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称量装置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男[1](2021)在《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药材储量十分丰硕。相对于西药,中药具有全天然、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的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使用。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中医药治疗病例达到了92%,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今后,中药的使用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中药市场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由于当前国内的中医院绝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手抓戥称的方式进行配药,该调剂方式存在人力成本高、配药效率低、抓药易出错、患者等候时间长等难题,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虽然有少数中医院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市场上的自动化定量出药系统,但这些设备存在称量精度差、中药适用性低等问题,未能得到真正的推广。根据当前国内中药房的实际工作情况,为提高中药房调剂配药的效率,使民众更便捷的享受中医药服务,本文基于自动化中药房设计了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首先,根据市场整体需求,分析定量出药系统的具体功能要求,并研究散装中药饮片预处理形态,从而确定总体设计方案。其次,研究预处理后的散装中药饮片从单个药箱取出与给药称量的形式,主要对储药斗、电磁振动给药器、称量装置、搅拌装置以及药箱体这五个模块展开研究,并使用Solid Works进行相关结构设计。然后,为保证系统的给药称量精度,从结构上对关键装置电磁振动给药器、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分析电磁振动给药器的模态,保证其处于低临界、近共振状态下工作,再结合出药实验,确定最佳振动电压范围,从而保证系统出药平稳、快速;对称重传感器弹性体进行静力学与模态分析,确定称量漏斗的偏置安装对称量精度的影响,再依据不同量程传感器精度对比实验以及称量漏斗落药实验,确定称量装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对各零件进行试制、组装并搭建起功能样机;通过对各组集成药箱进行称重传感器标定、振动电压调节以及定量出药测试来完成整机调试;优化样机进行初步定型生产,并确定设备参数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论文最后对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论文有图66幅,表25个,参考文献96篇。
赵海明[2](2021)在《中药房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天然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和使用中药,中药房的发药量日益增加。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药房仍然沿用“手抓戥称”的调剂方式,这种调剂方式具有配药效率低、称量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等诸多弊端,中医医院迫切需要一款能够实现中药饮片自动调剂的设备代替人工抓药以提高中药房的工作效率和降低药房的运营成本。调剂效率、精准度、安全性是中药调剂需关注的三大核心问题。要实现中药饮片自动化调剂,最关键的是实现中药饮片精确定量称量。因此,本文以散装中药饮片为调剂对象,以中药饮片自动调剂系统为基础,从中药饮片定量称量系统的控制算法出发,设计中药房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以实现对中药饮片的自动化精确调剂。针对中药饮片定量称量系统存在的问题,确定采用模糊PID的中药饮片定量称量控制策略;根据中药饮片自动调剂系统的控制需求,完成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采用机理分析与系统辨识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中药饮片定量称量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对电磁振动给料机进行动力学分析和系统辨识,建立了电磁振动给料机的给药速度模型;通过对称量斗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确定了称量装置的传递函数。在中药饮片定量称量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对中药饮片定量称量过程进行控制;将该控制算法与常规PID控制算法仿真对比,验证了模糊PID算法在中药饮片定量称量系统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在建立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中药饮片自动调剂系统的调剂流程和控制需求,以PLC为下位机控制核心,对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组态界面设计。最后以中药饮片自动调剂系统样机为测试平台,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对基于模糊PID的中药饮片定量称量控制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中药饮片的精确称量和中药饮片的自动化调剂,达到了控制系统的要求。论文最后对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中药饮片定量称量控制算法和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论文有图73幅,表26个,参考文献105篇。
周飞[3](2020)在《郫县某新型智能化环保型骨料及混凝土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与示范》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及骨料是建筑市场最重要的材料,混凝土及骨料行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混凝土及骨料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行业及社会对企业智能化制造、环保以及高品质产品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然而,混凝土及骨料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产业,落后的生产工艺、较高的劳动成本、低下的生产效率导致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骨料市场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围绕混凝土及骨料行业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依托郫都区建材产业建设项目的建设规划,通过设计智能、环保、绿色生产的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生产工厂,研究混凝土及骨料生产产业链设计与示范,以及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混凝土生产线系统、骨料生产系统,对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生产实施效果进行经济性指标分析总结,找到一条行业智能、环保、高品质绿色生产转型升级的道路。研究表明,项目实施建成了“三高两零一低”的新型智能环保、三星级预拌混凝土及预拌砂浆绿色建材和符合《DZT0316-2018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砂石半干法绿色建材一体化生产线,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生产线可以达到智能环保绿色生产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混凝土及骨料产业整合以及行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果。
王传辉[4](2020)在《中药房中药饮片的自动化调剂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盒装等形状规则药品的药房自动化水平已经趋于成熟,中药房也逐渐出现运用机电一体化设备代替人工进行中药饮片调剂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中药房仍然使用人工对散装中药饮片进行调剂,这种模式具有效率低、称量精度不高以及人工劳动强度大等众多弊端,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市场上针对散装中药饮片进行自动化调剂的设备很少且具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而导致其不能得以推广。本项目将机械设计理论与PLC控制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了一套中药房中药饮片的自动化调剂系统,其能够对经过预处理的散装中药饮片进行自动化取药、称量、输送、回收、包装等一系列操作以提升中药房的取药、配药效率。首先,根据调剂需求完成了中药饮片自动化调剂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其次,对自动化调剂系统的关键设备如立式回转药柜、取药称量装置以及回收装置等进行了设计;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立式回转药柜的整体机架进行了静力学仿真以及模态分析,为药柜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对配套的缓存机构以及包装机进行了简介。然后,阐明了称量模块的动态称量原理,对造成称量误差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误差预估分析;对直线振动器的振动送药原理进行解析并确定了适合散装中药饮片的快慢振加落差补偿值(持续迭代学习)的分步给药振动称量方法;进行相关的振动称量试验之后提出了适用于所设计调剂系统的称量控制方法。接着,概述了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并对试制样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试制样机控制系统的I/O口分配、相关控制硬件的选型以及气动回路设计进行了介绍;对主要动作流程的流程图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的梯形图控制程序进行了编写;用组态软件WINCC完成了试制样机的人机交互界面开发。最后,制造出试制样机的相关设备及装置并搭建好样机试验台后,对其取药、回收、输送、包装等功能进行了试验。经过改进之后样机的相关设备或装置均能够顺利实现其预期功能。论文最终对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论文有图82幅,表15个,参考文献91篇。
杨增军[5](2019)在《基于全系统电导过程的污泥电脱水机理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有效的固液分离是城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关键环节之一,电脱水作为一种高效、节能、完好保存有机质的固液分离技术,可以将机械脱水污泥进一步深度脱水,为污泥的后续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电脱水全系统电导过程各电势功能区影响脱水过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污泥电脱水过程中固液分离特性及电场特性;系统化研究了核心结构配置对污泥电脱水特性的影响机理,在连续运行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污泥电脱水技术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结构失效机理。通过污泥电脱水全系统电导过程的解析,发现阳极干化层电势(Uca)取决于达到最低含水率条件下分散相体积分数,并与污泥固体含量存在等式关系,Uca与污泥层电势(Us)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Uca的增加降低了脱水后期有效电场强度(Eed),后者是导致脱水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污泥电脱水固液分离特性与能耗分析,发现含固率为40%、泥饼厚度1 cm、电场强度20 V·cm-1、机械压力100 kPa条件下,平均脱水能耗为0.122 kWh.kgdewater-1,约为热处理能耗的20%。以能耗和设备处理能力为评价目标,提出了评价电脱水技术效能的指标:单位脱水能耗(WED’filt)和单位阳极处理能力(QED’filt)。建立了以WED’filt和QED’filt为因素的二次方程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电压和机械压力对单位脱水能耗和单位阳极处理能力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优化的结果发现,模型与试验数据拟合较好。通过污泥电脱水核心结构配置及分离机理的研究,发现达到相同的脱水程度和能耗的电脱水过程,采用三维波浪面阳极比传统平面的处理能力提高了 17.8%;研究了三种阳极板处理条件下污泥含固率、水分分布、污泥电势分布及电极表面电流分布(基于COMSOL的二次电流模型)的变化对WED’filt、QED’filt和电脱水性能系数(KsiED)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通过增多电化学反应活性点的波浪面阳极提高了电化学反应强度,进而提高了电渗透流量。探索了电脱水过程阳极析氧反应形成气体阻隔层电势(Ug)的产排特征,发现波浪面阳极气体产排比值为0.28,高于平面电极的0.08。原因为析氧反应气体较易从波浪面阳极的上凸低受力区域排放,降低了气体阻隔层对阳极析氧反应活性点的影响。通过考察电脱水连续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发现电脱水中试装置15 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阴极碱性结垢导致的电接触下降是电能输入衰减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了采用机械压力递增的方式控制过滤流率和阴极区域碱性环境,此方式使阴极结垢速率降低了 10.1%,并降低了装机容量约27.7%。采用机械除垢方式能够有效控制阴极电化学沉积电势(Usc)的形成,实现批次脱水时间小于8 min,阳极利用率93.8%,污泥温度低于65℃条件下的长期稳定运行。并分析了全比例电脱水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结果发现电脱水能耗占整个脱水系统总能耗的92.3%,统计结果验证了采用WED’filt和修正系数θ的方法评价电脱水效能是有效的。分析了污泥电脱水应用技术的驱动力特征,发现目前限制该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应用结构难以有效匹配机械压力和电参数,工况下WED’filt和QED’filt的优化困难。基于试验结论和电导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开发了多层竖直电场间歇批次式电脱水系统,实现了WED’filt为0.133 kWh·kgdewater-1、QED’filt为 40.6 kgdewater.m-2·h-1以及分离效率为97.1%条件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李群[6](2019)在《串联密炼机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人民对于环境保护、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也对轮胎性能提出更高的需求,这也加快了中国轮胎公司对高性能轮胎的研究和开发。高性能轮胎主要表现在低滚阻、高湿抓及低噪音,这三项性能组成轮胎的标签等级。目前欧盟率先正式实施了轮胎标签法,美国、日本及我国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方案。从目前轮胎开发技术来看,白炭黑的应用是高性能轮胎的开发关键技术之一,而传统密炼机用于高填充白炭黑胶料的混炼是非常困难,不仅段数多,能耗大,而且易焦烧,白炭黑分散也不好。为了解决白炭黑胶料混炼工艺难题,公司引进串联低温一次法设备,通过对该设备的工艺研究,开发出了一套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设计方案,实现高填充白炭黑胶料的混炼,为公司开发高性能轮胎打下坚实基础。为合理的对串联低温一次法设备进行工艺设计,本论文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和了解同行对串联密炼机的应用情况,形成了工艺设计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验证的理论的正确性,形成了完整的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设计方案。以据工艺设计方案,通过实际配方的试验,得出以下结论:串联低温一次法相比传统密炼工艺,其炭黑分散明显提升约1-2个等级,硫黄分散度提升20%-30%,其物理机械性能一致,但滚阻明显降低,轮胎标签等级提升约1个级别,同时串联低温一次法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及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计算得出能耗可以降低25%-35%,生产效率提升25%-45%。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串联低温一次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民族品牌轮胎提高在国际的地位,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周丹,王利强,卢立新,徐立敏,方先其[7](2019)在《超细粉的充填计量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述超细粉充填计量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超细粉充填计量包装机械提供科学研究基础。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介绍超细粉的性质,概括超细粉体的充填计量包装过程相关工艺技术以及超细粉充填计量过程中影响充填效果的因素,并对超细粉充填计量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结果超细粉体的充填计量机械与普通粉体类似,使用容积式、称量式计量机械,称量式计量是市场主流;超细粉体机械化包装中急需解决的3个方面技术难题是环境污染、包装精度、包装速度。结论超细粉体充填计量机械的清洁化、精确化和高速化是超细粉体机械化包装的发展趋势。
李忠祥[8](2019)在《基于输送带振动分析的新型动态称量装置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国家提倡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政策深入人心,工程上输送机节能降耗运输也成为重要话题。智能节能控制系统技术实现了带式输送机“按需给料、按料定速、控制系统能耗”的机制,促进带式输送机向节能降耗、减员增效和智慧安全方向发展。在智能节能控制系统技术中,为实现输送机运输过程安全监测、智能模糊控制和节能降耗运行等目的,需要对输送带物料流量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检测,所以有必要研究设计一种精确料流实时动态检测装置,来实现带式输送机的智能节能控制。论文在分析现有动态称量装置(电子皮带秤)计量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影响电子皮带秤计量的主要因素。应用机械设计理论、动态称量技术和滤波技术的相关原理,设计了新型动态称量装置——悬挂吊装式皮带秤。论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点:首先,介绍了动态称量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多种称量装置的优缺点及使用率,得出电子皮带秤是应用范围广、效果较为理想的计量装置。针对皮带秤存在的计量问题,从皮带秤组成、称重原理和信号传输流程系统分析影响皮带秤称量的误差因素,得出电子皮带秤存在五大类误差源,并依次分析每一类误差源产生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称重误差,多因素耦合作用产生的“皮带效应”是称重误差主要影响因素。其次,针对输送带存在的“皮带效应”,根据输送带动力学特性和有限元分析法,建立皮带秤称重区域输送带离散模型,推导出称重区域输送带振动常微分方程,并运用MATLAB软件求解常微分方程,得出张力变化导致的称重区域输送带水平和垂直方向无规律振动是皮带秤产生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针对皮带秤计量主要影响因素,从装置结构设计、系统控制和软硬件选择等方面减少误差因素对称量的影响,研究设计了新型动态称量装置——悬挂吊装式皮带秤。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建立多个“双品字”托辊组并排固定的动态称重平台,经Ansys软件仿真分析,称重平台托辊组约束下的输送带平稳运行的效果更好。针对输送带速度测量,设计了专门用于称量测速的高精度速度检测装置。最后,针对装置输出信号中存在的干扰信号,以卡尔曼滤波为基础,结合新型动态称量装置信号输出,提出信号处理的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并滤波处理,结果表明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能消除称量信号数据中的干扰噪声,提高了动态称量输出信号的准确性。
赵旸[9](2019)在《钛钢复合翅片管传热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与防腐,是石油化工装置安全运行的重要课题,由于原油开采逐渐进入后期,以及外购中东油品等因素含硫量越来越高,对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越来越严重,在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引起了相关工作者对其耐腐蚀性的重视,使得大量设备的选材得到升级,同时在设备的制造及使用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设备的耐腐蚀性,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此外,在提高其耐腐蚀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使用性能,保证设备高效运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普通碳钢翅片管空气冷却器易腐蚀的现状,提出了复合有色金属钛的改进方案。并对钛管与碳管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热力计算,得出钛钢复合翅片管的复合间隙应控制在0.1mm以下。搭建单翅片管的传热性能试验平台,通过试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普通翅片管和钛钢复合翅片管的单管传热性能。对比分析得出,钛钢复合翅片管与普通翅片管的传热系数差值在4%以内,在设计余量5%的前提下,可以忽略复合层造成的传热影响,钛钢复合翅片管能够直接应用到设备上。
叶子明[10](2019)在《桂林红黏土裂隙演化的温度效应与尺寸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红黏土作为一种失水易收缩的特殊土,易受温度与尺寸的影响。南方地区处于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差变化对土的工程性质造成极大影响。红黏土分布在南方大部分省份,迫切需要研究环境温度与尺寸效应对红黏土裂隙演化规律的影响。以广西桂林红黏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温度与不同尺寸下桂林红黏土干化过程中的裂隙演化规律,通过PCAS软件进行裂隙图像处理,定量化分析桂林红黏土裂隙发育特征参数,并结合红黏土矿物晶层结构和双电层厚度变化进行补充解释。主要内容有:(1)自行研制了高清自动拍照及称量装置,对桂林红黏土的裂隙发育进行自动拍照,将得到的裂隙图像通过PCAS软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图像杂点去除、裂隙修复、块区识别和裂隙识别,定量化分析裂隙的特征参数。(2)红黏土的水分蒸发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常速率阶段、变减速率阶段以及残余稳定阶段。随着温度升高,土样的蒸发速率变大,并且土体含水率达到残余稳定阶段的时间也变得明显缩短。水分蒸发的三阶段随着红黏土尺寸的增加而增大。(3)不同温度裂隙演化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微裂隙产生初始阶段、裂隙扩展阶段以及裂隙稳定阶段。桂林红黏土裂隙演化的温度效应较明显。对于同一尺寸的试样,随着温度的升高,红黏土裂隙演化的三阶段都相应变短,初始开裂临界含水率减小,裂隙面积的增长速率明显增大,土体的最终裂隙块区个数显着减少,最终裂隙率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桂林红黏土的裂隙演化也具有一定的尺寸效应。在同一温度与初始土样高度下,不同直径的红黏土试样,土体表面裂隙率随着试样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温度,不同尺寸的裂隙率增长速度基本一致。试样尺寸越大,红黏土到达裂隙稳定阶段时间越长,裂隙的边界效应越小,裂隙的块数越多,初始开裂临界含水率也越大。(5)通过XRD试验研究表明,最高温度60℃温度场并不能改变土体的晶层间距。结合双电层理论,推导出适用的扩散双电层的方程。温度升高,Zeta电位值增大,双电层厚度也随之变大。土颗粒间气-液界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变化是引起红黏土收缩开裂的重要原因。红黏土在失水收缩开裂的过程中,红黏土土体内部经历了饱和状态、非饱和状态(水-气-粒三界面)和干燥状态三个状态。结合不同温度的红黏土初始开裂含水率的数据,拟合出相应的经验公式。
二、新型称量装置的开发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称量装置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自动化药房出药系统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定量出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定量出药系统整体需求 |
2.2 定量出药系统功能要求 |
2.3 散装中药饮片预处理形态研究 |
2.4 定量出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定量出药系统结构设计 |
3.1 储药斗结构设计 |
3.2 电磁振动给药器设计 |
3.3 称量装置设计 |
3.4 搅拌装置设计 |
3.5 药箱体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定量出药系统关键装置的仿真与实验 |
4.1 电磁振动给药器的有限元分析 |
4.2 电磁振动给药器实验研究 |
4.3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有限元分析 |
4.4 称量装置实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定量出药系统样机试制与调试 |
5.1 样机试制与组装 |
5.2 样机安装 |
5.3 样机调试 |
5.4 样机定型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药房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总体方案 |
2.1 中药饮片自动调剂系统概述 |
2.2 中药饮片定量称量控制方案 |
2.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中药饮片定量称量系统模型 |
3.1 电磁振动给料机的动力学分析 |
3.2 电磁振动给料数学模型参数辨识 |
3.3 中药饮片定量称量系统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中药饮片定量称量控制算法 |
4.1 模糊PID控制算法 |
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4 组态界面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控制系统调试及验证 |
6.1 系统调试 |
6.2 实验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郫县某新型智能化环保型骨料及混凝土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及骨料一体化发展状况 |
1.2.2 混凝土及骨料行业环保发展状况 |
1.2.3 混凝土及骨料行业智能化发展状况 |
1.2.4 混凝土及骨料行业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设计目的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设计主要思路及目标 |
1.4.1 研究设计思路 |
1.4.2 研究设计目标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5.1 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1.5.2 总体方案设计 |
1.5.3 混凝土生产线系统设计 |
1.5.4 骨料生产线系统设计 |
1.5.5 实施效果及经济指标 |
2.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2.1 项目建设背景 |
2.2 可行性分析 |
2.2.1 符合区域发展战略需求 |
2.2.2 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3.总体方案设计 |
3.1 设计理念 |
3.2 设计依据 |
3.3 总体方案 |
3.3.1 市场分析 |
3.3.2 项目拟建规模 |
3.3.3 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 |
3.4 本章小结 |
4.混凝土生产线系统设计 |
4.1 混凝土生产线总体方案 |
4.1.1 混凝土生产线设计总体要求 |
4.1.2 设计技术要求 |
4.1.3 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 |
4.2 生产工艺原材料 |
4.2.1 水泥 |
4.2.2 粉煤灰 |
4.2.3 矿粉及其他矿物掺合料 |
4.2.4 外加剂 |
4.2.5 生产用水 |
4.2.6 砂 |
4.2.7 粗骨料 |
4.3 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 |
4.3.1 主楼结构 |
4.3.2 搅拌主机 |
4.3.3 计量系统 |
4.3.4 骨料配料称量装置 |
4.3.5 粉料称量装置 |
4.3.6 水、液体外加剂称量装置 |
4.3.7 粉料风槽输送 |
4.4 混凝土生产线智能化系统设计 |
4.4.1 双机同步控制 |
4.4.2 高性能硬件配置 |
4.5 混凝土生产线环保系统设计 |
4.5.1 混凝土废水废渣处理系统 |
4.5.2 混凝土生产线防尘系统 |
4.5.3 混凝土生产线降噪处理 |
4.6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4.7 本章小结 |
5.骨料生产线系统设计 |
5.1 骨料生产线设计要求 |
5.1.1 总论 |
5.1.2 设计条件 |
5.1.3 产能设计要求 |
5.1.4 机制砂产品工艺要求 |
5.1.5 碎石产品工艺要求 |
5.2 骨料生产线生产工艺 |
5.3 骨料生产系统设计 |
5.3.1 预处理及破碎 |
5.3.2 骨料精加工整形 |
5.3.3 骨料筛分系统 |
5.3.4 石粉收集系统 |
5.3.5 骨料成品库系统 |
5.3.6 骨料生产线水循环系统 |
5.4 骨料生产线智能化系统设计 |
5.5 骨料生产线环保系统设计 |
5.5.1 废水处理系统设备 |
5.5.2 骨料生产线防尘处理 |
5.5.3 骨料生产线降噪处理 |
5.6 本章小结 |
6.实施效果及经济指标 |
6.1 实施效果 |
6.1.1 实测产能 |
6.1.2 环保指标 |
6.1.3 智能化指标 |
6.2 经济指标 |
6.2.1 投资估算成本 |
6.2.2 砂石加工成本 |
6.2.3 混凝土单方成本 |
6.2.4 投资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中药房中药饮片的自动化调剂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自动化药房概况 |
1.3 中药饮片自动化调剂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散装中药饮片调剂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 中药饮片自动化调剂系统概述 |
2.2 中药饮片调剂系统的空间布局 |
2.3 调剂系统的控制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散装中药饮片调剂系统的关键机构设计与分析 |
3.1 立式回转药柜的关键结构设计 |
3.2 立式回转药柜的ANSYS仿真分析 |
3.3 集成药箱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4 取药称量装置以及回收装置 |
3.5 其他主要机构的简介 |
3.6 本章小结 |
4 散装中药饮片的称量控制方法研究 |
4.1 动态称量原理及系统误差预估 |
4.2 振动器的振动原理及送药分析 |
4.3 振动器给药称量的控制方案 |
4.4 预测落差的迭代学习控制 |
4.5 振动称量试验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散装中药饮片调剂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 |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及接口分配 |
5.3 试制样机的气动回路 |
5.4 试制样机控制程序的详细设计 |
5.5 试制样机的组态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6 试制样机及其功能性验证 |
6.1 样机试制及功能测试概述 |
6.2 样机的试制与搭建 |
6.3 取药功能的测试 |
6.4 其它主要功能的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全系统电导过程的污泥电脱水机理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污泥的产生与特点 |
1.1.1 污泥的产生 |
1.1.2 污泥的组成与结构 |
1.1.3 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及特性 |
1.2 污泥的处理处置与深度脱水 |
1.2.1 污泥处理处置 |
1.2.2 污泥脱水技术与现状 |
1.2.3 污泥深度脱水研究进展及难题 |
1.3 污泥的电场协助深度脱水 |
1.3.1 污泥电脱水研究进展 |
1.3.2 污泥电脱水工业化实践与现状 |
1.3.3 污泥电脱水的优势与潜力 |
1.3.4 污泥电脱水的瓶颈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污泥电脱水全系统电导过程解析 |
2.1 引言 |
2.2 全系统电导过程电势分布模型 |
2.3 电势区动力学解析 |
2.3.1 电子导电区 |
2.3.2 电极反应区 |
2.3.3 过程影响区 |
2.3.4 脱水动力区 |
2.4 电脱水过程影响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污泥电脱水固液分离特性与能耗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装置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装置 |
3.2.3 试验方法 |
3.3 污泥电脱水关键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3.3.1 脱水程度对电脱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
3.3.2 泥饼厚度对电脱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
3.3.3 机械压力对分离速率和能耗的影响过程分析 |
3.3.4 电场强度对分离速率和能耗的影响过程分析 |
3.4 污泥电脱水动力学因素响应面分析 |
3.4.1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3.4.2 参数优化过程 |
3.4.3 模型有效性分析 |
3.4.4 模型优化结果分析 |
3.4.5 模型优化结果验证试验 |
3.5 小结 |
第4章 污泥电脱水核心结构配置特性及分离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装置和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系统及控制原理 |
4.2.3 试验方法 |
4.3 曲面阳极压力电脱水分离特性研究 |
4.3.1 不同阳极结构的污泥电脱水特性 |
4.3.2 不同阳极结构的污泥电脱水效能评价 |
4.3.3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脱水泥饼流场分布特性 |
4.3.4 阳极析氧反应对电脱水过程的影响 |
4.4 阴极配置压力电脱水特性及渗透机理 |
4.4.1 不同阴极结构水分分布特性及渗透阻力分析 |
4.4.2 不同阴极结构能量输入特性 |
4.5 过滤介质的电脱水特性及等效电阻分析 |
4.5.1 不同过滤介质脱水特性试验研究 |
4.5.2 双层结构过滤介质脱水特性与等效电阻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污泥电脱水连续运行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来源及性质 |
5.2.2 试验系统及数据采集点 |
5.2.3 试验方法 |
5.3 电脱水阴极结垢机理研究 |
5.3.1 电能输入衰减机理分析 |
5.3.2 阴极污垢物形成机理分析 |
5.4 机械压力递增提供对阴极结垢速率影响研究 |
5.4.1 机械压力递增提供控制方式 |
5.4.2 阴极结垢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5.4.3 连续运行下不同阴极污垢处理方式对脱水性能影响 |
5.5 连续运行下物质能量流量分析及系统稳定性验证 |
5.5.1 测试系统及物质能耗统计方法 |
5.5.2 统计实验结果 |
5.6 小结 |
第6章 污泥电脱水应用结构开发及关键机构探讨 |
6.1 污泥电脱水应用技术存在问题分析 |
6.1.1 电脱水应用结构分类与驱动特征下存在的问题 |
6.1.2 机械压力特征下脱水泥饼特性 |
6.1.3 电脱水技术应用难点分析与集成开发目的 |
6.2 基于竖直电场的多层批次式电脱水技术开发及优化研究 |
6.2.1 整体实现结构开发 |
6.2.2 关键节点技术开发与优化试验 |
6.2.3 总体设计开发与工艺匹配 |
6.2.4 系统构成分布与分类折旧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串联密炼机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密炼设备发展史概述 |
1.2 密炼生产线组成 |
1.2.1 上辅机系统 |
1.2.2 密炼机主机 |
1.2.3 下辅机系统 |
1.3 密炼工艺发展 |
1.3.1 传统多段混炼 |
1.3.2 低温一次法混炼 |
1.3.3 串联密炼混炼工艺 |
1.3.4 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 |
1.4 密炼机控制系统 |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串联密炼低温一次法混炼设备配置 |
2.1 设备主体配置概述 |
2.2 密炼机上辅机系统 |
2.2.1 胶料称量输送装置 |
2.2.2 炭黑上辅机系统 |
2.2.3 油料称量输送装置 |
2.3 串联式密炼机主机 |
2.3.1 上密炼机 |
2.3.2 下密炼机 |
2.4 下辅机系统 |
2.4.1 双螺杆挤出压片机 |
2.4.2 低温一次法混炼开炼机组 |
2.4.3 出片机 |
2.4.4 胶片冷却线装置 |
2.4.5 收片装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串联密炼机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设计 |
3.1 串联密炼机与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时间匹配性研究 |
3.2 串联密炼机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参数设定 |
3.2.1 串联密炼机恒温时间对胶料物性的影响 |
3.2.2 开炼机积胶量计算 |
3.2.3 开炼机加入硫化体系的时间研究 |
3.2.4 开炼机混炼时间长短对门尼的影响 |
3.2.5 开炼机大小辊矩对物性的影响 |
3.2.6 开炼机辊温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串联密炼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研究 |
4.1 炭黑胶料工艺研究 |
4.1.1 胶料配方 |
4.1.2 胎面胶B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 |
4.1.3 胎面胶B性能分析 |
4.1.4 生产效率及能耗对比 |
4.1.5 小结 |
4.2 白炭黑胶料工艺研究 |
4.2.1 白炭黑用量在60份及以下胶料混炼工艺研究 |
4.2.2 白炭黑用量在60份以上胶料混炼工艺研究 |
4.3 硅烷化反应最佳时间的确定 |
4.3.1 硅烷化反应机理的理论阐述 |
4.3.2 硅烷化反应表征的思路 |
4.3.3 试验方案 |
4.3.4 试验结果 |
4.4 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优化 |
4.4.1 串联低温一次法胶料粘辊筒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
4.4.2 串联低温一次法混炼工艺改进思路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超细粉的充填计量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细粉体的充填计量包装技术 |
1.1 超细粉的容积式充填技术 |
1.2 超细粉的称量式充填技术 |
2 超细粉包装过程中充填计量技术发展趋势 |
2.1 充填计量过程的清洁化 |
2.2 充填计量过程的精确化 |
2.3 充填计量过程的高速化 |
3 超细粉充填计量效果的影响因素 |
4 超细粉体材料充填计量过程的研究 |
5 结语 |
(8)基于输送带振动分析的新型动态称量装置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3 动态称量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子皮带秤计量误差分析 |
2.1 电子皮带秤组成 |
2.2 称重原理 |
2.3 计量误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称重区域输送带振动分析 |
3.1 输送带基本特性 |
3.2 称重区域输送带动力学模型 |
3.3 称重区域输送带微分方程 |
3.4 称重区域输送带微分方程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动态称量装置的设计 |
4.1 称量装置设计总体要求 |
4.2 称量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4.3 称量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
4.4 称量装置软硬件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5 称量装置滤波算法设计 |
5.1 滤波算法选择 |
5.2 卡尔曼滤波基本原理 |
5.3 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 |
5.4 算法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钛钢复合翅片管传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工程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复合钢管的研究现状 |
1.2.2 翅片管传热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钛钢复合翅片管的制造和应用 |
2.1 钛钢复合翅片管的制造 |
2.2 常减压装置工艺 |
2.2.1 常减压装置介绍 |
2.2.2 常减压装置的典型腐蚀情形 |
2.2.3 常压塔顶空冷器的选材 |
2.2.4 应用试验部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钛钢复合翅片管传热性能的理论计算 |
3.1 钛钢复合翅片管计算假设 |
3.2 钛钢复合翅片管传热性能理论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钛钢复合翅片管传热性能的试验研究 |
4.1 翅片管单管传热性能试验台架建立 |
4.2 普通翅片管单管传热性能的试验研究 |
4.2.1 试样1-1的传热性能测试 |
4.2.2 试样1-2的传热性能测试 |
4.2.3 试样1-3的传热性能测试 |
4.3 钛钢复合翅片管传热性能的试验测试 |
4.3.1 试样2-1的传热性能测试 |
4.3.2 试样2-2的传热性能测试 |
4.3.3 试样2-3的传热性能测试 |
4.4 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桂林红黏土裂隙演化的温度效应与尺寸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红黏土基本物性试验与裂隙试验方案 |
2.1 红黏土基本物理性质 |
2.1.1 土粒比重试验 |
2.1.2 界限含水量试验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裂隙图像处理方法 |
3.1 PCAS图像处理技术简介 |
3.2 裂隙图像处理步骤以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温度与尺寸下桂林红黏土裂隙发育试验研究 |
4.1 不同温度下红黏土水分蒸发过程 |
4.2 不同尺寸下红黏土水分蒸发过程 |
4.3 裂隙发育过程与形态分析 |
4.3.1 裂隙发育过程 |
4.3.2 裂隙的形态分类 |
4.4 不同温度下桂林红黏土裂隙发育特征分析 |
4.5 不同尺寸下桂林红黏土裂隙发育特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桂林红黏土裂隙演化机理试验研究 |
5.1 XRD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1 仪器介绍 |
5.1.2 样品制备与试验操作 |
5.1.3 试验原理 |
5.1.4 试验结果 |
5.2 Zeta电泳试验与结果分析 |
5.2.1 仪器介绍 |
5.2.2 样品制备与试验操作 |
5.2.3 试验原理 |
5.2.4 双电层的产生 |
5.2.5 双电层的发展历史 |
5.2.6 扩散双电层方程的推导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桂林红黏土裂隙演化机理分析 |
6.1 红黏土裂隙演化的温度效应机理 |
6.2 裂隙演化的尺寸效应机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新型称量装置的开发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设计及实现[D]. 宋亚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中药房中药饮片自动调剂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赵海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郫县某新型智能化环保型骨料及混凝土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与示范[D]. 周飞.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中药房中药饮片的自动化调剂系统设计[D]. 王传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全系统电导过程的污泥电脱水机理分析及应用研究[D]. 杨增军. 天津大学, 2019(01)
- [6]串联密炼机工艺研究及应用[D]. 李群.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7]超细粉的充填计量技术综述[J]. 周丹,王利强,卢立新,徐立敏,方先其. 包装工程, 2019(17)
- [8]基于输送带振动分析的新型动态称量装置设计与研究[D]. 李忠祥.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钛钢复合翅片管传热性能研究[D]. 赵旸.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10]桂林红黏土裂隙演化的温度效应与尺寸效应[D]. 叶子明.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