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与发展

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与发展

一、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魏京翔[1](2021)在《闵明我及其着述研究 ——以《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为中心》文中指出

王涌泉[2](2021)在《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福温古道(闽地段)历史空间演变研究》文中指出福温古道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在历史的进程中,福温古道自身得以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并对其沿线地区产生了广泛的文化辐射与影响。近年来,国内关于的大型线性遗产的关注度日益高涨,相关的课题研究层出不穷,对于福温古道这一大型线性空间的研究是顺应学术热点与潮流的表现。本文以文化地理学为视角,针对福温古道闽地段的历史与空间形态的演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将福温古道的构成要素分成自然地理环境、古道本体、沿线聚落、沿线附属设施以及非物质要素等5个部分,并依据福温古道沿线各地区的基本特点将其分成6个文化子区,即地理空间单元。在上述铺垫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先后对福温古道的道路本体、沿线聚落、沿线附属设施的历史空间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对于福温古道道路本体,本文从驿道与非驿道两个部分的历史发展与空间路线演变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从而最终得出福温古道道路本体时空演变过程;对于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及沿线附属设施,则通过对目标范围内的对象的始建年代及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沿线聚落方面又进一步对典型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聚落与古市级镇的基本联系以及聚落的空间演变等三个部分进行了探索,从而最终得出了自然地理环境、古道对古道沿线聚落及附属设施发展的基本影响与关联。随后,本文对福温古道整体道路系统的时空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总结,对福温古道历史空间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福温古道沿线所影响区域的文化属性及文化区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挖掘,对因福温古道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概念进行了补充说明。最后,本文对福温古道的保护与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充分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福温古道整体系统的时空演变研究,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线性文化空间的理论内容与研究方法,对古道的保护与传统聚落的复兴提供了研究基础。对于福温古道而言,本文的研究部分完善了福温古道整体系统的基本内容与资料,为日后他人的研究及福温古道潜在的相关保护、规划及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运用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为视角,多学科理论交叉,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以福温古道整体的道路系统为研究内容,探讨了福温古道演变与发展的规律与动力,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本文将文化地理学与线性文化遗产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福温古道演变的新框架,模式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朱友利[3](2021)在《宅庙与教堂——建构视角下闽东近代早期天主教堂与乡土建筑同构性研究(1840—1900)》文中指出本文试图通过对闽东早期天主教堂的类型学研究来探究闽东天主教堂与乡土建筑的关联性。以内在的视角和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对关联性的溯源、教堂原型的选择机制及基型建构方式的研究,得出闽东近代早期天主教堂与乡土建筑均基于传统民间工匠体系,具有同构性的结论。闽东近代早期"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堂有别于基督教本地化时期的"中国式"教堂,对此进行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对近代教堂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唐淑娟[4](2019)在《福建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福建天主教传播历史悠久,自元朝以来便有相关教堂建设活动。天主教堂作为舶来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近代福建地区大量建造天主教堂建筑,使之成为福建重要的近代建筑类型之一。本文以现福建厦门教区所辖的厦门、漳州、泉州、龙岩4个地区,所建的近代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和现场测绘调研图纸信息,分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影响下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设计的共性与差异性,为现存教堂遗产保护、教堂新建提供借鉴。文章共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目的、意义与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概述。第二部分按时间发展脉络梳理福建各朝代天主教区发展及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会建筑设情况。第三部分为文章主体部分,研究天主教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本土化特征。一方面,通过比较西方与厦门教区教堂风格演变,分析并总结厦门教区近代各个阶段的教堂建筑本土化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历史影像资料收集、现存建筑测绘所掌握的厦门教区近代所建的16座天主教堂一手资料,分析建筑群体选址布局,教堂主体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的平面、立面、装饰、结构、材料、建筑建造工艺等。进一步总结分析近代厦门教区天主教堂本土化特点。第四部分为天主教教堂建筑价值分析及建筑遗产保护、新建建筑本土化设计策略探讨。本文综合运用了传播学、类型学等方法分析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特征,展现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建筑价值.以期指导当代教堂建筑遗产保护及教堂建筑本土化设计实践。

李莎,吴巍巍[5](2018)在《代国庆:《圣母玛利亚在中国》》文中指出(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320页)玛利亚崇拜是天主教教仪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此一信仰内容在华传播、植根及演变的历程,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发生的互动关系等,一直是学者们关心和重视的话题。最近,华南师范大学代国庆博士的《圣母玛利亚在中国》一书(以下简称代着)出版,成为国

陈信健[6](2014)在《英国圣公会与近代霞浦社会》文中提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传教士远渡重洋,将英国圣公会带入福建、浙江、上海等地。随着传教事业的深入,英国圣公会在福建的传教范围由福州拓展至周边的府县。霞浦县作为当时福宁府的政治、文化中心,英国圣公会自然而然将该县作为传教的重要地区,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在霞浦负责传教的差会包括英国圣公会下属的英国布道会和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后者相对于前者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依照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霞浦境内的民众可以划分成四个族群,即深山汉族、畲族、滨海汉族、连家船民。四个族群的宗族意识各不相同,导致英国圣公会在各自村落传播时,每个族群的民众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近代霞浦社会在接纳与适应英国圣公会的过程中,宗教文化、宗族意识、乡村政治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刘成峰[7](2014)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在福建的博弈 ——以文人群体对天主教的认知为中心》文中认为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地区,由其特殊的地缘条件和漫长的历史环境孕育出来的闽文化,在具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同时,也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地域性格——海洋性,这种性格在唐宋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中不断得到强化,造就了其对外来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胸怀。闽文化的这种特性在明末福建文人群体普通的文化心理中被保留了下来。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和政治的失望,特别是闽文化生存的焦虑,福建文人士大夫能以较开明的心态对待西学,能够搭建对话的平台与异质文化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既体现为一部分文人对于西学的积极接纳,也体现为另一部分文人对于西学的强烈排斥。本论文以明末清初的动荡政局和思想裂变为大背景,立足福建区域特色,以文人群体对天主教的认知为考察中心,通过对护教和反教两大群体的作品、思想和对西学的迎拒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这场中西文化在福建较劲与博弈的思想内涵。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不同文化只有本着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的理念才能开展对话,形成多元文化共处的环境。福建文人儒士在对西学的迎拒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区域特色,但也是那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由于“邪”不胜“正”,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及中华文明似乎早已预示了这场较量的结局。

李霄鹤[8](2014)在《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是千百年来闽台文化催生下的产物,是两岸同根同源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景观价值、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家、福建省、台湾省已开始重视对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开发与沿承。从当前的研究与实践层面看,对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其传统民居展开,忽略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整体性,研究内容较片面,较少注重对其研究成果的系统整合与管理。因此本研究提出构建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课题旨在对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以特征库的形式实现对其特征的收录和整合,从而对今后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性开发与应用方面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提出了本研究的背景、目标与意义、思路与方法、特色与创新点;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特色和现状,分析了当前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介绍了特征库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和效应;第三章分析了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产生的自然背景和历史背景,并对本研究所需用的样本进行了筛选,共选出福建57个研究样本,台湾51个研究样本,分析了样本的分布及现状情况;第四章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聚落生态位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聚落生态位视角下的聚落景观的产生及演化特点,提出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具有的“空间维度--技术维度--文化维度”的三维特性,并将其作为特征库的三维基本构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特征库的构架即各景观维度下的景观要素、特征指标进行了构建,并通过专家调查问卷与区间估计法论证了特征库构架所包含的各级指标,并将论证后的3个景观维度、13个景观要素和37特征指标作为下一步特征提取的主要依据;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空间维度、技术维度、文化维度的视角,以108个样本作为实例研究,对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特征进行了识别与归纳。第八章将前面提取的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与特征库构架进行系统整合,并以漳里村和水头聚落为例示范了特征子库的构建方法,论述了与特征库的关联性,从而完成特征库的构建过程。后尝试利用Web技术支持,建立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检索网站,对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一种管理方式进行了示范;第九章通过专家调查问卷,根据构建的特征库中的特征指标,选取影响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差异性表现的特征指标,并根据特征库中收录的特征值,运用K-modes聚类法,将108个样本聚成8类。根据聚类结果,尝试绘制了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区划图,总结了4个景观区和8个景观亚区的典型特征,最后提出了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性应用策略。本研究创新之处有三点:第一,研究视角创新:立足聚落生态位的独特视角,重新认识聚落景观的产生与演化特点,提出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具有的空间维度、技术维度、文化维度的三维特性,从这三维度景观视角归纳与提取了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特征值,为保留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性、文化性、完整性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第二,研究思路创新:提出构建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构想,旨在总结、收录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特征值,为其今后的景观识别、景观的保护性应用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基于Web技术设计了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检索网站,为今后打造“互联网园林”做了探索性的工作。第三,研究方法创新:在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中,首次运用区间估计法论证了特征库的构架,减小了特征库构建过程中的主观性;首次运用K-modes聚类分析法判定了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类型、特征及分布,丰富了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的方法。

赵峰[9](2013)在《西洋传教士的福安方言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明代以来,地处闽东的福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洋传教士在闽东传教的最佳切入点,是福建省天主教中心。为了便于传教,当时进入福安传教的多明我会士十分重视对所在传教区语言的掌握,福安话自然成为西洋传教士在闽东传教过程中重点学习和研究对象。《七音字汇》和《班华字典》即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两本福安话字典。这些字典的编撰,客观上保留了一个多世纪前福安方言的原貌,为我们探究福安方言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汤琳[10](2013)在《中国明清时期的天主教贞女》文中指出天主教贞女会的传统最早来自于使徒时代,历经早期基督教、欧洲中世纪以及宗教改革时期的发展,明清之际,由多明我会传教士将天主教的女性守贞观传入到中国,并在明末产生了第一批为了天国而立誓守贞不嫁的中国贞女。随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女性信徒守贞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成为中国明清时期天主教的特色之一。由于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相悖,贞女受到不少社会舆论的谴责,但女性信徒守贞的现象并没有因此减少。随着贞女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贞女们也从最初的散居修行渐渐走向了为教会服务和奉献的生活。她们从事着传教、教育、医疗救护和慈善等等工作,在中国明清时期的天主教传播和发展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论文由前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前言部分对贞女的定义、贞女在中国明清时期的出现、发展以及她们的宗教作用作了一个概述。并且总结了对于研究明清天主教贞女的意义何在?目前对于明清天主教贞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突出的创新点。正文共有五章,第一章论述了基督教贞女的历史渊源,厘清基督教贞女的发展历史,能深化对中国明清时期贞女的宗教生活的理解和阐述。第二章论述了明末清初时期天主教贞女会传入中国时的一个背景、中国贞女的产生以及天主教的守贞观传入中国时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和逐渐本土化的过程。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综合性地详细解析清朝时期的女性守贞的原因、日常的生活以及宗教修行生活等内容。第四章论述了天主教贞女在明清天主教传播中独特的宗教作用和地位,以及她们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等内容。第五章为结语,回顾和总结了天主教贞女从早期教会发展到中国明清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领域中有什么不同之处?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天主教在逐渐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同时,明清时期的贞女也体现出她们独特的宗教作用,这也是论文试图说明的一个论点,中国明清时期的贞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和早期教会的贞女相媲美,她们在宗教中所起到的作用很独特、不容忽视,并且,明清时期的中国贞女也是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本土化特色之一。

二、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福温古道(闽地段)历史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文化地理学研究概述
        1.2.2 移民古道及线性文化空间形态演变相关研究综述
        1.2.3 线性文化空间沿线聚落研究综述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福温古道构成要素
    2.1 文化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
        2.1.1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1.2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理论
        2.1.3 文化地理学的地理空间单元研究
        2.1.4 文化地理学的文化空间
        2.1.5 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景观
        2.1.6 文化地理学的分析方法
    2.2 文化地理学启示下福温古道空间构成
        2.2.1 启示一: 福温古道空间具备线性文化空间属性
        2.2.2 启示二: 福温古道的构成要素与段落划分
        2.2.3 启示三: 福温古道文化区划分
        2.2.4 启发四: 福温古道线性文化空间形成的原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福温古道本体的时空演变
    3.1 福温古道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3.1.1 福温古道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
        3.1.2 福温古道自然环境变迁下的差异化特征
    3.2 福温古道驿道的时空演变
        3.2.1 福州地理空间单元驿道的时空演变
        3.2.2 宁德地理空间单元驿道的时空演变
        3.2.3 福安地理空间单元驿道的时空演变
        3.2.4 霞浦地理空间单元驿道的时空演变
        3.2.5 柘荣地理空间单元驿道的时空演变
        3.2.6 福鼎地理空间单元驿道的时空演变
        3.2.7 福温古道驿道时空演变总结
    3.3 福温古道非驿道的时空演变
        3.3.1 福州地理空间单元非驿道的时空演变
        3.3.2 宁德地理空间单元非驿道的时空演变
        3.3.3 福安地理空间单元非驿道的时空演变
        3.3.4 霞浦地理空间单元非驿道的时空演变
        3.3.5 柘荣地理空间单元非驿道的时空演变
        3.3.6 福鼎地理空间单元非驿道的时空演变
        3.3.7 福温古道非驿道时空演变总结
    3.4 福温古道本体道路系统时空演变汇总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时空演变
    4.1 福州地理空间单元聚落时空演变
    4.2 宁德地理空间单元聚落时空演变
    4.3 福安地理空间单元聚落时空演变
    4.4 霞浦地理空间单元聚落时空演变
    4.5 柘荣地理空间单元聚落时空演变
    4.6 福鼎地理空间单元聚落时空演变
    4.7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时空演变结论探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温古道沿线附属设施的时空演变
    5.1 福温古道沿线古桥梁时空演变
        5.1.1 福州地理空间单元桥梁时空演变
        5.1.2 宁德地理空间单元桥梁时空演变
        5.1.3 福安地理空间单元桥梁时空演变
        5.1.4 霞浦地理空间单元桥梁时空演变
        5.1.5 柘荣地理空间单元桥梁时空演变
        5.1.6 福鼎地理空间单元桥梁时空演变
        5.1.7 福温古道沿线古桥梁时空演变小结
    5.2 福温古道沿线古亭时空演变
        5.2.1 福州地理空间单元古亭时空演变
        5.2.2 宁德地理空间单元古亭时空演变
        5.2.3 福安地理空间单元古亭时空演变
        5.2.4 霞浦地理空间单元古亭时空演变
        5.2.5 柘荣地理空间单元古亭时空演变
        5.2.6 福鼎地理空间单元古亭时空演变
        5.2.7 福温古道沿线古亭时空演变小结
    5.3 福温古道沿线古码头时空演变
        5.3.1 福州地理空间单元
        5.3.2 宁德地理空间单元
    5.4 福温古道沿线古关隘时空演变
        5.4.1 福州地理空间单元
        5.4.2 宁德地理空间单元
        5.4.3 霞浦地理空间单元
        5.4.4 福鼎地理空间单元
    5.5 福温古道沿线附属设施时空演变汇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福温古道的规律特征与动力因素
    6.1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规律
        6.1.1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规律一之探讨
        6.1.2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规律二之探讨
        6.1.3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规律三之探讨
    6.2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的动力因素分析
        6.2.1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的外在推力分析
        6.2.2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的内在军事动力分析
        6.2.3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的内在移民动力分析
        6.2.4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的内在交通与贸易动力分析
        6.2.5 福温古道时空演变内外动力相互关系分析
    6.3 福温古道系统的特征属性
        6.3.1 古道系统空间特征的历史性
        6.3.2 古道空间特征的地域兼容性
        6.3.3 古道空间特征的功能性
        6.3.4 福温古道空间特征的多元性
    6.4 福温古道文化区的特征
        6.4.1 福州文化区的基本特征
        6.4.2 宁德文化区的基本特征
        6.4.3 福温古道系统文化共同体
    6.5 福温古道系统文化区的现状与保护
        6.5.1 福温古道文化区的现状问题
        6.5.2 福温古道文化区的保护初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福温古道实地调研表
致谢

(4)福建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1.3 研究的目的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的阐释与辨析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1 国外关于教堂建筑研究概况
        1.3.2 国内关于天主教堂建筑研究概况
        1.3.3 国内关于教会建筑本土化研究概况
        1.3.4 福建教堂建筑研究概况
        1.3.5 关于福建天主教堂研究存在不足
    1.4 研究方法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组织结构
第二章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区发展及教会建筑建设活动
    2.1 福建天主教教区发展历史沿革
        2.1.1 元代福建泉州刺桐教区的形成与发展
        2.1.2 明末清初时期福建代牧区的形成与发展
        2.1.3 鸦片战争后厦门教区的形成与发展
        2.1.4 厦门教区近代教区发展总结
    2.2 厦门教区各地区近代天主教历史沿革与教会建筑兴建
        2.2.1 闽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历史沿革与重要教堂兴建
        2.2.2 闽西地区近代天主教历史沿革与重要教堂的兴建
        2.2.3 近代其它教会建筑的兴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风格本土化发展特点
    3.1 厦门教区天主教堂风格类型
        3.1.1 欧洲教堂主要建筑风格特征(表:3-1-1)
        3.1.2 厦门教区教堂风格类型
    3.2 厦门教区近代各阶段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特点
        3.2.1 初始时期(1840—1883年)
        3.2.2 扩张时期(1883—1920年)
        3.2.3 成熟时期(1920—1949年)
        3.2.4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各阶段本土化趋势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本土化特征分析
    4.1 建筑群体布局特征
        4.1.1 多个院落式建筑分散式布局
        4.1.2 多个院落式建筑集中式布局
        4.1.3 院落式建筑分散式布局
        4.1.4 院落式建筑集中式布局
        4.1.5 院落式建筑独栋布局
    4.2 教堂主体建筑特征
        4.2.1 教堂平面与仪式空间特征
        4.2.2 教堂建筑立面与装饰细节特征
        4.2.3 建筑材料结构特征
        4.2.4 建造工艺特征
    4.3 附属建筑特征
        4.3.1 附属建筑平面特征
        4.3.2 附属建筑立面与装饰细节特征
        4.3.3 建筑材料结构特征
        4.3.4 建造工艺特征
    4.4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特征总结
        4.4.1 院落围合布局本土化特点
        4.4.2 平面功能本土化特点
        4.4.3 形体空间本土化特点
        4.4.4 材料建构本土化特点
        4.4.5 装饰艺术本土化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主教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价值分析及对当代教堂设计启示
    5.1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价值分析
        5.1.1 历史价值
        5.1.2 艺术价值
        5.1.3 建筑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1.5 文化价值
    5.2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对当代教堂建筑设计策略探讨
        5.2.1 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面临的问题
        5.2.2 基于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特征的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5.2.3 基于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特点的新建建筑设计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天主教厦门教区各市近代部分主要天主教堂建筑信息统计
    附录二: 天主公教组织系统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英国圣公会与近代霞浦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英国圣公会传教霞浦的背景
    第一节 英国圣公会海外传教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十九世纪晚期的霞浦社会
    第三节 霞浦地理环境及族群构成
第二章 英国圣公会与霞浦深山汉族
    第一节 宗族村落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节 深山汉族对福音的接纳
    第三节 徘徊于深山中的十字架
第三章 英国圣公会与霞浦畲族
    第一节 畲族的生产生活风貌
    第二节 伊甸园昙花在畲族村寨的绽放与凋零
    第三节 畲族信仰基督教稀少原因探讨
第四章 英国圣公会与霞浦滨海汉族
    第一节 倭患、宗族与城堡
    第二节 滨海城堡中的民教纠葛
    第三节 滨海族群性格特征与基督教传播思考
第五章 英国圣公会与霞浦连家船民
    第一节 霞浦连家船民的来源及分布
    第二节 “海上吉普赛”的皈依之路
    第三节 海上教案——姜宏图殉道始末
    第四节 基督教信仰对连家船民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在福建的博弈 ——以文人群体对天主教的认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四、资料来源
第二章 西教入闽:鼎革之世背景下的福音东传
    第一节 明清之际福建的社会、文化状况
        一、山海形胜的地缘政治
        二、朱子理学在福建的发展
        三、诗文酬唱的文化风气
        四、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
    第二节 开教八闽:艾儒略在福建的传教活动
        一、先声夺人:艾儒略顺利进入福建社会
        二、足迹遍八闽:艾儒略与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
        三、因人成己:艾儒略对适应性策略的完善与创新
    第三节 下层路线:天主教在闽东地区的传播
        一、多明我会开教闽东
        二、礼仪之争在福安的爆发
        三、清廷禁教与民间反教事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护教与斥教:福建士大夫与西教及西学的思想纠葛
    第一节 奉教、护教士大夫接纳的声音
        一、“天”“儒”相印的思想
        二、“儒学通天”思想
        三、西技补益思想
        四、天学适儒、补儒和超儒思想
    第二节 反教人士排斥的思想
        一、以黄贞为代表的“辟邪”思想
        二、官方人士的反教思路
        三、其他闽籍士大夫群体的斥教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山论学”:福建士大夫与“西来孔子”的思想对话
    第一节 “三山论学”:耶儒之间的一次和平对话
        一、初试牛刀:艾儒略在福州士大夫群体中引发的震动
        二、“三山论学”:耶、儒思想的大交锋与大撞击
    第二节 谈“耶”论“儒”:《三山论学》文本及思想分析
        一、耶佛之辩
        二、理气与太极思想之辩
        三、人性善恶与天主赏罚之辩
        四、灵魂身后与天堂地狱之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邪与禁抑:福建反教士人群体的思想理路
    第一节 反教官员与“华夷之防”
        一、明末反教官员文告的“华夷对立观”
        二、清初禁教与官方人士的反教思路
        三、官府官员反教思路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反教文人与“正邪之辨”
        一、反教文人的群体特征
        二、文人士大夫反教的基本理路
    第三节 反教僧侣的“卫道之心”
        一、佛耶的思想对立
        二、反教僧侣的批判理路
        三、未交叉的平行线:“佛”“耶”对话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正邪之间: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博弈的环境与思想内涵
    第一节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较劲与博弈的时代契机
        一、晚明政局与士大夫对“救世良方”西学之探讨
        二、清初宫廷与西教及西学之间的张力
        三、反教声浪与西教的逆境
    第二节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较劲与博弈的社会土壤
        一、西教东传与福建士大夫阵营的分野
        二、宗族力量与中西文化较劲与博弈的现场
    第三节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博弈的思想史意涵
        一、西方抑或东方?:“华夷对立”的民族情绪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观
        二、“本土”与“外来”文化的思想交锋:文人结社酬酢活动及其与西学的互动
        三、实学思潮背景下“经世”思想与“天学”的较劲
        四、耶儒同源与诸说调和的博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
        1.6.2 乡村聚落景观
        1.6.3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现状
        2.1.1 各国的研究特色
        2.1.2 不同视角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研究
    2.2 国内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现状
        2.2.1 文献检索与分析
        2.2.2 不同视角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及分类研究
    2.3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现状
        2.3.1 文献检索与分析
        2.3.2 不同视角的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
    2.4 景观特征库构建的研究现状
        2.4.1 特征库的应用领域和研究现状
        2.4.2 模型库和图谱构建的研究现状
    2.5 文献评述
3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形成背景及样本选择
    3.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形成背景
        3.1.1 地理背景
        3.1.2 社会背景
    3.2 基于本课题研究的样本选择
        3.2.1 样本选择的方法和依据
        3.2.2 研究区传统乡村聚落概况
    3.3 本章小结
4 特征库研究的理论框架、内涵及其构架
    4.1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理论基础——聚落生态位理论
        4.1.2 基于聚落生态位理论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演化
        4.1.3 基于聚落生态位理论的景观三维的提出
    4.2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相关内涵
        4.2.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概念及意义
        4.2.2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特征收录的原则
        4.2.3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构建的步骤
        4.2.4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中的特征来源
    4.3 特征库三维构架及其内含指标的初步构建
        4.3.1 前期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要素构成研究的借鉴
        4.3.2 空间维度下的景观要素及其特征指标的构建
        4.3.3 技术维度下的景观要素及其特征指标的构建
        4.3.4 文化维度下的景观要素及其特征指标的构建
    4.4 基于区间估计法的特征库构架指标的论证
        4.4.1 论证方法的选择
        4.4.2 区间估计法概述
        4.4.3 基于区间估计法的指标筛选
    4.5 本章小结
5 特征库空间维度下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的提取
    5.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的外部空间景观特征
        5.1.1 聚落的选址特点及其特征
        5.1.2 聚落形态的发展模式及形态特征
    5.2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的内部空间景观特征
        5.2.1 聚落街巷空间的构成及特征
        5.2.2 公共节点空间类型及其特征
        5.2.3 聚落的空间序列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特征库技术维度下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的提取
    6.1 建造技术下的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
        6.1.1 传统民居与祠堂景观特征
        6.1.2 传统庙宇建筑景观特征
        6.1.3 主要公共建筑物景观特征
        6.1.4 绿化景观特征
        6.1.5 水系景观特征
    6.2 生产技术下的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
        6.2.1 生产场地景观特征
        6.2.2 生产劳动景观特征
    6.3 本章小结
7 特征库文化维度下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的提取
    7.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中的生态文化景观特征
        7.1.1 风水文化景观特征
        7.1.2 生态建筑文化景观特征
    7.2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中的风俗文化景观特征
        7.2.1 宗法文化景观特征
        7.2.2 民俗文化景观特征
    7.3 本章小结
8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中特征的整合及其管理
    8.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构架与特征的系统整合
    8.2 单个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子库的构建——以漳里村、水头聚落为例
        8.2.1 特征子库与特征库之间的关联关系
        8.2.2 福建泉州漳里村景观特征子库的构建
        8.2.3 台湾金门水头聚落景观特征子库的构建
    8.3 基于Web技术的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管理
        8.3.1 Web支持下的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管理
        8.3.2 Web支持下的闽台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库网站设计与检索示范
    8.4 本章小结
9 特征库的应用—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区划与保护性应用
    9.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区域研究的意义
        9.1.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价值
        9.1.2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区域优势
    9.2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9.2.1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的原则
        9.2.2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的依据
        9.2.3 基于区间估计法的区划指标的筛选
    9.3 基于K-modes聚类的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区划方案
        9.3.1 研究方法:K-modes聚类
        9.3.2 基于K-modes聚类的实证过程
        9.3.3 区划结果分析
    9.4 福建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性应用
        9.4.1 保护性应用的原则
        9.4.2 福建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策略
        9.4.3 福建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策略
        9.4.4 福建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传承策略
    9.5 本章小结
10 主要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区间估计法的R源代码
附录二: K-modes聚类的R源代码
附录三: 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值的典型性调查问卷
导师兰思仁教授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西洋传教士的福安方言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西洋传教士在闽东传教及对福安话的学习
二 《七音字汇》概述
三 《班华字典》概述
四 传教士的福安方言研究对闽东社会的影响

(10)中国明清时期的天主教贞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督教贞女的历史渊源
    1.1 早期教会的贞女
    1.2 守贞女——基督教禁欲主义观念中的理想女性
    1.3 中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贞女运动
第二章 :明末清初天主教贞女会的传入
    2.1 明末清初的女性奉教状况
    2.2 传教士对天主教守贞观的诠释
    2.3 贞女和贞女善会的出现
第三章 :清朝的天主教贞女
    3.1 清朝天主教贞女的发展概况
    3.2 女性天主教徒守贞的原因
    3.3 守贞女的生活状态
    3.4 教案时期的贞女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天主教贞女的宗教地位和社会价值
    4.1 中国守贞女的独特的宗教作用和宗教地位
    4.2 守贞女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闵明我及其着述研究 ——以《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为中心[D]. 魏京翔.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福温古道(闽地段)历史空间演变研究[D]. 王涌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3]宅庙与教堂——建构视角下闽东近代早期天主教堂与乡土建筑同构性研究(1840—1900)[J]. 朱友利. 建筑史学刊, 2021(01)
  • [4]福建厦门教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设计研究[D]. 唐淑娟. 厦门大学, 2019(08)
  • [5]代国庆:《圣母玛利亚在中国》[J]. 李莎,吴巍巍. 海交史研究, 2018(01)
  • [6]英国圣公会与近代霞浦社会[D]. 陈信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7]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在福建的博弈 ——以文人群体对天主教的认知为中心[D]. 刘成峰.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8]闽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西洋传教士的福安方言研究概述[J]. 赵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0]中国明清时期的天主教贞女[D]. 汤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天主教在闽东的传播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