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敏试验结果与治疗效果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车凯军,查国华,龙剑,罗景方,李鹰飞,邱华平,张有华[1](2021)在《三维组织药敏试验在指导晚期胃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维组织药敏试验在指导晚期胃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60例晚期胃癌患者,其中30例患者采用体外三维组织药敏试验法检测化疗药物敏感性作为试验组,30例未行药敏试验检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药敏试验组根据药敏结果分为;敏感组、轻度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敏感组及轻度敏感组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化疗方案,不敏感组和对照组根据指南选择化疗方案。分析比较各组间近期化疗疗效、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有无差异。结果敏感组、轻度敏感组和不敏感组三组组间的近期化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感组、轻度敏感组和不敏感组三组组间的近期化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近期化疗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组各组间化疗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化疗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与轻度敏感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轻度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组织药敏试验法准确率较高,与临床疗效相关性良好,能有效的指导晚期胃癌的精准个体化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骆延波[2](2021)在《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48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该药敏试验接种仪便于灭菌,易于操作,结构合理,接种细菌量重复性好,与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比对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5%,批量检测结果吻合率90%以上,检测效率高5倍以上。针对国内养殖场临床化验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的现状,研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0~50 cm、20~30 cm、20~30 cm,热功率为30~40 W。主要由密封的泡沫盒、加热带、电线、温控开关等组成,经过温度稳定性、温度差异性、与常规恒温培养箱培养性能比对验证及使用费用对比、实地培养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该便携式细菌培养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箱体内温度相对恒定(温度范围30-42℃),符合常规细菌的培养要求,与常规培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适用于基层现场和实验室培养细菌。研制的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包括外壳、显示屏、图像采集室、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其中显示屏固定在壳体上,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和图像采集室安装在内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与图像采集室对应,控制板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的数据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口,显示屏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包括扫描仪和光源。CMOS感光器或CCD感光器,连接到控制器。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系统进出托盘和操作系统运行顺畅。每个药敏板的读数值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与目测结果比对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而且检测效率是目测的5倍以上。检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图像采集仪能够识别琼脂板上直径大于0.5mm的菌落。本软件设计记忆功能,对于初次不能识别的较小直径菌落,经过软件识别标记,再次扫描时即能识别。为便于操作,撰写了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能够实现高通量图像采集和MIC统计分析,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读取结果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检测效率比常规目测和手工录入数据提高10倍以上,适合批量细菌药敏试验检测。为验证该优化集成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使用该集成技术对分离鉴定的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检测高抗药性基因。分离鉴定出菌株总数为1061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对主要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筛选部分抗药性水平较高的细菌,对其抗药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统计了10余种常用药物对细菌的MIC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对多黏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抗药率高于40%;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相对敏感。沙门氏菌的总体抗药性水平略低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的抗药性高于70%,对其它药物较为敏感性低于20%。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的抗药性明显低于病料来源大肠杆菌。健康动物粪便源大肠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殖畜种抗药性背景指示菌的作用。多重高抗表型的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720份新鲜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检测结果表明:83株携带mcr-1基因;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和4种PMQR基因。药敏检测只用了1个月时间,比常规方法节省5个月,检测成本降低80%。综上所述,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准确、稳定、可重复、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为细菌抗药性检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谭书敏[3](2021)在《抗流产衣原体敏感药物的筛选与治疗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产衣原体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会导致山羊、绵羊怀孕晚期流产或产死胎、弱胎,是导致羊地方性流产的重要病原,同时流产衣原体也会感染猪、牛、鸡等畜禽和人。流产衣原体在世界多个地区均有报道,对各地的养殖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近三十年内国内通过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结果发现,至少11个省的绵羊和山羊,13个省的牛,5个省的牦牛,15个省的猪和12个省的禽类存在不同程度衣原体感染情况。据报道,英国每年也因动物衣原体感染有2 000万英镑左右的经济损失。由于当前动物衣原体病没有商业化的疫苗,临床上对动物衣原体病的控制药物治疗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但对于动物衣原体病的药物治疗没有系统、相关药物治疗研究的报道。本研究以挑选出最佳抗生素治疗流产衣原体为目的,首先在细胞水平评估多种抗生素对流产衣原体的药物敏感性,通过采用微量稀释-吉姆萨染色法在Mc Coy细胞上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泰妙菌素和四环素抑菌效果最好,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均小于0.015μg/m L。其次,进一步采用鸡胚对泰妙菌素进行抑制流产衣原体生长试验的验证,通过在鸡胚上接种流产衣原体和添加梯度稀释后的抗生素,统计鸡胚死亡个数,最终结果表明泰妙菌素在鸡胚中也能有效抑制流产衣原体生长。最后用流产衣原体对豚鼠通过腹腔注射进行了感染,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泰妙菌素进行治疗,发现流产衣原体在豚鼠体内接种后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14天菌体载量下降,并且在14-21天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心脏和眼睑部位的菌体载量治疗组比对照组显着下降,证明泰妙菌素在豚鼠体内对流产衣原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免疫组化检测证明流产衣原体主要寄生在于豚鼠的子宫、肠、肾和脑组织等部位。综上所述,泰妙菌素是一种畜禽专用抗生素,以前未见报道泰妙菌素治疗流产衣原体病,通过细胞抑制试验、鸡胚抑菌试验以及动物试验均表明泰妙菌素对动物流产衣原体病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在豚鼠感染初步的治疗试验未能在各个器官中完全显示出泰妙菌素对流产衣原体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前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李仕林[4](2021)在《规模化羊场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羔羊腹泻是规模化羊场常见疾病之一,引起该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大肠杆菌导致的羔羊腹泻较为普遍,预防治疗措施不当,将会引起批量羔羊死亡,对羊场危害较为严重。现阶段,我国主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治疗腹泻羔羊,但随着各类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耐药现象严重;不同地区规模化羊场,导致羔羊腹泻的病原菌流行也不相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医治腹泻羔羊前,明确致病菌,挑选出敏感药物,制定出合理治疗方案,对兽医临床上治疗腹泻羔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集新疆南疆规模化羊场腹泻羔羊的粪便75份。对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纯化,生化鉴定、16S r RNA鉴定,共分离出55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73%。测序分析发现分离菌与致病菌株MF919606.1(Escherichia coli,EHEC)、MF919608.1(Escherichia coli,EPEC)、MF919609.1(Escherichia coli,ETEC)、MK920164.1(Escherichia coli,EHEC)相似度高。随机选取其中10株大肠杆菌进行irp2、eae、fim C、hly F、fyu A毒力基因检测,发现10株菌株除irp2毒力基因以外,其它毒力基因在10株菌株中都有检出,其中fim C、eae毒力基因较为普遍;菌株接种小鼠,可导致小鼠发病。10株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米诺环素、氧氟沙星、四环素、羧苄西林、复方新诺明高度敏感;丁胺卡那、头孢拉定、哌拉西林、多粘菌素B、头孢氨苄中度敏感;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拉定、庆大霉素耐药;甘草、艾叶组成的方剂对10株大肠杆菌有抑菌效果。
丁辛[5](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李远春[6](2021)在《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鉴定和药敏特征以及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中的分离情况,了解MAC的亚种构成;2、初步了解我国MAC肺病常用治疗药物的耐药情况,探索MAC肺病治疗的潜在有效药物,分析MAC亚种间耐药谱是否存在差异;3、阐述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的遗传多态性,了解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成簇情况,探索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的耐药表型与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对硝基苯甲酸(PNB)选择培养基初步鉴定为NTM的临床分离株,菌株来源于疑似肺结核(TB)和NTM肺病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应用16S r RNA单基因测序鉴定NTM各菌种,应用16S r RNA、rpo B、hsp65和ITS多靶位联合基因测序法鉴定MAC亚种。2、应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MAC对常用治疗药物和潜在抗菌有效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其中MAC肺病常用治疗药物包括了2020年美国胸科协会/美国传染病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学会联合发布的《NTM病诊疗指南》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出版的《NTM体外药敏试验指南》推荐的药物: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利福布汀、阿米卡星、链霉素、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共计8种;潜在抗菌药物参照TB选择了2种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以及3种抗TB新药(贝达喹啉、氯法齐明和德拉马尼)。总计13种药物。3、应用VNTR基因分型方法分别对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进行15位点和16位点的基因分型,统计分析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的基因多态性与成簇情况,探索成簇菌株与非成簇菌株在耐药表型上的差异。结果1、MAC在NTM中的分离情况:PNB选择培养基初步鉴定为NTM的373株菌株,经16S r RNA单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确定NTM为371株,结核分枝杆菌2株,PNB选择培养基鉴定NTM的假阳性率为0.54%(2/373)。NTM中慢生分枝杆菌以MAC为主,分离出176株,分离率为47.44%,快生分枝杆菌中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分离率为26.41%(98/371)。2、MAC亚种鉴定:经多靶位联合基因测序鉴定,MAC存在7种亚种,分别为胞内分枝杆菌(38.64%,68/176)、鸟分枝杆菌(27.27%,48/176)、奇美拉分枝杆菌(10.80%,19/176)、副胞内分枝杆菌(10.23%,18/176)、哥伦比亚分枝杆菌(7.39%,13/176)、马萨分枝杆菌(4.55%,8/176)和蒂莫内分枝杆菌(1.14%,2/176)。3、MAC的药敏结果: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MAC对常用治疗药物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利福布汀、阿米卡星、链霉素、利奈唑胺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38%,22.75%,40.12%,14.97%,11.98%,32.93%,42.51%和44.31%。MAC对潜在抗菌有效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贝达喹啉、氯法齐明和德拉马尼的耐药率分别为83.83%,90.42%,2.99%,8.98%和86.83%。4、MAC亚种的药敏差异:MAC亚种间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奇美拉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胞内分枝杆菌(26.32%vs.4.69%,P=0.014)和鸟分枝杆菌(26.32%vs.6.25%,P=0.014);哥伦比亚分枝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低于胞内分枝杆菌(9.09%vs.42.19%,P=0.046)和马萨分枝杆菌(9.09%vs.62.5%,P=0.018);哥伦比亚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鸟分枝杆菌(81.82%vs.37.50%,P=0.016)和奇美拉分枝杆菌(81.82%vs.26.32%,P=0.007),副胞内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也显着高于奇美拉分枝杆菌(64.71%vs.26.32%,P=0.024);胞内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鸟分枝杆菌(92.19%vs.64.58%,P=0.007)。5、VNTR基因分型:鸟分枝杆菌的VNTR各位点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分辨率指数为0.989,聚类分析呈3个基因群,成簇率为31.25%;胞内分枝杆菌的VNTR各位点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分辨率指数为0.994,聚类分析呈2个基因群,成簇率为22.34%。6、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中成簇与非成簇菌株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广东深圳地区NTM快生分枝杆菌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慢生分枝杆菌以MAC为主。MAC是NTM最常见的菌种。MAC亚种众多,本研究共分离出7种,最常见的为胞内分枝杆菌,其次为鸟分枝杆菌。2.MAC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差异较大。MAC对常用治疗药物药物敏感性较好;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一般,其中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物敏感性优于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抗TB新药中,贝达喹啉和氯法齐明对MAC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好,德拉马尼相对较差。MAC各亚种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各亚种对克拉霉素、链霉素、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VNTR基因分型对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均具有良好的分辨力,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中成簇与非成簇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无证据支持MAC的VNTR基因分型与耐药表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韩晓芳[7](2021)在《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文中提出皮下脓肿是羊的常见皮肤病之一,该病在全国广泛流行,其病程长,传染性强,该病可导致羊只消瘦、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着养殖效益。环境中致病菌的存在及羊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是该病的主要病因,给羊皮下脓肿的预防与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关于羊皮下脓肿病原菌研究报道显示,羊皮下脓肿致病菌主要为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ulosis,C.p)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两种。患羊皮下脓肿形成后会持续性增大,常规抗菌药物对该病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产生耐药性。我国从2020年全面进入了“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限抗”时代,因此,在养殖业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热点。目前市场上关于抗生素替代物主要有抗菌肽、中草药和植物精油等,其中关于抗菌肽的研究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并以热稳定性强,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着称。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陕西省榆林市部分规模化湖羊养殖场的羊皮下脓肿进行了采样,依次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并且做了抗菌药敏感性试验,随后使用琼脂扩散法及微量稀释法确定了抗菌肽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此外,利用分离到的病原菌感染实验兔形成皮下脓肿,同时采用抗菌肽(天蚕素AD)对兔皮下脓肿进行预防与治疗试验。最后将抗菌肽在湖羊养殖场用于羊皮下脓肿的防治,验证了抗菌肽对羊皮下脓肿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对甘肃省庆阳市和陕西省榆林市部分规模化湖羊养殖场的26只具有代表性的羊皮下脓肿例进行采样,经过实验室分离纯化及PCR鉴定并且测序发现,仅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菌10份,仅分离伪结核样本7份,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伪结核棒状杆菌混合感染共8份(包括继发感染表皮葡萄球菌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黏液棒状杆菌混合感染1份,伪结核棒状杆菌与表皮葡萄球菌混合感染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率分别为69.2%(18/26)和57.7%(15/26),上述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序列与基因库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序列(KX456106.1)同源性均在98.04%以上,15株伪结核棒状杆菌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伪结核棒状杆菌标准序列(KX580966.1)同源性均在99.31%以上,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是羊皮下脓肿的主要病原菌。(2)抗生素药敏检测结果发现,所有分离到的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氨苄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达到44%以上。15株伪结核棒状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超过45%。(3)通过琼脂扩散法试验发现,天蚕素AD对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40 mm,显着超过被测试的抗生素药敏片最大抑菌圈直径(33.5 mm);同时发现最小抑菌浓度为3906μg/m L。由于伪结核杆菌的体外培养液含有抑制抗菌肽功能的磷脂类物质,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抗菌肽对伪结核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效果不明显。(4)利用分离到的两种主要病原菌对实验兔进行致病试验,采用天蚕素AD进行预防与治疗试验发现,天蚕素AD能够完全预防(发病率为0)和治疗(治愈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实验兔皮下脓肿,但不能预防和治疗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兔皮下脓肿;(5)利用天蚕素AD防治羊皮下脓肿发现,预防组脓肿发病率为0.6%(n=834只),显着低于对照组12.4%(n=780);采用外科手术排脓结合天蚕素AD治疗,治愈率达90.0%(n=110),而对照组发病仍为100%。因此,羊皮下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采用天蚕素AD预防和治疗效果显着。
吴优[8](2021)在《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道内外多种疾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2015年的京都胃炎全球共识吹响了消灭Hp的进军号,随后,国内外共识指南根除Hp的治疗指征在不断扩大,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2017年将“证实有Hp感染”作为治疗指征,美国休斯顿共识在2018年提出“所有Hp感染者都应治疗”,日本Hp感染共识在2019年指出“Hp感染是治疗的指征”。抗生素作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抗生素相关耐药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激增。现今临床上提出了多种补救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其中的治疗策略之一,多个指南指出:如果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但目前药敏培养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取样过程要求高,培养周期较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因此需探索新的药敏技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收集了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难治性Hp感染的患者,取其胃黏膜进行Hp新型药敏培养,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益生菌辅助治疗是目前Hp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对其机制也有探讨,有临床研究提出适时的添加益生菌能使Hp感染后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减少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于根除Hp,支持者认为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包括分泌抗菌物质、竞争抑制、干扰黏附过程、增强黏膜屏障或调节免疫等方式。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对益生菌作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相对于此,对胃内微生态的研究却很少,既往我们认为胃内极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微生物的存在,益生菌对胃内微生态的影响更是少见报道。因此我们对难治性Hp感染患者预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其可否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以达到调整胃内微生态并且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另外,据统计,89%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中国作为胃癌的高负担国家,有必要推行“Screen and treat”策略,然而中国个别城市人群的报道显示Hp筛查率偏低,普通民众对Hp的认知防治情况尚不明确,也尚缺乏来自不同专业医生防治认知的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医师和一般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调查,对现状进行了展示,并尝试阐述民众筛查的影响因素及医生根除治疗的抗衡因素。第一部分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目的:研究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临床感染耐药Hp菌株培养的成功率及对根除率的影响;探讨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根据结果评估上海地区多次Hp根除失败患者对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3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第0天)对其行胃镜检查,取1块胃窦粘膜组织进行药敏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将胃黏膜组织直接放进新型肉汤培养基(含马血清、布氏肉汤)中,置于环境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培养箱中,培养时长为3-5天;待液体浑浊后,滴2滴尿素溶液和2滴酚红溶液至八排管孔内,加20μl菌液吹打混匀,观察颜色变化情况,若10分钟内液体由淡黄色变成红色或者紫罗兰色,则证明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若10分钟内没有颜色变化,则培养结果为阴性。药敏鉴定:取10u L菌液接种至新型药敏测试板微孔中,微孔中包含:阿莫西林(0.5mg/L和1mg/L)、克拉霉素(0.5mg/L和1mg/L)、甲硝唑(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0.5mg/L和1mg/L)、呋喃唑酮(0.5mg/L和1mg/L),将药敏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培养条件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10%)培养3天后,用12孔排枪在每个微孔中加入50μl底物反应液,通常10分钟内即可辨别出微孔中的变色情况,如果液体颜色变蓝色,表明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Hp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果不变色,表明Hp对该抗生素敏感;如果低浓度孔变色,而高浓度孔未变色,则为中敏。治疗方法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联方案口服治疗10天,然后停药1月后复查13C或14C呼气试验,统计药敏培养成功率、根除率、抗生素耐药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耐药率有无关联。结果:药敏培养共纳入51人,33人药敏培养成功,培养成功率64.7%,克拉霉素耐药率81.8%,左氧氟沙星耐药率78.8%,甲硝唑耐药率45.5%,阿莫西林耐药率33.3%,呋喃唑酮耐药率9%;上海地区Hp对抗生素单一耐药率12.1%,双重耐药率36.4%,多重耐药率48.5%;根除率按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为87.9%和93.5%;不同性别、年龄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和呋喃唑酮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药敏培养技术培养成功率为64.7%,上海地区对多种抗生素单一耐药率及双重耐药率均较高,根据药敏结果对难治性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除率高,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目的:在分子水平探究益生菌是否可以调控Hp感染患者胃内微生态环境,并探讨是否可以达到辅助根除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至少2次的患者。在益生菌干预前(第0天)和干预后(第15天)分别胃镜下取胃窦黏膜2块,提取DNA,进行16s DNA高通量测序,以检测益生菌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并统计益生菌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1例患者,胃微生态测序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包括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l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goods 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胃内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没有发生改变;(2)Beta多样性分析:Uni Frac热图分析、Anosim分析、物种Adnois分析、物种MRPP分析、NMDS分析和PCOA分析等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干预前后胃内菌群相似,没有明显分离,表明乳酸杆菌干预前后物种多样性无显着差异;(3)LEf Se分析:乳酸杆菌干预后属水平Dorea、Faecalibacterium、Corynebacterium,科水平Corynebacteraced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4)临床症状:益生菌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P<0.001)。结论:乳酸杆菌预干预2周对胃内各菌群相对丰度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胃内某种特定菌群和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状。方法:2019年1月至2月利用互联网调研平台定量调研方式,采取描述性统计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城市、县城、农村所有居住地区展开针对中国医生及普通民众调查问卷,均包含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知识、观念及实践的研究,普通民众问卷共计28个问题,医生问卷共计30个问题。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招募3211名普通民众和546位医生,公众问卷的回应率为12.4%,医生问卷的回应率为4.1%。普通民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知识了解的总体正确率仅为16%,对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分别为35%和43.6%。医生对幽门螺杆菌知识的掌握(83.9%)高于其他人群,对于Hp传染途径及中国Hp感染现状了解欠佳(13.0%),可能是由于最新的幽门螺杆菌相关共识反馈不佳(14.3%)。绝大多数普通民众(87.0%)和医生(82.2%)支持国家幽门螺杆菌筛查计划从而预防胃癌,且支持率与Hp知识水平相关。消化内科医生对Hp感染知识(25.3%vs10.5%,P<.001)以及相关共识(31.9%vs 10.8%,P<0.001)的掌握高于非消化内科医生,但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支持率低于非消化内科医师(58.2%vs.84.2%,P<0.001),其中可能与沉重的医疗负担(67.3%)有关。结论:中国民众对Hp知识的知晓率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应加强对Hp知识的健康教育。全民对Hp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中国各科医师对Hp知识掌握水平高,普遍支持Hp全民筛查,但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
隋国燕[9](2021)在《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弃奶期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明确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通过临床扩大试验评价某药厂生产的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并检测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量,确认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的弃奶期。方法1、在甘肃某牛场选择70头自然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牛,在给药前单乳区采集奶样70份,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及16S r DNA方法鉴定其种类,将鉴定出病原菌通过K-B纸片药敏试验进行8种抗生素(红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四环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2、在甘肃某牛场选择70头自然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牛,将患病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头)和对照组(n=34头)。在给药前、停药后7 d及停药后14 d,进行单乳区奶样采集,每个感染乳区注入3 g药物,每12 h注射1次,连续用药3次。将采集的各组奶样进行细菌学检测及乳汁体细胞计数。通过临床观察、细菌清除率及体细胞计数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3、选择25头健康奶牛,乳房内注入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每个乳区注入3 g药物,每12 h用药1次,连用3次。给药后60 h,采集4个乳区的混合奶样,采用现行国家标准进行相关活性成分残留量的检测。样品经过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色谱柱进行分离,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在正离子或者负离子模式下,进行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对阿莫西林、舒巴坦和泼尼松龙的残留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1、70份患有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样经过细菌学鉴定后,在58份奶样中分离出65株病原菌,其中17株为大肠杆菌,21株为葡萄球菌,26株为链球菌,1株巨型球菌;对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和四环素敏感程度大于70%;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喹肟和庆大霉素产生耐药性;对阿莫西林中度敏感。2、通过临床扩大试验的结果显示,用药前采集的70份奶样中有58份奶样检出细菌,细菌总检出率为82.86%,试验组的细菌检出率为86.11%(31/36),对照组为79.41%(27/34)。停药后14 d,两组的混合感染清除率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单一感染清除率为92.86%和90.9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菌总清除率分别为94.12%和93.55%,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8.3%和61.8%。两组奶样中的SCC在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1)。两组临床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本试验优化和验证了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残留量的LC-MS/MS检测条件,结果表明其质控样品的准确度在规定范围内,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检测。药物残留检测结果显示,依照本研究的给药方案对健康奶牛给予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最后一次给药后60 h,生鲜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和泼尼松龙的残留量,均低于现行标准中对各成分的MRLs要求。结论本研究中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受试药物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与对照药物一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优化后的LC-MS/MS检测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检测。给药后60 h,生鲜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量均低于各自的MRLs。确认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的弃奶期为60h。
李蕊[10](2020)在《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和药敏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奶牛的生殖系统疾病中,子宫内膜炎颇为多见。该病成因复杂,病程长,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奶牛产后,对奶牛生产机能影响严重,增加奶牛终生不育的风险和淘汰率,使奶牛的产出率大打折扣。该病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种类繁杂,尤其以细菌为主,且各地区致病菌种类差异性较大。近年来,由于临床对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剂量缺乏科学性,导致耐药菌株持续增多,大大加重了临床上对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难度。本研究为查明保定市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主要致病菌种类和有效治疗药物,并探索高效治疗方式,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研究对保定市6个区县14个养牛场的2199头奶牛进行为期25个月的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并收集患牛详细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查明月份、胎次、胎衣不下、难产及助产与保定市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从被调查的2199头奶牛中选取76头典型性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病例,对其子宫分泌物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确定主要致病菌种类;对经分离鉴定的各种类致病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有效药物;再使用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作为微生态制剂对受试患牛进行临床治疗试验,并观察记录治疗效果,另外使用药敏试验中筛选出效果最佳的抗生素药物进行临床治疗试验,将两种治疗方法产生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为31.7%;7-9月份为高发期,3-5月份发病率较低;4-7胎次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高发病率胎次;相比胎衣正常脱落奶牛,胎衣不下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明显更高;难产及助产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远高于正常分娩奶牛。致病菌分离鉴定试验被检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子宫分泌物样本中致病菌检出率为96%;共检出8种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是引起保定市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76头病牛中单一致病菌感染率为18.4%,多致病菌混合感染率为77.6%。被检出的8种致病菌均对抗菌药物诺氟沙星、新霉素、头孢西丁、氟苯尼考、头孢噻肟呈现较高敏感性,敏感性较低药物为青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对其余7种抗菌药物呈现分菌种敏感度各异的情况。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的子宫内膜炎患牛治愈率为80%,有效率为93%,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治愈率为67%,有效率为87%。可见,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地理位置、季节、胎次、胎衣不下、难产和助产、饲养规模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且多致病菌混合感染严重,敏感抗生素药物为诺氟沙星、新霉素、氟苯尼考和头孢类药物,微生态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最好。
二、药敏试验结果与治疗效果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敏试验结果与治疗效果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组织药敏试验在指导晚期胃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病例一般资料 |
1.2 病理组织标本的采集及三维组织药敏试验的检测方法 |
1.3 化疗方案的选择及化疗疗效的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临床基本特征 |
2.2 三维组织药敏试验组各组间近期化疗疗效比较 |
2.3 药敏试验组与对照组近期化疗疗效比较 |
2.4 药敏试验组各组间及药敏试验组与对照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5 药敏试验组各组间生存率比较 |
3 讨论 |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药敏试验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
1.1 EUCAST与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主要差异 |
1.2 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1 常规传统药敏试验方法 |
2.2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
2.3 新型药敏试验技术 |
2.4 展望 |
第三章 药物敏感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3.1 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使用现状 |
3.2 高通量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制和进展 |
3.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研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的研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的研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优化集成的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1: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 |
附件2 |
(3)抗流产衣原体敏感药物的筛选与治疗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衣原体概述 |
1.2 衣原体治疗研究进展 |
1.2.1 抗生素类 |
1.2.2 中医药 |
1.2.3 生物活性因子 |
1.2.4 抗菌肽 |
1.2.5 其他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细胞感染流产衣原体药敏试验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细胞毒价测定 |
2.3.2 细胞药敏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鸡胚感染流产衣原体药物抑菌试验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豚鼠感染流产衣原体治疗试验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实验动物和菌株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2.4 溶液配制 |
4.3 方法 |
4.3.1 荧光定量PCR的条件 |
4.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3 豚鼠感染治疗 |
4.3.4 脏器采集 |
4.3.5 组织基因组提取 |
4.3.6 各组织器官基因拷贝数的测定 |
4.3.7 抗体检测 |
4.3.8 免疫组化检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
4.4.2 各脏器基因组拷贝数的测定 |
4.4.3 抗体效价 |
4.4.4 免疫组化检测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规模化羊场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羔羊腹泻的概述 |
1.2 羔羊腹泻流行病学 |
1.3 羔羊腹泻病原 |
1.4 大肠杆菌的一般特征 |
1.5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
1.6 中药治疗羔羊腹泻 |
1.7 羔羊腹泻的预防 |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培养基的制备 |
2.2.3 分离、纯化 |
2.2.4 形态学鉴定 |
2.2.5 生化鉴定 |
2.2.6 16S rRNA鉴定 |
2.3 试验结果 |
2.3.1 样品采集 |
2.3.2 样品分离结果 |
2.3.3 形态观察结果 |
2.3.4 生化鉴定结果 |
2.3.5 16S rRNA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菌株 |
3.1.2 试验动物 |
3.1.3 主要试验试剂及仪器 |
3.1.4 PCR扩增引物的合成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DNA提取 |
3.2.2 试验菌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PCR扩增 |
3.2.3 PCR产物凝胶电泳 |
3.3 小白鼠致病性试验 |
3.3.1 致病性试验 |
3.4 试验结果 |
3.4.1 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
3.4.2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中西药药物敏感试验 |
4.1 试验材料 |
4.1.1 菌株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液活化 |
4.2.2 西药药敏试验 |
4.2.3 中药体外抑菌试验 |
4.3 试验结果 |
4.3.1 菌液活化 |
4.3.2 药敏试验结果 |
4.3.3 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
2.3 Hp的生化特性 |
2.4 Hp的分布特征 |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
3.1 Hp的免疫损害 |
3.2 Hp的毒力因子 |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试剂 |
2.4 患者筛选 |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
3 结果 |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
4 讨论 |
4.1 胃粘膜的选择 |
4.2 Hp的分离 |
4.3 Hp的鉴定 |
4.4 培养基的选择 |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
4.8 菌株的筛选 |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试剂 |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
2.6 动物模型建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 |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
4 讨论 |
4.1 造模方式 |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
4.3 Hp球形变解读 |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
4 讨论 |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
3.5 Net Work分析 |
4 讨论 |
4.1 Hp与肠道菌群 |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全文讨论 |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
2 问题与展望 |
3 创新点 |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鉴定和药敏特征以及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MAC及其亚种的分离、鉴定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MAC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MAC的 VNTR基因分型与耐药表型相关性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7)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羊皮下脓肿研究进展 |
1.1.1 羊皮下脓肿流行特点 |
1.1.2 皮下脓肿发病机理 |
1.1.3 羊皮下脓肿主要病原 |
1.1.4 羊皮下脓肿的诊断 |
1.1.5 皮下脓肿的防治 |
1.2 抗菌肽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
1.2.1 抗菌肽抑菌机制 |
1.2.2 抗菌肽生物学特性 |
1.2.3 抗菌肽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样来源 |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致病菌分离纯化 |
2.2.2 PCR鉴定 |
2.2.3 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测定 |
2.2.4 天蚕素A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2.3 结果 |
2.3.1 羊皮下脓肿病原菌分离结果 |
2.3.2 抗菌药物对皮下脓肿主要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2.3.3 天蚕素AD对皮下脓肿主要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天蚕素AD防治皮下脓肿的试验及应用 |
3.1 实验兔致病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兔分组 |
3.1.3 实验兔致病 |
3.1.4 指标测定 |
3.2 羊皮下脓肿的预防与治疗 |
3.3 试验结果 |
3.3.1 实验兔皮下脓肿预防与治疗结果 |
3.3.2 天蚕素AD防治羊皮下脓肿的效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型药敏检测技术对难治性HP感染根除方案选择的价值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结论 |
第二部分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难治性HP感染者胃微生态的影响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结论 |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幽门螺杆菌感染认知度的调查 |
一、研究背景 |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弃奶期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奶牛乳房炎概述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附录 1 |
(10)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和药敏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1.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因素 |
1.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诱发因素 |
1.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型 |
1.1.4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1.1.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1.2 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用品、试剂盒药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2.2.2 奶牛养殖状况调查 |
2.2.3 致病菌分离鉴定 |
2.2.4 药敏试验 |
2.2.5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3.1.1 不同区县发病情况统计 |
3.1.2 各月份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3.1.3 各胎次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3.1.4 胎衣不下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3.1.5 难产及助产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3.1.6 饲养管理水平和方式与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的关系 |
3.2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 |
3.2.1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感染情况 |
3.2.2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结果 |
3.2.3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鉴定结果 |
3.3 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 |
3.4 临床治疗效果 |
4 讨论 |
4.1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分析 |
4.2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与多因素间关系分析 |
4.2.1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与月份的关系 |
4.2.2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与胎次的关系 |
4.2.3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与胎衣不下和难产及助产的关系 |
4.2.4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与饲养方式的关系 |
4.3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特点 |
4.4 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4.5 保定地区子宫内膜炎奶牛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药敏试验结果与治疗效果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组织药敏试验在指导晚期胃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J]. 车凯军,查国华,龙剑,罗景方,李鹰飞,邱华平,张有华. 江西医药, 2021(10)
-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D]. 骆延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3]抗流产衣原体敏感药物的筛选与治疗作用初步研究[D]. 谭书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规模化羊场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仕林.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鉴定和药敏特征以及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D]. 李远春.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2021(01)
- [7]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D]. 韩晓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新型药敏检测及胃微生态调节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吴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9]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弃奶期验证[D]. 隋国燕.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10]保定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和药敏试验研究[D]. 李蕊.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