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作家的眼睛

俄罗斯作家的眼睛

一、俄罗斯作家的眼睛(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波,韩莹,孙铭遥[1](2021)在《2020年俄罗斯出版行业报告》文中指出俄罗斯一直是出版大国、读书大国,人均图书占有量较高,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其出版业影响较大。文章根据俄官方数据,全面总结2020年俄罗斯出版行业发展状况,从传统书业、数字出版两方面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俄出版行业的冲击和影响,介绍俄政府为应对疫情出台关于出版业和全民阅读的扶持政策的做法,尝试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和开展中俄版权贸易提供借鉴与思考。

白婧玮[2](2021)在《阿斯塔菲耶夫自然图式的生成及其内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阿斯塔菲耶夫的创作延续了俄罗斯文学中一以贯之强大有力的书写自然的传统,在此之中作家为这幅自然画卷增添了独到的笔墨,绘制了其笔下的自然图式,独特的自然意识、自然哲理、自然审美,建构了作家创作的自然图景。阿斯塔菲耶夫重新定义了人类固有的对于自然的认知,将自然—教堂—神圣构成三位一体的序列;在俄罗斯现代化逻辑之内以自然物性对照虚无化的人性,作家描绘对于自然之物的感知与体会,打通人类的感知觉,在通感的表征之中进而深掘其表层之下的隐喻及内涵,以期回归自然与人的联结与聚合;而具体的时代历史之内,作家拨开乌托邦话语的笼罩,以无限接近真实的创作将自然与信仰同构,于净土圣地的西伯利亚达成此地与彼岸的连接。阿斯塔菲耶夫的自然书写之中探究了生命、善良、灵魂、信仰、伦理道德一系列根本且核心的矛盾与悖论,持续深化俄罗斯文学、俄罗斯作家的求索精神。

阿列克谢·托尔科,杨庄[3](2021)在《卢赫塔克》文中研究指明在列车车厢旁,卡拉马图洛那从下巴开始逐渐肥大起来的肚腹顶着我。他的司机把几个用稻草编织的、里面塞满了葡萄干和香瓜的麻袋塞进包房。目光狡黠的大鼻子列车员把我拽上列车(同时那位司机在我屁股后面轻轻推了一把),然后跑着穿过狭窄的车厢过道,推开包房的门。我在车窗旁坐下,外面飘进一股热浪,炙热得仿佛是从炼钢平炉里散发出来的。

喻妹平[4](2021)在《现实主义的《普宁》:历史在场与政治介入》文中提出《普宁》被视为后现代学院小说经典,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维度,体现出作家的政治介入。小说折射纳博科夫个人经历,指涉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事件——俄国革命、纳粹暴行等,以轻盈的艺术笔触暗示当时俄国侨民艰难的历史境遇;作家试图纠正外界对俄国侨民的误解与贬损,为俄国侨民知识分子正名。小说的历史气息与批判力量源于作家对俄国旧式自由主义思想的忠诚。作家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批判作为隐性情节嵌入小说叙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历史书写方式。

李唐[5](202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纳撒尼尔·韦斯特是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集中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四部小说,但在30年代,他的小说或是主流评论家眼中的粗鄙、拙劣之作,或一经问世便被淹没在时代主潮中。20世纪50年代之后,韦斯特文名大起。他的小说被视为“完美的艺术品,胜过他那代人留下的任何东西”。他本人被认为是20世纪前期“被忽视的才华横溢的主要作家”,是堪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文坛翘楚比肩的一流作家。美国的韦斯特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两次热潮,期间不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但韦斯特研究在我国并未形成规模,与之相关的评论文章寥寥可数,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过往的韦斯特研究中,未曾有人就韦斯特创作的独特之处,充分阐释他的小说何以在30年代屡遭责难,而在其作古后的后现代时期备受推崇。本文以分析韦斯特四部小说与美国30年代文坛主旋律相悖的文学特征为主线,同时以韦斯特小说连带其精神生活原型,分析其思想特质。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解读韦斯特独具感知力和尖刻性的小说创作,开掘韦斯特小说的独特价值。《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是韦斯特的第一部小说。早期评论家普遍谴责这部小说,将它盖棺定论为一本没有价值的小册子。时至今日,即便是在韦斯特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的美国学界,也少有人论及这部作品。韦斯特在小说中借主人公鲍尔索之口恶意嘲弄宗教、艺术和生活。鲍尔索是一个颇具自传色彩的形象,他对犹太教的嘲辱态度派生于韦斯特对自身犹太血统的憎恨情绪;他在揶揄天主教和基督教神话时表现出的矛盾心理派生于韦斯特模糊的文化身份认知。正是基于身份感的撕裂和矛盾的文化心理,韦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忧郁悲观而又惯于嬉笑怒骂的文化气质。他在嘲弄艺术的过程中,泛用令人作呕的文饰和意象,甚至将描写丑陋污秽的艺术世界发展成为一种兴致。他在嘲弄生活的过程中,频繁运用超现实的笔法将生活写得荒唐、痛苦,却又屡屡否定超现实主义以精神渴望的力量对世界的修复和再创造。这部小说透视出韦斯特在创作之初矛盾、阴郁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出他达达般的艺术态度和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韦斯特小说悲观、消极的基本论调。也正因此,这部小说在30年代的美国文坛迥然独异,且难于被评论界所接受。《孤心小姐》是韦斯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清晰地呈现出韦斯特文学的核心主题:现代人的执着追求与追求无果后的精神幻灭。小说中的世界被一张由暴力和色情交织而成的网笼罩着,其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在苦难之中。他们所遭受的是一种染有愤懑感和绝望感的精神疾苦。尽管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苦难的出口,但殊途同归,所有的精神探索都以幻灭告终,没有人能够获得救赎,这就使他们从根本上质疑生活的意义和人之存在的目的。这些人物多以人格破碎的意象派特征见于文本,他们派生于韦斯特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独特理解。韦斯特深切地感知到彼时的美国已然沦为一座精神荒岛,因而他竭力刻画一个紊乱、破碎而又弥漫着苦难的世界,侧重表现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危机。与同时期主流文学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非出自对历史的真实描摹,但却更加明确而尖刻地书写出时代危机之下的病态社会。因而,尽管它在彼时的美国文坛尤显独步,却同样是时代的忠实缩影。《难圆发财梦》是韦斯特笔下招致诟病最多的作品,评论界关于这部小说的谴责之辞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这是一部模仿阿尔杰小说的拙劣之作;这部小说毫无价值可言。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部分评论家对韦斯特创作意图的误解。韦斯特固然摹写阿尔杰英雄,模仿阿尔杰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但这是他以戏仿技法改写阿尔杰小说的结果,其目的在于颠覆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这部小说在反映美国恐怖氛围方面百无禁忌。韦斯特塑造出颇具政治色彩的可怖形象,让其频频制造社会恐慌,并以美国理想为口实,实现独裁统治。韦斯特以此暗示美国社会弥漫着法西斯政治恐惧,这种恐惧更像藏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怖幽灵,终将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分崩离析。彼时的美国作家普遍关注时代危机之中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他们在书写美国梦的时候往往注重表现其在精神层面的升华。韦斯特则竭力说明,美国梦是将美国推向末路的噩梦。这部小说不仅颇为尖刻地解构了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它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呼吁人们警觉本国法西斯主义的作品。《蝗灾之日》是韦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描写好莱坞最好的作品之一。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以描绘好莱坞艺术世界为契机,完成了对美国现代文明和整个西方世界的终极书写。韦斯特以超现实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怪诞离奇的好莱坞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将自己在好莱坞的所见所感作以艺术加工之后的结果,他旨在以此影射花哨而虚假的美国现代文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好莱坞边缘人,他们是病态文化的符号,也是人类痛苦的缩影。当他们被生活逼到绝境,在他们的绝望中衍生出一种可怕的混乱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毁掉好莱坞,也可以毁掉整个世界。韦斯特以此隐喻大萧条时期美国大众心底的绝望一旦被触动,转而将变成一种不可抑制的毁灭性力量。与此同时,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末世般的狂暴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将他一以贯之的悲观、绝望情绪推向了极致。彼时的美国正努力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韦斯特却着意宣告,精神文化危机所带来的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衰落,更是人类史上的灭顶之灾;美国已处在末路,整个世界正濒临毁灭。韦斯特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根源于他罕见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不仅洞悉到同时代人不曾察觉的、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绝望,更在创作中一以贯之地深度刻画这种绝望。黑色不是杂糅进韦斯特某一部小说的色彩,而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调。他的小说就像一股暗流,悄然涌动在30年代文坛主流之下。那一时期的人们普遍关注外化的剧烈社会冲突,他们的社会心理尚未察觉到这股暗流的存在,他们所看到的只是韦斯特小说粗鄙、拙劣的外观,因而他们不喜欢,更不理解韦斯特小说。时至50年代,韦斯特悲观、绝望的精神气质成为二战之后人们的普遍心理情绪,他小说中那股静静流淌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暗流,成为澎湃于后现代时期主流文坛之上的浊流。韦斯特小说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独特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笔下的黑色世界包孕着他所掘示出的社会本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说史上,韦斯特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认知尤深的作家,也是最早感知到美国社会中的某些症结并将其公之于众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位颇具社会良知的作家。从被谴责、被排斥到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韦斯特小说不仅是30年代美国社会的透视镜,透过他的小说也可以看到现代人社会心理的嬗变。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6](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白杨,白璐[7](2021)在《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文中研究说明着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俄译本数量位居中国当代作家俄译作品数量之首。总体而言,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体现出发行量起伏不定、汉学家担当译介主体、译本忠实原作三方面的特点,俄罗斯对冯骥才作品的阐释亦在观照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注重对中国评论的批判性接受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元素的挖掘。文章在系统梳理俄罗斯对冯骥才作品的译介与阐释情况的同时,从作品蕴含的艺术特色、作家的语言魅力、作家的俄罗斯情结三方面尝试分析了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译介的缘由,旨在以个案洞察俄罗斯学者对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丁赛伦[8](2021)在《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НиколайВасильевичГоголь,1809-1852)是俄罗斯19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剧作家、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民族性传统,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果戈理时期”。代表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钦差大臣》、《死魂灵》等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果戈理于1809年出生于乌克兰,作家对自己的故乡情感深厚,并且认为自己是具有乌克兰气质的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创作中不乏与自己的故乡——乌克兰相关的作品:长诗《汉斯·古谢加顿》(1829)、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和1832)和《密尔格拉德》(1835)。其中《狄康卡近乡夜话》(以下简称《夜话》)一经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密尔格拉得》继承了《夜话》的乌克兰主题和怪诞风格。俄罗斯科学院1981年出版的《俄罗斯文学史》第21章果戈理专题中,将《夜话》和《密尔格拉德》称为“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1,并认为果戈理给《密尔格拉德》加了个副标题《狄康卡近乡夜话续》不是偶然的,“作家以这种方式强调了两个集子之间思想艺术上的统一以及它们本身连续成集的原则”2。乌克兰迷人的自然、文化传统与习俗、民间口头文学、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等,都生机勃勃地呈现在果戈理早期创作的文学世界里。此外,我们认为,果戈理将两部小说集以乌克兰的两个地名命名,的确突出了小说的地域性。乌克兰小说就是以乌克兰作为地域中心的小说。两部小说集竭力呈现了俄罗斯帝国充满古老传统和民间传说的南部边陲省份乌克兰的社会图景。鉴于此,我们将《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拉得》作为地域小说进行整体研究,以期深入探究果戈理乌克兰小说创作的实质与意义。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原因与目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意义及其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包括以下三章,其中第1章研究果戈理乌克兰小说的创作背景,分为2节:第1节从果戈理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平经历等方面研究果戈理与乌克兰文化的渊源,以及作家对历史学的广泛研究为其创作打下的基础。第2节,根据当时俄国的文坛风尚,赫尔德的民族观对作家的影响,以及当时的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思潮,分析果戈理的《夜话》和《密尔格拉得》的创作背景,以及果戈理选择这两部小说初入文坛的缘由。第2章研究两部作品中的乌克兰元素,分为3节。第1节研究《夜话》和《密尔格拉得》中的乌克兰自然书写;第2节研究乌克兰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从饮食文化、歌舞兴趣、宗教信仰等几方面入手;第3节单独研究作品中的乌克兰民间口头文学——歌谣、传说等,分析作家如何通过口头文学这种艺术形态来体现乌克兰民族文化。第3章研究两部小说集中的人物塑造,研究其中的群体形象:乌克兰哥萨克、地主群体和其他市民形象。通过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为分析等角度,分析不同群体的人物形象,分节顺序也与作家的情感发展演变一脉相承。通过分析人物,我们可以更全面了解作品,更能直观感受乌克兰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气质,以及作家对社会民族发展的态度及思考。第三部分为结语,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归纳。乌克兰小说是果戈理文学世界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通过对《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拉得》的整体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果戈理笔下神秘、欢乐、充满异域风情的乌克兰世界。本文的研究是对果戈理乌克兰文本研究的尝试与探索,希望能够对研究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古希腊文本起到一种参照作用。

刘天宇[9](2021)在《纳博科夫长篇小说《天赋》中的庸俗》文中认为《天赋》是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俄语小说。在《天赋》虚实交加的艺术世界中,并非只有落寞的侨民生活、失去的往昔天堂,纳博科夫的笔触早已触及到人性中脆弱的一环——庸俗。纳博科夫认为自己是一位抨击罪恶、谴责愚蠢,嘲笑庸俗和残忍的固执道德家。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对于“庸俗”的评判莫衷一是,但纳博科夫却从母语出发,根植于俄罗斯文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论文运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探究纳博科夫长篇小说《天赋》中的庸俗。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关于庸俗”,首先从社会、经济、美学等几个层面对“пошлость”的同义词“媚俗”进行解读,并借此引出纳博科夫对“пошлость”的阐释;在俄语语境下探究“пошлость”的俄语词源,在梳理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和《尼古拉·果戈理》中对庸俗见解的基础上,以果戈理、契诃夫的作品为例归纳19世纪6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中的庸俗现象。回顾纳博科夫早期俄语作品中的庸俗现象,为阐释《天赋》中的庸俗做铺垫。第二章“社会的庸俗群像——聚焦柏林的俄侨群体”,主要选取《天赋》中三位身份、年龄不同的人物:西奥果列夫、雅沙、亚历山德拉·雅科芙列芙娜,由浅到深,分别揭开庸俗的三层面孔,即鄙俗、从众、冷漠,从而印证庸俗超越时间、空间与民族的危害性。第三章“文学的庸俗——聚焦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天赋》中主人公为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所着的传记,关注纳博科夫所理解的文学中的庸俗,即虚假的自我感动、呆滞的审美品位、政治化的文学观。第四章“纳博科夫的拨正”,从三个角度探究纳博科夫在《天赋》中为克服庸俗所做的努力,首先,在人物设置方面,以妻子薇拉·斯洛尼姆为蓝本塑造了与庸俗群像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济娜;在情节方面,则以普希金的生平和作品贯穿全文,践行普希金的文学理念;最后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型读者关系,引领读者远离庸俗的滥觞。最后总结《天赋》中庸俗的几重涵义和纳博科夫的抗衡。

王文娴[10](2021)在《怪诞:布尔加科夫小说的审美形态研究》文中认为

二、俄罗斯作家的眼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作家的眼睛(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俄罗斯出版行业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和童书出版拉动市场,有声书增长迅猛
二、图书品种和发行量双下降
三、经典和儿童文学图书持续受到欢迎
四、俄罗斯教育出版社发行量跃居第一
五、零售仍为图书销售渠道的“领头羊”
六、电子书、有声书发展增速迅猛
七、俄政府为应对疫情出台扶持政策

(2)阿斯塔菲耶夫自然图式的生成及其内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堂抑或工厂———人类意识中自然的定性
二、物性与人性———现代性逻辑中自然的指向
三、自然物及其通感隐喻———寓言化叙事中自然的聚合意义
四、由此地及彼岸———反乌托邦中自然与信仰的同构

(4)现实主义的《普宁》:历史在场与政治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反思历史“举重若轻”
为俄国知识分子正名
为俄国自由主义“招魂”

(5)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韦斯特小说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朦胧粗晦的讥讽之作
    第一节 宗教感受:精神痛苦之源
    第二节 消极反叛的艺术态度
    第三节 悲观虚无的生活感受
第二章 《孤心小姐》:无从救赎的精神危机
    第一节 专栏读者:人间苦难的忠实缩影
    第二节 玛丽与贝蒂:无路可遁的现代女性
    第三节 施拉克:丧失信仰的“游魂”
    第四节 “孤心小姐”:没有教堂的“牧师”
第三章 《难圆发财梦》:分崩离析的传统价值
    第一节 劝世之言:美国梦想已然破灭
        一、拙劣的模仿,还是高妙的戏仿?
        二、美国梦,还是美国噩梦?
    第二节 警世之语:美国自由岌岌可危
        一、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
        二、“赤色恐惧”悄然蔓延
第四章 《蝗灾之日》:终将消亡的现代文明
    第一节 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第二节 好莱坞“狂人”群像
        一、好莱坞演员:“弗兰肯斯坦魔鬼”
        二、托德·哈克特:韦斯特的自画像
        三、好莱坞电影迷:“来加州找死的人”
    第三节 破碎的狂欢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7)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出版
二、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缘由
    1.对冯骥才作品蕴含的独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刻认识
    2.“冯氏语言”的独特性吸引俄罗斯读者关注
    3.冯骥才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身体力行和俄罗斯情结
三、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的研究与阐释
    1.俄罗斯汉学家对冯骥才作品的介绍与宏观阐释
    2.俄罗斯汉学家对冯骥才及其作品的专题研究
    3.研究特点
四、结语

(8)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1.绪论
    1.1 .选题原因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
2.果戈理乌克兰小说的创作背景
    2.1 .果戈理与乌克兰文化
    2.2 .果戈理与乌克兰小说的创作
3. 《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拉得》中的乌克兰元素
    3.1 . 《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拉得》中的乌克兰自然书写
    3.2 . 《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拉得》中的乌克兰民俗文化
    3.3 .果戈理乌克兰小说中的民间口头文学
        3.3.1 果戈理乌克兰小说中的民间传说
        3.3.2 果戈理乌克兰小说中的民间歌谣
    3.4 .小结
4.果戈理乌克兰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4.1 .乌克兰哥萨克
    4.2 .乌克兰地主
    4.3 .其他典型人物
    4.4 .小结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纳博科夫长篇小说《天赋》中的庸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1 绪论
2 关于庸俗
    2.1 “庸俗”的概念考辨
        2.1.1 西方学界的“媚俗艺术”
        2.1.2 俄语语境中的“пошлость”
    2.2 纳博科夫与庸俗
        2.2.1 纳博科夫论庸俗
        2.2.2 纳博科夫早期俄文作品中的庸俗书写
3 社会的庸俗群像——聚焦柏林的俄侨群体
    3.1 庸俗的第一层面孔——鄙俗
    3.2 庸俗的第二层面孔——从众
    3.3 庸俗的第三层面孔——冷漠
4 文学的庸俗——聚焦车尔尼雪夫斯基
    4.1 虚假的自我感动
    4.2 呆滞的审美品位
    4.3 政治化的文学观
5 纳博科夫对庸俗的拨正
    5.1 塑造对立的人物形象
    5.2 重拾俄罗斯的文学传统
    5.3 构建新型读者关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俄罗斯作家的眼睛(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俄罗斯出版行业报告[J]. 张洪波,韩莹,孙铭遥. 出版广角, 2021(21)
  • [2]阿斯塔菲耶夫自然图式的生成及其内在机制[J]. 白婧玮. 文学研究, 2021(02)
  • [3]卢赫塔克[J]. 阿列克谢·托尔科,杨庄. 世界文学, 2021(05)
  • [4]现实主义的《普宁》:历史在场与政治介入[J]. 喻妹平. 外国文学, 2021(05)
  • [5]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D]. 李唐. 吉林大学, 2021(01)
  • [6]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7]冯骥才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J]. 白杨,白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8]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研究[D]. 丁赛伦. 浙江大学, 2021(08)
  • [9]纳博科夫长篇小说《天赋》中的庸俗[D]. 刘天宇. 浙江大学, 2021(08)
  • [10]怪诞:布尔加科夫小说的审美形态研究[D]. 王文娴.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

标签:;  ;  ;  ;  ;  

俄罗斯作家的眼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