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日趋严重(论文文献综述)
刘经纬[1](2021)在《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 n,MIC),同时使用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多位点测序分型和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结果]此头孢曲松MIC为0.5mg/L的BJ16148菌株,阿奇霉素的MIC为0.25mg/L,大观霉素的MIC为16mg/L,四环素的MIC为4mg/L,环丙沙星的MIC为>32mg/L,头孢克肟的MIC为lmg/L。经过分子分型鉴定,多抗原测序分型为3435型,多位点测序分型为1903型,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为233型,其中头孢曲松耐药相关的penA基因为60型。[结论]本研究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淋球菌菌株与2015年日本发现的头孢曲松耐药的FC428克隆同源。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目的]目前在全球多个地区已发现了同一型别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本研究建立一种能快速识别此耐药淋球菌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的原理,针对淋球菌porA和penA两段基因上的特定序列进行检测技术的建立开发,并验证和评估双检方法的可行性和检测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检方法可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片段,对淋球菌和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检测限约为160拷贝/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淋球菌和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克隆快速的双检方法。此方法有较好的检测效能,可开展下一步的评测实验。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目的]比较四种针对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场景。[方法]根据文献的描述,分别建立检测耐药流行株的普通探针法,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探针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选取国内已发现的18例阳性样本和分属不同penA基因型别的51例阴性样本,评估四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四种方法的敏感性都为100%。探针方法检测阴性样本时,LNA探针法产生较多假阳性结果,普通探针法次之,双检方法中未出现假阳性。HRM法中,所有阳性样本的熔解温度介于78.25℃至78.95℃,小于阴性样本最低的熔解温度79.35℃,可将熔解温度设定为79℃以区分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结论]四种方法都能较准确的检测出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克隆。在大批量筛查检测时推荐采用HRM法,在临床快速检测时推荐采用双检方法。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在淋球菌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初步检测了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特征。[方法]选取2016-2018年,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3年间的M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20株淋球菌中未发现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分离株,其中103株(85.8%)对庆大霉素敏感(MIC≤4mg/L),17株(14.2%)对庆大霉素中敏(MIC为8mg/L)。3年间的淋球菌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且不随年份变化。可扩大样本量检测,以了解庆大霉素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目的]本研究评估我国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以及庆大霉素和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等抗生素的药敏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中国7个省或直辖市的47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不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庆大霉素的MIC介于1mg/L至8mg/L,未发现耐药株。19(4.0%)株对头孢曲松耐药,73(15.5%)株对阿奇霉素耐药。7株淋球菌同时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耐药,其中6株对庆大霉素敏感性高。庆大霉素的MIC和各抗生素的耐药状态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发现我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可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我国淋球菌对一线治疗用药头孢曲松和(或)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亟需监测敏感性变化情况。
马洁琼[2](2020)在《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为科学、有效地预防与控制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CV(Hepatitis C virus,HCV)及TP(Treponema Pallidum,TP)传播,获知其流行趋势与动态,我国建立了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多年来该系统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75个哨点,每年需进行数十万人份的检测,包括HIV、HCV、TP。现有哨点样本检测采用的是血浆检测法,每年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采集大量血浆样本,由专人将其运送至实验室,分别对每份样本进行HIV、HCV、TP的检测,同时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阳性血浆样本须长期储存。现行的血浆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现场采集血浆样本需要大量人力和耗材、样本运输要求高尤其是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必须符合高级别生物安全运输要求、长期积累的阳性血浆样本保存空间难以持续扩大、需要溯源时无法用血浆样本追溯到个体的遗传特征等诸多问题。需要创新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血浆相比,干血/浆斑样本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储存简单、无需冷链运输,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等诸多优势,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干血/浆斑对监测遗传性疾病是一个有效方法,也有相关研究干血斑检测HIV、HCV和TP的报道。但已有研究检测HIV、HCV、TP的干血斑处理缺乏标化的统一方法,检测每个病原菌时需要分别处理干血斑。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需要创新,研究标化干血斑处理方法,一份干血斑一次性标化处理后可检测三种病原菌,不需要分别处理三次干血斑。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总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液采集体积、干血斑洗脱液加样量、干血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血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男同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men,MSM),注射吸毒人群(people who injectdrugs,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4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2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已建立的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策略研究:提出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即直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HIV、HCV及TP感染的筛查,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标准,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浆采集体积、干浆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浆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MSM、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3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1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己建立的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进一步比较分析一份干血斑与一份干浆斑分别用于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检测性能。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建立和优化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的核酸方法。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策略研究:首次提出干血斑HIV/HCV/TP抗体与核酸检测相结合的干血斑筛查策略,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在此基础上,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初步探讨此干血斑筛查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最适条件为血液收集量为70~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于RT下洗脱4 h,HIV检测时加入样本为(30 μL干血斑洗脱液+7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血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干血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4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26/429)、27.7%(119/429)与 15.0%(64/4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分别为2份、2份、4份、9份。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敏感性分别为88.5%(95%CI:0.69~0.97)、98.3%(95%CI:0.93~1.00)、92.2%(95%CI:0.82~0.97);PPV均为100%,NPV 分别为 99.3%、98.3%、92.2%;Kappa 值分别为 0.96、0.99、0.95。策略研究:采用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检测HIV、HCV及TP抗体,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在HI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88.5%(23/26),阴性符合率100%(403/403),总符合率为99.3%(426/429);在HC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 98.3%(117/119),阴性符合率 100%(310/310),总符合率为 99.5%(427/429);在TP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2.2%(59/64),阴性符合率100%(365/365),总符合率为 98.8%(424/429)。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最适条件为血浆收集量为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μL 1‰Tween20-PBS于RT下洗脱2 h。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浆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CV均小于15%;干浆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3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血浆样本中,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0%(10/329)、35.9%(118/329)与 11.2%(37/3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量分别为1份、2份、4份、9份。千浆斑用于HIV/HCV/TP抗体检测的临床敏感性分别为90.0%(95%CI:0.54~0.99)、99.2%(95%CI:0.97~1.00)、86.5%(95%CI:0.70~0.95);临床特异性均为 100%。Kappa值分别为 0.95、0.99、0.92。干血斑与干浆斑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显示:整体而言,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干血斑与干浆斑用于联合检测HIV/HCV/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HC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TP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8.5%%(324/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8.8%(325/329)。两种样本的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S/CO比值整体分布相似,S/CO比值分布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斑用于HIV RNA/DNA及HCV RNA联合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HIV-1 VL干血斑的检出率为84.4%(27/32);血浆与干血斑HCV VL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8.1%(101/103)。血浆与干血斑样本HIV-1 VL检测相关性r=0.68(n=27,P<0.05)。对于 HCV VL 检测,二者相关性 r=0.61(n=89,P<0.05)。Altman-Bland分析显示:血浆与干血斑中HIV-1 VL检测值平均差异为1.00±1.01 log10 copies/mL;所有干血斑样本HIV-1 VL均在±1.96 SDs范围之内即-0.97~+2.97 log10 copies/mL。针对HCV VL检测,血浆与干血斑样本中VL平均差异为0.15±1.08 log10 copies/mL,94.38%(84/89)样本检测结果在±1.96 SDs 范围内即-1.96~+2.67 log10 copies/mL。采用干血斑进行HIV-1 DNA检测,与血浆HIV-1 RNA检测结果一致且RT-PCR检测性能良好。策略研究: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与检测核酸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相结合筛查策略,其实验流程为: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核酸方法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将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筛查策略进行比较,采用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监测HIV、HCV及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1 RNA总符合率为99.3%或HIV-1 DNA总符合率为100%;HCVRNA总符合率为98.6%;TP总符合率为98.8%。研究结论1.本研究标化了干血/浆斑处理方法,优化了实验流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浆斑样本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显着缩短了试验流程;并证实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敏感性与特异性,可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干血斑与干浆斑样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适应于不同检测环境。2.应用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1 RNA、HIV-1 DNA及HCV RNA,其HIV-1 DNA检测结果与血浆检测结果一致;HIV-1 RNA与HCV RNA检测具有较高检出率。证实一份干血斑可用于HIV-1 DNA、HIV-1 RNA及HCV RNA联合检测。3.本研究将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和核酸监测策略应用于艾滋病哨点监测,与现行策略检测结果一致性高,为提升现有哨点样本检测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对建立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马洁琼,邢文革,蒋岩[3](2019)在《我国HIV HCV及TP的流行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TP)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给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描述了国内外HIV、HCV、TP感染现状和不同人群中流行状况,分析了HIV、HCV、TP合并感染流行现状及形成原因,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解决对策,旨在为科学合理制定丙型肝炎、艾滋病与梅毒三种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贾卓娅[4](2019)在《性病防治与牧区社会重构 ——以1950-1966年内蒙古为例》文中提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性病(尤其是梅毒)在内蒙古牧区呈现燎原之势,一时难以遏制,不仅严重摧残牧民身体健康,危及民族繁衍,而且阻碍了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牧区性病泛滥有其背后复杂深刻的因素。首先,封建反动统治下的牧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萎缩的状态,公共卫生资源异常匮乏,广大牧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力接受正规治疗,这是性病肆虐的经济基础。其次,牧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牧民对性病缺乏科学认识,这成为性病在牧区流行的思想根源。再次,牧区传统宗教(喇嘛教)束缚力和惩戒力减弱,婚姻出现畸形化,加之内蒙古地区娼妓业较为兴盛,这成为性病蔓延的现实条件。内蒙古牧区性病流行的严重现实折射出牧区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性病不单单再是个人身体上的疾病,而是一种社会疾病。为全面消除性病影响,从1950年起,党和政府在牧区开展了性病防治工作,通过开展宣传动员,组建防治机构,培训防治人员,分阶段进行普查普治、复查复治和补查补治等工作,至1966年牧区重新出现了人丁兴旺、牲畜发达的欢腾景象。性病防治工作作为针对个体的医疗实践,解放了牧区人民的身体;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对牧区社会的重构实践,解放了受性病束缚的牧区经济,推动了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实现了牧区传统文化的适时转变和牧区社会建设事业的有序开展。牧区性病问题的解决不仅是针对个体的医疗实践活动,更是国家政权干预下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实践。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入手,通过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理清1950-1966年内蒙古牧区性病防治的历史史实,思考和探究性病防治与牧区社会重构之间的紧密关联。
刘春桃[5](2019)在《云南省某地暗娼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文中认为[目 的]了解云南省某地暗娼人群CT、NG感染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暗娼人群性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用非概率抽样,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200名暗娼人群开展一对一问卷调查,同时采集尿液以及宫颈拭子进行CT、NG核酸检测。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完成202名暗娼人群问卷调查,每名调查对象至少完成尿液或宫颈拭子中一份样本的采集,共采集尿液样本196份,宫颈拭子样本199份,并完成实验室核酸检测。1、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5.54±7.33)岁,其中20~2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49.5%(100/202),民族以少数民族居多,占63.9%(129/202),初中文化程度占53.5%(108/202),未婚者占55.4%(121/202),户籍以本省为主,占 88.6%(179/202)。2、性行为特征:调查对象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7.42±2.14)岁,第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平均年龄为(22.44±6.16)岁,调查对象平均每周接客人数为(2.44±2.31)人。3、CT、NG感染情况:CT感染率为23.27%(47/202),NG感染率为8.91%(18/202),STDs(CT、NG 任一项阳性)感染率为 26.24%(53/202),CT、NG合并感染率为5.94%(12/202)。4、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对象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93.1%(188/202),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85.6%(172/202)。5、求医行为及干预服务情况:22.8%(46/202)的调查对象最近一年曾出现过一种及以上的性病相关症状或体征,其中67.4%(31/46)的人选择到综合医院就诊,17.4%(8/46)的人不作任何处理,15.2%(7/46)的人自己买药。调查对象中89.1%(180/202)的人最近一年至少接受过一种及以上性病健康服务,其中接受过性病知识宣传服务的占71.8%(145/202),接受过安全套的宣传和发放的占68.3%(138/202),最近一年接受过性病咨询或检测的占57.4%(116/202),接受过妇科检查或治疗的占51.0%(103/202),接受过性病检查或治疗的占35.1%(71/202),接受过同伴教育的占24.8%(50/202)。[结论]该地区暗娼人群CT、NG感染率较高,暗娼人群第一次商业性行为年龄较小是CT感染的风险因素;少数民族、第一次性行为年龄较小以及第一次商业性行为年龄较小是NG感染的风险因素。该地区暗娼人群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以及未婚者所占比例较高等特点。该地区暗娼人群存在就医意识薄弱,就医行为不规范等现象。需进一步加强该地暗娼人群性病艾滋病干预服务工作,建议多部门加强合作,联合娱乐场所业主,进一步提升社区小组能力,加强对暗娼人群的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动员积极主动检测,规范就医。
尹婷[6](2016)在《宁夏HIV/AIDS合并HBV、HCV、TP感染状况及部分HIV-1基因亚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及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了解并掌握2002-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艾滋病感染状况,HIV/AIDS合并感染HBV、HCV、TP状况,并对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艾滋病的预防及抗病毒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宁夏地区部分Ⅰ型艾滋病(HIV-1)pol区进行基因亚型分型检测,了解宁夏地区HIV-1基因亚型分布,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2002-2014年底发现并报告的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包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确证的,及外省报告的我区常住人口中的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在艾滋病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个人信息核查,了解HIV感染情况及合并感染HBV、HCV、TP的基本状况;使用酶联免疫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血清学检测;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ROCHE公司的High Pure Viral RNA Kit试剂盒进行HIV RNA提取,以此为模板,采用Nest-PCR的方法对HIV-1 pol区进行全长扩增,将扩增后的PCR产物送去测序公司进行测序,采用Los Alamos HIV Database提供的在线工具Quality control和BioEdit软件对所得的序列进行校正和剪裁,采用美国NCBI提供的在线亚型分析工具Genotyping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初步分析,采用Mega6.0软件构建部分毒株的Neighor-Joining系统进化树进行分型验证。结果:(1)2002-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共确证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1235例,其中hiv感染者920人,aids患者315人;男性1051人,占85.1%,女性184人,占14.9%,男女比为5.7:1;民族以汉族为主,占67.8%;年龄主要为18-40岁的性活跃人群,占58.2%;婚姻状况以未婚者居多,占39.8%;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组。(2)2002-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感染途径以经血液途径传播为主,2007年后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且持续上升;母婴传播控制平稳;我区2007年出现经同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上升趋势明显,异性性传播控制平稳。(3)经确证的1235例hiv/aids中,合并感染率为27.3%。其中,合并hbv感染者122例,阳性率为9.9%;合并hcv感染者267例,阳性率为21.6%;合并tp感染者68例,阳性率为5.5%。三重感染中,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与丙肝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者53例,三重感染率为4.3%;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者36例,三重感染率为2.9%;丙肝抗体检测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者44例,三重感染率为3.6%。四者检测均为阳性者12例,四重感染率约为1.0%。(4)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艾滋病防治系统建立以来,hiv/aids阳性检出率2007年最高,为13.65?,2008-2014年hiv/aids阳性检出率较平稳,在2.67?-3.55?;合并感染率2005年最高,为78.38%,2013年最低,为12.68%。(5)将是否合并感染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感染途径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为民族和感染途径两个变量,说明其是影响hiv/aids发生合并感染的因素,其中,少数民族较汉族更不易发生合并感染,是保护性因素。(6)将本研究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中,经测定病毒载量大于1000copies/ml的样本,共47份血浆,进行hiv-rna提取,采用nest-pcr法进行扩增,获得35份目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分析,存在4种基因亚型,分别为b亚型、crf07bc、crf08bc和crf01ae亚型,其中crf07bc亚型最多,为23例,占65.7%,crf07bc、crf01ae和b亚型分别为17.1%、11.5%和5.7%。结论:(1)2002-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持续增多,疫情日趋严重,对其防治不容忽视,应进一步完善干预措施,加大干预力度;(2)2002-2007年,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血液传播,从2008至2014年,已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提示我区艾滋病疫情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移;(3)异性传播控制平稳,同性传播持续上升,应注意并加强对MSM人群的健康宣教,推广自愿咨询检测服务,为有需要的咨询者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4)双重、三重、四重合并感染均存在,提示应在加强对艾滋病疫情监测的同时,进行对乙肝、丙肝、梅毒等相同传播途径的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各类性传播疾病的知晓率,重点防控其在性活跃人群中的传播;(5)对宁夏地区HIV-1流行株亚型特征的研究显示,我区HIV-1存在4种基因亚型,分别为B亚型、CRF07BC、CRF08BC和CRF01AE亚型,主要以重组亚型为主,其中CRF07BC最多。HIV-1基因型趋于多样化,这加大了艾滋病防治的难度,亟待加强对吸毒人群、性活跃人群的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
李刚[7](2013)在《济宁口岸出境人员性传播疾病流行现状及KAP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2008-2009年济宁口岸出境人员性传播疾病监测状况分析目的:为了解济宁口岸出境人员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济宁口岸的7421名出境人员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7421名受检人员中性传播疾病(STD)感染率为2.03%,其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为1.52%,丙肝病毒感染率为0.31%,HIV感染率为0.05%,梅毒感染率为0.16%。在出境人员中,劳务人员的性传播疾病感染率较高,为2.31%。结论:性传播疾病中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较高,出境人员中劳务人员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故应加大对劳务人员的监测力度,加强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二部分2010-2012年济宁口岸出境人员性传播疾病监测状况分析目的:了解济宁口岸出境人员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包括艾滋病、梅毒、丙肝、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况,为今后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制定干预措施做出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从济宁口岸出境的33923名人员,进行监测。其中艾滋病检测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初筛,凡重复阳性的标本,由山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HIV确认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试验确认;梅毒检查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丙型肝炎病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乙型肝炎检测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初筛表面抗原阳性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结果:按照卫生部颁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标准判定。对所得到的信息使用spssl7.0进行统计分析。33923名出境人员中,结果艾滋病阳性6人,梅毒阳性为61人,丙型肝炎阳性人数为71人,HBsAg阳性590人。分别比较这四种疾病三年的检出率的差异性,其中艾滋病和梅毒p>0.05,无统计学意义;丙型肝炎p=0.001有统计学意义;乙肝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不同年龄组比较艾滋病无统计学意义;梅毒与丙肝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大。根据不同职业的比较艾滋病患者全部6名均为劳务人员;梅毒阳性检出者中劳务人员58名,留学人员1名,海员2名;丙型肝炎阳性检出者中,劳务人员70名,留学人员1人;各类职业的出境人群中旅游人员阳性率最高,公务人员其次,劳务人员最少。三种疾病按职业划分均无统计学意义,乙肝职业化分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人群中艾滋病阳性检出者中男性5名,女性1名;梅毒阳性检出者中男性60名,女性人数1名;丙型肝炎阳性检出者中男性67名,女性4名;男性HBsAg阳性率为1.846%;女性HBsAg阳性率为0.427%。男性HBsAg P日性率明显高于女性。按性别划分艾滋病无统计学意义,梅毒、丙肝、乙肝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要加强高危人群的监测,切实做好出境人员的性传播疾病防治工作,在加强性传播疾病检测的同时,应对其阳性携带者作相应处理;对阴性者应按免疫程序,进行相关疫苗的接种,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控,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保护高危人群。第三部分济宁口岸出境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目的:了解济宁口岸出境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现状,认知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对济宁口岸出境人员随机抽取330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者中仅有21.6%的人听过AIDS,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7.8%,高中文化程度为5.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7.8%;在不同职业中听过AIDS的学生为0.6%,劳务为16.6%,商务为1.6%,其他为2.8%;其中男性为17.5%,女性为4.1%。出境人员对AIDS知晓途径主要为广播、报刊杂志,两者占到总数的71.5%,且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文化程度提高对AIDS知晓率增加。结论:济宁口岸出境人员对AIDS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掌握不全面,政府对AIDS宣传教育工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既需要利用已有的宣传手段的优势,又要开辟和发展新途径,以提高各人群掌握AIDS知识水平.
李荣,尹红,王盛书,姚伟,韩红,杨若佳[8](2013)在《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某部1992~2011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报告情况,为部队防治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部疾病监控中心1992~2011年的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时间、人群分布等方面的资料。结果 1992~2011年共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735例,占总传染病报数的9.88%;主要为乙型肝炎,占83.27%,丙型肝炎占5.99%,梅毒占3.54%,淋病占3.27%,尖锐湿疣占2.31%;其中男性占92.11%,女性占7.89%;干部占54.83%,战士占26.53%,其他人员(主要是军队离退休人员、在编职工等)占18.64%;发病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性传播疾病发病人数从无到有,逐渐增多。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尤其是经血传播疾病是危害部队的重要传染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性传播疾病发病数逐渐增多,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张银汉,喻晶,吴波,刘晓翌,吴夏枫,邵勇[9](2011)在《荧光定量PCR检测5种常见性传播疾病DNA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2010年2年来5种常见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情况,以期对性病患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我院两年来有可疑性传播疾病病例3457例患者进行5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单纯疮疹病毒Ⅱ型和人乳头状病毒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乳头状病毒、解脲支原体和单纯疮疹病毒Ⅱ型阳性率较高,淋球菌、沙眼衣原体阳性率较低。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单纯疮疹病毒Ⅱ型和人乳头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66%、2.90%、43.3%、37.2%、60.4%。结论性传播疾病仍处于高发阶段,性病患者为病毒病原体者较难治愈,为细菌病原体者较易治愈,此结果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加强青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是控制性传播疾病蔓延的重点。
廖玫珍[10](2010)在《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变化及抽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艾滋病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继续蔓延,己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均有重大影响。虽然目前中国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但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定人群和部分重点地区已经出现艾滋病高流行态势,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性传播已经成为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在2009年新增艾滋病感染案例中占到70%以上。山东省艾滋病新报告感染者经性途径传播也呈上升趋势,2009年经性途径传播所占比例达到70.9%。性传播途径所占比例的增加有着重要的涵义,根据非洲国家的经验,当性传播成为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那么它的流行速度是惊人的。因此,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性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与商业性交易的广泛存在密不可分,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s)作为特殊的桥梁人群,在性病艾滋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一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状况及相关行为状况对控制艾滋病疫情有重要意义。山东省自1995年开始,对女性性工作者进行艾滋病血清学监测,经过多年的实施,为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感染状况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同时,也暴露了血清学监测的缺点,即不能反映影响艾滋病性病传播流行的社会、行为因素,艾滋病感染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尚不明了,具有滞后性。同时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的各种因素广泛存在,如性病发病率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剧增、人们对性观念、性行为认识的改变,导致卖淫、嫖娼现象的增加。此外,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认为,根据近年来毒品的流行趋势,苯丙胺类新型毒品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海洛因在亚洲及其他国家蔓延流行,但是目前,只看见西方国家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新型毒品滥用研究结果相关报到,而对于女性性工作者这一桥梁人群的新型毒品滥用情况一无所知。因此,极需在山东省开展女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桥梁人群行为学调查。因此,我们选择在青岛、烟台和德州3个地市,连续3年在同一时间段采用同一种调查方法对女性性工作者进行调查,以期了解该桥梁人群的性病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其相关行为特征,探索流行因素和流行趋势,对山东省今后制订艾滋病防治策略、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女性性工作者作为一个敏感的群体,由于担心受到社会排斥和公众歧视,她们不愿公开表露自己的身份,行为一般比较隐蔽,常隐匿性活动,称之为隐蔽人群。在针对隐蔽人群的调查研究中,由于缺乏对这些人群的抽样框架,对于这些难以接近人群的抽样是研究者面临的一项持续性挑战。因此,探索有效抽样方法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意义重大。同伴推动抽样(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RD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近似概率抽样的链式推举抽样,该方法还可通过统计学调整来消除由于人们通过社会网络进行征募而出现的内在固有的偏移,为开展该人群调查并进行有代表性的估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是一种较适合的接近隐蔽人群的抽样方法。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RDS方法应用于男男性行为人群及吸毒人群的研究报告,而应用该方法调查女性性工作者的报告很少。本课题拟应用这一新技术新方法在济南市历城区开展女性性工作者调查,以期了解这一新技术新方法在该人群中的可应用性,评价其效果,同时了解当地女性性工作者的艾滋病及梅毒感染率、人口构成、高危行为情况以及与她们相联系的社会网络的信息,为当地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其流行因素;2.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传播相关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感染及行为变化趋势,为艾滋病疫情的估计和预测提供信息;4.评估我省已开展的干预活动,为当地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5.探索同伴推动抽样方法在招募女性性工作者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评价,为以后对该人群的抽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选择青岛、烟台和德州三个调查点,连续3年在同一时间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女性性工作者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了解这一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及其安全套使用情况、吸毒行为、求医行为、接受干预服务等信息,并采集血液进行HIV、梅毒抗体检测;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频数、均数、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分层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2.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方法招募女性性工作者,调查点设置在济南市历城区疾控中心,招募过程由最初的7个“种子”开始,发给每个种子3张联系卡,由种子介绍其同伴加入研究群体,被介绍的人得到3张联系卡,又继续介绍别人,按这样的方式,推举链不断延长,样本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增大,直到达到预期样本量,招募过程中采用了双重激励措施。运用RDSAT、NetDraw和SPSS 11.5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结果1.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变化及流行因素研究三年共调查女性性工作者3460例,检出HIV抗体阳性者2例,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06%;调查对象年龄范围在15-53岁之间,年龄分布以20-24岁年龄段为主,占54.6%,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75.9%,户籍地以本省为主,占52.0%,本省户籍的女性性工作者逐年增加,差异有显着性(P(0.001),女性性工作者文化程度有增高趋势,2006年高中及以上学历占14.7%,而2008年则占22.5%,差异显着(P<0.001)。调查对象发生初次性行为年龄范围为11-29岁,首次商业性行为年龄范围在12-45岁之间,有47.5%的调查对象在20之前开始从事性服务工作,46.0%的调查对象从事商业性行为工作不到2年,57.8%的调查对象近一周接客数量多于7个。72.3%的FSWs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2008年较2006年有了显着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01);最近一个月与客人发生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率不高,2006-2008年坚持使用安全套率分别为32.6%、53.6%和48.2%,差异有显着性(P<0.001);最近一次与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3年平均有45.3%的FSWs使用了安全套,安全套使用率从2006年31.1%提高到2008年57.5%,使用率显着提高(P<0.001),最近一个月内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三年坚持安全套使用率均很低,2006-2008年坚持使用安全套率分别为18.0%、17.6%和40.5%,差异有显着性(P<0.001)。有45.6%的FSWs承认在最近一年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但三年患病率未见明显改变(P>0.05),其中有72.6%的人会选择到正规医院诊疗,这一比例从2006年的38.1%上升到2008年的92.1%,差异有显着性(P<0.001),有部分女性性工作者(40.6%)在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时会选择自己买药治疗,但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从2006年的54.7%下降到2008年的32.5%,差异有显着性(P<0.001)。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增加趋势,2006-2008年分别有75.3%、83.8%和84.6%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得分≥6,女性性工作者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为免费宣传材料,3年平均为80.1%,其次为电视,占71.8%,2006-2008年女性性工作者获得艾滋病知识渠道变化很大,通过朋友、医生、咨询服务、宣传广告栏以及免费宣传材料几种方式获取知识比例在逐渐增加,而电视和广播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最近一年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比例不高,但有逐年增加趋势,2006-2008年分别为16.2%、29.8%和47.6%,差异有显着性(P<0.001);FSWs接受过安全套发放等干预服务有逐年增加趋势,各项服务接受率均显着性提高(P<0.001)。分层结果显示,不同场所、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民族、艾滋病知识得分以及是否接受过干预服务之间安全套使用率有显着性差异。FSWs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不坚持安全套使用与年龄两极化(<20和≥25年龄组)、较低文化水平、招募场所为路边店/站桩、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以及没有接受过安全套发放服务相关;最近一个月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不坚持安全套使用与≥25年龄、未婚、少数民族、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以及未接受性病检查或治疗相关。3年共有11.2%的调查对象承认有吸毒史,其中有2.8%的对象承认在过去半年内注射过毒品。青岛、烟台和德州三个调查点的FSWs承认有吸毒行为比例分别为30.2%、2.0%和0.0%,青岛吸毒FSWs全部承认吸食的毒品为“冰毒”,有部分(4.5%)FSWs同时也吸食过“麻谷”和“K粉”。85.7%(36/42)的梅毒阳性来自于青岛监测点,因此单独分析青岛资料以了解FSWs吸毒行为及梅毒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青岛调查点三年共调查女性性工作者1211名,年龄分布以20-24岁年龄段为主,占41.9%,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85.1%,户籍地以本省为主,占65.8%,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占83.8%。58.1%的调查对象在20岁前开始从事性服务工作,60.2%的调查对象从事商业性行为工作不到2年。63.5%的调查对象最近一周按客数大于或等于7个。最近一个月与客人发生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率不高,仅为42.0%,最近一个月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率仅为7.3%。被调查女性性工作者中,有30.2%的调查对象承认有吸毒史,其中有1.6%的对象承认在过去半年内注射过毒品,低年龄组、未婚、招募场所为桑拿/夜总会/酒吧、首次性交年龄<18岁、从事商业性行为年限≥2、最近一个月商性性行为未能坚持使用安全套以及更高的梅毒感染率是FSWs吸毒行为的危险因素。三年共有3%的被调查对象检测为梅毒抗体阳性,这一比例从2006年的1%增加到2008年6.9%,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梅毒感染与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有吸毒史以及曾经做过HIV检测有关。单独分析青岛FSWs调查资料了解工作场所对女性性工作者行为影响,结果显示:招募场所为站桩/路边店的女性性工作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更低一些,而夜总会/酒吧的女性性工作者以未婚、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本省户籍为主。不同场所的女性性工作者首次商业性行为年龄、最近一周客人数量以及吸毒行为有显着差别,61.1%的夜总会/酒吧/桑拿的女性性工作者首次商业性年龄小于20岁,而这一比例在站桩/路边店以及洗脚屋/发廊女性性工作者中为49.2%和50.4%。站桩/路边店以及洗脚屋/发廊的女性性工作者最近一周客人数量较多,最近一周客人数量≥7的比例分别为95.0%和91.4%,而仅有50.4%的夜总会/酒吧/桑拿女性性工作者最近一周客人数量≥7;33.0%的夜总会/酒吧/桑拿女性性工作者有吸毒行为,而这一比例在站桩/路边店以及洗脚屋/发廊女性性工作者中仅为15.8%和28.3%。站桩/路边店以及洗脚屋/发廊的女性性工作者求医行为更不规范,2/3的女性性工作者会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不去治疗;站桩/路边店的女性性工作者接受艾滋病相关干预服务的可及性较夜总会等高档场所低,接受免费安全套发放、同伴教育及艾滋病相关宣传材料均较夜总会/酒吧/桑拿及洗脚屋/发廊的女性性工作者的比例低,有显着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婚、外省户籍、初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站桩/路边店的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行为的危险因素;(25岁年龄组、初次性行为年龄<18岁、从事商业性行为年限≥2年、与商业性伴最近一个月不安全性行为以及更高的梅毒感染率是夜总会/酒吧/桑拿的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行为危险因素;外省户籍、<20岁年龄组以及与商业性伴最近一个月不安全性行为是洗脚屋/发廊的女性性工作者吸毒行为的危险因素。夜总会/酒吧/桑拿女性性工作者梅毒感染与具有吸毒行为及曾做过HIV检测有关;而洗脚屋/发廊女性性工作者梅毒感染与从事商业性行为年限长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站桩/路边店女性性工作最近一个月与商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与未婚和从未做过HIV检测有关;夜总会/酒吧/桑拿女性性工作者最近一个月与商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与具有吸毒行为、从未做过HIV检测、文化程度低以及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时不去治疗有关;洗脚屋/发廊女性性工作者最近一个月与商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与具有吸毒行为以及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时不去治疗有关。2.同伴推动抽样方法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应用研究共调查了363个女性性工作者,最长的招募链为25波。FSWs的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收入状况以及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等评价指标均达到了平衡。调查对象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为48岁,中位数为27岁,以未婚、≥25岁年龄组、初中文化程度、外省户籍女性性工作者居多。FSWs艾滋病性病知晓率较低,59.2%的FSWs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41.8%不认为及时治疗性病有助于预防艾滋病,高达50.4%的FSWs存在性行为后冲洗阴道或用一些外用药可以预防艾滋病的错误认识。高达58.8%的FSWs认为自己不会感染或者不知道是否会感染艾滋病,只有12.5%的FSWs认为自己有高度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仍在三分之一以上的FSWs不知道女性和男性得了性病后会有哪些症状。49.0%的FSWs为了预防性病,会定期打消炎针或吃消炎药。首次性行为的年龄为10-28岁,首次商业性性行为的年龄为16-45岁,42.4%的FSWs从事商业性行为年限≥2年,调查对象中31.1%有一夜情或临时性伴,75.2%有固定性伴。在安全套使用方面,最近一次与商业性伴、非商业临时性伴及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88.5%、46.3%和43.6%,最近一个月与商业性伴、非商业临时性伴及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坚持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60.8%、58.8%和22.4%。75.8%的FSWs有饮酒史,53.4%的FSWs有吸烟史,12.7%有吸毒史,其中8.7%有注射吸毒史,均为海洛因滥用者,另外91.3%的FSWs均为吸食冰毒、K粉及摇头丸新型毒品者。只有44.9%的FSWs在最近一年接受过安全套发放、性病检查治疗、艾滋病咨询等服务,18.7%曾做过艾滋病检测。血清学检测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感染率为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岁和≥25年龄组、本省户籍、低档场所以及具有吸毒行为是历城区FSWs最近一个月无保护商业性行为的危险因素。未婚、本省户籍、初次性行为年龄(18岁以及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未坚持安全套使用是吸毒的危险因素。结论1.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变化及流行因素研究1.1女性性工作者作为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状况及行为状况直接反映山东省艾滋病的流行强度,通过对这一高危人群开展血清学和行为学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感染率目前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1.2 2006-2008年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以及干预服务接受率均显着增加,提示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一定成效。但是安全套使用率低、多性伴、吸毒行为以及性病感染比例增加等因素广泛存在,说明山东省FSWs仍面临性病艾滋病感染巨大风险;1.3 FSWs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不坚持安全套使用与年龄两极化(<20和≥25年龄组)、较低文化水平、招募场所为路边店/站桩、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以及没有接受过安全套发放服务相关;最近一个月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不坚持安全套使用与≥25年龄、未婚、少数民族、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以及未接受性病检查或治疗相关;1.4高达30.2%的青岛市女性性工作者存在新型毒品滥用行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吸食新型毒品与不安全性行为及梅毒感染有关,进一步说明了吸食新型毒品将是影响性病艾滋病在该类高危人群中传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5低年龄组、未婚、招募场所为桑拿/夜总会/酒吧、首次性交年龄<18岁、商业性行为年限≥2、与商业性伴最近一个月未坚持安全套使用以及更高的梅毒感染是FSWs吸毒危险因素。FSWs梅毒感染主要与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未坚持使用安全套、吸毒史以及曾经做过HIV检测有关;1.6新型毒品滥用这一影响因素导致夜总会等高档场所FSWs不安全性行为及性病感染率较低档场所还要高的现象,与传统干预策略不一致,因此应加强对夜总会/酒吧/桑拿场所中具有吸毒行为的FSWs干预工作,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站桩/路边店FSWs吸毒比例也在增加,从2006年的5.0%增加到2008年的25.8%;1.7FSWs存在多种易感染艾滋病的不安全行为,性病感染率高,就医方式还很不规范,需要实施综合干预,加大对这一人群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安全套推广等工作,并且针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FSWs有不同的艾滋病高危行为这一特点,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2.同伴推动抽样方法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应用研究2.1运用RDS招募FSWs是可行的,有其独特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仍需不断完善和发展。2.2历城区FSWs艾滋病性病感染率较低,但不安全性行为广泛存在,FSWs是HIV传播的“桥梁人群”,可利用其社会网络特征来加强对这一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2.3 FSWs性病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历城区仍需要更加灵活运用有效的健康宣传和外展服务,重视同伴教育,宣传正规途径治疗,同时加强风险意识教育。2.4<20岁和≥25年龄组、本省户籍、低档场所以及具有吸毒行为是历城区FSWs最近一个月无保护商业性行为的危险因素。未婚、本省户籍、初次性行为年龄<18岁以及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未坚持安全套使用是吸毒的危险因素。2.5新型毒品滥用情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有效防范和遏制“新型毒品”的蔓延。意义和创新1.本研究采用生物学监测与行为学监测相结合,连续3年在同一时间段、同一调查地点采用同一种调查方法对FSWs进行调查,样本量大,代表性强,能够很好的反映山东省FSWs的危险行为特点及其变化趋势;2.在国内首次报到FSWs新型毒品滥用现象及其影响因素,青岛FSWs新型毒品滥用比例高达30.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新型毒品滥用与梅毒感染、不安全性行相互关联性,进一步说明了新型毒品滥用将是影响我省性病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3.传统的干预思路认为应加强路边店等低档场所FSWs的干预工作,忽略了新型毒品滥用这一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夜总会等高档场所不安全性行为及性病感染率高的现象,本研究对今后制定我省艾滋病防治干预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4.本研究首次在山东省应用同伴推动抽样这一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应用,为以后对该人群以及其它隐蔽人群的抽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日趋严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日趋严重(论文提纲范文)
(1)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 |
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论文相关综述 全球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网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庆大霉素治疗淋病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的进展 |
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论文相关论着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改良的微量稀释法用于淋球菌药敏检测的多中心评估研究 |
深圳市2010-2017年淋球菌药敏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
在读期间参加的会议和培训班 |
在读期间参加的现场实习 |
致谢 |
(2)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HIV/HCV/TP流行现状、挑战与应对 |
2. 干血/浆斑样本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一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应用策略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策略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结 |
创新性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1 已发表文章-综述 |
附录2 已发表文章-论着 |
附录3 已发表文章-论着 |
附录4 已发表文章-SCI |
(3)我国HIV HCV及TP的流行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HIV HCV TP的感染现状 |
2 不同人群HIV、TP、HCV感染现状 |
3 HIV、HCV、TP合并感染 |
3.1 HIV/HCV合并感染 |
3.2 HIV/TP合并感染 |
3.3 HIV/HCV/TP三重感染 |
(4)性病防治与牧区社会重构 ——以1950-1966年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资料来源与相关概念界定 |
1.5.1 资料来源 |
1.5.2 相关概念界定 |
2 牧区性病的流行 |
2.1 牧区性病流行的严重现实 |
2.1.1 性病流行的概况 |
2.1.2 性病流行的特点 |
2.1.3 性病流行的危害 |
2.2 牧区性病流行的成因 |
2.2.1 经济基础:牧区卫生资源缺失和牧民生活水平低下 |
2.2.2 思想根源:牧区民众对性病缺乏科学认识 |
2.2.3 现实条件:牧区宗教束缚力减弱和婚姻出现畸形化 |
3 牧区性病的防治 |
3.1 牧区性病问题进入新政权的视野 |
3.1.1 政府对性病问题的关注 |
3.1.2 性病防治前的准备工作 |
3.2 性病防治工作全面展开 |
3.2.1 普查普治阶段(1950-1956 年) |
3.2.2 复查复治阶段(1957-1961 年) |
3.2.3 补课扫尾阶段(1962-1966 年) |
3.3 性病防治过程中的问题 |
3.3.1 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反复 |
3.3.2 医务人员思想上的波动 |
3.3.3 牧区民众情绪上的抵触 |
3.4 牧区性病防治的成效 |
3.4.1 患病率大幅度下降 |
3.4.2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
4 性病防治对牧区社会重构的影响 |
4.1 牧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 |
4.1.1 畜牧业生产恢复发展 |
4.1.2 牧民生活显着改善 |
4.2 牧区基层政权建设逐步加强 |
4.2.1 牧民对新政权逐渐认可和接受 |
4.2.2 中国共产党在牧区的领导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
4.3 牧区传统文化渐次革新 |
4.3.1 医学文化遭遇更化 |
4.3.2 婚姻文化得以变革 |
4.3.3 卫生观念开始转变 |
4.4 牧区社会建设有序开展 |
4.4.1 社会关系逐步改善 |
4.4.2 卫生事业显着发展 |
4.4.3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内蒙古牧区性病防治大事年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云南省某地暗娼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流行现状 |
1.1.2 暗娼人群 |
1.1.3 中国暗娼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现况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学问题 |
2.7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暗娼人群性行为特征 |
3.3 暗娼人群自报性病相关症状及求医行为 |
3.4 暗娼人群性病健康服务情况 |
3.5 暗娼人群CT、NG感染现况 |
3.6 暗娼人群CT、NG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7 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CT、NG实验室检测结果可靠性 |
4.2 暗娼人群CT、NG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
4.3 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 |
4.4 暗娼人群性病防治意识及就医行为情况 |
5 结论 |
6 建议 |
7 研究创新性 |
8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宁夏HIV/AIDS合并HBV、HCV、TP感染状况及部分HIV-1基因亚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7)济宁口岸出境人员性传播疾病流行现状及KAP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ATALOG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 |
2.2 各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构成情况 |
2.3 发病的时间趋势 |
2.4 月分布情况 |
3 讨论 |
(9)荧光定量PCR检测5种常见性传播疾病DNA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标本来源: |
二、试剂和方法: |
三、主要仪器: |
结 果 |
一、发病情况 |
二、3457例患者NG、CT、UU、HSVⅡ、HP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见表1。 |
三、NG、CT、UU、HSVⅡ、HPV阳性患者合并感染情况见表2。 |
讨 论 |
(10)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变化及抽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
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变化及流行因素研究 1.1 |
对象与方法 1.2 |
结果 1.3 |
讨论 1.5 |
结论与建议 2. |
同伴推动抽样方法在女性多性伴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2.1 |
对象与方法 2.2 |
结果 2.3 |
讨论 2.4 |
结论 附录 |
(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英文论文3 |
四、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日趋严重(论文参考文献)
- [1]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D]. 刘经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D]. 马洁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3]我国HIV HCV及TP的流行现状[J]. 马洁琼,邢文革,蒋岩.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9(12)
- [4]性病防治与牧区社会重构 ——以1950-1966年内蒙古为例[D]. 贾卓娅.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云南省某地暗娼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D]. 刘春桃.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宁夏HIV/AIDS合并HBV、HCV、TP感染状况及部分HIV-1基因亚型的研究[D]. 尹婷. 宁夏医科大学, 2016(03)
- [7]济宁口岸出境人员性传播疾病流行现状及KAP的调查[D]. 李刚. 山东大学, 2013(05)
- [8]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J]. 李荣,尹红,王盛书,姚伟,韩红,杨若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17)
- [9]荧光定量PCR检测5种常见性传播疾病DNA结果分析[J]. 张银汉,喻晶,吴波,刘晓翌,吴夏枫,邵勇.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09)
- [10]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变化及抽样方法研究[D]. 廖玫珍. 山东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