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与教科书中一个证明的修正

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与教科书中一个证明的修正

一、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及教材中一处证明的订正(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文[1](2016)在《江苏省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史的分布及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关注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国内外数学史教育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借助最直观的教学载体——教材,采用文本分析、数据处理,以及一些数理统计方法,深入研究江苏省高中数学教材(以苏教版五本必修为例)来直观展现数学史内容的分布结构及其呈现方式,并把教材中出现的数学史归类,采用多种评价标准和结构模型,与其他教材的研究成果做对比,来

王兴福[2](2014)在《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决定者,而教学行为本身则受制于多种内外部因素,其中,就包括认识信念或教育观念。因此,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树立先进或合理的教学观念或认识信念,进而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历来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教育观念或认识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特征,决定了其更新或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在相对完善的教学观念或认识信念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收到实效。因此,探讨并澄清个体认识信念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它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旨在通过自己的深入探索,回答数学认识信念如何影响教学行为等问题,从而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把理论思辨与量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在理论探讨部分,通过梳理西方哲学认识论、数学哲学的相关观点,构建了更加贴近实际、更为合理的用以测查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模型,并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大小以及两类取向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实证研究部分,根据先前得到理论模型,自编《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问卷》和《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习惯问卷》,并对部分中学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实地考察,之后,对调查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由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稳定性、来源、证实、价值等五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在理论上有三种取向,即传统取向、调和取向和现代取向。其中,调和取向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比其他两种取向更为合理。2.课堂教学行为取向的理论结构每一类教学行为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或三种取向,即保守取向、适中取向和开放取向。其中,适中取向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比其他两种行为取向更恰当。3.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1)影响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其中,数学认识信念是影响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在不同情形下其影响力大小不同。(2)中学数学认识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显着相关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中学数学教师而言,数学认识信念变量与教学行为变量的相关程度不同。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往往会随着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3)如果中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各个维度上大致持有调和(传统、现代)取向,那么,其五种教学行为总体上可能会以适中(保守、开放)取向为主。(4)中学数学教师的性别、所教年级等因素,对其数学认识信念的合理性及教学行为的恰当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的现状从整体上看,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认识信念取向接近于调和取向,取向基本合理。就单个维度而论,除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维度外,中学数学教师在其余四个维度上的取向均接近于调和取向,基本合理。在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维度,中学数学教师的取向偏向现代取向,不尽合理。5.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从整体上看,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向接近于适中取向,取向基本恰当。就单个维度而论,除了提问维度外,中学数学教师在其余四个维度上的取向更接近适中取向,取向比较妥当。在提问维度,教师的取向更接近开放取向,显得过于频繁。6.优秀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认识信念及教学行为取向的特征(1)在数学认识信念取向上,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一般认为:第一,“数学知识既来源于实践经验,又来源于逻辑演绎”;第二,“数学真理既要靠生产实践,又要靠逻辑推理来检验”;第三,“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训练人的思维,以及解决生产、科技中的问题”。(2)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课堂管理相对比较民主;第二,板书以呈现重点教学内容为主,容量适当;第三,例题讲解以启发引导式为主;第四,提问频率相对较高。

何诚[3](2013)在《森林精准计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准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于国家制定林业政策、规划方案和林业局(场)作业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长期以来,森林资源调查不但具有耗时、费力、工作量大和精度不高等特点,且相关作业可能会给森林带来破坏。本文从森林资源调查理论基础入手,阐述了森林资源调查的最新方法(多边形样地法和精准立木材积测量法),研究了精准立木材积测量法的仪器要求、测量材积精度、一元和二元材积模型建立及精度分析;分析了多边形样地布设的原则、精度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本文旨在阐明精准森林计测几项关键技术且对其精度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如下:1.无损自动精准测算立木材积原理及精度分析用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及概率论数理统计学等数学原理解释无损立木材积测量原理与技术方法,以己知真值的电杆作为研究对象,阐明了电子经纬仪立木材积量测方法,并分别以不同区分段、不同观测距离、不同观测方位、多方位取平均值、不同观测员观测、不同电子经纬仪观测等多角度来研究外界因数对该方法精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影响精度的因数,提出了最佳观测方案。结合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具体树木进行了立木材积测量,提出了最佳观测方位、距离范围和区分段长度标准。2.一元、二元材积模型的建立及精度分析根据旺业甸林场十个树种在林场的数量比例,规划出十个树种(白桦、黑桦、红松、落叶松、山杨、五角枫、油松、榆树、柞树、樟子松)各径阶树木应获取的数量,使用无损自动精准测算立木材积技术获取了旺业甸林场十个常见树种不同径阶(6cm-60cm)的1003棵树木的材积,将其中80%的立木材积数据用来建立模型,通过对相关系数及模型均方差等误差因数的分析,选出最优一元、二元材积模型;将另外20%的数据结合旺业甸林场的以前为了产材而进行砍伐的数据(十个树种的常见径阶(16cm、18cm、20cm、22cm、24cm、26cm、28cm)的数据各40株树,但因五角枫保存数据每个径阶不足40棵,则五角枫各径阶选择10组数据,共计2590棵砍伐树木,取其各径阶的树高和材积的平均值)将其与材积表估算的材积进行检验,用来验证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建立的一元、二元材积模型平均精度都达到95%以上,符合材积表精度的要求;十个树种的二元材积模型的离散率都小于一元材积模型的离散率,表明二元材积模型较一元材积模型稳定性强,二元材积模型优于-元材积模型。3.多边形样地法的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研究用空间解析几何、抽样统计学、全站仪电磁波测距、及生物空间分布生态学原理诠释了多边形样地法的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的原理与技术方法。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四块林地(疏松的人工林、密集的人工林、疏松的天然林、密集的天然林),使用全站仪放样技术在这四块林地里建立(20m*30m)或(30m*30m)的矩形样地,使用全站仪、电子经纬仪、胸径尺精准量测出这四块样地里的每棵树木的树高、胸径、材积和坐标,进而可以得到四个矩形样地的林分平均高、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值、材积总和即蓄积量,并将这些林分特征因子作为真值。在这四块样地中,建立5-10块多边形样地,把获取的多边形样地的林分平均高、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值、蓄积量与真值进行比较,判别精度:再分别将各矩形样地的其中两个、三个、以此累加到所有的多边形样地林分特征因子的平均值与真值比较,分析精度。4.多边形样地法结合林相图求算林场蓄积量使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在林相图上布设了203个多边形样地点,为了尽可能的使多边形样地在旺业甸林场布设均匀,对机械抽样布设林相图的样地点稍作调动,记录下每个样地点的三维坐标,使用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在林场工作人员带领下,在规划好的林地布设多边形样地。首先用油漆标示出样地每个树木,使用胸径尺、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和全站仪记录下多边形样地点每棵树的坐标、树高、胸径,使用专门编制的多边形程序求算出林分平均高、林分密度、蓄积量等林分特征因子。结合林相图中每个小班的面积数据,本着就近原则,求算出每个小班的蓄积,最终求算出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蓄积总量为3098005.056m3。5.多边形样地法结合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求算林场蓄积量将布设的203个多边形样地点作为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地面观测数据,反演出旺业甸林场的蓄积求算模型,精度分析表明:针叶林和阔叶林两个模型的预估精度分别达到82.51%,80.12%。本文的创新点可归纳如下:1.提出了一种无损精准量测立木材积的新技术,通过使用电子经纬仪精准测量立木材积技术,研建了旺业甸实验林场的一元、二元材积模型,完全可以代替伐倒解析木的材积表;2.提出了多边形样地森林资源调查的新方法,该森林资源调查方法精度在85%以上,并可实现精准监测树木的生长量。

纪学灵[4](2008)在《混凝土超声CT反演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点,无疑是进行混凝土无损检测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首先探讨了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规律。其次,本文探讨了小波变换在超声波信号去噪中的应用,并通过仿真试验找出了适合超声波信号的小波去噪法及其小波基。另外,小波变换具有较好的时频局部化分析能力,对超声波收信号进行小波分解,可将其剖分成许多不同的频带,选取信号主要能量所在频带进行分析,从而构造出表征缺陷程度的缺陷因子。缺陷因子越小,表明缺陷程度越严重,试验表明,该缺陷因子的大小可以正确地表征混凝土的缺陷程度。接下来,本文在传统声阴影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成像的定性分析方法。它类似于层析成像技术,同样可以重建试件的断层图像,但计算量要小得多,且编程简单,可以定性地分析混凝土结构内部的质量状态,同时可为定量反演计算多提供了一种图像信息,两者相互对照,可提高反演的准确性。最后,本文探讨了三种现代智能优化算法在混凝土超声速度反演层析成像中的应用,同时,对传统的DLSQR算法作了改进,并通过模型试验,分析比较了这几种算法的优缺点。试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四种反演算法,数值稳定,结果正确。其中,采用DLSQR算法来求解二次优化增广目标函数的正态方程,使得各像元的反演声速得到了相应的约束,较接近实际的物理模型,但仍有部分像元的声速反演值偏高。而对于混沌模拟退火回火算法、混沌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和连续蚁群优化算法这三种现代优化算法,由于在寻优过程已对声速反演值的范围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其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的物理模型。同时,在四种算法中,DLSQR算法在计算速度、走时拟合残差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是一种稳定、快速的反演算法。而在另外的三种智能寻优算法中,混沌模拟退火回火算法的寻优效率最高,其它两种算法由于涉及到代间进化计算,计算量较大,寻优速度较慢,且随着射线路径矩阵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其中,混沌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由于有混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局部搜索,寻优效率比连续蚁群优化算法高。因此,在智能寻优算法中,建议采用混沌模拟退火回火算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混凝土试件内部不同的缺陷组合形式以及不同性质的缺陷等对超声波CT图像质量的影响。

陆亚群[5](2007)在《混凝土温度作用中的气象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在混凝土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体系中,由于温差作用引起的温度应力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活载应力而成为结构开裂的主要因素。而混凝土结构使用中由于温差作用的损坏主要是由混凝土结构所处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目前,有关混凝土结构温度作用中气象因素的研究,尚没有完善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统计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并计算气象参数代表值的方法。首次提出了夏季辐射目的风速日过程、寒潮时风速日过程和寒潮时气温变化过程的拟合公式,所得公式与气候学上的描述基本吻合。对上海市1976-2005这三十年间的气象记录进行了温度作用中主要气象参数(太阳日总辐射、3-9月气温日较差、寒潮时气温降幅和寒潮时最大风速)的代表值计算,分别得到了重现期为30年、50年和100年的气象参数代表值,代入拟合得到的气象因素变化曲线,可实现在一定可靠度要求下的混凝土结构的温度作用分析。

王光明[6](2005)在《数学教学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学好当堂内容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于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教学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2)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近期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与远期的学习效果——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效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对于数学教育的贡献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数学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内学者试图从对教学效率的测量与评价出发,界定教学效率,但不同程度存在试图套用自然科学意义下关于效率的认识,演绎关于教学效率的认识的问题。的确,教学效率是客观存在的,但评价的标准则因依赖教学观念会具有主观性。而且,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不仅多,而且错综复杂。因此,教学效率测量与评价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意义下完全的客观化,而只能做到尽量科学化。但是,认为只有定量化才是科学化的看法是片面的。教学效率更适宜运用优、良、中差等做评价。 主要结论包括:(1)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2)教学效率思想发展的主线为关注教师教的效率,逐步到关注学生学的效率,而目前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效率。(3)我国学生数学双基与数学认知基础并不厚实。(4)我国数学教学效率亟待提高。(5)理性精神就是对逻辑、自由、普遍法则的追求和超越外在欲望的干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6)数学教育让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指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内在理性的感悟以及对数学家的理性精神的感受,学生所获得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与价值体验。(7)数学教学的应然效果包括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8)重视数学的内在价值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视数学对思维的训练。(9)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外源建构、内源建构和辩证建构思维能力。(10)数学认知理解分为操作性、关系性和迁移性理解三种水平。(11)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学生投入了很大精力,教师费了很大功夫,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深刻理解。(12)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各存在操作性、关系性和创造性三种水平。(13)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水平是影响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14)只有那些自我评价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对数学与数学教师的评价才高。(15)在高的教学效率评价标准下,数学教学效率同样可以提高。(16)无所不适、无所不能的某种高效率数学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17)局限于技术思维是教学效率研究的大忌。(18)在认知教学中,高效率教学注重思维的教学,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19)立足教学效率视角,要辩证分析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和不足。(20)既涉及学生情感参与,又涉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效率。(21)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非仅是西方的某些主义,而是那些所有可以为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带来启迪的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学科的知识。(22)要用教育中的各种“主义”帮助我们思想和深入思考,而不是僵化我们的思想。(23)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24)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

刘丽君,李启敏[7](2003)在《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及教材中一处证明的订正》文中指出利用线性代数中二次型矩阵的有关知识,重新定义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并对教材中 的证明进行订正.

管仕平[8](2002)在《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实时优化系统》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和第三方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连接了生产企业和直接消费者,并能降低其运作成本,因而成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十五规划将物流配送作为一种服务业列入了计划纲要。配送是物流中一个重要的直接与消费者相联的环节。配送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物流活动的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配送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在分析某一纯净水配送企业目前配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的发展思路:集约化发展。通过将分散的、小型的配送点向集约化发展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用户地址的抽样调查,在用户样本的基础上,利用重心法选址的思想,确定了企业配送中心的设置数量及选址决策。在深入研究目前的配送理论及其数学模型并结合企业需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时优化调度的物流配送系统的算法结构,该模型结构与传统的静态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其实时优化处理。传统规划算法对规划问题做了一系列的假设,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认为外界环境是不变的,规划算法是在给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对规划空间进行搜索,得到系统的最优输出。而实际环境却是不断变化的,传统规划算法则无法适应这种环境。而实时优化系统则是通过实时的优化,可以满足这种随时间变化顾客的订单而不断变化的情形,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及时需求,为从分散的配送中心向集约型配送中心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利用实时优化系统的研究成果,开发了对一套适合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辅助企业进行车辆调度,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汪传生[9](2000)在《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橡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橡塑工业及其它高分子材料行业的迅速发展,密炼机在高分子材料加工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用途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密炼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钢子午线轮胎、丁基胶内胎、切割V带、橡胶油封等新产品的开发和广泛使用,再加上橡塑共混制品的不断开发,对密炼机的性能要求更加提高。因为密炼机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炼胶的质量,也关联着制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同步转子密炼机正是针对这一需要而研制的。它是目前大家公认的剪切型密炼机中最先进的机型之一。同步转子密炼机的优点是:吃料能力,剪切、撕裂及拉伸等作用均得以增强;分散和分布混炼效果好;炭黑分散度高;同一车胶料之间和各批次胶料之间的均匀性好、温差小;虽然消耗的功率峰值较大,但混炼时间短,生产效率高,单位能耗低;能适应各种配方的混炼或混合。如果转子采用强制性冷却,其排胶温度和异步转子密炼机相当。综合同、异步转子密炼机的优、缺点并加以对比,可见,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性能远远优于异步转子密炼机。作为化工部密炼机转子试验基地,本文作者在完成论文和实验工作中,还和同事一起,在研究、开发实验用同步转子密炼机的基础上,选用了两种同步转子放大应用在50L密炼机上,混炼效果很好,用户非常满意。这两种机型在1998年分别通过化工部和山东省科委的技术鉴定,定为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九十年代的先进水平。随后又在50L同步转子密炼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研究,目前已应用到270L和370L大型密炼机上。其中,270L同步转子密炼机已有多家用户需要,正在试制之中。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只注重同步转子的技术开发,对同步转子的混炼机理及混炼理论的系统研究却很少见。本人在以往科研开发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将很难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足够完善。最重要的是,使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受到制约,停滞不前,影响其进一步发展。本文作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密炼机混炼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对密炼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深入的研究,提出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不可完全照搬异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理论,应以异步转子密炼机的粘性流体理论为基础,根据同步转子密炼机的特点,研究和建立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及混炼理论。因北京叮七口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此,本文作者在X(S)M一1.7实验用同步转子密炼机和两种SOL同步转子密炼机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参阅国内外己发表的文献和资料,首次建立了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中,胶料在转子棱峰与密炼室壁之间、胶料在两同步转子之间和密炼室中混炼胶温度变化的四种物理模型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所建模型的特点,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解析解或有限元数值解。针对实验所选方案和操作工艺条件及实验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对比和实验结果分析,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所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及理论计算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同时,还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建立了神经网络、二次正交组合设计和二次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等三种工程实用数学模型。最后,还利用标准量纲优化法和无量纲指数优化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处理。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本人完成论文工作中,在国内首次研制了X(S)M一1.7实验用同步转子密炼机及其各种构型的同步转子;并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首次成功地将两棱和四棱同步转子技术放大应用到50L密炼机上,通过了原化工部和山东省科委的技术鉴定。随后,又首次将同步转子技术放大应用到270L和370L大型密炼机上,目前270L同步转子密炼机正在试制中。通过生产和实际使用考核,所开发的同步转子技术是成功的,可以应用于生产。 2、本文首次对密炼机的发展过程、混炼机理及混炼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分析了同步转子密炼机及其混炼理论的现状,提出了研究和建立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和混炼理论的方案。 3、本文首次对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中,胶料在转子棱峰与密炼室壁之间、胶料在两同步转子之间和密炼室中混炼胶温度变化的四个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此理论可行。 4、通过对混炼过程中密炼室温度场变化影响因素及其特点分析,经实验测定,首次提出了转子转速,上顶栓压力,冷却水温度和配方变化等修正系数,以使混炼理论计算值更加接近于实测值,再通过计算验证,此修正系数符合实际,比较适用。 5、在进行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和建立工程实用数学模型方面,首次采用两个实验方案,即常规实验方案和非常规实验方案并用的方法。常规实验主要用于对混炼过程各影响参数的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非常规实验方案,主要用于建立工程实用数学模型,即二次正交组合设计、二次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神经网络的三种数学模型。.Vl.北京化口二大学博d七学位论文 6、本文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作出的结论性贡献是: (l)首次提出了同步转子密炼机“相位关系”这个概念,而且认为“相位

唐有恒[10](1986)在《对浙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谈几点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几年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在各工科院校相继开出。希望有一本或数本合用的教材成了普遍关心的问题。据笔者多次教这门课的体会,觉得浙江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教研组编写的这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下简称浙书)是比较好的一本。它选材精练,布局合

二、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及教材中一处证明的订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及教材中一处证明的订正(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史的分布及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苏教版教材数学史的分布统计分析
    1.1 苏教版教材数学史的分布总览
    1.2 依照位置分布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1.3 依照知识领域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1.4 依照呈现方式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 苏教版与人教版数学史的分布对比统计分析
    2.1 苏教版与人教版教材数学史在位置分布上的独立性检验
    2.2 苏教版与人教版教材数学史在知识领域分布上的独立性检验
    2.3 苏教版与人教版教材数学史在呈现方式上的独立性检验
3 江苏省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史分布及其作用的研究结论与评析

(2)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1.2 本研究的价值或意义
    1.3 本研究总体设计
        1.3.1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3.2 对研究方法的具体说明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学者对(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及评析
        2.1.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2.1.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2.1.3 国内外学者对有关数学认识信念的若干具体问题的研究及评析
    2.2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及简评
        2.2.1 关于教学行为的分类研究
        2.2.2 关于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行为的研究
        2.2.3 关于五类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及简评
    2.3 关于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及简评
        2.3.1 关于我国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的研究
        2.3.2 关于我国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行为现状的研究
        2.3.3 关于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2.4 相关研究方法及简评
        2.4.1 关于个体认识信念系统的测量量表
        2.4.2 关于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测量量表
第3章 数学认识信念的理论研究
    3.1 数学认识信念的涵义及特征
        3.1.1 对信念的认识
        3.1.2 对认识信念的认识
        3.1.3 对数学认识信念的认识
    3.2 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
        3.2.1 个体认识信念系统的主要维度、取向体系的理论构建
        3.2.2 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主要维度及取向体系的理论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4.1 (数学)教学行为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4.2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及五类主要教学行为分析
        4.2.1 对课堂管理行为的分析
        4.2.2 对板书行为的分析
        4.2.3 对提问行为的分析
        4.2.4 对理答行为的分析
        4.2.5 对例题讲解行为的分析
    4.3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层次划分及二级维度及取向体系的确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5.1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理论确认
    5.2 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分析
        5.2.1 影响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
        5.2.2 (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大小分析
    5.3 数学认识信念取向与教学行为取向之间的对应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的调查研究
    6.1 数学认识信念调和取向存在性的调查研究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方法
        6.1.3 研究过程及结果
    6.2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的调查研究
        6.2.1 研究目的
        6.2.2 研究方法
        6.2.3 研究过程
        6.2.4 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方法
        7.2.1 被试选择
        7.2.2 研究工具
        7.2.3 统计方法
    7.3 研究过程
        7.3.1 问卷设计
        7.3.2 问卷的评估与修订
        7.3.3 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
    7.4 研究结果
        7.4.1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整体状况
        7.4.2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取向系统的差异分析
        7.4.3 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特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实证研究
    8.1 实证研究一: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方法
        8.1.3 研究结果
    8.2 实证研究二:基于课堂观察和访谈的研究
        8.2.1 研究目的
        8.2.2 研究方法
        8.2.3 研究过程
        8.2.4 研究结果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综合分析
    9.1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
    9.2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9.3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教学行为现状
    9.4 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教学行为的特征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10.1 本研究结论
    10.2 本研究的不足
    10.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1980-2013年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及数目统计
    附录二 验证个体数学认识信念中调和取向存在的封闭式问卷(A版)
    附录三 验证数学认识信念中调和取向存在的半开放式问卷(B版)
    附录四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五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六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七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森林精准计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单株树木测量国内外概况
        1.2.1 单木测量仪器
        1.2.2 材积测量方法综述
    1.3 森林资源调查国内外概况
        1.3.1 芬兰森林资源调查概述
        1.3.2 瑞典森林资源调查概述
        1.3.3 德国森林资源调查概述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文章节安排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概况
    2.2 土壤植被与动物概况
    2.3 社会经济状况与森林资源状况
    2.4 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2.5 发展方向
    2.6 本章小结
3 自动精准测算立木材积原理及精度分析
    3.1 引言
    3.2 无损自动精准测算立木材积原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实验场地概况
        3.3.2 实验仪器简介
        3.3.3 无损自动精准测算立木材积外业采集数据具体流程
        3.3.4 内业处理数据具体流程
        3.3.5 试验设计
    3.4 精度分析
        3.4.1 观测距离与体积精度的关系
        3.4.2 不同区分段与体积精度的关系
        3.4.3 不同观测方位与体积量测精度的关系
        3.4.4 不同观测者与体积量测精度的关系
        3.4.5 不同电子经纬仪与体积量测精度的关系
        3.4.6 不同树种与材积量测精度的关系
        3.4.7 十大树种的立木材积数据采集
        3.4.8 精度分析
        3.4.9 不同树高最优区分段的择选分析
    3.5 结论
    3.6 讨论
4 一元二元材积模型建立及精度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材积模型的建立
        4.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4.2.2 材积模型的建立
    4.3 材积模型精度分析
        4.3.1 二元材积模型与一元材积模型的独立样本检验
        4.3.2 二元材积模型与一元材积模型的外符合精度分析
    4.4 材积模型的应用
        4.4.1 一元材积模型的应用
        4.4.2 二元材积模型的应用
    4.5 结论
5 多边形样地法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介绍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及分析
    5.4 生长量的精准测定
        5.4.1 生长量的概念及分类
        5.4.2 生长量模型研建
        5.4.3 模型精度分析
    5.5 结论
6 旺业甸林场蓄积测算研究
    6.1 引言
    6.2 样本大小的确定
        6.2.1 系统抽样
        6.2.2 多边形样地个数的确定
    6.3 数据采集
    6.4 资源三号卫星在林业中的应用
        6.4.1 资源三号卫星在林业中的应用方式
        6.4.2 资源三号卫星在林业应用的优势及不足
7 结论与讨论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7.2 论文的主要结论
    7.3 前景与展望
    7.4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混凝土超声CT反演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层析成像的发展历史
    1.3 层析成像的主要方法
    1.4 混凝土超声CT的方法和步骤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试件及方法
    2.1 试验试件
    2.2 试验仪器及参数设置
    2.3 试验方法
第3章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规律
    3.1 引言
    3.2 试验研究
        3.2.1 相同距离不同角度时的规律
        3.2.2 相同角度不同距离时的规律
        3.2.3 不同角度时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波变换在超声波检测中的应用
    4.1 小波去噪分析
        4.1.1 基于小波变换尺度间相关性的去噪
        4.1.2 小波阈值去噪法
        4.1.3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4.2 基于小波分析的缺陷表征
        4.2.1 构造缺陷因子
        4.2.2 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成像的定性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定性分析方法
    5.3 试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T反演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速度反演成像
    6.3 算法介绍
        6.3.1 带阻尼的最小二乘QR算法(DLSQR)
        6.3.2 混沌模拟退火回火算法(CSARA)
        6.3.3 混沌模拟退火遗传算法(CSAGA)
        6.3.4 连续蚁群优化算法(CACO)
        6.3.5 反投影重建法求取初值
    6.4 反演结果的后处理方法
        6.4.1 伪像的分类
        6.4.2 后处理方法
    6.5 试验研究
        6.5.1 不同算法对单缺陷试件成像结果的影响
        6.5.2 不同算法对多缺陷试件成像结果的影响
        6.5.3 图像后处理方法的效果
        6.5.4 检测方式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6.5.5 不同性质的缺陷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混凝土温度作用中的气象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温度作用分析的主要气象因素
    2.1 太阳辐射
        2.1.1 太阳辐射强度的确定
        2.1.2 热辐射理论
    2.2 气温
        2.2.1 骤然降温
        2.2.2 对流换热机理
    2.3 风速
        2.3.1 风速的测定与日变化
        2.3.2 风速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第三章 气象因素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
    3.1 分析理论
        3.1.1 代表日的选取
        3.1.2 数据的处理过程及理论
    3.2 气象因素变化规律的拟合
        3.2.1 夏季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过程
        3.2.2 气温的日变化过程
        3.2.3 风速日变化过程
        3.2.4 寒潮降温过程曲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气象因素代表值的确定
    4.1 分析的理论依据
        4.1.1 气象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
        4.1.2 样本空间
        4.1.3 数据的处理过程及理论
    4.2 上海市气象参数的确定
        4.2.1 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处理
        4.2.2 3-9月气温日较差的处理
        4.2.3 寒潮降幅的处理
        4.2.4 寒潮时日最大风速的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 标准化后的辐射日风速逐时数据表
附表二 标准化后的寒潮时风速逐时数据表
附表三 标准化后的寒潮时气温逐时数据表
附表四 极值Ⅰ分布参数估计时(?),s_y数值表
附表五 P-Ⅲ型曲线离均系数表
附表六 正态分布函数的数值表
附表七 χ~2分布的数值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数学教学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节 效率与效率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效率与数学教学效率的界定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信息论与思维学基础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系统科学基础
    第五节 课题研究脑科学的基础与自然现象的启发
    第六节 数学教学效率评价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 教学效率的思想与我国当代开展的相关实验概述
    第一节 我国古代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第二节 国外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第三节 我国当代关于教学效率的实验
第四章 时间的理论与应然数学教学效果
    第一节 时间的理论
    第二节 数学教育中的理性精神
    第三节 数学教育要培养效率意识
    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与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第五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习自我认识能力
第五章 数学教学效率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数学学习效率的现状
    第二节 中学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效率认识的现状
        附录:教师调查问卷
    第三节 中学生关于数学学习效率认识的现状
        附录:学生调查问卷
    第四节 基于数学认知基础测试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第五节 基于AHP方法评价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附录:专家与学生问卷
第六章 影响数学教学效率因素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高中数学高才生与普通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差异
        附录一:高才生及普通生“两角和与差三角公式”的认知学习比较
        附录二:两个解题记录(要点)
        附录三:“极限”概念学习前后的作业单
    第二节 学生数学认知理解的程度
        附录:理解水平试题
    第三节 学生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附录:调查问卷
    第四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第五节 数学学习效率比较与个案
    第六节 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的理解程度
        附录一: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理解的水平划分的初步假说
        附录二: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专家首次调查问卷
        附录三:首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附录四: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假说再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六: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的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七: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附录八:调查统计分析
第七章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实践案例
    第二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附录一:实验班学生对实验教师的评价节选
        附录二:学生关于数学与美认识的作业
    第三节 提高探究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附录:胡庆玲老师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探究课大家谈
    第四节 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第五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一
    第六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二
第八章 关于数学教学效率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节 研究数学教学效率应该贯穿的精神
    第二节 高效率数学教学的特征
    第三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需要数学教师对“双专业”有深刻的理解
    第四节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
    第五节 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附录:日历中的方程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数学教学效率评价指标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实时优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2 物流与配送合理化
    2.1 物流概述
    2.2 配送
        2.2.1 涵义及特点
        2.2.2 配送流程及组成要素
        2.2.3 配送的作用
        2.2.4 配送的种类
    2.3 纯净水业配送分析
        2.3.1 纯净水业的配送特点
        2.3.2 研究企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2.3.3 配送合理化
    2.4 本章小结
3 配送中心设置及其选址
    3.1 配送中心的涵义
    3.2 配送中心的作用
    3.3 配送中心对物流系统的影响
    3.4 配送中心选址的定量分析
        3.4.1 单一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
        3.4.2 考虑总费用的多个配送中心选址
    3.5 配送中心选址的定性分析
        3.5.1 配送中心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3.5.2 选址程序
    3.6 配送中心的设置
        3.6.1 现状分析
        3.6.2 配送中心数量的确定
        3.6.3 配送中心的选址
    3.7 本章小结
4 车辆调度实时优化
    4.1 图及网络基本概念
        4.1.1 图的基本概念
        4.1.2 网络图
    4.2 网络优化应用
        4.2.1 旅行商问题
        4.2.2 车辆调度问题
    4.3 车辆调度实时优化
        4.3.1 实时概述
        4.3.2 车辆调度实时优化分析
        4.3.3 配送员配送线路管理
        4.3.4 城市网络规划
    4.4 实时优化的启发示算法
        4.4.1 启发示算法概述
        4.4.2 基本规定
        4.4.3 实时优化的启发示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车辆调度实时优化系统的计算机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企业需求分析
        5.1.2 系统需求描述
    5.2 系统设计
        5.2.1 总体设计
        5.2.2 详细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城市区域设置
        5.3.2 用户资料输入
        5.3.3 用户订单输入
        5.3.4 用户订单调度
    5.4 实例分析
        5.4.1 企业配送现状
        5.4.2 集约配送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9)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橡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混炼理论与实验研究对橡胶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1.1 行业的发展与需要
         1.1.2 混炼设备的选择
         1.1.3 研究的必要性
         1.1.4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密炼机发展概述
         1.2.1 密炼机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
         1.2.2 密炼机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分析
     1.3 密炼机的混炼理论研究概况
         1.3.1 密炼机混炼理论的建立
         1.3.2 粘性流体理论的研究概况
         1.3.3 粘弹性固体理论的研究概况
         1.3.4 其它混炼理论及应用情况分析
         1.3.5 混炼理论的共性因素分析
     1.4 转子构型及物料在转子上的运动机理研究
         1.4.1 转子构型概述
         1.4.2 物料在转子上的运动机理研究
         1.4.3 国内对转子及其混炼机理的研究概况
     1.5 现有的混炼理论用于同步转子混炼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1.5.1 现有的异步转子密炼机混炼理论存在的问题
         1.5.2 现有的混炼理论用于同步转子的混炼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理论的研究
     2.1 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分析
         2.1.1 同步转子密炼机的主要技术特征
         2.1.2 实验用同步转子的选择
         2.1.3 同步转子的混炼机理及混炼过程分析
     2.2 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的物理模型
         2.2.1 同步转子密炼机与异步转子密炼机及开炼机混炼过程的相似性
         2.2.2 橡胶大分子结构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2.2.3 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的物理模型
     2.3 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的数学模型
         2.3.1 胶料在转子棱峰与密炼室壁处及其新月牙形区域内混炼过程的数学模型
         2.3.2 胶料在两同步转子之间混炼过程的数学模型
         2.3.3 混炼过程中密炼室内胶料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的数学模型求解
     3.1 本文研究运用的数值方法
     3.2 转子棱峰与密炼室壁处及其新月牙形区域内的胶料混炼过程的基本方程及其求解
         3.2.1 单元体内的胶料平均粘度基本方程及其求解
         3.2.2 单元体内胶料流速的基本方程及其求解过程
         3.2.3 单元体内胶料流量的基本方程及其求解
         3.2.4 单元体内胶料压力的基本方程及其求解
         3.2.5 在混炼过程中,同步转子密炼机消耗的总功率基本方程及其求解
     3.3 两同步转子之间的胶料混炼过程的基本方程及其求解
         3.3.1 基本方程
         3.3.2 基本方程求解
     3.4 混炼过程中密炼室内胶料温度场的基本方程及其求解
         3.4.1 运用能量守恒原则求解温度场
         3.4.2 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温度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同步转子密炼机实验平台介绍
         4.1.1 同步转子密炼机实验平台的特点
         4.1.2 同步转子密炼机实验平台主要技术参数
         4.1.3 同步转子密炼机实验平台控制系统的运行框图
     4.2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4.2.1 实验用的转子介绍
         4.2.2 生产用的同步转子密炼机简介
         4.2.3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其它主要设备和仪器
     4.3 设备和胶料的各种性能测试
         4.3.1 主电机转速测试系统和转子转速的标定
         4.3.2 下顶栓和密炼室壁处压力和温度的测量及标定
         4.3.3 冷却水管路上的温度测量和标定
         4.3.4 排胶温度的测定
         4.3.5 混炼过程消耗功率测定
         4.3.6 单位能耗的测定
         4.3.7 混炼胶常用的物理机械性能测定
     4.4 实验准备及方案
     4.5 主要原材料及常态物理性能
     4.6 配方及工艺条件
         4.6.1 实验配方
         4.6.2 实验条件:
         4.6.3 实验工艺条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数据及其分析
     5.1 实验数据
         5.1.1 常规实验方法所作出的实验结果
         5.1.2 二次正交组合设计的实验方法作出的实验结果
         5.1.3 二次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实验方法作出的实验结果
     5.2 实验数据分析
         5.2.1 同步转子之间的相位关系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5.2.2 填充系数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5.2.3 上顶栓压力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5.2.4 转子转速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5.2.5 冷却水温度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5.2.6 转子构型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5.2.7 配方不同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及分析
    6.1 混炼过程中有关理论计算值与同等工艺条件下的实验值的比较
    6.2 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与探讨
        6.2.1 消耗的最大功率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与探讨
        6.2.2 混炼过程中的温度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与探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实用数学模型
    7.1 神经网络数学模型
        7.1.1 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7.1.2 同步转子密炼机的工程实用BP网络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7.2 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的数学模型
        7.2.1 基本原理
        7.2.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7.3 同步转子密炼机二次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数学模型
        7.3.1 基本原理
        7.3.2 二次旋转设计的统计分析
        7.3.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7.4 三种数学模型的分析比较
    7.5 最佳工艺条件的选取
        7.5.1 量纲标准优化法
        7.5.2 无量纲指数优化法
        7.5.3 两种优化方法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所做工作
    8.2 所得结论
    8.3 所做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工作、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四、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及教材中一处证明的订正(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史的分布及其作用的研究[J]. 李健文. 数学之友, 2016(02)
  • [2]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D]. 王兴福.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3]森林精准计测关键技术研究[D]. 何诚.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4]混凝土超声CT反演策略的研究[D]. 纪学灵. 湖南大学, 2008(12)
  • [5]混凝土温度作用中的气象因素分析[D]. 陆亚群. 同济大学, 2007(06)
  • [6]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 王光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7]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及教材中一处证明的订正[J]. 刘丽君,李启敏.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 [8]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实时优化系统[D]. 管仕平. 重庆大学, 2002(02)
  • [9]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橡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汪传生. 北京化工大学, 2000(01)
  • [10]对浙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谈几点看法[J]. 唐有恒. 工科数学, 1986(02)

标签:;  ;  ;  ;  ;  

数理统计中的“自由度”与教科书中一个证明的修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