析的补充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热电联产机组配汽方式优化研究
    4.1 调节级变工况计算模型
    4.2 供热机组配汽方式理论研究
        4.2.1 定热负荷的配汽方式对热耗率影响分析
        4.2.2 定电功率的配汽方式对热耗率影响分析
        4.2.3 热电功率范围内的理论最优初压
    4.3 供热机组实际可采用的配汽方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优化研究
    5.1 热力系统(火用)分析节能诊断
        5.1.1 (火用)分析理论基础
        5.1.2 机组热力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5.1.3 典型工况计算及分析
    5.2 基于夹点技术的回热系统优化
        5.2.1 夹点技术简介
        5.2.2 热力系统冷热物流复合曲线
        5.2.3 回热系统换热网络的优化
    5.3 增加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热力系统分析
        5.3.1 增加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热力系统设计
        5.3.2 增加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热力系统简化
        5.3.3 增加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热力系统变工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浅谈除氧器在高原地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造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辅助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协同集成及优化[D]. 薛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基于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的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优化研究[D]. 张怡. 东南大学, 2020(02)
  • [3]塔槽结合式太阳能光热与富氧燃烧机组耦合发电系统研究[D]. 吕超凯.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4]基于NSGA-Ⅱ算法的光热光伏混合系统多目标优化[D]. 吴军. 东南大学, 2019(06)
  • [5]太阳能与燃煤互补发电系统全工况设计优化[D]. 王建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6]基于Star-90的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应用[D]. 杨雨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某600MW机组热力性能提升方案的探讨与分析[D]. 何镇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西昌钢钒2050热轧步进梁式加热炉参数优化及其组合燃烧技术的应用[D]. 黄韬. 东北大学, 2018(02)
  • [9]基于燃煤机组全流程机理建模的关键状态在线监测及热经济性优化研究[D]. 张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方式的性能分析与节能优化[D]. 杨洋. 东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浅谈高原地区除氧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